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绪论重点:概念: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预防难点: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第一章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难点:两种烟雾事件的特征比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各种群数量比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性疾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NO、NO2、颗粒物、汞。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新污染物,如酸雨、C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共5篇)第一篇:预防医学考试重点难点整合笔记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来源):1.一氧化碳对健康的影响 CO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与吸烟过程。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CO最高容许浓度1h均值=<10mg/m3.2..甲醛对健康的影响HCHO主要来源于室内家具与某些装饰材料,如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壁纸、油漆、涂料、黏合剂等材料均含有甲醛或可水解为甲醛的化学物质。
孕妇长期接触会引发妊娠,使新生儿染色体异常。
长期接触会导致鼻咽癌、脑癌、结肠癌、白血病等严重疾病。
3.总挥发性有机物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危害: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影响中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等症状;感觉性刺激,嗅觉不适;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肤,出现变态反应;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甚至可损伤肝和造血系统。
4.氡对健康的影响氡是无色、无谓、有天然放射性的一种惰性气体,氡原子的衰变产物成为氡子体。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向室内释放,或通过水泥地面和墙壁连接处,地面的缝隙,空心砖墙上的小洞以及污水坑和下水道等进入室内,高浓度氡会导致机体血细胞出现变化,氡衰变过程产生的α粒子可在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预防医学试题:1.举例说明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2.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什么是三级预防?论述临床医师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4.饮用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简述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根据我过居民的饮食习惯特点,拟出提高我国居民蛋白质营养水平的方案?6.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7.试述传染病的基本流行环节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8.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试述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9.试述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探讨疾病分布的意义?水是健康之本——世界著名的医学博士、日本的杜疗先生说:“长寿与健康的秘密尽藏在水中。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解1.一级预防/初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2.二级预防/三早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发病期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身心康复,恢复劳动力和精神状态4.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应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的健康水平及与其有关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改善社区卫生,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类健康。
核心:强调政府的作用,重视社会科学的作用5.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在政府领导下,在社会水平上,保护人民远离疾病和促进人民健康的所有活动6.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老年、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7.社区诊断communtiy diagnosis: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客观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社区内组织结构、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的过程8.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一组表现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9.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对个体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10.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有关临床研究的文章,用统一标准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进行定量综合后得出可靠结论11.Meta分析: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用正规的统计学方法综合各研究的结果,对已有资料进行最佳利用的方法1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13.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14.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s:在植物性食物中存在的、已知必需营养素以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人体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16.维生素A原:β胡萝卜素,在体内1/6转化为视黄醇;类胡萝卜素,在体内1/12转化为视黄醇17.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由摄入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8.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19.职业性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组织器官受到工作场所毒物的毒作用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20.尘肺pneumoconi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1.矽肺silicosis:职业活动中因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总称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4.伤害injury: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超过机体组织的耐受水平而造成的组织损伤和因窒息而引起的缺氧,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损伤25.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选择、填空1.三种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2.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为目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社会生态学综合干预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梳理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梳理一、预防医学: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同时研究住宿条件,劳动条件,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学科。
二、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三、健康要求:1、具有完整的体魄2、用现代仪器检测无病3、良好的心理状态4、较高的工作效率5、较强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三、健康资源:1和平2社会经济环境3食物和住所4稳定的生态环境5可持续的物质资源。
四、健康的决定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与社会支持;2环境因素:生活、生产、社会;3个人因素:个人素质,遗传素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行为习惯;4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基本治法,基本定期检查,定期疾病的预防,合理膳食,适当的机能修复。
五、医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和看法。
5个时期:1神本主义2自然哲学模式3机械论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社会生态学模式6现代医学模式: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六、两次卫生工作方针:1、1952—1957,“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与群众互动相结合。
2、1987—1997,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联系和区别:1联系:均主张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第二次是第一次的补充完善。
2区别:第二次结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缺医少药的国情而提出的,强调以农村为主。
七、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又叫病因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分药物预防和社会预防。
二级:临床前期预防,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临床预防,防止病情恶化,尽量减少并发症,做到伤而不残,残而不死,提高生存质量。
八、健康和疾病的连续带: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机体疾病和健康发生。
预防医学 复习要点
预防医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2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推荐摄入量〈RNI〉可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的群体中97%--99%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5适宜摄入量〈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6平衡膳食;是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能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
7肠外营养;通过肠道以外的通路即静脉途径输注能量和各种营养素,以达到纠正或预防营养不良,维护营养平衡目的的营养补充方式。
8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
9听觉适应;长时间在噪音作用下,听觉灵敏度下降,但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即可恢复10感染谱;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应,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或死亡等形式,一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
11氨基酸模式;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2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13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小于15的尘粒可进入呼吸道,称为可吸入性粉尘,AED 在5以下的粒子可达到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
14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15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理机体呈现某一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要点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三级预防(第3页)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1.混凝沉淀2.过滤3.氯化消毒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1.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是A.环境问题 B.健康问题C.生态平衡问题 D.环境与健康关系问题2.全科医生应当树立的正确观点是A.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B.治疗为主,预防为辅C.预防为主 D.治疗为主3.环境中汞的甲基化是A.环境自净作用 B.生物浓集C.生物转化 D.生物代谢4.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A.风 B.污染物排出量C.大气稳定度 D.距污染源的距离5.汽车废气中主要有害物质包括A. CO、甲乙基铅、尘 B.SO2、NOxC.CO、NOx、烃类、铅化合物 D.重金属6.关于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正确的是A.刺激眼睛,引起结膜炎 B.致癌C.对肺泡有刺激作用 D.引起咽炎7.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在接触30分钟后,水中游离性余氯含量不应低于A.0.3mg/L B.1.0mg/LC.0.5mg/L D.0.05mg/L8.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细菌总数,不超过A.3个/升 B.100个/升C.100个/毫升 D.1000个/毫升9.氯化消毒时,水中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氯量称为A.加氯量 B.需氯量C.有效氯量 D.游离性余氯量10.评价氯化消毒效果最简便的指标是A.加氯量 B.有效氯 C.余氯量 D.细菌总数11.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病因是A.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化学成分改变B. 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C.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不足D.某种化学元素明显摄人过多12.痛痛病是一种A.职业病 B.公害病 C.地方病 D.传染病13.脚气病的病因是A.维生素D缺乏 B.铁缺乏C.维生素PP缺乏 D.维生素B1缺乏14.脂肪不宜摄入过多,摄入的脂肪量占膳食总热能的多少为宜A. 30%—35% B.35% C.28% D.20%-30%第 1 页共11 页。
预防考试重点小抄版(护理专业用)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分布,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作用规律;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预防医学的特点及内容: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 2.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3.采用的预防对策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4.重视临床医学的结合,将预防整合于治疗之中 5.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的关系 6.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内容 1.环境与健康 2.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行为和生活方式3.卫生医疗服务4.生物遗传因素三级预防:公共卫生措施在全体居民中的实施统称为策略 1.一级预防即病因学预防,包括根本性措施,针对环境的措施,针对机体的措施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特点是:有病早治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恶化 3.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起特点是即病防残,对已患病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残疾;对已经残疾者,提供合适的康复治疗和就业机会。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原生环境: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次生环境: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造了的自然环境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立体空间,起范围自海平面以下11km至海平面以上10km包括其中的生物、地壳、海洋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结合体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保持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
预防医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预防医学知识点整理★一、绪论★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模块之一,是研究外界各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利用,联系紧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比较:前者针对群体,后者针对个体。
★2、健康的定义:WHO提出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条标准:①健康必须具有完整的体魄②用现代仪器检测无病③有良好的心态④有较高的工作效率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3、健康的资源:①和平②适当的经济资源③食物和住所④稳定的生态系统⑤可持续性资源的应用。
★4、健康决定因素:①社会经济因素②个体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卫生服务★5、医学模式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看法。
核心是医学观。
发展阶段: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社会生态学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的影响:①医学研究②临床治疗③临床康复④疾病预防★6、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临床工作者遇到的是一个个病人,但一个病人是个体,个体多了达到一定数量就是群体,多个病人或一类疾病,所有病人(或某些健康问题的健康人)构成的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称为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或称为健康问题的分布。
7、健康问题:是指个体所表现出的非健康状态,具体的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
★8、疾病:是指个体表现出能够被患者个人感知或他人观察、测量到的异常状态,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功能不正常状态。
★9、疾病的特点:①临床性②个体性★10、健康疾病连续带:①对个体:就是一个人从健康——疾病——健康的过程。
②对群体:就是发病的低水平——发病的高水平——发病的低水平的过程。
WHO:从健康—疾病可以认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带(HDC)。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或控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致病因素,使人群受致病因素的危害,并对人群进行卫生宣教,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第二级预防: /临床前期预防/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及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互相协调的状态。
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介水传染病: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推荐摄入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的人群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
微量元素:凡体内含量小于体重0.01%的矿物质。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力的因素。
就业前健康检查:指对准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在上岗前进行的健康检查。
初级卫生保健PHC: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和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除病原体的人。
计划免疫:根据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的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医源性疾病:指在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等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的一类疾病。
二.问答1.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是什么?答: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免疫毒作用。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感染谱:指宿主感染病原体后,轻重程度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2、生物富集: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含量,并在生物体内逐级提高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3、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的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4、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5、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RNI: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可以满足某一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6、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7、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8、疫源地消毒:为了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属防疫措施.9、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且这些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不均,则会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和疾病的真实联系.11、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简称RR.12、短期波动:疾病在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短期波动的含义与爆发相近,只是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13、盲法:在从事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时可采用盲法,使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不明确干预措施的分配,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分为、双盲、三盲.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5、患病率:又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者所占的比例.16、发病率: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17、职业病:职业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凡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即立法意义上的狭义职业病.18、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免疫原性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自行产生特异性免疫.二、简答题1、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答: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子、可疑致病因子或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2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的二级预防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3第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2、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答:1升高的因素是: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2降低的因素是:病死率高、病程短、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 3、铁在食物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哪些答:铁在食物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血色素铁和非血色素铁,前者存在于动物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它能以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粘膜吸收,不受膳食因素影响,吸收率较高;后者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它必须先从络合物中分离再被还原为二价铁才能被吸收.影响铁吸收的因素:1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的植酸盐、草酸盐;2体内缺乏胃酸或服用抗酸药可影响铁吸收;3铁的吸收与体内铁的需要量和贮存量有关,一般贮存量多时其吸收率低,反之,贮存量低或需要量增加时则吸收率增高.4、简述队列研究的原理.举例说明答: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5、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答:诊断原则:主要以接触粉尘的职业史为前提,技术质量合格的X线后前位胸片改变为依据,结合现场劳动条件资料,参考临床症状、体征等,连续观察,综合分析,按国家尘肺X线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治疗方法: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脱离粉尘作业,以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合并症的发生,、期矽肺有一定疗效.6、简述职业病的诊断依据.答:1职业史包括患者的工种和工龄,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症状出现时间及工种人群的发病情况等2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调查与评价工作场所的调查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种类及其强度等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辅助检查.7、列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至少五种答: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血脂、酗酒.三、问答与案例分析题1、疾病,基因,营养素之间的关系.答:营养素、基因、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5种模型进行描述:①模型A:基因型决定了某种营养素是危险因素,然后该种营养素才导致疾病;②模型B:营养素可直接导致疾病,基因型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可在营养素导致疾病过程中起促进或加重作用;③模型C:基因型可直接导致疾病,营养素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可在基因型导致疾病过程中起促进或加重作用;④模型D:营养素与基因型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疾病,而且二者均是导致疾病危险性升高所必需的;⑤模型E:营养素和基因型均可单独影响疾病的危险性,若二者同时存在,可明显增加疾病危险性胆固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胆固醇进行生物膜和某些激素生物合成.因此,应适量摄入胆固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过量摄入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和脑卒中.人体内的胆固醇,来源于食物摄入和体内合成.机体可以通过负反馈机制调节胆固醇摄入和代谢的几个关键基因,调节胆固醇的来源.LDL受体在细胞摄取胆固醇时起关键作用;HMG-CoA还原酶和HMG-CoA合成酶是胆固醇的从开始生物合成的关键控制点.当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低时,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和摄取这些基因被激活;反之,当细胞内胆固醇充足时,这些基因表达被抑制.胆固醇对上述3个基因表达调控水平包括转录和转录后2个水平.胆固醇对LDL受体基因、HMG-CoA合成酶基因调控机制:LDL受体基因、HMG-CoA还原酶基因和HMG-CoA合成酶基因在启动子区均有相同固醇调节序列,即5’CACCC/GCAC,该序列称为固醇调节或反应元件-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1, SRE-1.转录因子可与SRE-1结合并调节基因转录活性;而转录因子又受固醇类化合物修饰、调节.2、诊断实验与筛检实验.灵敏度即真阳性率,为诊断试验阳性的患者占患者总数比例,理想的应为100%.特异度即真阴性率,为诊断试验阴性非患者占无病总人数的比例,理想的应为100%.假阴性率为实际患病,经诊断试验判断为无病的百分率,即诊断试验判断为阴性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比例,又称漏诊率统计学上称β错误,理想的应是0%.假阴性率为实际患病,经诊断试验判断为无病的百分率,即诊断试验判断为阴性的非患者占全部无病者的比例,临床上称为误诊率统计学上称为α错误,理想的应是0%.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00%为正确指数,亦称约登指数Youdon’s Index,理想的应为100%.其值愈大愈好.但应注意,正确指数大时,并未告知是灵敏度高还是特异度高,因此,它不能代替上述四项指标.3、阐述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答:温室效应:由于人为活动使大气中某些能吸收红外线等长波辐射的气体浓度增加,直接影响地表热量向大气中发散,而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生物媒介传染病、暑热相关疾病等增加;洪水、干旱及森林火灾发生的次数增加;地球两极冰冠及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升高臭氧层破坏:氟利昂CFCs、N2O、 NO、CCl4、CH4等危害:人类皮肤病和白内障等发病率增加;动植物杀伤作用,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全球气候变暖酸雨:pH值小于的降水;起因SO2,NOx危害:酸化土壤,危害植物;刺激呼吸道,腐蚀作用.4、比较流行病学中实验研究与队列研究的异同.答:相同点:①都是前瞻性研究;②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异同点: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5、中国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答: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9如饮酒应限量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6、阐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答: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感染源,寻找与确定感染途径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验疫和医学观察期限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潜伏期长短还可以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7、详述针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答:一管理传染源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8、结合自学专业特点,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设计一个课题.不少于三百字。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1.预防医学的“三大法宝”是(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和(环境医学)。
2.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
3.我国卫生工作的总策略: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
4.一级预防:也称病因学预防,包括1)健康促进;2)健康保护。
5.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包括:筛检方法和检测技术。
6.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7.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
8.预防医学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9.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
11.环境是由(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12.环境介质:是指空气,水,土壤和生物体。
13.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14.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下约12km厚度的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及海平面以上约10km高度的大气层。
15.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16.按环境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将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7.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四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8.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
19.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ment):指天然形成,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但当原生环境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时,则会出现的环境问题是地球化学性疾病。
20.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ment):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如温室效应。
21.全世界最普遍且有直接,间接或潜在危害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卫生的策略和措施,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象是群体和个体,手段是三级预防策略,目的是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推进社会文明发展。
2.预防的高危策略(high-risk strategy of prevention): 指针对疾病高风险的个体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将来发病的风险。
3.预防的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 of prevention): 是指针对影响整个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病因链上哪些远端的因素进行干预来降低整个人群疾病的风险。
4.健康素养:是在进行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有关的日常活动时,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来做出健康相关决定以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动机和能力。
5.健康共治:是指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路径”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共同采取的行动。
6.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s):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7.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8.生物放大作用:是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9.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导致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 --effect relationship):指化学物质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生物机体之间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的关系。
预防医学整理复习资料
绪论一、掌握1、预防医学:1)、模式:环境-人群-健康。
2)、任务: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以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等原理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探讨环境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物遗传因素坐等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在“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疾病的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和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达到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和防制伤残的目的。
2、健康:1)、概念: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建筑环境等),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收入、社会地位、教育、文化背景、就业和工作条件等)。
②行为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抽烟、酗酒、滥用药物和吸毒、不健康的饮食等等。
③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各级医疗、预防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及利用,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医疗卫生制度的保障,对人群健康又着促进作用。
④生物遗传因素:人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状况。
3、三级预防的原则:对大多数疾病而言,不论其病因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
1)、病因尚未坑定,但综合性的第一级预防一般还是有效的,如恶性肿瘤:强调第一、二级预防。
2)、对有些病因明确而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如职业病、医源性疾病:强调第一级预防。
3)、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则要按其特点,通过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针对其危险因素,强调第一级预防的同时,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
二、熟悉1、公共卫生措施:1)、定义:以预防医学的理论和基本观念为基础,根据公共卫生宗旨和核心功能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2)、包括:①开展公共卫生监测、②预防性卫生服务、③疾病预防和控制、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⑤健康促进、⑥卫生服务研究。
【精品】预防医学笔记(护理系)1
【精品】预防医学笔记(护理系) 预防医学绪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标志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又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的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的人。
②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讨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相互依存关系。
③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客观和定量地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心身疾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④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的预防和干预的卫生服务。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意义:1、为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2、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3、反映了人们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第一章1/ 21预防保健策略 1、三级预防的原则:第一级预防①国家制定相应法定法规,防御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预防疾病。
②从个人角度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意义是对传染病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流行蔓延,对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愈早,预后较好;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治伤残。
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1、传染病是由特异病原微生物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疾病,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的传给易感宿主。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3、传播途径: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水传播③经食物传播④经接触传播⑤经土壤传播⑥医院性传播⑦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⑧垂直传播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个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传播途径。
护理预防医学(重点)(2)
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卫生14题,统计13题,流病13题;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卫生2题,流病2题;计算分析题(3题,共25分):流病1题6分,统计2题19分简答题1.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答:①群体原则②现场原则③对比原则④代表性原则。
2.流行病学方法有哪些?答:(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以现况研究为代表)、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3)数理法:理论研究、方法学研究。
3.流行病学的用途。
答:①研究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②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与病因③研究疾病预防与疾病监测④评价疾病诊疗措施并指导临床工作⑤研究疾病自然史⑥指导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
5.何谓疾病的流行强度?常用哪些术语?答:某病在某地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特征。
常用术语有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
6.现况研究的种类和用途。
答:种类:普查和抽样调查。
用途:用于研究病程较长而患病频率较高的疾病,对于病程较短的疾病意义不大。
7.抽样调查的优点和缺点。
答:(1)优点:具有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优势,同时由于调查工作量比较小,能够充分保证调查质量(2)缺点: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过程均比普查要复杂,重复和遗漏不易被发现,不适用与变异大的资料和需要普查普治的情况。
8.抽样调查的分类有哪些?答:①单纯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④整群抽样⑤多级抽样。
9.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答:(1)优点:①由于暴露与结局的发生时间顺序清楚,所获资料准确、可靠,因此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②可直接计算发病率与RR值,用于分析疾病与病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同时观察一种暴露与所致多种疾病的关系③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2)缺点:①研究周期长,工作量大人财物耗费多②失访偏倚较大③不适合研究发病率低的疾病,因为此类疾病所需的样本量大,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10.简述队列研究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预防医学复习
(选择题要想做好还要看上课的课件,大题基本上在上课放水的内容里面,简答题只要答大点。
)
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三级预防(第3页)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
2.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第11页)
多样性;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
3.健康效应普:一般情况下,无健康损伤者居多,有代偿功能改变者次之,发病者
仅少数,死亡者则很少,这样形成金字塔的分布模式,构成人群的健康效应普。
P10
4.环境污染所致人群健康的效应(剂量效应/反应)(第11页)
暴露剂量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健康效应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称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曾加或减少,人群中出现某种特定的健康效应的频率随之发生变化,暴露剂量的大小与特定健康效应的频率之间的现行关系,称之为剂量-反应关系。
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第12页)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量负荷和亚临床变化;远期危害(致癌作用;对遗传的影响)。
6.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逆温、空气离子化
紫外线:A段(长波,波长320~400nm);B段(中波,波长275~320nm),有抗佝偻病作用,还会引起红斑作用;C段(短波,200~275nm);波长260nm 左右的C段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即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的电子与中性分子结合很成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如何对水体进行处理?(第47页)
1.混凝沉淀
2.过滤
3.氯化消毒
8.次氯酸消毒后,水质标准要求加氯接触30min后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
mg/L,管网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5 mg/L。
P49
9.水体富营养化(由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的,可致赤潮),水俣病(由甲基
汞所致的,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10.职业病有害因素: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第73页)
11.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75页)
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性外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
12.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依据)(第76页)
当职业性的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特点:(1)病因明确。
(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一般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具有群体性发病的特征。
(4)“三早预防”预后较好。
(6)可以预防或减少。
诊断依据:患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主要)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13.矽肺(第115页)
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较高的粉尘所致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一半,是尘肺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15.蛋白质评价(第149页)
1.蛋白质含量:评定一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应以含量为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一种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公式为:①蛋白质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②
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
3.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利用率表示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和程度。
①氨基酸评分:食物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氨基酸模式,
氨基酸模式是指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氨基酸评分=被测
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mg)/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
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mg)②生物价: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消
化吸收后在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储留氮/吸收氮
16.糖类(定义、分类、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第152页)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按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寡糖(棉籽糖、木苏糖)。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1)增强肠道功能,促进排便;2)降低血浆胆固醇;3)降低血糖;4)增加饱腹感、减少能量摄入。
17.维生素:维生素A缺乏可致夜盲症,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缺乏可致脚气病,维
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缺乏可致坏血病。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易引起中毒。
18.食物中毒(第184页)
食物中毒是指是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机型亚急性疾病。
特点:1)潜伏期短,多为集体爆发;2)中毒变现类似;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关系;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传染疾病的最大区别)。
19.合理营养是指通过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
的正常生理需要并达到互相之间的平衡。
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
20.心身疾病是由明显社会、心理因素诱发而导致的身体疾病。
21.发育匀称度评价:1.体型指数:(1)身高坐高指数(2)身高胸围指数2.营养指
数:BMI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一般认为大于24 kg/ m2为超重,大于26 kg/ m2为肥胖。
(第200页)
二、医学统计方法
1.怎样描述资料?(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描述:变异系数、标准差,各指标的适用情况)(第239 244页)
A.算术均数简称为均数,用μ、—X分别表示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
它适合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
B.几何均数,用于描述一组资料数据经对数转换后呈现为对称分布或正态分布的变量值的平均水平,其数据特点是观察值呈倍数关系变化。
C.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值即为中位数,记为M。
它适用于呈明显正负偏态分布的资料。
D.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平均数=S/ —X,它适用于比较若干组资料的变异度以及比较多组均数相差较大资料的变异度。
E.标准差用σ和s表示总体与样本标准差。
它可描述变量值的离散程度,衡量均数的代表性。
2.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前者是干预群体,后者是干预个体(患者)
3.疾病的三间分布,是疾病在人、地、时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因此对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综合描述,分析其在人群、地区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获得有关病因线索和流行因素的资料,从而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提出有效防制对策。
(第356页)
4.发病指标:(1)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分子不同,即发病率的分子为“某人群某年某病新发病例,患病率的分子是特定时间某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第345、346页)(2)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分母不同,即死亡率的分母是同时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病死率的分母是同时期患该病人数。
(第346、347页)
5.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三间分布)归纳、整理后,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特征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假设)的一种方法。
6.病倒对照研究(优、缺点)(第379页)
(一)优点:①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
②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时间较短。
③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或者适合罕见病的研究。
④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
⑤易在医院中进行,对象较好控制,出结果快。
(二)缺点:①容易产生信息偏倚,特别是回忆偏倚。
②不能计算暴露人群的发病率③不能计算相对危害度RR,只能计算优势比或者比值比OR来进行估计。
④由于是由结果寻找原因,不能直接下因果关系的结论。
⑤证据力度较队列研究和随机对
照研究弱。
7.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分别是对现在、过去、将来的情况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8.统计计算:(一)单样本t检验(详细参阅第254页)
方法: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计算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做出推断结论
(二)卡方检验即X2检验(第283),资料整理与分析的OR值(376页)。
重点在两者的组合题(376页)。
校正X2值的计算公式为:X2=(Iad – b cI – n/2)2 n /(a+b)(a+c)(b+d)(c+d)
优势比(OR)又称比值比,交叉乘积比的计算公式为,OR=(a/c)/(b/d)=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