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020年执业药师考试内部资料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精讲班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
二、基本原则:1.审察内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
一、望诊1.概念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法。
2.内容:望全身情况:神、色、形、态望局部情况:望头与发、目、唇、齿与龈、耳鼻咽喉皮肤,望舌、望食指络脉。
(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
望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望神有四种情况。
1.得神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或“得神”。
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2.失神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或“无神”。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3.假神多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
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者,都属于假神,是为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
长期不想吃饭,忽然想吃。
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予以特别注意。
4.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二)望色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患者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中医诊断基础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考点内容详解:中医诊断基础中医诊断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辨证求因青色主寒证、惊风证、瘀血证、痛证黑色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痛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苔:表证,寒证积粉苔:毒热内盛,常见于瘟疫或内痈黄苔:热证,里证舌淡胖苔黄而华润:阳虚水湿不化灰黑苔: 灰黑而润滑:寒湿证灰黑而干燥:里热证口苦------肝胆实热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常见病辨证论治反治: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实性通泄症状真实假虚证民族医药知识一、藏医药1.藏医基础知识( 1)五元、三因、阴阳学说的内容 ( 2)藏医的治疗方法2.藏药基础知识( 1)药物与五元的关系 ( 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 3)配伍方法、原则( 4)剂型和用药禁忌 ( 5)常用方剂二、蒙医药1.蒙医基础知识( 1)三根、七素、三秽的内容 ( 2)七素与三根的关系2.蒙药基础知识( 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 2)组方依据和准则 ( 3)传统剂型 ( 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三、维吾尔医药1.维吾尔医基础知识维吾尔医学的各种学说内容2.维吾尔药基础知识( 1)药性、药性级别、药味、矫正药的内容 ( 2)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命名,方剂的用量( 3)维吾尔药的四大类剂型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尿胆红素(BIL)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黄疸的重要指标肝炎、肝硬化、肝损伤、胆管炎尿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发,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减少: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粪胆原:增加:在溶血性黄疸减少:阻塞性黄疸淀粉酶(AMY)速率法:血清80~220U/L增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h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中药知识与技能讲义---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第二节四诊第三节辩证望神;望色;望形体、头面;望舌质和舌苔;望排出物有神,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智清楚,两眼灵活,明亮有神,反应灵敏语言清晰。
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无神,精亏神衰的表现。
神智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临终前的预兆。
原不欲言语,突然言语不休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妆(戴阳证)。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是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表情淡漠,寡言少语,精神发呆,哭笑无常,多为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的癫证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多属痰火扰心的狂证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的痫证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主虚寒证、失血证主虚证、湿证主热证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主肾虚、水饮证、瘀血证形盛气虚,阳气不足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阴血不足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喜静者属阴病人卧位,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阳、热、实证病人卧位,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阴、寒、虚证病人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热证卧时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寒证坐而仰首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心阳不足水气凌心,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季内有伏饮眼睑、口唇、手指、足趾不时颤动,见于急性热病动风发痉的先兆四肢抽搐风病: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肝病的筋急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痿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麻木不仁中风偏瘫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痉病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囟门下限虚证囟门高突,多属热证;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多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发稀疏易落,干枯不荣精血不足片状脱发血虚受风年少落发不是肾虚就是血热眼胞红肿肝经风热母胞浮肿,如卧蚕状水肿小儿睡眼露睛脾虚,气血不足瞳孔散大精气衰竭开目欲见人,属阳证;闭目不欲见人,属阴证白睛黄染黄疸目眦淡白气血不足两目上视或斜视、直视肝风或动风先兆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耗,精不上荣,属危证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麻疹先兆鼻流清涕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外感风热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鼻渊(就是鼻窦炎)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唇色淡白 气血两虚口唇干枯皱裂外感燥邪口角流涎(或睡时流) 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虫积 口歪斜 中风 牙齿干燥 胃热炽盛、津液大伤 牙齿干燥如枯骨 肾精枯竭 牙龈红肿 胃火上炎牙龈出血,红肿者 胃火伤络 睡中咬牙或啮齿 胃中有热或虫积咽喉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且随即复生 白喉,属肺热阴伤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斑(从肌肉而出)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 疹(从皮肤血络发出)皮肤上出现的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高于皮肤,擦破流水 白(疒咅),又叫白疹 疮疡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 痈 疮疡漫肿无头,部位较深,皮色不变者 疽疮疡范围较小,起初如粟,根角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白而痛 疔 疮疡起于浅表,形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者 疖 淡白舌:主虚寒证。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2

(二)嗅气味 口气 口有臭气,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
腔不洁。 口出酸臭之气的,是内有宿食。 口出臭秽之气的,是胃热。 口出腐臭之气的,多是内有溃腐疮疡。
经典考题
3.脾气虚病人常见的面色是() A.青黄 B.萎黄 C.青紫 D.晦暗 E.枯槁 4.营血亏损常见的面部表现是() A.淡白而消瘦 B.暗黄而消瘦 C.青黑而虚浮 D.晄光白而虚浮 E.暗红而消瘦
(三 )望形 .望形体; .望姿态
(四)望头面 .望头形与头发; .望目色主病; .望耳鼻; .望唇、齿龈、咽喉
.病脉与主病 浮脉→表 沉脉→里 迟脉→不足四至(次) 数脉→五至以上 虚脉 实脉 洪脉 代脉
滑脉\
经典考题
X型 16滑脉所主的病症 A、痰饮 B.瘀血 C.食滞 D.实热 E.痞块
涩脉
经典考题
17.涩脉的主要病症 A、血瘀 B.食滞 C.痰饮 D.热症 E.痛证
细脉
弦脉
.相兼脉与主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望舌态
()强硬:热入心包 ()痿软:气血两虚 ()颤动:气血亏虚 ()吐弄:心脾有热 ()歪斜:肝风内动 ()短缩:寒凝经脉
痰浊内阻 阴液枯竭 肝风内动 动风先兆 痰瘀阻络 热灼筋痿
中风先兆
望舌苔
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色与病邪性质
有关,故察苔色可以推断疾病性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1、单选表证的常见兼症表现为()A.脉浮、苔薄白B.脉濡、苔白C.新起恶寒发热D.鼻塞或为喷嚏E.胸闷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新病恶寒发热并见是表证的特征性证候,故1题(江南博哥)选C;表证的脉象、舌象常见为脉浮、苔薄白,故2题选A;表证的常见兼症有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咳嗽等,故3题选D。
2、单选滑脉的脉象是()A.轻取即得B.往来流利C.三部举按有力D.来盛去衰E.厥厥动摇正确答案:B3、单选患者原本意识不清,突然精神清醒、想见亲人;原来神志昏迷无语,突然言语不休;原来面色晦暗,忽然两颧红赤如妆。
其病机是()A.正气已伤,病情严重B.痰气郁结,蒙蔽心神C.痰火内盛,扰乱心神D.肝风夹痰,蒙蔽清窍E.阴不敛阳,即将离绝正确答案:E4、单选下述各项,最易引起月经后期的是()A.阴虚火旺B.阳盛血热C.气虚D.肝郁血热E.寒凝气滞正确答案:E5、单选热极生风证中动风表现的特点是()A.手足震颤B.肢体麻木C.肌肉瞤动D.角弓反张E.舌体抖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手足震颤、肢体麻木、舌体抖动是肝阳化风的特点;肌肉瞤动是血虚动风的表现;项强、角弓反张是热极生风的表现。
6、单选下列哪项对诊断寒湿困脾证最无意义()A.黄色鲜明B.腹胀便溏C.泛恶欲呕D.肢体困重E.脉象濡缓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身目发黄鲜明如橘子色是脾胃湿热常见的临床表现。
7、单选下列哪项不是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A.腹胀B.便溏C.嗳气D.出血E.内脏下垂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嗳气是胃失和降的常见症状。
8、单选患者两天前受寒,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如水上的漂木。
根据脉诊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若脉象按之有力,则为()A.里寒B.表虚C.里实D.里虚E.表实正确答案:E9、单选患者午后或入夜发热,伴五心烦热者属()A.热入营血B.阴虚潮热C.瘀血内结D.湿温潮热E.阳明潮热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患者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的感觉,证属阴虚潮热;若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见于阳明潮热。
020年执业药师考试内部资料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精讲班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
二、基本原则:1.审察内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四诊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
一、望诊1.概念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的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法。
2.内容:望全身情况:神、色、形、态望局部情况:望头与发、目、唇、齿与龈、耳鼻咽喉皮肤,望舌、望食指络脉。
(一)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
望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望神有四种情况。
1.得神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或“得神”。
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2.失神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或“无神”。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3.假神多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
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者,都属于假神,是为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
长期不想吃饭,忽然想吃。
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予以特别注意。
4.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二)望色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患者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1.《伤寒论》为众方之祖。
2.《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3.《温疫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
4.《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5.《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6.《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7.《备急千金要方》为妇婴专科,是名篇“大医精诚”的出处。
8.《太平圣惠方》首详诊脉辨阴阳法。
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10.《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11.需特殊提醒的用药人群有①老年人的用药;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的用药;③婴幼儿和儿童的用药;④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⑤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为外在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表现为发热、咳嗽、呕吐、舌紫、脉数、舌红等。
2.证为强调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例如气血两虚、脾胃虚寒、肝阳上亢等。
3.病为疾病简称,具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异常生命过程,例如感冒、痢疾、哮喘和疟疾等。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均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
5.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可采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阳病治阴的治法。
6.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可采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阴病治阳的治法。
7.五行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8.五行的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9.相乘即相克太过。
如木过强,克土太过,为“木乘土”;木本正常,土过于虚弱,导致木过克土,为“土虚木乘。
10.相侮即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
如木过盛,反欺侮金,为“木亢侮金”;木弱,反受到土的欺侮,为“木虚土侮”11.依照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为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
依照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为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诊断基础(二)考点复习

考点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考点五、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项目内容意义望痰痰少极黏,难以排出者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呕吐物呕吐物色黄味苦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胃热或食积所致大便便稀薄如水样,夹不消化食物寒湿便如黏冻,夹有脓血痢疾先便后血,色黑褐:远血;先血后便,色鲜红:近血小便小便混浊不清湿浊下注,或脾肾气虚 考点六、闻诊考点六、闻诊 1.语言错乱名称表现临床意义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热扰心神的实证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痰火扰心独语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癫证,多为心气虚、精不养神语言謇涩风痰上扰 2.呼吸异常\咳嗽变化的临床意义呼吸异常表现临床意义喘实喘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虚喘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肺肾气虚、出纳无力哮鸣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咳嗽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白喉 【最佳选择题】 患者,老年女性,喜喃喃自语,见人便停止的是 A.郑声 B.癫证 C.谵语 D.狂证 E.独语『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独语: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
【配伍选择题】 A.百日咳 B.顿咳 C.白喉 D.燥咳 E.热咳 1.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其临床意义是 2.咳声如犬吠,其临床意义是『正确答案』D、C『答案解析』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配伍选择题】 A.呼吸不畅,胸闷气短 B.呼吸有力,声高气粗 C.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D.呼吸困难,喉中有声 E.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1.实热多见 2.虚喘多见 3.哮证多见『正确答案』B、E、D『答案解析』喘有虚实之分。
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故。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考察执业药师综合应用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处理和解决药学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科目,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7.常用非处方中成药知识8.中药的合理应用、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知识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附注:常用非处方中成药品种名单一、内科用药(一)解表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银翘解毒丸(片)感冒退热颗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丸玉屏风颗粒参苏丸(二)祛暑剂保济丸藿香正气水(片、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清暑解毒颗粒十滴水(软胶囊)六和定中丸甘露消毒丸清暑益气丸(三)泻下剂复方芦荟胶囊当归龙荟丸清新宁胶囊清宁丸一清胶囊苁蓉通便口服液麻仁润肠丸麻仁丸麻仁滋脾丸通便灵胶囊通乐颗粒(四)清热剂牛黄解毒丸(片)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清胃黄连片双黄连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银黄片抗病毒颗粒茵栀黄口服液利胆片茵陈五芩丸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五)温里剂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良附丸温胃舒胶囊小建中颗粒(六)止咳平喘剂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浆杏仁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橘红片(丸)养阴清肺丸参贝北瓜膏蛤蚧定喘丸桂龙咳喘宁胶囊固本咳喘片苏子降气丸(七)化痰剂二陈丸急支糖浆复方鲜竹沥液清气化痰丸强力枇杷露克咳胶囊牛黄蛇胆川贝散蛇胆陈皮胶囊止咳橘红丸川贝止咳露二母宁嗽丸清肺抑火丸治咳川贝枇杷露蜜炼川贝枇杷膏批把止咳颗粒小青龙合剂祛痰止咳颗粒杏苏止咳糖浆镇咳宁糖浆(八)开窍剂清开灵颗粒(口服液)安宫牛黄片紫雪散牛黄清心丸(局方)苏合香丸礞石滚痰丸(九)固涩剂缩泉丸金锁固精丸锁阳固精丸固本益肠片固肠止泻丸涩肠止泻散四神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十)补虚剂补中益气丸参芩白术散参芪片香砂六君丸薯蓣丸当归补血口服液八珍颗粒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膏(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四神丸桂附地黄丸五子衍宗丸济生肾气丸消渴丸生脉饮(十一)安神剂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养血安神丸安神健脑液安神补脑丸安神补心丸枣仁安神丸解郁安神颗粒朱砂安神丸泻肝安神丸(十二)和解剂小柴胡颗粒逍遥丸加味消遥丸柴胡舒肝丸护肝片左金丸加味左金丸舒肝和胃口服液(十三)理气剂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越鞠丸胃逆康胶囊木香顺气丸舒肝平胃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康颗粒(十四)理血剂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槐角丸三七胶囊(十五)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香砂枳术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槟榔四消丸健脾丸开胃山楂丸健胃消食片加味保和丸开胃健脾丸(十六)治风剂川芎茶调散(颗粒)正天丸通天口服液大活络丸都梁丸芎菊上清丸清眩丸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片脑立清丸全天麻胶囊脑血栓片华佗再造丸天麻头痛片眩晕宁片(十七)祛湿剂五芩散复方金钱草颗粒排石颗粒萆薢分清丸癃闭舒胶囊野菊花栓复方金钱草颗粒热淋清颗粒石淋通片血脂康胶囊二、外科用药消炎利胆片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消痔软膏地榆槐角丸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金花消痤丸当归苦参丸湿毒清胶囊如意金黄散口腔溃疡散内消瘰丸疬三、妇科用药(一)理血剂妇科十味片加味消遥丸妇科得生丸益母草膏(颗粒)复方益母草膏(安坤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调经片七制香附丸固经丸痛经丸妇女痛经丸调经止痛丸(二)清热剂妇科千金片抗妇炎胶囊妇炎康片经带宁胶囊白带丸三金片千金止带丸(三)扶正剂艾附暖宫丸女金丸定坤丸四物合剂妇康宁片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当归养血丸更年安片更年宁心胶囊(四)散结剂乳癖消片四、眼科用药(一)清热剂明目上清片明目蒺藜丸拔云退翳丸麝珠明目滴眼液珍视明滴眼液(二)扶正剂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五、耳鼻喉科用药(一)耳病耳聋左慈丸(二)鼻病鼻炎康片藿丹片(丸)鼻炎滴剂辛夷鼻炎丸鼻炎片鼻窦炎口服液(三)咽喉病黄氏响声丸桂林西瓜霜(胶囊、含片)西瓜霜润喉片复方草珊瑚含片利咽解毒颗粒复方南板蓝根颗粒清咽丸铁笛丸金果含片六、骨伤科用药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酊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活血止痛散舒筋活血丸经舒颗粒跌打丸狗皮膏红药气雾剂麝香壮骨膏仙灵骨葆胶囊养血荣筋丸强力天麻杜仲丸尪痹颗粒益肾蠲痹丸追风透骨丸独活寄生丸天麻片二妙丸七、儿科用药(一)治感冒类药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感冒宁糖浆小儿退热口服液小二热速清口服液金银花露(二)治咳嗽类药健儿清解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丸)小儿止咳糖浆(三)治积滞类药小儿消食片健儿消食口服液健脾消食丸(四)治厌食症类药小儿化食口服液肥儿宝颗粒健儿口服液(五)治脾虚泄泻类药启脾丸龙牡壮骨颗粒说明:本大纲的常用非处方中成药品种名单中,对处方相同,剂型不同的,原则上收载原创剂型的品种;对处方不同、剂型不同的同名品种(如处方内容有饮片和提取物的差异,如藿胆丸(片)),收载多种剂型;对少数处方相同,剂型不同,且不同剂型的用法(如日用次数等)有差异的,也收载多种剂型。
2015~2019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各章节分值分布表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计
年
年
年
年
年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2
12
12
12
8
56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13
11
11
14
13
62
第三章 常见病辩证论治
30
34
34
31
39 168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2
2
2
2
1
9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近五年各章节分值分布比例图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常见病辩证论治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第九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第六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第八章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第十章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2
4
2
2
2
12
第六章 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询服务
2
2
2
2
2
10
第七章 中药调剂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识 19 21 21 21 23 105
第八章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
6
8
6
6
6
32
第九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19
15
15
15
12
76
第十章 特殊人群的中药应用
4
6
7
6
6
29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_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_2010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A:四诊合参
B:辨证论治
C:整体观念
D:辨病论治
E:援物比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援物比类是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之一,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而非辨病论治,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分别是审查内外、整体统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2、关于寸口部位脏腑划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左寸候肺
B:左关候肝
C:左尺候肾
D:右寸候心
E:右尺候肾
答案:B,C,E
解析:寸关尺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二章 中医理论基础第十节 治未病与康复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二章中医理论基础第十节治未病与康复分类:医药卫生执业药师主题:2022年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全套4科》考试题库科目: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未病先防方法的是A.精神调养B.体育锻炼C.人工免疫D.起居有常E.早期诊治【参考答案】:E【试题解析】:2、养形重在A.调摄精神B.保持乐观C.调神养性D.养精血保胃气E.人工免疫【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康复的原则。
人之形体依靠先后天滋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充足,脾胃化生水谷充足,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正常。
故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D)。
ABC选项为养神。
E选项为预防原则。
3、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A.人工免疫B.早期诊断C.早期治疗D.先安未受邪之地E.阻截病传途径【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二、多选题1、治未病包括A.未病先防B.早期诊治C.控制传变D.调养气血E.调养阴阳【参考答案】:A,B,C【试题解析】: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既病防变包括了早期诊治和控制疾病传变两方面。
调养气血与调养阴阳属于康复的原则。
2、下列属于康复原则的有A.形神共养B.调养气血C.调整阴阳D.调理脏腑E.疏通经络【参考答案】:A,B,C,D,E【试题解析】:3、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主要方法有A.重视精神调养B.加强身体锻炼C.注意生活起居D.人工免疫E.控制疾病的传变【参考答案】:A,B,C,D【试题解析】: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主要方法有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控制疾病的传变为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
4、中医“治未病”包括A.法于阴阳B.和于术数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起居有常【参考答案】:C,D【试题解析】:5、康复的原则包括A.形神共养B.调养气血C.调养阴阳D.调养脏腑E.疏通经络【参考答案】:A,B,C,D,E【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医康复原则的掌握。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阴阳学说1.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2.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的相生相克(2)五行的相乘相侮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四)藏象1.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的生理功能(2)肺的生理功能(3)脾的生理功能(4)肝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2.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2)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3)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4)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5)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6)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7)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4.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五)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气(1)气的生成(2)气的分类与分布(3)气的功能(4)气的运行2.血(1)血的生成(2)血的运行(3)血的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3.津液(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六)经 1.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络系统的组成络(2)经脉和络脉的组成2.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规律(2)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七)体质 1.体质的构成要素与(1)体质的构成要素分类(2)体质的分类2.体质学说的应用(1)指导养生防病(2)指导辨证治疗(八)病因 1.六yin(1)六yin与六气的区别及六yin致病的共同特点(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七情内伤(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3.饮食与劳逸失常(1)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2)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4.痰饮(1)痰饮的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5.瘀血(1)瘀血的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九)发病与病机 1.发病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盛衰的病机特点(2)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3)阴阳格拒的病机特点(4)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4.气血津液失调病机(1)气失调的病机特点(2)血失调的病机特点(3)津液失调的病机特点(十)预防与康复 1.预防(1)未病先防的原则和方法(2)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2.康复康复的原则及常用疗法二中医诊断基础(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要点(1)主要内容(2)基本原则(二)四诊1.望诊(1)望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表现和意义(2)白、黄、赤、青、黑五种病色的临床意义(3)望形体、头面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舌质、舌笞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5)望排出物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闻诊(1)语声、呼吸异常及咳嗽、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2)口气、痰涕、二便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3.问诊(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2)表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3)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4)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及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5)大便和小便变化的临床意义(6)失眠和嗜睡的临床意义(7)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的临床意义(8)月经与带下变化的临床意义4.切诊(1)切脉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2)常见病脉的脉象及主病(3)按肌肤、按脘腹的要点和临床意义(三)辨证1.八纲辨证(1)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2)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3)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4)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2.脏腑辨证(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及心血瘀阻、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及燥热犯肺、痰浊阻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5)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6)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7)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血津液辨证(1)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3)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4)津液不足证、水肿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三常见病辨证论治(一)治则与治法1.治病求本(1)治标与治本的运用(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2.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2)扶正祛邪的运用3.调整阴阳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的区别及临床应用4.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2)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3)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二)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1.感冒(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2.咳嗽(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壅肺、肺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3.喘证(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风寒闭肺、痰热郁肺、肾不纳气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4.胸痹(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痹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5.不寐(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心火炽盛、肝气郁结、阴血亏虚、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6.胃痛(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寒凝气滞、饮食停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7.泄泻(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食伤肠胃、湿热内蕴、脾胃气虚、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热结肠胃、气滞郁结、津亏肠燥、阳虚寒凝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9.中风(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①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语言不利:风痰阻络、肝阳上亢、肾精亏损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0.头痛(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1.眩晕(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肝火上扰、气血亏虚、痰浊上蒙、肝肾阴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2.消渴(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阴虚燥热、脾胃气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热淋、石淋、劳淋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4.癃闭(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膀胱湿热、湿热瘀阻、肾阳衰惫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5.阳痿(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惊恐伤肾、心脾两虚、肾阳不足、肝郁不舒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6.郁证(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7.虚劳(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8.痹证(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行痹、痛痹、虺痹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着痹的症状、治法和方剂应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9.中暑(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阳暑、阴暑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三)中医外科病证的辨证论治1.疮疖(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热毒蕴结、湿毒瘀结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2.乳癖(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3.痤疮(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4.瘾疹(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胃肠湿热、风热犯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5.痔疮(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①内痔:肠风下血、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②外痔:气滞血瘀、湿热下注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6.跌打损伤(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四.民族医药基础知识(五)中医儿科病证的辨证论治症(2)辨证论治(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1.积滞(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乳食内积、脾虚夹积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2.厌食(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六)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的辨证论治1.鼻渊(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风热蕴肺、胆经郁热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2.口疮(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心脾积热、脾肾阳虚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3.咽喉肿痛(1)该疾病的中医界定及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的西医学疾病(2)辨证论治(风热外袭、火毒上攻、虚火上炎的症状、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3)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一)藏医药 1.藏医基础知识(1)五元、三因、阴阳学说的内容(2)藏医的治疗方法二)蒙医药1.蒙医础知识(1)二根、七素、二秽的内容(2)七素与二根的关系2.蒙药基础知识(1)药味、药力、药能、药物功能的内容,药味与五元的关系(2)组方依据和准则(3)传统剂型(4)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禁忌三)维吾尔医药 1.维吾尔医基础知识维吾尔医学的各种学说内容2.维吾尔药基础知识(1)药性、药性级别、药味、矫正药的内容(2)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命名,方剂的用量(3)维吾尔药的四大类剂型五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血常规检查1.白细胞计数(1)正常值参考范围2.白细胞分类计数3.红细胞计数4.血红蛋白(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5.血小板计数6.红细胞沉降率二)尿常规检查1.尿液酸碱度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胆红素6.尿隐血7.尿中白细胞8.尿沉渣管型9.尿沉澄结晶10.尿酮体11.尿淀粉酶(三)粪常规检查1.粪外观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粪隐血3.粪胆原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4.血清碱性磷酸酶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6.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五)肾功能检查1.血清尿素氮(1)正常值参考范围2.血清肌酐(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六)血液生化检查1.淀粉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3.心肌肌钙蛋白4.血尿酸(七)糖、脂代谢检查1.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正常值参考范围2.糖化血红蛋白3.总胆固醇4.三酰甘油(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5.高密度脂蛋白6.低密度脂蛋白(八)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1.乙肝病毒六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乙肝病毒DNA六中医药文献信息与咨(一)中医药信息1.特点与来源(1)特点(2)主要来源2.传统文献(1)主要的医学典籍(2)主要的本草典籍(3)主要的方书典籍3.现代信息(1)药品标准(2)常用中医药期刊(3)常用中医药工具书与文献(4)常用的药品集和专著(5)互联网资源询服务(二)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1.咨询服务方法(1)咨询环境(2)咨询方式2.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内容(1)患者用药咨询服务(2)医师用药咨询(3)护士用药咨询3.咨询技巧(1)沟通技巧(2)投诉应对4.应用药品的特殊提示(1)需特殊提醒的用药人群(2)需特殊提示的情形和特别注意的问题七中药调能剂知操识作的基本技(一)中药处方1.处方格式前记、正文、后记的内容2.处方的常用术语(1)与药名有关的术语(2)与调剂有关的术语(3)与煎煮等有关的术语3.处方调剂的流程中药调剂流程的一般环节和“四查十对”(二)处方审核1.处方审核的原则和要求审方中的注意事项2.处方审核的主要内容(1)处方规范性内容与要求(2)处方的药品用名与处方应付(3)处方的用法用量(4)用药禁忌(三)处方调配与复核1.饮片处方调配(1)饮片斗谱安排(2)饮片调剂用具(3)药味调配要求2.中成药处方调配(1)中成药处方调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2)妊娠慎用的中成药(3)妊娠禁用的中成药3.调配复核(1)饮片调配复核内容(2)中成药调配复核内容(四)发药 1.中药饮片用药指导内容与要点2.中成药用药指导内容与要点(五)中药汤剂中药汤剂的煎煮 1.煎煮程序2.注意事项3.特殊煎药方法(六)特殊中药处方的调剂1.特殊管理的中药(1)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2)罂粟壳的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2.有毒、小毒中药用法用量及调剂要求八中药的贮藏与养护(一)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1.中药饮片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腐烂2.中成药贮存中常见的质量变异现象易发生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现象的常见剂型(二)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1.自身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所含水分、淀粉、黏液质、油脂、挥发油、色素等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2.环境因素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温度、湿度、日光、空气、霉菌、虫害、包装容器、贮存时间对中药质量变异的影响(三)中药贮藏1.中药贮藏的环境要求(1)《中国药典》“凡例”贮藏项下各名词术语的规定(2)中药贮藏对环境的基本要求2.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不同特性饮片的贮藏要求3.中成药的贮藏要求不同剂型中成药的贮藏要求(四)中药养护1.传统养护技术清洁、除湿、密封(密闭)低温、高温养护法,对抗贮存法2.现代养护技术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气调、射线辐射杀虫灭菌、包装防霉、气幕防潮、蒸气加热、气体灭菌、挥发油熏蒸防霉养护技术九中药的合(一)合理用药1.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合理用药的诸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及后果(1)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后果3.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保证合理用药的各种措施理 应 用措施(二)中成药的联合应用1.中成药的合理联用 (1)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2)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应用2.中成药联用的配伍禁忌(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中成药的酉己伍禁忌(2)含有—物中成药的联用 (3)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的禁忌 (4)药物的相互作用(三)中西药的联合应用1.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1)协同增效(2)降低毒副反应 (3)降低用药剂量2.中西药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1)药动学的相互作用(2)药效学的相互作用3.中西药联用的实例分析(1)中西药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 (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实例分析4.含西药组分的中成药 (1)常用的品名和所含西药成分(2)使用注意事项十 特殊 人 群 的 中 药 应 用(一)老年人的中药应用老年人合理应用中药 (1)老年人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2)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补药的注意事项(二)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1.妊娠期患者的中药应用根据风险慎重选择用药2.哺乳期患者的中药应用哺乳期用药对新生儿的影响(三)婴幼儿患者的中药应用 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1)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 (2)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注意事项(四)肾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 1.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1)基本原则 (2)注意事项2.常见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相关品种 3.中药引起肾损伤的防防治原则治原则(五)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药应用1.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基(1)基本原则(2)注意事项本原则和注意事项2.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相关品种及有关化学物质十一中药不良反应(一)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各种类型药疹2.全身症状(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1.药物和使用的因素品种混乱、炮制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辨证不准、配伍失度等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2.机体因素(1)生理因素(2)遗传因素(3)病理因素(三)医疗用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1.乌头类药物(1)乌头类药物和含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2.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1)含马钱子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3.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1)含蟾酥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4.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1)含雄黄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5.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常见中成药(2)中毒表现、原因、解救(四)常用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1.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1)常见品种(2)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2.中成药的不良反应(1)常见品种(2)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指导3.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1)常见品种应(2)不良反应表现及用药指导(五)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和报告(1)自愿呈报和集中监测(2)监管系统(3)报告范围和程序2.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填写内容(2)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考点1 但热不寒的临床意义
1. 壮热:里实热证。
即所谓“阳盛则热”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2. 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为潮热。
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
①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
发的感觉,故又称“骨蒸潮热”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津等症。
②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
③阳明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又称“日晡潮热”。
3. 气虚发热:除表现为发热日久不止和热度不高以外,还可见面色白,食少乏力,短气懒言,劳倦则甚,舌
淡、脉虚弱等症。
■考点2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热辨证,是辨析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的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