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
2.1.4分解纤维素的分离
![2.1.4分解纤维素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e102b73c0740be1e650e9a47.png)
1、实验原理 2、培养基的设计
三、实验流程不操作
1、实验设计不操作 2、案例分析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三、实验流程不操作 1、实验流程不操作 ⅰ土壤取样
ⅱ选择培养
ⅲ梯度稀释
生命
ⅳ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 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ⅴ挑选产生透明圈菌落
ⅵ纤维素酶测定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刚果红(RD) 纤维素(多糖)
结合 形成
红色复合物
刚果红(RD)不水解后的纤维生命二糖和葡萄糖丌反应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实验原理 刚果红(RD)染色法 (2)透明圈反应
刚果红(RD) 纤维素(多糖)
结合 形成
红色复合物
生命
纤维素酶(复合酶)
红色复合物无法
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2、纤维素酶
说明: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多种组分,各组分之间协 同作用,单一的一种组分无法独立彻底分解纤维素。 (2)该酶也具有与一性,只能分解纤维素。 (3)该酶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生条命 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pH等。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山西省实验中学 生物教研组:颜威
以纤维素分解菌为 中心形成透明圈
生命所系 性命相托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实验原理
(2)透明圈反应
说明: I.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可被特定菌群所利用的营养成
分,造成浑浊、丌透明的培养基背景 II. 就会在待筛选菌落周生围命形成透明圈,透明圈的大小
反映了菌落利用此物质的能力 III. 培养微生物时加入药物所产生的透明圈也可用亍检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1同步检测:专题2.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1同步检测:专题2.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0765e4cbd0d233d4b04e6931.png)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理一理判一判1.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可以水解成葡萄糖。
(√)2.纤维素分解菌能利用纤维素的根本原因是它们能产生纤维素酶。
(√)3.纤维素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
(√)4.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5.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透明复合物,所以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6.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中,应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土样。
(√)7.刚果红染色法只能在培养微生物的时候加入刚果红。
(×) 8.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刚果红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9.在刚果红培养基上有透明圈的菌落一定是纤维素分解菌。
(×)悟一悟1.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利用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成分充分消耗,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因为需要在培养基上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菌落。
2.在上述选择培养基中能以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而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而在上述鉴别培养基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长。
3.利用选择培养基可选择出某种微生物并通过培养增加数量,而利用鉴别培养基可鉴别微生物种类。
4.在使用顺序上,一般先使用选择培养基培养,梯度稀释后再用鉴别培养基鉴别。
感悟体会:练一练1.[2019·江苏高考题]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解析:应该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存活,A项错误;木材、秸秆中富含纤维素,故可以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菌,B项正确;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后,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C项正确;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饲用价值,D项正确。
实验设计2: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实验设计2: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https://img.taocdn.com/s3/m/8e6f966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e.png)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设计实验目的:1.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掌握刚果红染色的机理和操作。
实验原理:1.以纤维素喂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能选择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塘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实验仪器与用具:除实验五中用到的外,还需要恒温振荡培养箱实验材料和试剂:取自湿地或原生林地的土样(大于20g)羧甲基纤维素钠,酵母粉,磷酸二氢钾,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刚果红,硝酸钠,硫酸亚铁,硫酸镁,磷酸氢二钠,纤维素粉,蔗糖(也可以用廉价的秸秆磨成粉末代替纤维素粉)实验步骤:将称量好的蔗糖,硫酸亚铁,硫酸镁,磷酸氢二钠,硝酸钠,2g纤维素粉(秸秆粉)倒入500ml锥形瓶内,再加入200ml蒸馏水,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得选择培养基,备用。
讲称量好的羧甲基纤维素钠,蛋白胨,酵母粉,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4g琼脂粉加入另一个500ml锥形瓶内,再加入200ml蒸馏水,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得鉴定培养基,备用。
用5ml微量可调移液器向编号为1--5号的试管内分别加入9ml蒸馏水,塞上棉塞,备用。
讲配制好的选择培养基,鉴定培养基,5支装有蒸馏水的试管,包好的培养皿(最少9个),枪头放入灭菌锅内在121度下灭菌20min。
灭菌后,取出灭菌锅内物品,放入超净台内,用酒精棉球擦拭超净台面和实验者的双手,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称量好的20g土样加入到选择培养基中,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
将选择培养基放入恒温振荡培养箱内培养48h(震动培养箱转速为200r/min,控制温度为30度)。
等鉴定培养基冷却到不烫手时,在超净台内酒精灯火焰附近往每个培养皿内倒入20ml左右鉴定培养基,在超净台面轻轻摇匀,熄灭酒精灯,等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板倒置于超净台上。
48h后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取出选择培养基,置于超净台上点燃酒精灯,再用1ml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取1ml选择培养基的菌液到1号试管内,得到稀释10-1的稀释液,并用此方法依次稀释10倍,在5号试管内得到10-5的菌液稀释液,再用1ml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取3号试管中的菌液,滴加2滴到平板上,用涂布器在平板上均匀涂布(注意涂布器要灼烧一下),依照此方法同样将4号5号试管内的菌液涂布到培养皿中,不同菌液每个涂2--3个平板,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内,30度培养1--2d,1-2d后取出恒温培养箱内的平板。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627cbd6902768e9951e73889.png)
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
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
嗜盐菌的菌样应从 海滩等高盐 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
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
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以淀粉为 的
3、操N作aC:l溶液作用:刚漂果洗红作,用以—免—出洗现去的与透纤明维圈素不结够合清不晰牢。的 方法1: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方法2: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染色法
优点
缺点
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颜色反应基本 操作繁琐。
方法1 上是纤维素分 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
(后置染色法) 解菌的作用 混杂。
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 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 葡萄糖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课堂小结
分解 纤维 素的 微生 物的 分离
纤维素酶 种类、作用、催化活力
筛选原理 刚果红染色
前置染色法 后置染色法
实 土壤取样 验 选择培养 设 计 纯化培养
富含纤维素土壤 增大分解菌含量 染色鉴别
为什么?
微生物大量繁殖
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 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 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 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 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注意:该步骤也可省略,但纤维素分解菌较少。
3.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 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101~107倍。
2024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27
![2024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27](https://img.taocdn.com/s3/m/3674c57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4.png)
2024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52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步骤②为系列梯度稀释,步骤③中的牛肉膏蛋白胨均可提供碳源、氮源B. 实验中对试管、培养皿的灭菌是干热灭菌,这种方法适用的是能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C. 实验中的培养基适宜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D. 实验中采用平板划线法计数,最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低2、在细胞工程操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
下列操作不合理的是()A. 选择幼龄动物的组织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B. 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C.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抗毒苗D. 选择病人的核移植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后可形成免疫匹配的移植器官3、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卫生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我国科学家培育的Bt毒蛋白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性B. 我国科学家将赖氨酸合成酶基因导入玉米,获得富含赖氨酸的转基因玉米C. 我国科学家将乙烯合成相关基因导入西红柿,获得的延熟西红柿储存时间大大延长D. 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羊乳腺细胞,获得生产人凝血因子的乳腺生物反应器4、《齐民要术》记载:“世人云:‘米酒过甜’此乃不解法候(法候:方法)。
酒冷沸(沸:起泡)止,米有不消者,便是曲(酒曲)势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米酒过甜是因为米中糖类物质过量,发酵停止时仍未完全消耗B. 酿酒中期起泡现象是微生物厌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C. “酒冷沸止”说明酵母菌的代谢过程逐渐停止D. “曲势尽”的原因可能是发酵过程pH值升高或营养物质含量下降5、高等哺乳动物受精后不久,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拓展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拓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6e2edb76a20029bd642dfd.png)
(三)、实验设计
土壤 选择 培养 梯度 将样品涂 布到鉴别 培养基 ①鉴别培养基 的特点? ②如何鉴别? 挑选 菌落 挑选什 么样的 菌落?
取样
稀释
什么 样的 环境 取样? 根据:微生物 对生存环境的 要求,到相应 环境中去找;
① 培养的目的? ②选择培养基的 特点?
目的:增加纤维素 分解菌的浓度,以 确保能够从样品中 分离到所需要的微 生物;
培养基经涂布培养先长出菌 步 落→再覆盖1mg/mL的CR溶 骤 液→(10~15min后)倒去CR溶 液→加入1mol/L的NaCl溶液 →15min后倒掉NaCl溶液→ 出现透明圈
优 显示出的颜色基本上是纤 点 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配置10mg/mL的CR溶液→灭菌 →按照1mLCR溶液/200mL培养 基的比例混匀→倒平板→接种后 培养→出现透明圈
问题三:“资料三”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你打算选哪一种? 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 年的历史,在本课题中我们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是 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 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 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 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 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 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 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 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 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 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 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5、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 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3 条线均与下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条 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分析以 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D
高中生物 专题2 话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件
![高中生物 专题2 话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a9297fab069dc502201e4.png)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要求 探讨微生物的利用。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 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他物质,讨论这类微生物 的应用价值。
●课标解读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讨论这类微生 物的应用价值。
●教学地位 本课题在学习前面两个课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富集培养 及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这两个步骤,对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无 菌操作技术、选择培养技术都有应用,因此学习本课题除了 复习前面两个课题的相关内容外,还需重点学习鉴别培养基 等知识。
课题延伸
1.为确定透明圈内的菌落是否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 行 发酵产纤维素酶 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 酵和 固体发酵 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 等 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进行定量的测定。
1.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是一种复合酶。(√) 2.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存在 菌落混杂问题。(×) 【提示】 会使菌落间混杂。
1.纤维素 (1)组成: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构成的大分子物质,只 由 C、H、O 三种元素构成。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纤维素分子的结构
(2)含量: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3)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多的天然产物, 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 壁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4)用途:纤维素可以用于造纸、纺织、炸药制造等工业;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的功 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便,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5)商品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微晶纤维 素等均是由天然纤维素制得的。其中 CMC-Na 可溶于水。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97e2b724cfc789eb172dc8f5.png)
(3)某些商品纤维素 ①水溶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②不溶于水的微晶纤维素(Avicel)。 2.纤维素酶 复合酶 ,包括三种组 (1) 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 _________ 葡萄糖苷酶 分,即C1酶、Cx酶、________________ 。 (2)作用: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_ 纤维二糖 ; 葡萄糖苷酶 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_____________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 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___________ 颜色反应 , 先培养______ 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关于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分离和纯
)
化操作的叙述中,下列正确的是(多选)(
A.在地表下面10米深处的土壤中取样
B.要用只含有纤维素有机营养的选择液体培养
基进行选择培养
C.要用酚红培养基进行进一步鉴定
D.要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解析:选 BD。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 取的土样要在枯枝败叶比较多的地方,并且要 取土壤 3 ~ 8 厘米深的表层土,太深的土壤中纤 维素很少,细菌数量也很少;而用含有纤维素 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目的是使得纤维素分解菌 被选择出来并加以“浓缩”;为了进一步分离 纯化细菌,就要进行稀释涂布接种,以得到单 个细菌长出来的菌落;最后纤维素分解菌的进 一步鉴定用的是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酚红 培养基是用来进行尿素分解菌的鉴定。
成分
含量
纤维素粉
NaNO3
5g
1g
Na2HPO4· 7H2O
KH2PO4
1.2g
0.9g
MgSO4· 7H2O
KCl
0.5g
0.5g
(成都七中)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
![(成都七中)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00e8b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f.png)
28.酵素的本质是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的混合物。可以新鲜的蔬菜和瓜果为原料,用其上附着的天然菌种进行发酵,然后从发酵液中提取得到酵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酵素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酶水解,无法起到助消化的作用
A.编号a和f比较可知,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表面会变浑浊
B.根据编号b和c的观察结果可知,抗生素Y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C.将编号e和a的结果比较可知,0℃的环境不适合大肠杆菌生长
D.若揭开编号f的盖子,24h后可观察到培养基表面出现浑浊
23.已知某种霉菌的正常生长需要多种微量金属元素。为探究该霉菌生长所需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研究小组将该霉菌的悬浮液与经灭菌处理后不含任何微量金属元素但含有其他必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混合后倒平板,然后在平板上划分多个区域,将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离子分别添加到不同区域,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发酵前可以煮熟果蔬进行消毒,以确保发酵过程无杂菌污染
C.将酵素添加进洗衣粉中并配合沸水冲洗,可以帮助分解衣服上的油渍
D.可将酵素加入饲料中降解不易被消化的成分,加入ATP可促进此过程
29.某洗衣粉中有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为了验证其性质,进行下图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甲中纱布上蛋白膜消失,原因是适宜的温度催化蛋白质水解
C.腐乳的制作利用了豆腐和空气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D.毛霉与乳酸菌的区别是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
5.如图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B.毛霉为需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放置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基础版,含解析)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基础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32693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4.png)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 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说法,错误的是()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B.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C.纤维素酶可用于去掉植物的细胞壁D.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答案】B2. 在将样品稀释液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之前,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B.证明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答案】C【解析】通过选择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故C正确。
3.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释放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C.该实验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时只能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不能在倒平板时加入【答案】D【解析】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所以可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A项正确;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B项正确;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项正确;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项错误。
4.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A.经选择培养后即可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纤维素分解菌少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D.此实验中需设置对照组【答案】A5.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肯定错误的是()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答案】C【解析】A、由题意可知,a组高压灭菌,没有微生物,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正确;B、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的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所以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正确;C、b组的敌草隆不可能全部分解,C错误;D、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正确.6.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D.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答案】D【解析】A、为防止土壤浸出液浓度过高,不能获得单菌落,要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A正确;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C、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D、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7.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从土壤中分离含量较多的微生物时,选择培养可以省略C.该实验用到选择和鉴别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法中,若将微生物培养在事先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出现透明圈的菌落即所需菌种【答案】D8.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B.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D.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图解可知,微生物A的碳源是纤维素,故要想获得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A项正确;图中②过程表示生产乙醇的过程,常用微生物是酵母菌,B项正确;微生物A所用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用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C项错误;微生物A之所以能利用纤维质原料是因为其含有纤维素酶,故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D项正确。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寒假作业五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寒假作业五](https://img.taocdn.com/s3/m/3d7847d8eefdc8d377ee324f.png)
生物寒假作业五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9小题,共49.0分)1.为了检验某城市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含量,甲、乙、丙三个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先将5L水样浓缩至5mL,再取水样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进行接种,最后计算菌落数。
其中甲组每次取浓缩水样1mL,乙组每次取浓缩水样0.1mL,丙组每次取浓缩水样0.01mL。
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过程要设置空白对照组,若空白对照组上长出了菌落,需要在实验组数据的基础上减去空白对照组的菌落数B. 原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目,要取三个小组三次取样所得菌落数的平均值C. 该过程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二者都会稀释分散菌种,实现目的菌的分离、纯化D. 每0.1mL浓缩水样中的活菌数通常比乙组的统计结果偏大2.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菌落观察与计数。
下列与此实验相关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实验用过的带菌培养基经过加热后才能倒掉B. 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计数C. 观察细菌培养的实验时,最好是在另一块平板上接种清水作为对照实验D. 培养基中含有的淀粉、蛋白胨可以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碳源和氮源3.下列是一些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其中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接种环、玻璃器皿(如培养皿等)可以通过灼烧灭菌和干热灭菌②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常需要调pH,其应在分装灭菌前进行③超净工作台、接种室、空气可以通过紫外线消毒④菌种的长期保存通常接种在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4 ℃下进行⑤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的缺点是不能观察到微生物的的形态、大小、结构⑥实验室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时,选取的稀释度的要求通常分别是:103、104、105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②③⑥4.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
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d9a05f02e87101f69e3195ee.png)
2.纤维素酶 2.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 一般认为它至少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 复合酶, 包括三种组分, 外切酶) 内切酶) 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外切酶)、CX酶(内切酶) 和葡萄糖苷酶, 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 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土壤取样
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挑选产生 透明圈的 菌落
将样品涂布到鉴 别纤维素分解菌 的培养基上
操作步骤 1、土壤取样: 土壤取样:
①分布环境 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 ②原因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 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 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 这种土壤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 境。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 、 刚果红染色法 。 ______________。该方法可以通 颜色 反应直接筛选 反应直接筛选。 过________反应直接筛选。
2、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 、其原理是: 素形成____________, 素形成 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 纤维素酶 分解后 _________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 分解后, 法形成,出现以_____________为 法形成,出现以 纤维素分解菌 为 中心的________, 中心的 透明圈 ,我们可以通过 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____________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说明:分析“ 说明:分析“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配方”可知, 配方”可知,该配方中的酵母膏也能够提供少 量的碳源, 量的碳源,因此其他微生物也能在该培养基中 生长繁殖。只不过,由于酵母膏的含量极少, 生长繁殖。只不过,由于酵母膏的含量极少, 因此,只有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 因此, 繁殖。 繁殖。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958e09910ef12d2bf9e70a.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1)化学组成:(2)含量: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3)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1)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和葡萄糖苷酶。
(2)作用:纤维素C 1酶、C X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原理: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分解刚果红和纤维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使培养基上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三、实验流程四、纤维素分解菌的进一步鉴定1.为确定得到的透明圈中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 酶和葡萄糖苷酶等组分。
2.纤维素酶的作用:纤维素――→C1酶、CX 酶 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3.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4.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5.分离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进行定量测定。
1.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 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解析:选B 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因此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
2.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硝化细菌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乳酸菌解析:选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将纤维素分解,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aaf9629fcc22bcd126ff0c26.png)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 .本实验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哪种?并没有对细菌进行计 数,为什么还要进行充分的稀释?
答案
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充分稀释的目的是尽
量使纤维素分解菌与其他杂菌分离,形成单纯由纤维素分 解菌形成的菌落。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体培养基中微生物与营养成分的接触更充分,可以提高微生
物的 代谢效率 。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解析
该培养基的主要碳源是纤维素粉,氮源有NaNO3、酵
母膏。因没有凝固剂成分,因此,该培养基从物理状态上看 属于液体培养基。因该培养基仅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因 此,可用于选择培养纤维素分解菌。
(2)此配方为__________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
(3)此培养基选择出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问题导析】 (1)该培养基中 纤维素是主要的碳源,所以可以用于筛选 纤维 素分解菌 。 (2)由于该培养基中没有加入 琼脂 ,所以为液体培养基。液
KH2PO4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0.9 g
课堂讲义
MgSO4·7H2O
专题2 0.5 g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KCl
酵母膏
0.5 g
0.5 g
水解酪素
0.5 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 此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主要是 ___________ 、 氮源是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选修1课件: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共33张PPT)
![高中生物选修1课件: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a3d0f9ed630b1c58eeb518.png)
们能量,还可以用于酿酒、酿醋等食品加工业,成为葡萄糖的 链
接
替代品。
请思考:
1.如何将纤维素分解成人类可以利用的单糖?
栏
2.从何处可得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又如何分离?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的化学组成
含C__、__H_、__O_三种元素,是一种多糖。纤维素的基本组
D.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均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从 而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解析:自然界中部分能够合成纤维素酶的生物才能分解
纤维素。
栏
答案:D
目 链
接
变式 训练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纤维素、纤维素酶基本组成单位相同
B.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是因为人体可分泌纤
维素酶而直接利用它
栏 目
D.对照组可用同样量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 基上
变式
训练
解析:经选择培养后,再经稀释,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
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富集培养可省略;经稀释培养后,
用刚果红染色;设置对照能证明经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 栏
目
离的微生物。
链 接
答案:A
【学习力-学习方法】
优秀同龄人的陪伴 让你的青春少走弯路
解析:选择培养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所用培养基
是液体培养基,以便于下一步的稀释涂布操作。
栏
目
答案:A
链
接
变式 训练
3.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 )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
基上
栏
目
B.富集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少
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52fc4a067375a417866f8ff3.png)
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1.土样采集土样采集的方法与本专题课题2类似。
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选择培养需要的仪器有:250mL锥形瓶、无菌称量瓶、药匙、1mL和10mL的移液管、天平、摇床、温度计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在250mL锥形瓶中装入30mL培养基,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包装纸(或报纸),用线绳扎紧,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选择培养的操作:称取土样20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mL培养基的摇瓶中。
将摇瓶置于摇床上,在30℃下振荡培养1~2d,至培养基变混浊。
此时可以吸取0.1mL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也可以按课本中所述,重复选择培养的步骤一次,然后再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这一步所需要的仪器有:无菌培养皿、涂布器、1mL移液管,装有9mL 无菌水的20mL大试管,温箱等。
培养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在500mL三角瓶中装入200mL培养基,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倒平板操作:将灭菌后的固体培养基熔化,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无菌的培养皿中倒入15~20mL培养基,凝固后待用。
制备菌悬液:按照本专题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稀释最大倍数至106。
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滴加在平板培养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均匀,在30℃倒置培养,至菌落长出。
每个稀释度下需涂布3个平板,并注意设置对照。
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红尘中,我们会相遇一些人,一些事,跌跌撞撞里,逐渐懂得了这世界,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使它柔韧,更适应这风雨征途,而不会在过往的错失里纠结懊悔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的分离
一、基础知识
(一)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分布
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地球 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
人类以淀粉为主要能量来源,但完全不能消 化纤维素,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则主要以 纤维素为能量来源。这是因为,在反刍动物的瘤 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可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 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答: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 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 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 cm左右 腐殖土壤中。
4.想一想,两种刚果红染色法各有哪些 优点与不足?你打算选用哪一种方法?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 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 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 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 培养基中的 化合物A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 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 是 异养需氧 。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二)分离的结果是否一致: 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 和放线菌的数量,因此最容易分离得到的是 细菌。但由于所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 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的分离结果。
P30课题延伸: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 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进行定量的测定
1.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 程有哪些异同?五三P38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平板划线 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5.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 生物?
答: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 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 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 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本课题知识小结:
【例题解析】
例1 (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 选 目的菌,这种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答: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的流程的区别如 下。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 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 接分离得到菌落。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 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 选择培养基上。其他步骤基本一致。
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 分解菌?
答: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 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 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 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P28
二、实验设计
土壤取样
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将菌悬液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上 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P28-29 1.土样采集 2.选择培养 3.刚果红染色法分离
课题成果评价筛选出菌落:
对照的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没有菌落生 长则说明培养基制作合格。如果观察到产生 透明圈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 素的微生物。
2.纤维素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纤维素与淀粉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但
组成两者的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使两 者的形态完全不同。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按 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淀粉是由葡萄糖分 子按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
内切酶 (Cx酶)
纤维素酶 外切酶 (复合酶) (C1酶)
葡萄糖苷酶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 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 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 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 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 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 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 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 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 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5)若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将单个菌 落进行液体培养,可采用的方法进行计数,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 细菌数目的对数 为
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 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 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 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 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 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 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问题:(北京卷)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 合物A含量 减少 的培养液,接入新 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 数量 增加 。
例1(20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 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 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 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 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 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 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问题:(北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