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沪教五四制八级上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美好与温馨。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小巷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小巷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小巷深处的美好。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

2.分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把握人物形象1.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2.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二、拓展阅读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关于小巷的散文进行阅读。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巷文化。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小巷的写作素材,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家乡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词汇学习:讲解并练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讲解句子结构和用法,提升学生的语法水平。

4. 文学欣赏:讨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社会现象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小巷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词汇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通过例句练习,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4. 句子分析:挑选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句子结构和用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5. 文学欣赏:讨论课文中的文学手法,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朗读和理解。

2. 相关图片或视频:展示小巷的景象,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参考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练习题库:准备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和互动教学?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反思内容
课堂氛围与纪律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纪律是否得到有效维护?
改进措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调整教学目标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之更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
个性化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给予个性化的反馈,以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 展需要。
双向反馈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供反馈, 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 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和效果。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是否深入?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学生对家庭、社 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感恩、回报母爱的情感。
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感。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 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增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课堂参与度。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2.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创新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题?(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向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积极态度。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完成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上海五四制语文八上《2小巷深处》word教案 (2)

上海五四制语文八上《2小巷深处》word教案 (2)

.小巷深处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二、课文字词(分发)(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叩击:kòujī叩打瘦瘪biĕ:瘦小积蓄:jī xù 积攒聚存泼辣:pō凶悍;不讲道理炫xuàn耀:夸耀。

反驳:fǎnb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油腻:油垢酱油:jiàng yóu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麦、食盐经过制油、发酵等程序酿制而成的费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执著zhuό:这里是坚持不懈的意思。

黝黑yǒuhēi 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荤hūn菜: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诸如zhū rú:举例用语。

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揶yé揄yú:(书面语)嘲笑。

难堪kān :发窘;为难肮脏:āng zang不洁净熏黑:xūn火烟冒出导致变黑卑微bēi 地位低下落寞mò:寂寞,冷落。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厨房:是指可在内准备食物并进行烹饪的房间:哽gěng咽yè: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造孽niè:方言,可怜脸颊jiá: 脸的两旁部分蹒pán跚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粗糙cūcāo:毛糙,不精细憧chōng憬jǐng:向往。

泥泞nìng:烂泥相偎wēi:相互依靠三、课文朗读:四、课文导语:推荐采用的导语: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每一个人,从襁褓qiǎng中的婴儿,哪一个没有吮吸过母亲甘甜的乳汁?从步入神圣的校门,哪一刻离开过母亲辛勤的抚养?从踏上人生之路,哪一天听不到母亲殷切的问候?……然而就在今天,我要为我的母亲唱一首赞歌:因为她是一位特殊的母亲,此刻,就让我们携手步入《小巷深处》找寻那位母亲远逝的身影。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巷生活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词汇学习: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技巧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情感表达。

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学生跟读并造句。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进行笔记。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巷生活的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写作技巧应用:通过课后作文或练习,评估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巷的作文。

2.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图片素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巷、邻里等。

第2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进展结构文章的写法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3、诵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深厚感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明白得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进展结构文章的写法,并从文章的观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明白得。

2、认识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选取学习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4.5’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上一篇课文是朱总司令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真挚的赞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依旧是歌颂母爱的。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来一起观赏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立,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这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

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明白得母亲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讲的心曲。

二、初步明白得、质疑:1、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15’请1—2位同学发言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进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自豪,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终止。

2、质疑或自我解读7’三、疑点探究,讨论分析:1、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差不多回来了〞。

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结尾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女儿终于明白得了母亲的心。

〕5’点明:〝我〞的心曾躲避,曾离开。

那么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过变化那么经历了那些变化?变化的缘故是什么?点明:〔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忘却、隔绝→感动、悔悟1、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沪教版八年级上五四制语文:第2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附试卷2套)

沪教版八年级上五四制语文:第2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附试卷2套)

《小巷深处》林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全文,理解内容,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揣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感悟母爱,体会母爱的淳厚,认识人间真情的可贵、虚荣不孝的可耻,增进对亲情的理解,树立感恩、报恩的意识。

【重点难点】1.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突出中心的特点。

【正音正字】叩kòu瘪biě执著zhuó黝yǒu 揶揄yéyú蹒跚pánshān造孽niè【积累词语】日复一日令人不解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有声有色大有作为满面春风名正言顺【初学课文】1. 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庭产生厌恶,进而决心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悔悟而结束。

3. 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用“这是一个_________的故事”的句式来表达。

爱、养母收养弃婴、小巷深处、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4. 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5. 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6. 圈划“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词语,理解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家的原因。

“我”对母亲的感情,经历了一些变化:①满足、自豪:第5段“代替”、“搀”;第9段“倚”、“及自由地吃”。

②厌恶、自卑:第10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11段“不再”、“泡”。

③淡忘、隔绝:第16段“遵守诺言”、“溜”。

④感动、醒悟:第28段“泪眼”;第29段“虚荣”、“无知”。

⑤永记母恩:第30段“还记得”。

【板书设计】盲母:辛勤抚育—平静面对—默默承受弃婴: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永记母恩【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英姨使“我”拥有一个家。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巷深处》第一、二课时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巷深处》第一、二课时教案

知识和技能目标1、在默读基础上,细读课文中具体表现“瞎眼养母”深沉无私挚爱养女的片段,理解作品运用典型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2、认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品读文章,尤其是后三段,深入体悟作品带给每一位读者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在读的基础上,圈划、品读文中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表现母爱的关键词句,感受人间至爱亲情;文章中“小巷”、“又光又亮的竹棒”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具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2、要求:从歌中你听出了什么?3、引出并板书课题4、介绍作者1、认真听歌2、稍加思考后回答4、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介绍作者用表达同样情感的歌曲,营造气氛,便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对作者的了解也有助于读懂文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掌握有关字词3、思考: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用“这是一个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注意掌握教师提示的字词。

2、用教师给的提示,简洁地概括文章内容。

(1)盲女收养弃婴,并在她身上倾注了全部的母爱。

(2)女儿长大后嫌弃养母,但最终悔悟。

默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积累词语是学习语文良好习惯之一;概括文章内容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细读课文理解人物提问:1、“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有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文中的母亲爱女儿,有哪些令我们感动的细节?(顺序可以颠倒)这些细节有什么特点?3、作必要的小结、点评边读课文边思考,圈画有关的字、词、句,并在相关的地方写好必要的旁批积极举手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讲,作好相应的记录。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通过词句的揣摩,感受作品思想感情;理解作品运用典型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第2课《小巷深处》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第2课《小巷深处》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第2课《小巷深处》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科目授课时间ຫໍສະໝຸດ 次--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第2课《小巷深处》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的第二课,属于沪教版五四制。本课文以普通的小巷为背景,展现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本节课旨在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爱与温暖,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升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小巷深处》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文章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根据这些评估结果,我将制定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方面存在困难,我将通过更多的例子和情境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果发现学生在互动讨论环节不够积极,我将尝试采用更多有趣和吸引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此外,我还会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八上《小巷深处》word教案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八上《小巷深处》word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据此我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而且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对亲情的感悟。

三、学情分析: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生活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领悟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学习工具,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象征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分析象征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2. 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篇以“小巷生活”为主题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任务型教学: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2、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矢系,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3、诵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并从文章的欣赏、分析过程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认识选取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选取学习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4.5 1
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上一篇课文是朱总司令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真挚的赞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依然是歌颂母爱的。

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歌曲:
《烛光里的妈妈》。

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这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

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二、初步理解、质疑:
1、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15*
请1— 2位同学发言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
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侮悟流泪结束。

2、质疑或自我解读T
三、疑点探究,讨论分析:
1、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

文章最后一
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结尾部分是
全文的高潮,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

)5’
点明:“我”的心曾逃避,曾离开。

那么文中“我”对母亲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过变化那
么经历了那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明:
(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T厌恶、自卑T淡忘、隔绝T感动、悔悟
1、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2、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淡忘、隔绝:第十五段“遵守诺言”。

4、感动、醒悟:第二十七段“泪眼”、第二十八段“虚荣”、“无知”。

5、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还记得”。

(2 ) '原因:虚荣、无知
2、母亲是怎样对待我的虚荣和无知的呢?5’
请大家以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揣摩体会母亲深挚的爱和我的忏悔之情。

(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

)
点明:
(1 )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积蓄”、“真正拥有一个家”
(2)改变性情:第四段“骂”、“从未泼过”
(3 )烈日下守卖:第六段“雕像”、“古铜”、“最毒”、“血汗”
(4 )以我为荣,广为宣传:第八段“珍藏”
(5)背后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3、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一如继往。

这如海深情怎能不
牵着“我”,母亲终于等到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就让我们带着这激动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的25- 29自然段。

请个别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段。

61
四、欣赏歌曲《懂你》小结:5.5 '+3*
1、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

2、请同学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五、拓展:10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下面请同学们到你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能表现母爱的生活小情节,而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请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2、谈感恩回报。

(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朱德是这样报答他的母亲
的:我将一一(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六、板书:
盲母:辛勤抚育小巷深处
林莉
平静面对默默承受弃婴:自豪厌恶淡忘悔悟(感情发展变化过程)
七、作业: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
现情感。

补充预设:课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的?(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的)你如何评价她的这种行为?8
喜欢T反感T讨厌T感动。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由讨论转化为争论,主要形
成两种观点:1、对“小莉”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2、认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

因为她是一个被捡来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

同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是老师、家长没有教育好她。

而且她知错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