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__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
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__出来的?活动2自主阅读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延伸: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活动3探究“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
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多__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活动4联系生活,类比学习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活动5课堂检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教学难点:解释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副地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概念和特点。
3.实物展示和观察(10分钟)通过展示地壳的岩石样本和熔岩流动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地壳的不同类型和厚度。
4.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幔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6.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
7.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
8.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观赏一段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并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这一领域。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顺利达到。
但是在实验演示环节,由于实验器材不齐全,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观察效果,需要改进。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案(4页)第一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主备人:赖喜英【学习目的】1.知道地球具有清楚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自主预习】1.地球具有特征。
从外部到外部可以分为、、、、、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部圈层。
2.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是依据在地下不同深度传达速度的变化探测的。
3.地壳是位于地表至之间的局部,是由组成的,平均厚度为千米。
地幔是介于以下至之间的圈层,可以分为和。
上地幔上部,物质处于熔融形状,被称为,以为是的发源地。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
地核是以下至的局部,包括和,两者都是由和组成的。
外地核呈形状,内地核为态。
【自主探求】〖探求活动1〗阅读资料,探求以下效果儒勒·凡尔纳一次失败的梦想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大局部是以迷信探求为题材的梦想小说,他充沛应用事先人类的迷信知识,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奇想联翩。
他的作品曾风行一时,如探月潜海,启迪后世,更为先人所赞颂。
但他在1863年创作、1864年出版的«地心游记»中,作品文字固然富于诗意,梦想却是失败的。
«地心游记»讲的是,莱得布洛克教授和他的侄儿阿克赛在一位导游的协助下,由冰岛一个暂时寂静的火山口,沿岩石中的洞穴而下探求,历经险阻,终于抵达地心,最终奇观般地阅历一次火山迸发,从地中海的另一个火山口爬到了空中。
(1)你以为经过岩石圈中的洞穴可以抵达地心吗?(2)看法地球外部状况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迷信家怎样获取地球外部的信息呢?〖探求活动2〗读教材第24页图1-4-1地球外部圈层结构表示图完成下表。
比拟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探求活动3〗读〝地球外部结构简图〞,回答以下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称号:A , B1 ,B2 ,D ,E ,F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昼夜长短有何变化规律?
2、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有何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下图及地图册P19“地球圈层结构示
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在地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2)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小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下图,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
(1)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总体讲解: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合作探究】
探究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及作用:
【板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范围和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概念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2)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
(2)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是怎样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①介绍地震波的概念和分类(纵波和横波),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特点。
②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③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以及各圈层的范围和特点。
例如,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①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②讲解大气圈的主要成分、厚度和作用。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提供生命所需的气体,并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
③阐述水圈的概念、组成和循环过程。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影片《地心游记》导入【思考】1、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真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 能够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组成和分布。
3.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 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分布。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图表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五、教学准备1. 地球的剖面图。
2. 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标本。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剖面图,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结构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展示与说明(15分钟)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图,详细说明地球的圈层组成和分布。
帮助学生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Step 3:学生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标本。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标本特征,判断它们属于地壳、地幔还是地核。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观察和判断的理由,并且将观察结果填入表格。
Step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讨论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Step 5:拓展学习(15分钟)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互联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知识。
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小论文,包括地球圈层的组成、分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描述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分布。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然而,本课还可以更进一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圈层结构图像、地球模型、PPT等;2. 教材或教学资源:《地球科学》、《地球的圈层结构》等;3. 小组讨论材料:纸、笔、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地球模型或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2)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讲解各圈层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实践与探究:(1)让学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图像,分析各圈层的分布和特点;(2)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加深对圈层结构的理解;(3)邀请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创新等。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学科知识:(1)地球物理学: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等;(2)生态学:生物圈的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3)环境科学: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宁波市正始中学蔡国忠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
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
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知识结构
【学情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
)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中的纵波(P)和横波(S),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P)和横波(S)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2、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合作讨论法、画图分析法等
2、教学策略:建构学习法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本节教学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学习”策略,通过对比,读图、资料分析,合作讨论,演绎归纳等方式,达到一种“旧知”构建“新知”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考虑了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A、人是有好奇心的,所以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是一种永恒的学习动力。
B、“学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中生活。
”所以,给学生以最真实的现实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
C、地理教学特点的需要。
地图学习,资料分析(也包括影象、图片等)对比分析,归纳,合作讨论等多元素学习,是地理学习的基本特点所在。
D、人的认知特点需要。
人的认知一般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等,地理教学策略设计也要遵循这个特点。
【教学技术、教学仪器和课时安排】
1、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2、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8、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