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当代教育评价【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怎样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答: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开始了。

但是,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却是从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的。

(1)教育评价的兴起和概念的无统一性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由于教育评价的领域十分广泛,各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评价需要来界定评价概念,到目前为止,教育评价尚无统一的定义。

(2)西方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西方学者大多是根据评价目的来对教育评价定义的。

这些定义主要有: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评价是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斯克里文);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克龙巴赫、斯塔弗比姆等);评价是对某些对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等。

(3)我国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我国学者也对教育评价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界定。

一般认为,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评价的具体定义,不仅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而且还考虑了构成评价活动的基本要素方面,即评价的要素结构。

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总之,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更科学的概念最终会形成。

2.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请进一步分析实现各种评价功能需要哪些条件?答:教育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当代教学理论1.讨论:教学究竟是什么?答:教学的概念规定着这一领域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通常也是教学理论的中心。

是在讨论教学理论之前,必须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针对教学概念的最初出发点,可以对教学做如下讨论:(1)教与学是可分的,可分的理由是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出于理性思维的需要,人们经常从局部和片面出发,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统一的、整体的客观对象。

正如人们把人分解成身心两部分,并据此才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一样,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必须至少有两种理论形式,即关于教的理论与关于学的理论。

(2)教学研究把“教”当作自己的中心问题,尽管这里的“教”要讨论的是在教与学都存在的情景中的“教”。

教学是互动的,是相互依附的,它不排斥对“学”的研究,但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是关于教的方法和效果研究,而“学”的问题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3)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这些行为包括主要和辅助两个部分,主要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的呈示、对话与辅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4)教学也不是教授,因为把教学当作教授,就容易走向“教师中心”论者一边,容易使人把教学联想为“知识授受”或“壶与杯的关系”,它不能体现现代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真正的角色。

教学不完全是教学生学习,也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意思。

教学应当把教师教学和教授学生学习统一起来,共同进步。

总之,经过上述讨论,可将教学定义为: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

2.试述教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答: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导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并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

(1)教学理论的形成①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圣才出品】

第12章当代学校管理1.简述当代学校管理理论的研究取向和发展趋势。

答:当代各种教育思想、各种学校管理理论不断发展,新观点、新流派不断涌现,出现“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现象。

(1)管理理论的研究取向①角色理论。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侧重分析研究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关系,认为学校组织是属于学校中各种职位的成员所组成的社会系统。

这些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受到组织内外对他们的期望的影响。

学校每个成员都扮演特定的角色,同时又有一定的角色行为标准。

通过角色的扮演,个体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并由此参与学校管理活动。

②过程理论。

古利克、厄威克创立了著名的“POSCORB过程论”,认为基本管理过程有七个步骤,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这七个步骤也就是管理的基本职能,过程理论是从管理过程角度研究行政管理人员职能的,以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及其工作步骤。

③系统理论。

学校组织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输入、也有输出过程的有机体。

学校系统有赖于社会系统的存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支,它是由许多交互反应的元素构成,包括个人、各种团体,要使学校系统发挥其最理想、最高效能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和势力加以适当的控制和安排,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司其职。

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包含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等三个要素。

④素质理论。

教育行政人员的优劣,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

素质理论是追求每个组织有最佳的领导,以在现代社会中应付组织内外的环境,做出有价值的努力。

在素质理论基础上,行为科学学者重视对领导和领导行为的研究,认为成功的领导不完全靠天赋素质,而与后天的学习、训练、经验积累有关。

决定领导有效性的三个因素:领导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条件及领导所处的具体工作环境。

(2)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为适应社会改革和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当代学校管理实践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相应的学校管理理论也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

①自主化。

许多国家在校本管理理念指导下,注重加强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度。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中)【圣才出品】

第6章当代学习理论1.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答:在教育情境中,学习是指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在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方法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个体的自我改造、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使人成为主体并不断增强主体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内容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即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一切方面。

(2)学习的形式的多样性。

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

大量的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

(3)学习的全过程性。

从时间来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

(4)学习的全方位性。

从空间上来看,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还包括家庭学习、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学校学习。

(5)学习的创新性。

学习不仅在于模仿和继承,而且更注重创新。

(6)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者的态度、方法、能力共同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和成效。

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据此,他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等。

虽然不能直接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纳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

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他的著名学习实验。

在试验中,饿猫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建立了打开门闩(踏到开门机关)与开门取得食物的联系。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第4版教材下载及考研视频讲解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网授精讲班【共23课时】电子书(题库)•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C.教育口号D.教育隐喻【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

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第12章 当代学校管理)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一、选择题1.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活动。

A.人格B.品德C.情操D.修养【答案】B2.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A.道德品质教育B.自我批评教育C.道德规范教育D.道德情感教育【答案】A3.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科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依德【答案】B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答案】C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答案】A6.在科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答案】B7.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B8.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答案】C二、概念题1.德育的发展原则(华东师大2002研)答:德育的发展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进展的一种原则。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发展的。

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

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大大增加。

课题_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课题_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当代学校德育1.试析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①政治与道德具有深层联系。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

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第一,政治与道德都是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社会主导的政治和道德在方向和性质上始终是一致的。

第二,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渗透、交叉,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共同担负着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精神生活的捍卫和建设任务。

第三,政治与道德在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处于上层建筑核心地位的政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道德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产生过较大的制约作用。

而道德对政治也同时发生较大的选择与约束作用。

②青少年社会化具有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重渴求。

青少年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几个关键期之一,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主要指个体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

预期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他将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眼前的角色,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一般属于预期社会化。

青少年社会化不管是基本的还是预期的,都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双重任务。

(2)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①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教育与文化【圣才出品】

第16章教育与文化1.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基本关系。

答: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总体而言,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交融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制约着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同样,它也制约着人类的教育活动。

与经济、政治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明显的不同。

①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必然是对一定社会文化的选择。

学校教育中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渗入其中的价值观都是社会文化本身。

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②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

文化差异往往反映在观念的差异上。

文化观念是抽象的东西,但它是人类的思考在心理上的沉淀,一旦形成就会对思想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教育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就是一个明证。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每个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的看法。

它表现为具体的人才观、育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方法观等。

它的形成直接受到文化观念的制约。

文化观念对人的教育观念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③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文化模式是由若干彼此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的。

一个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风俗或一种习惯。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

一种文化的历史愈是悠久,时间持续愈长,其模式愈是稳定,个性也愈突出,对教育的直接制约力也愈大。

从不同文化的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是与这个国家文化模式相一致的。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上)【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的教育是指“制度化”的教育,即人类学校产生之后的教育。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教育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重要原因。

在衡量社会发展的诸多标准中,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是影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社会经济持续的发展,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来适应社会进步呈现出的新特征。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和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教育发展和改革随着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思想也与之相应的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都曾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推动教育思想的不断走向成熟,同时不断的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改革,促使教育向前发展。

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人口、科技、文化、环境、社会制度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以上两方面——社会经济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1)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设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具有一定等级的特权阶级可以享有权利接受学校教育,而普通民众没有权利,或者只有很少的权利来享受学校教育。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成为维持等级不平等的工具,而不会发挥融合不同等级的作用。

(2)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惟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育评价)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育评价)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1.1 复习笔记一、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1.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与发展教育评价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开始的。

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是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①泰勒的“八年研究”在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中,泰勒主持的“八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并把评价纳入课程与教学的编制理论之中,使评价成为课程编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其课程编制理论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评价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他运用其评价理论和方法,成功地指导“八年研究”的评价工作。

由于“八年研究”的广泛影响,泰勒提出的评价概念和理论,很快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

许多人把斯密斯(E.R.Smith)和泰勒1942年出版的八年评价研究报告——《学生进展的评估与记录》,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而泰勒则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

“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评价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②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在我国,由于诸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2)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功能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功能在评价活动中,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常能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视频讲解]第一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日渐提高,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流派。

一、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

生产的产量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决定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是依赖于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增长的。

二战后,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

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倡导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个人的收入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收入越高。

因此,国家通过平均性的教育发展政策减少国民教育水平的差别,从而相应缩小国民收人分布的方差,最终促进社会的平等。

二、筛选理论(一)筛选理论的产生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扩展——并且带了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阿罗等质疑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提高生产率的主张,并把教育的作用归之于其筛选的功能,最终形成了“筛选理论(Screening Theory)”。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圣才出品】

第14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1.为什么说教育民主是教育与政治基本关系的核心?答: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之所以说教育民主是教育与政治基本关系的核心,其原因如下:(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互制约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约涉及教育的一切方面:从教育的领导权到受教育权;从教育目的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目标;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到速度;以及教育经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

政治对教育的关系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尽管教育受制于政治,但同时教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教育民主化伴随政治民主化进程无论是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时期,或是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时期,始终贯穿着这样的问题:特权与否定特权、专制与反对专制、人身依附关系与追求人身自由等的对立。

概言之,就是“民主”这样一个核心问题。

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3)教育民主化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兴起之后,“自由”、“平等”、“人权”等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口号。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即所谓“人权”;二是以民主代议制、法治作为公民参政及保障权利的形式。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被提上日程的。

可以说,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民主化运动是伴随着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运动而孕育、发展的。

总之,民主化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和发展成为教育与政治基本关系的中心议题。

2.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教育民主化是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具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个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学校德育【圣才出品】
4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 其二,德育领域宽泛而弥散,无明确界限,很难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其三,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实施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道
德不仅仅是知识,难以用像讲授科学知识那样的方法讲授道德;安排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德 育,容易导致知与行的分离;
亲社会行为。
儿童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依赖于儿童的认知(知识
与理解力),纯粹的行为训练并非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又要陶冶
学生的道德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3 / 16
圣才电子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一节 道德、品德与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品德的教育。
一、道德与德育 (一)道德特点与德育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包含善恶评价标准,大多数行为规范却 不包含这种标准。 道德事件可以而且必须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而纯粹的政治事件、礼仪事件等却不可 以从善恶上加以评价。虽然法律规范也包含善恶标准,法律事件可以根据善恶标准进行评价, 但是,法律规范诉诸国家机器,而道德规范一方面诉诸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另一方面诉诸 个人良心——内心信念。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二)道德类型与德育 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人类生活可以分私人生活、国家与社 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调节这三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分别是私德、公德和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1章 实地研究的方法)【圣才出品】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章节题库(第11章 实地研究的方法)【圣才出品】

第11章实地研究的方法一、选择题1.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事件取样记录法B.日记描述记录法C.时间取样记录法D.行为检核记录法【答案】B【解析】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观察者深入到观察的客体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参加其中的活动,使该集体中的人们把他视作集体的一员,以相应的态度对待他。

观察者便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观察课题的深层结构及其关系,了解有价值的资料。

同时,观察者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

因此,最适宜的记录方式应该是日记描述记录法。

2.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的优点是()。

A.更具客观性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研究C.更有利于研究深层次的复杂问题D.更易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答案】C【解析】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灵活性强、可以深入了解问题。

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员可以根据访谈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重复解释,使被调查者了解问题的实质。

3.访谈过程的标准化是()访谈调查最显著的特点。

A.结构性B.重复性C.集体性D.系统性【答案】A【解析】结构性访谈是对各种条件要进行控制,规范的访谈,访谈过程标准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4.下列不属于访谈调查特点的是()。

A.灵活性强B.调查具有匿名性C.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D.可以使用复杂的访谈提纲【答案】B【解析】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而不受书面的语言文字的局限;访谈提纲是在访谈前已经完善的,因此准备比较充分。

二、简答题1.简述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答: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分,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1)参与式观察的优点①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当代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一)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育与智育的关系: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但不等同。

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除了进行智育,还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反过来,智育的实现除了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

教学只是它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课内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几个环节、教学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经验转化为个体经验;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突破时间空间及个人经验局限,扩大个体认知范围;系统性组织性强——科学的身心发展;学习活动是实践活动——掌握人类经验。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主体部分、基本途径。

学校的其他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理论概念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怎样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答: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自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开始了。

但是,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却是从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的。

(1)教育评价的兴起和概念的无统一性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由于教育评价的领域十分广泛,各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各不相同,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评价需要来界定评价概念,到目前为止,教育评价尚无统一的定义。

(2)西方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西方学者大多是根据评价目的来对教育评价定义的。

这些定义主要有: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评价是一种对优缺点或价值的评估(斯克里文);评价是为做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克龙巴赫、斯塔弗比姆等);评价是对某些对象的价值和优缺点的系统调查(美国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等。

(3)我国对教育评价理解的多样性我国学者也对教育评价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界定。

一般认为,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对教育评价的具体定义,不仅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而且还考虑了构成评价活动的基本要素方面,即评价的要素结构。

这些定义大同小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总之,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评价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人们对其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更科学的概念最终会形成。

2.教育评价有哪些功能?请进一步分析实现各种评价功能需要哪些条件?答:教育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1)教育评价的功能①诊断功能。

在评价活动中,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常能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评价者对发现对象的价值、优缺点及问题感兴趣时,这种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②改进与形成性功能。

评价不但能发现诊断问题,而且对有效的教育计划、课程方案,或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等的设计、改进和形成发挥积极作用。

③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

通过评价,人们可以区别、鉴定组织、方案或个体等对象的某些方面或各方面水平的优良程度,确定其有无价值与价值的大小,衡量其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标准、是否能实现国家和社会赋予它的目的和任务,为他们评定相应的等级。

④激励功能。

评价通常要区分出水平高低、评定等级。

由于评价结论往往直接影响到评价对象的形象、荣誉和利益等,评价常能激发被评者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追求好的评价结果,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做好有关的各项工作,创造更大的教育成就。

⑤导向功能。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像“指挥棒”一样,为被评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这种导向功能,在权威性较高、评价结果与被评者的利益密切相关的评价中,更容易得到发挥。

(2)评价功能实现的条件①教育评价背景的分析。

在实施评价之前,需要分析教育评价的背景,教育评价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发展背景分析,教育发展阶段性需要分析,领导者及管理者需要分析,被评者的需要和心理准备分析。

对这些背景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教育评价的前期准备和实施,可以说为教育评价提供了前提条件。

②评价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在实施评价之前,需要组建评价的人员团体,进行组织和人员上的分工。

评价机构人员由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组成,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与评价内容相关的知识;二是要有办事认真公正、有责任心、谦虚、礼貌等良好的个人品德;三是要掌握一定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技术。

③设计教育评价方案。

对人员进行组织之后,需要制定科学和详细的教育评价方案,设计评价计划。

根据一定目的和教育活动及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内容、范围方法、手段、程序、和组织领导等加以规范,做出规定的基本文件。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方法、工具的运用作出有关说明。

④成立教育评价的机构。

教育评价机构是进行教育评价的工作部门,是按照教育评价工作任务的要求,把教育评价人员组织起来以便充分发挥评价人员积极作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评价机构的组建中,机构的目标,实施行动的具体方式以及人员的构成和分工等,这都需要具体的进行设计和明确。

总之,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评价的实施和功能发挥将越来越显著,如果不能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那么势必会影响教育评价功能的发挥。

3.试析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有哪些重要环节?各个环节应注意什么问题?答:(1)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①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

评价组织应具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应熟悉关于评价对象领域的理论和知识,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教育与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与应用,计算机的使用,等等。

需要选择精通或熟悉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整体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评价小组。

②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的任务。

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是选择或设计评价理论、方法和评价工具的依据。

为使评价的目标、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清晰,并为有关人员所接受,评价者需要组织信息交流和协商活动,广泛征求意见,了解评估有关组织和人员,特别是发起人的评价需要。

③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

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即是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发现和确定体现评价目标的那些有代表性的主要行为及效应的情景,然后对这些情景进行一定的分类,确定出评价的项目和指标体系。

④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

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获取丰富、有效、全面、可靠的信息的手段和前提。

在设计评价方法和工具时,评价者需要考虑评价目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及信息提供者的特点。

设计出的评价方法和工具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鉴别力和可行性。

⑤搜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

这个环节是指,评价者组织各种有关人员利用设计的方法和工具,通过谈话、考察、问卷调查、测验、查阅档案材料等实际行动,来获取证据或信息。

⑥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信息的统计,还包括对信息证据进行鉴别、区分真伪,对评价信息的质量检验和分析,对有关的项目和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等工作。

甚至还需要对评价信息进行重新分组、归类,对新的评价项目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⑦形成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的内容应尽量满足评价发起人和其他评价听取人的需要。

报告评价结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2)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①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阶段需注意:社会中精通这些方面的全才是很少的,因而需要选择精通或熟悉这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整体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评价小组。

对于在教育或管理工作中,经常从事正式的与非正式评价的人员,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②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的任务阶段需注意:为使评价的目标、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清晰,并为有关人员所接受,评价者需要组织信息交流和协商活动,广泛征求意见,了解评估有关组织和人员,特别是发起人的评价需要。

评价人员需要经过上述方式,对评价的目标和任务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③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阶段需注意:这个环节也是一个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复杂过程,需要遵循一些指标设计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需要评价人员对评价的指标进行设计和建立,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筛选,将各项注意事项进行规划和整理。

④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阶段需注意:设计出的评价方法和工具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鉴别力和可行性,许多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与方法对评价工具的设计很有借鉴价值。

需要对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筛选和鉴定,根据各种限制条件来对评价工具进行选定。

⑤搜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阶段需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好参评者,包括收集信息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提供者的思想和心理调控,使他们对评价工作保持支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一点很重要,评价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收集程度和效果,必须予以重视。

⑥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阶段需注意:需要对评价信息进行重新分组、归类,对新的评价项目和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评价信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可以为评价获取更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在收集完信息之后,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材料进行处理,以便获得有价值性的信息和资料。

⑦形成评价报告阶段需注意:在以诊断和改进为目的的评价中,评价者更应及时地、以恰当的方式向被评者反馈信息。

评价信息和结论能充分地报告和传递给有关人员,是发挥评价效益的重要保证。

4.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有哪些?答:回顾和分析近几十年教育评价的发展与繁荣,可以发现其发展呈现出下面一些特点和趋势:(1)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早期的评价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教育评价则服务于“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前者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鉴定、选拔的功能上。

评价是为了筛选出能够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学生,淘汰另一部分学生。

评价方法偏重于相对评价、常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