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真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寸之间见真章
留在书画上的各式鉴藏印,亦成了字幅上的一部分。(资料图/图)元大德六年,时年49岁的画家赵孟頫完成了传世画作《水村图卷》,留在画幅上的款识让我们得以确认这幅
画作诞生的精确纪年,也是我们所知最后一幅有准确纪年的赵氏作品。时隔数百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厅中,当我们再次得以一睹这一传世画作的真容时,恐怕只能哭笑不得。清乾隆的两次“御题”和十余方乾隆鉴藏玺将这幅横长1.2米
的长画卷塞得满满当当。如此一来画卷清雅宁静的气质被大打折扣。文人书画家以印代款,或在自己所藏书画上钤印的习惯由来已久,一方面以钤印宣示其所有权,留下自己的踪迹;另一方面,印章本身也是文人艺术领域的一份子。姓名印、斋馆印、书简印、鉴藏印,印章的种类多样,功用各自有别,但就如同文房四宝一般,既是工具,亦是艺术品,既可用来书写钤印,亦可把弄赏玩,是古代文人书斋生活、鸿雁往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从大型书画收藏爱好者乾隆对印章的喜好中就可见一斑,据《乾隆宝薮》记录,乾隆共有一千余方印玺,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乾隆五玺”,印文分
别是“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乾隆鉴赏”、“宜子孙”。乾隆根据自己的喜好偏爱,将宫中所藏画作古书一一赏阅,并留下了各式钤章,甚至喧宾夺主、不顾对
书画本身的损害,足见这些小小的印章有时也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社会质:起于徵信,入于鉴赏印章最早是作为交换的信物而出现的,刘熙《释名》中道:“印者,信也”。是信用的保证。《吕氏春秋·孟冬纪》中记载:统治者们要求工匠在其制作的物事上留下刻印,即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以行其罪”,以印章作为约束工匠的手段。在印章历史发展的早期,印玺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徵信于人”。春秋战国时期,印、玺、节具有同等含义,不论是王公贵族或是平民百姓都有使用的权利。秦朝,建立玺印的等级制度建立,使印章的使用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开始成为权力和个人地位的象征。这一制度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强盛平和的唐朝,随着官员人数的扩张,官制的复杂化,官印体制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段时间,印章的发展吸收了魏晋时期的艺术文化成果,文人开始正式进入印章领域,公印与私印的分流于是愈发明显:一支继续着过去实用主义的道路前行,在今天我们常能在各机关部门中看到印章的身影;另一支则开始了艺术道路的转化,我们开始在珍贵的书法、画幅上看到那些格局各异的朱墨钤印,端凝方正或是快凿写意,融入熏黄纸张,成为美的角色之一。私印自古即有,但一直以来限于姓名吉语等实用内容,至唐宋,开始被应用于书画鉴藏、代为名款上,也出现了完全脱离实用而纯粹表达文学志趣、哲理心得的闲章,使印章的艺术性大为增强。至
宋元,文人印真正产生并走向成熟。文人用印在元代以后非常普遍,并开始了自篆自刻,成为印章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给明清崛起的印章流派、篆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渐成熟的印章文化,也给印章带来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资料图/图)目前可见最早的印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三方铜玺,这三方被认为出于商朝的铜制印章的出现,推翻了“三代无印”之说,成为研究印章起源的重要物证。《周礼·掌节》中道:“玺印,古代所以持信之物也”。郑注:“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秦印制规定:天子之玺用玉,螭虎钮,帝有六玺。在天子玺之外,最为皇帝看重的是一以和氏璧雕制的玉玺,上有秦宰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后世称其为“传国玉玺”。汉代《汉旧仪》中详细记载了印章
的等级划分:“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诸侯王印,黄金橐驼钮,文曰玺,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钮,文曰章”。自秦宰相李斯书传国玉玺以来,文人就与印章结下了缘分。鉴藏印是文人用印的里程碑,最早的鉴藏印出现在东晋时期,但鉴藏用印之风真正兴起却是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嗜好书法,曾大费周章地搜集前朝书画作品,韦述《叙书录》中称其“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可谓“天下字画尽入其彀中矣”。不仅如此,唐太宗还以“贞观”字印印在书画的接缝上,以作识别,后来
又出现唐内府“集贤”“翰林”“秘阁”等收藏印。由此,鉴藏钤印之风起,在朝中官臣、民间商贾百姓间皆掀起一股收藏热。鉴藏印的发展到了宋代,则不能不谈米芾。米芾精通鉴定,专责宫廷书画鉴定,其自用印即达百余方,沙孟海《沙邨印话》中道:“米元章跋褚摹兰亭,连用七印,曰: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此法前古所无、后世亦罕见。”鉴藏印的独特功能已卓然可见。鉴藏印的风行使书画钤印越来越常见。(资料图/图)在元代,文人从收集、赏玩印章,发展到自篆自刻印章,这一转变中的重要人物是王冕。刘绩《霏雪路》中道:“初无人以花药石刻印者,自山农始也”。花药石即花乳石,此石经王冕一用,竟广为流传,开启了石印篆刻之风,文人从这时起方真正包揽了印章篆刻。明清两代,印章篆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走向成熟,出现了一大批卓越的篆刻家,留下许多艺术品质卓著的印章作品。更多适于篆刻的石材被发现,如明代文彭发现的青田“灯光冻石”,随后出现的寿山石等等。审美质:以篆刻为冠,与印体共存玉不琢不成器,美石亦是。在一方精美玲珑的印章中,不仅包含着大自然蕴藏千年的通透灵秀,同时也寄寓着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文化底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印文多以篆书为主,但在历史中并非一直如此。魏晋以前,由于受到文字本身发展的影响,印文字体经历了数次变更。战国时期,各国印制不一,印文各异,但总体上具有战国时
期文字自然圆转、生动多变的特点,有别于后来以小篆代表的汉印文字的方整之感。秦统一之后,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治措施,以小篆为官方统一文字,大大影响了当时玺印的发展。汉代是印章艺术史中极为重要与辉煌的一页,“西泠八家”中奚岡曾道:“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汉印以小篆为主,改变了战国以来圆转的印风而走向方正平直,端庄严谨,与隶书相通,被称为“缪篆”,取其笔势缠绕,结体绸缪之义。汉代官印中分铸、凿两途,铸者平直,凿者活泼,各有风韵。这一时期的印章对中国印章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元代以降的印人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印宗秦汉”之观念,在实践中更是步步以趋。印文因其字体不同,刀法之用也各有差异,孔云白曾论述:“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未可一概也。印大,肱力宜重,重则沉着苍劲。印小,指力宜轻,轻则流畅。朱文宜秀雅清丽,白文宜庄重浑融。曲则宛转而有筋派,直则刚健而有精神。字画疏密,轻重疾徐,宛转高下,使其得字体结构之神韵。勿涉死板软弱”。优质的印工印文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内涵作底,印章虽小,小不盈寸,大的就不过数寸,但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却凝聚了大量的文化风韵。王文治《铜鼓书堂藏印谱序》中道:“(汉印)缩寻丈于尺寸中,屈伸变化,有龙德焉”。瓷器上亦可以看到印章的身影。(资料图/图)“材有美,工有巧”,除印中文字,印体本身也是印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