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一、准备工作利用探地雷达探测地下目标之前,需要制订探测计划、选择和检查设备、收集有关资料等准备工作。
1、相关资料的收集探地雷达剖面反映了地下介质的电性特征,由于物性参数的多解性,要想根据这些电性特征刻画出地下介质的分布情况,必须对测区的地质情况有所了解,因此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工作。
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确认探测目的、了解测区的地形情况、确定目标体的特性、收集测区以前的普查资料、地质调查报告、钻孔柱状图及其孔位分布等资料,对于特殊地质问题,还应走访有关施工人员了解问题性质与特征。
2、制订探测计划为高效而经济地完成探测目的,就必须制订一个详尽、合理的探测计划,探测计划书应该包括探测任务、探测目的、需要的设备、测试参数设置、拟采用的测试程序和处理解释方法等内容。
3、仪器设备的选定对于一般的探测任务,需要的设备主要有:(1)主要设备:便携式主机(含内置锂电池)、收发天线;(2)辅助设备/工具:15 米综合电缆线、供电电源(内置锂电池)、连接收发天线的触发线、带插座的长电源线(可选)、测距轮(可选)、相关工具、胶带、测试计划和记录纸、笔等;(3)系统软件:ANDROID下安装的采集和回放软件。
在这些设备的选择过程中,尤以天线型号(中心频率f0)的选择最为重要。
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需兼顾目标深度、目标最小尺度及天线尺寸是否符合场地需要等因素,对深层目标进行探测时,应采用50~400 MHz等较低频率的天线;探测浅层且尺度较小的目标时,应该选用900~ 2500MHz高频天线。
4、探测前的试验工作一般在现场测试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需要进行测量试验工作,其目的是:(1) 检查测量参数的选择是否符合预想结果;(2) 建立各种目标体的探地雷达图像特征。
试验测线一般应布置在埋有已知目标体的地点,特别是有钻孔的测区,试验测线应该通过钻孔。
二、现场数据采集打开探地雷达主机控制软件,进入探地雷达主机控制软件主界面。
地质雷达法TB10223-2004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
不连续 ,较分散 ; 3 空 洞 :衬砌界面反 射信号强 ,三 振相 明显 ,在其下 部仍
有强 反射界面信 号 ,两组信号 时程差较大
4.3.9 衬砌 内部钢架 、钢筋 位置分布 的主要判定 特征应符 合下
列要求 :
1 钢架 :分散的月牙形强反射信号 ; 2 钢筋 :连续的小双 曲线形强反射信 号〔)
1m ; 6 应 随 时记 录可 能对测量 产生 电磁 影响 的物体 (如渗水 、
电缆、铁架 等)及其位置 ;
7 应 准 确标记测量位 置。
.bzfxw
4.3 数据处理与解释
4.3.1 原始数据处理前应回放检验,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 晰,里程标 记准确。不合格的原始数据不得进行处理与解释。 4.3.2 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应使用正式认证的软件或经鉴定合 格的软件 。 4.3.3 数据处理与解释可采用下列流程 :
1) 在 已 知 厚 度部 位或材料 与隧道相 同的其他预制件 上测
量 ; 2) 在 洞 口 或 洞 内避车洞处使 用双天线 直达波法测量 ;
3) 钻 孔 实 测 3 求 取 参数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功 标 定 目 标 体 的厚 度一般不小 于 巧 cm,且厚度己知 ; 2) 标 定 记 录中 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4 标 宁 结果 应按下式计算
。={()竺3t)
\ 2d /
(4.2.2- 1)
。一2dtX 109
(4.2.2-2)
式中 。— 相对介电常数; 二— 电 磁 波 速 (m/s); t— 双 程 旅 行时间 (ns); d— 标 定 目 标体厚度或距离 (m)o
· 6
4.2.3 测量 时窗由下 式确定 : 2d抵
.bzfxw
5地质雷达法测二次衬砌厚度及空洞比对试验指导书
五、资料处理与成果解释 1、资料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数据在室内采用地质雷达对应软件进行处理,处理流程为:将
原始数据切除首尾废段;编辑补齐标记;按 5m 标记对记录进行水平均衡,添加 洞身标,对文件进行分割,零点校正,调节增益,背景除噪、反褶积运算,识别 界面及有效信号,计算确定合适的介电常数,拾取衬砌厚度界面,拾取施工超挖 界面,分析衬砌结构及回填情况,形成数据表格,编写检测报告。
① 眼睛紧盯屏幕,时刻关注雷达图像的变化,对雷达图像异常段做好记录, 重点记录下里程,以便必要时可以进行复检;
② 控制好天线的耦合情况,保证天线紧贴检测面,以减小天线的晃动;
③ 现场探测时尽量保证雷达天线平稳匀速前进,探测过程中尽量减少停顿, 如果中途有停顿应及时记录下停顿位置;
④ 有可能的话应清除地面的金属和非金属物,使得场地平整,在干扰影响 较大的地方尽量使用屏蔽天线,另外适当加大发射波的叠加次数,能增强有效信 号削弱干扰信号;
测线部位
天线频率 (MHz)
环境条件 测线位置
第页共页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
检测日期
备注
现场检测情况说明
检测人员:
记录人员:
复核人员
① 在已知厚度且材料与隧道衬砌相同的其它预制件上测量; ② 在洞口(明洞)或洞内避车洞处使用双天线直达波法测量; ③ 钻孔实测。 (6)选择合适的探地雷达参数,主要参数包括天线的中心频率,时间窗口 的长度,采样率,介电常数等: ① 天线的中心频率 电磁波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探测深度越小,而电磁波频率越低,分辨率 越低,探测深度越大,因此在满足分辨率和实际情况又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 使用中心频率较低的天线。 天线中心频率(单位:MHz)的计算公式为: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1、测线布置(1、)隧道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以纵线布线为主,横向布线为辅。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遂底各布1条;横向布线可按检测内容和要求布设线距,一般情况线距为8~12m。
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小于6个点。
若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2、)隧道竣工验收时,质量检测应纵向布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各布1条;横向布线距为8~12m。
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小于5个点。
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范围时,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3、)三车道隧道应在隧道拱顶部位增加两条测线。
(4、)测线每5~10m应有一里程标记。
2、介质参数标定(1、)检测前应对衬砌砼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长度不大于1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即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
当隧道长度大于3Km、衬砌材料或含水率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标定点数。
(2、)标定方法: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制件上测量;在洞口或洞内避车洞处使用双天线直达波法测量;钻孔实测。
(3、)求取参数时应具备以下条件:标定目标体的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且厚度已知;标定记录中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4、)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εr =(0.3t/2d)2V=(2d/t)×1093、测量时窗测量时窗由下式确定:ΔT=(2d√εr /0.3)a4、扫描样点数扫描样点数由下式确定:S=2ΔTfK×10-35、纵向布线纵向布线应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扫描速度不得小于40道(线)/s。
特殊地段或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点测方式,测量点距不宜大于20cm。
6、数据处理及判定。
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的主要判定特征如下:(1、)密实。
信号幅度较弱,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
(2、)不密实。
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3、)空洞。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概述无损检测是一种能够在不破坏或改变材料原有形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材料进行各种检测手段和方法,来评估材料及构件的完整性和质量的一种技术手段。
无损检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建筑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作业指导书将介绍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无损检测作业。
二、基本原理1.1 声波无损检测:利用声波的传播特性来测试材料中的缺陷及其他问题。
1.2 磁性无损检测:利用材料对磁场的反应来评估材料的质量和缺陷情况。
1.3 热辐射无损检测:通过检测材料发出的热辐射来评估材料的状况。
1.4 X射线无损检测: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和吸收性来检测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缺陷。
1.5 超声波无损检测: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速度和反射来判断材料的质量和缺陷情况。
三、常用的检测方法2.1 直接声传播法:将声源直接放置在被检测的材料上,并通过分析声波的传播情况来判断材料的状况。
2.2 磁粉检测法:通过在被检测材料表面涂覆磁性粉末,在施加磁场的情况下观察磁性粉末的分布,以判断材料是否存在缺陷。
2.3 热红外检测法:利用热红外相机来检测材料发出的热辐射,通过分析热辐射的分布情况来评估材料的状况。
2.4 射线透射法: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和吸收性,通过对材料进行透射检测,观察X射线透射的情况来评估材料的内部结构和缺陷。
2.5 超声波扫描法: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和反射情况,通过对超声波信号进行扫描和分析,来判断材料的完整性和质量。
四、无损检测作业步骤3.1 确定检测目标和需求,了解被测材料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情况。
3.2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根据被测材料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和设备。
3.3 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清洁、表面处理、安全措施等工作。
3.4 进行无损检测作业,根据选定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
3.5 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判断材料的质量和缺陷情况。
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指导书
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xx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作业。
2.作业准备2.1施工前应充分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内容,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核对,以确定合适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配备相应机具设备。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2.2熟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业主下发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
2.3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的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2.4熟悉了解已有勘察资料,掌握掌子面所处地段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2.5熟悉了解其他预报手段探测成果,分析判断掌子面所处地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可能出现的差异(与勘察成果比较)。
3.技术要求3.1技术指标3.1.1地层岩性预报,特别是针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3.1.2地质构造预报,特别是针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3不良地质预报,特别是针对瓦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针对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2技术标准3.2.1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3.2.2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等,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程序详见图1。
4.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详见图2、图3。
图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框图图2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流程图图3 地质预报信息处理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5.1.2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前应熟悉相应隧道的设计图纸,核对地质资料。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是指在不破坏被测对象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其进行检测、测量、评价或判定的一种方法。
在工业领域中,无损检测被广泛应用于材料、构件和设备的质量检测、安全评估和性能监测,以确保生产和运营过程的安全和可靠。
无损检测作为一项关键技术,对从航空航天到能源和化工等各个领域的工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份详细的无损检测作业指南,以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作业前准备1. 熟悉被测对象:在进行无损检测之前,必须对被测对象有足够的了解,包括其构成、制造工艺和使用条件等。
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以及准确评估结果。
2. 熟悉检测方法和设备: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无损检测方法和设备。
熟悉这些方法和设备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正常进行检测工作。
3. 检测区域准备:清理被测对象的表面,确保其干净、无油污和杂质。
必要时,使用适当的清洗剂进行清洗。
另外,确保检测区域的通风良好,以便于操作和排除可能的风险。
4. 确定检测参数:根据被测对象的性质和要求,确定适当的检测参数,如波长、频率、电流功率等。
这将有助于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并快速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作业步骤1. 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无损检测方法,如超声波、射线、涡流、磁粉等。
了解每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根据选择的无损检测方法,准备相应的设备和工具。
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如电源供应、传感器的校准和标定等。
3. 在检测之前,对被测对象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例如,清洁表面,移除可能影响检测效果的覆盖物和污垢。
4. 根据检测要求,将传感器或探头与被测对象适当接触或定位。
确保传感器的位置和角度与被测对象的几何形状和缺陷类型相匹配。
5. 开始无损检测,按照预定的检测规程和流程进行操作。
隧道二衬厚度检测雷达法作业指导书
一、隧道衬砌(支护) 厚度及背后空洞(地质雷达法)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1.试验目的与适用范围(1)目的:指导地质雷达现场探测作业,保证探测成果质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工程地质雷达对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检测作业。
2.试验依据(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60-2020(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17(3)《雷达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JGJ/T 456-2019(4)《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 10223-20043.仪器设备常用检测设备一栏表4.试验准备(1)隧道衬砌检测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检测工作,具体有以下几项内容。
1)了解隧道高度量测隧道拱顶到仰拱的高度,为搭建检测台车提供尺寸数据。
2)用明显标记,按照5m/10m间距在边墙上标明隧道里程。
3)搜集衬砌设计资料和竣工资料,了解设计厚度、钢筋间距、钢架间距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信息。
4)记录隧道中避车洞、下锚段、电缆位置,统计隧底积水段落。
5)对衬砌表面潮湿或有凝结水珠的部位进行统计,记录已发病害的位置和类型。
6)制订对可能影响到检测台车行进的障碍物的处理办法。
7)查明附近是否有对雷达产生影响的电磁干扰源。
8)运营隧道检测需要明确天窗时间。
(2)确定测线位置,搭建检测操作车1)测线布置应以纵向布置为主,横向布置为辅,每5~10m测线应有一个里程标记。
2)单洞两车道隧道应分别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布置共5条测线;单洞三车道应在隧道的拱腰部位增加两条测线;遇到支护(衬砌)有缺陷的地方应加密测线。
3)单洞两车道隧道应分别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布置共3条测线;单洞三车道应在隧道的拱腰部位增加两条测线;遇到支护(衬砌)有缺陷的地方应加密测线。
测点示意图(3)人员配备1)检测人员:2-3人负责采集数据、记录数据及现场资料、记录标记里程。
2)指挥人员:1-2人负责指挥装载机(路灯车等)师傅,是速度尽可能平稳均匀,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负责现场的协调调度工作。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张,隧道在交通和地下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隧道的地下环境复杂多变,隧道的衬砌状况无法直接观测和评估,给隧道的安全运行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开发一种准确、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对于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地质雷达的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不破坏隧道结构的情况下,对隧道衬砌的状况进行非接触式检测和评估。
地质雷达技术简介地质雷达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原理进行非接触探测的技术。
它能够通过测量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时间、反射和衰减情况来获取地下物体的信息。
地质雷达可以探测地下的岩体、土层、管线等物体,因此在地质勘探、矿山勘查、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原理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基于地质雷达技术,通过在隧道壁面布设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发射和接收地质雷达信号。
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信号发射:通过发射天线向隧道衬砌发射地质雷达信号。
2.信号传播和反射:地质雷达信号在衬砌中传播,部分信号会因为界面反射而返回接收天线。
3.信号接收:接收天线接收到反射信号,并将信号送入接收系统进行处理。
4.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处理和分析接收信号,提取出衬砌的信息,如衬砌的位置、变形情况等。
5.结果展示和评估:将处理得到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行评估和判断。
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非接触式检测:地质雷达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探测技术,可以在不破坏隧道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检测。
2.高效快速: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实现较快的检测速度,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
3.多参数信息获取:通过地质雷达技术,可以获取到衬砌的位置、变形情况等多个参数信息,为后续评估和维护提供详细数据支持。
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案例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一、目的指导地质雷达现场探测作业,保证探测成果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工程地质雷达对隧道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检测作业。
三、检测标准1、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2、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部分)(JTG F80/1-2004);3、铁道部《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五、机具设备配备1、检测单位配备瑞典MALA地质雷达一套(配500MHz、800MHz天线各一),50米皮尺一卷,自喷漆若干,手电若干(包括电池),记事本一本,笔4支,口罩和手套若干,隧道工作服4套,数码相机一部。
2、施工单位配合准备工人5~6人,大型装载车一台(按我方要求电焊上检测支架,配一名技术娴熟的司机),提供较为详细的隧道地质和工程施工概况,如隧道设计纵、横断面图等(包括隧道中有无塌方、岩溶、暗河,隧道的施工工艺,隧道基本技术参数,一、二衬砌的设计厚度等),现场技术工程师两名,施工照明等。
六、检测准备1、在检测工作开展前,施工单位的测绘人员先期在隧道的边墙上每10米标记好隧道的CX03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xxxx-xx-xxx 共 17页第 2 页主题: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第一版第 0 次修订生效日期:2011.xx.xx2、桩号,要求标记准确清晰。
3、隧道检测工作开始后:检测单位技术工程师负责设备操作及测线笔记记录,施工单位技术工程师负责现场协调和介绍,施工单位工人负责天线数据采集及相关工作(照明、车辆等)。
4、检测过程中,检测单位的技术工程师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拍照记录。
5、数据采集速度由现场情况确定。
6、测线布置原则:根据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探地雷达隧道检测常用的测线布置方式是沿隧道纵向布置五条测线,分别位于两侧拱脚、两侧拱腰和拱顶。
具体见下图:7、数据采集按照先隧道顶测线后边测线的原则采集(D测线→L2测线→R1测线→R2测线8、→L1测线)。
SIR-3000作业指导书
SIR-3000作业指导书标题:SIR-3000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SIR-3000是一款地质雷达系统,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工程勘测和考古发掘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SIR-3000的操作指导,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这一先进的地质雷达设备。
一、系统介绍1.1 SIR-3000的基本原理:SIR-3000是一款地质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来探测地下结构。
1.2 SIR-3000的主要功能:SIR-3000具有地下勘探、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等功能,可实现对地下结构的高精度探测。
1.3 SIR-3000的适用范围:SIR-3000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工程勘测、建筑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二、系统操作2.1 系统开机与关闭:按下电源按钮启动SIR-3000系统,长按电源按钮关闭系统。
2.2 参数设置:在系统菜单中设置雷达频率、扫描模式、采样率等参数,以满足具体勘探需求。
2.3 数据采集:在勘探区域内按下数据采集按钮,系统将开始采集地下结构数据,可以通过观测屏幕实时查看数据。
三、数据处理3.1 数据导出: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USB接口导出到计算机,进行后续处理和分析。
3.2 数据处理软件:使用SIR-3000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地下结构图像和分析报告。
3.3 数据解读:根据数据处理软件生成的地下结构图像和分析报告,对地下结构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
四、图像显示4.1 图像调整:在数据处理软件中可以对地下结构图像进行亮度、对比度、颜色等方面的调整,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4.2 图像标注:在地下结构图像上标注关键信息,如地下管线、岩层分界线等,便于后续的工程勘探和分析。
4.3 图像保存:将处理后的地下结构图像保存为图片文件,方便与他人共享和存档。
五、系统维护5.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SIR-3000系统的电池、天线、连接线等部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2 清洁保养:定期清洁SIR-3000系统的外壳和观测屏幕,避免灰尘和污垢影响设备使用。
探地雷达作业指导书
浙江公路技师学院试验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版本:第一版第0次修订)文件编号:GLJX/ZD-32-2017试验类别:探地雷达测路面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编写:审核:批准:受控状态:分发号:20XX年XX月XX日发布20XX年XX月XX日实施浙江公路技师学院试验检测中心目录目录 (2)1、目的与适用范围 (3)1.1 (3)1.2 (3)2、依据标准 (3)3、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 (3)3.1 (3)3.2 (3)4、方法与步骤 (4)4.1 准备工作 (4)4.2 测试步骤 (8)5、数据导出 (8)5.1 (8)5.2 (8)6、数据处理 (11)6.1 (11)6.2 (11)7、报告 (11)GSSI Sir30数据采集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适用范围1.1本方法适用于采用短脉冲雷达检测沥青路面面层厚度,可供道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质量评定及旧路调查使用。
1.2本方法不适用于潮湿路面或用富含铁矿渣集料等介电常数较高的材料铺筑的路面。
2、依据标准《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3、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3.1雷达测试系统由承载车、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和控制单元等组成。
3.2测试系统技术要求和参数(1)距离标定误差:≤0.1%;(2)最小分辨层厚:≤40mm;(3)系统测量精度要求如下表:测量精度技术要求(4)天线:采用空气耦合方式,带宽能适应所选择的发射脉冲频率。
4、方法与步骤4.1 准备工作(1) 检测前应收集设计图纸、施工配合比等资料,以便合理确定标定路段。
(2) 给电池及笔记本电脑充满电,保证野外数据采集能够正常进行。
(3) 把主机、天线、大缆及其他配件列一个详细清单,出野外之前由专人照着清单清点一遍,保证需要带的设备全部齐全。
(4) 先连接系统各个部件,笔记本电脑+主机+电缆+天线+标记杆+测距轮;注:设备连接要求无电操作不能带电连接、插拔各个部件,电缆连接防止虚接。
联机时注意电缆接口方向,电缆接头应与面板垂直,拧紧,与主机端旋转至红线处。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无损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技术,它可以不破坏被检测物体的完整性和功能,通过检测设备和方法检测物体的内部和表面缺陷。
本次作业指导书将详细介绍无损检测的几种常用方法以及其操作步骤。
二、无损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和磁粉检测。
1.超声波检测超声波检测是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进行缺陷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超声波探头进行检测;(2)将超声波探头贴近被检测物体表面,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3)观察超声波探头接收到的信号,并判断是否存在缺陷。
2.射线检测射线检测是通过照射射线(如X射线或γ射线)到被检测物体上,利用射线的穿透能力和被物体吸收的情况来检测内部缺陷。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好射线源和探测器,保证其正常工作;(2)将射线源和探测器放置在被检测物体的两侧;(3)照射射线并观察探测器接收的信号,判断是否存在缺陷。
3.磁粉检测磁粉检测是通过在被检测物体表面施加磁场并喷洒磁粉,利用磁粉在缺陷附近集聚的原理进行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和磁粉喷洒方式;(2)施加磁场并喷洒磁粉;(3)观察磁粉在被检测物体表面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缺陷。
三、无损检测操作注意事项在进行无损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将工作场所保持整洁,并确保设备和仪器的正常工作;2.检测仪器和设备要经过专业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3.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证书和资质;4.检测时要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不得随意修改;5.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射线辐射和其他危险物质的接触;6.对于发现的缺陷,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记录和报告。
四、总结无损检测是一种重要的检测技术,具有非破坏性和高精度的特点。
本次作业指导书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和磁粉检测这几种常用方法的操作步骤,并提供了无损检测操作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希望本指导书能对无损检测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帮助。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
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1000字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无损检测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对材料、构件及生产工艺等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波、磁粉、涡流、射线和红外等。
无损检测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安全、应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石化、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化工等领域。
本次无损检测作业旨在让学生了解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检测方法和流程,同时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检测能力。
以下是具体作业指导:一、作业内容:1.了解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无损检测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2.熟悉超声波、磁粉、涡流、射线和红外等无损检测方法,掌握其检测原理、检测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3.学习无损检测流程及相关操作技能。
4.重视安全环保措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二、作业要求:1.认真阅读相关学习资料,理解无损检测的基本概念和检测原理,了解无损检测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超声波、磁粉、涡流、射线和红外等常用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无损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3.分析无损检测流程,重点理解如何进行检测数据分析,发现隐患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4.学生在操作无损检测仪器时,应保持安全,使用安全保护措施,避免电磁辐射和辐射损伤。
特别注意射线检测的辐射防护。
5.作业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陈述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心得体会。
并在实验报告中展示学生实际的操作和检测结果。
三、作业时间:本次作业将于五天内完成,具体时间由老师安排。
四、作业评分:本次作业总分100分,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每个方面掌握程度(40分)2.操作技能(30分)3.实验报告质量(30分)五、注意事项:1.学生在进行无损检测实验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按照正确操作流程进行实验。
2.学生在实验室内应注意安全,遵守相关规定。
3.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应真实记录检测数据和思路,避免剽窃和抄袭。
4.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向老师或指导人员咨询。
地质雷达SIR-3000作业指导书(中文界面)
GSSI公司SIR-3000仪器参数顺序系统参数Parameters 1500MHz 900MHz 400MHz 270MHz 100MHz1* 系统调用系统->设置->调用1500GrayCart1500BlueCart 900met 400mhzTime400mhz623Cart400mhz620SW270_SW 100met2 显示刻度系统->单位->垂直刻度Time/Depth Time/Depth Time/Depth Time/Depth Time/Depth天线采集->RADAR->ANTENNA 1500mhz 900mhz 400mhz 270mhz 100mhz 发射率采集->RADAR->发射率100KHz 100KHz 100KHz 100KHz 50KHz3 测量模式采集->RADAR->模式Time/Distance Time/Distance Time/Distance Time/Distance Time/PointGPS 采集->RADAR->GPS None None None none None 采样点数采集->扫描->采样512 512 512 512 512/1024 数据位采集->扫描->格式/位16 16 16 16 166* 记录长度(纳秒)采集->扫描->记录长度(纳秒) 12 15-20-25-30 50-80-100 50-80-100-120 100-200-300 介电常数采集->扫描->介电常数 6 6 6 6 67 扫描速度(扫描/秒) 采集->扫描->扫描速度60-120 60-120 60-120 60-120 168 测点(扫描/单位)距离采集->扫描->扫描/单位20-50-100-200 10-20-50-100 10-20-50 10-20-50 105* 增益:类型-点数采集->增益->AUTO-增益点Y-1 Y-2 Y-3 Y-5 Y-54-1 信号位置:模式采集->位置->MODE MANUAL MANUAL MANUAL MANUAL MANUAL 4-3 信号位置:延时采集->位置-> 延时4-2 信号位置:地面采集->位置->表面(%) 0 0 0 0 0 滤波采集->滤波9-1 低通-无限响应滤波器-> IIR低通(mhz) 0 2500 800 700 3009-2 高通-无限响应滤波器-> IIR高通(mhz) 10 225 100 75 259-3 低通-有限响应滤波器-> FIR低通(mhz) 3000 0 0 0 09-4 高通-有限响应滤波器-> FIR高通(mhz) 250 0 0 0 0 叠加(扫描) 采集->滤波->叠加0 0 0 0 3-64背景去除(扫描) 采集->滤波->背景去除0 0 0 0 0颜色表输出->显示->颜色表颜色变换表输出->显示->颜色变换10 保存参数系统->设置->保存SETUP15 SETUP09 SETUP04 Setup03 SETUP01 11* 数据采集RUN/SETUP12* 数据传输输出->传输->闪存卡Y Y Y Y YSIR-3000仪器操作步骤:1仪器连接连接主机、电缆、天线,标记器、测量轮。
【VIP专享】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新
日期: 日期: 日期: 持有者姓名: 持有者部门:
作业指导书
隧道结构及病害检测/检查
目录
1.1 开展项目 ...........................................................1 1.2 依据文件 ...........................................................1 1.3 主要仪器设备 ...................................................1 1.4 操作规程 ...........................................................4 1.5 扫描之前的仪器调试和参数设置 ...................4 1.6 数据处理 ...........................................................5 1.7 注意事项 ...........................................................6 1.8 隧道实体雷达检测相关参数记录表 ...............6 1.9 隧道实体雷达检测报告格式 ...........................8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隧道结构及病害检测)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新
地质雷达作业指导书新文件编号:ZY作业指导书(隧道结构及病害检测)编写: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受控状态:持有者姓名:分发号:持有者部门: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隧道结构及病害检测/检查目录1.1开展项目 . (1)1.2依据文件 . ......................................................... 1 1.3主要仪器设备 . ................................................. 1 1.4操作规程 . ......................................................... 4 1.5扫描之前的仪器调试和参数设置 . ................. 4 1.6数据处理 . ......................................................... 5 1.7注意事项 . ......................................................... 6 1.8隧道实体雷达检测相关参数记录表 . ............. 6 1.9隧道实体雷达检测报告格式 . (8)1.1开展项目适用于隧道衬砌厚度及缺陷检测、桥梁的无损检测评估等。
1.2依据文件(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9);(2)《铁路隧道衬砌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19)。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19) 1.3主要仪器设备1.3.1测线位置隧道衬砌厚度检测主要是检测顶线3号测线,左拱腰线2号测线和右拱腰线4号测线三条测线的衬砌厚度,纵向在隧道衬砌表面连续检测,具体检测位置见下面示意图:1.3.2工作原理检测采用美国生产的便携式地质探测仪(型号:TerraSIRch SIR-3000),以下简称“地质雷达”。
161地质雷达检测作业指导书(地基专业)
**检测中心地基专业作业指导书地质雷达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编制:批准:生效日期:地质雷达检测实施细则1. 目的为了规范地质雷达检测的各个环节,特制定本细则。
2. 适用范围地质雷达检测的前期准备、检测实施。
3. 引用文件《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 7-2007;《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对于每次发出的检测报告中,必须明确该报告依据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按其标准执行。
4. 现场检测4.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4.1.1、应了解检测工程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4.1.2、设备清点:地质雷达检测仪一台,笔记本一台4.1.3、联系委托单位再次确认,联系司机和车、联系设备管理员,约定好进场时间。
4.2检测目的1、对施工范围内埋设于地下管线进行实地探测,查明施工范围内管线位置及深度,为工程的补堪、设计、施工,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管线系统资料;2、探测隧道衬砌背部空洞情况4.3 检测步骤4.3.1测试前的安装准备检查所有部件是否带齐,包括:电池、雷达主机、数据线、处理器电源线、信号线、工具箱、备件、固定用绑扎带、记录本;4.4.2试验/检测的工作程序(1)测试连接。
将地质雷达天线通过支架安装。
(2)在扫描前调试主机并对主机进行参数设置。
(3)打开电源,控制天线移动的人员根据操作主机的人员口令,将天线紧贴待测界面上匀速移动。
(4)测试结束。
按下stop结束测试点,保存文件并退出;(5)拆除信号线,拆除天线,支架。
4.4.5 请见证人签字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雷达法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检测目的:检测隧道衬砌厚度、衬砌背后的回填密实度和衬砌内部钢架、钢筋等分布,评价隧道衬砌施工质量。
二、检测仪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可采用美国SIR-20型地质雷达系统(见下图),其特点与路基挡墙检测雷达相同。
美国SIR-20型地质雷达系统(一)、地质雷达主机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增益不低于150dB;2、信噪比不低于60dB;3、模/转换不低于16位;4、信号叠加次数可选择;5、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5ns;6、实时滤波功能可选择;7、具有点测与连续测量功能;8、具有手动或自动位置标记功能;9、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
(二)、地质雷达天线可采用不同频率天线组合,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有屏蔽功能;2、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2m;3、垂直分辨率应高于2cm。
三、检测方法及原理:地质雷达是采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技术。
其工作原理为: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发射,经目标体反射或透射,被接受天线所接收。
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及集合形态而变化,由此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目标体的空间位置或结构状态。
地质雷达具有高分辨率、无损性、高效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现场检测时地质雷达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密贴于待检表面,雷达波通过天线进入混凝土以及相应介质中,遇到钢筋、钢质拱架、材质有差别的混凝土、混凝土中间的不连续面、混凝土与空气分界面、混凝土与岩石分界面等产生反射,接收天线收到反射波,测出反射波的入射、反射双向走时,就可以算出反射波走过的路程长度,从而求出天线距反射面的距离D。
D= v ×△t/2式中:D——天线到反射面的距离;v——雷达波的行走速度;△t——雷达波从发射至接收到反射波的走时,用ns计。
现场采集的数据要经过滤波、去噪、均衡等处理,可用时间剖面图表示,其中横坐标记录了天线在地表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波双程走时,表示雷达脉冲从发射天线出发经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所需的时间。
这种记录能准确描述测线下方各反射界面的形态。
其工作原理如下图。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示意图地质雷达法对隧道衬砌以及衬砌背后是否存在脱空进行无损检测,其方法原理如下:地质雷达主机通过天线在隧道衬砌表面向内部发射频率为数百兆赫的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不同媒质的界面时便会发生反射与透射,反射波返回衬砌表面,又被接收天线所接收(发射与接收为同一天线)。
此时雷达主机记录下电磁波从发射到接收的双程旅行时t 。
因为电磁波在衬砌内的传播速度V 可由已知衬砌厚度点测定出来,所以可由深度D= V·t/2式求出反射面的深度即衬砌厚度。
此外,根据雷达图像上反射波的强弱、频率特及变化情况,确定衬砌背后是否存在脱空。
此外,根据雷达图像上反射波的强弱、频率特征及变化情况,确定衬砌背后是否存在脱空。
检测原理见下图。
衬砌厚度与空洞检测原理图示意图在地质雷达法检测中,电磁波通常被近似为均匀平面波。
其传播速度在高阻媒质中取决于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εr ,即:r C V ε/=式中:C = 0.3 m/ns ;εr 为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电磁波传播在遇到不同媒质界面时,其反射系数为:检测结果原则上每5米在拱顶、左、右拱腰、隧底以及边墙分别给出检测结果数值,以实际桩号列表记录。
定性描述检测段脱空分布情况,对于明显脱空区给出起止桩号、脱空区衬砌厚度。
对于脱空或空洞的描述分为较小、较大两类,较小脱空是指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脱空高度2cm ~5cm ,较大脱空是指衬砌与初期支护间脱空高度超过5cm 。
对于脱空的高度因脱空区域中空气的含水情况不同导致介质介电常数差别较大,因此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别也很大,所判读的脱空高度仅作为估计值供参考。
当衬砌密贴时,在地质雷达图像的上部,一般反射波振幅不强、同相轴相对比较连续的第一组波形即为初衬界面的反射信号。
由于初衬混凝土与隧道围岩之间的介电常数差异不大,当衬砌与隧道围岩之间密贴、无脱空时,地质雷达不会有特别强的反射信号,在地质雷达图像中表现为振幅较弱的界面反射信号(无多次波),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
衬砌界面判识后输入正确的介电常数值,即可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得出衬砌厚度值,厚度的计算公式为D = 0.5C·t / εr1/2 。
下图为雷达检测的无脱空的初衬界面图像。
隧道衬砌界面雷达检测图像某隧道衬砌背后脱空的信号判识及地质雷达图像:当衬砌背后出现空洞时,由于空气与混凝土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所以初衬与围岩之间若有明显的空隙或空洞(脱空)时,地质雷达会有明显的强反射信号。
如下图所示。
)()(2121εεεε+-=R衬砌空洞界面雷达检测图像四、现场检测流程:(一)、施工准备: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收集隧道工程地质资料、施工图、设计变更资料和施工记录;进行现场调查,做好测量里程标记。
检测时应遵守有关安全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人员及设备。
2、检测设备、照明机具工作电源要保证电量充足,能够保证一天的正常使用。
3、雷达主机、显示器、天线、电缆等设备之间连接良好,设备工作正常。
4、需要分段测量时,相邻测量段接头重复长度不应小于1m。
(二)、测线布置:1、隧道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应以纵向布线为主,横向布线为辅。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隧底各布1条;横向布线可按检测内容和要求布设线距,一般情况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6个点。
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2、隧道竣工验收时质量检测应纵向布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各布1条;横向布线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5个点。
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范围时,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3、三线隧道应在隧道拱顶部位增加2条测线。
4、测线每5~10m应有一个里程标记。
(三)、介质参数的标定:1、检测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应不小于1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
当隧道长度大于3km 、衬砌材料或含水量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标定点数。
2、标定可采用下列方法:在已知厚度部位或材料与隧道相同的其他预制件上测量;在洞口或洞内避车洞处使用双天线直达波法测量;钻孔实测。
3、求取参数时应具备以下条件标定目标体的厚度一般不小于15cm ,且厚度已知;标定记录中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4、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2)23.0(d t r =ε9102⨯=t d ν 式中 r ε——相对介电常数v ——电磁波速(m/s )t ——双程旅行时间(ns)d ——标定目标体厚度或距离(m )。
(四)、测量时窗及扫描样点数的确定:1、测量时窗由下式确定:式中 △t——时窗长度(ns );r ε——相对介电常数α——时窗调整系数,一般取1.5~2.0;2、扫描样点数由下式确定:式中 S ——扫描样点数;△t——时窗长度(ns );f ——天线中心频率(MHz );K——系数,一般取6~10。
(五)、操作要点:1、测量前应检查主机、天线以及运行设备,使之均处于正常状态;2、测量时应确保天线与衬砌表面密贴(空气耦合天线除外);3、检测天线应移动平稳、速度均匀,动速度宜为3~5km/h;4、记录应包括记录测线号、方向、标记间隔及天线类型等;5、当需要分段测量时,相邻测量段接头重复长度不应小于1m;6、应随时记录可能对测量产生电磁影响的物体(如渗水、电缆、铁架等)及其位置;7、应准确标记测量位置;8、纵向布线应采用连续测量方式,扫描速度不得小于40道(线)/s;特殊地段或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点测方式,测量点距不得大于20 cm。
五、数据处理与解释:(一)、原始数据处理前应回放检验,数据记录应完整、信号清晰,里程标记准确。
不合格的原始数据不得进行处理与解释。
(二)、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应使用正式认证的软件或经鉴定合格的软件。
(三)、数据处理与解释可采用下列流程:地质雷达数据处理流程图(四)、数据处理应符合:确保位置标记准确、无误;确保信号不失真,有利于提高信噪比。
(五)、解释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1、.解释应在掌握测区内物性参数和衬砌结构的基础上,按由已知到未知和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2、根据现场记录,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扰体位置与雷达记录中异常的关系,准确区分有效异常与干扰异常;3、应准确读取双程旅行时的数据;4、解释结果和成果图件应符合衬砌质量检测要求。
(六)、衬砌界面应根据反射信号的强弱、频率变化及延伸情况确定。
(七)、衬砌厚度应由下式确定:或式中 d ——衬砌厚度(m ); r ——相对介电常数;t ——双程旅行时间(ns );v ——电磁波速(m/s );(八)、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的主要判定特征应符合下列要求:1、密实:信号幅度较弱,甚至没有界面反射信号;2、不密实: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3、空洞:衬砌界面反射信号强,三振相明显,在其下部仍有强反射界面信号,两组信号时程差较大。
(九)衬砌内部钢架、钢筋位置分布的主要判定特征应符合下列要求:钢架:分散的月牙形强反射信号;钢筋:连续的小双曲线型强反射信号;六、无损检测质量的检查及评定:(一)、采集数据检查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质雷达法的采集数据检查应为总工作量的5%,检查资料与被检查资料的雷达图像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波形基本一致、异常没有明显位移。
2、声波法的采集数据检查应为总工作量的5%,允许相对误差为±10%,其计算公式为:式中 δ——相对误差;t ——基本观测值;t i ——检查观测值。
(二)、检查资料质量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和衬砌混凝土强度的检查点相对误差小于10%为合格,衬砌混凝土厚度的检查点相对误差小于15%为合格;2、合格的检查点数量大于总检查点数量90%为合格。
(三)、当检查资料的质量不满足上六(一)条、六(二)条要求时,检查工作量应增加至总工作量的20%;仍不合格时,则整个检测工作必须重新进行。
检查资料应与检测报告一起提交。
七、无损检测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