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计算
![企业所得税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3869c0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8.png)
企业所得税计算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税法计算应缴纳的税款。
下面将介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即按照利润总额计算和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
按照利润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方法如下:1. 计算纳税所得额:纳税所得额 = 利润总额 - 免税收入 - 扣除项目。
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
免税收入是指依法规定不纳税的收入,如政府给予的财政补助。
扣除项目包括职工薪酬、租赁费用、利息、折旧等。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 纳税所得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税率是根据企业所在地和行业类型确定的税率,速算扣除数是根据税率表确定的。
3. 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已缴纳税额。
已缴纳税额是指企业根据税种的规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已经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方法如下:1. 计算纳税所得额:纳税所得额 = 销售收入 - 成本 - 费用。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所有销售收入总额。
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 纳税所得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的计算方法同上。
3. 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已缴纳税额。
已缴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同上。
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首先,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来计算企业所得税;其次,企业需要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以便税务机关核实和计算企业所得税;最后,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及时、足额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否则可能面临罚款等法律责任。
总结起来,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包括按照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两种方式,具体计算过程分别涉及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和已缴纳税额的计算。
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的计算方法
![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0efbb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b.png)
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的计算方法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个人和企业应尽的义务。
税收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计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
一、简易计税简易计税是一种简化的计税方法,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
它主要通过应税所得额的比例来计算税款,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应税所得额:应税所得额等于纳税人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和免税额。
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利息、股息、租金等。
相关费用包括生产经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
免税额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免税的收入额。
2.确定税率:根据不同的行业和收入水平,税率有所不同。
税率是按照百分比计算的,一般在3%至35%之间。
3.计算税款:将应税所得额乘以税率,即可得到税款金额。
简易计税的优点是计算简单,适合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
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不适用于大型企业和高收入个人。
二、一般计税一般计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计税方法,适用于大型企业和高收入个人。
它主要通过分步计算的方式来确定税款,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纳税人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和免税额。
相关费用包括生产经营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
免税额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免税的收入额。
2.确定适用税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范围,适用不同的税率。
税率是按照百分比计算的,一般在3%至45%之间。
3.分步计算:将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一定的分段方式进行计算。
每个分段的税率和应纳税所得额不同,需要分别计算税款。
然后将各个分段的税款相加,得到总的税款金额。
一般计税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可以更准确地计算税款。
但由于计算方法较复杂,需要掌握一定的税法知识和财务技能。
总结:简易计税和一般计税是常见的两种税收计算方法。
简易计税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计算简单但适用范围有限。
一般计税适用于大型企业和高收入个人,计算复杂但更准确。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税方法,可以更好地履行税收义务。
一般纳税调整与特别纳税调整
![一般纳税调整与特别纳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fd54c3e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9.png)
一般纳税调整与特别纳税调整纳税调整是企业所得税上的概念,分为一般纳税调整和特别纳税调整。
众所周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可以采取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两种方式进行。
直接计算法非常简单,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间接计算法相对要复杂一些,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根据税法规定对一些扣除项目进行纳税调增或者调减后,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其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间接计算法所展示的就是企业所得税所讲的一般纳税调整。
会计上的利润总额与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不是对等关系,必须对一些扣除项目根据税法的要求进行调增或调减,才能最终得到企业所得税上应纳税所得额。
原因在于,税法上很多项目的口径与会计上不一致,并且一些项目的扣除也有比例限制。
比如,企业职工的工资薪金会计上可以多计提,但所得税前能扣除的是实际发放的,对没有实际发放的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做纳税调增;企业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对超过部分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做纳税调增。
发出商品,会计不确认为收入,税法确认收入,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做纳税调增。
企业的国债利息,会计确认为收益,税法上国债利息是免税的,可以扣除,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做纳税调减。
相对一般纳税调整的是特别纳税调整。
所谓特别纳税调整是针对反避税而言。
对于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港等方式进行避税的,税务机关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的调整。
一般纳税调整是企业自己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所进行的主动调整,而特别纳税调整则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避税行为进行的税收调整。
个税申报应缴税额计算公式
![个税申报应缴税额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b591e1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6.png)
个税申报应缴税额计算公式个税是指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
个税申报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向税务机关申报自己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个税申报应缴税额的计算是根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个税申报应缴税额的计算公式。
个税申报应缴税额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计算应缴税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公式。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收入个税起征点。
其中,累计收入是指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总额,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所得、偶然所得等。
个税起征点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免征额,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不同。
接下来是计算应缴税额的公式。
计算应缴税额的公式如下:应缴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适用税率是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的适用税率,根据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有不同的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是指在计算应缴税额时可以直接扣除的数额,也是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的。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个税申报应缴税额。
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适用税率来计算应缴税额,也可以通过税务机关提供的个税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个税申报应缴税额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税前扣除项目等,这些都会对应缴税额的计算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个税申报时,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收入情况和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了解,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此外,个税申报应缴税额的计算还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个人在进行计算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避免因计算错误而导致的税收风险。
总之,个税申报应缴税额的计算公式是个人进行个税申报时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通过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个人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自己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确保自己的税收合规性和合法性。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ba660a46312b3169a451a4cc.png)
遇到公司经营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企业一般都需要缴纳一定的税费,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说等等,而增值税属于企业缴纳的比较多的税的一种,相比较而言企业所得税缴纳的就要稍微少一点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问企业所得税应该怎么进行计算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3、例1: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17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1)取得产品销售收入4 000万元。
(2)发生产品销售成本2 600万元。
(3)发生销售费用770万元(其中广告费650万元);管理费用48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25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
(4)销售税金160万元(含增值税120万元)。
(5)营业外收人80万元,营业外支出50万元(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30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6)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200万元、拨缴职工工会经费5万元、发生职工福利费31万元、发生职工教育经费7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17年度实际应纳的企业所得税。
(1)会计利润总额=4 000+80-2 600-770-480-60-40-50= 80(万元)(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调增所得额=650-4 000×15%=650-600=50(万元)(3)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25-25×60%=25-15=10(万元) 4 000×5‰= 20万元>25×60%=15(万元)(4)捐赠支出应调增所得额=30-80×12%=20.4(万元)(5)工会经费应调增所得额=5-200×2%=1(万元)(6)职工福利费应调增所得额=31-200×14%=3(万元)(7)职工教育经费应调增所得额=7-200×2.5%=2(万元)(8)应纳税所得额=80+50+10+20.4+6+1+3+2=172.4(万元)(9) 2017年应缴企业所得税=172.4×25%=43.1(万元)例2:某工业企业为居民企业,2017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全年取得产品销售收入为5 600万元,发生产品销售成本4 0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80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694万元;取得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40万元;缴纳非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300万元;发生的管理费用760万元,其中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为60万元.业务招待费用70万元;发生财务费用200万元;取得直接投资其他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收益34万元(已在投资方所在地按15%的税率缴纳了所得税);取得营业外收入100万元,发生营业外支出250万元(其中含公益捐赠38万元)。
企业所得税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差异及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差异及会计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b2b2877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e.png)
企业所得税直接法与间接法的差异及会计处理一、直接法与间接法计算原理由于会计准则的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与税法收入与允许抵扣额的确认有不同之处。
所以会计的利润不能直接用作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有直接法、间接法两种方法。
1、直接法用收入逐项减去允许扣除的部分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直接法的本质是忽视会计账的存在,利用税法的要求,重新计算税法认可的利润。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全部收入—免税收入—允许抵扣的支出优势:计算简单,不必考虑调整,对会计账没有要求。
缺点:需要逐项收入支出计算、不能反映出会税差异。
适用:小企业,年业务量越少,直接法优势越明显。
2、间接法用会计利润加调增减调减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间接法的本质是利用会税之间的差异,利用会计利润作为计算的起点,根据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利润+税法不认可的支出—会计不记入但税法认可的支出优势:能够反映出会税差异及未来需要调整的企业所得税缺点:对会计账要求高,需要记账之初就要考虑会税差异。
适用:使用《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需要记“递延所得税”、年会计业务量大的企业。
二、案例讲解两者的区别甲企业是一家高新科技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
2022年实现收入3000万。
10月购入一台价值600万元新设备一台,预计使用5年,22年计提折旧20万,记入主营业务成本。
22年发生“业务招待费”20万。
除以上两项外,其他税法允许扣除的成本与费用共计16000元。
当年实现利润1,360元,计算甲公司22年企业所得税。
1、业务招待费计算可抵扣额计算务招待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的列支标准是:按发生额外的60%与收入的千分之五相比较,取最小值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收入千分之五=3000×5‰=15万实际发生额的60%=20×60%=12万(此项低)2、直接法下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3000 —1600 —1200(购入固定资产可抵扣额) — 12(可抵扣的业务招待费)=188万应交企业所得税=188×15%=28.2万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 28.2万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8.2 万3、间接法下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1360+ 20(税法不认可的折旧)— 1200(税法认可加计100%的一次性扣除)+ 8(税法不可扣除的业务招待费)=188万应交企业所得税=188×15%=28.2万产生暂时性纳税差异=(600 — 20)×15%=87万会计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 115.2 万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8.2 万递延所得税负债 87万企业所得税简洁分录1、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2、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3、季度预缴时计提缴纳所得税: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4、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补缴的所得税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后完成的: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前完成的: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银行存款5、汇算清缴时发现多预缴的所得税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后完成的:借: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贷:所得税费用收到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如果是抵减以后期间应纳所得税款的: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所得税汇算清缴在会计年报审计前完成的:借: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收到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如果是抵减以后期间应纳所得税款的: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贷:其他应收款-多预缴所得税一、《小企业准则》下企业所得税处理1、计提也所得税分录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Ps:有政策性减免的,直接计提时减免,不做政府补助处理。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及减税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及减税优惠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a864f08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a.png)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及减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规定应向国家缴纳的税款,其计算方法和减税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经营和税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以及减税优惠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应税所得的计算和税额计算两个环节。
首先,应税所得的计算是企业所得税计算的首要步骤。
企业应税所得根据企业的经营性收入、所得减除项目以及税前扣除项目等因素进行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 确定纳税周期:企业所得税按年度计算,一般纳税周期为一年。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等于企业经营收入减去可抵扣费用等。
企业经营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等。
可抵扣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 = 经营收入 - 可抵扣费用3. 查找税率表:根据企业类型和应纳税所得额确定适用的税率表。
4. 计算应纳税额:根据税率表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相应税率,得出应纳税额。
其次,税额计算是根据应纳税额计算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额。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有两种计算办法:月度计算和年度平衡计算。
1. 月度计算:企业按月度申报和缴纳企业所得税。
每个月应当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计算税额以及上期结转税额,并在税务机关指定的时间内缴纳。
2. 年度平衡计算:企业按年度申报和缴纳企业所得税。
每个纳税年度结束后,企业应当进行年度平衡计算,将已缴纳税额和实际应纳税额进行核对,然后补缴税款或者退还税款。
二、减税优惠政策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减税优惠政策。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减税优惠政策:1. 小型微利企业减免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减免一部分或全部应纳税所得额。
这一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其发展。
2. 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于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061ad6ce2f0066f5332217.png)
(8)应纳税所得额=80+50+10+20.4+6+1+3+2=172.4(万元)
(9) 2008年应缴企业所得税=172.4×25%=43.1(万元)
例2:某工业企业为居民企业,2008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
全年取得产品销售收入为5 600万元,发生产品销售成本4 0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80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694万元;取得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40万元;缴纳非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300万元;发生的管理费用760万元,其中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为60万元.业务招待费用70万元;发生财务费用200万元;取得直接投资其他居民企业的权益性收益34万元(已在投资方所在地按15%的税率缴纳了所得税);取得营业外收入100万元,发生营业外支出250万元(其中含公益捐赠38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2、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3、例1:某企业为居民企业,2008年发生经营业务如下:
(1)取得产品销售收入4 000万元。
(2)发生产品销售成本2 600万元。
(3)发生销售费用770万元(其中广告费650万元);管理费用480万元(其中业务招待费25万元);财务费用60万元。
(4)销售税金160万元(含增值税120万元)。
(5)营业外收人80万元,营业外支出50万元(含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30万元,支付税收滞纳金6万元)。
(3)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25-25×60%=25-15=10(万元)
经营所得个税计算公式
![经营所得个税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fabeb2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e.png)
经营所得个税计算公式一、个税的背景介绍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所得,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缴纳的税款。
而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经营所得是个体经营活动所得到的纯收入,需要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经营所得的计算方法个体经营者的经营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税务机关规定的计算公式来确定的。
在我国,经营所得的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1. 季度计税方法:季度计税方法是指将纳税年度划分为若干个季度,每季度结算一次个人所得税。
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营业收入 - 成本费用 - 5000元(起征点)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其中,税率根据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区间而有所变化。
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计算而设置的固定值。
假设某个体经营者的某个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0000元,成本费用为3000元,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季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是(10000 - 3000 - 5000 = 2000元),根据税率表,找到相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就可以算出该季度应纳税额。
2. 年度汇算方法:年度汇算方法是指将纳税年度的经营所得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进行汇算。
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全年的经营收入 - 累计全年的成本费用 - 累计全年的减免税项目 - 5000元(起征点)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累计全年已预缴个人所得税使用年度汇算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需要将纳税年度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后再进行计算。
三、经营所得个税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个体经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时,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由国家税务机关依法规定。
一般来说,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与应纳税所得额相关,通常是根据收入水平高低来设定的。
以当前个体工商户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为例:收入在0-1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收入在15000-3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1050元;收入在30000-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4050元;收入在60000-1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6550元;收入在100000-15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速算扣除数为10050元;收入在150000元以上的部分,税率为35%、速算扣除数为14750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
![应纳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1eaae3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0.png)
应纳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是一种按照企业盈利额计算并支付给国家的税收。
对于纳税人来说,了解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至关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准确计算并支付所得税。
本文将详细介绍应纳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中的各个要素。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要素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1.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指企业实际盈利额减去各项优惠政策后的可纳税收入。
根据税法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由以下几个要素计算得出:(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所属纳税年度内,从经营活动中实际取得的所得额,包括销售收入、经营费用和其他收入。
(2)非营业利润:非营业利润是指企业除了经营活动外取得的所得额,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和出售资产的收益等。
(3)减免事项:减免事项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减免纳税所得额的各类政策,如研发费用、技术创新等专项附加扣除。
(4)不予扣除的损失:不予扣除的损失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发生的不能在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损失,如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的罚款等。
根据上述要素,应纳税所得额可以通过逐个求和得出。
2. 税率税率是指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所采用的税率,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税务政策都有所不同。
在中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分为基础税率和优惠税率两种。
目前,中国企业所得税的基础税率为25%,适用于大部分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
此外,一些特定行业或特定地区也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税率优惠政策。
3. 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是指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对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税率后再进行扣除的一种常数,用于简化纳税计算的过程。
速算扣除数的大小也因税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税法规定,目前基准税率的速算扣除数为3%,基准税率为15%的速算扣除数为2.4%。
需要注意的是,速算扣除数只适用于享受税率优惠的纳税人,如果企业享受的是基准税率,就不适用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申报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申报所得额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7c4abc7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4.png)
应纳税申报所得额计算公式在中国,个人所得税是一种按照个人所得额计算和征收的税收制度。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是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计算的,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按照一定的公式进行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应纳税申报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应纳税申报所得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所得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子女教育、继续教育支出累计住房贷款利息累计住房租金累计赡养老人支出累计商业健康保险累计税延养老保险。
其中,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从各项所得中扣除费用后的剩余额;累计减除费用是指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减除的各项费用,包括基本减除费用和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减除的各项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支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商业健康保险和税延养老保险。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并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根据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各项所得进行计算的,所以需要对个人的各项所得进行清晰的记录和核实。
2. 累计减除费用和累计专项附加扣除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的,个人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计算,并且需要保存好相关的凭证和证明文件。
3. 在计算累计专项附加扣除时,需要注意各项扣除的上限和下限,以免超出或者低于规定的范围。
4. 在计算累计子女教育、继续教育支出、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商业健康保险和税延养老保险时,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并且需要保存好相关的凭证和证明文件。
5.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核实和检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总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人对相关规定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且需要保存好相关的凭证和证明文件。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纳税义务。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e502c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9.png)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取得的所得减去法定扣除后,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有两种方法,分别是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和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
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是指将所有不同来源的所得按照规定进行汇总计算,再按照税法规定的综合所得税率进行适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适用范围广泛,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具有统一性。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不管来自工资、稿费、股息、利息等各种来源的所得,都可以统一按照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来计算。
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是指将个人所得按照来源的不同性质分别计算,然后按照不同的税率进行适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更精确地计算出每一种来源的所得,避免了对某些所得适用过高或过低的税率,更能保护低收入群体的财产。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同来源的所得按照对应的税率进行计算,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和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各有优劣。
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简单明了,适用范围也较广泛,可以统一管理,方便统计。
但是,由于适用的税率不区分来源,因此对于不同来源的所得可能适用过高或过低的税率。
而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则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不同来源的所得,进而适用对应的税率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但是,这种方法对纳税人的申报和管理要求较高,操作细节也相对复杂。
总之,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既有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也有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用的方法。
如果所得来源比较单一,且纳税人申报较简单,可以考虑采用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
如果所得来源比较复杂,或各种来源所得差异较大,为更加公平地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考虑采用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
综合所得适用税率方法和分类所得适用税率方法是根据税法规定而设定的两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纳税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8b2d2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9.png)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工程金额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本钱-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本钱-营业税金纳税调增工程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的局部不得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的局部不得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的局部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必须实际发生)保险费。
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5%准予扣除;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借款费用。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局部可扣除,超过局部不得扣除;企业从其关联方承受的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扣除。
(5:1;2:1)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消费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销售收入5‰,超过规定比例的局部不得扣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局部,准予扣除;超过局部,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及方法最新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及方法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8e9a2e7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d.png)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及方法最新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及方法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收入金额 - 各项社会保险费 - 起征点(3500元)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 速算扣除数说明:如果计算的是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则个税起征点应设为4800元。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的规定,同时将个人所得税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
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__税率-速算扣除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XX年6月30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至3500元,并于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房贷抵扣个税怎么操作?房贷抵扣个税的办理需要填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填好后纳税人可以选择通过单位申报或自行申报。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
法律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第十四条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
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本办法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
房贷抵扣个税是什么意思?2019年国家针对个税推出了新政策,其中就增加了一项专项附加扣除,也就是说用户的收入可以在扣除子女教育费用、继续教育费用、大病医疗费用以及住房贷款等费用之后,再来计算个人所得税。
而所谓的房贷抵扣个税也就是指,有房贷未结清的群体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可以先扣除房贷利息,再将剩余的收入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https://img.taocdn.com/s3/m/fc89a48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f.png)
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在国家税收制度中,个人所得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税种。
而在个人所得税中,应纳税所得额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呢?应纳税所得额,简称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按照国家税法规定,计算出来的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收入额。
也就是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是基于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的。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分为综合所得汇算和类别所得计算两种方式。
在综合所得汇算中,应纳税所得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 综合所得总额 - 全年应享受的各类收入、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 基本减除费用 - 专项附加扣除 - 专项减除费用其中,综合所得总额是指一年内个人所得的总额,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费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等各类收入。
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国家税法中针对某些收入给予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例如,对于某些特定职业的个人所得税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减免。
基本减除费用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而确定的,是个人所得税计算中的基本扣除项。
一般来说,基本减除费用是针对每个纳税人而设定的,具体金额会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专项附加扣除是近年来新推出的政策,在个人所得税计算中可以扣除的一项额外费用。
例如,可以扣除子女教育费、住房贷款利息等费用。
专项减除费用是指国家税法中规定的一些特定费用项目,税法明确规定了这些费用可以进行减除。
例如,针对赡养老人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
另外,在类别所得计算中,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式略有不同。
例如,对于工资、薪金所得,国家税法规定了一般扣除费用、专项附加扣除等具体的计算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纳税所得额是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依据,税率的调整和个人所得税的具体税额也是基于应纳税所得额来确定的。
所以,了解和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对于纳税人来说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根据国家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时需要依据的收入额。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1d32c8aa00b52acfc7cae7.png)
财务知识-->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2、间接计算法: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纳税调增项目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必须实际发生) 保险费。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5%准予扣除;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借款费用。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可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扣除。
(5:1;2:1)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销售收入5‰,超过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扣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3391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13.png)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篇满足要求的关于“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的文章。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对于纳税人来说,了解和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个人或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款金额。
在税法中,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即“总额计算法”和“差额计算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和计算过程。
总额计算法是指将纳税人的全部收入总和作为计算依据,然后根据税法规定的相应税率进行计算得出应纳税金额。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根据国家税务局的规定,个人所得税的总额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减去基本减除费用和专项附加扣除后的金额。
适用税率则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收入水平而定,税率分为多档,递增逐级计算。
差额计算法是指先计算纳税人的纳税基数,然后再根据相应税率计算出纳税金额,并将已缴纳的税款予以抵扣。
这种方法多用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过程与个人所得税有所不同,其差额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已缴税款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的年度利润,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税法规定而定,已缴税款则是企业在往年已经缴纳的税款。
两种计算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
总额计算法是根据纳税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应纳税金额,而差额计算法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基数计算应纳税金额并抵扣已缴税款。
这意味着,对于同一纳税人来说,两种方法得出的应纳税金额可能不同。
那么,如何确定应使用哪种计算方法呢?一般来说,个人所得税使用总额计算法,企业所得税使用差额计算法。
这是因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个人,需要考虑个人的全年收入情况,并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进行计算。
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企业,需要考虑企业的盈利情况,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进行计算。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e5435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b.png)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二、计算纳税金额
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假设一些体工商户在2024年度实际销售额为100万元,可抵扣税费为10万元,费用为50万元,减除费用为2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100-10-50-20=20万元。
根据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在20万元以下的部分适用20%税率,超过20万元的部分适用30%税率。
对于本例:
纳税金额=20×20%+(应纳税所得额-20)×30%=4万元。
所以,该个体工商户在该年度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4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工商户在纳税时需要及时申报纳税,按期缴纳税款。
根据相关法规,个人所得税申报和缴纳有月度和年度两种方式,具体根据个体工商户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和规模来决定。
在实际操作中,个体工商户可以寻求专业会计师或税务机构的帮助,确保纳税计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同时,个体工商户还应了解当地税收管理部门的最新政策和法规,遵守相关纳税义务,为个体工商户的合法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所得税计算方法公式
![所得税计算方法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b56e06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b.png)
所得税计算方法公式
所得税是指经济活动人以不同方式获得的各种所得,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应收取相应的税款。
所得税计算方法主要有“加法法”和“减法法”两种,但在实际的纳税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减法法”。
在计算所得税时,应当按照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速算扣除数)×适用税率-适用减免税额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总额,它是纳税人本年度应税所得额(对于居民企业,包括经营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租金、投资收益、偶然所得等)减去相应减免额后的金额;“速算扣除数”是指依据税法规定,由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之前,先行从总所得中扣除的额外减免额;“适用税率”是指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应当按照此税率计算税款;“适用减免税额”是指依据税法规定,纳税人在计算税款时应当减免的部分税款。
所得税计算的实质是将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款,再减去相应的减免额后得出所得税额。
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款时,可以主动地使用一些减免措施,从而减少税款的负担。
例如,可以采用子
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大病医疗等减免措施,以减免缴纳的税款。
在计算所得税的具体步骤中,首先要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即确定纳税人在本年度应纳税的所得额,并根据税法的规定,扣除相应的减免额后的金额。
其次,根据纳税人获得的各种所得,选择合适的税率,并减去相应的减免税额,以计算出纳税人本年度应纳税款。
最后,根据税法规定,按月缴纳税款,完成本年度的纳税工作。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纳税人应当遵守税务管理条例,如实申报纳税,如实缴纳税款,避免减税误差,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
1、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2、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
纳税调增项目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必须实际发生)
保险费。
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5%准予扣除;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借款费用。
向非金融机构借款费用支出,在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可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扣除。
(5:1;2:1)
业务招待费。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销售收入5‰,超过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扣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
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公益、救济性捐赠。
企业发生的公益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企业之间各种支出。
企业之间支付的管理费、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非银行企业内营业机构之间支付的利息,不得扣除。
特别纳税调整。
对关联企业作出特别纳税调整的,应当对补征的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的期间,按日加收利息,所加收的利息不得扣除。
罚款、罚金、滞纳金。
企业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不得扣除。
非公益、救济性捐赠。
企业的非公益、救济性捐赠不得扣除。
赞助支出。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非广告性质支出,不得扣除。
准备金。
除税法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其他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扣除。
纳税调减项目
权益性投资所得。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所得免征所得税;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投资收益。
上述投资收益均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技术转让所得。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债利息收入。
企业因购买国债所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亏损弥补。
企业发生亏损,可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5年。
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
除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企业从事其他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从事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加计扣除。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
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扣除。
创投企业。
创投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
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资源综合利用。
企业以《》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购置节能减排设备。
企业购置按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不征税收入。
一是财政拨款,二是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三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建筑业的计税依据
建筑业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承包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修缮工程,装饰工
程和其他工程作业所取得的营业收入额,即建筑安装企业向建筑单位收取
的工程价款及价外费用。
(1)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2)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筑方提供
的设备的价款。
(3)纳税人将自建的房屋对外销售,其自建行为首先应按建筑业缴纳营业税,再按销售不动产缴纳营业税。
(4)纳税人提供装饰劳务的,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
营业额。
(5)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道,管件(弯头,三通,冷弯管,绝缘接头),清管器,
收发球筒,机泵,加热炉,金属容器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
工程的营业额中。
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税务情况列举。
建筑业涉及以下税种
1、营业税
按照工程收入的3%的计算缴纳营业税。
2、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实际缴纳的营业税税额计算缴纳。
税率分别为7%(城区)、5%(郊区)、1%(农村)。
计算公式:应纳税额=营业税税额×税率。
3、教育费附加
按实际缴纳营业税的税额计算缴纳,附加税率为3%。
计算公式:应交教育费附加额=营业税税额×费率。
4、印花税:
(1)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适用税率为千分之一;
(2)加工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货运运输合同、产权转移书据,税率为万分之五;
(3)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技术合同,税率为万分之三;
(4)借款合同,税率为万分之零点五;
(5)对记录资金的帐薄,按“实收资本”和“资金公积”总额的万分之五贴
花;
(6)营业帐薄、权利、许可证照,按件定额贴花五元。
5、个人所得税:
工资、薪金不含税收入适用税率表
级数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500元的部分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6、企业所得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所得税法,所得税税率为25%。
7、房产税
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
8、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年税额如下:
(1)大城市1.5元至30元;
(2)中等城市1.2元至24元;
(3)小城市0.9元至18元;
(4)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6元至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