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面积》教材分析
《面积》的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第70至87页的内容。
1、这一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
2、知识结构图(二)本单元的前后联系:已学相关知识1.一年级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并知道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三年级上册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本单元相关知识包括:1.面积和面积单位。
理解面积的概念,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长方形面积计算。
会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
3.正方形面积计算。
会用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及解决相应的问题。
4.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会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换算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
以后的相关知识1.为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三角形的面积(3) .梯形的面积(4) .组合图形的面积(三)本单元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学会应用。
3、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1、通过动手摸一摸、叠一叠、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说课稿认识面积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认识图形的面积:过程目标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面积课标要求解读重难点
面积课标要求与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面积》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课标解读“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渗透度量意识。
1.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
《认识面积》说课稿
《认识面积》说课稿分享的课例是《认识面积》,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是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的开始。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熟悉了一些平面图形。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新旧学问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预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测量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2、经历用不同形图形做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感受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并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认识面积的含义,区分面积与周长。
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面积大小的比较。
二、教法学法:为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总结反思的能力,我积极整合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组织教学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六个环节开展教学过程(一)课前,在华发大数据平台上布置预习作业,观察中国地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把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用3D立体效果进行出示,首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立体效果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睛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哪些是长方形的?哪个表面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在比较和观察中轻松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操作探究,师生互动。
在此环节中我采用8个步骤逐步让学生来认识面积。
1、说一说,课桌表面和数学课本表面谁大谁小?2、听一听,听懂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它们的面积,3、摸一摸,在教学面积概念这部分时,重点的操作就是摸一摸。
先摸--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在摸一摸课桌表面的面积,体会物体表面的面积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积的大小。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课标和教材解读新课标解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研究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研究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研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
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整节课我环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已知图形的接洽,自主探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研究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研究”这个讲授重点展开。
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动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自主探讨,协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尺度》大力倡导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研究的主人。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常识,学生用常识的讲授模式,把研究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讨,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这节课学生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
本节课的最后一道练题也是开放的,它让学生体验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研究的,是进一步研究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三角形警示标志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71~72页。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1.揭示面积的含义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呢?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评析: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
在学生沉浸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
及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
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摸一摸,说一说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
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评析:摸身边物体的表面,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面积第1课时《面积的含义》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面积第1课时《面积的含义》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章,主要内容是面积的含义。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理解面积的概念,探讨如何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将面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面积的基本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将面积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及一些颜色卡纸,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面积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面积的含义: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我会向学生们解释面积的含义,即图形所覆盖的平面区域的大小。
3. 例题讲解:我会用几道简单的例题来讲解如何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们通过实际计算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计算并解答,以检验他们对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5. 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会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房间的面积、花园的面积等,让学生们了解面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面积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公式。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面积的含义。
答案: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面积=长×宽;三角形面积=底×高÷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我还会给学生推荐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面积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在例题讲解环节中,会详细地展示如何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
《认识面积》说课稿《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面积》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解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解读一、说教材(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二)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主要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
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儿童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面积”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
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和理解上的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一)目标分析本节课不仅重视让学生主动探索,用适合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更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该课时努力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力争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和谐统一发展。
为此,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
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对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单位。
3. 培养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在探究实践中感觉到运用统一单位进行比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面积认识》说课稿(通用16篇)
《面积认识》说课稿(通用16篇)《面积认识》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课程内容:《认识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2)说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2)、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教法和学法(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
北师数学三下第五单元《什么是面积》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后习题详解
什么是面积(认识面积)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与探索的习惯。
编写说明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
·看一看,比一比。
教科书呈现的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1元和1角硬币的币面、两片树叶的表面,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感觉到它们的大小:两本书的封面一样大,1元硬币的币面比1角硬币的大,两片树叶的叶面大小也不同。
结合这些实例,由智慧老人直接告知:“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值得注意上述比较大小的对象——封面、币面和叶面,都是封闭的区域(即具有封闭边界的区域),当比较它们大小的时候,都有意忽略了表面上的凹凸不平,把封闭的区域想象成封闭的平面区域,面积的大小就是指封闭的边界所围成的平面区域的大小。
因此,图形的面积与图形的周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图形的面积是指平面区域的大小,图形的周长则是指平面区域封闭边界的长短。
获得感性认识,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剪下附页2中图3试一试。
教科书呈现了一些学生可能采用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如:“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剪一剪、拼一拼”“用小方块摆一摆”等,通过展示交流,质疑讨论,一方面来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明确上述哪些方法是错误的,哪些方法是合理的,以及使用合理的方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面积》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 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 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 、分米 2 、米 2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课标解读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1 / 9意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渗透度量意识。
1.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
例如,在例 1 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黑板、国旗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和面的大小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采用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描述的方式说明面积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模仿说出国旗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桌、数学书封面等身边实物的面积,进一步认识面积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进而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
2024认识面积说课稿范文
2024认识面积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面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认识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容量等有关量的概念和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面积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归纳法和启发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和探究,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用于展示的多媒体课件和各种图形的实物或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启发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我将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面积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会通过展示一个染色图案或者一张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或地图上的颜色是如何填充的?为什么有的地方要填充的颜色多,而有的地方只需填充少量的颜色?通过思考和讨论,我将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填充的颜色与形状的大小有关,而这种大小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积。
环节二、导入新知,引导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会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为例,逐步教授其面积计算的方法。
我会通过实物、图片和示意图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和内部关系,并帮助他们理解面积计算的原理和步骤。
认识面积说课稿3篇
认识面积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
〔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拟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根底。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
教师鼓励男生承当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拟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拟草坪的面积。
〔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拟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校级公开课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校级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的概念和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长度和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面积单位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2.难点: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测量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面积单位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面积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3.巩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4.拓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索面积的更多应用。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面积的方法等。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
第五单元《面积》课标解读解读人王凤琴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课标解读“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渗透度量意识。
1.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
2.创设“看一看,比一比”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用单位度量的需求;提供足够数量的正方形学具,让学生在自主拼摆、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到那个图形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多,那个图形的面积就大,同时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交流、自学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在“认一认”“画一画”“站一站”等数学活动中,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面积》教材分析
面积》教材分析么单位来表示面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大小的纸片,让他们感受到不同大小的面积需要不同的单位来表示,进而认识到引入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种面积单位,并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能够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他们自己发现面积公式的规律。
通过这种探究研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面积公式的本质,掌握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研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熟悉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够为以后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本教材旨在教授面积单位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例1中,教材引入了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并提供了圆、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让学生通过选择和拼摆的过程来理解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例3介绍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种基本面积单位的规定,并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它们的大小。
这样的编排既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也为今后进行面积的估测奠定了基础。
在例4中,教材通过三个层次的编排,从度量到公式计算,让学生逐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沟通联系,逐渐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实施,数学教材中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也有了一些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对新课标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解读,并分析教材中相关内容的优缺点。
一、新课标解读在新课标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到了简化和优化。
过去,我们常使用的面积公式为:S = 1/2 ×底 ×高。
但在新课标中,这一公式被进一步拓展,考虑到了不仅仅是底和高,还涉及到了三角形的边长。
新课标中提出了两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是通过三边长度直接计算,即使用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的表达式为:S = √[p(p-a)(p-b)(p-c)],其中p代表半周长,a、b、c代表边长。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无需知道高或底边的情况。
第二种方法则是针对特殊情况,即已知底边和高的情况。
这时可以直接使用传统的面积公式:S = 1/2 ×底 ×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底和高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特殊情况。
通过以上的新课标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在教材中提供了不同的面积计算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题目需求。
二、教材分析在新课标的数学教材中,对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首先,教材通过引入海伦公式,将三角形面积计算和三边关系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了解到面积计算并不仅仅依赖于底和高这一简单的关系。
给出的计算公式和示例题目都能够清晰地展示这种计算方法的应用。
其次,教材中还介绍了特殊情况下的面积计算方法,针对已知底边和高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特殊情况,使学生能够对应用场景进行灵活运用,提高解题能力。
然而,在教材中对于面积计算的整体结构安排方面,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计算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和选择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课标解读“面积”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课程实施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渗透度量意识。
1.通过观察、触摸、比较学生熟悉的物体表面,使学生直观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
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黑板、国旗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和面的大小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采用“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描述的方式说明面积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模仿说出国旗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桌、数学书封面等身边实物的面积,进一步认识面积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进而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
2.创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用单位度量的需求;提供足够数量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等学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拼摆、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到正方形“既能密铺所测图形,且拼摆方便”的特点,明确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合适。
3.通过交流、自学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在“找一找”“画一画”“站一站”“估一估”等数学活动中,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例如,在例3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接近1平方厘米手指甲面的面积”“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可以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和教室面积等活动,丰富学生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面积单位观念;可以让学生估计手帕、黑板等物体表面的面积,再对照标准学具进行调整,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通过“描周长、涂面积”“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计数不同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面积概念,借助多样化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体验单位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
1.创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度量面积的知识与经验,借助“画格子”或“用面积单位测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再通过“用面积单位拼摆多个长方形,并用表格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活动,探究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在应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理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上述的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初步感知是什么──深入探究,理解为什么──沟通联系,形成认知结构”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创设“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度量知识与经验,通过“画1平方厘米的小格子”“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选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大正方形面积”等方法,得出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关系;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法”探究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比较简捷方便;通过推理与直观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出平方分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在上述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深化所学的相关面积知识,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会“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铺地砖”“粉刷墙面”“洒水面积”等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如,在例8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砖”的问题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也可以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用乘法计算。
从而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定解题计划,感受“制定的计划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面积概念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删去了面积的定义,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要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要注重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要注重估测策略的运用,要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另外,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抽象概括,避免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
《面积》重难点突破一、理解面积的含义突破建议: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学书、课桌、黑板等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
2.借助具体事物,采用描述的方式说明“面积”的概念。
例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3.通过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从而完善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4.通过“描周长、涂面积”“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计数不同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二、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突破建议:1.通过“观察接近1平方厘米手指甲面的面积”“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通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和教室面积等活动,丰富学生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面积单位观念;3.通过让学生估计手帕、黑板等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测量计算出实际面积,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计算所得的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逐步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4.通过组织学生脱离参照物,动手画、用剪刀剪或手拉手围出所认识的面积单位,再对照标准学具进行调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清晰的表象。
《面积》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安排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建立面积的概念,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删去了面积的定义,一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二是也避免教师将功夫用在指导学生叙述面积的定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真正理解。
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更关注“面”,而忽视“面”的大小,将“面”等同于面积。
因此教材从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入手,明确“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进而形成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材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依此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例1中呈现的4个说明面积的样例,都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得的事物,其目的就是用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观察(看一看)、动手感知(摸一摸)的基础上,对认识物体的“面”及“面”的大小积累充足的感性经验,进而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在“做一做”中,通过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使学生认识到侧面也有面积,从而完善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例2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有单位以及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
教材由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引入,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
并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从而达到唤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材提供了圆、正三角形、正方形这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让学生经历拼摆和选择的过程,体会到正方形“既能密铺所测图形,且拼摆方便”的特点,感悟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
例3介绍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最基本的面积单位,学生最容易感知,在日常生活中也最常用。
教材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认识的编排基本相同,都是先用文字介绍数学上是如何规定的,再通过一系列如“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纸制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
这样安排既可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又为今后进行面积的估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