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完美知识点版本
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高考
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高考力学实验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实验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实验也是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
下面对一些力学实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弹簧振子实验是力学实验中常见的一个实验。
通过测量弹簧振动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弹簧振动的频率公式:f=1/2π√(k/m),其中f为振动的频率,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m为振子的质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研究弹簧振动的规律,以及劲度系数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受力分析实验是力学实验中另一个重要的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的规律。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静止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平衡条件实验是力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杠杆上的平衡位置和平衡条件关系,可以研究物体在平衡时力的作用规律。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通过调节力臂和力的大小来实现杠杆平衡的原理。
摩擦力实验是力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
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滑动或静止摩擦力,可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摩擦系数与物体性质、表面性质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受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特性和表面条件的关系。
牛顿定律实验是力学实验中重要的一种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F=ma,其中F 为力的大小,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牛顿定律的基本原理,以及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上述实验只是力学实验中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
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实验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通过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因此,对这些实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复习,对我们备考物理非常有帮助。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下面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测量长度的实验1.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长度:在实验中,要正确使用游标卡尺,保持测量精确度。
先将游标卡尺的两个测头对准要测量的物体两端,然后读出游标尺上的刻度值,注意估读。
2. 使用光栅测量物体的长度:利用光栅可以更加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中要注意调整好放置光栅和光源的位置,确保测量准确。
二、测量时间的实验1. 使用秒表测量时间: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实验中要注意操作规范,按下开始按钮和停止按钮时要准确及时。
2. 利用摆钟测量时间:通过摆钟实验可以研究物体摆动的规律,要注意测量摆动周期和频率,以及摆长和振幅的影响。
三、小球自由落体实验1. 自由落体实验的原理:自由落体是一种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方式,实验中要注意测量下落物体的时间和高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加速度等物理量。
2. 利用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在实验中可以利用计时器准确测量自由落体的时间,通过多次实验取平均值得出准确结果。
四、力的平衡实验1. 力的合成实验:力的平衡实验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平衡情况,实验中要注意施加力的方向和大小,观察物体是否平衡。
2.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在力的平衡实验中,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测量力的大小,通过拉伸弹簧的长度来得出力的大小。
五、牛顿运动定律实验1.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的原理。
实验中可以利用滑动和静止摩擦力的对比来说明该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受力时产生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和加速度成正比的原理。
实验中要测量物体受力后的加速度并得出结论。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必考知识点归纳
(每日一练)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如图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含车内砝码)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小车运动加速度用a表示。
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C.将长木板带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D.将长木板远离定滑轮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答案:D解析:实验中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平衡摩擦力,题中给出的是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即实验中用砂和砂桶的总重力代替拉力,在平衡摩擦时应将沙和沙桶撤去,具体操作为将长木板远离定滑轮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D正确;故选D。
2、利用气垫导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时,不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A.滑块的质量B.挡光时间C.挡光片的宽度D.滑块移动的距离答案:D解析:根据实验原理可知,滑块的质量、挡光时间、挡光片的宽度都是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其中滑块的质量用天平测量,挡光时间用光电计时器测量,挡光片的宽度可事先用刻度尺测量;只有滑块移动的距离不需要测量,ABC 错误,D正确。
故选D。
人教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笔记重点大全
(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在使用如图所示的向心力演示器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的实验中,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的结果有()A.在半径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B.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成反比C.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成正比D.在质量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成反比答案:A解析:A.在半径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故A正确;B.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平方成正比,故B错误;C.在质量和半径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平方成正比,故C错误;D.在质量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F=mω2r,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成正比,故D错误。
故选A。
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橡皮条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另一端,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通过细绳同时用拉力F1、F2将小圆环拉至O点;再用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用拉力F将小圆环仍拉至O点。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1、F2两个力的大小一定要相等B.F1、F2两个力的方向一定要垂直C.拉动小圆环的细绳应尽可能粗一些且短一些D.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答案:D解析:AB.验证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普遍成立,对两个分力的大小无特殊要求,不一定需要两个力相等,对两个分力的夹角无特殊要求,不一定需要两个力垂直,故AB错误;C.拉动小圆环的细绳应尽可能细一些且长一些,方便描细点,描较远的两点,作力的方向更准确,故C错误;D.拉橡皮条时,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避免产生摩擦影响实验,故D正确;故选D。
3、在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时,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两次须使小圆环达到同一位置,这样做是为了()A.便于测量力的大小B.便于测量力的方向C.使两个分力和它的合力产生相同的效果D.便于画出分力与合力的方向答案:C解析:两次必须使小圆环达到同一位置是为了让两个分力和它的合力产生相同的效果,而不是为了更容易测量分力和分力的方向。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鲁科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 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考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考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力学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力学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测量来研究物体在受力下的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下面我们将对高考力学实验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考试。
1. 弹簧伸长实验弹簧伸长实验是用来研究弹簧的弹性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弹簧的受力情况,观察并测量弹簧长度的变化。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伸长与所受力成正比,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k有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斜面上滑动实验斜面上滑动实验是研究物体在斜面上受力下的运动规律的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斜面的倾角和物体的质量来观察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情况,并测量滑动的加速度。
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以及重力、摩擦力等概念,并应用到解决相关问题中。
3.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的加速度的变化,并测量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4. 线热膨胀实验线热膨胀实验是用来研究物体在温度变化下的线膨胀规律的实验。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温度,观察并测量物体长度的变化。
根据线膨胀的定义,物体的线膨胀系数与温度变化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初始长度有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测量物体的线膨胀系数,并应用到相关问题中。
5. 动量守恒实验动量守恒实验是用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观察两个物体之间的碰撞过程,并测量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系统的总动量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到解决实际碰撞问题中。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力学实验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关于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必考考点
关于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必考考点高考物理历来是理综的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后面的实验题,更需要掌握清楚掌握考点与实验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必考考点,欢迎阅读!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必考考点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2.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3.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4.验证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5.探究动能与做功的关系6.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7.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如何对高考力学实验考点进行学习首先一定要背会物理的知识点和公式,明白物理力学各个知识点的含义。
其次要对每个实验常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高考物理力学实验常考的考点有什么,明白每个实验每个步骤的含义和每个实验得出结论有什么。
最后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经典的例题,对知识进行巩固,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使知识融会贯通。
《蝶变笔记物理》对相关物理力学实验的知识点做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有考点解读,知识导图,考点梳理,案例分析,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看一看哦。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1.力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开山和基础,弹力的方向和弹簧、摩擦力应该是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受力分析的判断不仅关乎到这个部分,也会影响整个物理学科,所谓武学基础——“蹲马步”2. 运动学这个部分是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易错,且计算不算死人不罢休的境界,各种刹车、追击、相遇、滑块板块、传送带,没有做题底蕴的支撑,你会感到深深的恶意。
3. 牛顿定律牛顿就是力学中的隐藏高手,就是王者荣耀中的法师,攻击力本来就不错,还可以对运动学、电场进行加持,让你面对的陡然上升了几个level功力。
连接体是这里面一轮要拿下的核心考点。
4. 曲线运动两大法宝:平抛和圆周,不能说难,但是高考年年出现,平抛的计算、水平圆周模型、竖直圆周模型、向心和离心的机车拐弯,这四个点重点拿下,然后给自己大大的微笑吧5. 天体运动天体会的人觉得可爱简单送分,不会的人觉得变态、恶心、惹人烦,这个部分的核心公式之后很长的一组,但是出题的方式确异常灵活,且题目和实际结合多变,总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手,高手过招,就是毫厘之间定胜负,数量级运算可以帮助你不少哦。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学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单位:牛顿(N),它等于1千克物体在加速度为1米/秒²时所受的力。
4、力的性质:力是矢量,即有大小和方向;力是可传的,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沿着力的方向传递。
二、力学公式与理论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比例系数为常数k。
即 F=kma。
2、重力加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3、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正压力与摩擦系数的乘积,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即 F=μN。
4、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的大小用质量来表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动量定理:力在一个过程中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即Ft=mv2-mv1。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三、力学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2、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误差分析。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解释。
四、力学应用1、工程应用:力学在建筑工程、机械设计、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建筑物的稳定性需要用到重力加速度和摩擦力等力学知识;机械设计中需要考虑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航空航天领域则需要深入研究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力学等。
2、日常生活应用:力学知识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车辆的制动和加速需要用到摩擦力和牛顿第二定律;人体的运动和健康需要考虑到动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3、科学研究:力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力学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如打点计时器、天平、量筒等。
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掌握常见力的测量方法,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测量。
其中,摩擦力的测量可以通过摩擦力实验了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特性,如与物体的接触面积、表面材质和受力大小的关系。
了解误差来源,包括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并学会减小误差的方法。
掌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包括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在力的平衡实验中,常使用杆的平衡来说明力的平衡条件,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 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知道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
以上就是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的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会因不同的实验而异,需要具体掌握每个实验的相关内容。
如需更详尽的信息,建议查阅高中物理教材和教辅资料,或者咨询高中物理教师。
力学实验知识点高考
力学实验知识点高考力学实验是高考物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力学实验的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
一、弹簧的胡克定律实验弹簧是力学中常见的弹性体,弹簧的弹性特性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过程如下:1. 准备一根弹簧和一组质量挂钩。
2. 固定一个端点,将不同质量的挂钩挂在弹簧的另一端。
3. 测量每个质量挂钩的质量和弹簧的伸长长度。
4. 记录每个挂钩的质量与弹簧伸长长度的数据。
5. 制作挂钩质量与弹簧伸长长度的图像,根据斜率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
二、摆锤的周期实验摆锤是经典力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摆锤周期的实验可以研究重力、摆长等因素对摆锤运动的影响。
实验过程如下:1. 准备一个具有一定摆长的摆锤。
2. 测量摆锤的摆长和摆动的周期。
3. 分别改变摆长或摆动角度,重新测量摆动周期。
4. 记录每组数据后,制作摆动周期与摆长(或摆动角度)的图像。
5. 根据图像得出摆锤与摆长(或摆动角度)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影响摆锤周期的因素。
三、斜面上的滑动摩擦实验斜面上的滑动摩擦是力学中常见的现象,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规律。
实验过程如下:1. 准备一个斜面和一个小物体。
2. 将小物体放在斜面上,测量它滑动的时间和滑动的距离。
3.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新进行实验,测量滑动时间和距离。
4. 记录每组数据后,制作滑动时间与滑动距离的图像。
5. 根据图像得出滑动时间与滑动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斜面上的滑动摩擦规律。
四、空气阻力对自由下落体实验空气阻力是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一种阻碍力,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自由下落体在空气阻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实验过程如下:1. 准备一个自由下落体和一个空气密闭容器。
2. 将自由下落体放入空气密闭容器中,观察其下落的时间和下落的距离。
3. 空气容器逐渐减压,重复观察下落时间和下落距离。
4. 记录每组数据后,制作下落时间与下落距离的图像。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全)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高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1. 运动的描述
- 位置、位移和路径: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位移和路径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直线和曲线上运动时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 牛顿三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和特点。
- 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特点和性质。
3. 动量和能量
- 动量和动量守恒:动量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动量守恒定律。
- 动能和机械能:动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 功、功率和能量守恒:功和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能量守恒定律。
4.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以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 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以及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5. 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
- 圆周运动:物体在圆周路径上的加速度和力的计算,以及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概念。
- 万有引力:牛顿引力定律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万有引力的特点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高中物理力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学原理。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一、力的平衡实验力的平衡实验是力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合成等概念。
知识点总结:1. 力的平衡条件: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相互平衡,使得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这些力的合力为零,称为力的平衡条件。
2. 力的合成:通过力的平衡实验可以了解多个力的合成。
当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合成力来代替这些力,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条件来确定。
3. 杆的平衡:在力的平衡实验中常使用杆的平衡来说明力的平衡条件。
当一根杆平衡时,可以通过转矩的平衡条件来确定杆两端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要内容,通过该实验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总结: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和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2. 实验方法:通过在水平面上放置实验装置,使物体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并随着不同的质量增加拉力,然后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当受到的合外力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增加;相反,当受到的合外力减小时,物体的加速度会减小。
三、摩擦力实验摩擦力实验是研究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1.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当物体相对运动前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当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
2. 摩擦力的特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跟物体的接触面积、表面材质和受力大小有关。
通过摩擦力实验可以了解这些特性,例如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积以及表面材质可以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 弹簧测力计的应用:在摩擦力实验中,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在力学实验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和总结,下面将对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谈谈力的平衡。
在力学实验中,力的平衡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
当物体受到的外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就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这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保持不变。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悬挂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测力计上,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示值来验证力的平衡。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其合力的性质。
力的分解则是指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力的性质。
在力学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来解释斜面上的物体受力情况,或者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另外,摩擦力也是力学实验中的重要知识点。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的作用规律,或者通过不同材质表面间的摩擦系数实验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最后,动量守恒定律也是力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弹簧碰撞实验、小车碰撞实验等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探究碰撞中动量转移和变化的规律。
总的来说,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涉及力的平衡、力的合成和分解、摩擦力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力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总结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物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超全)
(每日一练)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摆线长度为L,小球直径为d,实验中测出摆球完成50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尽量大些B.应从摆球处于最高点开始计时C.实验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04π2Lt2D.误把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全振动会导致g的测量值偏大答案:D解析:A.为了保证单摆做简谐振动,则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应该超过5°,选项A错误;B.应从摆球处于最低点开始计时,选项B错误;C.单摆振动的周期T=t50根据T=2π√lg 其中的l=L+d 2解得实验测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04π2(L+d2)t2选项C错误;D.根据g=4π2l T2误把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全振动,则周期测量值偏小,则会导致g的测量值偏大,选项D正确。
故选D。
2、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A.利用公式v=gt计算重物速度B.利用公式v=√2gℎ计算重物速度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D.没有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答案:C解析:AB.利用AB方法计算,已经认为机械能守恒,所以两者应该没有误差,故AB错误;C.由于纸带在下落过程中,重物和空气之间存在阻力,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存在摩擦力,所以减小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动能,还有一部分要克服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阻力做功,故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故C正确;D.采用多次实验的数据取平均值,是实验中常见的减小误差的方法,但题目中说大多数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相同,大多数学生都未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的可能性较低,所以结果应该由其他原因导致,故D错误。
故选C。
3、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时,甲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拉力F的图像如图乙中的直线Ⅰ所示,乙同学画出的a-F图像如图乙中的直线Ⅱ所示。
高中物理实验知识点
高中物理实验知识点一、力学实验。
1.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实验目的。
-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实验器材。
- 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电源。
- 实验原理。
-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根据v = (Δx)/(Δ t)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再通过分析速度 - 时间数据来探究规律。
- 实验步骤。
-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 处理纸带,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表格,作出v - t图象。
- 注意事项。
-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 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释放小车。
-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实验)- 实验目的。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实验器材。
- 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天平。
- 实验原理。
- 采用控制变量法。
-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从而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即拉力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 实验步骤。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实验知识点整理(非常详细)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三、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s,并记录填入表中.位置编号01234 5t/ss/mv/(m·s-1)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1、x2、x3、….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1、2、3、4、5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四、注意事项1.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带.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三、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四、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仪器(见实验原理图).将铁架台放在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让其自然下垂,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1 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3.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4.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量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l4、l5,并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x1、x2、x3、x4、x5.钩码个数长度伸长量x钩码质量m弹力F0l0=1l1=2l2=3l3=五、数据处理1.列表法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相等的.2.图象法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六、误差分析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七、注意事项1.每次增减钩码测量有关长度时,均需保证弹簧及钩码不上下振动而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弹簧弹力有可能与钩码重力不相等.2.弹簧下端增加钩码时,注意不要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3.测量有关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总长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5.描线的原则是,尽量使各点落在描画出的线上,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光滑的曲线.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实验目的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二、实验原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三、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四、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长到某一位置O ,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O 点的位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 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1和F 2的图示,并以F 1和F 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 过O 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F 的图示.2.用刻度尺从O 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的图示.3.比较F 与F ′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六、注意事项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零后互钩对拉,读数相同.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 位置一定要相同.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O 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力的图示稍大一些.七、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 2.读数误差和作图误差.3.两分力F 1、F 2间的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合力F 的误差ΔF 也越大.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掌握灵活运用图象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见实验原理图)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作出a -F 图象和a -1m图象,确定其关系.三、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四、实验步骤 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 ′和小车的质量m . 2.安装:按照如实验原理图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块,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1)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取下纸带编号码. (2)保持小车的质量m 不变,改变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 ′,重复步骤(1). (3)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 (4)描点作图,作a -F 的图象.(5)保持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 ′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重复步骤(1)和(3),作a -1m图象.五、数据处理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时,计算各次小盘和砝码的重力(作为小车的合力)及对应纸带的加速度,填入表(一)中.2.填入表(二)中.3.4.以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 与F 成正比.5.以a 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过原点,就能判定a 与m 成反比.六、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 ≫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按住小车.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6.作图时两轴标度比例要选择适当.各量需采用国际单位. 七、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 ′g 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2.偶然误差: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探究动能定理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 ,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三、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等. 四、实验步骤1.垫高木板的一端,平衡摩擦力. 2.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1)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 . (2)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 . (3)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 . 3.测出每次做功后小车获得的速度.4.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 和W 绘制W -v 或W -v 2、W -v 3……图象,直到明确得出W 和v 的关系.五、数据处理1.求小车的速度:利用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一段测出两点间的距离x ,则v =x T(其中T 为打点周期).2.实验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画出W -v 和W -v 2图象(“W ”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根据图象得出W ∝v 2.六、误差分析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 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 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七、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在纸带上的点是否均匀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 2.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八、实验结论物体速度v 与外力做功W 间的关系W ∝v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导线两根. 四、实验步骤1.安装置:按实验原理图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更换纸带重复做3次~5次实验.3.选纸带:(1)用mgh =12mv 2来验证,应选点迹清晰,且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 的纸带.(2)用12mv 2B -12mv 2A =mg Δh 验证时,只要A 、B 之间的点迹清晰即可选用.,五、验证方案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 点计算.代入gh n 和12v 2n ,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gh n=12v 2n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案二:任取两点计算1.任取两点A 、B 测出h AB ,算出gh AB .2.算出12v 2B -12v 2A 的值.3.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gh AB =12v 2B -12v 2A ,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 ,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 2,然后以12v 2为纵轴,以h 为横轴,绘出12v 2-h 图线,若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 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六、误差分析1.测量误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2.系统误差: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v 2n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h n ,改进办法是调整安装的器材,尽可能地减小阻力.七、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2.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 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率v 、v ′,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 =m 1v 1+m 2v 2及碰撞后的动量p ′=m 1v ′1+m 2v ′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二.实验方案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 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三: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 运动,小车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 =ΔxΔt算出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四: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2)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3)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不放被撞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P 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5)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 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所示.(6)连接ON ,测量线段OP 、OM 、ON 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 1OP =m 1OM +m 2ON ,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7)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8)实验结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碰撞系统的动量守恒.。
高三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三力学实验知识点总结高三力学实验是物理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够深入理解力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高三力学实验的知识点总结:1. 弹簧定律实验弹簧定律实验是力学实验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
实验装置由弹簧、挂钩、质量等元素组成。
通过在弹簧上挂载不同质量的物体,利用弹簧拉伸的变形量与所施加力的关系,验证弹簧定律。
实验原理是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弹簧发生弹性变形,变形量与所受力成正比。
2.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通过观察物体在施加力的情况下的运动变化,验证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装置一般由滑轮、绳子和物体等组成。
通过在滑轮上绕绳子,将不同的质量物体与绳子相连,施加不同大小的力,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当施加的力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加。
3. 斜面实验斜面实验是通过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来研究重力和斜面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由斜面、物体和测量工具等组成。
通过改变斜面的角度和物体的质量,观察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斜面越陡,物体的加速度越大,与斜面的夹角成正比。
4. 动量守恒实验动量守恒实验是通过观察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变化情况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由两个相互碰撞的物体组成。
通过调节物体的质量和初速度,观察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总动量保持不变,始末动量之和相等。
5. 弹性碰撞实验弹性碰撞实验是通过观察碰撞过程中物体的变形和动能转化情况来研究弹性碰撞的特点。
实验装置由两个弹性物体组成。
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初速度,观察碰撞后物体的变形情况和动能的转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弹性碰撞中,动能完全转化并且物体无塑性变形。
6. 高度定律实验高度定律实验是通过观察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高度和时间的关系,验证高度定律。
实验装置由计时器和下落物体组成。
通过测量物体自由落体的时间和不同高度,观察物体高度和时间的关系。
(完整版)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力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互相作用。
理解要点:(1)力拥有物质性:力不能够走开物体而存在。
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②其实不是先有施力物体 ,后有受力物体(2)力拥有互相性:一个力总是关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互相作用的物体能够直接接触,也能够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3)力拥有矢量性:力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收效: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5)力的种类:①依照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依照收效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依照收效命名的,不同样名称的力,性质能够同样;同一名称的力,性质能够不同样。
重力定义:由于碰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碰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周边的物体都碰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够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他地址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 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样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样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所以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可否还受其他力也没关系。
③在办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周边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完美知识点版本(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常用实验原理设计方法1.控制变量法: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控制。
2.等效替代法:某些量不易测量,可以用较易测量的量替代,从而简化实验。
如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水平位移的测量。
3.理想模型法: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选择了合适的内外接方法,一般就忽略电表的非理想性。
4.比值定义法: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如①物质密度②电阻③场强④磁通密度⑤电势差等。
5.微量放大法:微小量不易测量,勉强测量误差也较大,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
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采用光路放大了金属丝的微小扭转。
6.模拟法:当实验情景不易创设或根本无法创设时,可以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等效的情景代替,“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的实验就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一:验证力的合成[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
[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
4.用铅笔描下结点O 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 1和F 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 ,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 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实验原理设计方法1.控制变量法: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控制。
2.等效替代法:某些量不易测量,可以用较易测量的量替代,从而简化实验。
如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水平位移的测量。
3.理想模型法: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选择了合适的内外接方法,一般就忽略电表的非理想性。
4.比值定义法: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如①物质密度②电阻③场强④磁通密度⑤电势差等。
5.微量放大法:微小量不易测量,勉强测量误差也较大,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
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采用光路放大了金属丝的微小扭转。
6.模拟法:当实验情景不易创设或根本无法创设时,可以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等效的情景代替,“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的实验就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一:验证力的合成[实验原理]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
[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
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 1和F2的大小和夹角。
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实验二:测定加速度[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 1=214T3s s -、a 2=225T3s s -、a 3=236T3s s -,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用v-t 图法:即先根据v n =T2s s 1n n ++求出打第n 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
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实验三:探究胡克定律[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
这样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外力而得出(可以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弹簧的伸长可用直尺测出。
多测几组数据,用列表或作图的方法探索出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实验仪器]:弹簧(不同的多根)、直尺、钩码(一盒)、细绳、定滑轮[实验步骤](1)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2)将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绳连接,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下面挂上钩码,待弹簧平衡后记录下弹簧的长度及钩码的重量。
改变钩码的质量,再读出几组数据。
(3)根据测量数据画出F-x图像。
实验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
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
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 ,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mM 1 ,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注意事项]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101。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
用手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
3.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实验五:研究平抛运动[实验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 和y ,根据重力加速度g 的数值,利用公式y=21gt 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t ,再利用公式x=vt,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实验器材]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白纸,图钉,小球,有孔的卡片,刻度尺,重锤线。
[实验步骤]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
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O :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 ,O 点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
保证小球每次从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
取下白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5.计算初速度:以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 轴和水平向右的x 轴,并在曲线上选取A 、B 、C 、D 、E 、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 和y ,用公式x=v 0t 和y=21gt 2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 0,最后计算出v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
[注意事项]1.实验中必须保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方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图板但不接触。
2.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4.要在平抛轨道上选取距O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的误差较小。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
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1mv2,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mgh=2时速度v ,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