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手法的作用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和形式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和形式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和形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绝对干货】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

【绝对干货】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

☞| ☞ | ☞|☞| ☞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

今天老师就跟大家说说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一定要收藏练习。

初中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8个)表达效果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本体、喻体要分清)作用:1.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2.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3.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

作用:1. 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含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1.句式整齐,富有美感;2.增强气势,说服力强,3.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

作用:1.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2.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含义及作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含义:有问无答,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回答。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点讲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命题方向】1、能准确指出句子的修辞手法。

2、辨析几种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能断定对句子中辞修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3、能根据语境简析句子所用修辞的妙处。

【答题方法技巧】1、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的特征与基本要求,区别不同修辞手法的细微差异,避免错误使用修辞手法。

2、把握常见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把什么人格化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

例16、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 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 产主义的人类。(呼人) 答:运用呼告,赞扬了雷锋精神及其深远的影响力。增加抒情 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1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谐音双关) 答:含有双关之语,晴与情谐音,巧妙地把天气的晴好与人的 爱情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语言含 蓄、给人以深刻印象。
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了+对象+特性+(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内容/情感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内容/情感;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情感)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结合上下文……)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结合上下文……)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引用: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语言精炼, 典雅。
(通感:化抽象为形象,易于理解;引起联想;行文活泼。) 答: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 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 加清新、活泼、灵动,写出了紫藤萝香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愉悦 之情。
例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答: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形式上,诗句工整、优美、富 于韵律感。更加凝练地表达了山西村山环水绕、花红柳绿美景, 并蕴含人生哲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方法总结初三语文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占分比值比较大,建议初三学子,学会整理汇总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1.抓关键词语很多阅读题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在阅读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2.答案来源: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3.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4.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5.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一.说明文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及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及解题技巧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的解题技巧。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或关系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抽象概念变得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在阅读理解中,遇到比喻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解题:1. 理解比喻句的意思: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物体进行比较来说明其特点,理解比喻所用的物体是关键。

2. 分析比喻句与原文的关系:比喻句往往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或加深原文中的意思,需注意比喻句的逻辑关系。

3. 推导比喻的含义:根据比喻的意思,可推导出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意义。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以产生某种效果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夸张的含义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弄清楚夸张的目的:夸张手法常常用于传递情感或强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夸张在文章中的目的是解题的关键。

2. 辨别夸张与真实情况的对比:夸张手法往往与真实情况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可进一步理解夸张表达的意思。

3. 推测夸张表达的影响:夸张手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判断夸张对文章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三、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共鸣力。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拟人的技巧有:1. 理解拟人所用的非人事物:拟人需要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理解被拟人化的事物有助于解题。

2. 推断拟人的目的和影响:拟人能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推断拟人的目的和对文章的影响可以解题。

3. 判断拟人的意义:拟人常常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主题思想,正确判断拟人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将一系列相同句式、相同结构的表达方式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完整版)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完整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答题要点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汕尾生活资讯2020-02-10 12:02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见的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答题要点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手法的作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修辞手法的作用初中语文的难点之一就是阅读理解。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这样写作文?”,“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以及“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战胜应试,才能获得高分。

本章的目标是回答一个问题: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记住两个步骤:首先解释修辞本身的作用,其次结合句子语境和文本。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和对偶。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法比较相似,因此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讲解。

拟人答题格式:通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某个物品或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述其状态或情态。

有时还需要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通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生长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比喻答题格式:通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某个事物比作另外一个事物,生动形象地描述其特性。

有时还需要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通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茂盛的藤萝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XXX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排比:可以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通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某个事物的特性,使句子条理分明,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者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经典实例:“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通过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XXX的喜爱之情。

对比答题格式:通过使用对比手法,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某个事物的特性。

经典实例:XXX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XXX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此段存在明显的问题,因此删除)通过使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性,增强文章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如:小草偷偷得从士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三、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如: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旬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四、对比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XX和XX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 1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 -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五、设问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语文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语文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初中
语文六年级
1.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1 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特定的
含义。

比喻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1.2 拟人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给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行为和感受。

通过拟人手法,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让读者更能情感共鸣。

1.3 夸张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或情感的程度来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或效果。

夸张手法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引起读者的注意。

1.4 对比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手法可以使文本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

2. 答题技巧
2.1 仔细审题
在解答题目之前,应该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意。

可以划出关键词,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2 充分展开
在回答问题时,要充分展开,不要给出简单的答案。

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用多样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回答更有深度。

2.3 举例说明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通过具体的例子,可以使回答更加具体、生动,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2.4 注意语法和拼写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这样可以使回答更加规范、清晰,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以上是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以及答题技巧的一些介绍,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答题公式】语文答题公式1(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语文答题公式2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 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 动有力。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了解的修辞有哪些?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 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 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 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2、拟人 定义: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一样的动作 和感情、状态和语言。 作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具 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便于 感情的抒发。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 (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的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的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 赏析句子——课内例 1.这能全怪我吗?《羚羊木雕》
答: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
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 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 9.借代:运用借代,突出人(事物)的特点(特 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形象、生动)。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 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 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 之情。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5、反复 ❖ 定义: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
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 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 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精选6篇)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精选6篇)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精选6篇)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精选6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答题技巧总结篇1记叙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注: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中间段多出现描写,结尾段多为议论抒情。

说明基本不出现。

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二、修辞方法: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拟人:生动形象,富有人格化的写出了排比:增强语势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修辞方法不少,而这里只列出了考试中会考的几种,要注意这并不是全部。

修辞方法不会单独出一道题比如在考试中问你某一句话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作用,不会这么考的,而是渗透在各种各样的题中,作为某题的一部分。

在答题的时候注意要先答上这段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然后再把作用答上。

三、线索线索的含义: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东西(线索)写的,这个东西(线索)贯穿全文。

1、题目做线索:一个东西2、感情变化做线索:通常是先抑后扬3、某人的见闻经历做线索4、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做线索注:文章有的时候会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不常考,以上四种为通常会出现的情况。

找线索请首先看题目,如果题目没有就请用心把握全文然后再找了。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答题的时候两层都要写)①表面上是指(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标题,可以套换几个近义词什么的)②实际上是指(联系文章中心把深层含义解释一下)2、标题的作用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概括主要事件/交代主要人物(暗示文章中心)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④运用诗词做题目,增加文采,吸引读者⑤充当本文线索⑥暗示文章中心注:标题的作用部分,第二点中的暗示文章中心,不常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
我们这一章的目标是回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这个问题始终记得两个步骤:(1)解释修辞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和文本
常用的修辞手法不外乎那几个: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法比较相近,我们放在一起来说。

一、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三、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经典实例: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四、对比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XX和XX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经典实例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
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五、设问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经典实例: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六、反问: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经典实例:
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七、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经典实例::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八、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经典实例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九、对偶: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抒发了、写出了)……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句”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句”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