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案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知道在亚洲战场,中国牵制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通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理解为取得二战根本胜利,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的合作。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二战的图片及影视资料等,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结束,通过分析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二战的进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二战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图示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式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
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称它为“静坐战”,英国人称它为“假战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战争?它带来什么危害?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39年__9__月__1__日,德国突袭__波兰__,__英__、__法__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__全面__爆发。
2.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__丹麦__、挪威。
不久,__荷兰__、比利时投降。
5月,德军突入__法国__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峡,意大利也对法宣战。
接着,德军对__英国__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3.1941年6月,__莫斯科保卫战__的胜利,粉碎了德军__不可战胜__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__珍珠港__。
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__最大规模__。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战争历程的叙述,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对于战争中的复杂问题和深度思考可能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战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以及战争的结束;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如闪电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培养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2.难点:战争背后的复杂原因、战争对全球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战争的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战争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战役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相关课件。
2.视频、图片等素材: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
4.学习任务单:设计战争相关问题,供学生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达到最大规模的主要事件;2、分析二战初期德军迅速占据北欧和西欧许多国家的原因;3、知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4、知道诺曼底登陆和雅尔塔会议,认识各国之间的协调作战使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5、了解欧洲战事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6、明确促使战争结束的主要事件。
二、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轴心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轴心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以后,相互勾结,疯狂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和平再一次面临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越来越迫近了。
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全面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主题可能存在一定的敏感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主要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3.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史料、图片等素材,创设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从而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如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等。
通过史料展示,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爆发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析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等。
引导学生关注战役的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如战争损失、战后格局等。
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课程标准】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知识与技能概括二战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知道二战全面爆发、扩大、转折、结束的标志,掌握重要的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引用二战的图文资料及影视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艰巨性。
通过对战争不同阶段的分析,认识二战的性质,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后期转变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联合国家宣言》、雅尔塔会议。
难点:二战的性质及胜利原因。
●导入新课展示:顽皮的小男孩档案国家1945年美国体重 4 082千克身高 3.05米腰围0.711米脾气 1.2 万吨TNT教师:1945年这个顽皮的小男孩在日本的广岛上空脾气大爆,当他落下后,世界瞬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个顽皮的小男孩瞬间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并留下了后患无穷的创伤,这是二战中浓重的一笔,可是他给全人类带来了二战即将结束的信号,让我们对和平重新有了希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掀开尘封的历史,走进二战带给人类的伤痛与拷问。
●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本课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示意图。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用年代尺的方式按时间顺序梳理二战的进程,有利于掌握二战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作用。
2.血雨腥风,铸剑为犁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哪几个主战场?预设: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产生的影响;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2) 教学难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背景(2).向罗马进军(3).侵略埃塞俄比亚第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2).过程(3).结果第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2).过程(3).结果1、导入: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而斯国家更加猖狂,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在所难免。
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法西斯国家最终又是怎样被打败的?轴心国集团建立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法西斯同盟。
1940年9月,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统称“三国轴心条约”,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又称轴心国集团。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学习新课: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全面爆发的标志:①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②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主要战场及战况:①主要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相关史事:1936年10月,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协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部编版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和结局。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主要战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以及战争胜利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重大战役等可能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进程、主要战役及结局;掌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景及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及其意义。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过程及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人物,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卡片等物品。
4.学生分组名单、小组活动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简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情分析】对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可以通过绘制图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二战初期日本和德国在亚洲和欧洲战场的主要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战争形势的转折,可以从“联合”及“转折”两方面讲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作用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地位;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可从雅尔塔会议的背景、内容两方面讲述,对战争结束这一知识点,从标志性事件及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意义两方面讲述。
【导入新课】教师幻灯片出示漫画:这幅漫画的名字是《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请回答:(1)希特勒是何时上台的?在德国建立了怎样的统治?(2)希特勒在“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前已经作了怎样的准备?(3)“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体现了希特勒怎样的野心?学生结合上一课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1)1933年。
法西斯专政。
(2)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
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讲述: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在英、法极力粉饰太平的背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伴随着他的行动已经昭然若揭。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战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教师设问: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的内容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教材内容包括: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进程、战争的转折点和战争的结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和战争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复杂,涉及国家和地区众多,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转折点和结局,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和结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视频和图片资料。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而引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材,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转折点和结局。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优质教案
学
内
容
课
堂
探
究
(1)根据材料说说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步步紧逼,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什么反应?
答案:坚决抵抗。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填写下表:
时间
事件
1939年9月1日
①
1940年7月
德国轰炸②,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1年6月22日
③
④
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①德军突袭波兰 ②英国本土 ③德军突袭苏联 ④1941年12月7日
3.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1943年9月,随着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北非战事结束;1945年5月8日,随着德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也宣告结束。
4.雅尔塔会议三巨头: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2月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这一会议加速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答案:路线:①1939年9月,突袭波兰。②1940年4月,进攻北欧的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③1940年5月,突入法国北部,后法国投降。④接着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⑤1941年6月,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⑥1941年12月,对美宣战。
标志性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4.中国战场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板块二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答案: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2.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是何时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
答案:1944年6月,英美盟军的诺曼底登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美国的参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给予适当提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2.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二战”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轴心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轴心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以后,相互勾结,疯狂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和平再一次面临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越来越迫近了。
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间:1939年9月1日标志:德国突袭波兰2.德国进攻苏联时间:1941年6月地点: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500多千米的战线上。
方式:分三路突袭苏联影响:“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结果: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陷。
(讲述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指出:这次战役以苏军的胜利告终,它粉碎了法西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击败法西斯军队的信心和决心。
)3.日本偷袭珍珠港①日本与英、美矛盾激化②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1941年12月7日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联合国家宣言》发表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于次年2月大败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法西斯遭到致命打击,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4.诺曼底登陆时间:1944年6月军队:以美、英为主的盟军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二战的爆发、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说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3.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4.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重点二战爆发的史实和影响难点二战爆发的原因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
导入新课出示《二战爆发前德国的扩张》图片,1933年,希特勒确立了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之后,希特勒一步一步扩大侵略范围,加快侵略步伐。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对德国的侵略行径,英法等国一再采取绥靖政策,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讲授新课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二战爆发的原因;2.二战的爆发;3.二战的主要战场以及德国侵略北欧与西欧;4.德国入侵苏联;5.日本偷袭珍珠港。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1.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3)重要原因:英法美实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2.二战的爆发:二战与一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土地上。
因此,确切地说,1939年9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不是开始。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达到最大规模的主要事件;分析二战初期德军迅速占据北欧和西欧许多国家的原因;知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知道诺曼底登陆和雅尔塔会议,认识各国之间的协调作战使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了解欧洲战事结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明确促使战争结束的主要事件过程与方法通过大事年表以及图示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通过观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感受诺曼底登陆的惨烈与壮观;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取得胜利的原因;通过辩论的方式,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中了解制止战争的有效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只有坚决抵抗法西斯,才能够取得胜利,妥协和退让只能导致失败;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战胜邪恶势力;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珍惜和平,为保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进程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情分析】对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可以通过绘制图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二战初期日本和德国在亚洲和欧洲战场的主要进程;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战争形势的转折,可以从“联合”及“转折”两方面讲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历史作用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地位;对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可从雅尔塔会议的背景、内容两方面讲述,对战争结束这一知识点,从标志性事件及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意义两方面讲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九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战争的经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重点战役和事件掌握不全面。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战争,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以及战争的结束。
2.难点:战争背景、战争过程以及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战争的真实面貌。
4.课堂讲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纪录片、图片、论文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分享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
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讨论成果。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和二战的影响等知识点。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和分析历史事物原因、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教学及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认识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树立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莫斯科保卫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及二战的影响等。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邪恶的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它们的态度造成什么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和扩大的?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
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教师提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第一个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哪一个?学生:奥地利。
教师:对于德国的侵略野心,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多媒体呈现慕尼黑会议相关图片,讲解绥靖政策。
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在所难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学生: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2.多媒体呈现二战战场示意图,教师讲解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本节课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全貌,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对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电影、小说等媒体作品,对战争的认识可能存在片面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战争,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了解其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大战役和事件的因果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战争的影响。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战争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4.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简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进程,包括重大战役和事件。
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事件,分析其因果关系。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主要战场,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二、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也是一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初期,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英、法两国纵容侵略,结果遭到了德国的进攻。
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世界进步力量联合起来,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使德国陷人两面夹击的境地。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1945年9月,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未来世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过程;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产生的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
家国情怀: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追根溯源】回顾所学,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1)教师活动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学生活动①欧洲西线战场:欧洲大陆基本沦陷。
②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占领大片苏联国土。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的破产!③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
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
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
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日本投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归纳总结:(1)法西斯投降
①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③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由于德、日、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形成,加上法西斯蓄意发动战争,准备充分。
通过“闪电战”“偷袭战”等方式,在二战初期,法西斯侵略屡屡得手。
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从此,反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相互联合,最终战胜了法西斯。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条理比较清晰,从七七事变、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开始讲解战争的爆发,到德军进攻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是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学生尚没有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