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石壕吏唐代:杜甫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原文: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

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三男邺城戍。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诗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阅读学习。

石壕吏原文阅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原文翻译:(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石壕吏原文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

杜甫《石壕吏》古诗翻译和赏析

杜甫《石壕吏》古诗翻译和赏析

杜甫《石壕吏》古诗翻译和赏析《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石壕吏》古诗翻译和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石壕吏》古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古诗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刚刚。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杜甫《石壕吏》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13)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杜甫《石壕吏》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石壕吏》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石壕吏》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村名,在今河南陕县东。

投:投宿。

逾(yú):越过,翻过。

一何:多么。

长已矣:永远完了。

老妪(yù):老太太。

役:差事,劳役。

犹得:还能。

绝:停止。

泣幽咽:低微的、断断续续的哭声。

【大意】一天晚上,我在石壕村投宿。

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有差吏到村里来捉人。

房东老头儿听到动静,赶紧翻墙逃走,老太太出去开门。

隔着墙,我听见差吏在凶狠地叫骂着,要她把男人交出来去当差。

老太太伤心地哭着……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

一个儿子刚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已经战死了。

活着的人只好忍着悲痛活下去,因为死去的人永远不会活了。

”老太太讲得十分凄惨,不料差吏丝毫不同情,反而大发雷霆:“难道你家再没有别的人了?快交出来!”老太太哭着说:“再没有可以当差的人了。

只剩下吃奶的孙子和他的妈妈,可怜她还要给孩子喂奶,而且衣服破破烂烂,进进出出怎么见人啊! 请你们行行好,别抓她吧。

如果你们一定要找个人当差,我老婆子虽然没有力气,也还能做点事,就让我今晚跟你们走吧。

赶到河阳战场,兴许还能为部队做早饭。

”过了很久,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却又隐隐传来了房东儿媳妇的哭泣声……这一夜,我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天终于亮了,我要继续赶路。

与房东告别的时候,只见到了逃走归来的房东老头儿。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7篇)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7篇)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7篇)如何写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推荐篇一公元758年,安史之乱,为了平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原本胜利在望,但可怜我大唐盛世,20万兵力竟然在史思明第二年派来的援军中节节败退。

苍天啊!公元759年,我不料被贬在华州司功参,即使归家的心如箭一般,但还是被迫赶往目的地。

那晚,我来到了石壕村,想在这个小村庄里面投宿一晚,这个小村庄笼罩在一片乌云之中。

我四处瞧瞧,许多门口都探出了一个个脑袋来打量我这个来自异乡的客人。

可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女人的和小孩,没有一个男人。

很快我找到了一间旅馆,连掌柜的都是女人!看来这个地方已经被征兵的“光顾”过了。

很快我已到了我自我的房间,这时候我问女老板:“是不是征兵的来过你们这个地方?”只见那个妇女大吃一惊,跟我不停地说:那是要杀头的,那是要杀头的······在我的追问下,她把我拉到一旁毫不起眼的小屋子里,跟我说,每一天晚上有征兵的人过来搜人,村里面的男人害怕去当兵,都跑到山上头去了,我同情的点了点头:战争带给了人民什么好处呢?只可是是那些所谓的政治家的工具罢了啊!过了一会儿,天已经接近黄昏了,我用了晚膳,准备入睡,明天继续赶路。

这时,我突然听到外面在大吵大闹些什么,难道这就是妇人说的官兵来抓人了吗?我准备出去一探究竟,可是掌柜的女老板去赶忙把我拉回了客栈,跟我说你不要命了呀!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我打开窗户向外面望去,只见离我投宿的店较近的一个屋子,许多官兵从树上窜了下来,他们真是狡猾呀,白天躲在树上观看哪个房子里还有男人,而晚上是他们出击的较好时间,一个个黑影从树上跳下直窜早已经瞄好了的房子。

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而老妇人则出门与官兵周旋。

差役在那里大吵大闹不停的嚷着“说你们把老翁藏到哪去了?快说,要不然我就把你带回军营里!”差役在老妇的房子里翻来翻去,似乎要把那里的一切都翻了个底朝天,把老翁给找出来。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如下: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逾(yú):越过;翻过。

5.走:跑,这里指逃跑。

6.呼:诉说,叫喊。

7.一何:何其、多么。

8.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9.啼:哭啼。

10.苦:凄苦。

11.前:上前,向前。

12.致:对……说。

13.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4.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5.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6.新:最近,刚刚。

17.存:活着,生存着。

18.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石壕吏》赏析:
此诗不仅是杜甫“三吏三别”之一,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它精炼地通过一个夜晚的征发场景,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生动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现了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残暴无情的揭露。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石壕吏》原文及译文《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杜甫《石壕吏》赏析: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典范

杜甫《石壕吏》赏析: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典范

杜甫《石壕吏》赏析: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典范杜甫的《石壕吏》是“三吏三别”中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作品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2、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石壕吏》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全诗内容如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下文的故事发展提供了典型环境。

“暮投石壕村”,一个“暮”字,暗示了诗人投宿的时间;“有吏夜捉人”,一个“夜”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暮”和“夜”两个字,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

接下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通过对老翁和老妇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们的惊恐和无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通过对吏和妇的语言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吏呼一何怒”,一个“怒”字,表现了吏的凶狠和残暴;“妇啼一何苦”,一个“苦”字,表现了妇的痛苦和悲哀。

“听妇前致词”以下十二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详细地叙述了老妇的遭遇。

老妇说,她家有三个儿子,都去了邺城当兵。

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但家里已经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了。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她还是希望能够跟随官吏去河阳服役,为军队准备早餐。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经被抓走,走的时候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作品,咱们一起来瞅瞅原文,再好好品品其中的韵味。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可太有料了!杜甫不愧是大诗人,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悲惨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说我之前去乡下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儿。

那村子也不大,和石壕村有点像,村里的人都特别朴实。

有一天晚上,突然来了几个像是来收什么东西的人,那阵仗,把村里的人都吓得够呛。

我当时就在边上看着,那种紧张害怕的氛围一下子就弥漫开来。

就像诗里的石壕吏突然在夜里出现,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恐慌。

回到这首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傍晚到了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晚上来抓人,这一开头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赶紧翻墙跑了,老妇去应门,这细节描写得多生动,感觉那画面就在眼前似的。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得那叫一个凶,老妇哭得那叫一个惨。

这一怒一苦的对比,把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妇说“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了,两个死了,剩下一个还不知道咋样。

这是多么让人心酸啊!家里就剩下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连件完整裙子都没有的儿媳妇。

老妇自己虽然力气衰弱,但为了不让官吏抓走儿媳妇,还是决定跟官吏走,去河阳服役,还能给士兵们做做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晚上慢慢安静下来了,却好像还能听到隐隐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杜甫要走了,就只和老翁告别。

想想这场景,多凄惨啊!这首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悲哀和对百姓的同情。

杜甫《石壕吏》意思翻译与赏析

杜甫《石壕吏》意思翻译与赏析

杜甫《石壕吏》意思翻译与赏析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最近,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13)唯: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篇1【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

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

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

“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

“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

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石壕吏》原文及译文《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诗作之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

《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只听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

我记得有一次,给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有个小家伙瞪着大眼睛问我:“老师,为啥那差役这么凶啊?”我笑着回答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差役们有任务在身,要抓足够的人去打仗,所以就凶巴巴的啦。

”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心里想,让他们真正理解这首诗背后的沉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咱们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啊。

杜甫通过对石壕村这户人家遭遇的描写,把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看那老翁匆忙逾墙而走的紧张模样,还有老妇哭诉时的悲苦神情,仿佛都活生生地出现在咱们眼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怒一苦的对比,多么强烈啊!差役的蛮横无理,老妇的悲惨可怜,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再说这老妇,为了保护家人,自己挺身而出,要跟着差役去服役。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译文(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古今异义致词古:说话今:为某种活动所做的演讲前途古:前面的道路今:将来的光景创作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

“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

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

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

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

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

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

)但县吏仍不肯罢手。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

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

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