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
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
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当职业性的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1)病因明确。(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4)“三早预防”预后较好。(6)可以预防或减少。
诊断依据:患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13.矽肺(第115页)
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一半,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15.蛋白质评价(第149页)
1.蛋白质含量:评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应以含量为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公式为:①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②
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
3.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和程度。
①氨基酸评分: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氨基酸评分=被测
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
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②生物价: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消
化吸收后在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
16.糖类(定义、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第152页)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寡糖(棉籽糖、木苏糖)。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增强肠道功能,促进排便;2)降低血浆胆固醇;3)降低血糖;4)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
17.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症,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可致脚气病,维
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缺乏可致坏血病。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18.食物中毒(第184页)
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19.合理营养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
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互相之间的平衡。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
20.心身疾病是由明显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而导致的身体疾病。
21.发育匀称度评价:1.体型指数:(1)身高坐高指数(2)身高胸围指数2.营养指
数:BMI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认为大于24 kg/ m2为超重,大于26 kg/ m2为肥胖。(第200页)
二、医学统计方法
1.怎样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描述:变异系数、标准差,各指标的适用情况)(第239 244页)
A.算术均数简称为均数,用μ、—X分别表示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它适合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
B.几何均数,用于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呈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其数据特点是观察值呈倍数关系变化。
C.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为中位数,记为M。它适用于呈明显正负偏态分布的资料。
D.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平均数=S/ —X,它适用于比较若干组资料的变异度以及比较多组均数相差较大资料的变异度。
E.标准差用σ和s表示总体与样本标准差。它可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衡量均数的代表性。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前者是干预群体,后者是干预个体(患者)
3.疾病的三间分布,是疾病在人、地、时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描述,分析其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从而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提出有效防制对策。(第356页)
4.发病指标:(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分子不同,即发病率的分子为“某人群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第345、346页)(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分母不同,即死亡率的分母是同时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病死率的分母是同时期患该病人数。(第346、347页)
5.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6.病倒对照研究(优、缺点)(第379页)
(一)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②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时间较短。③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或者适合罕见病的研究。④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⑤易在医院中进行,对象较好控制,出结果快。
(二)缺点:①容易产生信息偏倚,特别是回忆偏倚。②不能计算暴露人群的发病率③不能计算相对危害度RR,只能计算优势比或者比值比OR来进行估计。④由于是由结果寻找原因,不能直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⑤证据力度较队列研究和随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