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地理政治 必修一知识点(全!!!)

高一历史地理政治 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

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军事。

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 夏朝。

-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 商朝。

- 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 西周。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后期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先后灭掉六国。

- 内容。

- 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公九卿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 郡县制。

-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郡下设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人教新课标)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3·江苏高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2.肖德甫《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该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
A.使英国议会制度从此开始真正确立
B.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
D.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答案:B。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百度知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百度知道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史话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09-10-31 18:30 提问者:幽灵公主0807 | 浏览次数:22300次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

⾼⼀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必修⼀历史知识点有哪些,主要都学什么内容?考试重点有什么,考点多不多?下⾯是⾼⼀必修⼀历史知识点总结,各单元框架思维导图,供⼤家复习参考。

历史必修⼀⼈教版知识点归纳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是诸侯的共同主⼦,诸侯是周王的⾂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特点是:嫡长⼦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了深远的影响。

第⼆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内容:皇权⾄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推⾏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它是以皇权为中⼼的中央⾏政体制第⼆、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郡县制,是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最⾼⼀级⾏政单位。

3、巩固统⼀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了地主阶级对⼴⼤⼈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我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构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构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明白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结构导图及复习总纲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结构导图及复习总纲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结构导图及复习总纲6.7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故宫午门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框架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历史必修一(中国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制度)
2007/05/22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a/b)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c)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走向“大一统” ①秦的统一(a/b)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的统一 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b)③秦朝的“三公”及其职责 ③秦朝的“三公”及其职责(a/a)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唐朝三省六部制(a/a) ①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a)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③元朝的行省制度(a/b) 元朝的行省制度 ④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c/d)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 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a)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②清朝的军机处(a/c) 清朝的军机处 ③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d)
1、汉、元时期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采取了哪些 、 元时期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汉:刺史制度 元:行省制度
2、请你解释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请你解释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a a) 元朝的行省制度 (a b) 行省的设置: 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 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 ),即陕西 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 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 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 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 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即中书省(直辖“ 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 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 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 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 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 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 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 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 加以控制。 加以控制。 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三疑三探”讲学稿讲学稿() 世界史知识结构与框架(必修一部分)年级:高三 课程标『 学习目标: 导学科:历史 主备人:杨臣 时间:2016年10月23日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 地理: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③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有利于平等互助、自由、民主观念形成 ② 政治前提: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1) 形成的历史条件古 希 腊 的 民 主 制 度 古 代 罗马 的 法 律 (2) (3)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广①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厂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颁布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恢复公民大会 新设“四百人会议” 设立陪审法庭 i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②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一一雅典民主的确立「 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B 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公职津贴。

<意义: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③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黄金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①习惯法到成文法②公民法到万民法「早期习惯法:贵族担当法官,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平民利益受损r 标志 特点 评价 -成文法诞生&广公民法I 万民法《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平民利益得到保护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使用范围:罗马公民 缺陷:有明显的狭隘性形成时间:由共和国到帝国过程中(三世纪) 适用范围: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作用: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 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③ 民法大全 时间:六世纪; 意义: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① 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叫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 积极意义:b③ 影响后世:④ 局限:a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权至上c 男女不平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① 二次内战,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② 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③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④ “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① 1788年6月,联邦宪法正式生效联邦政府的成立② 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总统f 形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a 对罗马: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a 对近代欧美国家文法和同法制度产生影响i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武器(2)罗马法的评价 过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一、英国君主立制形成与 发展(2)确立过程 影响: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2、职位世袭3、设置官员4、建立武装(1)分封制 5、正派赋役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3、随从作战4、缴纳贡赋5、召见述职(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西周政治制度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太尉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秦朝至清朝)汉:察举制(3)选官用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顶峰:明清:君主专制清: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过程(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列①时间:1894-1895年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总结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探索发展道路的历程曲折而艰辛。
详细描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此后,中国开 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德意志帝国通过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皇帝掌握实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
0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 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 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 理都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的颁布
法国大革命为共和政体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人权宣言》强调了人权、自由、平等原 则。
1875年宪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共和制 。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人教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结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CONTENTS
•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
0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签订 《马关条约》,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