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我们来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3我们来造“

1 / 6《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环形山图片了解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环形山的特征能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指测。

(3)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再次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合理有依据地推理假设。

2.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课时安排】2 / 6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环形山图片)教师: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能观察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学生甲:很多圆形的坑。

学生乙:有的是单个的,有的是几个挤在一起的。

学生丙:还有大环套小环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这些月坑也叫做环形山,环形山这个名字还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起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讲的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下面一起进入新课学习吧!二、进入新课(一)、月球上的环形山(展示环形山图片)环形山,英文为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

“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

教师: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甲: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学生乙: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学生丙: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几百千米。

3 / 6大家总结的很棒,那我们能不能来造“环形山”呢?(二)、我们来造“环形山”给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一、用“喷水法”造“环形山”可以用注射器和胶管(吸管)在一堆沙子底部打(吹)气,沙子中间会出现一个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如何制造一个环形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探究性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逐步深入理解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但部分学生对环形山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其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化对环形山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学会制作环形山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难点:如何制作一个符合实际特征的环形山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环形山的特征及其成因。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形山。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环形山的相关知识,观察不同类型的环形山图片。

2.器材准备:塑料球、砂子、木板等实验器材。

3.教学资源:环形山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环形山模型。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简案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简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了解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视频和图片观察环形山的特点;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合理设计实验,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习天文的兴趣。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教学准备】沙、石球、大小石块、玻璃球、镊子、注射器、细胶管、玻璃管、水等、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图片:一轮明月图片引入学生对月球的关注。

2. 视频介绍嫦娥一号飞向月球。

3.认识环形山。

二、聚焦1.提问: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2.学生结合视频和图片,认真观察,发现环形山的特点。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整理出环形山的各个特点。

三、探索1.学生推测环形山形成的的原因,并简单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交流造山的方法。

3.小组合作造环形山。

四、研讨1.各小组展示“造山”成果,教师加以指导汇报;2.形成观点,并质疑。

五、拓展1.我国探月工程及进展。

2.其他国家探月工程进展。

【板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观察特点推测成因模拟实验数量众多陨石撞击有大有小有深有浅火山喷发。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实验和观察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对于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地探究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乒乓球、沙子、容器等。

2.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学生分组合作的和指导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乒乓球和沙子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形山。

2.呈现(10分钟)展示环形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上的环形山,还有哪些天体上有环形山?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强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进行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 环形山的特征。

教学难点:1. 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理解。

2. 环形山特征的把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表面特征,提问学生:“你们发现月球表面有什么特殊的地貌?”2. 探究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月球表面图片,让学生分析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3. 学习环形山的特征4. 实践操作教师发放制作环形山的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加深学生对环形山特征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谁能简单描述一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 探究环形山与地球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环形山与地球的关系,提问学生:“环形山对地球有哪些影响?”3. 学习环形山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地球资源调查等。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环形山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形山与地球的关系及环形山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示意图,并标注出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地球资源调查等,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的能力。

3.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环形山在地球上的应用能力。

4.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一、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环形山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环形山的特点3. 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4. 环形山模型实验5. 学生展示与评价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

2. 讲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介绍环形山的定义,解释其形成原因,阐述其特点。

3. 演示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教师演示如何制作环形山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制作过程。

4. 学生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属于自己的环形山模型。

第二课时:1. 环形山模型实验: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环形山模型的特点,探讨环形山与月球表面的关系。

2. 学生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环形山模型,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制作环形山模型、实验观察以及课后观察报告,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环形山模型制作材料、实验器材等。

八、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拓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现象,提高其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六、教案名称: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九、教学内容:1. 环形山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环形山的特点3. 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4. 环形山模型实验5. 学生展示与评价十、教学步骤:第六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形山。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4.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都支持陨石撞击的假设,那火山爆发呢?老师这里有火山爆发的模拟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中间峰的形成)
五、总结,作业(预设5分钟)
1.教师:回顾我们今天的实验过程,我们首先对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总结出环形山的特点,之后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设计了实验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宇宙这类难以接触的物体,我们更需要大量观察。
(预设)“特征:大小不一、深浅不同、近似圆形、层层叠叠……”
教师出示月球高清图:环形山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教师出示贝利环形山:环形山大小不一
教师出示弟谷环形山:辐射纹
教师出示哥白尼环形山:中间峰,月球上最明显的环形山
三、猜测环形山产生的原因(预设8分钟)
1.教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有特色的环形山,有的很大,有的很深,有的有着特殊的花纹,对于这些神奇的环形山,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猜测。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时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体现3个精神;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预设:环形山是怎么产生的?)
2.教师:首先请你根据你的经验猜测一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预设)“猜想:陨石撞击、火山喷发、月壳运动、月面陷落、人为挖掘……”
(预设:如果学生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想只局限在两三种,思路未能打开,则使用下面的“联想”环节——课件出示“联想:地球上的各种‘凹坑’是怎样产生的”,并依次出现“小孩挖沙坑”、“火山口”、“陨石坑”、“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面凹陷”等画面。)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我们来造环形山”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三课时,是一节猜测模拟实验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前三课都是了解有关月球的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整体对月球进行了解:第二课“月相的变化”根据自然现象远距离的了解月相的变化,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想象;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走近月球,近距离对月球了解,动手操作,建立模型,验证猜想。

本课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个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个部分是“阅读资料—环形山的成因”。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调整了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的顺序。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造环形山,让学生在造环形山模型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探究活动的一些基本能力。

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月球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或许他们曾听说过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但他们从未真正去关注探究过月球的内部构造或外部特征, 从未去探究过月球的圆缺规律。

对他们来说,月球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对月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课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环形山的特点,合理推测环行山的形成原因,再让他们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认识月球的表面特征。

三、教学目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特点——猜测成因——模拟实验——形成新观点”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陨石撞击说的质疑和验证是本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体现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经历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带着疑问造“环形山”,根据环形山的特点推测成因,并收集证据。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学习到关于天体物理的知识,特别是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

教材通过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天文现象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天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探究问题。

然而,对于复杂的天文现象,如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惑,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让学生模拟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寻找答案。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乒乓球、铅笔、橡皮泥、塑料杯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天文知识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表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上的环形山。

提问:“你们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描述环形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点评,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古诗《古朗月行》节选,学生欣赏。

说一说你认为月亮应该是怎么样的?2.今天我们就随着嫦娥一号去看一看月亮表面。

(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视频)。

二、认识环形山1.观察月球的表面。

(图片展示)2.提问:月球表面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吗?实际它是怎么的?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点?(板书:“环形山”)3.对比地球上的山峰和月球上的环形山。

4.月球上的环形山:(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3)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几百千米。

5.环形山的特征:(1)分布杂乱随机(2)数量众多(3)大小和深浅不一三、制造“环形山”1.分小组进行实验2.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探测“环形山”的成因3.完成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doc

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的特点。

2.用造一个相似“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环形山,推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3.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断。

4.让学生明白,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5.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热爱天文、探索天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有没有观察过?对于各种词汇,他们理解吗?探究宇宙的方法一观察、推理与发现学生了解与体验过吗?这节课教学是要让学生来感知月球环形山地貌特征,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环形山模型的构建,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环形山的认识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激趣1.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2.课件出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中国宇航员杨利伟、费俊龙登上月球的照片。

3.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二、了解环形山的特点1.(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球地貌的报人 辂術,就是分布着许 多人人小小的坏形山.环形山人多足闕 形,有单个的,右儿 个挤證任起的,也 右人环套小坏的.坏形山的h能右的 不足千来.右的门 径能込几仃rx.(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对观察細致汇报全而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授千“最佳;I 报员”奖章 (奖章由教师自制)(3)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巻在一起的.也有大 环套小环的”) (4) 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5)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课件出示.学生闽读):、月球上的环形山6.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来造“环形山”》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就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就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就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学生分析】本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她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就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就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同时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通过观察环形山图片了解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环形山的特征能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

3、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再次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合理有依据地推理假设。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的方式来描述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的形式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

3、学生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再现、重构环形山原型。

4、学生通过我们来造环形山经历“问题驱动——模型创制——模型探究——解释原型”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模拟“造”环形山实验能够意识到模拟实验的推测与客观真实就是有一定差距的。

2、学生通过寻找环形山成因的证据来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与乐趣,能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来体会科学探究的另一种方式——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环形山的成因提出有根据地、合理地推测。

【器材准备】每个小组一份面粉、各种不同的“陨石”、尺子、抹布、镊子等【教学过程】(采用表格式,第1列为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第2列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与学生活动内容,第3列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要求详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发现特征猜想成因模拟实验论证猜想得出结论分布杂乱陨石撞击数量众多火山喷发数量多大小各异……大小、轻重深浅不一轻重、撞击速度环中有环前后撞击近似圆形球形……。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造“环形山”》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天体——月球为背景,通过让学生制作“环形山”模型,引导学生发现环形山的特征,从而理解其形成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下阶段时,已经对天体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月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深入理解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形山的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形山的形成原因2.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图片,发现环形山的特征。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环形山”模型,加深对环形山形成原因的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月球图片及相关资料2.制作“环形山”模型所需的材料(如塑料容器、彩泥等)3.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月球表面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那么,什么是环形山?它是怎么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月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环形山?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环形山是由于月球表面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制作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评价,总结环形山的特征。

小学科学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小学科学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小学科学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我们来造“环形山”导语:《小学科学33》中的活动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是一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科学实践课。

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学生将亲身体验到形成环形山的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环形山,掌握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环形山的形成过程;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完成环形山的制作;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环形山的制作材料:塑料小蛋、沙子、水、模具(如玩具花园种植盆等);b. 课件或图片资料,用于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c.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2. 学生准备:a. 课前分配学生小组,每个小组3-4人;b. 学生自备笔记本、铅笔和尺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环形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学生回答:“是月球上的环形山!”教师说:“不错!这是月球上的环形山。

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环形山的形成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有关系。

现在,我们将一起来探索环形山的奥秘吧!”2. 学习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环形山的形成原理和特点:环形山是一种坑层结构的陨石坑,它们是由流星撞击地球表面形成的。

流星撞击地球时,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的冲击波会导致地面陷落,形成一个直径几十米到几百公里的环形凹洞。

同时还会抛出大量的碎石和火山岩,形成环形山周围的堤坡。

环形山内的岩层也会被破碎和重排,形成一个由中央山丘和向外散射的射纹组成的中央峰。

3. 观察环形山模型(20分钟)教师将环形山制作材料发放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合作,按照一定的步骤制作环形山模型。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2001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形状和地貌特征;
2.学会使用塑料泥等材料制作模型;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月球的环形山;
2.制作环形山模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讲解PPT;
2.塑料泥和模型工具;
3.月球地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3分钟)
教师用PPT展示月球照片,问学生月球是什么?月球有什么特征?
2. 新知教学(10分钟)
教师讲解月球上的环形山,其中特别介绍著名的“环形山”,让学生理解其形状和地貌特征。

同时,教师带领学生查阅月球地图,找到环形山的位置。

3. 制作环形山模型(3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三个人,互相协作制作环形山模型。

学生首先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确定材料和工具,然后开始制作。

4. 展示环形山模型(5分钟)
学生向全班展示和介绍自己的环形山模型,让同学们学习和欣赏。

5. 总结反思(7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学生自评和互评,借鉴同学的设计和创新思路,总结制作环形山模型的方法和要点。

五、教学扩展
1.学生可以观察月球的实物,进一步深入了解月球的特征和结构;
2.课后鼓励学生自行制作其他天体的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六、教学评价
1.学生制作的环形山模型可以进行主观评价,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2.通过学生的作品和互动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我们来造“环形山”》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同时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通过观察环形山图片了解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环形山的特征能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

3、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再次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合理有依据地推理假设。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的方式来描述环形山的特征。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对环形山的成因做出多种猜测。

3、学生通过模拟“造”环形山来再现、重构环形山原型。

4、学生通过我们来造环形山经历“问题驱动——模型创制——模型探究——解释原型”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模拟“造”环形山实验能够意识到模拟实验的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2、学生通过寻找环形山成因的证据来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能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来体会科学探究的另一种方式——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环形山的成因提出有根据地、合理地推测。

【器材准备】
每个小组一份面粉、各种不同的“陨石”、尺子、抹布、镊子等
【教学过程】
(采用表格式,第1列为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第2列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第3列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要求
我们来造环形山
发现特征猜想成因模拟实验论证猜想得出结论分布杂乱陨石撞击
数量众多火山喷发数量多
大小各异……大小、轻重
深浅不一轻重、撞击速度
环中有环前后撞击
近似圆形球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