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天线仿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系统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篇)

系统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数量的增加,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磁兼容(EMC)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可靠地工作,本文针对某型号电子系统进行了电磁兼容实验,以评估该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二、实验目的1. 评估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2. 分析系统在电磁干扰下的抗扰度;3. 识别系统可能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4. 为系统设计提供改进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备:电磁兼容测试系统、频谱分析仪、干扰信号发生器、被测系统等;2. 实验环境:符合国家电磁兼容标准的实验室;3. 实验步骤:a. 确定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b. 连接被测系统与测试设备;c. 进行电磁兼容测试;d. 分析测试结果,找出问题所在;e. 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验内容1. 电磁干扰发射测试a. 测试项目:辐射发射(RE)、传导发射(CE);b.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 4824.3-2006《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限值和测量方法第3部分:发射》进行测试;c. 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被测系统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 电磁干扰抗扰度测试a. 测试项目:静电放电抗扰度(ESD)、射频辐射抗扰度(RS)、射频传导抗扰度(CS);b.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 17626.2-2008《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方法》等标准进行测试;c. 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被测系统在规定的干扰条件下,ESD、RS、CS抗扰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3. 电磁兼容问题分析a. 通过实验分析,发现被测系统在以下方面存在电磁兼容问题:i. 辐射发射:部分频率范围内的辐射发射超过国家标准要求;ii. 传导发射:部分频率范围内的传导发射超过国家标准要求;b. 产生问题的原因:i. 设计缺陷:部分电路设计不合理,导致电磁干扰;ii. 元器件选择不当:部分元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能较差;iii. PCB设计不合理:部分PCB设计不合理,导致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三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

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

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

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

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

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1.耦合(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

(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自感磁链:11ψ=1N 11Φ 22ψ=2N 22Φ 互感磁链:21ψ=2N 21Φ 12ψ=1N 12Φ 2.伏安关系耦合线圈中的总磁链:1ψ=11ψ±12ψ=1L 1i ±M 2i2ψ=22ψ±21ψ=2L 2i ±M 1i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及楞次定律:电路变化将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自感,电压U L1,U L2和互感电压U M21,U M12。

实验二电磁波发射天线的模拟仿真

实验二电磁波发射天线的模拟仿真

实验二电磁波发射天线的模拟仿真电动力学实验报告电磁波发射天线的模拟仿真学院: 应用科学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某某某学号: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7月2号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了解CST 的软件环境。

2(通过实验掌握天线的实际画法及步骤。

3(了解电磁波发射天线的模拟仿真过程,进一步了解电磁波发射现象。

二、实验原理及要求在CST微波工作室中,通常采用瞬态求解器来计算天线,典型的天线特性,如S参量(S参数)、主瓣方向、增益、效率等,都将被自动计算和显11 示。

按照如下图的天线模型形自行设计可接受2GHz左右的电磁波信号的天线并仿真出结果,同时作出一定分析。

(碳纳米管的半径为R,轴向方向沿z轴,长度为L,中间馈电端口缝隙为D)三、实验步骤1、选择天线模板启动CST,在弹出的“Welcome”对话框中点击“OK”按钮,创建一个新项目。

然后会看到选择模板对话框,选择Antenna(Horn,Waveguide),并点击OK按钮。

2、设置单位用鼠标左键单击主菜单上的<Solve>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Unit>,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单位设置值更改为:mm,GHz,ns,然后点击OK按钮。

3、设置背景材料假设天线在理想的真空环境中。

用鼠标左键单击主菜单上的<Solve>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BackgroundProperties>,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各参数。

4、定义天线结构用鼠标左键单击主菜单上的<Edit>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 <Parameters>,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各参数。

其中a,,。

5、建立模型天线为圆柱结构,用鼠标左键单击主菜单上的<Objects>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Basic Shapes>,在出现的子菜单中选择<Cylinder>,然后再按下键盘上的ESC键,在出现在对话框中输入碳纳米管天线的半径、长度、材料特性等参数。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概念,掌握电磁干扰(EMI)的测试方法,以及学习如何评估和改进设备或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原理: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系统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不可接受的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电源线、信号线和空间辐射。

通过测量设备在特定条件下的辐射和传导干扰水平,可以评估其电磁兼容性。

实验设备与材料:1. 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一套,包括接收机、天线、测试软件等。

2. 待测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手机等。

3. 屏蔽室或开放场,用于进行辐射干扰测试。

4. 电源线、信号线等连接线。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确保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将待测设备放置在屏蔽室内或开放场中,连接好所有必要的电源线和信号线。

3. 打开测试设备,设置测试参数,包括频率范围、测试模式等。

4. 进行辐射干扰测试,记录待测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干扰水平。

5. 进行传导干扰测试,使用接收机测量待测设备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产生的干扰。

6. 分析测试结果,评估待测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个人电脑和手机进行了电磁兼容性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个人电脑在高频段的辐射干扰水平较高,而手机在低频段的传导干扰水平较高。

这可能与设备内部的电路设计和屏蔽措施有关。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测试来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设备在不同频率下的干扰水平存在差异,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和使用电子设备时,需要考虑其电磁兼容性,以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干扰。

建议:1. 加强对电子设备内部电路的屏蔽,减少辐射干扰。

2. 优化电源线和信号线的布局,降低传导干扰。

3.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应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标准,确保设备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电磁兼容技术实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电磁兼容性的认识。

Designer电磁仿真软件学习实验结果报告

Designer电磁仿真软件学习实验结果报告

实验一、Designer 电磁仿真软件学习姓名: 学号:一、实验目的Designer 电磁仿真软件中天线模型的建立和仿真二、实验内容同轴探针馈电的矩形微带贴片天线三、实验原理1.天线谐振频率:mn f =2.天线馈电点位置:2W x =,1cos r L y π-= 四、实验步骤1.设置平面电磁仿真① 点击开始按钮,选择程序>Ansoft > Designer ,点击Ansoft Designer ; ② 选择菜单Project >Insert Planar EM Design ;③ 在Choose Layout Technology 对话框中选择None2.插入层① 选择菜单Layout>Layers 打开编辑图层对话框,点击Stackup 标签; ② 插入一个无限大的地面层:在叠层对话框中,单击Add Layer ,在Name 列表中键入ground ,在Type 列表中选择metalized signal ;③ 插入一个无限大的介质层:在叠层对话框中,单击Add Layer ,在Name 列表中键入substrate ,在Type 列表中选择dielectric ;④ 修改介质的材料及厚度:单击Material 菜单中介质层对应的Rogers 按钮打开材料定义对话框,在Material 列表的Search Parameters 框中输入FR4,点击确定按钮;在Thickness列表介质层对应的位置输入1.6mm,点击确定按钮;⑤插入图层:在叠层对话框中,单击Add Layer,在Name列表中键入trace,在Type列表中选择signal3.绘制模型①切换活动层为Trace:选择菜单Layout>Layers,选择Trace层;②绘制一个矩形:选择菜单Draw>Primitive>Rectangle;拖动鼠标绘制一个矩形,双击矩形通过修改左下角点的坐标(-10,-10)和右上角点的坐标(10,10)来改变矩形位置、大小;③绘制一个过孔:选择菜单Draw>Via,鼠标移至所绘制矩形中单击左键,双击绘制的过孔,通过修改Hole Diameter(1mm)和Location (-3.5mm,0mm)来改变过孔的大小、位置4.分配端口在Project Manger窗口依次展开Project、PlanarEM1、Model、Vias,选中LayoutVia1,单击右键选择Properties打开过孔属性对话框,在Low layer标签的Excitation Type列表中选择coaxial excitation,单击确定5.设置平面电磁分析①增加分析设置:选择菜单Planar EM>Analysis Setup>Add SolutionSetup打开Setup对话框,在Meshing Parameter标签Fixed Mesh的频率设置为6GHz;②增加扫频:选择菜单Planar EM>Analysis Setup>Add FrequencySweep打开Sweep 1对话框;Sweep Description列表中选中默认扫描单击Delete,Type列表中选择Interpolating,Specify Frequency Sweep列表中选择Linear Step,在Start, Stop和Step框中分别输入1GHz, 6GHz和0.02GHz,依次点击Add和确定按钮6.分析、保存工程①分析:选择菜单Planar EM>Analyze;②保存工程:选择菜单File>Save打开保存对话框,输入文件名称ProbeAntenna,点击保存按钮7.创建报告①创建S参数曲线a) 选择菜单Planar EM>Results>Create Report打开创建报告窗口,Report Type选择Standard,Display Type选择Rectangle Plot,单击OK打开轨迹窗口;b) Context对话框Solution选择Setup 1 Sweep1,Y标签Category、Quantity和Function分别选择S Parameter,S(Port1,Port1)和dB,依次点击Add Trace和Done按钮(设计天线的仿真频率为3.44GHz)②创建方向图和增益图a) 增加离散扫频:在Project Manger窗口依次展开Probe Antenna、PlanarEM1、Analysis,选中Setup 1单击右键选择Add FrequencySweep打开扫频对话框,Sweep Description列表中选中默认扫描单击Delete,Type列表中选择discrete,并在Generate Surface Current选项打勾,Specify Frequency Sweep列表中选择Linear Count,在Start,Stop和Step框中分别输入3.41GHz, 3.5GHz和10,依次点击Add和OK按钮;b) 分析:在Project Manger窗口PlanarEM1列表展开Setup 1选中Sweep 2单击右键选择Analyze;c) 创建方向图:在Project Manger窗口PlanarEM1列表选中Results单击右键选择Create Report打开创建报告窗口,Report Type选择Far Field,Display Type选择3D Polar Plot,单击OK按钮打开轨迹窗口,Context对话框Solution选择Setup 1 Sweep2,点击Sweeps标签,F选择 3.44GHz, 点击Mag标签Category、Quantity和Function分别选择Gain,Gain Accepted和dB,依次点击Add Trace和Done按钮;d) 创建增益图:在Project Manger窗口PlanarEM1列表选中Results单击右键选择Create Report打开创建报告窗口,Report Type选择Far Field,Display Type选择Rectangle Plot,单击OK按钮打开轨迹窗口,Context对话框Solution选择Setup 1 Sweep2,点击Sweeps标签选中第一行单击左键选择F,第二行Phi和第三行Theta分别去掉最右边All Values勾,都选为0deg,Y标签Category、Quantity和Function分别选择Gain,Gain Accepted和dB,依次点击AddTrace和Done按钮五、实验报告1.总结Designer中天线模型的建立和仿真过程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仿真过程中,应该注意严格按照实验书中的要求设置各项参数和选项。

北京邮电大学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电磁兼容原理
CST仿真实验报告
2016年5月9日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姓名:刘博闻
学号:2013211049
班级:2013211209
实验一:电磁性耦合
1.实验要求:
已知:U1=10V、f=10Mhz、导线半径r=1mm、线间d=20mm、导线离地高度h=10cm、现场L=1m。

1)R=50Ω
2)R=1MΩ
3)
分别求导线2上的干扰电压公式如下:
2.实验步骤
第一问:
1)新建工程
2)创建地板
3)创建两条铜质导线
4)添加电阻(3个)
5)添加信号源
6)添加一段直线以便采电压值
7)设定信号的频率电压等参数
第二问:
1)采用与第一问相同方式建立地面,导线,信号源,电阻,
和采样点。

3.实验结果
第一问:
1)信号源电压
2)Energy
3)采样处的signal
4)采样处的信号电压(DB)
第二问:
1)信号源电压
2)Energy
3)采样点处的signal
4)采样处的信号电压(DB)
实验二:屏蔽腔上孔的影响
1.实验要求
计算:屏蔽腔上孔对屏蔽效能的影响,取频率f=1000Mhz。

公式和图如下:
2.实验步骤
1)建立盒子(铜材质)
效果如下图:
11
2)在盒子上开洞
效果如下图:
12
3)设定端口(共7个,盒外一个,盒内6个)用来监测信号
3.实验结果
仿真得到端口间的S参数图,由S参数可知信号从盒外到盒内各处的衰减情况
13。

电磁兼容实习报告

电磁兼容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磁兼容(EMC)作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磁兼容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于近期参加了某电子公司的电磁兼容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试方法。

2. 掌握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会分析电磁兼容测试数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试方法。

电磁兼容是指电子设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够抵抗来自外部电磁干扰,同时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的能力。

电磁兼容性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抗扰度(EMS)。

2. 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使用实习期间,我熟悉了多种电磁兼容测试设备,包括电磁干扰发射测试仪、电磁抗扰度测试仪、频谱分析仪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连接测试设备、如何设置测试参数、如何进行数据采集等。

3.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电磁兼容测试的基本方法,包括:(1)辐射干扰测试:通过测量设备在空间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评估其对其他设备的干扰程度。

(2)传导干扰测试:通过测量设备在传导路径上产生的干扰信号,评估其对其他设备的干扰程度。

(3)电磁抗扰度测试:通过模拟外部电磁干扰,评估设备在受到干扰时的抗扰能力。

4. 电磁兼容测试数据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电磁兼容测试数据。

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设备在电磁兼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实习成果1. 掌握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试方法。

2. 熟悉了多种电磁兼容测试设备的使用方法。

3. 学会了分析电磁兼容测试数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电磁兼容实习,我对电磁兼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电磁兼容实训报告

电磁兼容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电磁兼容(EMC)实训旨在使学生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测试方法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电磁干扰和电磁防护的认识。

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磁干扰的来源和分类;3. 电磁兼容的测试方法和标准;4. 电磁防护措施和设计原则;5. 电磁兼容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训内容1. 电磁兼容基本理论(1)电磁兼容定义:电磁兼容是指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中,电子设备或系统在正常工作或预期工作条件下,不会对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电磁干扰,同时能承受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电磁干扰分类:按照干扰源和干扰形式的不同,电磁干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 射频干扰(RFI):由无线电频率电磁场引起的干扰;b. 电源干扰(PSI):由电源系统引起的干扰;c. 工频干扰(ELI):由工频电磁场引起的干扰;d.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EFT):由电子设备开关动作引起的干扰;e. 射频瞬变干扰(SRFI):由射频信号引起的干扰。

2.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ESD):模拟静电放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静电放电的抵抗能力。

(2)射频辐射抗扰度试验(RF):模拟射频电磁场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射频电磁场的抵抗能力。

(3)电源线传导抗扰度试验(CS):模拟电源线传导干扰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电源线传导干扰的抵抗能力。

(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EFT):模拟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测试设备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抵抗能力。

3. 电磁防护措施和设计原则(1)屏蔽:通过屏蔽层将电磁干扰隔离,降低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2)接地:将电子设备接地,使干扰电流通过接地线流入大地,降低干扰。

(3)滤波:通过滤波器对干扰信号进行滤波,降低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4)隔离:通过隔离措施将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隔离,降低干扰。

电磁兼容仿真评估报告模板

电磁兼容仿真评估报告模板

电磁兼容仿真评估报告模板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仿真评估报告模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介绍电磁兼容仿真评估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报告的结构和内容概述。

2. 系统描述:对评估对象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主要组成部分等。

同时,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要求。

3. 仿真模型建立:描述建立电磁仿真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包括电磁场分析软件的选择和参数设置,以及系统的几何建模和材料特性定义等。

4. 仿真结果分析:根据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和分析,得到电磁场分布、传输特性和敏感度等相关结果。

重点分析系统中可能存在的电磁干扰源和敏感元件,评估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 问题识别和改进建议:根据仿真结果分析,识别系统中的潜在干扰问题和敏感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包括设计优化、电磁屏蔽和滤波措施等。

6. 结果验证: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际测试和验证,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根据测试结果重新评估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7. 结论:总结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以及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在进行电磁兼容仿真评估时,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要求,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扩展和深入分析。

同时,需要在报告中提供清晰的图表和数据,以支持分析和结论的展示。

另外,评估报告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满足具体项目的需求。

总之,一份完整的电磁兼容仿真评估报告应当包含引言、系统描述、仿真模型建立、仿真结果分析、问题识别和改进建议、结果验证和结论等部分。

通过对系统的电磁场分析和评估,能够提供有效的设计优化和干扰控制方案,从而保障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

电磁兼容测试实习报告

电磁兼容测试实习报告

电磁兼容测试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证电子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电磁兼容测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次实习旨在了解电磁兼容测试的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和流程,提高自己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老师,对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测试标准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熟悉了实习中所使用的测试设备和相关软件。

2. 实习内容(1)电磁兼容基本原理的学习学习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骚扰、电磁敏感性、电磁干扰等概念,了解电磁兼容的分类和测试方法。

(2)测试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实习中使用的测试设备有半电波暗室、屏蔽室、静电放电发生器、脉冲群浪涌发生器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操作和使用这些设备,并了解了设备的性能参数。

(3)电磁兼容测试方法的实践根据GB/T 18268.1-2010标准,对某一电子产品进行电磁兼容测试。

测试项目包括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等。

在测试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连接测试设备、设置测试参数、采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

(4)测试报告的撰写根据测试数据,撰写了一份详细的电磁兼容测试报告。

报告包括测试委托单位、产品名称、测试项目、测试结果等内容。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对电磁兼容测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测试方法和操作技能。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使自己更加熟悉了电子工程领域的实际工作环境,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有不足,例如对某些测试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测试设备的性能参数掌握不够全面等。

今后,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四、总结本次电磁兼容测试实习,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对电磁兼容测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收获颇丰。

电磁兼容技术实训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训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训报告电磁兼容技术实训报告课题:USB电缆线的EMC设计与测试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训时间:2014.10.27-2014.11.01一、电磁兼容1、EMC概念: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

所谓电磁干扰是指任何能使设备或系统性能降级的电磁现象。

而所谓电磁干扰是指因电磁干扰而引起的设备或系统的性能下降。

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即处在一定环境中的设备或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应产生超过相应标准所需要的电磁能量,相对应的测试项目有:●电源线传导骚扰(CE);●信号、控制线传导骚扰(CE);●辐射骚扰(RE);●谐波电流测量(Harmonic);●电压波动和闪烁测量(Fluctuation and Flicker);电磁干扰度(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简称EMS),即处在一定环境中的设备或系统,在正常运行时,设备或系统能承受相应标准规定范围内的电磁能量干扰,相对应的测试项目有:●静电放电抗扰度(ESD);●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EFT/B);●浪涌(SURGE);●辐射抗扰度(RS);●传导抗扰度(CS);●电压跌落与中断(DIP);2、电磁干扰的危害:电磁干扰有可能使设备或系统的工作性能偏离预期的指标或使工作性能出现不希望的偏差,即工作性能发生了“降级”。

甚至还可能使设备或系统失灵,或导致寿命缩短,或使系统效能发生不允许的永久性下降,严重时,还能摧毁设备或系统。

某基站天线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某基站天线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某基站天线的电磁兼容性分析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站天线的重要性在无线通信中变得越来越突出,而基站天线在工作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电磁辐射,如果电磁辐射无法得到合理的控制和处理,则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对基站天线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站天线电磁辐射的特点基站天线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具有一定的特点:1. 频率的范围广:基站天线使用的频率范围较广,从MHz到GHz不等,不同频段的工作条件不同,因此电磁辐射的特性也不尽相同。

2. 功率大:基站天线发射的功率非常大,一般而言,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只有几瓦到几十瓦不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高达数百瓦。

3. 辐射范围大:基站天线的辐射范围非常广,不仅会对基站附近的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影响,其信号甚至可以传播到数公里之外的地方。

4. 辐射方向多样:基站天线的辐射方向非常多样,既有水平方向的辐射,也有垂直方向的辐射,同时还伴随着一些不规则的辐射形态。

二、基站天线电磁兼容性的分析方法基站天线的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主要有:1. 电磁场测试:利用现代电磁测试仪器对基站天线辐射的电磁场进行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模型仿真: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进行仿真模拟,并通过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理论分析:根据电磁学相关理论,对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进行推导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劣,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电磁兼容性分析,对于引导和指导基站天线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引起的影响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如果无法得到合理的控制和处理,则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方面:1. 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长期暴露在基站天线辐射范围内的人员,可能会产生头痛、失眠、疲劳等不适症状,同时长期暴露可能还会诱发或加剧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电磁过敏等。

北邮电磁兼容仿真实验

北邮电磁兼容仿真实验

电子工程学院
令狐采学
电磁兼容仿真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张洪欣
实验日期:2016年5月15日—6月1日一、实验一
步骤和仿真结果:
(一)第一问(R=50欧)
1.添加地
2.添加铜质导线
3.添加电阻(依次添加3个)
4.添加交流激励信号
5.添加一段直线作为监视器的载体
6.设置仿真灵敏度
仿真效果图:
信号源时域:
监视器端信号时域(干扰电压):
监视器段信号频域:
(二)第二问(R=1M欧)
步骤与第一问相似,结果如下:
仿真效果图:
信号源时域:
监视器端信号时域:
监视器端信号频域:
二、实验二
步骤及仿真结果:
1、立方体
2、输入端口
3、内壁窗口:
4、添加激励信号并设置频率
/ 5、设置仿真灵敏度
实验效果图:
(1)屏蔽腔效果图:
(2)激励信号:。

天线仿真实验报告

天线仿真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学院通信工程年级 2010 级专业通信班姓名 X X X学号 X X X时间 X X X一、实验目的:1、熟悉HFSS软件设计天线的基本方法;2、利用HFSS软件仿真设计以了解天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通过仿真设计掌握天线的基本参数:频率、方向图、增益等。

二、实验仪器:1、HFSS软件三、实验原理:1、天线是用金属导线、金属面或其他介质材料构成一定形状,架设在一定空间,将从发射机馈给的视频电能转换为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能,或者把空间传播的电磁波能转化为射频电能并输送到接收机的装置。

2、天线能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无界媒介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变换。

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

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电子对抗、遥感、射电天文等工程系统,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都依靠天线来进行工作。

此外,在用电磁波传送能量方面,非信号的能量辐射也需要天线。

一般天线都具有可逆性,即同一副天线既可用作发射天线,也可用作接收天线。

同一天线作为发射或接收的基本特性参数是相同的。

这就是天线的互易定理。

四、 实验步骤:1、根据个人在班级的序号N ,设计一个工作频率为()[]GHz N f 102.020-⨯+=的41波长单极子天线,所用导线的直径为mm R 10=,长度为mm L 0的天线。

2、以频率上的长度0L 为基准,讨论当天线长度为()mm L 20±时,天线的谐振频率、带宽和方向图的变化。

3、在频率0f 上,讨论当天线直径0R 为mm 2和mm 3时,天线的谐振频率、带宽和方向图的变化。

4、结合工作生活实际,谈谈对天线的认识。

5、仿真图形如下: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1、频率为2.44GHz,L=L0,R0=1mm①谐振频率:②三维方向图:③二维方向:2、频率为2.44GHz,L=(L0-2)mm,R0=1mm①谐振频率:②二维方向:3、频率为2.44GHz,L= (L0+2) mm,R0=1mm①谐振频率:②二维方向:4、频率为2.44GHz,L=L0,R0=2mm①谐振频率:②二维方向:六、实验结果及分析:由频率为2.44GHz,R0=1mm,L分别为L0、L0-2)mm、(L0+2) mm时的谐振频率曲线可以看出:①当天线长度小于初始长度L时,带宽的上下限截止频率都有所变大,但是带宽的大小无太大变化。

电磁兼容型式试验报告

电磁兼容型式试验报告

TRF.GB13837-2003+GB625.1-2003
2010-12-1(2/1)
报告编号:
第7页 共31页
试验数据
准峰值(QP)
平均值(AV)
测试频率 标准限值
检验值
测试频率 标准限值
检验值
(MHz)
(dBμV)
(dBμV)
(MHz)
(dBμV)
(dBμV)பைடு நூலகம்
注:1 在 0.15MHz~0.5MHz 频率范围内,限值随频率的对数增加而线性减少。 2 在过渡频率处采用较严格的限值。 3 如果用准峰值检波器测得的值不大于用平均值测量所规定的限值,则认为用平均值检波器测量也能 满足限值的要求。 4 应取同轴天线输入端外导体接地和不接地两种测量结果中的较大者。 5 检验值取 L、N 检验曲线中的较大值(准峰值和/或平均值)。
检验值 (dBμV)
频 谐波 道 次数
频率 (MHz)
标准 限值 (dBμV)
检验值 (dBμV)
基波
基波



其 他
TRF.GB13837-2003+GB625.1-2003
2010-12-1(2/1)
报告编号: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其 他
基波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其 他
TRF.GB13837-2003+GB625.1-2003
报告编号:
第1页 共31页
电磁兼容型式试验报告
申请编号: 样品名称: 型 号: 商 标: 数 量: 样品生产序号:
认证委托人: 认证委托人地址: 生产者(制造商): 生产者(制造商)地址: 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地址:
试验依据标准: GB 13837-2003 ( MOD IEC/CISPR 13:2001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 有关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GB 17625.1-2003 (idt IEC 61000-3-2:2001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 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二 天线特性测量试验

北交大电磁兼容实验二 天线特性测量试验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实验报告学号:********姓名:***院系:电信学院专业:信号1402教师:***2016年4月22日实验二天线特性测量试验实验时间:2015年4月22日实验地点:YF303实验小组成员:吴星宇,张丹阳,周彦云一、实验目的通过研究手机WiFi 天线的辐射方向性、加深了解天线的互易定理,掌握天线增益和天线系数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 手机WiFi天线接收方向性测试;2. 手机WiFi天线增益和天线系数测试。

用一手机下载连接在同一台路由器中电脑上的文件,在用另一手机,利用手机天线辐射的方向性找出手机WIFI天线接收信号最强的方向,做出方向分析图,然后测量手机距地面高度及路由器的距离,利用频谱仪测得天线发射频率的端口电压值,测出天线方向性系数和增益。

三、实验步骤手机WiFi天线接收方向性测试。

1.将所测手机置于路由器所发信号的远场区与路由器天线的同一水平面内,用另一部手机下载电脑中的文件。

2.用被测试手机的WIFI 分析仪软件,测试无线路由器发出的信号,将方位板的00定在某一方向,在所选的测试点手机竖立放置(必做实验项目),手机转动每间隔150方位角记录一次手机接收到的功率数据、在每一位置手机要测试足够时间(10S以上)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获得24组数据。

记录手机与试验用无线路由器的距离。

手机WiFi天线增益和天线系数测试1.将频谱仪天线的放在测试手机位置处(与路由器天线的距离同样是d),2.将手机的最大接收方向(由试验内容1确定)指向无线路由器天线,手机与无线路由器天线之间的距离为d,记录WIFI 分析仪显示的接收信号的功率数值和频谱仪所测得的无线路由器天线所发射频率的端口电压值。

3.计算出手机天线的天线系数和增益。

根据互易定理同一幅天线,作发射天线的增益和作接收天线的增益相同来计算。

四、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1. 手机WiFi天线接收方向性测试手机与试验用无线路由器的距离:1.5米。

电磁兼容测试报告范文

电磁兼容测试报告范文

电磁兼容测试报告范文一、测试对象本次接受电磁兼容测试的是[产品名称],这是一款相当酷炫的[产品类型,例如智能手表或者无线耳机之类的],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科技精灵,怀揣着各种功能,准备在用户的生活里大显身手。

二、测试目的咱为啥要对这个小家伙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呢?很简单,就是要确保它在各种复杂的电磁环境里,既能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本事,又不会像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一样去干扰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就好比大家在一个大房间里,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小天地,但是又要和平共处。

三、测试环境1. 测试地点测试是在我们那超专业的[测试实验室名称]进行的。

这个实验室就像一个神秘的科技城堡,里面摆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测试设备,每一个设备都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测试的准确性。

2. 电磁环境描述这里的电磁环境可是被精心设置和监测的。

周围的电磁场强度、频率范围等都像是被一把精准的尺子量过一样。

在测试期间,就像是一场电磁的宁静舞会,没有外界的电磁干扰突然闯进来捣乱。

四、测试设备1. 频谱分析仪这频谱分析仪啊,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电磁信号在不同频率上的蛛丝马迹。

它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睛(显示屏)紧紧盯着电磁世界里的一举一动,任何微小的电磁信号波动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2. 电磁干扰模拟器这个模拟器就像是一个魔法制造机,能够模拟出各种各样的电磁干扰情况。

它可以一会儿变成温和的小干扰,一会儿又变成强大的电磁风暴,就为了看看我们的测试产品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

五、测试项目及结果# (一)辐射发射测试1. 测试方法我们把[产品名称]放在一个专门的测试台上,就像把一个小明星放在舞台中央一样。

然后打开它的各种功能,让它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电磁魅力。

这时候,频谱分析仪就在旁边悄悄地记录下它所发出的电磁辐射情况,就像是一个小跟班在记录明星的一举一动。

2. 测试结果结果还不错呢!在[具体频率范围]内,它的辐射发射水平就像一个听话的小绵羊,完全在规定的限值之内。

电磁兼容仿真试验报告

电磁兼容仿真试验报告

目录第一部分项目意义与目标电磁兼容的简介 (3)在电子设计当中的EMI与EMC (3)PCB开发技术中的电磁兼容性 (4)✧电路板整体布局及器件布置 (4)✧地线技术 (4)✧去耦、滤波、隔离三大技术 (5)第二部分项目内容项目内容 (5)项目要求 (5)第三部分项目设计与仿真项目介绍 (6)项目仿真 (6)项目的PCB制作 (7)项目中的EMI以及EMC分析 (8)第四部分总结第五部分附件进度表 (13)仿真程序 (14)第一部分项目意义与目标电磁兼容的说明:(一)电磁兼容的简介:电磁兼容性(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指电子设备在各种电磁环境中仍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设备既能抑制各种外来的干扰,使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又能减少电子设备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通信、航空航天、铁路交通、电力、军事以至人民生活各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个系统中采用的电气及电子设备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电子设备的频带日益加宽,功率逐渐增大,灵敏度提高,联接各种设备的电缆网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电磁兼容问题日显重要。

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

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

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

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

hfss仿真实验报告

hfss仿真实验报告

hfss仿真实验报告《HFSS仿真实验报告》HFSS(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是一种专业的电磁场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微波、射频和毫米波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项基于HFSS的仿真实验报告,以展示该软件在电磁场仿真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利用HFSS软件对一个微波天线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包括天线的辐射特性、频率响应和波束形成等方面的性能。

实验步骤:1. 绘制天线的三维模型:首先利用HFSS软件绘制出所要仿真的微波天线的三维模型,包括天线的几何结构、材料属性等。

2. 设置仿真参数:设定仿真的频率范围、网格密度等参数,以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3. 运行仿真:将绘制好的天线模型导入HFSS软件中,进行电磁场的仿真计算。

4. 分析仿真结果: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天线的辐射特性、频率响应等性能指标,并对天线的性能进行优化。

实验结果:通过HFSS软件的仿真计算,得到了微波天线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图案、增益、方向图等性能指标。

同时,还对天线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天线的性能。

结论:本次实验充分展示了HFSS软件在电磁场仿真方面的强大功能,能够准确、高效地分析微波天线的性能。

通过HFSS的仿真实验,可以为天线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天线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结:HFSS仿真实验报告展示了该软件在电磁场仿真方面的应用优势,为微波、射频和毫米波领域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支持。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HFSS软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电磁场仿真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
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教师:
05月20日
半波对称振子天线阵最大辐射方向控制
实验工具
•Expert MININEC Classic电磁场数值仿真软件
实验目的
根据要求的参数,利用仿真软件设计和分析自由空间或地面上的细、直线天线的电磁场数值,并完成以下要求:
•改变每幅天线馈电电流的相位控制最大增益的方向:要求的最大增益方向是:1. 00 ;2. 400;3. 800
(选择与自己学号后2位数最近的度数)
•根据运行结果指出:
1.增益方向性图;
2.最大增益;
3.最大增益方向。

实验参数
•频率 f = 300MHz,波长λ = 1m
•四分之一波长单极子天线L=λ,四个半波长对称振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相邻两幅天线的间隔是四分之一波长
实验过程
•建立几何模型:点—> 线,尺寸,环境,坐标等
半波对称振子放在 YOZ 平面内,相邻振子的间距是四分之一波长。

图1 问题描述图2 –图4 几何模型
图3 图4
•定义电特性:频率,电压,当前节点
ZENITH(DEG) 对应球坐标系中的θ, AZIMUTH (DEG) 对应球坐标系中的φ
图5 电特性—频率图6 馈电电流相位设置
图7 球坐标参数θ、ψ以及间隔设置
•选择模式:辐射模式
•求解项:近场
•调试、运行
表格中出现“No detected violations ”表明设置正确
图8 选择运行平面图9 调试结果
•显示结果
3D display 显示所设计天线的图形
天线增益方向性图中给出了最大增益值和最大增益方向、以及半功率增益带宽的计算结果。

图10 3D display 实物
图11 仿真结果图
实验结论
1.增益方向性图:如图11
2.最大增益: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最大增益为 dB
3.最大增益方向:相位40°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