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与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与应用(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孩子行为启示 ]: 避重就轻,面对困难,知难而退,轻易放弃; 不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向别人展示自己很熟悉
的东西;意志力薄弱,缺乏毅力.
• —宝贝,你已经会自己穿裤子了,真是个好孩子,你愿意试 着自己穿鞋吗?
• —愿意!
• —但是,鞋子比裤子难穿,你还愿意吗?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 清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பைடு நூலகம்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 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 的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 始了创造性思维.
〔3行为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做事情有些目标,并为目 标实现而努力,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
〔1鼓励主动参加各种活动,不限制,否则缺乏主动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疚感与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年龄弗洛伊德的阶段埃里克森的阶段游戏形式0~1.5岁口唇期信任对不信任亲子游戏1.5~3岁肛门期自主性对羞怯、疑虑练习性游戏3~6岁阴茎期主动性对内疚角色扮演游戏6~11岁潜伏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生殖器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年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期繁殖对停滞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一: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

儿童的人格主要表现为本能与社会要求之间交锋的开始,儿童处于一生中最软弱无能的阶段,完全依赖于他人(一般情况是母亲)的养育和保护。

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

反之,如果父母的信心不足,或育儿方式有缺陷,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的定向。

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的态度,它将影响到以后的发展,决定着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倾向。

信任人的孩子变成值得信赖而又信任人的成人,多疑的孩子长大成人时则不信任别人,因为他(她)未能体验到母爱的深厚而又富有意义的缘故。

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

游戏对于母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阶段母子互相凝视,母亲带着亲善、关爱的表情注视婴儿,婴儿注视着母亲,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儿开始第一次整合自己的经验。

这种注视的眼神不仅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带有游戏性的鼓励。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人格主要表现为必须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

游戏开始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在自己制定的内心法则的范围内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与疑虑。

阶段三: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阴茎期。

儿童想在性欲上占有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即恋母斥父、恋斥母情结。

但从发展中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从而产生了内疚感,便通过对同性父母的角色自居,小男孩扮演爸爸、小女孩扮演妈妈,在想象的角色扮演中,逐步发展起新的自我约束的形式。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当我们仔细对比弗洛依德与埃里克森的观点时,发现他的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依德的五个阶段很相似,是因为埃里克森本身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而安娜·弗洛伊德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女儿,埃里克森的理论实质上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研究的是0~20岁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森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均有定义。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

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所以每一个阶段有其对应的矛盾和冲突,解决不好就会有对应的发展障碍。

1.婴儿期(0到18个月左右)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此时的信任指的是面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当啼哭可以得到周围人的注意,会初步的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

2.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这里的自主指的是独立不依靠,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尝试独立做事,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就会导致儿童羞怯怀疑自己能力,在大人介绍自己时用手捂住自己脸的孩子,就是缺乏自主性的儿童。

3.学前期(3到6、7岁)主动对内疚。

这里的主动指的是积极不消极,这阶段儿童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这时如果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儿童将会缺乏尝试和主动性,随着主动性的发展,儿童会体验到一项任务完成的喜悦,不然,会产生内疚感,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

4.学龄期(6、7岁到12岁)勤奋对自卑。

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重心从家庭走向学校,此时的儿童认为自己可以胜任任何事情,就会与其他儿童开始竞争,不可避免的遭受到成功与失败。

由此,很多儿童期望由自己的勤奋使得自己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兴奋感。

5.青年期(12岁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童年时期由于身世原因备受排挤,所以导致他的自我认知不清晰,在他的人生导师安娜·弗洛伊德的带领下,才慢慢走出阴霾。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高频考点,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两人的理论常常以单选题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

那么怎么能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两个常考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并得到分数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作为教资笔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具体如何进行区别呢?第一,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向盛行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转向了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埃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前者理论的继承。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压抑的性冲动,并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成功的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下: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导着心理学家在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森就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但是后者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的生物,第二个方面埃里克森很少强调性驱力,更侧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如下:每种危机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

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同的。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口唇期 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肛门期 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青春期 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关键启迪: 关键启迪:
驱力以不同形式运行 二级驱力也符合这一规律
人格成熟和问题的形成
情绪表达
肌体生理反应 动作表达 言语表达 文学艺术表现(升华) 文学艺术表现(升华)
§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发展阶段
继承弗洛伊德阶段线索 哈特曼的“通常期待的环境” 哈特曼的“通常期待的环境”影响 精神分析社会学面临的任务, “精神分析社会学面临的任务,是将人的环境 加以概念化,为世世代代的加入, 加以概念化,为世世代代的加入,提供一个整 体系列的‘通常期待的环境’ 体系列的‘通常期待的环境’的组织力量作出 不懈努力。 不懈努力。” 选择视角:说明“有活力的人格” 选择视角:说明“有活力的人格”的生长 。
5.青春期 青春期
身体和社会要求变化——“我是谁?” 我是谁? 身体和社会要求变化 我是谁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 同一性: 个人的连续、独特、 个人的连续、独特、综合感和集体认同
两方面: 两方面:延续整合和自我定位
延续整合:追求信仰-责任, 延续整合索-反迂腐, 内在追求- 内在追求-不愿平凡 自我定位:家族、 自我定位:家族、种族的延续
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文饰),将事件的威 合理化(文饰), ),将事件的威 胁性去除后进入意识。 胁性去除后进入意识。包括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 制 Identification 认同(自居), 攀附于他人提高 认同(自居), 价值感,籍他人的光彩荣耀自己。 价值感,籍他人的光彩荣耀自己。 Undoing 抵消,以象征性的举止抵消已经发生的 抵消, 不愉快。 不愉快。 Sublimation 升华,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 升华, 的行为。 的行为。 幽默研究) (幽默研究)
压抑: 压抑:心理而非生理的活动机制 ——自我保护的力量,神经症与一般人 自我保护的力量, 自我保护的力量 都具有的机能 压抑作用、神经症表现及治疗效果—— 压抑作用、神经症表现及治疗效果 潜意识活动,情绪是一种能够变化和转 潜意识活动, 换的量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

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

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两位重要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人格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在人格理论上的异同。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精神结构理论,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由这三个层次相互作用而构成。

此外,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包含着人类的本能和冲动。

它没有道德、价值观念,只追寻快乐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冲动的来源,其目标是满足个体的原始欲望。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主要对外界现实和内部欲望之间的冲突进行调节。

自我发展于幼童时期,是个体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并遵循现实原则的产物。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伦理的部分,主要受到个体对于父母和社会价值观的内化。

超我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罪恶感或良心。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危机和任务。

他提出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心理危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关键任务需要完成。

2.1 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婴儿期):婴儿需要建立对于主要抚养者的信任,否则会产生不信任感。

2)自主与怀疑阶段(幼儿期):幼儿需要发展自主性和自我肯定感,否则会产生怀疑感。

3)事业与劳动阶段(学龄期):儿童需要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来体验所取得的成就,否则会产生无能感。

4)个体认同与角色困惑阶段(青春期):青少年需要建立自我认同和发展独立思考,否则会产生角色困惑。

5)亲密与孤独阶段(早成年期):早成年人需要建立亲密关系和承担负责任,否则会产生孤独感。

6)生产力与停滞阶段(成年期):成年人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中感到满足,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否则会产生停滞感。

7)完整与绝望阶段(中年期):中年人需要回顾生活并接受自己的生活经历,否则会产生绝望感。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主体我,也就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代表;一类关注客体我,也就是关于自我经验或自我概念的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关于自我经验也还很少,自我概念的内容还很简单,所以重点介绍精神分析及其影响下的自我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1920年,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提出“自我功能”的概念,1923年,他在《自我与本我》中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组成成分,分析了自我与本我、超我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他认为,自我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控制。

自我是一个组织,它必须努力控制围绕着它的三个方面:本我(原始的力量,是个体身上遗传所得到的本能冲动)、超我(将父母的人格及社会道德内化到个体内心深处所形成的良心和自我理想)、现实环境(个体所面对的外部世界),使他们相互妥协,不发生难以控制的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在现实环境的作用下,一部分社会所接受的本我被改造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自我则是在超我的作用下形成的,自我做得好时,超我予以奖励,引进自尊感和自豪感,自我表现不符合超我的要求时,超我则给予惩罚,引起内疚感和罪恶感。

自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也即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或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它遵循现实原则,它尽力满足本我的要求,但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与超我是否允许。

自我通过调节外部行为和控制活动来适应环境,当自我面临客观的危险或内部的不被超我和现实接纳的本我冲动时,就会产生恐惧和焦虑,从而激发自我防御机制,以非理性方法使个体免受心理上的损害。

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此是自欺欺人的,但个体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自卫。

二是自我防御机制歪曲或否认事实,以此来减轻焦虑或罪恶感。

无论正常人还是神经症都在应用自我防御机制,只是神经症者应用过度到了病态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理论风行一时,但也遭到多方面的指责和批评。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和塑造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发展的原因和方式。

本文将介绍五大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出了精神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三个部分的影响: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介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平衡来实现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和发展而实现的。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人格的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埃里克森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通过解决这些发展任务和危机,个体可以实现人格的发展和成熟。

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人istic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实现的。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追求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五、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通过实现自我潜能和自我价值来实现的。

罗杰斯认为,个体需要接受他人的无条件关爱和尊重,才能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实现自我实现的目标。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认识作者:王晨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比较来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而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关注人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

然而,两位学者的理论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从学派角度,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其次,核心主张不同。

弗罗伊德强调无意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进行监督。

然后,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人有不同的主张。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力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在许多方面存在异同。

以下是关于两者异同的详细分析:相同点:1.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都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弗洛伊德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而艾里克森则将其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挑战。

2.强调性欲的作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都强调性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基本动力,而艾里克森则认为性欲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力量之一。

3.关注早期经验:两位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塑造作用,而艾里克森则强调早期经验对后续阶段的影响。

不同点:1.发展动力的解释: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心理发展动力的解释存在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性欲,而艾里克森则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生长和发展的欲望。

2.阶段的描述和命名: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在描述和命名心理发展阶段时采用了不同的术语。

例如,弗洛伊德将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称为“性感期”,而艾里克森则使用了更抽象的术语,如“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等。

3.对人格的看法: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人格的看法存在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本能或驱力组成:自我本能、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他强调这些本能在个体发展和心理病理学中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不断发展的,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的人格理论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调个体在不断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塑造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4.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对于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

弗洛伊德强调生物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塑造作用,个体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可。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和个性的领域中,人格发展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教育、心理学还是工作场所,了解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五大主要的人格发展理论,即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和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1.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弗洛伊德的冲突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由内心的冲突和欲望驱动的。

他认为儿童时期经历的冲突和经验会影响个体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例如,童年时期的困惑和挫折会导致自卑感和恐惧感的形成。

通过分析潜意识的欲望和心理冲突,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治疗方法,如精神分析,帮助个体探索和解决内心的冲突。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并通过各个阶段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例如,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行动来理解世界;而在较大的儿童阶段,他们开始使用符号和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这一理论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有重要影响,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需求。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个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模型,关注个体如何在每个阶段中实现心理社会的任务。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基本的冲突和危机,个体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健康地发展。

例如,在青少年期,个体需要建立自我身份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这一理论对发展心理学和咨询师有重要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中的发展需求。

4.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和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并通过积极的经验和个人完善来实现自我价值。

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对教育和咨询师有重要影响,强调聆听、接纳和尊重个体的内在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

5.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巴德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由环境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的。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作者:宋泽慧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摘要: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深入地探讨了个性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观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随后,以美国的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者接受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但又对他的思想作出了实质性的修改,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充沛对颓废迟滞、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

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的心理发展理论,加深对人格发展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异的主要方面列举如下: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

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

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

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

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

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自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

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

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

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

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

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

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派系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者子集,派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外部来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

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

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实际上,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满、不愉快的体验是无法发泄的,他不能对医生或妈妈施加报复,只有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通过游戏活动把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布娃娃或同伴身上,减少自己的紧张、痛苦和忧虑,从中获得愉快。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异同(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ll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l(0~l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比较。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这是其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基本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具体把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 教育知识与能力】小编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异同”,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但是大家在接触到他俩的阶段理论都会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俩的区别。

首先,从学派角度,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后者对前者的理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

其次,核心主张不同。

弗罗伊德强调无意识,埃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也就是说,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进行监督。

然后,对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人有不同的主张。

在人格发展方面,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力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如下: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如下:。

心理学三大理论:精神分析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学三大理论:精神分析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三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比研究领域的对比基本观点对比一、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1.理论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引起举世瞩目,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

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及知识背景。

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统治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这种阶层明显的社会里,加之当时压抑人的精神的社会制度,神经症及其他精神疾病层出不穷,这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提供适宜的社会基础。

就弗洛伊德个人来看,布伦塔诺、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人的心理的哲学思想也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思想来源,另外,弗洛伊德本身是一位精神病学家,有自己的私人医疗诊所,诊治一些患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医学背景为弗洛伊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支持。

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医学背景下加之弗洛伊德对此领域的热情与努力,精神分析理论也应运而生。

对比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发展理论的背景可以发现几个共同点:1.其他国家思想、文化或者前人的研究必不可少,成为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即所谓的“巨人的肩膀”;2.社会环境是孕育新的理论的土壤,无论是矛盾尖锐还是和平发展,新理论的诞生都存在一个可能性;3.个人童年的经历以及以后的求学工作经验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也必不可少;2.基本观点(1)意识水平弗洛伊德提出意识和潜意识的观点,尤其是潜意识的观点,最初是为了解决神经症症状,并进一步论述。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除了可以观察到的意识方面也有心理的潜意识方面,潜意识是一种观念的心里贮藏所,是个体的人格无法解决的矛盾而被“遗忘”,但并没有离开心理,而是被移送到潜意识状态。

弗洛伊德也指出,被压抑的冲突源自生命早期的发展问题,必定被带至潜意识之中,患者必须认识到这些症状的起源,并在语言中重新经历最初的冲突状态,再用一种令人满意的情感方式来解决冲突,那么神经症就被治愈了。

我在读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想到日常生活中的毛线球,要首先找到线头才能顺利缠起或使用,我把这种现象叫“还原”。

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

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

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这一理论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对人类的心理成长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退行的概念及其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退行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退行作为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对各种困难和冲突,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可能会退回到较为原始的心理状态。

这种退行可以通过回归到儿童时期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弗洛伊德退行理论的应用弗洛伊德的退行理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治疗中,当个体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或遭遇创伤时,可能会通过退行来应对。

治疗师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退行现象,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需求和困扰,并以此为基础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3.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理论。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关键任务和危机。

当个体在某个阶段无法解决相关的心理任务时,可能会发生退行。

4. 埃里克森退行理论的应用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心理发展的理解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教育中,教育者可以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了解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心理任务,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心理危机,避免发生退行现象。

在成人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理解退行现象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辅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5. 退行与心理成熟退行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

然而,过度的退行可能会阻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心理成熟的过程也包括逐渐减少、调整和较少依赖退行机制,以更适应外界的要求和挑战。

结语退行与心理发展理论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为我们解释了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比较
(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

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年龄(岁)性敏感区行为特点
口唇期0~1 口、舌、唇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1~3 肛门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2~18 生殖器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内容
婴儿期(0~2岁)信任对怀疑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混乱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完善对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者主要区别是: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