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伏安法与极谱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A
2 / 3 2 / 3 1/ 2 1/ 2 C A
k c c
当cc一定时,催化电流与被测物质A的浓度成正比 定量测定的依据
极谱波是一个总称,根据形成极谱波的体系不同,通 常有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极谱波,有着各自特征的电流—电位曲线 (极化曲线)。 极谱电流与滴汞电极电位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极 谱波方程。
一、极谱波的类型
按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划分: 可逆波 不可逆波 按电极反应的氧化或还原过程划分: 还原波(阴极波) 氧化波(阳极波) 按进行电极反应的物质划分: 简单金属离子极谱波 络合物极谱波 有机化合物极谱波
(2) 化学反应落后于电极反应;
(3) 化学反应与电极反应平行。
可增加极谱波灵敏度的只有(3)的情况。
A + ne -→B (电极反应)
B C A Z 化学反应
k1
A可以认为是催化剂,催化了C的还原。
因催化反应增加的电流称为催化电流。 催化电流公式:(P.411)
il 0.51nFD m t
某一时刻的扩散电流(瞬时极限扩散电流公式)
id (t ) 708nD m t c
当时间t达到最大τ 时:
1 2 2 3 1 6
1 2
2 1 3 6
id (max) 708nD m c
19
Id 为平均极限扩散电流(从t=0 到t=τ 的电流平均值)
τ 1 τ 1/ 2 1/ 2 1 1/ 6 id id t dt 708nD m c t dt τ 0 τ 0
第十章
10.1
10.2 10.3
伏安法与极谱法
液相传质
扩散电流理论 直流极谱法
10.4
10.5
极谱波的类型与极谱波方程
脉冲极谱
10.6
伏安法
10.7 强制对流技术
本章基本要求
1.掌握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2.熟悉尤考维奇方程和极谱波方程及其计算;
3.掌握伏安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各现代极谱分析法的原理、特点、应用。
伏安曲线
三、极限扩散电流
反应物的本体浓度为Cb0 ,电极表面反应物的浓度为 Cs0。若Cs0趋近于零(即完全浓差极化),扩散电流将趋 近于最大值,此时得到极限扩散电流:
1 2 0
id nFAD
c
b 0
t
Cottrell 方程
极限扩散电流与本体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且 随时间的增加而衰减。
id 607 nD m t c kc
1/ 2 2 / 3 1/ 6
尤考维奇方程式
6 id id (max) 7
K=607nD1/2m2/3t1/6
毛细管常数
尤考维奇常数 :
扩散电流常数
三、
极谱定量分析方法
( 一) 极谱底液的选择 由加入的试剂调配成的溶液,称为极谱分析的底液。 要依据被测定对象的性质选择底液的具体成分,如支持电 解质、表面活性剂等。
2、络合物的极谱波方程
RT RT RT RT i Edc E ln K c ln 1/ 2 p ln c x ln nF nF Dh nF nF id i
1/ 2 DMX p
半波电位为:
RT RT RT ( E1/ 2 ) c E ln K c ln 1/ 2 p ln c x nF nF Dh nF
与平面电极相比,滴汞电极上的表面积随时间而变 化。汞滴向溶液方向生长运动,会使扩散层厚度变薄, 大约是线性扩散层厚度的(3/7)1/2。
id nFAD
1 2 0
c 3 t 7
b 0
假设汞滴为圆球形,则某一时刻汞滴的表面积为:
A 8.49 10 3 m t cm 2
2 2 3 3
18
AB段: ir : 残余电流
CD段: il : 极限电流 id : 扩散电流 波高 。 i d 与电解 液中Cd2+ 的 浓度成正比 。极谱定量 分析的基础
)
半 波 电 位 ( E1/2
在一定条件下, 每种物质的半波电位 是个固定值,不因该 物质在电解液中所含 的浓度不同而有变化 。
二、扩散电流方程
四、扩散层厚度
线性扩散的扩散层厚度为:
D0t
10.3
一、 直流极谱的装置 以滴汞电极(DME)为 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SCE)为参比电极组成电 解池。
直流极谱法
• 极谱分析使用的两个电 极都是汞电极。(滴汞电极(DME )和饱和甘汞电极(SCE)) • 滴汞电极的电位就完全随着 外加电压的改变而变化,使极谱 电解过程完全成为控制工作电极 电位的电解过程。 • 极谱电解过程中,所测电解 液必须处于静止状态,不能搅动 。
二、极谱波方程
不同反应类型的极谱波具有不同的极谱波方程。 1. 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
1/ 2 D RT RT i s Edc E ln 1/ 2 ln nF Dh nF id i
以滴汞电极电位Ede对 ln[i/(id-i)]作图,根据 所得直线的斜率,可求得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并可 用来判断极谱波的可逆性。
消除方法:在被测电解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 。
常用的支持电解质有: KCI 、 NH4Cl、 Na2SO4、HCl、H2SO4或KOH等。
KNO3 、
3、 极谱极大
电解开始后,电流随滴 汞电极电位的变负而迅速增 大到一个极大值,然后下降 到极限扩散电流区域,并保 持恒定,所出现的这种不正 常的电流峰,称为极谱极大 或畸峰。 极谱极大可由在被测 电解液中加入少量表面活 性物质予以抑制。 极大抑制剂:动物胶 、聚乙烯醇或 Triton - X 等。
B.
络合物极谱波 络合物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MXp(n-pb)+ + ne- +Hg = M(Hg) + pXb_
C.
有化合物极谱波 有机物的电极反应通常都有氢离子参与。极谱波的特 点是大多数为不可逆波。许多有机化合物不溶于水,要在 有机溶剂 ( 或与水的混合液 ) 中进行测定,需要加入无机盐 类)作为支持电解质来传导电流。 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R + nH+ + ne- = RHn
对可逆波来讲,同一物 质在相同的底液条件下,其 还原波与氧化波的半波电位 相同。
3、简单离子极谱波、络合物极谱波和有化合物 极谱波
A. ① ② ③ 简单金属离子极谱波 形成还原波,通常有三种形式: 在滴汞电极上生成汞齐 Mn++ne-+Hg = M(Hg) 以金属状态沉积在滴汞电极上 Mn++ne- = M 均相氧化—还原反应 Mn++α e- = M(n-α )+
DME的特点:
1、滴汞的表面不断更新,有较好的重现性;
2、许多金属离子可以生成汞齐; 3、氢在汞电极上的过电位高,不会产生还原干扰; 4、用滴汞作为阳极时,电位一般不能正于0.4V(vs SCE) 。
P.403
表15-1
14
一、极谱波的形成
在连续电位扫描过程中记录电流信号,电流随着汞滴 的生长和滴落会出现振荡式的变化。 经整流后的极谱图呈阶梯形——伏安图(极谱波)。
一、电位阶跃法 将电极电位强制性地施加在工作电极上,测量电流随时间 或电位的变化规律。 电位阶跃法是伏安法中最基本的电化学测试技术。通常适 用于电活性物质的传递方式仅为扩散传递过程,而且假定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基本不变。 方法: 观察从电化学反应发生前的某一电位改变到电化学反应发 生后的另一电位过程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i-t曲线 。
伏安法与极谱法
相同点:工作原理相同。 以小面积的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电解池, 电解被分析物质的稀溶液,根据所得到的电流-电 位曲线来进行分析。 不同点:工作电极不同。 极谱法的工作电极为滴汞电极; 伏安法使用固态或表面静止电极作工作电极。
1922 年
捷克科学家
海洛夫斯基 J.Heyrovsky
28
4、
个极谱波。
第一个波
氧波
试液中所溶有的少量 O2 很容易在滴汞电极上还原,产生两
E1/2=-0.05V
O2+2H++2e- =H2O2(酸性溶液)
O2+2H2O+2e- = H2O2+ 2OH-(碱性或中性溶液
) 第二个波
E1/2=-0.94V H2O2 +2H+ +2e- =H2O(酸性溶液) H2O2 +2e- =2OH-(碱性或中性溶液)
1/ 2 DMX p
RT i Edc ( E1/ 2 ) c ln nF id i
三、偶联化学反应的极谱波
偶联化学反应的极谱波是指在电极反应过程中伴随有 化学反应发生,其电流大小不是由扩散控制,而是由电极 表面液层中化学反应的速率所控制。习惯上称这类极谱波 为动力波。 根据化学反应的偶联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l) 化学反应超前于电极反应;
29
除氧方法: (1)用惰性气体除氧
将N2、H2和CO2气体通入溶液一定时间。
(2)用化学方法除氧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数粒 Na2SO3 的晶体或数滴 新配制的Na2SO3饱和溶液。 在酸性溶液中可加入抗坏血酸除氧。
30
5、
1) 氢波
2) 前波
氢波、前波和叠波
3) 叠波
31
10.4 极谱波的类型与极谱波方程
32
1、可逆波和不可逆波
可逆波:电极反应不存在明显过电位。 不可逆波:电极反应存在明显过电位(表现有电化学极 化)。
2、还原波(阴极波)和氧化波(阳极波)
还原波(阴极波) :溶液中的氧化态物质在电极上还 原时所得到的极谱波。 氧化波(阳极波) :溶液中的还原态物质在电极上氧 化时所得到的极谱波。 综合波(阴—阳极连波):同时存在氧化态物质的 还原和还原态物质的氧化时时所得到的极谱波。
适用于组成比较复杂的少数样品的分析工作。
25
(四)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在极谱电解过程中,与被测组分无关的电流,统称 为干扰电流。 1、残余电流 残余电流是由电解电流和电容电流组成。 残余电流通常 <1μ A ,相当于 10-5mol/L 一价金属离 子产生的极限扩散电流。
26
2、
迁移电流
由于电解池的阳极和阴极对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的静 电吸引力或排斥力,使离子迁移到电极表面而产生电极反应 所形成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
23
(三) 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P.406)
(2)直接比较法 Cx/Cs=hx/hs Cx=Cshx/hs
要求实验条件完全一致
24
(3)标准加入法 (P.406)
h=KCx
Vc x VS cS H K V V S
cSVS hx cx H V VS hxV
创立极谱法,1959年获Nobel奖
1934 年 尤考维奇 Ilkovic, 提出扩散电流理论,从理论上 定量解释了伏安曲线。 20世纪40年代以来 提出了各种特殊的伏安技术。主要有:交 流极谱法(1944年)、方波极谱法(1952年)、脉冲极谱法 (1958年)、卷积伏安法(1970年) 主要采用特殊材料制备的固体电极进行伏安分析。包括微 电极、超微阵列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纳米电极、金刚石电极、 生物酶电极、旋转圆盘电极等,结合各种伏安技术进行微量分析、 生化物质分析、活体分析。
(二) 极谱波高的测量
平行线法 三百度文库线法
21
1.平行线法
波形良好时,可通过极谱波的残余电流部分和极限电流部 分作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AB和CD,两线间的垂直距离h即为所 求的波高。
22
2.三切线法 在极谱波上通过残余电流、极限电流和扩散电流上升的部 分,分别作AB、CD和OP三条切线。OP与AB和CD分别相交于O点 和P点。通过O和P作平行与横坐标轴的两条平行线,两条平行 线的垂直距离 h即为波高。
7
二、伏安曲线
如果将上述单电位阶跃分为多次阶跃来完成,即在 电化学反应的不同阶段进行一系列的电位阶跃:
可使电极表面 还原物浓度为0 的电位
刚开始还原的 电位 无还原反应发 生的电位
E6时,反应物表面浓度Cs0降到了0,即达到了完全浓 差极化,这时本体溶液中的反应物将尽可能快地向电极 表面扩散,电流的大小完全受此扩散速率所控制。此时 ,电位再增加也不会影响电流的大小,扩散电流达到了 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10.1 液相传质
液相传质:溶液中的物质传递。 三种方式: 对流 电迁移 扩散 1、对流 指溶液中的粒子随着液体的流动而一起运动。 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2、电迁移 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3、扩散 溶液中粒子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自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 发生的移动。
10.2 扩散电流理论
2 / 3 2 / 3 1/ 2 1/ 2 C A
k c c
当cc一定时,催化电流与被测物质A的浓度成正比 定量测定的依据
极谱波是一个总称,根据形成极谱波的体系不同,通 常有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极谱波,有着各自特征的电流—电位曲线 (极化曲线)。 极谱电流与滴汞电极电位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极 谱波方程。
一、极谱波的类型
按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划分: 可逆波 不可逆波 按电极反应的氧化或还原过程划分: 还原波(阴极波) 氧化波(阳极波) 按进行电极反应的物质划分: 简单金属离子极谱波 络合物极谱波 有机化合物极谱波
(2) 化学反应落后于电极反应;
(3) 化学反应与电极反应平行。
可增加极谱波灵敏度的只有(3)的情况。
A + ne -→B (电极反应)
B C A Z 化学反应
k1
A可以认为是催化剂,催化了C的还原。
因催化反应增加的电流称为催化电流。 催化电流公式:(P.411)
il 0.51nFD m t
某一时刻的扩散电流(瞬时极限扩散电流公式)
id (t ) 708nD m t c
当时间t达到最大τ 时:
1 2 2 3 1 6
1 2
2 1 3 6
id (max) 708nD m c
19
Id 为平均极限扩散电流(从t=0 到t=τ 的电流平均值)
τ 1 τ 1/ 2 1/ 2 1 1/ 6 id id t dt 708nD m c t dt τ 0 τ 0
第十章
10.1
10.2 10.3
伏安法与极谱法
液相传质
扩散电流理论 直流极谱法
10.4
10.5
极谱波的类型与极谱波方程
脉冲极谱
10.6
伏安法
10.7 强制对流技术
本章基本要求
1.掌握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2.熟悉尤考维奇方程和极谱波方程及其计算;
3.掌握伏安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各现代极谱分析法的原理、特点、应用。
伏安曲线
三、极限扩散电流
反应物的本体浓度为Cb0 ,电极表面反应物的浓度为 Cs0。若Cs0趋近于零(即完全浓差极化),扩散电流将趋 近于最大值,此时得到极限扩散电流:
1 2 0
id nFAD
c
b 0
t
Cottrell 方程
极限扩散电流与本体溶液中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且 随时间的增加而衰减。
id 607 nD m t c kc
1/ 2 2 / 3 1/ 6
尤考维奇方程式
6 id id (max) 7
K=607nD1/2m2/3t1/6
毛细管常数
尤考维奇常数 :
扩散电流常数
三、
极谱定量分析方法
( 一) 极谱底液的选择 由加入的试剂调配成的溶液,称为极谱分析的底液。 要依据被测定对象的性质选择底液的具体成分,如支持电 解质、表面活性剂等。
2、络合物的极谱波方程
RT RT RT RT i Edc E ln K c ln 1/ 2 p ln c x ln nF nF Dh nF nF id i
1/ 2 DMX p
半波电位为:
RT RT RT ( E1/ 2 ) c E ln K c ln 1/ 2 p ln c x nF nF Dh nF
与平面电极相比,滴汞电极上的表面积随时间而变 化。汞滴向溶液方向生长运动,会使扩散层厚度变薄, 大约是线性扩散层厚度的(3/7)1/2。
id nFAD
1 2 0
c 3 t 7
b 0
假设汞滴为圆球形,则某一时刻汞滴的表面积为:
A 8.49 10 3 m t cm 2
2 2 3 3
18
AB段: ir : 残余电流
CD段: il : 极限电流 id : 扩散电流 波高 。 i d 与电解 液中Cd2+ 的 浓度成正比 。极谱定量 分析的基础
)
半 波 电 位 ( E1/2
在一定条件下, 每种物质的半波电位 是个固定值,不因该 物质在电解液中所含 的浓度不同而有变化 。
二、扩散电流方程
四、扩散层厚度
线性扩散的扩散层厚度为:
D0t
10.3
一、 直流极谱的装置 以滴汞电极(DME)为 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SCE)为参比电极组成电 解池。
直流极谱法
• 极谱分析使用的两个电 极都是汞电极。(滴汞电极(DME )和饱和甘汞电极(SCE)) • 滴汞电极的电位就完全随着 外加电压的改变而变化,使极谱 电解过程完全成为控制工作电极 电位的电解过程。 • 极谱电解过程中,所测电解 液必须处于静止状态,不能搅动 。
二、极谱波方程
不同反应类型的极谱波具有不同的极谱波方程。 1. 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
1/ 2 D RT RT i s Edc E ln 1/ 2 ln nF Dh nF id i
以滴汞电极电位Ede对 ln[i/(id-i)]作图,根据 所得直线的斜率,可求得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并可 用来判断极谱波的可逆性。
消除方法:在被测电解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 。
常用的支持电解质有: KCI 、 NH4Cl、 Na2SO4、HCl、H2SO4或KOH等。
KNO3 、
3、 极谱极大
电解开始后,电流随滴 汞电极电位的变负而迅速增 大到一个极大值,然后下降 到极限扩散电流区域,并保 持恒定,所出现的这种不正 常的电流峰,称为极谱极大 或畸峰。 极谱极大可由在被测 电解液中加入少量表面活 性物质予以抑制。 极大抑制剂:动物胶 、聚乙烯醇或 Triton - X 等。
B.
络合物极谱波 络合物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MXp(n-pb)+ + ne- +Hg = M(Hg) + pXb_
C.
有化合物极谱波 有机物的电极反应通常都有氢离子参与。极谱波的特 点是大多数为不可逆波。许多有机化合物不溶于水,要在 有机溶剂 ( 或与水的混合液 ) 中进行测定,需要加入无机盐 类)作为支持电解质来传导电流。 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R + nH+ + ne- = RHn
对可逆波来讲,同一物 质在相同的底液条件下,其 还原波与氧化波的半波电位 相同。
3、简单离子极谱波、络合物极谱波和有化合物 极谱波
A. ① ② ③ 简单金属离子极谱波 形成还原波,通常有三种形式: 在滴汞电极上生成汞齐 Mn++ne-+Hg = M(Hg) 以金属状态沉积在滴汞电极上 Mn++ne- = M 均相氧化—还原反应 Mn++α e- = M(n-α )+
DME的特点:
1、滴汞的表面不断更新,有较好的重现性;
2、许多金属离子可以生成汞齐; 3、氢在汞电极上的过电位高,不会产生还原干扰; 4、用滴汞作为阳极时,电位一般不能正于0.4V(vs SCE) 。
P.403
表15-1
14
一、极谱波的形成
在连续电位扫描过程中记录电流信号,电流随着汞滴 的生长和滴落会出现振荡式的变化。 经整流后的极谱图呈阶梯形——伏安图(极谱波)。
一、电位阶跃法 将电极电位强制性地施加在工作电极上,测量电流随时间 或电位的变化规律。 电位阶跃法是伏安法中最基本的电化学测试技术。通常适 用于电活性物质的传递方式仅为扩散传递过程,而且假定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基本不变。 方法: 观察从电化学反应发生前的某一电位改变到电化学反应发 生后的另一电位过程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i-t曲线 。
伏安法与极谱法
相同点:工作原理相同。 以小面积的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电解池, 电解被分析物质的稀溶液,根据所得到的电流-电 位曲线来进行分析。 不同点:工作电极不同。 极谱法的工作电极为滴汞电极; 伏安法使用固态或表面静止电极作工作电极。
1922 年
捷克科学家
海洛夫斯基 J.Heyrovsky
28
4、
个极谱波。
第一个波
氧波
试液中所溶有的少量 O2 很容易在滴汞电极上还原,产生两
E1/2=-0.05V
O2+2H++2e- =H2O2(酸性溶液)
O2+2H2O+2e- = H2O2+ 2OH-(碱性或中性溶液
) 第二个波
E1/2=-0.94V H2O2 +2H+ +2e- =H2O(酸性溶液) H2O2 +2e- =2OH-(碱性或中性溶液)
1/ 2 DMX p
RT i Edc ( E1/ 2 ) c ln nF id i
三、偶联化学反应的极谱波
偶联化学反应的极谱波是指在电极反应过程中伴随有 化学反应发生,其电流大小不是由扩散控制,而是由电极 表面液层中化学反应的速率所控制。习惯上称这类极谱波 为动力波。 根据化学反应的偶联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l) 化学反应超前于电极反应;
29
除氧方法: (1)用惰性气体除氧
将N2、H2和CO2气体通入溶液一定时间。
(2)用化学方法除氧 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加入数粒 Na2SO3 的晶体或数滴 新配制的Na2SO3饱和溶液。 在酸性溶液中可加入抗坏血酸除氧。
30
5、
1) 氢波
2) 前波
氢波、前波和叠波
3) 叠波
31
10.4 极谱波的类型与极谱波方程
32
1、可逆波和不可逆波
可逆波:电极反应不存在明显过电位。 不可逆波:电极反应存在明显过电位(表现有电化学极 化)。
2、还原波(阴极波)和氧化波(阳极波)
还原波(阴极波) :溶液中的氧化态物质在电极上还 原时所得到的极谱波。 氧化波(阳极波) :溶液中的还原态物质在电极上氧 化时所得到的极谱波。 综合波(阴—阳极连波):同时存在氧化态物质的 还原和还原态物质的氧化时时所得到的极谱波。
适用于组成比较复杂的少数样品的分析工作。
25
(四)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在极谱电解过程中,与被测组分无关的电流,统称 为干扰电流。 1、残余电流 残余电流是由电解电流和电容电流组成。 残余电流通常 <1μ A ,相当于 10-5mol/L 一价金属离 子产生的极限扩散电流。
26
2、
迁移电流
由于电解池的阳极和阴极对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的静 电吸引力或排斥力,使离子迁移到电极表面而产生电极反应 所形成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
23
(三) 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P.406)
(2)直接比较法 Cx/Cs=hx/hs Cx=Cshx/hs
要求实验条件完全一致
24
(3)标准加入法 (P.406)
h=KCx
Vc x VS cS H K V V S
cSVS hx cx H V VS hxV
创立极谱法,1959年获Nobel奖
1934 年 尤考维奇 Ilkovic, 提出扩散电流理论,从理论上 定量解释了伏安曲线。 20世纪40年代以来 提出了各种特殊的伏安技术。主要有:交 流极谱法(1944年)、方波极谱法(1952年)、脉冲极谱法 (1958年)、卷积伏安法(1970年) 主要采用特殊材料制备的固体电极进行伏安分析。包括微 电极、超微阵列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纳米电极、金刚石电极、 生物酶电极、旋转圆盘电极等,结合各种伏安技术进行微量分析、 生化物质分析、活体分析。
(二) 极谱波高的测量
平行线法 三百度文库线法
21
1.平行线法
波形良好时,可通过极谱波的残余电流部分和极限电流部 分作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AB和CD,两线间的垂直距离h即为所 求的波高。
22
2.三切线法 在极谱波上通过残余电流、极限电流和扩散电流上升的部 分,分别作AB、CD和OP三条切线。OP与AB和CD分别相交于O点 和P点。通过O和P作平行与横坐标轴的两条平行线,两条平行 线的垂直距离 h即为波高。
7
二、伏安曲线
如果将上述单电位阶跃分为多次阶跃来完成,即在 电化学反应的不同阶段进行一系列的电位阶跃:
可使电极表面 还原物浓度为0 的电位
刚开始还原的 电位 无还原反应发 生的电位
E6时,反应物表面浓度Cs0降到了0,即达到了完全浓 差极化,这时本体溶液中的反应物将尽可能快地向电极 表面扩散,电流的大小完全受此扩散速率所控制。此时 ,电位再增加也不会影响电流的大小,扩散电流达到了 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10.1 液相传质
液相传质:溶液中的物质传递。 三种方式: 对流 电迁移 扩散 1、对流 指溶液中的粒子随着液体的流动而一起运动。 分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2、电迁移 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3、扩散 溶液中粒子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自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 发生的移动。
10.2 扩散电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