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修订版

合集下载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传承人物
陈光辉,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 目名称: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河南省罗山县申报。
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保护措施
罗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皮影戏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 《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罗山皮影戏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 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活动;同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 开幕式的展演活动。
2017年10月,法国巴黎举办了罗山皮影戏专场演出,期间上演了《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 亲》《麒麟送子》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文学价值较高,是豫南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其音乐高亢明亮,唱腔真假声替换自如, 是采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间音乐的好素材;其唱词、道白既有文学语言,又有农谚、笑话、俚语、歇后 语等,是豫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不断 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威胁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和传承,从事罗山皮影戏演出和影人制作的艺人大都已年 逾古稀,一些老艺人已经去世,罗山皮影戏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1954年宣传新婚姻法时,罗山皮影戏艺人用旧的皮影人,填上新调,讲当代话。
从1964年开始,罗山皮影戏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剧、豫剧、花鼓、民间小调的唱腔,演唱了《血泪仇》《烽火 山》《三砸铁锁链》《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大本头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也开始演唱。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老街—皮影戏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老街—皮影戏

皮影戏的由来是起源于一则爱情故事
相传西汉时期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 ,武帝甚是背痛终日不理朝政,朝中大臣恐慌 。一日朝中大臣李少翁出行,在路边看到一个 小孩拿着布娃娃玩耍,本就没心情的他看到了 布娃娃映在地上的影子恍然大悟,想到了宽解 武帝的办法。
皮影戏的由来是起源于一则爱情故事
于是他命人用棉帛剪裁成李 夫人的样子。入夜,围方帷,张 灯烛,恭请皇帝观看,武帝看到 了日思夜想的李夫人龙颜大悦, 皮影戏由此发展下来。
演讲完毕 谢谢聆听
皮影猪八戒吃西瓜
表演时
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 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发展历程
皮影最初采用厚纸雕刻,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摸索,发现厚纸 作品易损坏而改用牛皮、羊皮、驴皮。
牛皮
羊皮
驴皮
七宝老街—皮影戏现状
但是与七宝老街上人来人往的热 闹情景相比,皮影馆里显得冷冷清清。 尽管5元一张的门票价格并不高,但 途经的游客们似乎更愿意将钱花在七 宝美食上。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七宝 皮影戏的现状。
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 中国的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七宝皮影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因为地方语言的局限、外加念白、 演唱和操纵技术等门槛,有着120年历 史且为上海近代皮影艺术源头的七宝皮 影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宝老街—皮影戏
演讲人:XXX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 传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 形式和文化空间。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介绍PPT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介绍PPT课件

皮 影 戏 的 制 作
叁 皮影戏的演出
皮影戏的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山水 等,而舞台道具的造型,也非常巧妙, 有帷幔、城寨、房屋、亭院、车马和家 具等,都呈现出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
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 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 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 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 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 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
皮 影 戏 的 制 作


稿
影 戏 的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 更加平展光滑,然后才能描图样。薄而透亮的成品皮,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色 暗的成品皮,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 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贰 皮影戏的制作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 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 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 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探讨□范佳佳/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皮影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开发与管理的挑战。

由于技艺传承的中断、观众缺乏、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皮影戏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正逐渐衰退。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开发与管理皮影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的探讨,旨在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促进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保留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瑰宝,并将其传递给后代,让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 皮影戏的特点和发展现状1.1 皮影戏的特点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以下是皮影戏的几个主要特点:(1)影子表演。

皮影戏以影子表演为主要形式,演员通过操纵剪影偶人,将其投射在白色幕布上,形成动态的影像。

观众只能看到剪影而不直接看到演员,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赋予了皮影戏一种神秘和幻想的感觉[1]。

(2)手工制作。

皮影戏的剪影偶人和道具都是由精巧的手工制作而成。

演员需要精心设计和剪刻每个角色的形象,同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灯光和道具来营造出逼真的影像效果。

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技巧和耐心,还需要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的深入了解。

(3)丰富的题材。

皮影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各个领域。

通过剪影偶人的表演,皮影戏能够生动地再现各种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给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4)多重艺术结合。

皮影戏不仅仅是影子表演,还融合了音乐、歌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演员通过声音和乐器的配合,为剪影偶人的表演增添了动感和情感,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精彩[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山西皮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闫晓英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摘要:皮影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备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保护这种大环境,皮影的传承保护应该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山西皮影艺术的现状及保护措施,希望能为山西皮影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山西皮影 非遗传承 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2020)04-0020-02中国有很多传统艺术形式,皮影是其中之一,山西 皮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是一种古老而深受人 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其发布在山西的中北部以及南部 地区,主要包括吕梁、大同、曲沃、侯马等地。

山西皮影 起源的最早历史尚有待考证,但截至目前考古资料显示山西皮影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宋金时期。

考古学家 在宋金墓葬中发掘多处影戏壁画,表明宋金时期山西 皮影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已在百姓阶层流 传开来。

山西皮影的兴盛时期主要在清代,此时山西皮 影借助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流传至其他地区,并且得到 了广大百姓的认可。

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皮影成为了众多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下山西皮影的现状分析山西皮影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具备较 为广泛的观众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影响之下,皮影艺术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样 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受到了严峻 的挑战。

首先,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脱节, 观众越来越少。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移动网络普及之后,人民群众的娱乐方式变得更加 多元化,娱乐观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经济的高速 发展,使皮影艺术很难去适应当今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 现代化社会,皮影这种传统艺术渐渐丧失了观众。

其次,皮影艺术的制作难度相当之高,难以进行大 批量生产。

皮影制作的步骤较多且较为复杂,分为制 皮、雕镂、描样以及上色等工艺,全部加起来有十多道之余。

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戏剧之家》2018年第16期 总第280期19戏剧研讨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李瑞臣,张春燕(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3511128);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3511004);陇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010812)。

作者简介:李瑞臣(1994-),男,汉族,甘肃通渭人,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张春燕(1980-),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皮影艺术是古老的国粹级民间艺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甘肃通渭皮影戏是陇中皮影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皮影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随着社会和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皮影戏的观众锐减,生存危机加剧,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本调查报告是几位通渭学子为了拯救家乡传统艺术而自发组织的社会调研,主要围绕通渭县当地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皮影戏现在的演出模式和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情况、人们对皮影戏的了解程度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皮影戏在通渭的民间戏曲中扮演的角色和现今发展的窘境,分析了通渭皮影戏流传历史和发展现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道路,旨在结合通渭县重点旅游乡镇的建设来打造通渭的文化旅游品牌。

希望为通渭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019-02一、调研背景(一)时代背景《十三五规划》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甘肃省通渭县皮影戏“影子腔”被列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8月23日副省长郝远来通渭调研并指出:要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建立特色小镇,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可编辑修改word版)

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榆林市米粮市 6 号
退休工人
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省二批名录项目
63
吴起擀毡技艺
延安
白立存

1966.08
吴起县吴仓堡乡天刺梁村
农民
吴起县文化馆
省二批名录项目
64
黄陵轩辕酒制作技艺
延安
韩代良

1954.04
陕西轩辕圣地酒业有限公司
工人
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省二批名录项目
65
陈仓银器传统制作技艺
省一批名录项目
28
八岔戏
安康
张广明

1947.10
安康汉剧团
导演
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
省一批名录项目
29
汉阴皮影戏演技
安康
李兴儒

1932.12
汉阴县涧池镇新街
皮影艺人
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省二批名录项目
30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
渭南
卫兴保

1942.01
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农民
渭南市皮影协会
农民
汉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省二批名录项目
3
传统音乐
高陵洞箫艺术
西安
胡永汉

1943.11
西安市高陵县耿镇西村
农民
高陵县文化馆
省二批名录项目
4
旬阳民歌
安康
刘铨学

1965.10
旬阳县赵湾粮食管理所院内
农民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省一批名录项目
5
旬邑唢呐
咸阳
肖军性

1963.09

“遗产时代”的民间戏剧——四川巴中皮影戏生存现状的个案考察

“遗产时代”的民间戏剧——四川巴中皮影戏生存现状的个案考察

国 民协 于 2 0 0 2 年 2月 发 出抢 救 民间文 化遗 产 呼吁
中国 已经 进入 了 “ 遗 产 时代 ” ,但那 些从 乡野 中被发 书后 ,巴中市文 化馆 和 巴州 区文化 馆 于 2 0 0 5年启 掘 出来 的 民间智 慧 在 “ 遗 产化 ”之 后 的生 存 方式 和 动 “ 民族 民 间文化 遗 产 ” 的调 查 、整 理 工作 ,皮 影
研究 。
l 3 9
《 三峡论坛 》2 0 1 4年第 1 期 ,总第 2 7 0 期
发现 了无 法逆 转 的变化 ,但 “ 文本 ”则 仍 在悄 然 承


“ 本文”变迁 :生存方式与空 间
续 。下 面从 传承 方 式 、表演 功 能 以及艺 人 和观式分 为 “ 生 存 环境 、生
而采 取 的形式 , 既用 于表 述 自己的 “ 身 体之 语 ” 、 “ 媒 介 之言 ” 。目前 ,随着 “ 遗 产 时代 ”的到来 ,“ 本文 ”
乾隆 年 问从陕 西 渭南 、汉 中一 带传 人 的 “ 陕灯影 ” , 影 戏 、何 家班 皮影 戏 、高观皮 影 戏 、巴中皮 影戏 、 以及 在 时 问上 可 以晚至 咸 丰 、同治 年 间 ,从 川西 扩 成都皮影戏”以 “ 四川皮影戏 ”为名 ,跻身 四川省 散 到川 北 的 “ 成都 灯影 ”三种形 态川 。笔者 认 为 ,明 第 一批非 物 质文化 遗 产名 录 。 从2 0 0 9 年到 2 0 1 3 年,
“ 遗 产 时代 ’ ’的 民 间戏剧
— —
四川 巴 中皮影戏 生存 现状 的个案考察
李锦萍 ’ , 李 国太
( 1 . 西藏 民族学 院 ,陕西 咸 阳 7 1 2 0 8 2 ;2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I  ̄ t ) l I 成都 6 1 0 0 6 4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海宁皮影戏:从“皮囡囡”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宁皮影戏:从“皮囡囡”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宁皮影戏:从“皮囡囡”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刘慧来源:《浙江画报》 2019年第2期南宋以来,热闹了800 年的海宁皮影戏,在三尺生绢戏台之上,不断演绎着忠良奸佞、善恶美丑。

晋代《搜神记》记载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关于皮影戏诞生的那段缠绵悱恻的情史:2000 多年前,汉武帝因李夫人死去而寝食难安,有个叫少翁的齐人毛遂自荐,称自己能招回李夫人的魂魄。

少翁“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

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影戏由此诞生。

在皮影戏雏形产生的过程中,唐代僧人讲经说法时变换画册的“纸影演故事”,亦对影戏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笛声悠扬,水波袅袅,龙凤在幕布上腾云驾雾,人们的情绪随着那一方寸小人的命运而起伏。

南宋年间,它由北方传入当时为都城的杭州,皮影戏由此而在江南传播开来,中国皮影的南派代表之一——海宁皮影戏也随之诞生。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高度精练和抽象的形象,以及通过连续动作产生的电影效果,让被称为“世界电影始祖”的皮影戏,有了视觉魔术的效果。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是皮影戏最生动的写照。

那些只有一只眼、一条腿、一只手的影偶,大多以90 度正侧面面对观众,但他们的表演在观众的眼中却显得非常生动圆满。

影偶在海宁有个嗲嗲的称呼,叫“皮囡囡”。

制作影偶古时用羊皮,后因地制宜改成用上好牛皮。

作为原材料的牛皮经刮油、敲薄后不得留一丝褶皱,得绷紧在木板上,边缘敲上几百颗钉子,再分削成三四层,变成半透明的薄纸模样,方能成为制作影偶的材料。

影偶的扮相是如此华丽端庄,那流淌着南宋遗韵的彩绘平涂,精致细腻的眉毛发丝及少量镂刻,比工笔画更精致;还有那永远用原色、仅以深浅区别的色彩,看起来是那样赏心悦目。

徐二男,海宁市周王庙镇石井村人,今年85 岁,他是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现在海宁及周边唯一会全套操作皮影的艺人了。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与其他剧种一样,包含了生、旦、净、丑等行当,但在皮影戏中称呼不同。生,包括文生、武生。 旦,包括文旦、武旦、闺门旦、青衣、彩旦等;凌源皮影戏称旦行为“小儿”,老旦唱生的唱腔,不规范在旦行 之中老生,凌源皮影戏称之为“髯”,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又称为“三尖髯”“五绺髯”“白髯”“黑满”等。 净行,凌源皮影戏称为“大儿”,包括黑头、花脸、老座子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官带丑等 等,通称为“丑儿”,也有的叫做“花生儿”。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宁省凌源市传统戏剧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文化特征 04 社会影响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宁省凌源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凌源皮影戏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其起源于清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凌源皮影戏形成了 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凌源皮影戏 按照影卷所描写的剧情年代划分为两种:描写历史题材的传统影戏(也称作传统影),还有宣扬新中国建设、改 编了童话及寓言故事题材的现代影戏(也称作现代影)。
凌源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活动方便,五、六位艺人即可组班唱影。影台前左边的一位主操影者称为“拿线的”, 也叫“掌上线的”。前台中间的一位协助拿线人操纵影人,叫“贴线的”,因工作在灯下,俗称“顶灯的”。前 台右侧一位负责班鼓、响板、大锣、铙钹的演奏,影班中称作打鼓的或是“打着的”。小班影多是一把四弦伴奏, 通常又叫“拉着的”。
因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老艺人相继辞世,凌源皮影戏后继乏人,抢救保护凌源皮影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刘景春,男,汉族,1952年生,辽宁凌源人。2008年1月26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刘景春自幼对二胡、三弦、四弦等民族乐器感兴趣,曾向唐山皮 影团的著名琴师学习四弦演奏技艺,1980年任凌源县皮影团团长兼四弦琴师。他多次参加省市重大艺术调演并获 得奖项,1998年他组建了景春皮影团,并培养了女儿、孙子等皮影继承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皮影戏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皮影戏

的 活 力 。 我 坚信 在 全 国保 护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高 潮 中龙 江 皮
影 皮 、 中 国皮 影 将得 到最 灿 烂 的 发 展 。 全
一: 龙江皮影的历史
皮 影是 对 皮 影 戏 和 皮 影戏 人 物 ( 括 场 面 道 具 景 物 ) 品 包 制 的 通 用 称谓 。 影 戏是 拥 有 着 两 千 多 年文 化 历 史 , 志 着 中华 皮 标 民族 民间 艺 术 的 伟 大 成 就 是 历 史 的祭 奠 。 “ 影 戏 , 最 早 皮 虽 诞 生 于 西汉 但 发 源 于 我 国 西汉 时期 的陕 西 ,距 今 已有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 影 戏 自清 朝 传 人 黑 龙 江后 。 为 黑 龙 江 的一 种 民 皮 成 间 艺 术 。通 过 对 老 艺 术 家 于 九 闻先 生 等 人 的 采 访 得 知 黑 龙 江 皮 影 渤 海 之 辖 区 。居 住 在 那 的 满族 旗 人 , 皮影 叫 “ 条 儿 “ 相 信 这 应 管 照 : 该 是最 早 龙 江 皮 影 的 称 呼 。 到 上个 世 纪 初 河 北 皮 影 的传 人 : 直 使 得 两 地文 化 交 融 发 展 。 江 皮 影才 由最 初 的 “ 龙 照条 儿 ”改 称 . 为“ 影戏 ” 11 皮 。 15年 女 真 族 完颜 阿 骨 打 攻 打 到 白城 ( 今 的 现 阿 城 ) 都 上 京府 史 ; 国 号为 金 。 当时 双 城 居 于 上 京 宁 会 管 迁 定 辖 , 满 族 人 的居 住 地 。直 到 明 万 历年 间 , 北 的 滦 洲 皮 影 发 是 河
神 州文化
对 州
龙 江 皮影 戏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尼 力 羽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音 乐 学 院 1 0 8 500

对我国传统艺术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对我国传统艺术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2022年第10期- 39 -一、皮影戏的来源与发展(一)皮影简介皮影戏,又称“影戏”“灯影戏”,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李夫人“招魂”被公认为是皮影戏诞生最早的记载。

它的表演形式是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

它融合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006年,皮影戏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在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项闻名世界的民间非遗。

(二)皮影戏越来越国际化随着历朝历代对外交流,皮影戏传入了波斯、阿拉伯、日本、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皮影戏也借着对外交流的东风在国外逐渐流行起来,并在传入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本土化后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国粹,2003年印度尼西亚将自己国家的爪哇皮影成功申遗。

从18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到后来的英国著名演员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5月,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被中国新闻社称为“中国皮影第一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西华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汪天稳和他的团队所制作、表演的皮影作品《愚公移山》以及《精卫填海》引起强烈反响。

二、对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若干建议(一)要重视家庭教育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心智成长最关键、最长久、最深远的一环。

而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家长作为孩子最好的引导者和引路人,是塑造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好的老师。

如今的家长可以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放皮影戏中的音乐给他们听,长大一点就可以买一些关于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对我国传统艺术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陈永佳摘 要: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传承和传播这种传统的古老技艺,必须做到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引入皮影戏的相关内容,必须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进行合作,可以成立中国皮影戏传承联盟,要求皮影艺术家坚持匠人精神,要求表演形式要有时代感,要求构筑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水墨国风非遗文化皮影艺术PPT课件

水墨国风非遗文化皮影艺术PPT课件

02
水墨国风与皮影艺术融合
水墨画技法在皮影制作中应用
线条表现
运用水墨画的线条技法,通过粗 细、浓淡、干湿等变化,表现皮
影人物的轮廓和动态。
墨色渲染
借鉴水墨画的墨色渲染技法,通过 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等变化, 营造皮影艺术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意境营造
将水墨画的意境融入皮影艺术,通 过构图、色彩、光影等手段,表现 深邃、悠远的艺术境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文化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和繁荣。同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可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和发展。
发展
随着历史演变,皮影戏在造型、 表演、唱腔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完 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皮影戏表演形式及特点
表演形式
皮影戏以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 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通常由说唱艺 人操纵皮影进行表演,同时配以打击 乐器和弦乐。
特点
皮影戏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表演技 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明 快,表演生动传神。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非遗资源,可以推 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渠道。
04
皮影艺术制作工艺展示
制作材料选择与准备过程
牛皮或驴皮
选择质地坚韧、透明度好 的牛皮或驴皮作为原料, 经过浸泡、刮薄、晾晒等 工序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页: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民俗活动和与、有关自然界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技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等2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序号项目年度1昆曲 2.古琴艺术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6.福建南音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9.贵州侗族大歌10.广东粤剧11.《格萨尔》史诗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13.青海热贡艺术 14.藏戏15.新疆《玛纳斯》 16.甘肃花儿17.西安鼓乐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19.中国书法20.中国篆刻21.中国剪纸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3.端午节 24.妈祖信俗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蒙古族呼麦27.京剧 28.中医针灸29.中国皮影 30.中国珠算第三页:皮影戏历史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

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

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

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着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

从十八世纪的到后来的等,对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xiān)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资料提供张雨晴朱仪琳林曦诺第四页:皮影制作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首先要说一下做“皮影人儿”材料,旧时的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这也是皮影叫做驴皮影的缘故。

随着驴皮的成本提高,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用牛皮来制作皮影了。

可皮影的皮子,要经过一些处理来使用,达到演出需要的效果。

首先,手工艺人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然后再进行雕刻。

这就是这个材质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清晰透亮,潇洒飘逸的皮影人物。

------资料提供刘静怡郭璐瑶王梓涵关于皮影传统技法和过程艺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的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课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资料提供林曦诺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影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还因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具有收藏价值。

第五页:传承皮影戏传承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皮影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了东、西两派。

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

另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线刻见长,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在操纵方面,艺人有能一人同时操纵5到7根杆子的技巧,堪称皮影技术当中的一绝。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资料提供刘静文2012年7月,《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的知名度。

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演皮影”的盛景,又在大地重现。

-----资料提供者你们的大朋友王虹沔阳皮影戏皮影戏第六页:国外皮影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戏至今仍然是神圣的,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是“影子、灵魂”。

在布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

[印尼国粹皮印尼皮影戏正如京剧脸谱让人一下想起中国,爪哇皮影则让人立即联想起印尼。

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还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印尼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的。

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的皮影戏据说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

记者特意在这里看了一场皮影戏。

在大厅中央的台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布幕,上悬一盏灯,下端是根香蕉树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

皮影师“德郎”(印尼人称皮影师为“德郎”)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多个乐师和三名伴唱的妇人。

乐队演奏是有古老的嘉美兰音乐。

“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

只听他“啪、啪、啪”敲了三声,全场肃静,据说这三声是为了把皮影“唤醒”。

他首先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身边的三位妇人也唱起了悠扬的歌曲。

接着,在“德郎”的操纵下,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

它们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乐队给打斗场面配上了金属撞击声,好似武侠片中打斗时的清脆声响。

记者绕到舞台边上,看“德郎”两手并用,拿着两三个皮影正左右开弓地舞个不亦乐乎。

据这家博物馆的皮影戏总监尤迪讲,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保护状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相关故事: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故事)2、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

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

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成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的人形。

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的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故事)- -----资料提供刘京刘静怡皮影戏名人及常见剧目:,郑祥九,高常,,李秀,白德昌,陈万成,窦成业,罗树桃,魏振业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皮影戏老艺人。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本手册图片提供:刘京张雨晴高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