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首《关雎》《蒹葭》课程教案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一节古诗词课,涉及到三篇古文经典的赏析,包括《关雎》、《蒹葭》和《君子于役》。
学生已经学过古代诗词的字词注解和诗句的朗读、背诵。
本节课重在深入学习三篇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关雎》、《蒹葭》、《君子于役》的内容提炼出主题思想,理解古代时期的生活和道德观念。
2.能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准确朗读诗句,掌握诗歌韵律。
3.能将自己的理解与同学分享,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三篇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2.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准确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1.初步领悟古代思想,提炼主题思想。
2.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隐喻。
四、教学步骤1. 热身(5分钟)利用一些简单的言简意赅的古诗词让学生们回忆与复习所学。
例如:仲夏之夜,月色皎洁,________ 美女弹琴。
A.素手擎长杯B. 金粉耀尘衣C.宝马雕车香满路D. 玉笛谁家听落梅2. 学习《关雎》(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板书先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然后结合诗歌的韵律,让学生们朗读每句,并解释生僻字的意义和内涵,最后让学生们逐一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蒹葭》(20分钟)同样的方式呈现《蒹葭》的内容,注重讲解诗句间的意境和隐喻,让学生们有自己的理解和启发。
4. 学习《君子于役》(20分钟)学习《君子于役》的重点在于理解文中的“役”的意义和它与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联系,通过对三篇古诗词的学习和比较可以出一幅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
5. 结束(5分钟)通过对三篇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们思辨能力和提炼主题思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诗词和当代的联系,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评价1.评价基于学生阅读诗句的朗读准确性、对三篇古诗词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批改学生分组讲解的结果是否符合正解,是否在讲解过程中启发了其他组同学的思考或准确朗读韵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
《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第一篇:《诗经》两首教案2《关雎》和《蒹葭》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课件《关雎》《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著名诗篇。
《蒹葭》是《诗经》中的第五十首,以蒲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如词类活用、句子结构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篇,理解诗篇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诗篇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诗经课本3. 笔记本4. 荧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引入,让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的认识。
2. 讲解《关雎》: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3. 朗读与背诵:《关雎》《蒹葭》。
4. 讲解《蒹葭》:讲解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两首诗的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2. 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短文,谈谈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答案: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和理解情况较好,但在对诗中意境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诗经》的其他诗篇,如《桃夭》《击鼓》等,以加深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诗经》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经》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两首著名诗篇。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培训资料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些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相关诗词流派的基本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的感情,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字音词解作品简介《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
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背景追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交流点拨】《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挑。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这三首诗歌。
(2)理解并掌握每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分析并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代文化和传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这三首诗歌。
(2)理解每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欣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作等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将《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这三首诗歌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准备:预习这三首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这三首诗歌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这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语文教案《关雎》《蒹葭》《君子于役》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蒹葭》、《君子于役》这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三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三首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三首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及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境和哲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三首诗的异同之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掌握程度。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学目标:了解《诗经》及其赋比兴手法,把握诗的内容。
(前者难点,后者重点)通过诵读、背诵、书写、默写基础上体会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感受古诗节奏韵律的艺术美,增进热爱文学信念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背诵默写全诗(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诗句白话:(版本一:教参版)关关鸣叫的雎鸠,立在水中的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是小伙子的好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时时都把你思念。
思念悠悠没个完,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择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弹奏着琴瑟和你亲近。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挑选。
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敲击着钟鼓使你快乐。
(版本二)……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关于《蒹葭》教案4篇
关于《蒹葭》教案4篇《蒹葭》教案篇1教材分析:《<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央,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教材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关雎》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与爱情观。
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关雎》,了解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与爱情观;2. 发展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熟悉《关雎》的内容,掌握诗歌基本韵律;2. 理解《关雎》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感悟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2. 培养学生感悟力和表达能力;3. 熟练掌握《关雎》的诗歌韵律和意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结合《关雎》,讲解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与爱情观;2. 案例分析法:学生分组,分析经典案例,深化对《关雎》的理解;3. 视听法: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影视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关雎》的理解;4. 互动式教学法:学生合作交流,相互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介绍本课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雎》中蕴含的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与爱情观。
2. 讲解阶段结合《关雎》的文本,讲解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与爱情观,强化学生对《关雎》中意境的理解。
3. 分析阶段学生分组分析与《关雎》相关的案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 视听阶段播放与《关雎》相关的影视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关雎》的理解。
5. 案例演练学生分组演练《关雎》中表现感情的部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6. 总结阶段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对《关雎》的理解程度;2. 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度和适当性;3. 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参考资料1. 《诗经》。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
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
2.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一、新课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
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关雎》《蒹葭》创作于周代,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雎》和《蒹葭》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
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 蒹葭
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教案标题:诗经二首教案关雎蒹葭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诗经》中的两首古代诗歌《关雎》和《蒹葭》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乐器和舞蹈形式,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诗经》吗?你喜欢阅读诗歌吗?为什么?学习活动:3. 分发《关雎》和《蒹葭》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标注生字和不熟悉的词汇。
4.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对两首诗歌的感受和意义。
5. 教师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关雎》和《蒹葭》的背景和主题,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6. 学生个人或小组活动: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的意义和韵律特点。
巩固活动:7. 学生展示: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短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8.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9. 扩展活动: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展示。
结语:10. 总结:回顾学生在此教案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和乐趣。
11. 提问:你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觉得学习诗歌对你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有何帮助?教学资源:1. 《关雎》和《蒹葭》的诗歌原文2. 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乐器和舞蹈形式的素材3. 学生分析短文的评价表格或评价标准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关雎》和《蒹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展示环节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4. 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关雎》《蒹葭》教案
《关雎》《蒹葭》教案《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 教学建议: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精选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寤寐:时时。
寤,醒着。
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明确]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和“兴”的创作手法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诵读的要领、技巧并背诵两首诗;难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的创作手法。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歌词和《诗经》的关系,引入新课。
二、复习《诗经》常识。
由《采薇》一诗引出《诗经》常识的复习,重点介绍“诗经六艺”三、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
介绍《诗经》多为四言的特点,节奏划分一般为二二节奏,比如本课所学的两首诗均是四言二二节奏;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采薇》中的“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两句就要读成一三的节奏。
四、学生朗读、齐读课文,落实朗读训练,为背诵做准备。
五、整体感知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解决难点。
1、由词语入手,结合译诗了解大意。
(明确:词语教学和大意的理解并不是重点所在,但由于《诗经》的年代久远,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背诵和赏析两个学习重点,所以要注意点到即止,不必展开。
)2、探讨总结两首诗的爱情主旨。
(明确:两首爱情诗的主旨很好理解,正面稍加引导即可。
)3、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色:(1)“兴”的创作手法。
问题设计:这两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试着在诗中找出并想一想这些诗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关雎》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蒹葭》中每一节都是以茂盛的芦苇和露水起兴,引出歌咏的对象“所谓伊人”。
“兴”这一手法的运用,为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起到了铺垫渲染作用;另外起兴的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简练而纯朴,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重章叠句。
诗词六首 《关雎》《蒹葭》教案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些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相关诗词流派的基本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的感情,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字音词解作品简介《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
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背景追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交流点拨】《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挑。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些诗词作者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相关诗词流派的基本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特色。
(重点)3.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的感情,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关雎》《蒹葭》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刚才我们听到的那首动人的歌曲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
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字音词解作品简介《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
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汇。
背景追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交流点拨】《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挑。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
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的露水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二)深层理解思读诗歌,理解文意。
《关雎》这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交流点拨】描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但又追求不得,身陷相思之苦,难以自拔。
男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渴望追求一~^忧思烦恼一~^梦中幻想(三)走进语言鉴赏《蒹葭》,亮点寻踪。
【交流点拨】音韵美:本诗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造成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极具感染力。
朦胧美:作者对伊人的塑造运用了写意的手法,她的面目是模糊的,给人以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而烟雾苍茫的背景,更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意境美:芦白露清,秋水茫茫,烟雾迷蒙,而“伊人”一水盈盈相隔,可望不可即。
时隐时现,时有时无,使追求者欲罢不能,欲找无方,营造成凄婉、迷蒙的意境。
(四)走进写法比较《关雎》《蒹葭》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的异同点。
【交流点拨】相同点:《关雎》《蒹葭》都有一唱三叹的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重在“叙事”,它描写的是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便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的过程。
而《蒹葭》主要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而又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伊人”的形象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蒹葭”“水”和所要描绘的对象“伊人”形成一个迷茫、朦胧的艺术世界,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李白曾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那么,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让李白也自愧不如的《黄鹤楼》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作者名片崔颢(hào)(约704—754),盛唐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
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明人辑有《崔颢诗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祖籍太原,后迁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县),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诗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诗运动的代表作。
著有《白氏长庆集》。
背景追溯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正值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
《钱塘湖春行》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学习《黄鹤楼》。
(1)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教师先让学生试读,自己范读,明确应该读出“寂寞、惆怅”之感。
(2)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交流点拨】首联:用典引出黄鹤楼。
颔联:感慨仙人已去。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
尾联:抒发思乡之情。
明确:《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交流点拨】教师先让学生试读,自己范读,明确应该读出喜悦之情。
(2)《钱塘湖春行》写的是什么?【交流点拨】《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诗人在早春时节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紧扣“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
(二)深层理解你从《黄鹤楼》这首诗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
【交流点拨】(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分析: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空”即空空荡荡,给人一种惆怅之感。
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缥缈无依的浮云,所以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孤寂而又惆怅的。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浩渺的江面,使诗人联想到前途的迷茫,也想到了家乡。
这一句用烟波浩渺的江面烘托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除了描写西湖的早春风光外,有没有抒发什么情感?【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最爱”“不足”两词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三)走进语言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情景交融。
傍晚之时,太阳已下山,站在黄鹤楼上对着一片苍茫的暮色,全然看不到家乡在何处,望着江上弥漫的烟波,更加使人忧愁。
“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张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交流点拨】这四句是写春景的千古名句。
前两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一只只黄莺争着落在向阳的枝头上,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一幅多么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图画啊!后两句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
“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渐欲”有渐开渐盛之意。
“没马蹄”的“浅草”既突出了春草的特征,又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四)走进写法《黄鹤楼》和《钱塘湖春行》同是写景抒情,是否有不同之处?【交流点拨】以景物的选择、写景的方法、抒情的方式和情感的表达为比较点。
写景的方法不同。
《黄鹤楼》中的景物描写壮阔,时空的变换使作者产生怅惘之感,它的景物描写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
而《钱塘湖春行》中的写景不仅有粗笔勾勒,更有对花、草、莺、燕细致的刻画,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抒发的情感不同。
《黄鹤楼》抒发的是浓浓的思乡情,而《钱塘湖春行》抒发的则是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前一首的情感基调是深沉、怅惘的,后一首则是轻快、欢悦的。
四、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学习《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最早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是我国杰出的词人。
他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以及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作者名片李煜(yù)(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
是五代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又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徐州(今江苏)人。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广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有作品《东坡全集》。
背景追溯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宋将曹彬率军围金陵,南唐派使臣向宋军请求援师,不许。
宋兵遂攻克金陵。
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日子。
从一个皇帝忽地变成一个囚徒,他的悲痛愁恨是难以忍受的。
他尝尽了人生的悲哀,因而直率、真切地把自己内心深沉的哀愁,倾泻在他的词作之中。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加,而西北方的西夏和北方的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朝廷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僚属猎于铁沟、黄茅冈,因作此词。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并概括词意。
【交流点拨】《相见欢》上片写景,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时的情景。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描写的是出猎时壮观的场面;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