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精)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 508-512条方五首508、师曰:疟病其脉弦数者,热多寒少;其脉弦迟者,寒多热少。
脉弦而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汗之,针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当于少阳中求之。
老师说:疟病的脉象多弦,弦而数的多发热,弦而迟的多恶寒。
其脉象弦而小紧的,采用攻下法治疗则病愈;弦而迟的可用温法治疗;弦而紧的可用汗法、针灸治疗;脉象浮而大的可以用吐法治疗;脉象弦数、属于感受风邪而发热的,可斟酌用饮食调理的方法进行治疗。
509、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问:患疟病,若是在月初一日发病的,一般经过十五天治疗,病当治愈;假如不愈,那么病再过十五天就当解除;如果一月后仍不痊愈的,应当如何解释?老师说:这是由疟邪与痰血结于胁下,形成痞块,名叫疟母,应当及时进行治疗,可考虑用鳖甲煎丸治疗。
鳖甲煎丸方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皮、阿胶。
上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510、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悗,手足热而欲呕,此名疸疟,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主之。
老师说:素体阴虚阳盛的人,患疟病后则津液愈亏而邪热独盛,表现为高热、气短、心中烦闷不舒,手足心热而想吐,名叫瘅疟。
如果只有发热而不怕冷的,这是邪热侵扰内脏和体表,内外热盛、表里皆炽所致,所以容易使人消瘦。
温疟的临床表现是:脉象不弦,平和如常人,全身只发热而不怕冷,即热多寒少,关节疼痛剧烈,时时呕吐,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 、粳米二合、桂枝三两、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11、疟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作呕,此名温疟,宜白虎加桂枝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辨证论治
温疟证治(条文4) 病机:里热炽盛,表兼寒邪 症状:身无寒但热,呕吐 里热 骨节疼烦 表寒 治法:白虎加桂枝汤
辨证论治
牡疟证治(条文5) 病机:寒多热少 治法:蜀漆散:祛痰通阳截疟 药味:蜀漆(常山苗):祛痰截疟 云母、龙骨:助阳扶正、镇静安神 服法:临发时服
Hale Waihona Puke 辨证论治疟母的形成与治疗(条文2)
日久,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
形成:疟病 疟母 治疗:鳖甲煎丸:行气化痰,除痰消癥,攻补兼施 药味:鳖甲:软坚散结,散寒除热 大黄,桃仁,蜣螂,蜂窝,鼠妇:活血化瘀 葶苈,石苇,瞿麦,厚朴:行气利水 黄芩,干姜,柴胡,桂枝,半夏:调理寒热 人参,阿胶:补益气血
小结
分类:瘅疟,牡疟,温疟.日久形成疟母 治法:汗,吐,下,温,清,消,针灸,饮食调理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温疟 疟病 瘅疟 牡疟 疟病 疟母
一、成因及治法
条文1
弦数:热,饮食调理 弦迟:寒,温法 弦脉 弦小紧:下法 弦紧:发汗、针灸 浮大:吐法
一、成因及治法
条文3:瘅疟的病机和证候 病机:内外热盛,表里俱热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热盛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 表里俱热 症状:只热不寒,心中烦闷,手足发热,欲 呕,肌肉消损,形体消瘦 治法: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后世补充)
三人行系列第四篇——疟病、中风历节上
三人行系列第四篇——疟病、中风历节上《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1、鳖甲煎丸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①解构鳖甲煎丸-----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小柴胡汤------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其方由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桂枝、芍药(桂枝汤一一小阳旦汤)-----黄芩、芍药、干姜(黄芩汤------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者,其方由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桂枝、芍药、丹皮、桃仁(桂枝茯苓丸)-----锻灶下灰、阿胶、黄芩(黄土汤)-----人参、干姜(理中丸)-----大黄、桃仁、䗪虫(下瘀血汤)-----厚朴、大黄、赤消(大承气汤)-----鳖甲、乌扇、鼠妇、䗪虫、蜂窠、蜣蜋、-----葶苈、石韦、瞿麦、紫葳-----清酒②鳖甲煎丸治疗肝硬化案例胁病(早期肝硬化)刘渡舟医案●张某,“早期肝硬化”来诊,患者面色黧黑,左右两胁肝脾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惟饮食不馨,食后每见腹中夯胀为甚。
切其脉弦而责责,舌质紫暗,苔则白润。
余辨此证为肝脾血络瘀滞。
肝不疏泄,脾不运化,而气血疑滞,则三焦为之不利。
●疏方: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桂枝10克,赤芍10克,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红花10克,茜草10克,䗪虫10克,蜣蜋10克,射干10克,紫葳10克,石韦12克,瞿麦12克。
●患者问余服药见效的时间,余曰:服此方15剂为一疗程,而汝之病症已入血分,大约在服60剂后(为四个疗程),可望病减而肝脾之痛得瘳。
患者按所属服药,两月后,面色变白,精神有增,肝脾之痛消失,而且胃开能食,腹胀不发,体力转佳。
疟病脉证并治四学习PPT教案
治则 药物
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白虎加桂枝汤,若苔燥渴饮, 去桂加青蒿彻热截疟
白虎加人参汤
第5条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 以浆水服半钱。
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提要】 本条论述牡疟的证治。
消痰逐瘀
紫胡、黄芩——和解少阳 干姜——温中助阳 人参 、阿胶——益气补血
疏理气机 调理寒热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癥
第3条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 瘅疟。若但热而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提要】 本条是论述瘅疟的病机和症状。
治
治法:清热生津,解肌发表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讲解
温疟与瘅疟的比较
温疟
瘅疟
相同
疟病热盛,可有但热不寒,呕的症状,脉弦大。常用 白虎汤,清热生津。
证候 汗出恶风,骨节疼烦,舌红苔 手足热而少气烦冤,脱肉,舌
不燥,脉浮数
红苔燥少津,烦渴,脉洪数
病机 内热炽盛兼表寒,热多寒少
气阴两伤,表里皆热,病重邪 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
4.本篇提出治疟药物在临发前服用以及疟病的 饮食调理,具有临床使用价值,不可忽视。
思考题
1. 疟病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治疗? 2. 疟脉自弦,可以出现哪些相兼
脉?其反应的疟症和相应的治 法如何? 3. 瘅疟、温疟、牝疟有什么不同? 怎样治疗?
【提要】
本条论述了疟病愈期以及疟母的 成因病机和证治。
方解
鳖甲——软坚散结,养正除邪 锻灶下灰——消癥破积 清酒——助行药势 大黄、赤硝、桃仁、丹皮 芍药、桂枝、紫葳
《金匮要略》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此篇专门从脉证入手,专论温疟、瘅疟及牡疟三种类型的疟病。
【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译文】老师说:“疟病的脉象自然表现出弦脉,弦而数的多发热,弦而迟的多怕冷。
脉象弦而沉紧的,可以采用攻下法予以治疗,弦而迟的可以用温法治疗,弦而紧的可以用汗法、针灸治疗,脉象浮而大的可以用吐法治疗。
脉象弦数的,是因为外感风邪而发热,可以通过斟酌饮食的方法来治疗。
”【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译文】患上疟病,如果是月初一日发病,则一般经过十五天治疗才能痊愈;如果不能痊愈,再过十五天病也会被完全治愈。
如果一个月后疟病仍然没有痊愈,应当怎样解释呢?老师说:“这是因为疟邪已经在腹中结成痞块,名为疟母,应当立刻予以治疗,可以用鳖甲煎丸治疗。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威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䗪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虫五分,无鼠妇、赤消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译文】老师说:“阴虚津液亏损,但阳邪独亢盛,表现为发高烧,气短,心中烦闷难以化解,手脚发热,想要呕吐,名为瘅疟。
如果只有发热症状而不怕冷,这是因为邪热侵扰内脏,外留于分肉间,这容易让人消烁肌肉。
疟疾病脉证并治第四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 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昧,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 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 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 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疟疾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 概述
1.命名
2.概念
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 时,肆虐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原文分析
第1条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 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 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 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 之。
第2条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 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 宜鳖甲煎丸。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 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 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 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 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 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 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 疟。
第5条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 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 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 匕。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 草二两 蜀漆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 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 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一节、辨脉治疟【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其实疟病脉证并治这一篇文章在《金匮要略》里是最小的一篇,但是,也是最有讲的一篇,可是,在所有教材里面是最忽略的一篇。
辨脉治疟,就是根据脉象来如何治疗疟病,在《金匮要略》里讲的还是很清楚的。
“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首先,疟疾的脉象就是弦脉。
什么是弦脉?弦就是弓箭上的弦线,按上去很有力的,端直以长,不一定长,但是按上去是劲而有力的。
如果是弦数,那就是热多,如果是弦迟,那就是寒多。
这里只是想了弦脉根据迟数分寒热。
具体怎么治疗呢?“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如果脉是弦,细小而紧的脉,就用下法,用了下法以后,病就会好。
如果脉是弦且迟,就是温法。
如果脉象是弦紧脉,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也可以用针灸的方法。
“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如果脉是弦浮大的可以用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如果弦数的,风气比较重,可以用食疗的方法,“消”就是减轻的意思,“息”就是控制的意思,以饮食消息止之,这说明饮食疗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疗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张仲景在《金匮》里讲的疟疾和《伤寒》里的疟疾以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疟疾是不是同一个慨念。
【要点延伸】1、疟疾有哪些临床表现?《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黄帝问曰:夫痃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①、“盖作有时“,休作有时。
②、“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 ,先有皮肤不适、皮肤拘紧、神疲哈欠。
③、“寒栗鼓颔" :寒战。
④、“腰脊俱痛" :腰脊疼痛。
⑤、“寒去则内外皆热”:先寒战、后高热。
第22讲: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第22讲: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黑板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概述1.命名:痎疟《说文》“二日一发疟也”Jie1 《素问》“皆谓之疟”2.概念: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凌疟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肆)解结二、原文分析第1条脉象论疟病病机与治法主脉──自弦第2条论疟母的形成和治法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不愈以致疟邪假血依痰,形成痞块结于胁下,名为疟母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的内容是第四篇,专论疟病的,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独立成篇的一个篇章。
疟病,它在《素问·疟论》《素问·刺疟论》的基础上,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因此,这五个条文里面,你会发现,它对概念、包括临床特征,没有言及,这主要是因为《内以》里面有详论,所以,它这里省略了,因此,我们有必要作一下复习。
首先来说,这个命名,在《内经》里面,它叫做“痎疟”。
“痎”,《说文解字》说它是一种,“二日一发”的疟,这个疟(“二日一发疟也”),这是一个狭义“间日疟”的名字,叫“痎疟”。
《素问》里面,它认为疟证的种类很多,“皆谓之疟”,就是因为疟的种类较多,因此统称“皆谓之疟”就叫“痎疟”。
这就是一个狭义的解释,一个广义的含义,这是关于命名。
对于《金匮》,它直接命名叫“疟病”,这就是和西医讲的疟疾,在名称上很接近了。
当然,病因已经搞清,是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所致,因此,我认为,从中医的概念上,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它是以症状命名的,这是源于《素问》的,形容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凌疟于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也有人给它说“肆疟于人”,都是形容这种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对人是一种残暴的凌疟,因而得名“疟”,所以叫做“疟病”。
这是以临床特征来命名的。
这个概念,我就是在《内经》的基础上,给大家这样概括,这就是疟病的概念。
关于内容,五个条文,因为时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疟病的分类(不作详细介绍)。
象我们在北方很少见此病,我也没有什么治疗体会,但对《《鳖甲煎》丸》的应用,确实是本书消法的代表方剂。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目的要求】1.熟悉疟病的病机与治则。
2.掌握温疟、牝疟、疟母的证治。
【主要内容】本篇专论疟病。
根据疟病的脉象,提出汗、吐、下、清、温、针、灸、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并按照疟病的脉证,寒热的多少分为瘅疟、温疟、牝疟,同时指出疟疾日久不愈,可以形成疟母。
本篇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疟疾的论述有所发展,为后世论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讲解】│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附方│第1条【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词解】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以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释义】疟为邪搏少阳,脉多弦,但由于病人的体质和发病的原因不同,故疟病往往以兼脉出现。
如热重者多见弦数,寒盛者多见弦迟。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感邪兼夹的不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
如弦小而紧,是病偏于里,多兼有食滞,可酌用下法。
如脉浮而大,是病偏在上,可酌用吐法。
至于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如弦紧是病偏于表,多兼感风寒,可用发汗法,或结合针灸治疗;如弦迟则为里寒,可用温法。
弦而兼数是里热炽盛之象,病属阳邪,故言“风发”,“饮食消息止之”是指以甘寒饮食调理治疗。
【中心思想】本条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第2条【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目录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鳖甲煎丸治疗疟母,最佳的服用时间是()
A.食后服
B.空腹服
C.临睡服
D.平旦服
E.顿服
2.胡某,女,51岁,三月前,突发高热寒战,经用西药消炎退烧,寒热减轻,热型转为间日而发,再用中药截疟方药,寒热退尽,惟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近因劳倦,微热又起,胁下痞硬,触诊见肝脾肿大,按之质偏硬,轻度触痛,脉细涩,舌质暗滞,苔薄腻,治疗用()
A.白虎加桂枝汤
B.蜀漆散
C.鳖甲煎丸
D.柴胡疏肝散
E.牡蛎汤
答案:
选择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老师说,疟疾有几根脉弦时,热多冷少;脉弦晚时,冷多热少。
如果脉弦小而紧,可以降低;如果脉弦晚,可以温暖;如果脉弦紧,可以出汗,可以针灸;如果脉弦大,则可以减少疟疾。
】有人会呕吐;如果脉管有几个,也应该在邵阳寻找。
【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老师说这是一种症状,一定是疟疾的母亲。
建议紧急治疗时服用鳖甲汤丸。
鳖甲煎丸方还有柴胡,黄芩,大黄?昆虫阿胶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老师说阴气是孤立的,阳气是孤立的,所以它是热的,不那么刺激。
手和脚是热的,想要呕吐。
这叫黄疸和疟疾。
它主要由白虎加桂枝人参汤制成。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烤)粳米二合一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疟疾脉搏平缓,不感冒,但很热。
骨头的关节疼痛烦人,有时还会恶心。
这被称为温热疟疾。
白虎中宜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即移除前面的人参)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亦主之。
蜀漆粉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右三味子,杵成粉末,在头发前,取半勺泥浆和和服。
柴胡桂姜汤方柴胡和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两两枯根、四两黄芩、三两甘草、两两(烤)牡蛎、两两(煮)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便愈。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牝疟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牝疟【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如果疟,刚刚是看到热症,纯热症的时候,但热不寒,白虎汤证,现在看到的多是寒证,这就是牝(pìn)疟,主治方剂是囫漆散。
蜀漆这个药产于四川,只要看到蜀就知道是四川,四川的漆树的树皮,那个皮很毒的,如果用手去剥那个树皮,只要一剥下来,你的手就打不开了,被粘住了。
蜀漆要洗过,把腥味去掉,云母拿来烧,烧两天两夜,关于龙骨,倪海厦老师认为不合理,应该是牡蛎,因为龙骨和牡蛎的性不一样。
把这三味药打成粉,疟有隔日发,在没有发病之前,把药粉服下,就不会出现这个疟。
这个是专门治疗寒疟,冷很多,有的疟疾发病的时候,勿冷勿热,都在热,但是,它这里都是冷的。
我们用蜀漆的目的是为了祛痰,如果没有蜀漆,用常山也可以,有的人认为常山就是蜀漆,实际上不一样。
云母为什么要重烧烧两天?云母是止呕,呕吐很严重的时候,就要用金石类的药物来止呕,因为寒很重。
会用到云母,中膈过寒,当中膈过寒的时候,病人会产生极度的晕眩,当晕眩出现的时候,就可以用云母来把中膈的寒去掉,头晕的现象就会去掉。
这个处方,知道就好了,临床上用的不是很多,因为现在疟很少了。
发病的时候,可以选用下面几个补充的方子。
这里补充方是补充前面有些含糊的地方,或者有些地方方剂没有出来。
方剂补充一、牡蛎汤:治牝疟牡蛎汤方:牡蛎四两、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二、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以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方柴胡八两、栝蒌根四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生姜各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病人有往来寒热,在处方的时候,疟疾也是一样,病人勿冷勿热。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4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本篇提示】本片是论述疟疾病的主脉,并根据不同的相兼脉辨别病证,提出治法。
疟疾病,简称疟疾,是以战寒壮热、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
医圣将其分为温疟、瘅疟及牝疟三种不同类型,若日久不愈可形成疟母。
一、【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①也,以饮食消息止之②。
【注释】①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即感受风邪而发热。
②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白话解】老师说:疟疾病的脉象大多表现为弦脉,但由于感受邪气有轻重,表现的病症名称各不一致,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见到其他的相兼脉。
其中弦而兼数的,多属于热证,当有发热的证候;弦而兼迟的,多属于寒证,当有恶寒的证候;弦而迟的可用温法治疗;弦而兼小紧的疟脉,说明邪偏于里,兼有食滞,治疗时采用消道攻下法就可治愈。
弦而紧的疟脉,多见表寒,可用发汗或针灸疗法治疗;脉象浮而大的,为邪在于上,可酌用吐法治疗;脉象弦而数的疟脉,多为热盛伤津,热盛能生风,所以称“风发”,对此证,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可酌情选用梨汁、甘蔗汁等甘寒饮食辅助调治。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疟疾病的主脉和凭脉论证施治的方法,是本篇的总纲。
疟疾的病位在于半表半里,归属少阳,而弦为少阳之脉,所以疟疾病以弦脉为主。
由于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一,病位有上下浅深之别,病人的体质又有强弱之分,因此,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伴见其他不同的相兼脉。
如弦数、弦迟、弦紧、弦小紧、浮大等等。
但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当中,历代医家认为脉象并非绝对,不可拘泥,应当依据实际病证而论。
二、【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症瘕①,名曰疟母②,急治之,宜鳖甲煎圆。
【注释】①症瘕:指胁下的痞块。
②疟母:疟久不愈,痞块结在胁下。
③乌扇:即射干。
④锻灶下灰:锻炉灶下之灰。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七)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寒疟,蜀漆散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六七)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寒疟,蜀漆散第五节、牡疟证治(寒疟)【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寒疟,张仲景没有叫寒疟,他叫牡疟,这个“牡”不是这个“母”,但是,确实与这个“母”有关系,这个“牡”是指的“公”的。
这个牡疟,就是病人得了疟疾,还怕冷,张仲景就把它叫做牡疟,实际就是寒疟,张仲景提出了一个治法,蜀漆散主治。
只要我们看到“主之”,就知道这个蜀漆散是治疗寒疟的主要药物,肯定是有效的。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两天两夜,那么这个烧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火烧,还是在锅上焙?这个不能确定,因为没有去考证。
估计云母,应该是烧,这个矿物类的,烧的时间要烧得久一点,要烧两天两夜。
我们要注意的是,三味药等分为散,是在未发前,也就是说是这个寒疟是发作有时的,比如说,每天都是下午两点发作,在未发前,一般指的是一个时辰,如果这个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发病,那么在中午十二点给患者用米汤服半钱的蜀漆散。
如果是温疟,就加蜀漆半分,临时发作的服一钱。
这个蜀漆就是常山,这个药有催吐作用的。
所以说,疟疾有吐,所指的就是用蜀漆,但是,张仲景又说了,温疟加蜀漆。
蜀漆散是治疗寒疟,如果是温疟,蜀漆的量不够,再加半分蜀漆进去,也就是说,无论是温疟还是寒疟,蜀漆都可以用。
这样分析下来,常山具有杀灭疟原虫的作用。
【要点延伸】1、“疟多寒者"有无发热?有,寒战突出而已! 恶性疟早期可以表现为间歇性低热,继而出现弛张热或稽留热,弛张热就是变化很大,稽留热就是停留在很高的水平。
牡疟可能是恶性疟的初期阶段。
2、寒疟:《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这只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与现在合不上拍,如果把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分别物理性的寒邪,风邪,和生物性的寒邪,风邪这样来理解,有可能。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四十一)——疟病脉证并治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四十一)——疟病脉证并治继续讲金匮要略方论。
第四篇是疟病脉证并治,主要讲疟病。
原文这里不放了,因为金匮不像是伤寒流传的那样完整。
金匮在宋代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断简残编,这一部分原文遗失残缺严重,有些内容都是后世添补的,包括很多方剂一看就不是出自张仲景之手。
疟病,就是现在说的疟疾,主要症状就是寒热往来,俗称打摆子。
具体来说,病人恶寒,然后高热,再烧退出汗,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再重复恶寒、高热、出汗烧退这个过程。
两天发作的叫间日疟,三日发作一次的叫三日疟。
恶性疟会持续高热,这次烧退了以后,接着另一次发作。
有些同道认为中医上的疟,不同于现代医学上的疟疾。
中医上的疟指的是寒热往来,只要这个病有周期性的恶寒发热就可以叫疟,不管现在承不承认,过去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疟疾在过去的定义就是比较宽泛,你说它是少阳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可以。
咱们现在看过去治疗疟病的医案,如果真的是疟疾,按他的处方是不可能治好的,但很多医案都是一两剂就烧退痊愈,这类疾病根本就不是疟疾。
疟疾的定义现在很明确:是一种经蚊子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蚊子的唾液内有寄生虫,人被蚊子叮咬以后,唾液里的寄生虫进入人体血液,引发后续的严重感染。
整个人类历史上一直与疟疾作斗争,包括到现在也是,不论是感染人数还是人口比例上,疟疾都是排名第一的传染病。
当然,这个病现在国内已经暂时绝迹了,近五年没有本土新增病例。
但全球每年的疟疾病例在3亿——5亿之间,死亡人数在100万——200万之间,主要是非洲的儿童。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疟疾,过去一直搞不清楚,中医上归咎于风,《素问·疟论》: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在100多年前,我们才终于把疟疾的病原和传播途径搞清楚,疟原虫是病原,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
这种寄生虫感染不同于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感染,它的致病机制完全不同。
过去中医虽然不知道疟疾是如何发生的,但已经逐渐认识到某些中药对于治疗疟疾是有效果,最典型的就是常山这味药,这是一种茜草科植物,用根入药。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五...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五...在中医中十分注重病情的命名,每一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在经络的穴位命名中我们也讲过其中的名称深意,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具有很大的帮助。
牝在意思上表示雌性的,雌性代表的是阴,阴反对应的是寒,因此牝疟就代表寒多的疟,理解了这个含义,相关的连接也就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了。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五条: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在中医上把疟疾多寒的症状称为牝疟,寒还是容易生痰,对此要把病人的痰从身体中排出,因此对于牝疟就可以考虑使用蜀漆散方。
蜀漆散方处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用法: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蜀漆(常山苗)药性: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
主治:蜀漆为驱痰截疟要药(新疟久疟皆可),主袪老痰积饮,治新久诸疟,能引痰上行使吐,下行使下,逐水消肿,杀虫,疗蛊。
现在药店里常用常山苗来代替蜀漆。
云母药性: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云母主补肺下气(白色质重下沉),补中坚肌,除邪气,安精神。
龙骨药性: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龙骨为固敛正气,镇纳浮阳要药,安心神辟惊烦,治泄痢脓血,崩带遗精,镇喘逆,敛虚汗,收疮口,疗脱肛。
病人的寒痰一祛,正气上来就可以恢复正常的运行机能了。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机:疟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乃至正气渐虚,疟邪,
(二)瘅 疟
• •
【原文】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 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 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 间,令人消铄肌肉。(3) • 【提要】本条论述瘅疟的病机及证候。
【分 析】
• 病机:邪热炽盛,充斥内外,耗伤气阴。
• •
提要: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 分析: 病机:素体阳虚,痰饮阻滞。 素体阳虚 主症 痰饮内伏 饮阻阳郁 疟留阴分 寒多热少 治法:通阳祛痰截疟。 方剂:蜀漆散。
主脉—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风发—清法 脉 象 弦迟—多寒—温法 与 以饮食消息止之 治 相兼脉 弦小紧—邪在里—下法 法 弦紧—邪在表—发汗、针灸 (1) 浮大—邪在上—吐法 疟母—疟病后胁下作癥瘕—鳖甲煎丸(2) 瘅疟—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吐 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3)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4) 牝疟—寒多热少—蜀漆散(5)
• 【提要】本条论述温疟的证治。
【分 析】
• 病机:里热炽盛,表有寒邪。
其脉如平 指温疟脉象和平时常见脉一样,多弦数 主 身无寒但热 内热盛炽 症 骨节疼烦 表邪未解,经脉不畅 时而呕吐 热伤胃气,胃失和降 • 治法:内清里热,外解表邪。 •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
(四)牝 疟
• •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质不同,常与数、迟等脉兼见。 • 治法:偏热者宜清,偏寒者宜温,偏里兼 食滞者宜下,偏表寒者宜发汗、针灸,偏 上者宜化。
疟病主脉、相兼脉、病性(位)与基本治则归纳表
主脉 相兼脉 迟 数 小紧 紧 浮大 病 性 偏里偏寒 偏里偏热 偏下兼食滞(宿食) 偏表偏寒 偏上 治 则 温 清 下 发汗针灸 吐 饮 食 调 养
但热不寒 阳热亢盛 少气烦闷 热盛伤气 手足心热 四肢为诸阳之末 主症 欲呕吐 热伤阴液,胃气上逆 消铄肌肉表 里俱热,阴液耗伤 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 内外热盛 治法:清热益气生津。 方剂:白虎加人参汤。
• •
(三)温 疟
• •
【原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 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梗米 二合 桂枝(去皮)三两
弦
(一)疟 母
【原文】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 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紫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 (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庶虫 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熬) 赤消十二 分 蜣蜋六分(熬) 桃仁二分 【提要】本条论述疟母的形成及其证治。
证二条 方六首
一、脉象与基础治法
•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 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 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 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1) • 【提要】本条论述疟病的脉象与基本治法。
【分 析】
• 病机:疟病的病机为邪搏少阳。 • 主脉:疟病的主脉为弦脉。但由于疟病性
复 习 题
• 1.疟母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治疗? • 2.何为牝疟?如何辨治?
【分 析】
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 主症:癥瘕痞块,居于胁下,寒热往来。 以月一日发 当十五日愈 节气更,正气旺,邪得去 疟 当月尽解 气再更,邪可 除 病 设不差 仍不愈 正虚邪滞,假血依痰,结于胁下成癥 疟母 • 治法:消瘀散癥,扶正祛邪。 • 方剂:鳖甲煎丸。 • 方义:鳖甲煎丸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 痰消癥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