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实验报告(编译内核)
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doc资料
实验3-L i n u x内核编译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3 学号:姓名:班级:成绩:之后就可以make编译了:$ make zImage该命令的含义是:编译内核并生成一个新内核映像文件zImage所得到的内核文件有哪些?分别在什么目录?Init lib module.symvers System.map vmlinux vmlinux.o 4. 驱动安装在作业系统上的资源中下载并解压drivers.rar将其在D盘解压:“解压到当前文件夹”4.1 安装usb串口驱动运行:D:\drivers\win7\PL2303_Prolific_DriverInstaller_v110.exe5.设备连接及设置5.1 连接USB串口设备(领取USB串口设备)将USB串口设备插入电脑背面USB接口系统会自动识别该USB设备,该设备号可以通过电脑的“设备管理器->端口”查看;该USB串口的设备号是:Prolific USB-to-Serial Comm Port(COM4)。
相应的截图(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以下截图)为:5.2 打开putty打开:D:\drivers\putty.exe设置串口连接、串口号以及波特率;其中,串口号(serial line)为2.1所示的串口设备号。
5.3 tftp server设置新建文件夹:D:\tftpserver,便于tftp服务用;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ini文件,将“BaseDirectory=.”更改为:“BaseDirectory=D:\tftpserver”打开“D:\drivers\Tftpd32\ tftpd32.exe”,启动tftp服务器6. 打开实验箱,建立连接通信(领取实验箱)6.1 将实验板拿出后,拨动拨码开关至【1000】,如下图所示,即从NAND Flash 启动。
6.2 将串口线和设备的第一个串口相连6.3 通过网线将PC的第一个网口(上面的网口)和开发板对连配置网络: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适配器设置→网络2属性→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设置IP,如下图所示(IP为内网192网段的,如192.168.100.**)6.4 关闭PC系统防火墙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防火墙→打开和关闭Windows防火墙—〉关闭Windows防火墙6.5 启动开发板,进入下载模式切换到putty操作界面,在开发板启动时,敲击任意键,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如下图所示:通过help可以查看该bootloader所有的命令6.6 修改开发板环境变量FS210 # setenv serverip 192.168.100.192 //主机PC的IP 地址FS210 # setenv ipaddr 192.168.100.191 //板子的IP,不要和Windows IP 冲突FS210 # saveenv //保存环境变量使用【print】命令查看修改后的环境变量。
编译Linux内核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编译Linux内核姓名/学号:俞文昌/20072842一、实验目的学习重新编译Linux内核,理解、掌握Linux内核和发行版本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编译Linux内核是一件比你想像的还要简单的事情,它甚至不需要你对内核有任何的了解,只要你具备一些基本的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就可以进行。
本次实验,要求你在Fedora 10的Linux系统里,下载并重新编译其内核源代码(版本号2.6.27.5);然后,配置GNU的启动引导工具grub,成功运行重新编译成功的Linux 内核。
三、实验环境Fedaro10.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安装Fedora 10。
给Linux分区至少分配15G的磁盘空间。
安装时,需选择安装开发工具,包括Gcc。
2.下载部署内核源代码:2.1检查当前内核版本:输入命令:uname –r:这一部检查当前内核的版本号,一边与后面自己编译的内核作比较。
2.2下载内核源码:我是在Windows下下载的,并传到了Linux下的Gavin文件夹(我的文档)下。
并解压:3.配置内核:在编译内核前,一般来说都需要对内核进行相应的配置。
配置是精确控制新内核功能的机会。
配置过程也控制哪些需编译到内核的二进制映像中(在启动时被载入),哪些是需要时才装入的内核模块(module)。
配置内核编译选项的方法有很多种:●make menuconfig,使用基于文本的选单式配置界面●make xconfig,使用X Windows (Qt) 界面●make gconfig,使用X Windows (Gtk) 界面●make oldconfig,使用文本界面,按照./.config文件的内容取其缺省值●make silentoldconfig,与上一个一样;不同的是,不再逐项提问了为与Fedora 10的配置选项一致,我们可以将Fedora 10的配置文件复制过来:具体操作如下。
linux实验报告(编译内核)参考模板
湖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网络实用技术开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徐婕学生姓名骆婧学生学号20112211042100 70专业班级计科一班学生年级2011级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构建与启动Linux内核的方法;掌握用户程序如何利用系统调用与操作系统内核实现通信的方法,加深对系统调用机制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如何向操作系统内核增加新的系统调用的方法,以扩展操作系统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1.Linux环境下的C或者C++编译和调试工具的使用2.向Linux内核增加新的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的功能为打印出自己的学号和姓名信息。
3.Linux新内核的编译、安装和配置。
4.编写应用程序以测试新的系统调用并输出测试结果。
三、实验步骤第一步:解压文件1.下载linux-3.13.3.tar.xz压缩包。
2.在Ubantu系统下,解压该文件,解压之后得到linux-3.13.3文件包# tar –xf linux-3.13.3.tar.xz3.将解压后的文件包复制到/usr/src# cp linux3.13.3 /usr/src第二步:修改源程序,增加系统调用1.gedit /usr/src/linux-3-13.3/kernel/sys.c (增加系统调用,使用面向内核的打印函数printk打印姓名学号)使用gedit命令,可以直接在文档编辑器中直接修改。
修改好后按保存关闭文档编辑器。
在开头加入头文件:#include<linuxlinkage.h>在末尾加入函数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void){printk(KERN_ALERT "My name is XXXX!My studentid is XXXXXXX\n");return 1;}2.gedit /usr/src/linux-3-13.3/arch/x86/include/asm/syscalls.h在倒数第二行后插入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void);3.gedit /usr/src/linux-3-13.3/arch/x86/syscalls/syscall_32.tbl最后一行添加一个系统调用的ID351 i386 mycall sys_mycall第三步:编译安装内核首先进到/usr/src/linux-3.13.3文件夹下# cd /usr/src/linux-3.13.31.make mrproper(清除内核中不稳定的目标文件,附属文件及内核配置文件)2.# make menuconfig保存设置Save并退出Exit3.# make bzImage (编译内核,大概需要20分钟,最后会出现提示:bzImageis ready。
编译linux实验报告
编译linux实验报告
编译Linux实验报告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Linux操作系统一直被广泛使用。
它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编译Linux内核,并撰写实验报告以记录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1. 了解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2. 熟悉编译工具和技术
3. 掌握编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步骤:
1. 下载Linux内核源代码
2. 解压源代码并配置编译环境
3. 使用make命令编译内核
4. 安装编译后的内核
5. 测试新内核的稳定性和功能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我们成功地编译了Linux内核,并将其安装到我们的计算机上。
新内核的稳定性和功能得到了验证,证明我们的编译过程是成功的。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编译工具和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查阅资料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编译过程。
这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对Linux操作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编译Linux内核的实验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实践提升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经验和技能,为我们的计算机科学之路增添更多的成就和贡献。
基于Linux内核编程的实验报告(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
基于Linux内核编程的实验报告(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基于Linux内核编程的实验报告(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基于,Linux,内核,编程,实验,报告,分析,,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题目:文件系统实验实验目的:linux文件系统使用虚拟文件系统VFs作为内核文件子系统。
可以安装多种不同形式的文件系统在其中共存并协同工作。
VFs对用户提供了统一的文件访问接口。
本实验的要求是(1)编写一个get_FAT_boot函数,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它可以提取和显示出FAT文件系统盘的引导扇区信息。
这些信息的格式定义在内核文件的fat_boot_sector结构体中。
函数可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
(2)编写一个get_FAT_dir函数,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它可以返回FAT文件系统的当前目录表,从中找出和统计空闲的目录项(文件名以0x00打头的为从未使用过目录项,以0xe5打头的为已删除的目录项),将这些空闲的目录项集中调整到目录表的前部。
这些信息的格式定义在内核文件的msdos_dir_entry结构体中。
硬件环境:内存1g以上软件环境:Linux(ubuntu)2-6实验步骤:一:实验原理:以实验4为蓝本,在优盘中编译并加载模块,启动测试程序,查/proc/mydir/myfile的文件内容。
从优盘得到fat文件系统的内容存在msdos_sb_info结构中,然后得到msdos_sb_info结构相应的属性值,得到实验一的数据。
实验二中,得到fat文件系统第一个扇区的十六个文件信息。
然后按照文件名头文字的比较方法,应用归并排序的方法,将头文件是0x00和0xe5的文件调到前面,其他的文件调到后面二:主要数据结构说明:(1)超级块对象:数据结构说明:一个已经安装的文件系统的安装点由超级块对象代表。
Linux内核配置移植及编译实验
return platform_driver_register(&dm9k_driver); } 7.添加 YAFFS 文件系统支持 将我们提供的 YAFFS 的源代码 yaffs2.tar.gz 拷贝到 linux-2.6.24.4 的同 级目录下,解压该源码包,获得 YAFFS 源码: # pwd /root/2410-s # cp /mnt/hgfs/e/yaffs2.tar.gz ./ # tar zxvf yaffs2.tar.gz 然后进入 yaffs2 目录,运行./patch-ker.sh 给内核打上补丁: # cd yaffs2 # ./patch-ker.sh c ../linux-2.6.24.4/ 这样打好补丁以后,再做正确的配置,内核就可以支持 YAFFS 文件系统了。 8.配置和编译内核 到现在,一个简单的内核就准备好了,我们还需要做一些配置,然后编译, 内核才能正常使用。 在内核源代码的根目录下运行 make menuconfig 命令,进入配置界面: # make menuconfig (1)选择硬件系统 做如下选择: System Type --->
S3C2410 Machines ---> [*] SMDK2410/A9M2410 [ ] IPAQ H1940 [ ] Acer N30 [ ] Simtec Electronics BAST (EB2410ITX) [ ] NexVision OTOM Board [ ] AML M5900 Series [ ] Thorcom VR1000
.size = SZ_4M, }, [3] = {
.name = "User Space", .offset = 0x680000, .size = 0x1980000, }, }; 这样就把我们的 64M 的 NAND Flash 分为四个区: 第一个区从 0x00000000 到 0x00080000,大小为 0.5M 第二个区从 0x00080000 到 0x00280000,大小为 2M 第三个区从 0x00280000 到 0x00680000,大小为 4M 第四个区从 0x00680000 到 0x02000000,大小为 25.5M 5.添加 LCD 支持 我们的开发平台上配置有 640*480 的液晶屏,我们来为它加上驱动支持。 需要在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 中添加一些内容。 # vi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 首先要包含我们的 LCD 使用的数据结构的头文件,增加如下内容: #include <asm-arm/arch-s3c2410/fb.h> #include <linux/platform_device.h> 然后添加如下内容: static struct s3c2410fb_display up2410_fb[] __initdata = { { .lcdcon5 = (1<<12)|(1<<11)|(1<<9)|(1<<8)|(1<<0), .type = (3<<5), .width = 640, .height = 480, .pixclock = 39721,
linux实验十编译linux内核
实验十编译Linux内核10.1实验目的:掌握编译ARM系统内核的过程。
10.2实验内容:完成编译Linux 内核。
10.3实验设备:1、一套S3C2410RP嵌入式实验箱。
2、安装Redhat9的宿主PC机,并且配置好ARM Linux的开发环境。
10.4预备知识:熟悉Linux基本操作。
10.5实验步骤:1、在宿主PC机端,打开一个终端窗口(Terminal),点击【红帽ÆSystem ToolsÆTerminal】启动终端窗口,请您输入下列7条命令配置内核并编译内核:①cd /2410RP_linux/kernel /*进入Linux内核文件所在的目录*/② ls /*查看内核文件结构*/2、请您输入:③ make menuconfig /*推荐使用,如图10-1*/这条命令是用来调用菜单式的配制内核界面,相应的还有命令行式的配置方法。
图10-1make menuconfig界面是图形化的内核裁减界面。
通过此部分,我们可以方便的选择,决定哪些部分被加载并编译入LINUX内核,哪些部分被编译为模块,哪些部分不用。
在此我们建议您先别做任何修改,但可以进入每个选项熟悉该选项的功能,之后进行再次编译生成一个内核zImage文件。
3、请您输入,如图10-2:④make dep图10-24、编译内核,如图10-3,请您输入,:⑤make clean⑥ make zImage图10-3编译生成Linux的内核文件zImage, 保存在/2410RP_linux/kernel/arch/arm/boot下面,如图10-4。
图10-4make clean后第一次使用make zImage命令,会占用相当长的时间。
宿主机会根据autoconfig.h文件对系统进行编译。
首先使用交叉编译器(armv4l-unknown-gcc)把各个文件夹下用过的.c文件编译为二进制的目标文件,其次用链接器(armv4l-unknown -ld)把这些目标文件连接到一起;最后压缩,就得到了内核的镜像文件zImage。
Linux内核编译及常见错误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重新编译Linux内核的方法(2)理解Linux标准内核和发行版本内核的区别。
二、实验内容在Linux系统中下载同一发行版本的版本号较高的内核,编译之后运行自己编译的内核,并使用uname-r命令查看是否运行成功。
由于不同版本的内核在编译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本书推荐的内核版本为4.16.10。
从第7章开始的进阶实验篇,都可以选用该版本的内核。
三、实验设备Vmware上运行的linux ubuntu 5.11.0-43-generic实验成功:linux ubuntu 4.18.0-generic(Ubuntu18.04均可)实验成功的方法在最后四、实验过程和原理分析一、实验(一)准备工作:在这里我建议用一个全新的虚拟机,避免编译错误对原来常使用的虚拟机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安装好后就先安装gcc、make等工具首先下载好Linux***内核文件解压至/usr/src 目录下,如下:确认安装好gcc、make等工具,后可直接运行命令sudo make menuconfig进行查看内核功能是否需要编译,如果遇到如下错误可以运行命令sudo apt bison 或sudo apt-get install fiex bison命令解决错误:解决:(不建议)(强烈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运行,上一条命令解决不了就用下面这个:sudo apt-get install --reinstall bison libbison-dev flex libfl-dev解决上述错误(强烈建议)运行完上述命令后再次输入sudo make menuconfig便正常进入如下:见到这个界面后无需任何多余操作,使用键盘方向键选择<Save>回车再回车即可此时.config文件生成成功.config文件是隐藏文件记得加参数-a此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cp 命令从原有系统的内核复制.config文件过来也可以命令:sudo cp /boot/config- 5.11.0-43-generic ./.config(二)编译内核为了避免多线程编译时同时出现过多错误,我们这里一开始只使用单线程编译在这里除了用make编译还可以用make-kpkg等工具,个人比较喜欢用make-kpkg但课本用make所以我接下来的实验也先用make完成。
linux内核编译和生成makefile文件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一、实验题目1.编译linux内核2.使用autoconf和au tomake工具为pro ject工程自动生成Ma kefile,并测试3.在内核中添加一个模块二、实验目的1.了解一些命令提示符,也里了解一些l inux系统的操作。
2.练习使用aut oconf和automa ke工具自动生成Make file,使同学们了解M a kefil e的生成原理,熟悉linux编程开发环境三、实验要求1使用静态库编译链接swa p.c,同时使用动态库编译链接my add.c。
可运行程序生成在src/main目录下。
2要求独立完成,按时提交四、设计思路和流程图(如:包括主要数据结构及其说明、测试数据的设计及测试结果分析)1.Makefil e的流程图:2.内核的编译基本操作1.在ubuntu环境下获取内核源码2.解压内核源码用命令符:tar xvf linux-3.18.12.tar.xz3.配置内核特性:m ake allnoco nfig4.编译内核:make5.安装内核:make install6.测试:cat/boot/grub/grub.conf7.重启系统:sudo reboot,看是否成功的安装上了内核8.详情及结构见附录3.生成makef ile文件:1.用老师给的projec里的m ain.c函数。
2.需要使用aut omake和autoco nf两个工具,所以用命令符:sudo apt-get install autocon f 进行安装。
3.进入主函数所在目录执行命令:autosca n,这时会在目录下生成两个文件a utosca n.log和con figure.scan,将config ure.Scan改名为config ure.ac,同时用gedi t打开,打开后文件修改后的如下:# -*- Autocon f -*-# Process this file with autocon f to produce a configu re script.AC_PRER EQ([2.69])AC_INIT([FULL-PACKAGE-NAME], [VERSION], [BUG-REPORT-ADDRESS])AC_CONF IG_SRC DIR([main.c])AC_CONF IG_HEA DERS([config.h])AM_INIT_AUTOM AKE(main,1.0)# Checksfor program s.AC_PROG_CC# Checksfor librari es.# Checksfor headerfiles.# Checksfor typedef s, structu res, and compile r charact eristi cs.# Checksfor library functio ns.AC_OUTP UT(Makefil e)4.新建Makefi le文件,如下:AUTOMAK E_OPTI ONS=foreignbin_PRO GRAMS=mainfirst_S OURCES=main.c5.运行命令acl ocal命令成功之后,在目录下会产生acloca l.m4和auto m4te.cache两个文件。
linux操作系统内核实验报告
linux操作系统内核实验报告linux操作系统内核实验报告篇一:linux操作系统实验报告LINUX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XX 年 05月 16 日实验一在LINUX下获取帮助、Shell实用功能实验目的:1、掌握字符界面下关机及重启的命令。
2、掌握LINUX下获取帮助信息的命令:man、help。
3、掌握LINUX中Shell的实用功能,命令行自动补全,命令历史记录,命令的排列、替换与别名,管道及输入输出重定向。
实验内容:1、使用shutdown命令设定在30分钟之后关闭计算机。
2、使用命令“cat /etc/cron.daliy”设置为别名named,然后再取消别名。
3、使用echo命令和输出重定向创建文本文件/root/nn,内容是hello,然后再使用追加重定向输入内容为word。
4、使用管道方式分页显示/var目录下的内容。
5、使用cat显示文件/etc/passwd和/etc/shadow,只有正确显示第一个文件时才显示第二个文件。
实验步骤及结果:1. 用shutdown命令安全关闭系统,先开机在图形界面中右击鼠标选中新建终端选项中输入命令Shutdown -h 302、使用命令alias将/etc/cron.daliy文件设置为别名named,左边是要设置的名称右边是要更改的文件。
查看目录下的内容,只要在终端输入命令即可。
取消更改的名称用命令unalias命令:在命令后输入要取消的名称,再输入名称。
3.输入命令将文件内容HELLO重定向创建文本文件/root/nn,然后用然后再使用追加重定向输入内容为word。
步骤与输入内容HELLO一样,然后用命令显示文件的全部内容。
4.使用命令ls /etc显示/etc目录下的内容,命令是分页显示。
“|”是管道符号,它可以将多个命令输出信息当作某个命令的输入。
5实验二文件和目录操作命令实验目的:1、掌握LINUX下文件和目录的操作命令,如pwd、cd、ls、touch、mkdir、rmdir、cp、mv、rm等。
基于Linux内核编程的实验报告(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文件系统实验
实验目的:linux文件系统使用虚拟文件系统VFS作为内核文件子系统。可以安装多种不同形式的文件系统在其中共存并协同工作。VFS对用户提供了统一的文件访问接口。本实验的要求是
(1)编写一个get_FAT_boot函数,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它可以提取和显示出FAT文件系统盘的引导扇区信息。这些信息的格式定义在内核文件<include/linux/msdos_fs.h>的fat_boot_sector结构体中。函数可通过系统调用或动态模块调用。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fine name is------ L�---
fine name is------��J��J��J��Jp�J---
fine name is------&---
return -EFAULT;
}
//鏁版嵁宸茬粡瀛樺湪mydata缁撴瀯褰撲腑浜? mydatap->value[len-1] = '\0';
return len;
}
int get_file_info(char * filesystem_type, unsigned long blk_size)
{
return 0;
int len ;
struct my_proc_data *mydatap = (struct my_proc_data *) data;
if(count>MYDATA_LEN)
len = MYDATA_LEN;
操作系统Linux内核编译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linux的内核编译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熟悉linux的使用,编译内核二、实验内容1. 编译linux的新内核2. 将学号添加到新内核启动菜单中三、实验环境1. 软件环境:Windows 7 旗舰版VMware Workstation 8UbuntuKylin 13.04(内核版本Ubundu with Linux 3.8.0-19)2. 硬件环境Intel core i5-2450M四、程序设计与实现1. 下载并安装VMware Workstation以及Ubuntukylin13.04开机先获取root权限sudopasswd rootEnter new UNIX password: (在这输入你的密码)Retype new UNIX password: (确定你输入的密码)passwd: password updated successfully以后,如果在想获得root权限,只需进行如下的操作:su rootPassword: (在此输入你上面设置的密码)接下来的实验都是在获得root权限下操作的。
打开系统查看系统信息按住ctrl+alt+t打开终端,并输入uname -a以查看内核版本信息可见此版本是ubuntu 3.8.0-19的内核2. 下载内核并编译(1)我下载好的内核存放在Download文件夹里,为了方便直观,我又新建了一个名为kernel的文件夹(mkdir kernel),并将下载好的内核存放在kernel 文件夹里(cp - /root/Downloads/Linux-3.13.6.tar.xz /home/wcsbfangou/kernel)。
(2)解压下载好的内核文件,输入xz -d linux-3.13.6.tar.xz后按回车,再输入tar -xvf linux-3.13.6.tar后按回车,然后会发现kernel下的文件变成linux-3.13.6 和linux-3.13.6.tar(3)进入kernel文件夹(cd linux-3.15.5),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提示缺少ncurses的库,查了一下百度,需要输入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来安装缺失的库。
Linux 内核编程实验报告5
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动态模块设计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如何产生一个系统调用以及怎样通过往内核中增加一个新函数从内核空间中实现对用户空间的读写。
硬件环境:内存1G以上软件环境:Linux(Ubuntu) 2-6实验步骤:一:实验原理简介:在相应的文件中增加系统调用函数,编译内核并安装。
如果是正确安装,则以新安装的内核启动。
那么程序便能正确调用相应的系统处理函数。
时间调用函数主要是将内核的秒数和纳秒数读出,然后得到微秒,最后将在内核态得到的上述数据拷贝到用户态。
得到缺页中断次数的原理是,在每个task_struct 结构中新建变量,PFtime.每次新建一个进程,调用初始化函数时,将本task 的PFtime初始化为0。
之后,每次如果该进程发生缺页中断,即调用一次do_page_fault()函数,当前进程的PF值++。
相应的系统调用函数,就是返回当前进程的PFtime值。
二:添加内容(预备升级的版本是2.6.33.2):1./usr/src/linux-2.6.33.2/arch/x86/kernel/syscall_table_32.S增加:其中:mysyscall3 负责获取时间Mysyscall4 负责获取当前进程的当前缺页中断次数r/src/linux-2.6.33.2/arch/x86/include/asm/unistd_32.h3./usr/src/linux-2.6.33.2/kernel/time/timekeeping.c其中函数my_gettimeofday(struct timeval *tv.struct timespec *sv)仿照函数do_gettimeofday(struct timeval *tv),主要作用是在内核态得到内核时间数据。
最后在系统调用中将其拷贝到用户空间数据结构中去。
系统调用sys_mysyscall4() 返回当前进程的PFtime值。
实验1 Bootloader和Linux内核的编译实验
实验1 BootLoader和Linux内核的编译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Bootloader的编译.
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实验步骤】
BootLoader部分:
第一步: 先解压Bootloader.
【图2-5-1】
第二步: 解压Jflash工具。
【图2-5-2】
第三步: 使用make程序管理器可以构建boot程序(如果已有boot文件,且没有对源程序代码进行过修改,可以跳过该步骤)。
【图2-5-3】
Linux内核编译部分:
第四步: 先解压内核。
【图2-5-4】
第五步: 进入内核目录,输入make menuconfig进入菜单模式。
【图2-5-5】
第六步: 可以看到如下界面。
【图2-5-6】
第七步: 修改System Type->Intel PXA270/250/210 Implementations->(XSBase270-DVK)XSBase270 Board Type改成(XSBase270-EDR)XSBase270 Board Type。
【图2-5-7】
第八步: 保存退出,输入make dep构建文件间的关系依赖链。
【图2-5-8】
第九步: 输入make zImage,构建内核文件zImage 。
【图2-5-9】
第十步: 编译完成后,在./arch/arm/boot下可以看到生成的zImage.
【图2-5-10】
第十一步: 将zImage拷贝到/tftpboot下即可.。
实验六 Linux内核编译实验
实验六Linux内核编译讲师:杨行【实验目的】1、掌握Linux内核编译2、了解Linux内核Makefile3、了解Linux内核Kbuild系统【实验原理】网站可以下载标准内核文件;本次实验使用的内核源码详见,ARM裸板驱动开发课程所发的arm_linux文件夹;一、编译内核1 内核源码目录分析2 内核编译主要过程;du -hs linux-2.6.32.2.tar.gztar xzvf linux-2.6.32.2-mini2440-20130614.tar.gz -C /find -name "*" | wc –ltreecp config_mini2440_w35 .configmake menuconfigmake zImage3 编译主要过程讲解将所有目标连接为:LD vmlinux去除vmlinux生成纯二进制文件OBJCOPY arch/arm/boot/Image提示镜像文件编译生成Image Kernel: arch/arm/boot/Image is ready汇编编译程序启动头AS arch/arm/boot/compressed/head.o 压缩源码Image:GZIP arch/arm/boot/compressed/piggy.gz 汇编编译产生压缩程序AS arch/arm/boot/compressed/piggy.o 链接LD arch/arm/boot/compressed/vmlinux 纯二进制文件生成:OBJCOPY arch/arm/boot/zImage最终生成:Kernel: arch/arm/boot/zImage is ready/linux-2.6.32.2/arch/arm/boot$ du -hs Image/linux-2.6.32.2/arch/arm/boot$ du -hs zImage4 运行内核copy zImage 到tftpboot目录中;tftp 下载zImage到0到0x30008000地址后;使用bootm 0x30008000 启动内核;查看内核是否可以正常启动;未能启动内核的原因有两种:第一种:未配置网络文件系统;第二种:未正确设置u-boot启动参数;4.1 配置nfs文件系统1. sudo apt-get install nfs-kernel-server2. sudo vim /etc/exports+/nfsroot *(rw,sync,no_root_squash)3. sudo /etc/init.d/portmap restart4. sudo /etc/init.d/nfs-kernel-server restart5. showmount –e切换到/home/spring/arm_linux/mini2440/src目录下:6 sudo tar xvf nfsroot.tar -C /4.2 设置u-boot的启动参数在u-boot命令行模式下:set bootargs root=/dev/nfs rw nfsroot=192.168.0.1:/nfsroot ip=192.168.0.230 console=ttySAC0,115200save5 编写测试程序hello.c#include<stdio.h>int main(){ printf("hello world!\n");while(1);}5.1 在PC机上面编译hello.carm-linux-gcc –c helo.c –o hello.oarm-linux-gcc hello.o –o hellocp hello /nfsroot5.2 在mini2440平台上后台运行hello,并使用命令杀死hello进程/sq1415 # lshello/sq1415 # ./hello &/sq1415 # hello world!/sq1415 #/sq1415 # ps -a |grep hello729 0 0:50 ./hello731 0 0:00 grep hello/sq1415 # kill -9 729/sq1415 # jobs[1]+ Killed ./hello/sq1415 #6.设置自启动参数set bootcmd tftp 0x30008000 zImage\; bootm 0x30008000save二、内核Makefile分析1. 查看fs/Makefile 文件Var = deferred 延时变量Var ?= deferred 延时变量Var := immediate 立即变量Var += deferred or immediate延时变量:在使用时才确定变量的值立即变量:在定义时已确定变量的值2.查看顶层Makefile文件顶层Makefile文件通过include包含子目录中的Makefile文件$(srctree)代表的是当前源码路径3 Makefile文件中包含auto.config 文件:一般配置变量是在auto.conf文件中定义;4 查看arch/arm/Makefile 文件分析顶层Makefile中SRCARCH=ARCH=arm所以该Makefile 将产生arm架构的编译过程;5 make zImage 编译过程分析5.1 首先我们在顶层Makefile文件中查找zImage文件结果是查找不到在Image目标5.2 在arch/arm/Makefile 中查找在zImage,结果是在zImage依赖于vmlinux 5.3 在arch/arm/Makefile 中查找zImage,未找到vmlinux: 目标5.4 在顶层Makefile 中查找vmlinux:5.5 在顶层Makefile中依次查找vmlinux-lds、vmlinux-init、vmlinux-main、vmlinux.o、kallsyms.o5.5.1 查找vmlinux-init的依赖:5.5.1.1 查找head-y的依赖:5.5.1.2 查找init-y的依赖:继续查找:$(patsubst %/, %/built-in.o, $(init-y))该函数实现在init-y变量中的所有带有/路径之后添加built-in.o 则。
Linux 内核编程实验报告6
Linux内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题目:构造新内核同步机制实验实验目的:设计同步原语模拟内核信号量。
硬件环境:内存1G以上软件环境:Linux(Ubuntu) 2-6实验步骤:usr/src/linux-2.6.33.2/ipc/shm.c一:实验原理简介:信号量负责对共享缓冲区的互斥,主要实现的方法有信号量的声明(sys_sema_open),在特定信号量的等待(sys_sema_wait),将特定信号量上的等待进程唤醒(sys_sema_signal),删除特定信号量(sys_sema_close)。
声明信号量:声明新的信号量结构,对本信号量等待队列初始化,本信号量信号灯数目初始化,然后将其放入信号量等待队列中。
在特定信号量的等待:如果信号灯数目大于0,说明还有资源可以利用,将信号灯数目-1。
否则,说明没有资源可用,将本进程置为WQ_FLAG_EXCLUSIVE,放入等待队列,调用schedule(),重新调度其他进程。
Schedule()方法后是finish_wait() 方法,当进程被唤醒后,首先执行此方法。
此方法将进程真正地从等待队列中弹出。
唤醒信号量上的等待进程:进程即将从缓冲区离开,将信号灯的数目+1。
此时,如果等待队列中还有等待进程(判断条件是信号灯的数目<0),则从等待队列中弹出一个进程,使其状态变为RUNNING,等待被调度。
删除特定信号量:给出信号量的编号,判断等待队列上是否还有等待的进程,如果有的话,将所有的进程均从队列中弹出。
然后从信号量的队列中删除编号是输入数字的信号量结构。
二:体结构:typedef struct __sema{i nt key;//本信号量编号i nt number;//本信号量信号灯个数w ait_queue_head_t *p; // 系统等待队列首指针s truct __sema *next;//所有信号量以链形式串在一起,本属性指向下一信号量结构}sema;三:主要函数简介:1.系统函数wake_up()唤醒等待队列中所有没有设置WQ_FLAG_EXELUSIVE的节点对应的进程,并且唤醒等待队列中第一个设置标记WQ_FLAG_EXELUSIVE的进程Wake_up_all()除了唤醒等待队列中所有没有设置WQ_FLAG_EXELUSIVE的节点对应的进程外,还唤醒所有设置了此标记位的进程。
编译内核实验报告
实验一编译Linux内核实验时间6小时实验目的认识Linux内核的组成,掌握配置、编译、安装Linux内核的步骤。
实验目标下载2.6.19或更新的Linux内核,配置该内核使其支持NTFS,并在新的内核中修改其版本为Linux NameTestKernel x.x.x,其中,Name是你的名字(汉语拼音);x.x.x是新内核的版本号,最后在你的机器上编译安装这个新内核。
背景知识参见《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4入门与提高》第20章。
实验步骤1.验证gcc的可用:在你自己的工作目录下,编译链接运行Hello World程序。
2.在上下载指定的内核,或者查找更新的稳定版内核并下载之。
3.准备相关工具。
提示:如当前运行的Linux内核是基于2.4版本的,则需要更新以下软件:module-init-tools和mkinitrd。
具体更新信息可参见下载内核源代码中的Documentation/Changes这个文件。
4.把源代码解压缩至/usr/src中,最终形成/usr/src/linux x.x.x/目录(x.x.x是新内核的版本号)。
提示:这里的注意点是路径的选择,一般要放在/usr/src/linux x.x.x/目录下面,以满足Makefile对路径设置的初始要求。
5.进入源代码的根目录,找到合适自己的内核配置方法,并按照实验目标对其进行配置。
6.修改/usr/src/linux x.x.x/linux/include/linux/verson.h文件中的版本信息。
7.编译内核。
8.安装模块文件。
9.安装内核文件。
10.重新启动新内核。
实验结果1.实验步骤1中,编译链接运行程序你下达了哪些命令?2.实验步骤2中,你下载了哪个版本的内核文件?3.实验步骤3中,你是否安装了相关工具?如安装,则写出安装过程。
4.实验步骤4中,你是用哪些命令解压缩内核文件的?5.实验步骤5中,你用了哪种内核配置的方法?6.你对实验步骤6中涉及的文件做了怎样的修改?7.实验步骤7-9的过程,是否出现错误?如有,你是如何解决的?8.观察你机器中GRUB的配置文件,它在安装完新内核后发生了哪些变化?9.新内核启动过程是否成功?如有错误,是哪些错误?你是如何消错的?实验报告1. 引言本次实验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编译并安装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核。
内核编译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一)--linux内核配置和编译138352019陈霖坤一实验目的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环境,内核的下载和启动过程;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业;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配置一个完整的内核,尽可能理解配置选项在操作系统中的作用;将编译的内核文件复制到tftp服务器目录,在目标机中下载并运行。
三环境介绍1交叉编译器PC使用的CPU架构一般为X86架构,实验板采用的处理器是基于Cortex-A8的S5PV210,为ARM内核,所以在PC上能运行的程序在实验板上不能运行,需要用能适用于ARM核心的编译器进行编译,即交叉编译。
本实验所用交叉编译工具链为arm-2009q3,使用时需添加路径export PATH=$PATH:$(TOOLCHAINPATH)/bin/,PATH 为环境变量,在终端中输入命令时系统会根据PATH指定的路径查找,添加的目录下有arm-none-gnueabi-gcc,即我们需要用到的编译器。
2minicomminicom是linux系统中常用的串口调试工具,对应的,windows下有超级终端,或者串口调试助手一类的软件。
串口通信即利用异步串行接口(UART)进行通信,利用TXD和RXD可实现全双工通信。
PC常用的为9针接口,笔记本没有专门串口可利用USB转换,通信标准为RS232。
在终端输入minicom打开软件,Ctrl+A-O进入设置界面。
Serial Device选择通信端口,可以先查看系统中哪个设备是活动的再选择,如果连接线与端口选择不对应会出现无法通信的情况。
对笔记本使用USB转串口一般都以ttyS0挂载。
串口参数选择1152008N1,即波特率115200bps,八位数据位,无校验位,一位停止位。
硬件软件控制流都选择NO。
保存后给开发板上电可以看到从串口打印出的信息。
Linux内核编译实验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Linux课程实验报告设计题目 Linux内核编译学生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0级1班学生姓名(学号)完成时间 2012-11-82012 年 11 月 15 日内核编译一、内核编译的原因及好处内核是一个操作系统的核心,负责管理系统的进程、内存、设备驱动程序、文件和网络系统,决定着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常,更新的内核支持更多的硬件,具备更好的进程管理能力,运行速度更快、更稳定,并且会修复老版本中发现的许多漏洞等。
经常性地选择升级更新的系统内核,是Linux用户的必要操作内容。
编译内核的好处:1。
最优化服务器2。
出于安全需禁止某些默认功能3。
添加REDHAT LINUX默认未做选择的功能4。
需要更改无法用/proc/sys来变更的核心运行参数5.更好地匹配计算机上的硬件特质二、内核的编译模式内核编译模式可以分为编译到内核和编译成模块两种模式。
要增加对某部分功能的支持,例如网络等,可以把相应部分编译到内核中(build-in),也可以把该部分编译成模块(module)动态调用。
如果编译到内核中,在内核启动时就可以自动支持相应部分的功能,其优点是方便、速度快,机器启动即可使用这部分功能;其缺点是使内核变得庞大起来,无论是否需要这部分功能,它都会存在。
建议将经常使用的部分直接编译到内核中,如网卡。
如果编译成模块,则生成对应的.o文件,使用时可以动态加载,优点是不会使内核过分庞大,缺点是必须得由用户自己来调用这些模块。
三、内核的编译过程1.下载新内核在/pub/linux/kernel可以下载Linux的最新内核代码。
内核的源代码按内核版本(v2.4、v2.5等)组织到多个不同的目录中。
在每个目录中,文件被冠以“linux-x.y.z.tar.gz”和“linux-x.y.z.tar.bz2”等,这些就是Linux内核的源代码。
同时存在一些类似“patch-x.y.z.gz”和“patch-x.y.z.bz2”的文件,这是用来更新前面完整的内核源代码的补丁包。
Linux内核升级配置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步骤1、使用光盘linux-kernel-2.4.31.iso中linux-2.4.31.tar.bz2的内核复制到linux系统/usr/src目录,解压内核源代码,通过网络sshftp或ftp或u盘拷贝等方式把usb-2.4.31LE06.patch.tar.gz、squashfs3.0.tar.gz补丁包复制到linux系统解压后找到对应版本的补丁文件。
将光盘linux-kernel-2.4.31.iso中linux-2.4.31.tar.bz2的内核复制到linux系统/usr/src目录解压内核源代码通过ssh上传usb-2.4.31LE06.patch.tar.gz、squashfs3.0.tar.gz版本的补丁文件squashfs补丁为一种只读文件系统驱动补丁,usb-spca5xx为摄像头驱动补丁。
3、按内核编译配置步骤编译2.4.31的内核与模块:(1)整理内核:make mrproper(2)使用redhat9原来版本的内核2.4.20-8的配置文件“/boot/config-2.4.20-8”,作为2.4.31的基本内核配置;(3) 配置内核:make menuconfig(1)对于网卡,只选中vmware虚拟机对应的网卡驱动模块pcnet32网卡,其他的网卡均不选择;(2)对于usb 设备驱动,确保选中U盘驱动、usb-spca5xx。
(3)对于文件系统,确保选中了squashfs驱动(4)对于vmware虚拟机,为了保证能正常启动,并支持initrd功能,确保选中scsi support中的BusLogic设备驱动,以及Filesystem中的ext3与ext2,以及block device中的ramdisk、initrd设备的驱动。
创建依赖性列表:make dep编译内核:make bzImage编译模块:make modules安装模块:make modules_install安装内核:make install4、启动系统并测试新内核,检查新内核的版本,同时检测网卡能否正常使用,如不能使用,请查看/etc/modules.conf文件,并思考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网络实用技术
开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徐婕
学生姓名骆婧
学生学号************** 70
专业班级计科一班
学生年级2011级
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构建与启动Linux内核的方法;掌握用户程序如何利用系统调用与操作系统内核实现通信的方法,加深对系统调用机制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如何向操作系统内核增加新的系统调用的方法,以扩展操作系统的功能。
二.实验内容
1.Linux环境下的C或者C++编译和调试工具的使用
2.向Linux内核增加新的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的功能为打印出自己的学号和
姓名信息。
3.Linux新内核的编译、安装和配置。
4.编写应用程序以测试新的系统调用并输出测试结果。
三、实验步骤
第一步:解压文件
1.下载linux-3.13.3.tar.xz压缩包。
2.在Ubantu系统下,解压该文件,解压之后得到linux-
3.13.3文件包
# tar –xf linux-3.13.3.tar.xz
3.将解压后的文件包复制到/usr/src
# cp linux3.13.3 /usr/src
第二步:修改源程序,增加系统调用
1.gedit /usr/src/linux-3-13.3/kernel/sys.c (增加系统调用,使用面向内核的
打印函数printk打印姓名学号)
使用gedit命令,可以直接在文档编辑器中直接修改。
修改好后按保存关闭文档编辑器。
在开头加入头文件:
#include<linuxlinkage.h>
在末尾加入函数
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void)
{
printk(KERN_ALERT "My name is XXXX!My studentid is XXXXXXX\n");
return 1;
}
2.gedit /usr/src/linux-3-1
3.3/arch/x86/include/asm/syscalls.h
在倒数第二行后插入
asmlinkage int sys_mycall(void);
3.gedit /usr/src/linux-3-13.3/arch/x86/syscalls/syscall_32.tbl
最后一行添加一个系统调用的ID
351 i386 mycall sys_mycall
第三步:编译安装内核
首先进到/usr/src/linux-3.13.3文件夹下
# cd /usr/src/linux-3.13.3
1.make mrproper(清除内核中不稳定的目标文件,附属文件及内核配置文件)
2.# make menuconfig
保存设置Save并退出Exit
3.# make bzImage (编译内核,大概需要20分钟,最后会出现提示:bzImage
is ready。
)
4.#make modules(编译模块,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
5.#make modules_install(安装模块)
6.#make install
7 #sudo update-grub(修改启动配置文件)
8.#reboot(重启系统)
重启进入系统后查看当前内核版本
#uname –r
会显示已经编译成功的内核版本号
第四步:编写测试程序并测试
1.新建一个空白文档,并重新命名为test.c,写入以下函数,并保存#include<stdio.h>
int main()
{
syscall(354);
return 0;
}
2测试用gcc命令编译测试文件
# gcc -o test test.c
#./test
#dmesg(将信息打印在日志文件)
三.实验体会
在没有编译内核系统调用之前,我感觉老师布置的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都木有搞清楚,总感觉无从下手,也怕自己弄不好造成最后系统永不了的悲剧。
但是我还是选择硬着头皮去做,通过在网上查找很多资料和教程,才对这个任务要怎么去完成才有了比较清晰的概念。
当然实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1.版本选择问题
首先我担心在3.13.3的版本上直接改动的话如果最后系统调用不成功,会检查不出是内核没有编译好还是测试文件有问题,所以我在网上下了好几个2.6的版本进行试验。
可是最后发现每个内核版本里面的那几个需要修改的文件并不在同样的目录下面,依据版本而定。
有点版本解压后甚至缺失很多子文件夹,这就让我非常零乱,但是最后通过仔询问其他同学找到了文件包完整的版本。
最后的最后决定用3.13.3的版本直接做。
2修改源文件问题
在2.6的版本里面应该要更改kernel下的entry.S,结果改成了其他的地方的entry.S。
最后导致在编译内核的过程中,在make bzImage 的时候,系统报错。
类似这样的问题犯了好几次,都是文件木有找对位置就匆忙地进行修改。
导致最后每次到make bzImage的时候就会报错。
在3.13的版本修改源文件是也因为不仔细,把sys_mycall写成了sys_mycalls 等等,最后编译过程中出现了函数没有定义等问题。
3.命令选择问题
这其中涉及到权限问题,当把文件包移动到/usr/src之后是不能直接进到子目录里面去修改.网上给的方法是使用vim命令或者vi命令,我试了一下,发现这其实是把要修改的文件的信息显示在终端上,但是这样修改显然不直观不方便,因为在终端上想要换行,写入
都不好操作,退出、保存等还需要专门的命令,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了gedit命令,再试一次,发现它是把文件在文本编辑器中打开来的,这样方便好操作。
改完后也能及时检查是否有误。
4测试程序编写问题
测试程序里面开始包含的头文件不正确,int main()里面的参数传递没有和自己在源文件里面的相互对应,syscall又写成了sysmycall,导致测试函数不能进行测试。
后来对照自己写的系统调用函数和系统调用号,检查出来错误。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收获了不少东西,首先接到一个任务,不要怕麻烦,不要老想这任务有多纠结,只要多查资料,仔细理解一定会感觉越来越清晰明了,遇到问题的时候更不能泄气,而是应该努力寻求解决办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尝试,在尝试中你才能找到最好办法,就比如linux下的很多命名,不会的就百度谷歌,理解了命名的功能后就会越用越熟练,越用越有趣。
成功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