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1. 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我的答案:

答:在幼儿园能够使幼儿产生这些体验的相应的外部条件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游戏是幼儿的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是自愿的而非强迫的活动。要使游戏活动的这样一个本质特征得到体现,幼儿游戏所需要的第—个外部条件就是幼儿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这里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要允许幼儿并使幼儿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规定幼儿必须干什么;其次,要使幼儿实际上有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或物质条件。如果成人或教师只给幼儿准备了一样或相同的游戏材料,除了这一样材料以外,别无其他材料可供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便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实际上也无选择的实际可能性。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可以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幼儿的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自由选择是幼儿游戏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在蒙台梭利学校,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材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幼儿并不是在游戏。因为幼儿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是事先由成人规定好的。幼儿必须按照成人所演示的、允许的方式方法来操作材料。例如“粉红色的塔”只能用来进行排序活动,而不能把它当建筑积木来玩,不能用来造房子或造船。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幼儿主动控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操作材料或物体。只有当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才有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才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性、自主感体验。教师要把握好对幼儿游戏的干预的“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于预,不要代替幼儿去游戏。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以不改变游戏中的主客体关系为原则。

(三)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西克森特米赫利的研究说明任务的难度与能力相匹配,对于成人游戏性体验产生的重要性。对于幼儿来说也同样如此。当幼儿知觉到当前的任务或要求低于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当前的游戏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新颖性,这时幼儿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体验。反过来,当幼儿知觉到当前的任务与要求远远高于自己的能力,自己完全不能胜任当前的活动,那么就会变得担忧和焦虑,只有当幼儿感觉到活动的任务或要求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既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时活动本身才能给孩子带来满足和快乐,才能产生“掌握”的胜任感。

在自然条件下,幼儿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选择活动材料,自行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因此活动的难度一般与幼儿的能力、兴趣是一致的。但是在幼儿园,游戏的环境是教师创设的,游戏材料是由教师提供的,而可供幼儿选择的

材料范围又总是相对有限的,因此为了使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能产生胜任感、兴趣性体验,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使游戏的任务与内容对幼儿来说,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是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

(四)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玩即目的”。游戏性体验产生于游戏活动之内,而不在游戏活动之外。如前所述,对游戏之外的奖惩的期望或担忧会改变活动的游戏性质。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寻求或担忧外部奖惩,与教师干预幼儿游戏的策略有关。如果教师经常使用外部奖惩手段来刺激或“鼓励”幼儿游戏,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对外部奖惩手段的依赖,而却缺乏活动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会造成心理气氛的紧张。

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把对幼儿的活动的直接的、外部的控制降低到最小程度,尽量减少对幼儿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的直接干涉,发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对常规的维持以不破坏游戏气氛为前提。

2. 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

我的答案:

答: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有:

1、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4、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

5、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6、当幼儿在游戏中因为遇到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主愿望时。

3. 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式

我的答案:

答: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式有:

1、干预形态

(1)外在干预:是指成人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保持一个外在的角色,来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孩子的行为。

(2)内在干预:是指成人以游戏内部的角色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

2、干预方法

(1)平行介入:是指教师在游戏中可与幼儿玩同一个主题的游戏,扮演同一角色,但不与幼儿相互交往,教师以自己游戏的动作、角色的语言和对角色的态度,作为对幼儿的示范,启发诱导幼儿。

(2)合作介入:是指教师加入幼儿正在开展的游戏,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如妈妈与孩子、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教师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以角色身份加以指点,使幼儿得到暗示和启发。

(3)指导性介入:由教师建议或开始一个游戏,教师在游戏中有一个固定的角色,以角色的语言对幼儿进行隐而不露的点拨。

(4)外部干预:教师不参加到游戏中去,而从游戏外部以教师真实身份做出评价和建议,可以通过言语提示、提问、评论或适时出示玩具和游戏材料,来鼓励游戏的进一步开展。

4.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我的答案:

答:鲁宾等人(1983)已经提出,游戏是一种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但是他们是把游戏的不同类型看作其外显的行为表现。然而,分类实际上已经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解释,是对“事实”的一种理性概括。

把儿童的游戏看作一种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我们首先应当把它当做一种“客观事实”来看待,弄清楚这些作为“客观事实而存在的外部表现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究竟是如何知道幼儿是在游戏或不是在游戏的,我们的判断是以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为依据的。

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在游戏活动牛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等外显行为因素的观察,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

(一)表情

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不管是专注认真的表情还是微笑、嘻笑、扮鬼脸(夸张变形)、哈哈大笑,幼儿在游戏中的表情特征说明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状态。我们也可以把无所事事作为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的一个客观指标。当我们在组织幼儿游戏时,首先要注意观察一下幼儿的表情。如果发现还有幼儿坐着发呆或东游西荡,无所事事,就应当了解原因,设法帮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动作

游戏动作是幼儿游戏活动中最引入注目的部分。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对物体或游戏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使用方式,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

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我们往往是因为看到幼儿在模仿别人的行为、态度(例如模仿医生给娃娃打针)时,就判断幼儿是在游戏。这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鲜明的外部特征。

(四)言语

幼儿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

(五)材料

幼儿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幼儿越小,对游戏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