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26《三峡》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语文上册 26《三峡》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三峡》【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3.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学习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素湍.( ) 绝巘.( ) 长啸.( ) 属.引( ) 哀转.( )2、解释加点字。

(1)晴初霜旦.()(2)夏水襄.陵()(3)素湍.绿潭()(4)飞漱.其间()(5)乘奔.御风()(6)不见曦.月()(7)林寒涧肃.()(8)空谷传响.()(9)属引..凄异()(10)春冬之时.()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巘/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4、本文作者,(朝代)人,选自,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5、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板书:峡)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可以称得上“峡”?(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出不同见解,最后明确“峡”的基本特征应为两山夹水。

)我们古老的母亲河长江就有一条神奇秀丽的峡谷。

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北魏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郦道元一起去游三峡。

(板书:三峡郦道元)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融入情境读三峡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展示三峡画面。

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语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第1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
重点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知识链接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三峡
课题
三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推测(5)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6)古今词义的不同(7)识别通假字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当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叠嶂( )曦月( )御( )溯( )
5、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6、小组讨论,疏通课文的意思。注意以下句子的意思。
学法链接:疏通文义的方法(1)借助注释(2)查工具书(3)添字法、换字法(4)根据上下文内容
素湍( ) 飞漱( )涧肃( ) 沾裳( )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的河山。

《三峡》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三峡》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9 三峡导学案一.解释以下加点词语。

〔48分〕1、略无阙.处〔〕2、亭午..夜分〔〕3、不见曦.月〔〕4、夏水襄.陵〔〕5、沿溯..阻绝〔〕 6、乘奔.御风〔〕7、素湍..多生怪柏〔〕..绿潭〔〕 8、绝巘9、清荣峻茂..〔〕....〔〕 10、晴初霜旦11、属引..凄异〔〕 12、不以疾.也〔〕二.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2分〕《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_____。

三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内容理解。

〔25分〕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详细描述
在课堂讨论和提问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教师应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在点评和总结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05
CHAPTER
拓展延伸: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重点词汇掌握情况
文章理解程度
写作技巧运用
学生对《三峡》的整体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03
02
0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何,是否能够按时提交、作业质量如何。
长江三峡是中国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峡地区孕育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古代建筑、石刻、墓葬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
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和评估。
从文学角度看,长江三峡是诗人、作家笔下的重要题材,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无数文艺创作灵感。
06
CHAPTER
练习与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三峡》一课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作业需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家长签字。鼓励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重功能。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学习目标】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峡》导学案】导学案答案

【《三峡》导学案】导学案答案

《【《三峡》导学案】导学案答案》摘要:审稿:曾维丹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编号:姓名:班级:组别组号:【学习目标,【扩展延伸,)急湍()涧肃()曦月()绝巘()长啸()沿溯()飞漱()叠嶂()襄陵()若奔()属引() 2.填空题《三峡》导学案(第一课时)执笔:向平审稿:曾维丹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编号:姓名:班级:组别组号:【学习目标】: 1、背诵书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背诵注释。

2、背诵课文,并疏通翻译。

3、热情投入朗读,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知识链接】见书上注释【使用说明】本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同学们需结合注释,书上注音,朗读课文至少两遍,阅读注释一遍,然后考试做题。

1、给划线字注音:阙处()急湍()曦月()涧肃()飞漱()重岩叠嶂()高猿长啸()沿溯()绝巘()乘奔御风()隐天蔽日()襄陵()瀑布()素湍绿潭()属引凄异()沾裳()峻茂()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作者是,字,(朝代)地理学家。

《水经注》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

③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⑶沿溯阻绝(沿:溯:)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奔:)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⑺每至晴初霜旦()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略无阙处通,意思是(2)哀转久绝通,意思是 5、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今义:【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

(友情提示:组内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小组交流加深理解)翻译三字原则:“信”: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达”:通顺、晓畅;“雅”:当直译不行时结合意译。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三峡》导学案预习解决问题:一、给加点字注音:阙()湍()涧()曦()巘()啸()溯()漱()嶂()襄()奔()属()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六、【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七、【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

26、《三峡》第一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教学重点】1、重视朗读训练。

2、积累重点实词含义,准确流畅地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创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外国朋友曾经问他:“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余秋雨毫不犹豫的回答:三峡。

有人说,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老师是重庆人,但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去一趟三峡,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追随郦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字,(朝代)学家。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处;重岩叠嶂,)峻(引()凄异,空谷传响,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5、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探究。

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要点:写山,突出山“的特点。

”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夹江对峙、绵延不绝;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高峻挺拔、雄伟壮丽;从“”可以看出三峡的“山”秀丽幽雅、郁郁葱葱……)2、写水则分别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象,从“”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情险恶;突出三峡的“”美,从“”可以看出三峡的“水”清澈妩媚,摇曳多姿,突出三峡的“”美;从“”可以看出飞流直下的“水”给夹江对峙的山崖增添了生机……林寒涧素,五、布置作业请写出描写三峡的诗文名句(不少于4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导学案》答案

《三峡导学案》答案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阻绝 或(有)王命急宣清荣(茂盛)峻茂 良(实在)多趣味 答案:一 1、郦道元( 466 或 472— 527), 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我 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二(二)1、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上)陵哀转(同啭,声音曲折)久绝属(连续)引(延长)凄异2. 强调特殊句式句子的翻译(大屏幕出示)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按“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 结构理 解。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按“(如)有……(则)有时……” 理解。

飞漱其间:是“飞漱于其间”的省略。

“飞漱于其间”即现代汉语的“于其 间飞漱”。

于,从。

清荣峻茂:应补充主语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三 1 、请学生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美丽?并找出 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写三峡两岸的山(从开始到“不见曦月”)。

第二层:写三峡的夏水(从“至于夏水襄陵”到“不以疾也”)。

第三层:写三峡的春冬之景(从“春冬之时”到“良多趣味”)。

第四层:写三峡的秋景(从“每至晴初霜旦”到结尾)。

3、三峡的山美,美在它的连绵不断。

三峡的水美,美在它的清澈。

三峡的秋美, 美在它的凄婉。

三峡的山美。

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

三峡的夏天美。

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 1200 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三峡的春冬美。

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

怪柏、小草欣欣向荣, 悬 泉瀑布飞流直下。

三峡的秋天美。

你看: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 写得 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 通过这 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精品]《三峡》优秀教案附答案.doc

[精品]《三峡》优秀教案附答案.doc

26三峡第一课时【课前回顾】回顾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程度。

(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三峡的自然美【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三峡》选白《水经注》。

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木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Z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长江三峡驰名屮外,古代这里航道1山折狭窄,布满暗礁险滩,水流湍急紊乱航行障碍重重。

古诗“巴蜀雪消春涨发,何人敢放东吴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正是对当时三峡航行的写照。

二、读课文正音三、朗读课文,划分节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畴,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Z时,则/素湍/绿潭,冋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具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四、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五、背诵比赛。

【课堂小结】整理到笔记本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词三、词类活用四、一词多义【课堂检测】1.填空题《三峡》选H《________ 》,题目是编者加的。

(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 给《______ 》作注写成了《_______ 》。

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虽] 。

良,属,O[肃]。

阙 嶂 漱 曦 裳 襄 啸 御 属 溯 涧 朝发3、 重点词语解釋1. 略无阙处略无: O 略, O “阙”通“ 92.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自非: G 自,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三峡》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三峡》导学案一、成功导学成功导入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让我们通过郦道元的《三峡》去欣赏一下三峡的秀丽风光。

成功目标(学习要高效,目标不可少)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二、成功学习自学指导1、搜集作者的情况:郦道元,字,(朝)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著《》2、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把语音读准。

阙( ) 叠嶂( ) 曦( )月襄( )陵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长啸( ) 属( )引哀转( )3、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提示把语句读顺,特别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互助学习(一)、读一读1、挑学生读。

(其他学生点评并纠正)2、小组自选形式朗读。

(多种方式如:分散读、合读,调动朗读的积极性)(二)、译一译。

1、自己通译课文,圈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拿出来小组合作研究。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清荣()峻茂哀转()久绝()良()多趣味属()引()凄异虽( )乘奔( )御风不以疾( )也2、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1)借助注释(2)查工具书(3)添加省略的内容(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注意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合作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美丽?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导学案26课(老师版)

导学案26课(老师版)
二、朗读课文,知大概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句读。
quēzhàngxīxiāngsùyǎn tuān
阙处叠嶂曦月襄陵 沿溯绝巘素湍
jiànxiào zhǔshāngshù
涧肃长啸属引沾裳飞漱
2.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山和水,哪些段落是写三峡的山,哪些段落是写三峡的水的?这些山和水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三峡工程有利有弊。利在蓄水发电可造福国民;弊在破坏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深刻理解三峡的特点,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六、总结课文,留作业
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对三峡作了周到精细的观察,抓住了三峡景色变化的特色,全文仅用一百五十五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秀丽的景色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读者面前逐一展现开来,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带领学生理解三峡的山和水的特点,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颂三峡
1.阅读《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说说它和本文之间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表现了三峡水流速度飞快,三峡两岸生活着猿猴
2.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1.《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

2.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3.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4.从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长江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三峡的迷人风采。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三峡》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三峡》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2.品析课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品析课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知识链接:郦道元,字善长。

郦道元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因此写就《水经注》。

【课前预习】【探究学习】任务一、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任务二、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任务三、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任务四、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A层【归纳提升】1.归纳本文的主题。

2.总结本文的写法。

A层【巩固练习】(中考链接2015年吉林省中考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虽乘奔.御风(2)属引.凄异12.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

《三峡》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三峡》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26.三峡【学习目标】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一、文学常识1.《三峡》选自《水经注》。

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长江三峡驰名中外,古代这里航道曲折狭窄,布满暗礁险滩,水流湍急紊乱航行障碍重重。

古诗“巴蜀雪消春涨发,何人敢放东吴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正是对当时三峡航行的写照。

二、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三、朗读课文四、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一读错的字词并注音五、串讲课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六、质疑七、完成基础检测一、抽查背诵及默写二、【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例:三峡的山是高峻的……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例:三峡的水是清澈的……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三、【合作探究】1、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修订稿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修订稿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26.《三峡》导学案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 洪井松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教学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2.走近作者3.相关资料二、【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 qu ē ) 曦.( x ī ) 襄.(xiàng ) 溯.( sù )御.( yù )湍.( tu ān ) 巘.(y ǎn )漱.( shù )涧.(jiàn ) 猿.(yuán )啸.(xiào )属.(zh ǔ )嶂.(zhàng )寝.(q ǐn )荇.(xìng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 早晨 )(2)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 (3)良.多趣味( 真,实在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早晨 )( 寂静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阙” 通 “缺” , 缺口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如果 ,今义: 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有时 ,今义: 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 (朝代)__地理学家、 散文 家。

撰《 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着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 三峡景物 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 连绵不断 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 的不同景象:夏水 迅猛 ,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 ;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篇一:26_三峡_导学案含答案[4]】t>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知识点拨:《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全面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预习检测:1.本文作者是学家,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阙处()重岩叠嶂()襄陵())))素湍()绝巘()长啸()属引()涧()飞漱()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节奏,理解加线词语。

14、小组展示翻译课文三、课内自主探究(一)读、背第1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1、本段描写三峡的。

突出其、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

“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面映衬/烘托出。

3、自主提问互相质疑(二、)读、背第2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1、(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特点:。

3、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这段写清秋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四、自主探究互相质疑2、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峡的。

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五、总结:4、怎样理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以疾也” 这一句?冬的顺序来写?每段描写的内容、特点并概括分别突出了三峡的哪方面的美? 2.5、自主提问互相质疑(三)读、背第3段。

然后做下列练习。

1、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3.主题: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三峡》导学案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洪井松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教学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2.走近作者3.相关资料二、【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quē)曦.(xī)襄.(xià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 )漱.(shù)涧.(jiàn)猿.(yuán)啸.(xiào)属.(zhǔ)嶂.(zhàng)寝.(qǐn)荇.(xìng)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早晨)(2)乘奔.御风(飞奔的马)(3)良.多趣味(真,实在)(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阙”通“缺”,缺口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朝代)__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

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7、《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合作探究】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迭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默读课文,把《三峡》划分为两部分,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 ( 第1段): 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9、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在)(2)哀转久绝.(消失)(3)不以疾.也(快)(4)略无..(漫上山陵)..(完全没有)阙处(5)至于..(到)夏水襄陵(6)自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7)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8)飞漱.(冲荡)其.(它们,指怪柏)间11、翻译下面的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3)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山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2.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 ) 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4、“重岩迭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迭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5、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7、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

著名的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你知道余秋雨说的是哪里吗?说说你的推断理由。

三峡。

理由:三峡风光优美。

四、【主题阅读】(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2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林寒涧肃.) 寂静(2)虽.乘奔御风即使(3)负.势竞上凭借或依靠(4)望峰息.心平息或停止21、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力拉崩倒之声.. B.中间C.阡陌交通..语,皆指目陈胜..,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文: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3.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B )A. 甲文先写了三峡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2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悲哀)(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25、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天高地厚华夏情。

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26.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B)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27.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29、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疾(快),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急(猛);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山之高,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树之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