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罗生门》电影赏析_59114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672f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9.png)
电影名:《罗生门》观后感说起来,黑泽明的《罗生门》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完后感觉脑子里像一团乱麻,各种说法交叠在一起,真让人琢磨不透。
这电影就像一个迷宫,你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发现又回到了起点。
这部1950年的日本电影,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京マチ子、森雅之等主演,算是一部犯罪悬疑片吧。
故事围绕着一桩武士被杀案展开,樵夫、强盗、武士的妻子,甚至死去的武士都通过灵媒讲述了事件的经过。
每个人的说法都大相径庭,真相究竟如何,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先说说强盗多襄丸,这家伙简直就是个野兽,狂妄自大,充满兽性。
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勇敢的战士,战胜了武士后占有了他的妻子。
但他的叙述中充满了炫耀和夸张,感觉像在吹牛。
武士的妻子真砂,则是一个柔弱又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又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让人捉摸不透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至于武士,在灵媒的讲述中,他变成了一个懦弱而死要面子的人,宁愿自杀也不愿忍受屈辱。
这电影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把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观众。
到底谁说了真话?谁又在撒谎?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故事,真相就像碎片一样散落在各处,需要观众自己去拼凑。
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你只能看到一部分,却无法窥见全貌。
《罗生门》的画面很有特点,光影对比强烈,充满了戏剧张力。
特别是森林中的场景,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
电影的配乐也恰到好处,烘托了紧张的剧情发展。
电影的节奏略显缓慢,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可能有点不适应。
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深刻,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相对性。
在不同的视角下,同一件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接触到真相的一部分,却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
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什么是真相?我们看到的,真的是真相吗?或者说,真相真的存在吗?《罗生门》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悬疑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真相的哲学探讨。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ac7f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5.png)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第一篇:罗生门影评罗生门观后感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对于人性探讨的电影。
黑白的电影画面中充满的是对诡异变化的人性的多方位拷问,此外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独特。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磅礴大雨,一位乞丐,一位僧人和一位樵夫在破败的罗生门下躲雨。
随着樵夫的“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开始了一桩命案的回忆。
而在叙述期间又不断在公堂,案发现场和罗生门之间转换,形成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
但是,故事发生的源头只是乞丐,樵夫和僧人在罗生门下避雨的故事,而且影片结尾也是雨停了,樵夫抱着被遗弃的婴儿与乞丐,僧人分别。
从这个大方向来说,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是插叙的方式。
除了这一种叙述方式,在公堂上描述武士的死因的时候还运用了文学技巧中的复式人称叙述角度技巧——共焦点式的技巧。
对于武士死亡这件事,总共有六个人出面叙述这桩事件。
分别是强盗——多囊丸,武士的妻子,一位巫师,抓住多囊丸的人,那位僧人以及樵夫。
首先是由僧人和樵夫出面叙述三天前在山上遇见武士和妻子赶路的场景接着是抓住多囊丸的人描述在河边发现痛苦的强盗多囊丸。
然后多囊丸出面叙述他的案发过程,他坚称虽然自己确实贪恋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设计绑架了武士并且和武士妻子发生关系,但是并没有想要杀死武士。
但是武士妻子一再挑唆,说只能一个人活下去。
所以才展开了一场公平的对决。
而接着上公堂作叙述的武士妻子却说,多囊丸在同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就落跑了,而自己的丈夫却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憎恨之情,自己悲痛交加昏迷过去后,醒来丈夫就切腹自杀了。
被请来替死去的武士叙述的巫师却又说出了另一个版本。
她说,武士被绑在树上后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多囊丸发生关系,一开始被迫的妻子却后来变得主动了。
不仅如此,本想带着妻子一走了之的多囊丸,却被自己的妻子拉住,说要杀死自己才能走。
这不仅让自己震惊,连多囊丸也决定不再要武士的妻子。
妻子趁机逃走,多囊丸也走了,武士自杀。
除了这几个在公堂上的叙述之外那位樵夫也在罗生门躲雨时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场景,说是因为妻子的挑唆唔适合多囊丸不得不展开决斗,最终多囊丸用长剑刺死了武士。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92427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2.png)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是一部将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和《竹林中》两部作品合二为一的电影。
在这部作品中,黑泽明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影片以罗生门下的避雨场景开场,家臣、樵夫和僧人在罗生门下相遇,引出了故事的主线。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逐渐了解到了强盗、女人和男人在竹林中的遭遇,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供述版本。
这些版本相互矛盾,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强盗的版本展现了他的自大和虚伪,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英勇的决斗者,而忽略了自己的罪行。
女人的版本则强调了她的柔弱和无奈,她将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和社会的压力。
男人的版本则表现出了他的高尚和尊严,但这种高尚却掩盖了他的懦弱和无能。
这些版本都存在着虚假和粉饰,让人对人性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然而,黑泽明并没有满足于揭示人性的丑恶,他还通过樵夫的二次供述和结尾的婴儿,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希望。
樵夫最初隐瞒了一些真相,但最终还是说出了部分真相,这表明人性中仍然存在着善良和诚实的一面。
而结尾的婴儿则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影片的雨过天晴,樵夫抱着婴儿离开,罗生门的画面也渐渐远去。
这一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类的未来。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黑泽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希望。
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黑泽明的镜头语言非常出色。
他通过巧妙的构图、光影的运用和镜头的运动,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决斗的场景中,他运用了快速的剪辑和紧张的音乐,增强了观众的紧张感和代入感。
此外,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它与剧情紧密配合,增强了影片的情感表达。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电影。
它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观众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影片的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它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观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d01bc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b.png)
电影名:《罗生门》观后感说起来,黑泽明的《罗生门》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看完后脑袋嗡嗡的,像一口喝了碗浓茶,回味悠长,又有点苦涩。
这电影就像一个迷宫,让你在真相和谎言之间兜兜转转,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啥是真啥是假。
故事发生在破败的罗生门下,一个樵夫、一个和尚和一个浪人躲雨,聊起了最近发生的一桩武士被杀案。
接着,电影就用倒叙的方式,从樵夫、强盗、武士的妻子、甚至死去的武士(通过灵媒)之口,分别讲述了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
每个版本都截然不同,每个人都把自己说成是受害者,或者至少是情有可原的。
强盗多襄丸,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被武士妻子美貌迷惑,最终失手杀人的浪子形象;武士妻子则说自己是受辱后精神崩溃,失手杀了丈夫;武士通过灵媒讲述的版本,又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宁愿自杀也不愿忍受妻子背叛的悲情英雄。
樵夫一开始说自己是目击者,后来又承认自己偷了武士的匕首,他的证词也变得扑朔迷离。
这几个人,就像在玩一个“罗生门版”的狼人杀,每个人都拼命想把自己摘干净。
到底谁是凶手?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反而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每个人都带着面具,隐藏着真实的自我。
影片的画面也很有特色,光影对比强烈,像一幅幅水墨画。
特别是森林里那些斑驳的光点,晃得人眼晕,也象征着真相的模糊不清。
电影的配乐也恰到好处,时而低沉压抑,时而紧张刺激,烘托了影片悬疑的氛围。
电影的节奏有点慢,现在看来可能有些沉闷。
毕竟是老电影了,有些地方可能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但瑕不掩瑜,《罗生门》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电影的主题也很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凶杀案,更是在探讨人性的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罗生门”里,用自己的视角解读世界,构建属于自己的“真相”。
就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我们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有意无意地扭曲事实。
我想用一个比喻来总结这部电影:它就像一个洋葱,你一层一层地剥开,却发现没有内核,只有无尽的迷雾。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1e4f2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f.png)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罗生门》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影片围绕一起凶杀案展开,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讲述了事件的不同版本。
多襄丸和武士都把自己描述成英雄,哪怕死也要把自己说成死得最悲壮的那一个。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多襄丸没有自己口中陈述的那般神勇无畏,武士也不过是屈辱地死于他人刀剑之下。
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美化自己,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尚。
真砂也掩盖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将自己描述成柔弱无助的女子。
樵夫作为第三者目睹了全程,却为了自身利益选择隐瞒真相。
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粉饰自己,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弱点。
我们都倾向于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而隐藏那些丑陋和不堪的事情。
这种自我美化的行为不仅是出于虚荣,更是因为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然而,这种美化往往会导致真相的扭曲和误解的加深。
电影中,真砂的叙述并无意帮助揭露真相,她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符合当时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坚贞而已。
这让我思考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价值观、个人利益和情感都会影响我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表达。
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被个人偏见所左右。
此外,电影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自私。
在罗生门下,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地编造谎言。
这种现象让我感到悲哀和失望,同时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然而,电影的结尾却给了我一丝希望。
樵夫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最终决定领走弃婴。
行脚僧也改口说可以继续对人类保持信心。
这或许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一种信念,即尽管人性存在着种种缺陷,但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只要我们保持希望,相信人性的力量,努力去改变和进步,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更加美好。
电影《罗生门》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让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a136a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0.png)
《罗生门》观后感电影《罗生门》是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片于1950年上映,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深度和内涵所震撼,对人性的探索和道德的辩证思考让我深思不已。
整部电影以一个罗生门为背景展开,通过四个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封闭的罗生门中的谋杀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解释,观众也无法确定哪个版本是真实的。
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深入思考的机会,引发了对真相和人性的质疑。
电影通过描绘人们在艰难处境下的行为和选择,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我不禁思考,当人们置身于困境中时,他们会如何选择和行动?道德和伦理是否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约束,而在真正的生死存亡面前,人们会放弃这些原则?电影中的罗生门象征着人性的迷雾和道德的模糊。
每个角色都在罗生门中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他们被困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无法逃脱和隐藏。
罗生门成为了他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真实的自我和欲望。
这种象征手法给电影增添了一层深度和神秘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本质。
除了对人性的探索,电影还涉及到社会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通过描绘贫穷和社会阶级的差距,电影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奈。
贫困和绝望驱使人们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电影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命运的叙事,更是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罗生门》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多角度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探索,电影让观众深入思考真相和道德的相对性。
罗生门的象征意义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电影具有了更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会的经典之作。
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5篇
![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eb0f2149649b6649d7475a.png)
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5篇有关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1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但从这部片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虚伪.男人可以自私到为了保全自己唾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虚伪到死到临头还要说谎来美化自己.你可能会说,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拨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她也说了谎,谎称自己晕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但她的自私,她的虚伪,是在当时那种绝境之下多么无奈的一种选择.她在和强盗搏斗未果被玷污后,不想死,也不想和强盗走,想让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来保护自己,这实在不能说是非常过分的要求.她的谎言就更容易理解了,显然,她是为了自保,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她总不能跳出来说,是我挑拨他们两个决斗的.在这个时候,还原事情的真相没有任何意义,她懦弱的丈夫宁可说自己是自杀也不愿意承认是被强盗杀死的,死不足惜.当然,这部片子放大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普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面临那么极端的情况,大多数人还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谈起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不光彩的细节,同时夸大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细节.如果说自私是人动物性的本能,那虚伪就是人社会性的本能,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阴暗面,我们与其失望和批判,不如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有关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2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许多历来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影片,有很多确实不错,也许电影拍成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当樵夫承认了自己的欺骗,抱着捡到的婴儿走出罗生门时,才看到人性残留的温存和善念,也许这也是唯一的希望.有关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3《罗生门》_50年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门.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朴素的画面更显沉重.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一起案件: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他们叙述案件的事实的过程中,都把人性中恶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罗生门电影观后感罗生门电影观后感.使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而目击证人因为他一时的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价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牵扯其中,也没有道出其中真相.这是一起凶杀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饰的软弱被自私.虚伪所掩盖了.但是把案件中有关的人的说法全部综合起来,它已经向事实的真相靠近了.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个人的观点与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观点看法综合起来,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同时,要再现事实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没有利益牵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观地叙述某一件事实.同时,每个人又受到各自的学识.阅历等影响,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肯定是深浅不一的.即使最客观的人,他们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其笔触不可避免地带有褒贬意识.我们的历史,更多的.是一种个体记忆,当这种个体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能相信的只能是这是着一历史事件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整的在现原来的面貌.要能真实而全面再现历史,它需要的是集体的记忆这是我们所缺失的.现在是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对某一事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隐瞒恶的.软弱的事实,现在也已经很困难了.已经有了集体记忆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条件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事实与真相.有关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4黑泽明的片子之前仅看过《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当初不习惯他的风格,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几日,朋友推荐《罗生门》,看完之后,远超过我的期望.《罗生门》介绍的是一个杀人犯的案子,由当事者和见证人分别讲述,但每一段叙述都各有出路.这都是由于人性的劣根性,为了自己利益一方,强行把真相隐藏,篡改,使得事实变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当看到真砂请求污辱了她的强盗杀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惊,首先无法理解她的道德标准,她的荒谬的道德标准站在了伤害过她的劫匪一边,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没有起码的自尊心;其次,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的决定,她到底将丈夫置于何种位置,将劫匪尤其是自己置于何种位置?或者讲每个人都是卑践的,每个人在他人眼里都是卑践的,人与人之间奇怪的偶然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转瞬又恢复了冷酷.仇视的本来面貌,所以,在片首,两个局外人总是反复道〝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泽明的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于芥川龙之芥的好手笔,但是这部电影在拍摄技巧上也颇为成功.它不拘于传统,四个人在衙门接受调查,并不存在审讯人及相关的府吏等等,只一个敞开的院子,四个人轮流跪在地上自问自答似的串连起一个故事,它省去许多似乎看起来很重要的布景,然而,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明显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于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身,极近的镜头放大一个人的奇怪的内心世界.所以,它非传统的叙事,而更类似于在自言自语一些关于哲学的问题.总是来讲,《罗生门》是一部比较完美的电影,最欣赏的一点,毫无废话,也没有多余的细节,但是故事过于简单,观点也太明显,但是远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来那么压抑.另外,我有点奇怪的是,真砂怎么没有眉毛?还是那个时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有关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5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杀人游戏〞.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当中充满了欺骗.杀手通过欺骗隐藏自己;平民通过欺骗找出凶手;就连不能说话的法官和被杀者的眼神也充满了猜疑.欺骗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私自利.《罗生门》中的主线就是杀人,但这个〝游戏〞并不好玩.罗生门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静静地迎接着前来避雨的人们.平常人烟稀少的罗生门,似乎恢复了一点生机.可是罗生门下的人们谈论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杀人.人们彷佛都进入了〝罗生门〞的世界.〝罗生门〞的世界是阴暗.欺骗.自私的.卖柴人是第一个看见武士被杀的,但他也是第一个说谎的.他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实,因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说他是从马上摔下来的,而多襄丸却说是因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说,喜欢真砂是因为她的刚烈,而真砂在作供时却表现的无比脆弱;神巫〝请〞来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杀的好戏.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故事〞,这其中除了欺骗,还是欺骗.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但黑泽明导演并没有让影片在欺骗中结束,他让我们重新相信了我们自己.和尚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说谎的人,而且极易相信别人.他相信了卖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开始迷茫了.在卖柴人讲出他亲眼所见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在眼睁睁地看见被遗弃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时,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为卖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贴身衣物时,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过天晴,卖柴人抱着小孩走远了.黑泽明导演通过〝杀人〞使我们看到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让我能重新相信别人〞,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罗生门是黑泽明心中的地狱,人们在走进罗生门后,就变得自私自利起来.当雨过天晴,人们走出罗生门后,一切又变得真实可信了.其实〝罗生门〞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有关电影《罗生门》的个人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4e15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c.png)
《罗生门》观后感一、引言1. 罗生门电影概述《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于1950年上映的经典电影。
该片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而成,通过一起强奸谋杀案的三个当事人的陈述,以及一个旁观者的观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电影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并在1951年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奠定了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二、影片主题分析1. 人性的多面性《罗生门》作为一部深挖人性的经典电影,透过武士、妻子、强盗和伐木工四个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电影中,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人性的极端体现:武士的尊严与自卑、妻子的忠诚与背叛、强盗的残暴与懦弱、伐木工的旁观与介入。
这些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在电影中交织,形成了一个关于人性多面性的深刻讨论。
电影通过不同的角色视角,反复叙述同一个事件,但每个版本都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加深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使得观众对人性的不可预知和多变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性的多面性在电影中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一种混沌、交织的状态,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2. 真相与谎言的辩证关系在《罗生门》中,真相与谎言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基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对事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篡改和美化。
这种对真相的个人诠释和主观歪曲,使得观众对“什么是真相”产生了疑问。
影片通过这种辩证关系,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利益和情感,会如何有意识地选择记忆和叙述。
在这个过程中,真相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如何让他人看到自己想被看到的一面。
这种对真相与谎言的探讨,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行为和选择的强大影响。
电影以一种非常直接和震撼的方式,让观众面对真相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引发深思。
三、角色解读1. 武士:忠诚与背叛的矛盾体在电影《罗生门》中,武士这一角色充满了矛盾。
电影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
![电影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fdb32233687e21ae45a912.png)
电影罗生门观后感_读后感作文篇一:电影《罗生门》观后感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许多历来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影片,有很多确实不错,也许电影拍成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
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当樵夫承认了自己的欺骗,抱着捡到的婴儿走出罗生门时,才看到人性残留的温存和善念,也许这也是唯一的希望。
篇二:电影《罗生门》观后感今天终于看了这部久违的黑色电影,果然很有意思。
罗生门揭露了人性最大的弱点——自私和虚伪,在危难的时候,面临生死的考验的时候,即使是平时恩爱的夫妻,也可以反目成仇,互相伤害。
事情过后,双方又各有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辩护,犯错的永远是别人,自己是多么无辜啊。
但从这部片子我们还可以看出,男人永远都比女人更自私、更虚伪。
男人可以自私到为了保全自己唾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虚伪到死到临头还要说谎来美化自己。
你可能会说,片中的妻子也自私,她挑拨自己的丈夫和强盗决斗;她也说了谎,谎称自己晕倒了不知道丈夫是怎么死的。
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5篇
![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b0dfd2482fb4daa48d4bde.png)
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5篇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1《罗生门》是芥川龙之芥创作的短篇小说,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罗生门》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说中什么也没说,他只讲了故事,他没有任何议论和交代,故事甚至讲的有些唐突,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背这种生存至上理论的不在少数.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等等说法,就正好论证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严.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_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罗生门》是一篇风格特异,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说,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样,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问题,展现了问题,却无计解决问题,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门扉,却只能在门外的黑暗中无力的叹息.大概是这样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个时代,而是人类自我的终身枷锁.可在某一个国度,某一个时代里,又有几人能担负起这种思索的重任呢?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2暑假中,我读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日本文坛重要的〝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他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它讲述灾荒之年一个被主公解雇的下人,面对苟且的生存还是人性的毁灭时所做出的选择.当他为了避雨在停满死尸的罗生门城上看到正在拔女尸头发的老妪的恶行时,为正义感驱使,他厉声呵责.但听了老妪的一番话后,下人最终也为了苟且的生存选择了人性的毁灭.他剥下了老妪的外衣消失在漆黑的夜暮中.文章一开头便点明当时的社会被黑暗所笼罩,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景色描写让我不寒而栗.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确成了一个最主要,也是最难的问题.这使人的真实本性立刻暴露了出来.老妪去糟蹋尸体,拔女尸的头发,只是为了做假发去卖,哪怕只有一点点钱.女人把蛇切成四寸晒干,说是干鱼,拿出去卖钱.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艰难地活下去.文章的最后,下人的最后一点正义感也被吞噬,抢走了老妪的衣服……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罗生门在日语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在小说里,当仆人爬上罗生门的楼梯时,不论他后来有没有当强盗,都隐喻了他放低善念,从人间踏入地狱.作者所写人物表现的不是善与恶,而是人类生存中的事实.人们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欺骗.毁尸,放弃自己的底线.如果说犯罪让我感到恐怖憎恶,那么人的本性更让我毛骨悚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每天都徘徊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那么这种弱肉强食,逼良为盗的现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吧,每个人最终也都将〞不择手段〞地生存下去.因为那时,〞道德〞与〞正义〞早已荡然无存,生存的欲望会占领所有的一切.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和平而又富足,不会发生如此恐怖之事.但我们要清楚的是,为了生存而战的〞罗生门〞或许不会再发生,但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地方发生着战乱,恐怖袭击和暴力犯罪.人性的罗生门仍然在考验着人类,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之间隔绝的便是这道罗生门,向左还是向右?生存还是毁灭?全在人的一念之间.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3《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接受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4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质平常所见的事情,却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这般的丑恶与突兀.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刚被主任辞退出来的家将.本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来到这罗生门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事实上他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而产生了怀疑.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给自己开脱时,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作者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从性本〝善〞到最终的恶,过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本书里被淋漓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样,狭隘.自私.卑鄙,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5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而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后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日本小说电影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a0628d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3.png)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在审判过程中,强盗、武士妻子、借武士亡魂来作证的女巫,三人描述案发经过时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都不约而同地通过撒谎来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掩饰自己的罪恶。
在这样一个戏剧性故事中,罪恶和谎言是如何产生和演化的呢?接下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角度来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假定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冲突的关系。
本我代表着原始的欲望、冲动和冲动的力量,而超我则代表着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自我则扮演着调节二者之间关系的角色。
从本我的角度来看,影片中的强盗象征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
他的行为粗鄙,言谈举止被本能欲望所驱使,如直勾勾地盯着武士妻子、当着武士的面非礼他的妻子,以及最终杀人等表现,都是本我的直接表达。
从超我的角度来看,武士则代表着被内化的道德规则和伦理标准。
他被描绘得神情严肃,思想刻板,内在有着超高的道德标准,不能容忍违背道德的行为。
比如,妻子被强盗玷污后,他完全不顾夫妻情分,要求妻子自杀谢罪。
自我则代表着人格结构中的调节部分。
在影片故事中,妻子一开始表现出自我的特征,为了保护丈夫而与强盗决斗。
然而,当丈夫要求她自杀时,她为了自保而趋向本我,唆使强盗杀死了丈夫。
从驱力理论来看,人格结构的三种力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出生时,本我占主导地位,随后超我逐渐内化,最终自我逐渐发展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功能。
然而,在影片所呈现的故事中,这一过程是相反的。
妻子最初的行为体现了自我对超我的趋向,但后来的转变则代表着自我朝向本我的倾斜。
客体关系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形成了特定的情感模式。
在影片中,武士与妻子的情感关系冷漠,且武士在面对情感时表现出回避的倾向。
强盗则相反,他的行为显示出他可能具有施虐倾向,通过强行的方式激发了武士妻子的性欲望,导致她从反抗转向屈从,并最终合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如果武士与妻子是回避型依恋,那么强盗与武士妻子的关系可能是矛盾型依恋,即既爱又恨。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7462a6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c.png)
电影名:《罗生门》观后感说起来,黑泽明的《罗生门》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之后,脑子里像跑马灯似的,全是樵夫、武士、强盗和女人在树林里晃来晃去。
整部电影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你以为快要找到出口了,结果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
这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这部电影,简单来说,就是一起发生在罗生门下的凶杀案。
樵夫、强盗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还有借灵媒之口“说话”的武士,每个人都讲述了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
关键是,每个版本都自圆其说,却又互相矛盾。
这就让人不禁思考:到底谁在说谎?真相又是什么?多襄丸,这个强盗,简直就是个野兽。
他粗犷、狂野,充满原始的欲望。
他一会儿吹嘘自己多么勇猛,一会儿又流露出内心的懦弱。
真砂,武士的妻子,则像一朵脆弱的百合花,在风雨中摇曳。
她时而柔弱,时而坚强,让人捉摸不透。
至于那个武士,即使是通过灵媒之口,也能感受到他的骄傲和尊严。
这电影最妙的地方,就是它根本就没打算告诉你真相。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每个人都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有意无意地扭曲了事实。
就像我们平时照镜子,有时也会选择性地忽略脸上的瑕疵一样。
电影的画面,黑白分明,光影对比强烈,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尤其是树林里的场景,光线透过树叶,斑驳陆离,更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电影的配乐也相当出色,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完美地烘托了剧情的发展。
这部电影的节奏略慢,可能不太适合喜欢快节奏电影的观众。
而且,由于叙事方式比较独特,需要观众认真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罗生门》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一部悬疑片,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真相和谎言的哲学作品。
它就像一颗深海里的珍珠,需要你慢慢地去品味,才能发现它的光彩。
如果你喜欢烧脑的电影,并且对人性感兴趣,那么我强烈推荐你去看一看这部电影。
说不定,看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开始怀疑:到底什么是真相?我们看到的,真的是真相吗?或者,真相就像罗生门一样,根本就不存在?。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394d5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b.png)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罗生门》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对于人性的刻画可谓教科书级别。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每个人都展现出了复杂多面的性格。
野蛮人看似懦弱却好强,自认为英勇实则龌龊下贱;女子不忠且卑微,看似忠贞却带有顺从;武士虚伪且好面,自称践行无畏精神,实则奉行能跑就跑的原则;樵夫善良却卑鄙,自认为人性至恶,实则对恶行视若无睹,甚至顺手牵羊。
人性的复杂在这些角色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在那个英雄主义盛行的日本时代,这样的事件或许司空见惯。
电影中的人物个性鲜明,黑泽明的描绘手法宛如《公民凯恩》,塑造了多个性格迥异的角色,这在短短 1 小时 27 分钟的电影中(还包括了片头冗长的工作人员名单),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当我们回想自己时,是否也常常如此?与人争吵时,总是执着于自身的片面性去攻击他人的合理性,而自己可能也明白对方的合理性,但这些话却难以从我们口中说出,即使对方说出来,我们也未必会承认。
然而,争吵的双方往往都存在合理性和片面性。
在我看来,樵夫是这部电影中角色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他既有小人物的贪生怕死、爱凑热闹和贪小便宜的一面,又有着父亲的爱。
他不像其他角色那样完全展现人性的丑恶,而是保留了一丝人情冷暖。
或许这是黑泽明为了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刻意为之,但这样的人物更加真实完整。
樵夫因家庭负担,在当时养活六个孩子实属不易。
他因生活所迫做了不光彩的事,但从善出发的他是伟大的。
在那样的时代,他已尽力保持初心。
至少,他没有剥下武士的衣物。
在电影的樵夫抱着婴儿走过镜头,他的表现是好人还是坏人?通常情况下,镜头语言可以传达导演对角色的看法。
从光线角度看,樵夫从阴暗走向阳光,暗示着他的内心从黑暗走向光明,即他带着光明的心态走向美好的未来。
从人物调度来看,樵夫由远及近,身形逐渐高大,甚至挡住了整个画面,也象征着樵夫的伟大。
至于最后的武士是被小刀还是长刀所杀?那必然是长刀。
武士在自己的叙述中称是被小刀所杀,这是为了掩盖他打不过野蛮人的事实,想要展现自己的英勇。
影片《罗生门》观后感
![影片《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5c0c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3.png)
影片《罗生门》观后感第一篇:影片《罗生门》观后感影片《罗生门》观后感系别:劳教管理系专业:矫正教育学班级:10级试点班《罗生门》是日本导演黑泽明早期的一部电影,电影中描述的故事,在现今依然还会看到。
故事中出现了九个人物:樵夫、武士、武士的妻子、和尚、凶手多襄丸、捉住凶手的衙役、杂工、女巫、婴儿。
故事很简单,就是一起凶杀案,而且杀手已经归案,并且承认了罪行。
然而杀人的过程却成了一个谜,在镜头的注视下,每个和事件相关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让一个原本明了的事情变得复杂。
据传,罗生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在日本古代也存在这样一道门,后毁于战火。
现在用到这个词指的是每个人为自己利益而编制的谎言。
影片中描述的罗生门,是每个人心中的一道门,在每个人的主观价值里,分不清善恶,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去编织谎言,或是美化自己或是掩盖真像,最终只会是一个结果,如同影片中樵夫想要将小孩抱走抚养,出于善念,却得到的是和尚的误解。
哲学中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争论的许久,到如今也依旧没有答案。
我们现今依旧还会看到。
不曾去试图寻找一种解决的办法,是因为明白这是人类首先是一种动物的天性,趋利避害。
每个人都渴望完美,但是人毕竟会有缺陷,为了极力展示表面上的完美,也只好去编织一个有一个谎言,于是这个世界看起来会觉得很完美,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荡然无存。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作为政法干警,我们特殊的职业注定了我们将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难免会遇见类似于电影中的案件,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牢记以下几点:一、以事实为基础我们在办案时,一定要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这里的事实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那么如何证明所认定的事实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就需要用证据来证实。
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就不是法律上的事实。
也就是说,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即使事情本来是那个样子,在法律上也是不能够认定的。
因此,法律事实和真实事实是不一定完全一致的。
事实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证据的问题。
黑泽明罗生门观后感
![黑泽明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f46e6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6.png)
黑泽明罗生门观后感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他的作品《罗生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也是黑泽明的代表作之一。
观看完《罗生门》后,我感触颇深,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黑泽明在电影中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叙事的技巧,将故事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倒叙展示。
这样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们对于真相的判断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和思考。
《罗生门》中出现的事件都只是故事中的虚构,导演将这些故事还原成了各个人物的回忆。
这种视角的切换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使得故事更加有层次感。
影片中的“罗生门”是一个人们可以进出的门,而这道门正是黑泽明想要展示的世界。
罗生门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每个人对同一个事实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解释,而这种解释和认知正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这也是为什么在《罗生门》中展示的故事多种多样。
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解释,黑泽明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性和道德的机会。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乱的时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人们对于道德和正义的认知也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罗生门》中的各个角色面对困境时,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选择了谎言和欺骗,有的人选择了勇敢和正义,还有的人选择了逃避和自私。
这些不同的选择让我反思了人性的本质,也使得我思考了在困境中人们面临的道德困境和选择。
影片中的女主角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命运被困在了罗生门之中。
她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欺骗和背叛的世界,她手中的命运几乎完全是由男性角色所决定的。
她被男性绑架、强奸和几乎被杀害,她变得愤怒和孤立。
这样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对于女性的歧视和虐待,让人深感痛心。
这也让我思考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和歧视,以及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保护自己和争取自己的权益。
总的来说,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多重叙事的方式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影片中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和动机,使得观众们对于真相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
罗生门观后感人性的复杂与道德的边界
![罗生门观后感人性的复杂与道德的边界](https://img.taocdn.com/s3/m/b4f76f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3.png)
罗生门观后感人性的复杂与道德的边界罗生门观后感:人性的复杂与道德的边界《罗生门》是一部有关人性和道德的经典电影,通过几个角色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观看该片后,我深深地被人性的各种表现所触动,同时也思考起道德与伦理的纷争。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战乱年代的日本,一个午后的时刻,有一位武士讲述了他在罗生门发生的故事,这个地方是一个废弃的大门,充满了谜团和未解之谜。
每个角色在故事中都显露了其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不禁思考这些复杂的行为与我们内心的关系。
首先,武士的行为让人感到困惑。
在剧中,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导致了很多误解和冲突。
他追求力量和荣誉,但却不断地背离他所信奉的道德准则。
这使得观众对他的人品产生怀疑,对于他的动机和行为感到疑惑。
正因为他的行为和动机复杂,他成为了人性复杂性的代表。
其次,在故事中出现了一位女性,她的存在更加增加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逆境中,她不仅坚强地求生,还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
她的行为引发了观众关于个人道德信仰的思考。
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道德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深思。
与此同时,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个捕快。
他与其他角色相比,似乎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和道德。
然而,观众对他的行为和决定也产生了质疑。
在生死关头,他做出了一个他认为对的决定,但观众并不确定这个决定是否真的正确。
这引发了对于道德边界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罗生门》,我认识到人性是如此的复杂和多样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和选择。
以及我们通常认为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可能会因为环境和自身情形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来活下去。
这种处境让人感到无奈和迷茫。
在观看《罗生门》后,我反思了自己的人性和道德观念。
我们是否能够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当我们面临抉择时,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义无反顾地选择正确的道路?这些问题让我更加意识到人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罗生门》观后感
![《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89fcac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e.png)
《罗生门》观后感看完《罗生门》,我深感这是一部让人震撼的作品。
黑泽明导演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骨髓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影片的场景设置在日本的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争、饥荒和疾病的时代。
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选择。
这也是一个法律和道德观念极其淡薄的时代,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而疏远。
影片的核心故事围绕着一起命案展开。
一个被控杀害自己妻子的武士,在等待判决的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揭示真相,展开了一段曲折离奇的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通过展现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自私和无私等问题。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
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无不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无论是武士、僧侣、还是乞丐,他们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也都有自己的罪恶和善良。
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就像是人性中的善恶、自私和无私等各种力量的博弈,让人深感震撼。
此外,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极具特色。
黑泽明导演通过精心的场景设计和画面构图,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疑和紧张的世界。
音乐方面,久石让的配乐充满了情感和张力,为影片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电影。
它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性中既有光明也有黑暗,而如何面对和平衡这些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像《罗生门》这样的电影出现,它们不仅能够提供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能引发我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罗生门》无疑是一部电影艺术的瑰宝,它值得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欣赏。
2024年罗生门观后感
![2024年罗生门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1bb484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5.png)
罗生门观后感
近日,我看了一部叫做《罗生门》的电影,这部电影由日本导演
黑泽明执导,首次于1950年上映。
观看完毕,我忍不住想要写一篇评
论来表达我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有趣,引人入胜。
故事发生在古代日本,描述了一起发生在罗生门前的谋杀案件。
该案件中,一名武士被
杀身亡,而凶手和动机却是个谜。
影片通过四个不同的故事来描绘这
一事件的发生过程,每个故事都由不同的角度来讲述。
这种非线性叙
事的方式让我着迷,让我不断地去思考真相究竟在哪儿。
其次,影片的视觉效果也很出色。
黑泽明导演给影片的画面加上
了很多阴影,使得整部电影的氛围非常压抑,充满紧张感。
黑泽明还
善于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他使用了
很多特写镜头来强调人物面部的表情和细节,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沉浸
在影片的情境之中。
最后,影片还讨论了一些深刻的主题。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真相的主观性”。
四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每
个版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而发生的。
电影通过这几个版本的
对比,呈现了观点主观性的现实情况,强调了以偏概全的危害,并提
醒观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要保持审慎和理性。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其故事引人入胜,视觉效果极佳,同时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哲学思考。
如果你也对
日本电影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去观看这部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真相”
——《罗生门》电影赏析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莽丛中》和《罗生门》,电影的背景取自小说《罗生门》,情节方面则主要取自小说《莽丛中》。
电影没有宏大的场景或是精湛的特效甚至还是黑白影片,但是就是如此质朴的场景与影片色彩才更适合展现暴露在丛林中各式各样的人性。
电影主体情节中作为证人的强盗、附上武士灵魂的女巫、妻子以及樵夫对于案件始末情节做出来截然不同的描述,都是或多或少,为了一己私欲,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美化自己而开始编织谎言。
强盗想以编造的勇猛形象来掩盖自己的懦弱并且将自己杀死武士的事实归于男人间的正当决斗;武士的妻子谎称是丈夫的冰冷严酷的目光使自己伤心过度做出蠢事,并强调自己的忠贞来取代自己的无情背叛;武士为了挽回作为丈夫和武士最后的尊严道出是自己自杀;而樵夫则因为贪念从尸体上拔走重要证物的匕首而陷入极大不安中,篡改事实以掩人耳目。
我看过电影原著的两本书籍,原著中最后并没有给出案件的事实使得更为扑朔迷离。
其实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意图改变真相而对真相的编造,每一个人都为了掩盖自己肮脏的人性污点而编造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是真相也是谎言。
人心叵测,其实真相,只是最多人相信的谎言罢了。
电影中最后樵夫还是吐露了真相,这样的安排更加直接的揭露的人性的黑暗面,同时,也为结尾樵夫悔改从善收养弃婴作铺垫。
结尾僧人对樵夫收养弃婴的“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相信人了”的赞叹,却十分具有讽刺意味。
人性的固有弱点就是否认自身的软弱而去美化自己,没有人可以避免,每个人都会有不堪入目的污点,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结合,僧人所赞叹的樵夫之前也是抵挡不住贪念的恶人。
但是同样善与恶可以转化,恶人也会忏悔而行善,普通人的恶行也仅在一念之间,这里的例子就是樵夫和乞丐。
另外影片还透露出虽然如同那时一般的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极大的污染了人的心灵,泯灭了人性,但是总还是会有点点不可泯灭的光辉闪耀在你我的人性当中的希冀。
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
《罗生门》毫无雕琢的真实、人物场景的直白揭露、猝不及防的击中了每个人灵魂深处。
影片不仅仅是要批判人性的软弱,更旨在引导人们去正视人性,人的可悲与渺小,人的伟大与真诚。
人们常谈要摒弃其中的软弱,发扬人性的善的光辉,但是真正的现实是,谎言的另一面并非是真诚,而是宽容,宽容是能减少谎言的唯一道路。
在面对善恶选择,如果世间都可正视并且理解人性的两面性,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绑架,没有那么多的指手画脚,没有那么多的小题大做、满城风雨,也就没有那么多人为了自己虚荣的软弱而去选择恶。
万事有因,少见多怪,见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