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桃花源记课堂实录第二课时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认真地朗读。

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

)(生读完)师: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的,还有没有字不懂读啊?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读。

师:谁能帮他解答?生:第一个读“huò”。

第二个读“yǎn”,第三个读“yì”师:对了。

请坐下。

昨晚老师已叫大家预习了全文。

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生齐说:做了。

师:很好。

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文几句话,请几位同学来翻译。

(抽了几个成绩大概在30名左右的学生)好,卢国豪,你来,请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来。

生:其中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的男男女女,穿着都像外人。

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点?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有没有同学有异议?另一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个朝代不同的人。

(生纷纷赞许)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课本的注解是错误的,在这里李小娜同学有认真思考,大家可要学习小娜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接下来请看第三段第5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谁来译?生几个人举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师:好,译得很流利,请坐下。

看来大家对文章的翻译应该了解得很透了,学习态度都很认真,效果较好。

那接下来看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

(打出幻灯片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由学生阅读全文3分钟,3分钟后由学生作答。

)一生说: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生答:景色优美。

师:很好,请坐下。

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读完后)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学举手。

(稍等片刻,有1生举手)好,许智宇你来给大家试范。

(该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旨;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桃花源记》第二篇教学重点:1.分析《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2.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古代汉语语言表达的含义;2.如何阐述《桃花源记》的主旨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第一篇中的故事情节。

二、新知呈现1.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先了解整个故事情节。

2.通过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他们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思想和寓意。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衬等。

并让学生在文本中互相找出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

4.通过讨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举例,加深他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在深入地分析《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找出其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尝试自己编写一篇段落或文章,运用自己选定的修辞手法。

四、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并进行复习。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阅读其他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总结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桃花源记》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该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并培养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学生不仅仅了解了这个古代文学作品的情节和语言特色,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了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这有助于他们在文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判断能力。

第25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语文八级下1

第25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语文八级下1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美读感悟,理解背诵2、研读鉴赏,认识理想3、分析比较,珍惜幸福教学方式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2、指导方法,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受文美师:今天,老师准备和同学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这个地方就是──生:世外桃源二、研读课文,分析鉴赏师播放课文录音,板书课题师:上节课里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朗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内容,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的说就是──师与生:就是渔人发现桃花林,走进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师:请同学们告诉客人、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大家自由朗读后用原文回答。

生:自由朗读。

生:沿溪行……欲穷其林。

师:这时候渔人进入桃花源了吗?生齐答:没有。

师:谁补充?生:林尽水源,便……豁然开朗。

师:将两人的回答合在一起,就完整了。

师:这条路是怎样走的?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路线示意图吧!我想这样更清楚。

生自由作画,教师巡回视查。

学生初步完成。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的画都已初步成型,李庆同学的特别好(教师一边说一边展示图片),李庆你能给我们大伙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吗?生:课文中说:“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所以我先画了一条溪流,溪流中渔人划着一艘小船,课文中还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于是在溪流两旁画下桃树林,并且没有其它树,中间还有美丽的草和一些落花,渔人继续朝前行路,在桃林尽头,他发现了一座山,我就画下一座山,并且在山上画一个小洞,在小洞四周画上光线,渔人从洞口进去,开始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就开阔了,这时我就画出开阔景象。

师:她的画为我们指明了路线,同时也为我们背诵这些内容提供了依据(师再展示画)。

让我们看着李庆的这幅画,背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这部分内容。

师举着画结合图画做出手势,引导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随同渔人一起进入桃花源看一看,听一听吧,请大家自由读2、3两段,然后告诉我们你喜欢桃花源这个地方吗?喜欢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生;自由读2、3两段。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文档资料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文档资料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

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

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

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的,尤其是从房屋整齐想到社会的安宁,是很难得的。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乱军来抢。

(全堂大笑。

)师:是不是看抗战片里日本鬼子抓鸡宰羊杀狗的?生:我想,古时候发生战争也避免不了。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说得对。

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小测
总结词
课堂小测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通 过小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详细描述
在课堂小测环节,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可以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难度适中,覆 盖面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批改 并反馈给学生。通过课堂小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表达了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桃 花源记》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见解,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情节, 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深入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主题写作
02
布置一篇以“理想社会”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桃花
源记》的启示进行创作。
词汇练习
03
设计一些与《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和翻译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播放与《桃花源记》情感相符的音乐 ,营造出课文中的氛围,引导学生感 受情境。
问题导向学习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内容,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生自主提问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语文知识:能流利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基本技能:运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高级技能:能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想象艺术形象,通过分析推理学会鉴赏文章。

4.情感态度:能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美好。

学习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内容学习难点:简洁而意蕴丰富的语言一、课前预习:疏通文意“我能行!”想想看,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独自弄懂文言文字、词、句的意思呢?向你建议:1、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2、借助《古汉语词典》、《古诗文译注》之类的工具书进一步探究疑难字词句的意思;3、通过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解决理解有争议的词句。

4、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采用的方法。

这些方法效果如何呢?请结合本文的学习,实际验证一下吧!二、课堂学习:(一)、你知道鉴赏吗?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艺术。

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获得艺术享受,又受到思想启发,精神上感到满足和愉快。

我们读文学作品感受到作品的'美,但是很难具体说出美在哪里,学会鉴赏,我们可以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文本内容构思及语言的魅力。

陶渊明有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现在我们就来探探陶渊明内心神秘的桃花源,发现这个奇特故事要表现的“言外之意”吧!(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1、请为渔人行踪画个路线图。

2、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有人认为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有人认为外人是指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桃花源记上课实录

桃花源记上课实录

桃花源记上课实录桃花源记上课实录《桃花源记》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上课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师:很好,很有条理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生:晋太元中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屏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生齐读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生再读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生:怡然自乐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生:其中往来种作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师:(打断)正音“舍”再来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生:相闻的“闻”字吧!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生自由读该句。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引导学生了解桃 花源记的主题, 探讨作者所表达 的对理想社会的 向往和追求
介绍桃花源记的 背景和作者生平, 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作品
通过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感 受桃花源的美丽 和神秘
文本解读
讲解桃花源记的文本结构和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运用想象和夸张手 法,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 桃源
对学生的启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探讨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桃花源记所表达的隐逸思想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教师点评与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简要回顾本次课堂所讲 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们的表现和收 获。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研究:强调中国古 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 继续阅读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和文化水平。
提出希望和建议: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 对待每一节语文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语言特点:简洁明快,生动 形象,富有诗意
文本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和 地点转换展开叙述
主题思想:表达对理想社会 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语句和段落
重要语句:描述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
重要段落:描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状态的段落,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语句和段落的作用:表现桃花源的美好和神秘,突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桃花源记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

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2)

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2)

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2)桃花源记王君课堂实录第二课时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

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生:于是,就。

师:它表示的是?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

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

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1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投影显示《饮酒》诗。

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

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

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

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

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

“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师:你打算问谁?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师:你也拿不准?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重点句的翻译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二、导入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古今词义多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词多义五、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作者:
———————————————————————————————— 日期: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屏显。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
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
古义
今义
交通
鲜美
无论
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课下有同学问,老师啊,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生杂说:是虚构的。

师: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有怎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他为什么虚构这个桃花源?从大家给我的问题纸条上看出,这些都是同学们想迫切了解的。

这节课我们师生也来一次探寻,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所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依据。

师:看你微笑地望着老师,你来回答吧。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细致哦。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

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生:我补充,其中往来种作,从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闲。

师:你的语感很好哇,这里的劳动是轻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劳动当作享受,体现出一种精神的愉悦,你很了不起!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细读推想才会有收获。

师: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生:不缴。

[桃花源记优秀课堂实录]《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优秀课堂实录]《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优秀课堂实录]《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

还有吗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

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片段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

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

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

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

找一找你的发现。

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

师巡视指导。

(约两分半。

)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

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

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

(生交流,约一分半。

)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

好的,这边开始。

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

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

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

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

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生:怡然自乐。

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生:其中往来种作。

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

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

他抓到这个句子。

然后,这边来。

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

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

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

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

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

谢谢你,请坐。

后面来。

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

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想一想,提取词句生:老师好!(屏显。

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

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

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

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

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

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

)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

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

)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

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

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

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

)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屏显。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

谁来说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

最后一个,谁来?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

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

还有哪儿有问题?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

“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

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

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

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

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

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生(齐):渔人。

(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生:老人的表情错了。

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

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生:“并”。

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

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

生:“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

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

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

)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说一说,品析词句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师:理解了重点词句的含义,现在,我们走进文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

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屏显。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

)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

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

“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

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

)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是能相互听见。

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

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

还有吗?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

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

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

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

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

(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生活状态。

)师:试想一下,这样融洽、和乐的桃源人,遇到陌生人会如何呢?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

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

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生:设酒杀鸡作食。

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

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

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

真不错。

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

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师:落实到词上生:皆。

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

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

再来。

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

师:抓住了一个“咸”字。

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

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

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

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

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2. 出示背景,再探桃源。

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三首》之三)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荒野。

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

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

生:我看到了村落。

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

老幼妇孺,痛哭失声。

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

(一生举手。

)师:请你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师:你能解说一下吗?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

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官府又来抓人了,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

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

这样的日子,老百姓真的很痛苦。

(生倾听,面带同情。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

看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

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

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非常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

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

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