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创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分 享,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展示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增强教 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
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拓展空 间。
在线教学平台应用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在线辅导等,打破时空 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
跨学科整合与拓展视野
打破学科壁垒
新课程倡导跨学科整合,打破传 统学科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
间的交叉融合。
拓展知识视野
课程设计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 视野,引入多元文化和多元领域 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
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跨学科融合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体系改革尝试
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和能力。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进行综合评价。
05 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发现角色转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 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创设具有挑战性 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探究欲望。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 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 决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分 享,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展示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增强教 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
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拓展空 间。
在线教学平台应用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在线辅导等,打破时空 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培养创新意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
跨学科整合与拓展视野
打破学科壁垒
新课程倡导跨学科整合,打破传 统学科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
间的交叉融合。
拓展知识视野
课程设计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 视野,引入多元文化和多元领域 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
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跨学科融合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体系改革尝试
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和能力。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进行综合评价。
05 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发现角色转变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 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创设具有挑战性 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探究欲望。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 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 决能力。
《走进新课程》课件
1
多元资源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提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2
个性化教育
通过个别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融合
探索新课程如何与信息技术相 结合,提供更具创新性和互动 性的学习体验。
《走进新课程》PPT课件
通过这个PPT课件,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背景,以及它与传 统教育的对比分析。让我们一起探索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
新课程理念与背景
1 教育创新
2 改变传统
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如启发式学习和个性化 教育,以及背后的教育 改革动因。
比较新课程与传统教育 的差异,从教学方法到 评价体系,揭示新课程 带来的变化。
3 学生发展
了解新课程对学生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 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
课程改革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探索新课程如何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 力。
实践案例
通过实际案例,了解新课程 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教师角色
揭示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 力和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多元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未来
1 教育公平
了解新课程对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2 社会责任
探讨新课程对学校管理和实践中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创新与变革
思考新课程思维带来的教育变革和创励学生之间 的合作和协作,促进他们的团 队合作能力。
艺术教育与德育
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PPT课件
•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 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3
•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 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
•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 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 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 服务。
4
•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 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 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 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 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5
•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 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 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 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 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
15
2、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 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 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
• 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 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 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 发现而更新。
• 二、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开放 的大课程观
• 三、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 的平等
•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 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
• 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 六、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
• 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是编订素质教育课 程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 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3
•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 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
•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 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 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 服务。
4
•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 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 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 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 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 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5
•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 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 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 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 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
15
2、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 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 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
• 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 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 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 发现而更新。
• 二、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开放 的大课程观
• 三、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 的平等
•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 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
• 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 六、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
• 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是编订素质教育课 程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 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PPT 课件
第三部分 新课程内容标准
新课程保留了现行课程的主干内容,并对部分原有内容的 定位和要求上有了变化,同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分为以下 几点:
一是强调基础性,强调数学的本质和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二是考虑如何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
索与学习; 三是希望能更贴近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是对现实教学情况的反思。相对于传统数学教学大纲,新
第二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作
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 步的需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2.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
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 的背景,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 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等不同 形式的学习方式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 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 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 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
1.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 新的课程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提倡动手实、自主
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从而 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的结论的本质,体会所蕴涵的数学思想 和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一部分 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表述及范畴、能力要求、关注方向与维度、 教学时数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
第三部分 新课程标准内容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PPT课件
实践探索
该校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教材整合的有 效方法,如通过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
等方式整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制定整合方案
根据分析结果,该校制定了详细的教材整 合方案,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 的改进等方面。
及时反馈与调整
该校定期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 整合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确保教材 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情境教学法
新教材注重情境设计,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感悟。
任务驱动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解决问题。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法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提倡个性化教学。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1
实验教学
新教材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
更新教学资源
该地区积极更新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教学设备等 ,确保教学资源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评估方式
该地区对传统考试评估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评 估方式,如表现性评价、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 合素质。
案例二
深入分析新旧教材
该校组织教师团队深入分析新旧教材内容, 找出内容差异和联系,为有效整合教材内 容打下基础。
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注重学生 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该校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教材整合的有 效方法,如通过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
等方式整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制定整合方案
根据分析结果,该校制定了详细的教材整 合方案,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 的改进等方面。
及时反馈与调整
该校定期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 整合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确保教材 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情境教学法
新教材注重情境设计,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和感悟。
任务驱动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解决问题。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个性化教学法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提倡个性化教学。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1
实验教学
新教材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
更新教学资源
该地区积极更新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教学设备等 ,确保教学资源与新课程标准相匹配,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评估方式
该地区对传统考试评估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评 估方式,如表现性评价、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 合素质。
案例二
深入分析新旧教材
该校组织教师团队深入分析新旧教材内容, 找出内容差异和联系,为有效整合教材内 容打下基础。
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注重学生 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课件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 1、传统的一言堂、教师的所谓权威、演员 角色、过分预设和封闭。 • 2、新课程教学倡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活力课堂。 • 3、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开放,主 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 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 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 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1、今天又考试没有, 得了多少分,占第几 1、今天在学校向老师 名,你的同学呢?2、 孩子放学回家家 提问题没有,2、一共 孩子放学回家家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 今天想吃点什么,妈 长问的三个问题 提了几个问题,其中有 长问的三个问题 值。 妈给你做,3、今天作 几个老师没有能回答的。 业多吗,吃完饭做作 业。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1、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 • 2、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愿 望和能力。 • 3、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 四、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 1、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是在教学 过程结束后,采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 (对错,优劣) • 2、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是在过程中采用多 元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引言1:当前国内的一些教学模式
• 一、江苏洋思中学的“先教后学,当堂训 练” • 减少教的时间 • 改变教学先后 • 重视当堂训练
引言2:
• • • • 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 让预习进课堂 让学生站讲台 让墙壁挂满黑板
引言3:
• • • • 三、东庐中学的导学案 以讲学稿承载备课 以讲学稿支持预习 以讲学稿控制作业
教育惩戒
允许校长“鞭打”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多元评价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定、 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 果。
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 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以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及创新
• 新课程理念概述 •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 •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实践 • 新课程理念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新课程理念概述
新课程理念的定义
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核心,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和创新性,强调课程内容 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发展 性的一系列教育观念和行动准则。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 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
与合作。
学校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 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教师需要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 进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教育的
新课程理念的实践
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课 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 验。
新课程理念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新课程理念将继续发展和完善,更加注 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 精神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带有个人经验的色彩。
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
程资源
课程是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组成的。 除了教材直接描述介绍的知识、技能、经验
感受之外,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 个人兴趣、情感信仰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个资源不仅对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 且对伙伴也是一种资源
3、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 识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重要的不在教,而在于学
文件链接: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 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 长。(引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 体系
①评价理念的发展性 ②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④评价程序的动态性
5、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改革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教 育者的理念,教育的改革源自教育 理念的变革。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 念,是我们教育改革的起点。
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 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
⑵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 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 国家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⑶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 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 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 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⑷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知识的获得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生个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是重要的课
程资源
课程是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组成的。 除了教材直接描述介绍的知识、技能、经验
感受之外,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 个人兴趣、情感信仰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个资源不仅对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 且对伙伴也是一种资源
3、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认 识
(四)提倡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重要的不在教,而在于学
文件链接: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 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 长。(引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 体系
①评价理念的发展性 ②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④评价程序的动态性
5、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改革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每一个教育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教 育者的理念,教育的改革源自教育 理念的变革。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 念,是我们教育改革的起点。
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 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 每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
⑵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 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 国家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⑶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 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 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 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课件
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 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真实场景 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01
02
03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 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具备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 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结词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理念二: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 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进度等,确保教学计划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内容和评价标准。
注意问题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避免标签 化,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或优越 感,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 够在自己所在的层次中得到最大
的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价值 主动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真实场景 真实场景的模拟和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 识,并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01
02
03
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 行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 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具备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 交流和组织协调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结词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理念二: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认知 能力,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和教学进度等,确保教学计划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内容和评价标准。
注意问题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避免标签 化,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或优越 感,同时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 够在自己所在的层次中得到最大
的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的价值 主动探究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 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课堂互动
1 要点探究 1.如何“开辟思路”? 答案
2.应该怎样理解情势的“新”? 答新的重要体现。但我们更应注意任何的情势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实 在的内容、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精致的立意,再别致、再与众不同 的情势也仅仅是个摆设,或者容易被人理解为投机取巧,所以一定不要为 了情势而情势。当然这种自觉地使用新情势的意识还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毕竟它能在第一时间里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有时候对表现某种特殊的想 法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实际上是借之口,来批评人类的一些痼疾,呼吁人类和平友好,热 爱环境,与其他生物共存共荣,永远生活在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里。所以这 其实是作者自己对人类行为和命运,包括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如果文章仅 仅写到这一层,我们顶多给它一个思想深刻的评价,可贵的是作者能在批评 的同时显露出一种爱一种责任,而不是事不关己的旁人心态。“至于生存多 少年,就看它们自己了”“一切的一切,就看它们自己了”,是多么的语重 心长啊!
要重视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具有意义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使
议论言之有物,才能体现出议论文摆事实的论证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 看见作者思想的来源,才能到达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3.构思精致
文章的结构布局应为主题服务,也就是情势为内容服务。故弄玄虚、 哗众取宠而又毫无实际内容的所谓“新奇”构思诚然不可取,但不讲究艺 术构思,一味记流水账或一味堆砌的现象也必然导致主题的苍白无力。对 于800字的作文来说,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会索然无味。因此,在 短小的篇幅中,更要重视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 之妙。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要敢于突破。 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写记叙文,要重视悬念的设置
严肃的,没有新意宁肯不写,也不肯步人后尘。于是他投笔叹息道:“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新课程方案介绍PPT课件
新课程方案介绍ppt课件
目 录
• 新课程方案概述 • 新课程方案实施计划 • 新课程方案教学资源 • 新课程方案评价与反馈 • 新课程方案教师培训与发展 • 新课程方案学生指导与支持
01 新课程方案概述
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了解教师对新课程方 案的认知程度和接受 意愿。
评估教师对新课程方 案所需技能和知识的 需求。
分析教师在实施新课 程方案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和挑战。
教师培训内容与方法
01
针对新课程方案的核心 概念、理念和目标进行 深入解读。
02
培训教师掌握新课程方 案的教学方法、策略和 工具。
03
提供实际案例和教学示 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新课程方案。
06 新课程方案学生指导与支 持
学生指导需求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
分析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风格、兴 趣爱好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共性 需求。
VS
学习目标与需求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了解他们对课程学 习的期望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指导。
学生指导内容与方法
内容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包括教材、学习资源、实践活动等。
评价结果与反馈
• 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评价结果与反馈
反馈应用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和学生,以便他们了解课程 的优缺点。
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质量持续提升的依据,不断完善和 优化课程设计。
05 新课程方案教师培训与发 展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目 录
• 新课程方案概述 • 新课程方案实施计划 • 新课程方案教学资源 • 新课程方案评价与反馈 • 新课程方案教师培训与发展 • 新课程方案学生指导与支持
01 新课程方案概述
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了解教师对新课程方 案的认知程度和接受 意愿。
评估教师对新课程方 案所需技能和知识的 需求。
分析教师在实施新课 程方案中可能遇到的 问题和挑战。
教师培训内容与方法
01
针对新课程方案的核心 概念、理念和目标进行 深入解读。
02
培训教师掌握新课程方 案的教学方法、策略和 工具。
03
提供实际案例和教学示 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新课程方案。
06 新课程方案学生指导与支 持
学生指导需求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
分析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风格、兴 趣爱好等,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共性 需求。
VS
学习目标与需求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了解他们对课程学 习的期望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指导。
学生指导内容与方法
内容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包括教材、学习资源、实践活动等。
评价结果与反馈
• 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评价结果与反馈
反馈应用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和学生,以便他们了解课程 的优缺点。
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质量持续提升的依据,不断完善和 优化课程设计。
05 新课程方案教师培训与发 展
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
1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2
已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涉及27个省
3
2001 .9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
• 1999-2001年准备阶段 • 2001-2004 实验阶段 • 2004-2005 推广阶段 • 05年秋季起,各中小学起始年
34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
一
二
音乐
35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
新课程
三
四五
六
科学 语文 数学
科学 语文 数学
科学 语文
数学
科学 语文 数学
音乐 美术
音 美术
音乐 美术
音乐 美术
36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七至九年级)
37
4.几门学科的说明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低年级儿 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 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 ,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 会生活打下基础。
案例:
•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 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 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 ;
•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 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候
级进入新课程体系。 4
浙江省基教课改“时间表”
2002年9月
国家级新课改实验区(3个):
杭州余杭区 2003年9月
宁波北仑区
金华义乌市
省级新课改实验区(48个):
杭州市8个: 上城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江干区 拱墅区 滨江区 富阳市 临安市
5
新课程通识培训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与学校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 (规律 潜能 过程)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完整 独特 差异)
24
“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 争章活动项目设立调查
25
“学生本意应当尊重” 26
27
全人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资本论》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反杜林论》
6
新课程 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汉语大词典》:理性概念 《汉语外来词词典》:指观念或理性的概念 《纲要》:指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
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7
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功能 二、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结构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 四、创造取向的课程实施 五、多元指标的课程评价 六、民主管理的课程政策
8
参与式培训的小组分工
召集人—— 记录员—— 计时员—— 噪音控制员—— 汇报人——
9
“头脑风暴”的示意图
有哪些 为什么
是什么
?
怎么做
10
“问题树”的画法
社区教育水平低下
入学率低
社区参与学校事务的 程度很低
父母无钱送子女上学
父母不愿送子女上学
收费太高
父母贫困
父母认为教 宗教影响 学校太远 育无用
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
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
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
22
交流之一:
教学大纲中的 教学目的(或要求):重在知识传授
省“义教”课改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感情
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三个领域、七个方面
666全人发展
23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同情 宽容
赞赏
31
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 学会生存 • 学会关心 • 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 • 学会共同生活 • 学会创造
32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1. 课程设置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33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28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 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29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课程观比较
30
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
·教师的文化底蕴
广博 整合
时代感悟
·教师的爱
15
目标之五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 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6
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7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3
目标之三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
14
目标之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传
授
新
知
课
识
程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19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20
案例:数学标准(1—9年级)
课 程 目 标
数 学 素 养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21
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 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
政府投入太少
家庭现金收入差
就业机会太少
学校教育没有 实用价值
教育质量太差
受过训练的
学校设施差
教师少
11
学校危房多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2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 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
1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2
已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涉及27个省
3
2001 .9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
• 1999-2001年准备阶段 • 2001-2004 实验阶段 • 2004-2005 推广阶段 • 05年秋季起,各中小学起始年
34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
一
二
音乐
35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
新课程
三
四五
六
科学 语文 数学
科学 语文 数学
科学 语文
数学
科学 语文 数学
音乐 美术
音 美术
音乐 美术
音乐 美术
36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七至九年级)
37
4.几门学科的说明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低年级儿 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 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 ,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并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 会生活打下基础。
案例:
•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 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 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 ;
•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 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候
级进入新课程体系。 4
浙江省基教课改“时间表”
2002年9月
国家级新课改实验区(3个):
杭州余杭区 2003年9月
宁波北仑区
金华义乌市
省级新课改实验区(48个):
杭州市8个: 上城区 下城区 西湖区
江干区 拱墅区 滨江区 富阳市 临安市
5
新课程通识培训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与学校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 (规律 潜能 过程)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完整 独特 差异)
24
“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 争章活动项目设立调查
25
“学生本意应当尊重” 26
27
全人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资本论》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反杜林论》
6
新课程 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汉语大词典》:理性概念 《汉语外来词词典》:指观念或理性的概念 《纲要》:指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
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7
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功能 二、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结构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 四、创造取向的课程实施 五、多元指标的课程评价 六、民主管理的课程政策
8
参与式培训的小组分工
召集人—— 记录员—— 计时员—— 噪音控制员—— 汇报人——
9
“头脑风暴”的示意图
有哪些 为什么
是什么
?
怎么做
10
“问题树”的画法
社区教育水平低下
入学率低
社区参与学校事务的 程度很低
父母无钱送子女上学
父母不愿送子女上学
收费太高
父母贫困
父母认为教 宗教影响 学校太远 育无用
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
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收看天
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
22
交流之一:
教学大纲中的 教学目的(或要求):重在知识传授
省“义教”课改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感情
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三个领域、七个方面
666全人发展
23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同情 宽容
赞赏
31
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 学会生存 • 学会关心 • 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 • 学会共同生活 • 学会创造
32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1. 课程设置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33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28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 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29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课程观比较
30
教师的科学人文素养
·教师的文化底蕴
广博 整合
时代感悟
·教师的爱
15
目标之五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 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6
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7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3
目标之三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
14
目标之四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传
授
新
知
课
识
程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19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20
案例:数学标准(1—9年级)
课 程 目 标
数 学 素 养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21
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 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
政府投入太少
家庭现金收入差
就业机会太少
学校教育没有 实用价值
教育质量太差
受过训练的
学校设施差
教师少
11
学校危房多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2
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 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 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 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