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弹性体增韧剂的研究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中应用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塑料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PP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强度,也应该有良好的韧性。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前言众所周知,PP和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聚丙烯和聚乙烯的改性研究已经成为目前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对聚丙烯(PP)与聚乙烯(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1 聚烯烃概述1.1 聚丙烯聚丙烯(即)是非常重要的廉价通用高分子材料,它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用于薄膜、管材、板材、注射产品及中空制品中。
聚丙烯相对低的价格和适宜的特性提高了它的市场效能,不仅用做其他材料的替代物,而且也不断地开发出一些新的应用[1]。
1.2 聚乙烯聚乙烯工艺化已有60多年的歷史,聚乙烯现在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品种繁多的最重要的合成树脂之一。
其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现在已能生产各种类型和品级的聚乙烯树脂,可以做成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系列制品。
在满足最终用途的前提下,与其他聚合物和非聚合物材料相比,聚乙烯树脂以其价廉质优而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已发展成生产量大、用途宽广的最重要的一类通用树脂。
2 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方法2.1 塑料增韧PP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改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低廉。
PVC抗冲改性剂的性能及应用
8.94
8.82
8.21
9.00
2.1橡胶弹性体的增韧机理
迄今报道的弹性体抗冲改性剂的增韧机理大致包括微裂纹理论、多重裂纹理论,屈服膨胀理论,次级转变理论、银纹支化理论、韧化机理和银纹-剪切带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各有不完善之处,但由Bucknall等人提出的银纹-剪切带理论则能较为合理地解释弹性体抗冲改性剂增韧塑料配合物的各种现象。
综上,根据银纹一剪切带理论,弹性体改性剂粒子降低了总的银纹引发应力,并利用微粒变形和剪切带阻止银纹的增长,从而起到抗冲增韧的作用。
弹性体改性剂又可分为预定弹性体(PDE)型、非预定弹性体(NPDE)型和过渡型三类:
核一壳结构的ACR类即属预定弹性体(PDE)型,其核为软状弹性体,赋予制品抗冲性能:包围核的壳具有高玻璃化温度,主要功能是使改性剂微粒之间相互隔离、防止结团聚集,形成可自由流动的细粉颗粒,改善操作性,促进改性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以及增强改性剂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改性剂能够偶联到基体树脂上。
过渡型抗冲改性剂是指介于预定弹性体(PDE)型和非预定弹性体(NPDE)型抗冲改性剂之间的抗冲改性剂。过渡型抗冲改性剂结构中含有一定限度的交联弹性体,并且其在PVC熔体中能保持大部分形状,但对加工条件仍有显著的敏感性,ABS三元共聚物被认为是此类改性剂的代表。
非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1 有机刚性粒子增韧
有机刚性粒子的增韧理论是1984年Kuranchi和Ohta首次提出的[6]。他们在研究 PC/ABS和PC/A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研究共混物的能量吸收时发现的。 尽管AS、ABS本体的力学性能差别很大,AS硬而脆,ABS软而韧,但两者皆能增韧 PC。共混物的拉伸应力2应变曲线都呈高韧性行为。电镜形态表明,ABS和AS皆 以微粒分散于PC基体中,粒径分别为2μm和1μm,拉伸后分散相的球状结构发生了 伸长变形。这说明脆性的AS在共混物中也是很有韧性的。他们认为对于含有分 散粒子的复合物,在拉伸过程中,由于分散粒子的刚性球端和基体之间的杨氏模量 和泊松比存在差别,从而在分散相的赤道面上产生一种较高的静压强。当静压强 到一定数值时,刚性颗粒易屈服而产生冷拉,发生大的塑性转变,从而吸收大量的冲 击能量,使材料的韧性得以提高。对非弹性体共混物体系而言,在拉伸时粒子将发 生塑性形变而使材料增韧。临界静压力σe可用来判断分散相粒子是否屈服
非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聚丙烯(PP)自1957年工业化以来发展极其迅速,是一种应 用很广泛的通用塑料。聚丙烯主要采用溶液聚合法,依靠 齐格勒2纳塔催化剂按阴离子配位聚合而得。聚丙烯的耐 热性好,其熔点达164℃,可在100~120℃下长期使用。此 外,聚丙烯还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电绝缘性和较小的介 电率,而且有很突出的刚性和耐折叠性。聚丙烯大部分用 于注射成型,除生活用品外还制造工业用制件如建筑、机 械部件、电工器件等;也可用挤出和吹塑等成型法生产薄 膜、板材、管材、单丝等。聚丙烯还用在纤维、涂料领 域
为什么用非弹性体增韧?
尽管聚丙烯有很多优点,但是用作结构材料仍有许多不 足之处:韧性差、耐磨性不足、低温时脆性更大等。这 些缺点使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 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提高聚丙烯的韧性、冲击强度,生产 出高性能的聚丙烯。聚丙烯改性方法很多,塑料增韧大 多以橡胶弹性体材料作为增韧剂,但是弹性体作为增 韧剂增韧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毛病,提高材料韧性 的时候确实材料的刚度和强度下降,因此引进了非弹 性体代替橡胶增韧的新方法。
非弹性体增韧——聚合物增韧的新途径
非弹性体增韧——聚合物增韧的新途径
李东明;漆宗能
【期刊名称】《高分子通报》
【年(卷),期】1989()3
【摘要】本文是一篇关于非弹性增韧方法的综述。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传统的橡胶增韧韧性聚合物材料的机理,然后着重介绍了最近在国外出现的刚性有机填料(ROF)增韧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增韧的冷拉机理,列举了脆性塑料粒子和韧性基体组成的合金体系的大量实验结果来说明以上内容,最后通过与传统橡胶增韧机理的对比指出非弹性体增韧是不同于后者的一种新增韧方法,并有可能成为制备高强度、高韧性工程塑料的一种新途径。
【总页数】7页(P32-38)
【关键词】聚合物;增韧机理;刚性有机填料
【作者】李东明;漆宗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11
【相关文献】
1.非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J], 沈燕;张诚;胡黎东;吕玲
2.弹性体与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J], 任杰;郑震
3.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纳米无机粒子三元复合材料的增韧增强研究进展 [J], 杨
帆;贾悦欣;张然;陈兴刚;桑晓明
4.非弹性体增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J], 邓琴;付东升;张康助
5.非弹性体增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J], 邓琴;付东升;张康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PE,CaCO3非弹性体增韧PVC/CPE体系的研究
FPE,CaCO3非弹性体增韧PVC/CPE体系的研究钱翼清【期刊名称】《塑料工业》【年(卷),期】1998(026)001【摘要】介绍以PE固相接枝马来酸二丁酯(简称FPE)非弹性体增韧PVC/CPE体系。
在PVC/CPE=100/5.5及100/10(质量比)体系中,加入5.5质量份FPE后,其缺口冲击强度由13.5kJ/m2、31.5kJ/m2提高到18.1kJ/m2、40.8kJ/m2;拉伸强度由49.4MPa、41.7MPa提高到52.9MPa、42.7MPa,表明FPE对PVC/CPE体系具有增韧增强双重作用。
在PVC/CPE/FPE三元体系中,加入适量的CaCO3*也有增韧作用,添加5质量份时,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由18.1kJ/m2提高到24.1kJ/m2。
通过流变性能的测试表明,FPE的加入能改善体系的流动性能。
此外,还用SEM研究了体系的增韧机理,认为在PVC/CPE/FPE体系中,CPE属弹性体增韧类型,FPE属非弹性体增韧类型,两种机理同时存在。
【总页数】4页(P93-96)【作者】钱翼清【作者单位】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1.21【相关文献】1.CPE对PVC/CaCO3复合材料增韧研究 [J], 李萌;杨建军;吴庆云;张建安;吴明元2.纳米CaCO3增韧PVC/CPE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J], 严海彪;陈艳林;潘国元;胡圣飞3.超细活性CaCO3填充PVC/CPE/PE共混体系研究 [J], 吴唯4.HPVC改性体系增韧机理形态学研究:PVC/CPE二元体系的研究 [J], 周丽玲;吴其晔5.纳米级CaCO_3粒子与弹性体CPE微粒同时增韧PVC的研究 [J], 曾晓飞;陈建峰;王国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合物共混改性_思考题答案
❖1.试述聚合物共混的概念。
答:聚合物共混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材料、无机材料以及助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机械掺混,最终形成一种宏观上均匀,而且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及其他性能得到改善的新材料的过程,这种混合过程称为聚合物的共混改性,所得到的新的共混产物称为聚合物共混物,简称共混物。
❖2.共混物的形态学要素有哪些?答:1. 分散相和连续相;2. 分散相的分散状况;3. 两相体系的形貌;4. 相界面。
❖3.简述分散相颗粒分散过程的两种主要机理。
❖答:液滴分裂机理:分散相的大粒子,分裂成两个较小的粒子,然后,较小的粒子在进一步分裂,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直至平衡。
❖细流线破裂机理:分散相的大粒子,在拉伸应力下变形为细流线,细流线再在瞬间破裂成细小的粒子。
❖4.依据“液滴模型”,讨论影响分散相变形的因素。
答:Weber数粒径;连续相黏度;界面张力;熔体弹性;流动场;两相粘度比。
❖5.依据“双小球模型”,讨论影响分散相破碎的因素。
❖答:K值的影响;r*值的影响;初始位置(分散相粒径)的影响❖6.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对聚合物熔体黏度进行调控。
❖答:调节剪切应力;通过助剂调节;调节共混组分的相对分子量。
❖1.影响共混物性能的因素有哪些?❖答:一、各组分的性能与配比的影响;二、共混物形态的影响;三、制样方法和条件的影响;四、测试方法与条件的影响❖2.试述聚合物大形变时的形变机理及两种过程。
❖答:玻璃态聚合物大形变时的形变机理包含两种可能的过程❖剪切形变过程:剪切过程包括弥散型的剪切屈服形变和形成局部剪切带两种情况。
剪切形变只是使物体形状改变,分子间的内聚能和物体的密度基本上不受影响。
❖银纹化过程:银纹化过程则使物体的密度大大下降。
这两种机理各自所占的比重与聚合物结构及实验条件有关。
❖3.形成局部应变的两种原因是什么?❖答:1)是纯几何的原因(试样截面积的波动)。
这种纯几何的原因仅在一定的负荷条件下才会产生局部应变❖2)应变软化(材料对应变的阻力随应变的增加而减小)。
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研究进展PP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塑料材料,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机械性能优良、加工性好等优点。
然而,PP材料的缺点是比较容易破裂、硬度低,抗冲击性较差,不适用于承受大力的场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方面的研究,在增强改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将从PP材料的增强增韧改性入手,对研究进展进行浅谈。
一、PP材料增韧方法1、增加韧性剂增加韧性剂是增加PP材料韧性的一种常见方法。
其中,硅橡胶、聚烯烃弹性体、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等都是常见的韧性剂。
硅橡胶和聚烯烃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能够有效提高PP材料的抗冲击性;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具有高强度和高模量特点,能够增加PP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2、添加增强剂添加增强剂是增加PP材料强度的一种方法。
其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等都是常见的增强剂。
这些增强剂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PP材料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
3、融合增韧融合增韧是将增韧和增强两种材料融合在一起,使得两种材料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玻璃纤维和聚烯烃弹性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可以同时增加PP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二、PP材料增强改性技术1、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是由纳米材料和基体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将纳米材料与PP材料复合,可以有效提高PP材料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等。
例如,将纳米SiO2与PP材料复合可以提高PP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2、离子掺杂离子掺杂是将离子直接掺入PP材料中,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离子掺杂,可以改变PP材料的分子结构和表面性质,提高其化学稳定性、抗热性等性能。
3、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PP材料的结构,从而提高其性能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PP材料与氧气进行氧化反应,可以提高其耐热性和抗氧化性能,使其能够适用于高温环境下使用。
三、未来研究方向虽然目前在PP材料增强增韧改性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环氧树脂胶粘剂增韧改性的研究
环氧树脂胶粘剂增韧改性的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环氧树脂胶粘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材料,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较强的粘附力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的环氧树脂胶粘剂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已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尤其是在需要更高柔韧性和抗冲击性的场合。
因此,对环氧树脂胶粘剂进行增韧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Epoxy resin adhesive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which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due to it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good chemical stability, and strong adhesion.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pplication fields, traditional epoxy resin adhesive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usage needs in certain specific situations, especially in situations where higher flexibility and impact resistance are required. Therefore, studying the tougheningmodification of epoxy resin adhesive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本文旨在探讨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增韧改性方法,以提高其柔韧性和抗冲击性。
刚性粒子增韧改性PVC技术进展
刚性粒子增韧改性PVC 技术进展X田君宇(黑龙江中盟龙新化工有限公司,黑龙江安达 151401) 摘 要:PVC 是一种价廉的通用树脂,其制品具有良好的力学和电性能,具有阻燃性,透明性,耐化学药品性。
由于其为脆性材料,限制了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本文概述了非弹性体即刚性有机粒子和刚性无机粒子及一些高聚物增韧改性PVC 的研究情况。
为致力研究改性技术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知道意义。
关键词:硬质PVC;共混改性;增韧;刚性粒子 中图分类号:T Q3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6—0120—021 刚性有机粒子增韧机理多数人认为是“冷拉”作用。
有机粒子作为分散相,在拉伸时并没有引发基体产生银纹和剪切带,而是由于引力集中效应,使基体作用在分散粒子上的30.7万亿m 3。
尽管我国页岩气基础资源雄厚,就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而言,中国还在谋划、起步阶段,谈不上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根据美国成功的开发经验,为实现中国开发页岩气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以下几点是推动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借鉴国外先进开采经验,进行有效的资源评价,确定资源分布区域,根据不同地质状况选择经济合理开采技术及增产方式;在较为成熟的探区开展页岩气开发先导试验,或与国外公司展开技术合作,积累页岩气优选、评价开采技术和分析经验,建立符合我国页岩气开发行之有效的配套技术,为规模开发准备条件;合理利用已成熟的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页岩气勘探开发与天然气勘探开发有相似之处。
天然气按一般地解释是以游离气为主,生成于泥岩,储存于砂岩或灰岩之中,而页岩气生成于泥岩之中,其绝大部分是属于吸附气为主。
其主体技术与常规天然气开采基本相似。
在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方面,我国有一系列的配套成熟技术。
因此,进行页岩气的水平井钻井技术、压裂改造技术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增大相关投入设备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倡导有关石油公司及相关科研院所进行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尽快将页岩气开发利用起来,缓解我国油气供应压力,为我国能源资源提供重要补充。
聚合物强增韧化机制及测量原理简介1
聚合物强增韧化机制及测量原理简介聚合物的强韧化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将有机或无机的大分子或小分子材料,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加入高分子基体中,提高力学及其它性能。
自从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聚合物的增韧理论,人们利用增韧的方法研发了大量新型高聚物材料,性能较均聚物材料有很大提高。
实际上聚合物增韧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引入某种机制,使材料在形变、损伤与破坏过程中耗散更多的能量。
聚合物增韧经历了从弹性体到非弹性体增韧的过程,传统的增韧改性是以橡胶类弹性体材料作为增韧剂,以适当方式分散到塑料基体中以达到增韧目的,如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乙丙共聚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粉末NBR增韧PVC等,但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如刚度、强度、热变形温度都有较大幅度降低,于是1984年国外首次提出了以非弹性体增韧的新思想。
这种方法可以在提高基体韧性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刚性和耐热性,且无加工性能下降的不足,达到既增韧又增强的目的,克服了弹性体增韧出现的问题。
以增韧方法的发展为主线,介绍增韧剂从弹性体到非弹性体、从微米到纳米尺度变化,对材料的强韧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其增韧后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形态的分析,衍生相应的的增韧机理。
脆性断面韧性断面图1- 1 典型脆-韧性材料的拉伸行为及断面形貌§1 弹性体增韧增韧机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从脆性基体与橡胶分散相所组成的物理模型出发,围绕着橡胶相如何增韧机理而展开。
纵观增韧理论的发展,它主要经历了微裂纹理论、多重银纹理论、剪切屈服理论和银纹-剪切带理论等阶段。
目前被人们较普遍接受的是银纹-剪切带理论。
随着增韧理念的发展,增韧理论由传统的定性分析进入了定量分析的阶段,主要是Wu 提出了橡胶粒子增韧的T判据,建立了橡胶粒子增韧的逾渗模型,对增c韧理论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粒子与纤维增韧橡胶粒子的变形与破裂银纹与剪切带空穴与脱粘图1- 2 橡胶增韧机理的示意图§1.1微裂纹理论最早用来解释橡胶增韧塑料的几个假设之一曾认为:橡胶通过力学阻尼来吸收冲击能量,Bucknall[]i等最先观察到由橡胶所贡献的二级损耗峰,并发现其他许多不含橡胶的韧性但载荷未考虑应力发白图1- 3 橡胶粒子吸收能量的示意图和大应变的形变。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作者:赵艳张滨茹杨伟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7年第29期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中应用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塑料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PP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强度,也应该有良好的韧性。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前言众所周知,PP和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聚丙烯和聚乙烯的改性研究已经成为目前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对聚丙烯(PP)与聚乙烯(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1 聚烯烃概述1.1 聚丙烯聚丙烯(即)是非常重要的廉价通用高分子材料,它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用于薄膜、管材、板材、注射产品及中空制品中。
聚丙烯相对低的价格和适宜的特性提高了它的市场效能,不仅用做其他材料的替代物,而且也不断地开发出一些新的应用[1]。
1.2 聚乙烯聚乙烯工艺化已有60多年的历史,聚乙烯现在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品种繁多的最重要的合成树脂之一。
其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现在已能生产各种类型和品级的聚乙烯树脂,可以做成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系列制品。
在满足最终用途的前提下,与其他聚合物和非聚合物材料相比,聚乙烯树脂以其价廉质优而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已发展成生产量大、用途宽广的最重要的一类通用树脂。
2 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方法2.1 塑料增韧PP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改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低廉。
聚合物增韧研究进展
聚合物增韧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聚合物增强增韧机理,包括弹性体增韧机理、非弹性体增强增韧机理、自增强增韧机理,对微观结构上预测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最新定量化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聚合物增强增韧研究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关键:聚合物,增韧,增强1 弹性体增韧聚合物在早期的Merz[1] 能量直接吸收理论、Nielsen[2]的次级转变温度理论、Newman[3] 的屈服膨胀理论以及Schmit t [4] 的裂纹核心理论的基础上, 已建立了一些橡胶弹性体增韧塑料的理论, 其中以银纹—剪切带理论、银纹支化理论以及临界基体层厚度理论与粒子间距判据得到较为普遍的接受。
1.1.1银纹剪切带理论[5]该理论认为橡胶颗粒对聚合物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充作应力集中中心, 诱发大量的银纹与剪切带产生。
在橡胶颗粒的赤道面, 由于其应力集中因子为1. 92, 因此会诱发大量的银纹。
当橡胶颗粒浓度较大时, 由于应力场相互干扰与重叠, 在非赤道面上也会诱发大量的银纹。
与此同时, 橡胶颗粒还能诱发剪切带。
大量的银纹或剪切带的产生、发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这是橡胶增韧聚合物的主要原因。
1.1.2多重银纹理论1965 年Bucknall[ 6]根据观察到的H IPS 根据断裂过程中基体产生大量的银纹所提出的多重银纹理论指出: 由于塑料与橡胶两相的Po isson 比不同, 导致材料受冲击时, 应力场不再均匀, 橡胶粒子起到应力集中的作用, 应力集中使橡胶粒子表面, 尤其是其赤道附近具有诱发银纹的能力, 银纹沿最大主应变平面生长; 当银纹前峰处的应力集中低于临界值或遇到另一橡胶粒子时, 银纹即会终止, 防止银纹发展成为裂纹而使材料断裂, 从而达到增韧效果。
实质上银纹是由高分子微纤和空穴组成, 通过实验测定银纹的微力学性质, 已经对银纹上的应力分布建立了以下3 个模型: Kn igh t 模型、V 2H 模型和Kramer 模型[7 ] , 目前Kramer模型较好地符合实验的测定值, 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
最新PA66增强增韧研究
P A66增强增韧研究摘要:针对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材料韧性差的问题,对聚酰胺/玻璃纤维复合体系的增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玻璃纤维、改性聚合物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对PA/聚烯烃、PA/聚烯烃弹性体、不同类型PA合金等几类增韧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
其中聚烯烃应用范围广泛。
采用聚烯烃增韧与玻璃纤维共混,在保持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模量的同时,较大地提高了冲击强度,获得了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纤维增强聚酰胺材料。
关键词:聚酰胺玻璃纤维增强增韧共混改性MODIFIED PA66 ENGINEERING PLASTICAbstract: Different reinforcing and toughening technologies for different PA/glass-fiber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o improve brittleness of PA composites. Influences of glass- fiber and modified polymers particles on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observed. Several systems including PA/polyolefin, PA/ polyolefin-elastomer, and PA alloys were discussed. Polyolefin constituted a widely employed toughener. Composites with well gener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unchanged tensile strength and modulus and higher impact strength were obtained by adopting technologies of polyolefin and glass-fiber.Key words: polyamide; glass-fiber; reinforcement; toughening; blending modification目录MODIFIED PA66 ENGINEERING PLASTIC (1)一引言 (3)二综述 (4)三方案设计 (5)四实验部分 (6)4.1主要原料 (6)4.2主要设备仪器 (6)4.3共混物的制备工艺及试样的制备 (7)4.4 性能测试 (7)4.4.1力学性能 (7)4.4.2热变形温度 (8)五结果讨论与分析 (8)5.1玻璃纤维填充PA66的性能 (8)5.1.1玻璃纤维的选择及增强机理 (8)5.1.2玻璃纤维的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8)5.1.3偶联剂的选择 (10)5.2增韧剂的选择及对PA66性能的影响 (11)5.2.1不同的增韧剂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及选择 (11)5.2.2 P E-g-MAH的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12)5.2.3接枝PE的影响工艺 (12)5.3 增强增韧PA66的配方设计 (13)5.3.1增强增韧组分的确定及对比 (13)5.3.2增强增韧PA66的生产配方 (14)六结论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MODIFIED PA66 ENGINEERING PLASTIC (17)一引言 (19)二综述 (20)三方案设计 (21)四实验部分 (22)4.1主要原料 (22)4.2主要设备仪器 (23)4.3共混物的制备工艺及试样的制备 (23)4.4 性能测试 (24)4.4.1力学性能 (24)4.4.2热变形温度 (24)五结果讨论与分析 (24)5.1玻璃纤维填充PA66的性能 (24)5.1.1玻璃纤维的选择及增强机理 (24)5.1.2玻璃纤维的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25)5.1.3偶联剂的选择 (27)5.2增韧剂的选择及对PA66性能的影响 (27)5.2.1不同的增韧剂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及选择 (27)5.2.2 P E-g-MAH的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28)5.2.3接枝PE的影响工艺 (29)5.3 增强增韧PA66的配方设计 (30)5.3.1增强增韧组分的确定及对比 (30)5.3.2增强增韧PA66的生产配方 (31)六结论 (32)一引言聚酰胺(俗称尼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性能、耐化学药品性、自润滑性,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
POE和EPDM增韧PP_CaCO_3复合材料的研究
POE和EPDM增韧PP/C aCO3复合材料的研究 Ξ熊 忠,李 鹏,陈 骁,尹文艳,王淑英,吴其晔(青岛科技大学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42) 摘要:用聚烯烃弹性体(POE)和两种三元乙丙橡胶(EPDM)增韧PP/纳米CaC O3,研究了弹性体种类和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弹性体用量增加至30份,3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上升,硬度下降,常温和低温冲击强度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在20~25份填充范围内,POE增韧效果良好,PP/ POE/CaC O3的综合性能优良;弹性体填充量为30份时,3体系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PP/POE/CaC O3体系有更强的非牛顿性(粘切敏感性)。
关键词:PP;聚烯烃弹性体POE;EPDM;增韧;流变性能;非牛顿性 中图分类号:T Q325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770(2005)02-0045-03Study of Toughening of PP/C aCO3Composite by POE and EPDM XI ONG Zhong,LI Peng,CHE N X iao,YI N Wen2yan,W ANG Shu2ying,W U Qi2ye(C ollege of P olymer Sci1and Eng1,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1and T ech1,Qingdao266042,China)Abstract:A new type of poly olefin elastomer(POE)and tw o s orts of EPDM and nano2meter CaC O3were added into PP to increase the im pact toughness,and the effect of POE content on mechanical and rheological prop2 erties of the prepared com psites were investigated1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of the e2 lastomer to30phr,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hardness of PP/POE/CaC O3,PP/EPDM3745/CaC O3and PP/ EPDM4045/CaC O3decreased,the elongation at break increased and the im pact toughness at normal and low tem2 perature increased greatly1When the elastomer content was controlled to be20~25phr,the com prehensive me2 chanical properties of PP/POE/CaC O3were eminent1When the elastomer content was30phr,the three systems were pseudoplastic fluids and the non2Newtonian character(viscosity2shear sensitivity)of PP/POE/CaC O3was stronger than those of others1K eyw ords:PP;P oly olefin Elastomer;EPDM;Rheological Property;Non2Newtonian Character 聚丙烯(PP)具有质轻、耐腐蚀、易加工、力学性能优良、价廉、易于成型和回收等优点,使其成为汽车用量最多的塑料之一;但PP韧性较差、对缺口十分敏感、低温脆性尤其突出,极大限制了其应用发展[1]。
增韧理论
增韧理论塑料共混改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一种塑料的韧性,使其满足使用场合和环境对材料韧性的要求。
比较成熟的是橡胶(弹性体)增韧塑料技术,但近几年也发展了非弹性体增韧技术,如无机刚性粒子增韧塑料等。
(1) 弹性体增韧机理(2) 屈服理论(3)裂纹核心理论(4)多重银纹理论(5)银纹-剪切带理论这是业内普遍接受的一个重要理论。
大量实验表明,聚合物形变机理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剪切形变过程,二是银纹化过程。
剪切过程包括弥散性的剪切屈服形变和形成局部剪切带两种情况。
剪切形变只是物体形状的改变,分子间的内聚能和物体的密度基本不变。
银纹化过程则使物体的密度大大下降。
一方面,银纹体中有空洞,说明银纹化造成了材料一定的损伤,是亚微观断裂破坏的先兆;另一方面,银纹在形成、生长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约束了裂纹的扩展,使材料的韧性提高,是聚合物增韧的力学机制之一。
银纹的一般特征如下:1.银纹是在拉伸力场中产生的,银纹面总是与拉伸力方向垂直;在压力场中不会产生银纹;Argon的研究发现,在纯剪切力场中银纹也能扩展。
2.银纹在玻璃态、结晶态聚合物中都能产生、发展。
3.银纹能在聚合物表面、内部单独引发、生长,也可在裂纹端部形成。
4.在单一应力作用下引发的银纹,成为应力银纹。
5.银纹的外形与裂纹相似,但与裂纹的结果明显不同。
裂纹体中是空的,而银纹是由银纹质和空洞组成的。
空洞的体积分数为50%70%。
银纹质取向的高分子和/或高分子微小聚集体组成的微纤,直径和间距为几到几十纳米,其大小与聚合物的结构、环境温度、施力速度、应力大小等因素有关。
银纹主微纤与主应力方向呈某一角度取向排列,横系的存在使银纹微纤也构成连续相,与空洞连续相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横系结构使得银纹有一定横向承载能力,银纹微纤之间可以相互传递应力。
这种结构的形成是由于强度较高的缠结链段被同时转入两相邻银纹微纤的结果。
银纹引发的原因是聚合物中以及表面存在应力集中物,拉伸应力作用下产生应力集中效应。
聚合物增韧方法及增韧机理(1)
聚合物增韧方法及增韧机理*陈立新 蓝立文 王汝敏(西北工业大学化工系,西安市710072)收稿日期:2000-07-03作者简介:陈立新女,1966年生,博士、讲师,已发表论文20余篇。
* 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
摘要 探讨了聚合物增韧方法及增韧机理,为材料的研制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准则。
关键词 增韧 机理 聚合物T oughe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polymerChen Lixin Lan Liw en Wang Rumin(Dept.of Chemical Engineer ing ,N orthwest U niversity,Xi .an 710072)Abstract T he toughe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polymer are discussed in differ ent aspects.Some new ideas and principles are also prov id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 ials.Keyw ords T oug hening M echanism Polymer1 前言聚合物增韧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最早采用弹性体来增韧聚合物,如通过橡胶增韧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制备了性能优良的ABS 工程塑料;通过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N)增韧环氧[1];端氨基丁腈(ATBN )增韧BM [2],提高了树脂的断裂韧性。
但在提高韧性的同时,却使刚度、强度和使用温度大幅度降低。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讨论研究采用非弹性体代替橡胶增韧聚合物的新思路[3~6],先后获得了PC/ABS 、PC/AS 、PP/ABS 刚性有机粒子增韧体系,以及热塑性树脂(PEI,PH ,PES 等)贯穿于热固性树脂(EP,BMI)网络中的增韧体系。
PS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
’
l 辛洁波.塑料合金及塑橡共混改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0.95~147
2王国全,王秀芬.聚合物改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48~61
3杨军,刘万军,刘景江.高分子通报,1997,3(1):43~48 4 0kamoto Y, Ninomiya H, Miwa S, et a1. Macmmolecules,
张会轩等f9】将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的 SBR—肛PS与HIPS共混,研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和微观形态结构。结果发现,SBR—舻PS共聚物能 均匀地分散于HIPS基体中。其粒径尺寸为0.05~ 0.15“m,HIPS中原有的尺寸为1~4¨m的大橡胶 粒子未受破坏.形成了大小2种橡胶粒子共存的 结构,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较HIPS 进一步提高.而屈服强度未表现出明显下降,获得
弹性体对PS的增韧改性效果很明显,但在韧 性提高的同时,PS的强度、刚性、尺寸稳定性、耐 热性及加工性能都有所下降。为此,有人提出了 弹性体增韧Ps的设想,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 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增韧 Ps的研究也得以迅速发展【16·用。粒径为20 nm左 右的Ti0,粒子,经钛酸酯处理后,与HIPS高速混 合,制备PS,纳米TiO: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纳米 TiO,在PS中分布均匀.使得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有 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由于纳米TiO:的泊松比和聚 合物不一样.容易形成应力集中,从而诱发纳米 TiO,周围产生微裂纹。微裂纹则吸收大量的冲击 能量并阻止材料的断裂。另外,在断裂过程中,断 裂面上的纳米TiO,从基体上脱落下来,良好的界 面粘合使得在脱离时能够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 材料的韧性得以提高。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是一个全新的领 域,其增韧改性机理主要是在变形中。无机刚性 粒子产生集中效应,引发粒子周围的基体树脂屈 服。这种屈服将吸收大量变形功.从而达到增韧 的效果。并且,刚性粒子能阻碍裂纹的扩展或钝 化,终止裂纹,原因在于两相界面的部分脱粘形 成空洞化.使得裂纹钝化,不至于发展成破坏性 裂缝㈦引。 2.2非弹性体增韧PS的影响因素 2.2.1有机刚性粒子
电子教案与课件:《高分子材料概论》 第七章 聚合物共混物
第七章 7.2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7.2.1基本概念 相容性是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最重要特性。共混过程实施的难易、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都与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 密切相关。聚合物的共混物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起源于乳液体系各组分相容的概念,是指共混物各组分彼此相互 容纳、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不同聚合物对之间相互容纳的能力,有着很大差别。聚合物之间的互溶性 (miscibility)亦称混溶性,与低分子物中溶解度(solubility)相对应,是指聚合物之间热力学上的相互溶解性。热力 学混溶性是指在任意比例时都能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早期的共混理论研究发现,可以满足热力学相容的聚合物配对, 实际上相当少。此后,研究者不再局限于热力学相容体系,研究内容包括相分离行为和部分相容两相体系的相界面特性
第七章 7.2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7.2.5 相容性研究方法 研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方法很多。前面已述及以热力学为基础的溶解度参数(δ)及Huggins—Flory相互作用参数 χ12来判断互溶性。除热力学方法外,还可用玻璃化转变温度(Tg)法、平衡熔点法、聚合物相图、红外光谱法、电镜 法、界面层厚度法、界面张力测定法、共混物薄膜透明度测定法、共同溶剂法、粘度法等来研究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 7.2.5.1 玻璃化转变温度法测定聚合物-聚合物的互溶性 7.2.5.2 平衡熔点法 7.2.5.3 浊点法
第七章 7.4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
7.4.4 流变性能 聚合物共混物的熔体粘度一般都与混合法则有很大的偏离,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比例共混就产生较大的粘度下降,例如聚丙烯与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四甲基哌啶醇酯)(PDS)共混物和 EPDM与聚氟弹性体Viton共混物的情况。 (2)由于两相的相互影响及相的转变,当共混比例改变时,共混物熔体粘度可能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 (3)共混物熔体粘度与组成的关系受剪切应力大小的影响。 (4)单相连续的共混物熔体,例如橡胶增韧塑料熔体,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径向迁移作用,即橡胶颗粒由器 壁向中心轴方向迁移,结果产生了橡胶颗粒从器壁向中心轴的浓度梯度。一般而言,颗粒越大、剪切速率越高,这种迁 移现象就越明显,这会造成制品内部的分层作用,从而影响制品的强度。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
高分子合金增韧理论(读书笔记)橡胶增韧塑料的研究首先是从HIPS 和ABS 开始的。
它们的基体聚苯乙烯是典型的脆性聚合物。
因此,早期的塑料增韧理论大都是关于橡胶分散相如何增韧塑料的。
橡胶增韧塑料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微裂纹理论、多重银纹化理论和剪切屈服理论(屈服的膨胀理论)阶段,目前增韧塑料理论主要有多重银纹理论和银纹一剪切屈服理论,刚性粒子对塑料的增韧机理等。
当前,增韧理论正在向定量化发展。
一、研究增韧理论的权威人物目前研究聚合物增韧的人很多,但是比较权威的有三个。
一是荷兰的R. J. Gaymans,另一个是美国Michgan大学的Albert.F.Yee教授,他从力学的角度出发。
首先建立一个增韧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的方法计算出聚合物共混物的受力情况,从而得到其增韧及断裂的机理,他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增韧理论;美国杜邦公司的SouhengWu博士,他提出了聚合物共混增韧的逾渗模型。
二、弹性体与刚性体增韧塑料的区别点:1. 增韧的对象不同,前者可增韧脆性或韧性材料,后者则要求基体有一定的韧性2. 增韧剂的种类不同,前者是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模量极低,易于挠曲,流动性差,后者是脆性塑料.模量高,几乎不发生塑性形变,流动性好:3. 增韧剂含量变化的效果不同,前者含量增加韧性一直增加,而后者有一合适的增韧范围,超过这一范围后没有增韧效果。
4. 共混体系的性能不同,前者在提高材料韧性的同时,其模量、强度、热变形温度等大幅度降低,后者则在提高材料韧性的同时也可提高其模量、强度和热变形温度。
5. 韧性提高的原因不同,前者增韧是橡胶颗粒起应力集中体的作用,诱发基体剪切屈服和银纹化,吸收冲击能,从而提高材料的韧性,后者是增韧剂在基体静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强迫形变.吸收冲击能,提高材料的韧性。
三、橡胶弹性体增韧理论的发展1、微裂纹理论1956年,在研究HIPS拉伸过程中出现的体积膨胀和应力发白现象时,MERZ等人发表了第一个聚合物共混物的增韧理论一微裂纹理论。
增韧机理与方法
弹性体增韧理论
Wu氏逾渗增韧模型
➢ 指出聚合物的基本断裂行为是银纹与屁服存在竞争。链缠结密度γe 较小及链的特征比 C∞较大时,基体易于以银纹方式断裂,韧性较低; γe 较大及 C∞ 较小的基体以屁服方式断裂,韧性较高。 ➢认为给定的共混体系,都有一临界Tc, Tc仅是聚合物本身的参数。
T= d[(π /6Ør)1/3-1
预增韧体系
项目
PVC
冲 击 强 度 2.5
拉 仲 强 度 58.4
杨 氏 模 量 14.7
CPE 10份,PS 3份
PVC/CPE 16.2 41.0 11.1
PVC/CPE/PS 69.5 43.7 12.1
PC/AS体系:
PC/AS=90/10 冲击强度达 到峰值,AS 大于冲击强度 降低
刚性增韧剂 (刚性粒子)
刚性有机粒子(ROF) 刚性有机粒子(ROF)
PS、AS、PMMA等 SiO2、CaCO3、滑石粉、 凹棒土、BaSO4等
刚性粒子增韧对象,必须是有一定韧性的塑料基体,如尼龙、聚碳酸酯
对于脆性基体,则需要用弹性体对其进行增韧,变成有一定韧 性的基体,然后再用刚性粒子对其进行进一步增韧改性。
弹性体增韧理论
➢弹性体直接吸收能量理论 1956年
➢屈服理论
➢裂纹核心理论 1960年 ➢多重银纹理论 1965年 ➢银纹—剪切带理论 ➢银纹支化理论 1971年
由于成功地解释一系列 的实验事实,因而被广 泛接受。
➢Wu氏渗增韧模型等
提出了增韧塑料脆性转变的临界粒间距判断的概念, 对热塑性聚合物进行科学分类。
弹性体增韧材料增韧剂考量
增韧剂粒径的选择:
对于弹性体增韧塑料,基体树脂的特性不同,弹性体分散相粒径的 最佳值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氧树脂增韧研究进展*
余剑英孙涛官建国
(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介绍了以橡胶弹性体,非弹性体,热塑性树脂,热致液
晶聚合物,原位聚合刚性高分子及大分子固化剂等方法增韧环氧
树脂的研究进展和增韧机理
Abstract; Introduced to the rubber elastomer, non-elastomer, thermoplastic resin,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rigid polymers and macromolecules in situ polymerization method of toughened epoxy resin curing agent of progress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
关键词:环氧树脂;增韧;机理
环氧树脂以其优良的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粘接性,在机械,电子,航天航空,涂料,粘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环氧树脂固化后性脆,耐冲击性能差而且容易开裂的缺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在那些需要高抗冲击及抗断裂等场合下的应用【1】从60年代初期人们就用加入增塑剂,增柔剂等方法对其进行改性,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后发展到用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改性时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随后研究的领域又扩展到其它的橡胶和弹性体上【2】。
80年代后,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一些热塑性材料,如聚醚砜,聚砜等,使改性的领域大大拓宽,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新型的高分子材料——热致性液晶聚合物和大分子的固化剂来增韧环氧树脂。
综述了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主要研究进展。
1 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方法
1.1 橡胶类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
对环氧树脂增韧,最初的方法是在环氧树脂中加入一些增柔剂,但由于这会大大降低环氧树脂的其它性能,如耐热性,硬度等,故后来人们采用橡胶类弹性体尤其是反应性液态聚合物如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CTBA), 端羟基丁腈橡胶(HTBN) 聚硫橡胶等对环氧树脂增韧,才使环氧树脂在其它的性能降低不是太大的情况下韧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橡胶类弹性体对环氧树脂的增韧一般认为是由于橡胶与环氧树脂的poisson比不同,导致材料受到冲击时应力场不均匀,应力集中使橡胶粒子具有诱发银纹和产生剪切带的能力,由于银纹和剪切带能吸收大量的能量,而使环氧树脂的韧性有较显著的提高【2】但这只适用于低密度交联的环氧树脂体系P 因为在高密
度的环氧树脂交联体系中并未观察到银纹结构,因此kinLoch等【3】又建立了
孔洞剪切屈服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裂纹前端的三向应力场与颗粒相固化残余应力的叠加作用使得颗粒内部或颗粒,基体界面破裂而产生微孔洞,这些微孔洞一方面可以缓解裂纹尖端累积的三向应力,另一方面又由于颗粒赤道上的应力集中而诱发相邻颗粒间基体的局部剪切屈服,从而达到增韧的目的,此外,这种屈服过程还会导致裂纹尖端的钝化,从而进一步达到减少应力集中和阻止断裂,该理论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如在DGEBA环氧树脂中引入17 %(体积比) 的孔穴,发现体系的断裂韧性有显著的提高,而且其断裂面的形貌与橡胶增韧环氧树脂极为相似Q B R H 采用橡胶弹性体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弹性体的选择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1 ):橡胶应能与环氧树脂形
成两相体系,其中分散相,橡胶,以球形颗粒分散在连续相,(环氧树脂)中(2)分散相的粒径应具有一最佳值,其值大小主要由环氧树脂基体的链结构决定;(3)分散的橡胶粒子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但粒径分布越窄则越利于环氧树脂发生脆韧转变,(4)两相间应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强度【5】.。
此外决定增韧效果的另一个因素是环氧树脂基体的选择,因为研究表明连续相的延展性越大) 橡胶增韧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增韧另一潜力在于提高环氧树脂基体的屈服形变的能力【6】
1.2 非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
由于橡胶增韧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即在材料的韧性得到改善的同时) 材料的刚度. 强度和使用温度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80年代,国外出现了以非弹性体代替橡胶增韧塑料的新思想【7】这也为环氧树脂的增韧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非弹性体包括一些刚性有机粒子和一些刚性无机粒子,虽然刚性粒子容易形成缺陷,但是如果粒子与基体树脂结合紧密,在承受拉应力下,粒子可产生应力集中效应,引发周围的基体树脂产生微裂纹,吸收一定变形功,且粒子能阻止裂纹扩展,或钝化及终止裂纹不至于发展成破坏性裂缝,但是要想用刚性粒子增韧,环氧树脂基体本身要有一定的韧性,且与刚性粒子间应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8】。
为此,近年来人们通过对无机粒子的表面处理或在体系中加入反应性组分使无机填料被橡胶相所包覆,而橡胶的大分子链又与环氧树脂的大分子链相互缠结,形成‘核--壳’型粒子,这种‘核--壳’型粒子综合了刚性粒子与弹性粒子的优点,使聚合物的韧性和模量同时得到了改善{9,10}。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又试图用更小的粒子纳米粒子来增韧增强环氧树脂,由于纳米粒子具有量子效应. 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与常规的大颗粒材料相比,它能与环氧树脂的极性基团形成更加理想的界面(能形成远大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力)并能起到引发微裂纹,吸收能量的作用,故具有独特的增韧效果,而且可提高环氧树脂的强度和刚度【11】
1 ,2热塑性树脂增韧环氧树脂
随着高分子相容性理论的发展和增容技术的进步,环氧树脂与热塑性树脂的合金化增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有效的克服了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的不足等[12] 研究认为;环氧热塑性树脂体系的相结构发展通常遵循旋节相分离的机理,相区连续性和相区尺寸均随时间变化, 固化反应初期,均相混合物发生相分离, 产生双连续结构,随着相分离的进行,形成周期间距相似的结构,同时由于界面能的增加, 相连续性被破坏,形成球粒结构,并由于体系流动性降低,粒子在原处粗化, 最终形成彼此相连的球粒结构,由此可见, 如果能将相分离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固定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相结构,为此,人们通过研究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体系的相分离结构,发现通过选择固化温度和分子量不同的环氧树脂可得到不同的
相结构,杨卉等[13] 研究表明,环氧树脂与聚砜共混时,在较低的温度下对环氧树脂预固化,然后升温后固化,通过控制预固化时间,可以达到调控相结构的目的,如长的预固化时间对应小的微区尺寸! 选用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预聚物与聚砜共混,由相图中可看出,随着预聚物分子量的增大, 环氧富极相微区尺寸减小,从动力学上可以对这种结果进行解释,因为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分离过.程是同种分子聚集成各自的分子链运动过程,体系粘度越大,链段运动需要克服的势能越大,分子链越难运动,相分离就不易进行,增大环氧的分子量,即增大体系粘度,在同样的条件下固化,相分离速度降低,因而环氧相区尺寸减小.
2结束语
随着电气,电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飞速发展! 对环氧树脂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研究仍在不断深化.同时! 环氧树脂正由通用性产品向着高性能化,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化! 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机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因为增韧机理的研究可为寻找新的增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可以预测新的增韧方法及增韧剂将会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1 赵玉庭,姚希曾,复合材料基体与界面.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55--57
2 吴培熙,张留诚,聚合物共混改性。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10—320
3 kinloch j Yang J and Maxwell L. The Fracture of Hybrid-particulate
Composites.J .Mat. Sci. 1985,20;4169—4178
4 Huang Y, Kinloch J. The Toughness of Epoxy Polymers Containing
Microvoids.Polymer, 1992,33(6);1300--1342
5 郑强,冯金茂,俞月初等,聚合物增韧机理研究进展,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
程,1988,14(4):12--15
6 金士九,基体树脂可被增韧能力的研究,粘接,1999,20(2);1--4
7 Kurauchi T ,Ohta T, Energy Absorption in Blends of Polycarbonate with ABS and
SAN ,J ,Mat. Sci,1984,19,1699--1704
8 徐卫,非弹性体增韧,塑料,2000,29(2);33--36
9 何卫东,潘才元,核壳聚合物粒子,功能高分子学报,1997,10(1);110—114
10 欧玉春,高性能无机粒子填充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高分子学
报,19886,(5);601--606
11 郑亚萍,宁荣昌,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工新型材料
1999,(3);17--23
12 Yamanaka K,Inoue T, 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Epoxy Resin Modifield with Poly(ether suplhone).Polymer ,1989,(30)662--673
13 杨卉,谢续明,环氧树脂/聚砜共混体系相结构的调控研究---环氧树脂预聚物分子量的影响,高分子学报,2000,(2),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