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
释放过程:从产孢结构上脱落 方式:A、被动释放:风、雨水、昆虫或动物。
块菌 马勃或灰孢 竹荪 毛头鬼伞
B、主动释放: Buller理论:液滴弹射论。液滴膨大,表面张力能量将 孢子推出。
Oliver理论:气体爆炸论。泡状物内含气体,可能是 CO2,通过爆炸,将孢子推出孢子小梗。 逃离论:孢子发育到最大时,梗孢接触处,初生壁溶 化,次生壁肿胀而变圆,致使孢子跳离小梗。
单-单杂交:先获得单 孢菌落; 单-双杂交:需单孢菌落 与次生菌丝体。
(4)杂交育种的步骤
亲本菌株(培养) → 获得单孢子(用单孢分离器或 平板稀释等方法获得单孢子) → 配对杂交 (单孢子萌发 的单核菌丝配对) →杂种鉴别(通过标记鉴别杂种) → 初筛(小型栽培实验淘汰表现差的菌株) →复筛(精确 的筛选) →扩大实验→示范推广。
概念:食用菌由孢子萌发后,经历生长发育 又形成孢子的循环过程。有无性生活史和有性 生活史两个阶段组成。
1.1 初生菌丝体 孢子萌发而成的单核 菌丝体,分裂方式依种而 异。
1.2 次生菌丝体
概念:初生菌丝体配对接合而成的双核菌丝体。 大部分食用菌双核菌丝体在分裂时形成锁状联合。 1.2.1 锁状联合
1.2.3 布勒现象
同种菌株间其单核体菌株会被双核体菌株双 核化,这种交配现象被命名为布勒现象。即双-单 杂交。
1.3 子实体形成
双核菌丝体→营养生长→子实体原基→菌蕾→分化 菌盖、菌柄 菌托、菌环、假根等
多基因 控制
fi+、 fb+、 Su协同作用成 子实体
Su—菌丝体 网状化
1.4 孢子释放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良种选育
1 食用菌的生活史 1.1 初生菌丝体 1.2 次生菌丝体 1.3 子实体形成 1.4 孢子释放 1.5 常见食用菌生活 史模式

食用菌复习资料

食用菌复习资料

绪论1 食用菌(狭义):指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通常形体较大,多具有肉质、胶质和膜质的子实体,是肉眼可以看得见的真菌2、食用菌栽培学:是以食用菌栽培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侧重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它的研究对象是大型真菌中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主要任务是研究其生命活动规律、栽培技术和利用方法,目的是生产更多更好的食用菌产品,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3、我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记录食用菌(金针菇)栽培为:8世纪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记有《种菌子法》。

4、世界上著名的五大食用菌除双孢磨菇(法国人首先栽培)外,其余的香菇、草菇、金针菇、木耳都是我国人工栽培的5、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1)、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

(2)废物多次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发展食用菌栽培是活跃山区经济、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6、我国的食用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 、我国栽培的食用菌育成的品种少具不配套。

(2) 、有些食用菌单产水平低且品质差。

(3) 、菌种生产混乱,质次价高。

(4) 、栽培者的素质低,栽培管理落后。

(5) 、食用菌研究力量薄弱,缺乏研究食用菌的高级人材。

(6)、食用菌生产主要靠手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受到影响。

(7) 、食用菌保鲜加工的能力薄弱,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8) 、食用菌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消息不灵,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研究不够。

7、我国食用菌的发展趋势(1) 、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发展,不断研发新品种。

(2) 、由单一的栽培方向向多种栽培方式发展。

(3) 、栽培用的原料来源更为多样性。

(4) 、不断培育新品种和提高菌种质量。

(5) 、劳动方式逐步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6) 、不断向工厂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现有品种的质量。

(7)、加强食用菌资源普查,建立食用菌基因库,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化,为引种、驯化育种和栽培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

3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三章菌种的生产与保藏

3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三章菌种的生产与保藏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2021年5月26 日星期三
(二) 母种生产技术
⑷ 5%石炭酸:喷洒墙壁、地面及擦洗桌面等, 也可用来苏尔代替;
⑸ 2%来苏尔、新洁尔灭:用法同上; ⑹甲醛(福尔马林):用于菇房和接种箱等空 气消毒;
方法:关闭门窗消毒,自行气化;
用量:10ml甲醛+5g KMnO4/立方米。
(一) 菌种生产常用的设备和用具 (二) 母种生产技术
1、母种培养基
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种类繁多,由于不同 营养类型的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不同,所 以,在培养不同食用菌母种时,应选择适宜该 菌种的培养基。
培养
接种→→栽培种(三级)
经过这样三级培养,食用菌菌丝数量大大增 加。
一般1支试管菌种可繁殖4~6瓶原种,每瓶原 种又可扩大繁殖60~100瓶栽培种。
母种
原种、 栽培种
栽培种
食用菌的 制种程序
(一) 菌种生产常用的设备和用具
菌种生产必须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为 了保证制种的成功,除必须掌握制种技术外, 还需要一些基本的设备和用品。 1、接种设备 ⑴ 接种室 要求: ①关闭严密,便于熏蒸、消毒; ②空间不宜过大,一般长、宽、高均为2m即可; ③接种室外面最好有一个缓冲室; ④墙壁、天花板和地面都要平整、光洁; ⑤内装有紫外灯和日光灯。
要求:放置工作台的房间要清洁,空气流动小, 最好安装灭菌灯。
优点:有效可靠,操作使用方便,在夏季接种 时,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

食用菌生产技术 蘑菇的遗传育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蘑菇的遗传育种

蘑菇的遗传育种【打印此页】【返回】发布日期:[2006-7-10] 共阅[61]次字体:[小][中][大]第一节遗传学基础蘑菇栽培的产量与质量性状由基因(遗传物质)和环境(栽培条件)这两个因素决定。

菌株的生长表型和性状特点都是基因和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但遗传物质是基础,是内因,占主导地位。

一、遗传与变异何谓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物种代代相似的现象即为遗传。

何为变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有别”,这种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相互之间的不同即为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遗传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造就了生物大千世界。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没有变异就不能研究遗传。

和其他生物一样,蘑菇的遗传与变异也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从统一角度来看,蘑菇的遗传性是很稳定的,它的种性不会因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例如营养、水分、湿度、温度、酸碱度、光线和二氧化碳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一般只会影响蘑菇子实体的形状、大小、色泽和产量等,而不容易导致蘑菇种性的改变,即不能造成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只有两类,即遗传基因的重组和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变异。

例如,白色蘑菇的祖先是浅棕色或奶油色的。

1927年,在栽培奶油色蘑菇的菇床上变异出了一丛纯白色、菌盖光滑的蘑菇,现在世界各国栽培的白色蘑菇都是由这种偶然发生的蘑菇繁殖出来的(Kligman,1950)。

Lambert(1938)也报道,白色蘑菇品种是蘑菇品系中的一个突变菌株。

不可遗传的变异则指的是基因相同,而外界因子如栽培条件不同所引起的某些相应性状的改变。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限于本代表现,仅影响个体的发育,而没有影响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给子代。

比如对某一个因外伤而畸型的蘑菇个体进行组织分离,所获得的菌种再种出蘑菇不见得畸型,因为外伤是不遗传的。

二、遗传物质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个层次来阐述。

食用菌生产技术 遗传育种概述2讲

食用菌生产技术 遗传育种概述2讲

三、食用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核酸 核酸是食用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有两种, 即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绝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NA由四种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分子有 三种组分: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这四种核苷 酸的差异仅在含氮碱基种类上的不同,碱基分别 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 啶(C)。

白灵菇

鸡腿菇

见 !
对于某个物种来说,DNA分子却具有 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由此而保证了物种 的稳定性。当生物体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 响,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时,便会引起 遗传信息的改变,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 就是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四、食用菌遗传物质的传递
1.细胞分裂 食用菌在营养菌丝内进行有丝分裂,在担 子内进行减数分裂。分裂间期都要进行DNA 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结束后,每条染 色体都由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1)有丝分裂 随着纺缍丝的牵引,着丝点一分为二,形 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实现核分裂,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 个细胞。确保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物质完全相 同。
一、无性繁殖
•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 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 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 有以下几种形式: •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 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生次 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 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灰树花 杏鲍菇 榆黄蘑
茶 茶薪菇 薪
双孢菇
猴头菌
菌中皇后—竹荪
二、食用菌的变异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二、选择育种
又称自然选种 又称自然选种,是指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变 自然选种, 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异,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包括以下步骤: 1、品种资源的收集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 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 度、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并记录采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阴蔽 基物等。 度、基物等。 2、纯种分离
杏鲍菇同工酶酶谱
电泳
白6, 8, 11, 13, 19, 29, 野平,杏5
三、诱变育种
概念: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从中加以选择和利用。
原理: 诱发突变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DNA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节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初生菌丝经过质配形成次生菌丝,然后扭结 形成子实体,成熟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的 过程。 二、 典型生活史 三、常见食用菌的生活史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创造可实用的基因的可能。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者可离体进行。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溴脱氧尿苷、 5-溴 尿嘧啶、a 尿嘧啶、a-氨基嘌呤。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个或多个碱基发生化学反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T与G-C的转换, 引起突变。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亚硝 基胍。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类、吡啶类、多环烃、含氮杂环致癌物、真菌毒素、抗生 素,研究最多的是丫啶类化合物。

《食用菌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食药用菌育种学》是农学(食药用菌方向)专业本科和食药用菌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遗传学、食药用菌栽培学、普通真菌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生物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掌握食药用菌育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品种选育的原则、技术与相关法规,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从事食药用菌育种科研、品种开发、推广应用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食药用菌育种的发展趋势,系统掌握食药用菌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育种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基本建立起“食药用菌现代育种目标—种质资源—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育种的基本途径与技术—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良种繁育”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对食药用菌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3.素质目标:一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二是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三是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菌种和菌株的差别,食药用菌品种的三大特性。

2、熟悉食药用菌品种选育的意义及方法,食药用菌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3、了解食药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教学设计建议】菌种和菌株这两个词是食药用菌界常用的两个词,也是经常被混淆的两个词,在讲育种学前需先区分;介绍食药用菌品种的常见类型,使学生对育种的目标方向有直观的认识,丰富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本章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讲授内容】1、食药用菌品种的概念及常见类型2、食药用菌品种选育的意义及方法3、食药用菌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4、食药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学内容】第二章食药用菌育种的遗传基础第一节食药用菌的主要遗传学特性【目的要求】1、掌握食药用菌锁状联合的形成、特点及意义,布勒杂交概念2、熟悉食药用菌的典型生活史过程3、了解高等担子菌性的发现历史【教学设计建议】本节总体介绍食药用菌的主要遗传学特性,重点是锁状联合的形成过程,意义和特点,用动画形象展示。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杂交育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杂交育种
补 态 优母
父母本性状互补 选用不同类型或不同地理起源的亲本相配 以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作母本 亲本之一的性状应符合育种目标 用一般配合力要高的亲本配组
符 高
父母本性状互补
一是不同性状的互补 如选育高产抗病的平菇品种,一个亲本 具有高产性,另一亲本具有抗病性 同一性状的不同单位性状的互补 如选育灵芝的高温品种,利用二个高温 亲本配组,一个亲本菌丝体高温生长快, 另一亲本表现为子实体生长发育快、转色 快。
隔离的类型
隔离一般有地理隔离(geographic isolation)、生态隔离 (ecological isolation )和生殖隔离(reproduction isolation) 等类型。三者均表现为无法进行相互交配。 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形成的隔离。 生态隔离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 件差异而形成的隔离。 生殖隔离指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而形成的隔离。 地理隔离与生态隔离是条件性生殖隔离,可称为交配隔 离,它们可能最终导致群体间生殖隔离。 在某些情况下,生殖隔离可能由遗传因素直接形成。
杂交育种的育种学原理
2、产生超亲×
(AAbb) (aaBB)
(AABB)
杂交育种的育种学原理
3、产生新的性状
×
(AAbb) (aaBB)
(AABB)
二、 亲本的选择和选配
亲本的选择:指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类 型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的选配:指从入选的亲本中选用哪些亲本杂交,怎样 杂交。
远缘杂种的选择和培育
1、扩大杂种的群体数量 远缘杂种后代分离剧烈,分离范围广, 远缘杂种后代分离剧烈,分离范围广,一般杂种 中具有优良性状组合的比例少, 中具有优良性状组合的比例少,而且常伴随一些不 利的野生性状,因此, 利的野生性状,因此,要求杂种后代的群体比近缘 杂交大得多,以增加更多的选择机会。 杂交大得多,以增加更多的选择机会。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

食用菌的菌种选育

第四章食用菌的菌种选育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食用菌的遗传变异特性;了解食用菌的菌种选育方法及其发展动态;掌握食用菌的人工选育技术。

重点与难点1.不同食用菌的遗传变异基础2.食用菌的菌种选育方法3.食用菌的孢子杂交和诱变育种技术4.食用菌的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5.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第一节食用菌的遗传与变异一、食用菌的遗传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间保持相似的现象,这种生命特征不论是通过性细胞进行的有性繁殖,还是通过菌丝体或组织体进行的无性繁殖,都能表现出来。

正是有了遗传才能保持食用菌性状和物种的稳定性,使各种食用菌在自然界稳定地延续下来。

二、食用菌的变异遗传并不意味着亲代与子代的完全相同,即使同一亲本的子代之间,或亲代与子代之间总是在形状、大小、色泽、抗病性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的结果。

变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环境条件如营养、光线、搔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引起的变异,这些变异只发生在当代,并不遗传给后代,当引起变异的条件不存在时,这种变异就随之消失。

因此把这类由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产生的变异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例如:营养不足时,子实体细小;光线不足时,色泽变浅;二氧化碳浓度太高,会产生各种畸形菇等。

由于这种变异不可遗传,所以在食用菌育种中意义不大,但掌握这些变异产生的条件,在食用菌栽培中,对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另一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异,可以通过繁殖传给后代,叫可遗传的变异。

食用菌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的重组:通过有性生殖或准性生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引起基因的重组,产生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新个体,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基因重组是产生可遗传变异最普遍的来源,也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2.基因突变:由于基因分子结构或化学组成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异称为基因突变,这是生物变异的最初来源。

如香菇、平菇、毛木耳等产生的白色突变株,是控制色素形成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所致。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食用菌:指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具有肉质或胶质子实体的大型真菌,通称蘑菇。

(注:食用菌只是在生长的某一个时期可以食用,食用菌也并不是说整个个体都可以食用)2:约有95%的食用菌属于担子菌门,少数属于子囊菌门3: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它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丰富城乡的菜篮子结构,还可以变废为宝,扩展就业渠道。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1:子实体:指含有或产生孢子的菌丝组织体,由成熟的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

2:菌丝体:管状的丝状物即菌丝积聚成的菌丝群。

(菌丝前端不断的生长,分支并交织形成的菌丝群,主要吸收水分和养料,属于营养器官)3:菌丝体按形成过程划分: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初生菌丝:刚从担孢子萌发出的菌丝,属于单核菌丝。

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期短,一般不结实。

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经双核化过程形成的异核的双核菌丝。

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有锁状联合现象,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期长。

三生菌丝:是已组织化的构成子实体的双核菌丝。

4:菌组织:许多真菌尤其是高等真菌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为了适应外界不良的环境条件,菌丝以不同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的疏松或紧密交织的结构。

(属于菌丝体的特殊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才出现这种特殊形态)5:伞菌的组成部分:(由上到下的结构顺序)菌盖、菌褶或菌管(有些少数是菌管)、菌环、菌柄、菌托。

一般来说共有的结构为菌盖、菌褶和菌柄,只有部分食用菌有菌环和菌托,其中同时有菌环和菌托的为毒蘑菇。

①菌环:内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上的单层或双层环状膜②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的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的构造6:伞菌的生活史(课本65面):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孢子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用示意图表示伞菌的生活史(课本11面笔记)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次生菌丝的顶孢核配→担子(2n)→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n)7:孢子印:担孢子无色或浅色,成熟的子实体不断的释放出的孢子堆积起来出现的菌褶形印成为孢子印。

食用菌栽培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教学大纲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专业适用)编写单位:生物技术系生物技术应用教研组编写人:张平审核人:审批人:批准日期:2006年9月1日目录课程说明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第二部分教学时数分配表第三部分理论教学内容第四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第五部分实训教学计划及考核标准第六部分课程考核方案说明本大纲是根据2005级三年制高职生物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而制订的。

食用菌栽培技术为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也为了适应我国、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本大纲根据2005级教学大纲的基础重新修订。

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并引进了食用菌科研生产成果,增加了各论方面与栽培相关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动手技能和技巧,从而掌握系统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从事食用菌栽培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三种形式进行教学,其中理论讲授为62学时,课堂实验66学时,总计128学时,8学分.本课程于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如下:1、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堂讲授注意少而精,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并做到学以致用.2、本课程涉及学科较多,难度较大,理论讲授时应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有效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采用多媒体教学注意课件与教学内容的适合性,并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协调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生动教育法,加强教学互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5、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加强过程考核,注重教学信息反馈和教研,保证教学效果.第一部分《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食用菌栽培学》是微生物学的农业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生物技术应用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专业课程。

通过《食用菌栽培学》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掌握食用菌栽培的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食用菌的储运加工、工厂化生产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食用菌研究的最新动态。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良种选育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活史及良种选育

再进一步发育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新一 代孢子,从而完成整个生活史。
一、初生菌丝体
子实体成熟后散落的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 直接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不断分支伸长形 成菌丝体;由孢子明发形成的单核菌丝体叫 初生菌丝体;如香菇。食用菌的单核菌丝体 遇到恶劣条件,菌丝中某些细胞可形成厚垣 孢子,条件好后厚垣孢子 又萌发形成单核 菌丝阶段。一般多数单核菌丝体不产生子实 体,但金针菇的单核菌体丝体能产生子实体, 且这种子实体小,发育不完全。
杀菌率(%)=处理前活细胞数-处理 后活细胞数/处理前活细胞数X100 5、利用形态、生理特征与产量变异 间相关性 要从在量变异菌株中寻找有价值的 菌株,其工作量相当大,因而要 先进行初筛。根据经验,从形态 变异,生理特征等与产量的关第 上来判断。
(三)诱变的步骤
食用菌的诱变育种一般可按下列步 骤进行: 出发菌株 制备孢子悬液 诱变 处理(活菌计数存活率) 涂布 培养皿 挑菌移(配对及初筛) 植 斜面传代 试验、示范、推广。
孢子性别 A A a a
A S S F F
A S S F F
a F F S S
a F F S S
S 表示不亲合,F表亲合。
(2)四极性
由两个等位基因所控制的双因子异 宗接合(A1 A2与B1B2)控制。
四极性真菌孢子间配对生育情况
孢子基因型 A1 B1 A1 B2 A2 B1 A2 B2 A1 B1 S S S F A1 B2 S S F S A2 B1 S F S S A2 B2 F S S S
四、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
2、原生质体单核化
又如
黑木耳——品质好 毛木耳——高产,抗逆性强 希望通过融合,获得具有两 者优点的新品种
返回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67
侧耳属(广义的平菇)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68
肺形 侧 耳
亚侧耳
69
菌核侧耳
黄白侧耳
70
紫孢侧耳
裂皮侧耳
71
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
72
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
香菇 13.4~18.5 大白菜 1.1 稻米 8.5
平菇 10.5~30.4 菠菜
1.8 玉米 8.5
草菇 25.9~30.1 黄瓜
0.8 高粱 9.5
返回本 节
表绪2 部分食用菌维生素的含量(mg/kg鲜品)
菌类
VB1
VB2
维生素
VB3
VC
VD原
双孢菇 1.6
0.7
48.0
131.9 1240.0
食用菌转化 优质菌体蛋白
返回本 节
2.不争人地力、效快益高
人争粮
不与
粮争地 地争肥
农争时
食用菌
生效快
生长期短 理想短、平、快项目
效益高: 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2
返回本 节
如7500 kg稻草/hm2土地 3750kg鲜平菇 约含75kg优质蛋白质 约合1065kg大米的蛋白质含量
每亩秸草生产食用菌的产值 约是粮食的2倍
此外,还有较多的核酸和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 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烟酸)、 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D元 (麦角甾醇)。
其矿质含量也较丰富,尤其含磷质较多,不仅滋 补脑力,而且有调节人体生 理机能的功效。

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基础及育种

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基础及育种

表2 四极性组合的可育情况
孢子性别 AB
Ab
aB
ab
AB
-0
-0


Ab


+0
-0
aB
-0
+0
-0
-0
ab
+0
-0
- -0000
十表示两者可育 -表示两者不可育
返回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3、准性生殖 (二)生活史
返回本章
(一)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质配
核配
银耳的生活史:异宗结合,双因子控制,极性返回三、食用菌的良种选育
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 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 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 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但育种是这些工作 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 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 成减产或失败。
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原理 细胞壁是保护细胞质和各种细胞器的一层
坚实外壁,能有效防止外源基因的侵染。 同一种类的个体,细胞壁可以自融,使其 原生质和细胞核进行内部交换,从而引起 种内近亲遗传性的变异。
2、基因工程简介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基因克隆:是基因间的拼接与无性繁殖技术, 它是用人工方法把我们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物种 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 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 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进行 复制,而且要有基因间重组后的新表现,它的 主要步骤可以概括为:


担子
返回本 节
食用菌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生活史类型
各种食用菌的生活史,由于控制有性过程的基因 不同而有差异,下面举几个有代表性的食用菌生活 史类型。

3rd-食用菌制种原理与技术

3rd-食用菌制种原理与技术

生理性能测定
品种比较试验
扩大、示范推广
2.方法
①品种资源的收集 尽可能的收集有足够代表性的野生菌株。 确定采种的目标,采集点的地理条件,并做好 详细的采集记录。
②生理性能测定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采用多种分离方法获取菌株,随 后,立即用平板做拮抗试验(即分离的菌株菌丝两两配对 接入同一平板培养基内),适温培养,经十余日,不同菌 株的菌落内是否出现拮抗线,同时还可在平板或生长测定 管上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及对温度的反应。
③菌株比较 比较各菌株的优劣,详细记录各菌株的产量、 菇形、温性、干鲜比、始菇期、菇潮间隔、形态等。 为了试验的准确性,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培养基配 方,接种,管理措施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可 能使之一致。试验还应按生物统计原理进行安排。
④扩大试验 上述的品种评比结果仅是个阶段性的成果,还应 和当地的当家菌株同时进行栽培,证实它是更优良的 菌株。
斜面培养基 平板培养基
特性
条状
属天然植物多糖 融点96℃以上 凝点40 ℃以下 冷水中不溶 透明度好、粘着力强 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粉状
二、各级菌种的培养基
(一)母种培养基
1.通用配方
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
PDA
琼脂15~20 g、水1000 ml
制马铃 薯滤液
煮沸20min,取定量滤液
⑤示范推广 经扩大试验后,将选出的优良品种放到有代表性 的试验点进行示范性生产,待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之 后,再由点到面推广。
菌种概述
一、菌种概念 二、菌种类型 三、菌种生产程序
一、菌种概念
野生
担孢子或子囊孢子 扩大繁殖后的纯次生菌丝体
菌种
栽培 来历
野生菌驯化 原菌株改良 生物技术创新

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

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

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一)作者:王立安来源:河北大学生命学院日期:2011年2月11日14:21一、食用菌的遗传基础遗传与变异何谓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物种代代相似的现象即为遗传。

何为变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有别”,这种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相互之间的不同即为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遗传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使物种相对稳定;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造就了生物大千世界。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没有变异就不能研究遗传。

和其他生物一样,食用菌的遗传与变异亦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从统一角度来看,食用菌的遗传性是很稳定的,它的种性时不会因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例如营养、水分、湿度、温度、酸碱度、光线和二氧化碳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一般只会影响食用菌菇子实体的形状、大小、色泽和产量,而不容易导致食用菌种性的改变,即不能造成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只有两类,即遗传基因的重组和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变异。

如平菇的产孢缺陷型就是可以遗传的变异。

无孢平菇的子实层不能产生担孢子,只能通过菌丝体的转接即无性繁殖来保持其不产孢子的变异性状。

在生产上应用的还有白色金针菇、白色木耳、白色灰树花等新品种,都是遗传性状很稳定的变异菌株。

二、食用菌的有性繁殖(一)有性繁殖什么是性? 性即重组。

遗传基因的重组造就了食用菌品种的多样性。

有性繁殖是通过两个性别不同的细胞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其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

在担子菌中,同宗结合的食用菌约占10%,异宗结合约占90%。

1、同宗结合担孢子菌丝自身可孕,是一种“雌雄同体”的有性繁殖方式。

同宗结合的担孢子萌发成菌丝后,不需要经过2个菌丝的结合就能完成性的生活史。

同宗结合又可分初级同宗给合和次级同宗给合两种类型。

(1)初级同宗结合,担孢子只含有1个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核,萌发后通过异核化可以完成性生活史。

第三章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PPT课件

第三章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PPT课件

诱变的处理 育种工作中常用杀菌率来表示各种诱变剂的相对剂 量。诱变率随剂量的增高而增高,但并不是越高越好。
四、食用菌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生活史类型
各种食用菌的生活史,由于控制有性过程的基因不同而有 差异,下面举几个有代表性的食用菌生活史类型。
子实体
担子
核配
子实体原基
草菇的生活史: 初级同宗结合
减数分裂
双核菌丝
双核化
单核菌丝
担孢子
➢ 双孢蘑菇的生活史:次级同宗结合
子实体 子实体原基
多核菌丝
担子
核配 减数分裂
4、菌株出菇性能比较试验
比较各菌株的优劣,详细记录各菌株的产量、菇 形、温性、干鲜比、始菇期、菇潮间隔、形态等。 为了试验的准确性,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培养基配 方,接种,管理措施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可 能使之一致。试验还应按生物统计原理进行安排。
5、扩大栽培试验
上述的品种评比结果仅是个阶段性的成果,还 应和当地的当家菌株同时进行栽培,证实它是更优 良的菌株。
第三章 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食用菌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分子机制 食用菌的生活史 食用菌的交配类型和繁殖模式 食用菌遗传学 有性生殖中基因的遗传分析 细胞质遗传 杂种优势的原理及应用
食用菌育种 食用菌育种的原理、技术路线和方法
6、示范推广试验
经扩大试验后,将选出的优良品种放到有代表 性的试验点进行示范性生产,待试验结果进一步 确定之后,再由点到面推广。
二、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食用 菌的细胞群,促使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分子 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其遗传性变异,然后 从变异的细胞中筛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新性状变 异的菌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食用菌的遗传与育种
食用菌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分子机制 食用菌的生活史 食用菌的交配类型和繁殖模式 食用菌遗传学 有性生殖中基因的遗传分析 细胞质遗传 杂种优势的原理及应用 食用菌育种
食用菌育种的原理、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一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三节 食用菌的育种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生活史的概念
所谓生活史,是指生物一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 殖阶段的生活周期(全过程)。
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萌发,经历菌丝体、子 实体阶段,以及又由子实体产生孢子的循环过程。 多数食用菌的生活史是:
担孢子 担孢子萌发 初生菌丝(单核菌丝) 两条可亲和的初生菌丝融合 次生菌丝(双核菌 丝) 子实体原基 子实体 担孢子
异宗结合:大多食用菌的担孢子或单核菌丝有 “雌”、“雄”性之分(常用“+”、“-” 表示)。其性别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只有异 性的单核菌丝,才能质配成双核菌丝,而同性 别的菌丝永不亲和,也不产生有性孢于,这种 现象称异宗结合,也称自交不育。
90%的菌类属异宗结合,有两种类型: 二极性和四极性。
二极性 : 是由一对遗传因子 ( A—a )所控制的,这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多数食用菌完整生活史包括 无性 及 有性 两个阶段,主要进行从担孢子萌发再到新一代 担孢子产生的有性生殖过程,其间要经过质配、 核配及减数分裂三大步骤。
一、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 代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繁殖,食用 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子实体 担子 核配
子实体原基
草菇的生活史: 初级同宗结合
减数分裂
双核菌丝
双核化
单核菌丝
担孢子
双孢蘑菇的生活史:次级同宗结合
子实体
担子
核配
子实体原基
减数分裂
多核菌丝
担孢子
▲香菇的生活史:四极性异宗结合,双因子控制、
四极性
第三节 食用菌的育种技术
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
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 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 节操作。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 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
子实体
担子细胞形成 四个单倍体的 核,同时形成 四个突起
双倍体核 双核菌丝先端细 胞形成担子细胞
Basidios pores
核融合
Nuclear fusion
减数分裂 meiosis
担孢子 担孢子梗 sterigmata
Basidium (担子)
三、有性繁殖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
一是质配后开始的异核双核阶段,即异核双核期。
表1
二极性组合的可育情况
孢子性别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十”表示两者可育 , “-”表示两者不 可育,可育率有50%。
四极性: 大部分食用菌的性别是由二对独立分 离的遗传因子(A—a和 B—b)所控制的。四 个担孢子的性基因, 分别是AB、Ab、aB、ab 四种类型,近似四种性别,称为四极性。 属 于四极性初生菌丝,只有 AaBb 的组合才是可 育的,可育率25%(表2),香菇、朴菇、平 菇、银耳、毛木耳等即属四极性菌类
菇木的选择与 处理
分离时仅 需取1cm厚的 一片或一块菇 木,一般选取 菇木的中间部 位,不取两端, 因两端裸露在 外,污染率高。
菇 木 分 离 法
3、生物特性分析研究
获得菌种后,对不同样本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
行试验研究,首先淘汰掉一些基因型一致的菌 株,保留不一致的菌株。并对它们进行对温度、 生长速度、生长势、 PH 要求等生物学特性的分 析和研究,进行劣汰。
其担孢子的基因性完全一致。
初级同宗结合: 担孢子只含有减数分裂后产生的 4个核中的一个,单核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细胞间不须经过异体菌丝的融合,就可自己发生 双核化,并完成核配和减数分裂的有性生活史的 全部过程。草菇即属于这一类型。
次级同宗结合: 每个担子只产生2个担孢子, 每个担孢子内含有减数分裂后形成的4个核中具 有不同交配型基因的2个核,双核担孢子 萌发后 形成可孕的多核的异核菌丝体,这种菌丝体不与 其他菌丝交配就可自行完成有性生活史。双孢蘑 菇即属于这一类型
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食用菌自然选育的基本流程:
收集品种资源
生理性能测定 品种比较试验
扩大、示范推广
食用菌选择育种的重点是进行不同菌株间的选择。 人工选择育种不能改变个体的基因型,只是积累 和利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有益变异,使其向着人 们希望的方向积累,形成新的品种。
具体步骤如下:
1、资源的收集与采集
紫外线(UV)、X射线、α射线、β射线、
γ射线、中子射线、超声波、激光
卫星和宇宙飞船搭载,利用超真空、超低
重力的作用,进行诱变育种。
2、诱变对象
是单细胞或细胞少的菌丝片段,并呈均匀的悬浮 状态。这有利于均匀地与诱变剂接触。 诱变的细胞应处于生理活动期。稍加萌发的孢子 比休眠状态的孢子对诱变剂的敏感增强数倍,诱 变效果好。 被处理的细胞最好是单核的。细胞内有两个核时, 两核内的遗传物质对诱变剂的反应可能不同,在 其后代会出现不纯的菌落。
特点
(2) 组织分离法
组织分离法 是利用子实体内部菌肉组织来获得 菌种的一种最简便的方法,是生产上常用的一种分离 菌种的方法。 组织分离是一种无性繁殖过程,所得到的菌种是 营养后代,后代不易变异,菌株可保持原品种的优良 品质。但如采用感染病毒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时, 常得到带病毒的菌丝体。
子实体组织分离法 选择优良的种菇作为 分离材料,用无菌水冲洗 后,用75%的酒精溶液表面 消毒。取消毒过的刀片从 菌柄或菌盖中部纵切、撕 开,挑取菌盖与菌柄交界 处的一小块组织(火柴头大 小),接种到PDA培养基上 3-5天后,接种块上产生白 色绒毛状菌丝。
孢子分离法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利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 孢子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萌发成菌丝体,而获得纯菌种 的方法称为 孢子分离法。 菌丝菌龄短,因是有性繁 殖产物,其菌丝生命力强。 侵染病毒的菌类可用孢 子分离法脱毒。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 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 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孢子 分离法分为单孢分离法和多孢分离法。
2.以产生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香菇产生节 孢子,双孢蘑菇产生次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 子,黑木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3.以出芽方式繁殖。
特点: 无性孢子在不良条件下有较强抗性, 在适宜条件下可再萌发为原来的一级菌丝 或二极菌丝,继续进行有性生活过程。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 方式,叫有性繁殖。
诱变的处理 育种工作中常用杀菌率来表示各种诱变剂的相对剂 量。诱变率随剂量的增高而增高,但并不是越高越好。
物理诱变
实验室普遍使用的是紫外线。步骤如下:在诱变
1、诱变因素
诱变因素分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化学因素(诱变剂):
碱基的类似物,常用的有5-溴尿嘧啶(BU)
碱基化学修饰物
亚硝酸引起的氧化脱氨反应
羟胺的致突变作用
烷化剂的致突变作用,常见的有EMS、NTG、
EES和芥子气
嵌合剂和移码突变
常用的嵌合剂有吖啶橙、二氨基吖啶和吖啶黄
素等。
物理因素:辐射诱变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双核菌丝发育成结实性菌丝(三 生菌丝)并组织化,产生子实体。如冬虫夏草、茯苓等。 子实体菌褶表面或菌管内壁的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
育成担子,进入有性生殖阶段。
来自两个亲本的一对交配型不同的单倍体核在担子中融 合,进行核配,形成一个双倍体核; 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结果产生四个单倍体核;
4、菌株出菇性能比较试验
比较各菌株的优劣,详细记录各菌株的产量、菇
形、温性、干鲜比、始菇期、菇潮间隔、形态等。
为了试验的准确性,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培养基配
方,接种,管理措施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可
能使之一致。试验还应按生物统计原理进行安排。
5、扩大栽培试验
上述的品种评比结果仅是个阶段性的成果,还
类食用菌所产生的担孢子以及其萌发的初生菌丝,不是 A型,就是 a型,四个担孢子分属二种类型,即二个是 A, 二个是 a,两两相等,称为二极性。只有组成 Aa 时,才 能出现正常的锁状联合,形成双核菌丝体,最后发育成 子实体。如果各担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让其自己配对, 可育率有 50%(表1 ),黑木耳、渭菇等属于二极性菌 类。
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
育种的首选目标
高产 优质 抗逆性强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一些特殊的育种目标
一、引种与选择育种
(一)引种 引种应遵照以下原则和程序进行:
了解供种单位 了解品种 了解拟引进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要点 先试种再扩大 品种配套
(二)选择育种
选择育种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 方法。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 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 者。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
(3)菇木分离法 菇木分离法
利用菇木中菌丝的分 离而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这种方法污染较大
在自然界,银耳菌丝与香灰 菌丝在一起才能产生银耳子实体, 而用长有菌丝的段木来分离,能 同时得到银耳菌丝及香灰菌丝, 因此,生产上用的银耳菌种常采 取菇木分离法,香菇、木耳等菌 类也可采用菇木分离法
能用孢 子分离或 组织分离 的菌类, 一般不用 这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