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口技》复习教案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56cac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e.png)
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核舟记》。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3)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2)欣赏文言文的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是一篇描写核舟制作过程的文言文,相信大家一定对这篇文章有所了解。
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核舟记》的主要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章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画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讨论文章的结构。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核舟记》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教师逐段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3)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4.实践环节(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讲解,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核舟记》的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如何将《核舟记》的故事情节改编成现代白话文?(1)请同学们谈谈在学习《核舟记》过程中的收获。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其他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1.背诵《核舟记》。
2.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写一篇关于《核舟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1)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1)课堂讲解是否清晰、生动?(2)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是否掌握?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20a06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0.png)
《核舟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核舟的雕刻技艺。
(2)通过观察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如“核舟”、“雕刻技艺”等。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核舟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核舟的图片或实物,以便进行观察和欣赏。
(3)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核舟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
(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核舟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核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核舟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形象等。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核舟艺术特点的分析报告。
初三语文课程资源库《核舟记》复习课教学设计1
![初三语文课程资源库《核舟记》复习课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ec88d7296c175f0e7cd13738.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课前独学任务:1.将《核舟记》全文翻译1遍;2.跟读《核舟记》独学检测单,口头复习小组互学:相互交流,解决自己翻译不顺畅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流程:一、导入以《口技》与《核舟记》的共同之处导入,都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
二、独学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全文,并挑出重点。
教师点拨(一)重点字词1其两膝相比者挨着,靠近2.舟尾横卧一楫船桨3.其船背稍夷平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5.罔不因势象形无不、都6.尝贻余核舟一赠7.高可二黍许上下8.佛印绝类弥勒像9.矫首昂视举10.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11.其色墨黑12.曾不盈寸尚、还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14.左手倚一衡木通“横”与“竖”相对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父”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1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弯曲18.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19.高可二黍许上下20.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21.中轩敞者为舱是22.其两膝相比者靠近2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24.视端容寂眼睛正视(茶壶),神色平静(二)重点句子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就是苏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两膝互相挨着,而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雕刻的这些。
5.尝贻余核舟一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6.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同;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6bb75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c.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核舟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含义。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其中所传达的哲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熟记并理解《核舟记》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 分析并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核舟记》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核舟记》。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回顾《核舟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文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重点解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4. 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核舟记》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5. 课堂讨论(5分钟)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回顾《核舟记》的整体结构,梳理文章的脉络。
2. 分析《核舟记》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对比《核舟记》与其他古代散文的异同。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掌握情况,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内容梳理(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内容和关系。
3. 象征手法分析(10分钟)讲解《核舟记》中的象征手法,如“核舟”象征人生的旅途,“舟中人”象征人生的陪伴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寓意。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36710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7.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核舟记》全文。
(2)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体裁及主题。
(3)掌握《核舟记》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对《核舟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核舟技艺的赞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诵(1)组织学生集体背诵《核舟记》。
(2)检查个人背诵情况,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2 课文解析(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核舟记》的译文。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复习《核舟记》。
3.2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
(2)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3 课堂练习(1)进行《核舟记》的片段朗读。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译文和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本节课收获总结学生在本次复习课中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5.2 存在问题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5.3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9d1d3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5.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核舟记》全文;(2)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评价文中核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对核舟工艺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核舟记》全文;(2)理解核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和理解;(2)对核舟工艺的深入鉴赏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2)提问:请大家简要概括一下《核舟记》的主要内容。
2. 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大家分析并评价文中核舟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核舟记》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深入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核舟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工艺的特点;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核舟与其他工艺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课后访谈评价: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困惑,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9b8a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8.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复习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核舟记》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核舟记》的文学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复习《核舟记》的文学背景2.1 时代背景介绍《核舟记》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2.2 作者介绍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第三章:复习《核舟记》的主要内容3.1 故事梗概回顾《核舟记》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重要情节重点回顾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分析情节对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复习《核舟记》的人物形象4.1 主要人物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让学生理解人物在作品中的意义。
4.2 次要人物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理解他们在作品中的意义。
第五章:复习《核舟记》的艺术特色5.1 文学风格分析《核舟记》的文学风格,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5.2 表现手法分析《核舟记》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话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故事情节。
第六章:复习《核舟记》的语言特色6.1 语言风格分析《核舟记》的语言风格,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语言特点。
6.2 修辞手法分析《核舟记》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第七章:复习《核舟记》的主题思想7.1 主题概述介绍《核舟记》的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内涵。
7.2 主题分析分析《核舟记》中的人物、情节等方面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第八章:复习《核舟记》的文学价值8.1 文学地位介绍《核舟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8.2 文学贡献分析《核舟记》对后世文学发展的贡献,让学生理解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九章:复习《核舟记》的阅读策略9.1 阅读方法介绍阅读《核舟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
![《卖油翁、核舟记、口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5f4edc33d4b14e852468e0.png)
《卖油翁》教案一、学生交流欧阳修的有关资料1、介绍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2、检查预习咨zī矜jīn圃pǔ睨nì矢shǐ颔hàn 忿fèn 酌zhuó沥lì杓sháo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义。
三、师生互动1、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1)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2)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2、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译文。
陈康肃公(男子的尊称)善(擅长)射,当世无双,公亦以(凭)此自矜(自夸)。
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放)担而立,睨(斜着眼看)之,久而不去(离开)。
见其发矢(箭)十中八九,但(只、不过)微颔(点头)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汝亦知(懂)射乎?吾射不亦精(高超)乎?”翁曰:“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手熟(熟练)尔(同“耳”,罢了)。
”康肃忿然(气愤愤地)曰:“尔(你)安(怎么)敢轻(看轻,作动词用)吾射!”翁曰:“以(凭)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盖)其口,徐(慢慢地)以杓(同“勺”)酌油沥(注、注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只,不过)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打发)之。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从他们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的性格特点?(2)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明确: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是:自矜――忿然――笑而遣之,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口技》教学教案(优秀3篇)
![《口技》教学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cc797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1.png)
《口技》教学教案(优秀3篇)《口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 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 学习并积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二)教学设想1.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不难懂,可以鼓励学生参照课本注释,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
其中有学生不懂的词语,可以指导学生查工具书或由教师讲解。
2. 反复朗读,熟悉课文,背诵第(2)段。
3.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
4. 课前准备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朗读流利。
一课时一。
导入(一)简介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阅读“阅读提示”,明确本文描绘的是一场口技表演,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可分两个阶段: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的情景,摹拟发生火灾,救火的情景。
明确学习本文要注意作者如何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和听众的反映进行描写,来突出口技人的高超技艺的。
二。
朗读课文(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除课本注释中的注音外,还应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屏障(píng) 犬吠(fèi) 惊觉(jué)叱(chì) 伸颈(jǐng)倾侧(qīng)几欲先走(jī)(二)注意以下句子中的自然停顿,朗读时正确的表达句子的意思。
(“|”表示句中停顿)1. 会|宾客在宴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 遥闻|深巷中犬吠4.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5. 忽|一人大呼“火起”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7. 虽|人有百乎?8. 又夹|百千求救声?(三)学生自读或全班齐读三。
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内容(一)指名学生参照注解讲解第一段内容,注意以下字的解释。
善长口技(擅长)会宾客大宴(适逢)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少顷(一会儿)但闻(只)满坐寂然(同“座”,这里指在坐的人)(二)指名学生参照注解讲解第(2)、(3)段内容,注意以下字的解释。
《口技》语文教案
![《口技》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caab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e.png)
《口技》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口技》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掌握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口技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口技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口技》是一篇介绍口技艺术的文章,通过讲述口技的历史、技巧和表演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2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口技》。
相关口技表演视频或音频材料。
口技道具和乐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口技表演的视频或音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课题《口技》。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口技》,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口技表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口技表演形式,如口技模仿、口技对话等。
学生进行口技表演,其他学生欣赏并给予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口技表演评价:根据学生在口技表演中的表现,评价其口技技巧和创造力。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扮演和沟通能力。
4.2 学生阅读理解评价: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口技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口技艺术欣赏: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口技表演视频,欣赏和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技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口技表演的感受和看法。
5.2 创意口技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想象,创作一段创意口技表演。
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学生欣赏并给予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堂讲解: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课文《口技》,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技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教师通过举例和示范,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技的表演方法。
《口技》教案(4篇)
![《口技》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c6e93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d.png)
《口技》教案(4篇)《口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一)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语文《口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用法。
教学准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让学生使用工具书通译全文进行自学,若有不会之处,小组内合作解决。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合作探讨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
今天学习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板书课题。
)2.生阅读注释。
(出示课件l。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听录音,完成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2。
)1.注意停顿,然后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3.通译全文,达到疏通文意。
4.全文正面描写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
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三、合作探讨1.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指导全班学生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核舟记》教案4篇_1
![《核舟记》教案4篇_1](https://img.taocdn.com/s3/m/5bc247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d.png)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_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_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设计1: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七年级语文教案 《口技》
![七年级语文教案 《口技》](https://img.taocdn.com/s3/m/6dd96b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f.png)
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口技》的内容。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能够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口技》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文中的描写和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口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口技》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口技》的文学价值。
教学准备:课文《口技》的文本。
与《口技》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口技》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简要介绍《口技》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口技》,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学生通过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或语言特色,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探究学习(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对本次的学习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口技》的背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邀请相关的文化专家或艺术家,进行《口技》的相关讲座或表演,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口技》。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案《口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口技》的内容。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0f40d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4.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核舟记》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正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古代雕刻艺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翻译。
三、教学难点1. 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2. 古代雕刻艺术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梳理(10分钟)讲解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核舟的雕刻手法、形象塑造等方面,加深对核舟雕刻艺术特点的理解。
3. 重点句子翻译(10分钟)挑选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翻译能力。
4. 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欣赏和评价课文中提到的核舟雕刻艺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以及学生在翻译和欣赏方面的进步。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翻译重点句子,并选择一幅古代雕刻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核舟记》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概述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
2. 评价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是否能够正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评价学生对古代雕刻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核舟记》《口技》复习课课件
![《核舟记》《口技》复习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4a37220b4c2e3f5727636c.png)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 犬吠。中间(jiàn)(夹杂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 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yè)屋许许( hǔ )声,抢夺声,泼水声。凡 即使 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 指明 指,不能指( )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说出 )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 ,不能名( 几乎,差 席,奋( )袖出臂,两股战战,几( jī )( 捋起 点儿 )欲先走( 逃跑)。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消失 )。撤屏视之,一 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满
盖: 原来
简:
诎右臂之船: 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
右手攀右趾: 通“扳”,bān,往里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
名词作状语 1.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用箬蓬。
2.石青糁之。
名词作动词
用石青。
1.中峨冠而多髯者 (戴着)高高的帽子
201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八下文言文复习之 ——
《核舟》《口技》
魏学洢 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 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
新志》。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
也可以抒情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 章。
【基础复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雕刻 以: 用 为:
4、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嘻,技亦灵怪矣哉
《口技》
《口技》复习教案
![《口技》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5b6f5bcaaedd3382c4d312.png)
《口技》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口技》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多个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2.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重点: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三、复习难点: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和写作手法等,做好积累运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复习步骤:(一)文学常识:《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环。
(二)巩固字音:宴(yàn)屏障(píng zhàng)少顷(shǎo 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 shū)撤(chè)呓语(y ì) 齁(hōu)哗(huá)中间(ji à n)几欲先走(jī)(三)分析课文内容(板书)明确课文内容和结构,思考:1、哪个字能总领全文?(善)2、文章的开头和结局两次写了口技艺人的道具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侧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3、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了表演时的三个场景,侧面描写体现在道具和观众的反应。
(四)重点字词的归纳1. 古今异义两股战战股(大腿)两腿索索直抖虽人有百手虽(即使)几欲先走走(跑)2.一词多义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以为妙绝(介宾,到极点)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坐:满坐寂然(名词,通座)众宾团坐(动词,坐)3.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4.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同时发生:一时齐发(同时)表示相继发生: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a347f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0.png)
《核舟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核舟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复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核舟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
2. 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合作探讨,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核舟记》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复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自主复习课文,巩固已学知识。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复习(15分钟)学生根据复习提纲,自主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3. 合作探讨(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讲解与示范(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复习。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默写《核舟记》中的重点句子。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核舟记》的写作特色。
3. 阅读《核舟记》相关评论文章,了解不同观点,拓宽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核舟记》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3.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口技》语文教案
![《口技》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6092e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0.png)
《口技》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文言文中“口技”的含义及其在古代的应用。
2. 能够分析并欣赏口技表演的艺术特色和技巧。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基本的口技表演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视频或现场表演,了解口技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式。
2. 通过模仿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口技表演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学习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口技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基本的口技表演技巧。
3. 能够欣赏和评价口技表演的艺术价值。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关于口技的描述。
2. 掌握复杂的口技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文言文《口技》原文。
2. 口技表演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3. 口技表演的道具和乐器。
3.2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文言文《口技》。
2. 教师准备讲解和示范口技表演。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预习的文言文《口技》。
2. 提问学生对口技的理解和印象。
4.2 教学内容1. 讲解口技的定义和特点。
2. 示范口技表演的基本技巧。
3. 分组练习和展示口技表演。
4.3 课堂互动1. 学生观察和模仿口技表演。
2. 学生分组进行口技表演练习。
3. 学生分享和评价彼此的口技表演。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1. 学生对口技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对口技表演技巧的掌握。
3.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动能力。
5.2 评价方式1. 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口技表演。
2. 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
3. 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收集。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化1. 介绍口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探讨口技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关系。
《核舟记》教学教案2
![《核舟记》教学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f21746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b.png)
《核舟记》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和整体感知(1)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2. 第二课时:字词学习和句式分析(1)学习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第三课时:段落理解和分析(1)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和作用。
4. 第四课时:深入分析和讨论(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和拓展(1)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三、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核舟记》原文文本。
3.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4. 辅助教学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课后拓展阅读报告: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口技》复习案备课人:陆迎春审核人:郑冬前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2.3.4. 【课文要点】1.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通过了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
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2本文的作者.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3.文章结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第一段总述。
“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
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
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
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
“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4、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5、文章第二段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目的是什么以核舟体积之小衬托核舟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术的精湛。
6、、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7、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甚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
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勾画清楚明白,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嘻,这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强化练习】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__________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___________中的句子。
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拓展训练】【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节选)-【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萌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驱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期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核桃念珠(节选自《虞初新志》)1、解释下列词语(4分)其两膝相比者珠可历历数也以山桃核为之或衣文质绮绣2、用“/”给《记核桃念珠》中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息心谛听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3、下面对《核舟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段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B.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C.文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核舟记》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4、下面对《记核桃念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段先总说念珠数量、材质和形状,再分别从人物、器具、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说明。
B.文段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整个念珠有一百零八枚珠子,每枚刻有三到六尊不等的罗汉,总数达五百之多。
D.初看念珠,作者并不特别喜欢,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口技》复习案【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shǎo )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yì )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chì )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hōu )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shǎo....).舒.(),稍稍正坐。
Array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yè)屋许许(hǔ )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jī..).()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请一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3、4、5、6、【课文要点】1、本文的作者林嗣环,清初人,号铁崖,字起八。
著有《铁崖文集》《海棠篇》《南纪略》《荔枝话》等。
2、内容主旨: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3、哪个字总领全文(善)4、文章的开头和结局两次写了口技艺人的道具有什么作用首尾呼应,侧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
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答: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7、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8、本文展示民间艺人技艺高超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这种写法的好处何在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着力描绘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
两者结合起来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一突出口技表演之“善”。
9、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