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完整故事
和氏璧完整故事
和氏璧,又称和氏璧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块传世珍宝。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流传甚广,尽管有很多版本,但以下是其中一个较为详细的故事:
1. 起源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的王后和氏怀有身孕,但国君却疑心孩子的身世,对和氏产生怀疑。
为了证明孩子的纯洁身世,和氏请来了鲁国的卫巫(卫士兼巫师)扬雄。
2. 卫巫扬雄的神奇力量
卫巫扬雄以其神奇的占卜和巫术,通过观察和氏的孕肚,预测出将要生下的是一位非凡的男孩。
扬雄又用巫术为和氏降妖驱邪,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这使得和氏对卫巫扬雄充满了感激和敬仰。
3. 和氏生下了璧
时光流转,和氏终于生下了一块不同寻常的玉璧。
这块璧色泽鲜美,通透如水,内含瑞光,异常美丽。
王后兴奋之余,将这块璧取名为“和氏璧”,以示对卫巫扬雄的感激之情。
4. 和氏璧的神秘力量
传说和氏璧有着神秘的力量,能够辟邪驱邪、避灾保平安。
它因其珍贵而成为齐国的国宝,受到国君和百姓的尊崇。
5. 国君之死与和氏的隐居
然而,齐景公去世后,新国君上位,对和氏璧心生贪念,试图夺取。
为了保护和氏璧不被贪官污吏所窥视,和氏决定隐居山中,将和氏璧藏匿在一处隐秘的山洞中。
6. 和氏璧的传世
和氏璧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传世之宝。
其传说也在后来的历史中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和氏璧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成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珍宝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是传说中的版本,其中的神秘成分可能远超实际。
和氏璧故事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所发现。
据《韩非子》记载,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璞玉,他认定这是一块美玉,于是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
卞和又带着璞玉去献给楚武王。
楚武王让玉工鉴定,玉工仍然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卞和非常伤心,他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泣。
后来楚文王即位,听说了这件事,派人去询问卞和。
卞和说:“我并不是因为被砍去了双脚而伤心,而是因为美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骗子。
”楚文王听后,让玉工仔细打磨这块璞玉,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玉,于是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和氏璧被楚国用作国宝,后来又流传到了赵国。
秦国听说后,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赵国不敢拒绝,但又担心秦国得到和氏璧后不肯交出城池,于是派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完璧归赵,使得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得到,秦始皇将其制成了传国玉玺。
据传,和氏璧在秦朝灭亡后失传,但其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世珍宝之一,其故事令人叹为触动。
这枚由和氏家族传承的玉璧,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您讲述和氏璧的故事。
一、和氏璧的起源相传,和氏璧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个部落族人所铸,其制作工艺高超,兼具雕刻、琢磨、打磨等多种技艺。
和氏璧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向人们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艺术。
二、和氏璧的流传公元前283年,中国秦国宰相赵高为了夺取和氏璧,采取了毒杀和氏夫人的卑劣手段。
然而,在垂死之际,和氏夫人将和氏璧藏于腹中,不愿将此珍宝交给背叛自己的人。
据说,她的遗体在后来被发现时,手中仍然紧握着和氏璧。
和氏璧的命运也随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经历了长时间的流亡与转手,先后落入了刘邦、汉文帝、汉景帝等历代帝王之手。
最终,和氏璧回到了中国的心脏地带——陕西。
三、和氏璧的文化价值1.历史见证:和氏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历史的记忆。
它见证了秦汉时期的辉煌与衰落,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2.艺术瑰宝:和氏璧以其玉质细腻、雕刻精湛而被誉为艺术瑰宝。
它以独特的纹饰和精巧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
3.民族归属感:和氏璧作为中国古代宝物的代表,使得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
它成为了国人自豪的象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血脉相连的情感。
四、和氏璧的重要性和氏璧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实际价值。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与文明,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氏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相关部门应加强保护和研究,确保其完整性与完好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对和氏璧的认识与尊重。
综上所述,和氏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人民的珍宝,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共同努力,将和氏璧行传下去,并通过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明的辉煌。
和氏璧的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历史典故和氏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关于和氏璧都有哪些历史典故?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和氏璧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到你。
和氏璧的历史典故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
和氏献璧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
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
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
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
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
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
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
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完璧归赵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
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
和氏璧—中国寓言故事
和氏璧—中国寓言故事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
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
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
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
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
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
武王也找了玉匠鉴定那块璞。
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位。
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
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
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
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
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
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
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
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
他在两次献璞都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和氏璧的故事主要内容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件神奇的宝物,它的故事流传已久。
据传说,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美女和一块珍贵的玉石结合而成的。
这块玉石通体透明,呈椭圆形,重达千斤,被誉为“天下第一璧”。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楚国国君听说有一块重达千斤的玉石,便想要将其收入宫中。
于是,他派出使者前往齐国,想要以金银珠宝换取这块玉石。
齐国国君得知消息后,也非常想要这块玉石,于是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想要以土地和美女和氏璧换取玉石。
楚国国君听到这个条件后,非常心动。
他觉得土地和美女都是身外之物,而和氏璧却是无价之宝,所以决定将和氏璧送给齐国,以换取这块玉石。
于是,和氏璧被送到了齐国。
齐国国君得到和氏璧后,非常喜欢,但很快就发现和氏璧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宝物。
当他试图将和氏璧磨成器皿时,却发现它异常坚硬,无法被加工。
此时,齐国国君意识到和氏璧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美丽和重量,而在于它的材质和纹理。
他决定将和氏璧保留下来,以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珍贵物品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和氏璧不仅因为其美丽和重量而被人们所珍视,更因为其材质和纹理的独特性而成为无价之宝。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珍贵的物品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表面价值,更在于其内在的特点和意义。
和氏献璧4篇
和氏献璧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和氏献璧4篇和氏献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传奇故事,据说是汉代和氏璧与项羽之间的一段情史。
和氏璧的寓言故事
和氏璧的寓言故事咱今儿个来讲讲和氏璧的故事。
话说在春秋时期啊,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
这卞和啊,就像是个怀揣着超级宝藏却没人相信的倒霉蛋。
有一天呢,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啥是璞玉呢?就是那种外面包着石头,里面藏着美玉的石头块子。
卞和那眼睛可毒了,一眼就瞧出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这是能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绝世美玉。
于是,卞和就捧着这块璞玉,满心欢喜地去献给楚厉王。
他想着啊,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大王肯定得重重赏我。
可谁知道呢,那楚厉王找来宫里的玉匠一瞧,这玉匠啊,估计是眼神不太好或者是嫉妒卞和能发现这么个好东西,就说:“大王啊,这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哪是什么美玉啊。
”楚厉王一听就火了,觉得卞和这是来戏弄他呢,二话不说就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卞和那叫一个冤啊,抱着璞玉,一瘸一拐地就走了。
后来呢,楚厉王死了,楚武王继位。
卞和心想,这新王说不定能识货呢。
于是他又鼓起勇气,拖着残疾的身子,再次捧着璞玉去献给楚武王。
结果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那个玉匠又出来使坏,还说这就是石头。
楚武王也怒了,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这下可好,卞和双脚都没了,就只能在那抱着璞玉哭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眼泪都快把石头给泡化了。
但是啊,卞和心里就是认定这是美玉,死都不放弃。
一直到楚文王继位的时候,卞和已经是个没脚的可怜老头儿了,他没办法再去献玉。
可他不甘心啊,就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哭。
这一哭啊,哭得感天动地的,眼泪里都带着冤屈。
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去问卞和:“你为啥哭这么惨啊?都没脚了还守着这块破石头。
”卞和就说:“我不是为了我的双脚哭啊,我是为这美玉被当成石头,忠心的人被当成骗子而哭啊。
”楚文王一听,觉得这里面可能有蹊跷,就叫人把璞玉带回来,找了个厉害的玉匠精心雕琢。
这一雕琢可不得了,一块绝世无双、晶莹剔透的美玉就出现在大家眼前了。
楚文王那叫一个高兴啊,这可真是稀世珍宝啊,就把这美玉命名为“和氏璧”。
你看,这和氏璧的出现可真是不容易啊,卞和受了那么多苦才让它重见天日。
和氏之璧的故事
和氏之璧的故事
"和氏之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玉石珍品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宝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讲述了一个叫做卞和的人发现了这块宝玉,并将其奉献给国王的故事。
卞和最初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石头,他感觉到石头内部可能藏有一颗珍贵的宝石,于是将它献给了楚国的国君。
然而,当时的国王并没有看到石头中的宝石,认为它是普通的石头,于是砍掉了他的右脚。
后来,另一位国君继位后,卞和再次献上了这块石头,但是这次的结果一样,他的左脚也被砍掉。
尽管经历了种种痛苦,但卞和依然相信这块石头是一块稀有的宝玉,最终他在第三次献宝时感动了新国君,新国君命令工匠破石取宝,果然发现了一颗举世无双的宝玉。
因为这块宝玉是由卞和发现并献给国王的,所以被称为"和氏之璧"。
从此以后,这块宝玉便成为了楚国的国宝,并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之璧才离开了楚国的领土,进入了秦国的皇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国宝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坚持信念,勇敢追求理想,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
厉王叫玉匠鉴别。
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
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
武王又叫玉匠鉴定。
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
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几天几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
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完璧归赵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奉为宝物珍藏起来。
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
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的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
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
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玉器之一,也是中国玉器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故
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玉文化的珍贵遗产。
相传,和氏璧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宝,由楚怀王赠送给秦穆公的妃子和氏。
这
块玉器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因其传奇的故事而备受世人关注。
和氏璧的故事始于楚怀王为了讨好秦穆公,赠送了这块珍贵的玉器。
据《史记》记载,当时楚怀王为了讨好秦穆公,特意赠送了一块巨大无比的玉璧,以示对秦国的尊敬和友好。
而秦穆公收到这份厚礼后,非常高兴,对楚国大加赞赏。
于是,和氏璧成为了秦国的国宝,备受珍视。
然而,和氏璧的故事并不止于此。
据说,在秦朝末年,秦国内乱,和氏璧失踪,再也没有人见到它的踪影。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和氏璧才被重新发现。
当时,一位名叫杨梅的妇女在湖北江陵县的一处古墓中,发现了这块失落已久的玉璧。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古玉界,也使得和氏璧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和氏璧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老的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玉文化的生动写照。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变迁,承载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反映了古代玉器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和氏璧作为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文物。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工艺和珍贵的材质,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丰富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
和氏璧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明和玉文化,也将永远流传下去。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又称“和田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珍贵玉石,被誉为“玉中之王”。
它以其高贵典雅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的文章将向您讲述和氏璧的故事,带您领略这块珍贵玉石背后的传奇。
一、和氏璧的起源和氏璧的故事始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相传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和珅的官员,任务是负责挖取石块用于修建皇宫,而他在挖掘时意外发现了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当时,和珅并不知道这块石头究竟有多么珍贵,以至于他将其当作了普通的石料带回家中。
二、和氏璧的价值和氏璧是一块高贵而珍贵的玉石,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它不仅因为其极高的纯度而被珍视,还因为其罕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受到广泛关注。
据史书记载,和氏璧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约3000年。
它曾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专属玉石,被用来象征皇权和尊严。
三、和氏璧的神秘之处和氏璧作为一块神秘的玉石,它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据说,和氏璧上有一道独特的花纹,被称为“和氏花”。
这道花纹由无数细小的火山细沟组成,形状错综复杂,纹理曲折。
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花纹代表着地壳运动的形成过程,极具科学价值。
四、和氏璧的文化意义和氏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标志。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将其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以其雍容华贵的外表和瑰丽多样的纹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追求。
现今,和氏璧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玉雕、绘画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五、和氏璧的保护与传承和氏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旨在保护和氏璧的独特价值和文化遗产。
国家级的和田玉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建立,在这里进行玉石的收藏、展览和研究,为和氏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和氏璧的国际影响和氏璧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纷纷将其视为珍品收藏,并在拍卖市场上展示其无尽的魅力。
此外,和氏璧还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和氏之璧寓言故事
《和氏之璧》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楚人卞和在楚山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将其献给厉王。
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献上璞玉,结果武王也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再后来文王继位,卞和抱璞在楚山脚下痛哭,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原因,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文王于是让人将璞剖开,里面果然是一块稀世美玉,这块玉后来被制作成了传国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真金不怕火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使被埋藏再深也不会被埋没,那些以次充好、虚伪造假的东西终究会被揭穿。
同时,在与人交往中,也要警惕那些善于伪装的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宝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宝石之一。
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
相传,在上古时代,黄帝统一了中原地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黄帝非常喜欢珍宝玉石,他派遣手下的能工巧匠到天山寻找珍宝。
在天山的一座山洞里,巧匠们发现了一块美丽的玉石。
这块玉石非常罕见,它的颜色从青绿色到淡黄色都有,而且石头质地非常坚硬,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巧匠们将这块玉石取名为和氏璧。
黄帝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命令巧匠们将和氏璧打造成一块玉盘,并以此来表彰各地的英雄。
众多的巧匠们经过千辛万苦将和氏璧打造成了一块华丽的玉盘,盘上雕刻着各种神兽和花鸟图案,充满了艺术感。
在黄帝驾崩后,和氏璧成为了传世之宝,传到了周朝。
周武王得到和氏璧后非常喜欢,他将其作为国宝,储藏在宫殿内,并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据传,拥有和氏璧的国家将永获安定、繁荣和吉祥。
然而,和氏璧的命运并不平静。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君王屈原不满楚国内部的腐败情况,忧国忧民,他将和氏璧作为一种象征,用来劝告君王。
他在楚国君王府门口的泽地上放置了和氏璧,并写下了《离骚》一文,告诫君王要保护百姓,治理好国家。
然而,楚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屈原被流放,并最终走上自刎之路。
和氏璧也因此陷入混乱和动荡。
经历了多次转手之后,和氏璧最终失落在历史长河中。
尽管和氏璧的下落不得而知,但它的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被人们誉为神秘而神奇的宝石。
而和氏璧的故事也成为人们思考权力、财富和责任的重要寓言。
和氏璧背后的历史故事_和氏璧的来历故事
和氏璧背后的历史故事_和氏璧的来历故事和氏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宝石,由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发现。
他把和氏璧供奉给楚武王和楚文王,但因为他们不知道货物而砍掉了他的腿。
直到楚成王继位后,这种玉才被其他人欣赏。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和氏璧的历史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目录▼▼和氏璧背后的故事(和氏璧的来历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他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决定献给楚武王。
他对武王说:“我这里有块宝石,把它敬献给你。
”楚武王一听是宝石,眼睛为之一亮,但又不能轻易相信,他就让玉工对这块璞玉进行鉴定。
玉工鉴定后说:“这哪是宝玉,只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
”楚武王认为卞和是在欺骗自己,便治罪砍掉了卞和的一只脚。
楚武王死,文王继承了王位。
这时卞和又想起了家里的这块宝石,他以为文王与武王不一样,就再一次来到王官,要把宝石献给文王。
在宫内,重复了上一次的言辞与过程,结果也相同,玉匠仍然说是石头!这次文王也没有便宜他,把他的另一只脚砍了。
楚成王即位后,卞和就抱着他的璞玉在荆山下伤心地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血来。
楚成王听说此事,派人去荆山问卞和为什么这样,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何必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自己被砍了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这块宝玉总被人说成是石头,忠心耿耿的人但却被当成了骗子,这些才是使我真正感到伤心的。
”楚成王便命玉工琢磨加工这块璞玉,真的是一块宝玉,便给它取名叫“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关于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应该是成语——完璧归赵,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后来秦王统一天下,把这块号称天下最珍贵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与地位。
卞和与他的和氏璧影响了中国历史,甚至影响了中华玉文化。
和氏璧的故事寓意真理就是真理。
和氏之璧的寓言故事
和氏之璧的寓言故事好嘞,下面就给您讲一讲和氏之璧这个故事。
从前呐,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
这家伙啊,就像个寻宝小能手似的,在荆山里头发现了一块璞玉。
璞玉就是那种外面包着石头,还没经过雕琢的玉石。
卞和心里想啊:“我可捡到宝了,这要是献给大王,那不得重重有赏啊。
”于是,他就捧着这块璞玉去见楚厉王。
厉王瞅了瞅这石头,心里有点犯嘀咕:“这啥玩意儿啊?就一破石头,你还敢说是宝贝?”卞和那叫一个冤啊,哭着喊着说这真的是玉。
厉王可不管,觉得卞和就是个骗子,一生气就砍了卞和的左脚。
卞和那叫一个惨啊,只能一瘸一拐地回家了。
后来呢,厉王死了,武王即位。
卞和这人心不死啊,想着新大王也许能识货呢。
就又捧着那块璞玉去见武王。
武王呢,跟他爹一样,也觉得这就是块普通石头,又觉得卞和是在戏弄他,二话不说就把卞和的右脚也给砍了。
这下好了,卞和双脚都没了,只能在那干着急。
再后来啊,武王也驾崩了,文王上位了。
卞和听说了,就在荆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玉哭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眼泪都哭干了,眼睛里都哭出了血。
这事儿就传到了文王耳朵里,文王觉得挺奇怪的:“这人咋哭得这么惨呢?难道这石头真有啥名堂?”文王就派人去把卞和接过来,还让人把那块璞玉仔细地琢磨加工。
您猜怎么着?这一加工,可不得了,里面真的是一块绝世美玉啊。
这美玉啊,温润细腻,色泽光亮,简直就是人间极品。
文王那叫一个高兴啊,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之璧”。
您瞧,这卞和多不容易啊,受了那么多冤枉,才让这块美玉重见天日。
这故事也告诉咱们啊,有时候好东西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而且啊,那些有真本事的人也可能被误会,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
秦国和氏璧的故事
秦国和氏璧的故事
秦国和氏璧的故事始于春秋末年,赵国宰相蔺相如帮助赵国献出和氏璧,蔺相如因功被赵王封为赵国上大夫。
后来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要求赵国献出和氏璧作为两国交好的条件。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来换一块玉璧,但赵国担心秦国得到和氏璧后不履行承诺,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在秦国,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让秦王相信赵国献出和氏璧后,秦国也会履行承诺。
最终,秦王得到和氏璧,并赐给蔺相如封号“武安君”。
这个故事中,和氏璧作为一件珍贵的宝物,见证了蔺相如的智勇和赵国的坚定立场。
秦国得到和氏璧后,将其视为国宝,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秦王的无上象征。
然而,随着秦国日益强大,秦王开始有吞并六国的野心。
他命令宰相李斯将和氏璧镌刻成传国玉玺,并广为传播,以彰显其权威。
此后,和氏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宝物之一。
在秦朝灭亡后,和氏璧下落不明,成为了一个谜团。
有传说称和氏璧在秦朝灭亡后被焚毁,也有传说称其被藏匿于某个秘密之处。
和氏璧作为一个传奇故事,不仅见证了蔺相如的智勇和赵国的坚定立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象征。
和氏献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的故事
故事内容: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那块璞玉拿去献给武王。
武王叫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是一块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楚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
文王听说后,派人去询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被砍掉双脚而悲伤,我悲伤的是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文王于是叫玉匠加工这块璞玉,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寓意:
这个故事揭示了真理有时会被误解和埋没,但只要坚持真理,最终会被认可。
同时也赞扬了卞和的忠诚和坚定,批判了统治者的无知和专横。
启示:
1.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遭受挫折和误解,也不放弃追求真理。
2. 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他人的言论就轻易下结论,要有深入探究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与和氏璧有关的历史故事
与和氏璧有关的历史故事那和氏璧的故事可老精彩了。
话说春秋时期啊,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
这老哥不知道从哪儿得到一块璞玉,就是那种外面包着石头,玉在里头藏着的石头。
卞和眼可尖了,一眼就瞧出这不是普通石头,那是价值连城的美玉啊。
于是他就捧着这块璞玉去献给楚厉王。
厉王找了个玉匠来鉴定,这玉匠也是个半吊子,瞅了一眼就说这就是块破石头。
厉王一听就火大了,觉得卞和这是来忽悠他呢,二话不说就砍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了之后,武王继位。
卞和不死心啊,心想这明明是美玉,怎么就没人识货呢?他又一瘸一拐地捧着璞玉去献给武王。
武王也找了个玉匠来瞧,结果这个玉匠也说是石头。
得嘞,卞和这下更惨了,武王又把他的右脚给砍了。
可怜的卞和啊,没了双脚,但他还是坚信这是块宝玉。
后来文王继位了,卞和就在楚山脚下哭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眼泪都哭干了,眼睛都哭出血来了。
文王听说这事儿后,就派人去问卞和:“老哥啊,你为啥哭这么惨呢?”卞和就说:“我不是因为自己被砍了脚哭啊,我是伤心这么好的宝玉被当成石头,忠心耿耿的人被当成骗子啊。
”文王一听,觉得这事儿不简单,就叫人把璞玉拿过来,然后找了个真正厉害的玉匠来精心雕琢。
这一雕琢可不得了,一块绝世美玉就现世了,这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后来可出名了,到了战国时期,那简直就是各国争抢的宝贝。
赵国得到和氏璧之后,秦国的秦王听说了,就想据为己有。
于是就跟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
赵王心里也犯嘀咕啊,这秦王狡猾得很,要是把璧给了他,城拿不到咋办?可是不答应吧,又怕秦国派兵来打。
这时候蔺相如站出来了,说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王耍赖,他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来。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那叫一个得意啊,拿着和氏璧传给身边的美人和大臣看,就不提那十五座城的事儿了。
蔺相如一看就知道秦王想耍赖,就走上前说:“大王,这和氏璧上有个小瑕疵,我指给您看。
”秦王一听就把和氏璧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往后退了几步,靠在柱子上,愤怒地说:“大王您要是诚心换璧,就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个隆重的交接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山万代传,只是黄梁梦——和氏璧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做卞和的人在荆山中捡到一块璞玉。
他欣喜若狂地捧着这块璞石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来查看,玉工认为这只是块普通的石头。
卞和被处以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厉王的玉工仍然认为这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卞和被砍去了右脚。
到了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眼泪后,哭出了血。
文王得知后,便命工匠将玉石上面的岩石去掉,果然得到了一块玲珑剔透的玉,雕琢成璧后,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据《战国策》,和氏璧在最开始,一直是楚国的国宝。
到了楚威王时期,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
一日,昭阳再宴席中拿出和氏璧供众人观赏,众人争先观赏这块美玉。
突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和氏璧被人趁乱盗走。
有人指认张仪为盗玉之人,张仪被严刑拷打后却找不到任何线索。
就这样,和氏璧在宴席上不翼而飞。
张仪成为秦国相国后,也因此事对楚国展开报复。
接着,盗玉之人将和氏璧多次转手后,被赵国太监缪贤以500金购得。
《史记》上记载,公元前3世纪,和氏璧的主人为赵惠文王所有。
秦昭襄王得知珍贵的和氏璧在赵国手中,想用15坐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当时的秦国国力远胜于赵国,赵王恐献璧后,不得其城。
赵王派遣蔺相如携壁使秦,秦王得和氏璧后,果然食言。
蔺相如当廷力争,以掷璧相挟,最后秦王妥协。
他令副手乔装后,抄小道,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他也凭借出色的胆识,平安回到赵国。
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十多年后,赵国为秦所灭,和氏璧秦始皇嬴政手中。
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他命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命玉工刻上李斯所写的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在此后,一个王朝是否正统,拥有传国玉玺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历代帝王无不将其作为权力的象征。
得到传国玉玺的人通常会被人当成“受命于天”,而一个王朝失去了传国玉玺,则会被视为气数已尽。
和氏璧从出世的那一天开始就多次易主,颠沛流离。
这一切似乎也再预示着,将他加工成的传国玉玺也会是如此的命运多舛。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在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向刘邦投降,献上传皇玺,刘邦也希望这传国玉玺能再刘家代代传授。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
由于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玉玺由王莽的姑姑汉孝元太后掌管。
王莽篡位,自然要用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他派自己的弟弟王进宫索要玉玺,太后怒斥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
话刚落音,便将传国玉玺投掷于地。
王莽的弟弟见状后,连忙捡了起来。
一看,已经摔缺了
一角。
王莽命人用黄金来进行镶补,但终究是不完整的。
这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新政失败后,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再次成为汉朝的玉玺,并在东汉帝王的手中流传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汉少帝夜出北宫,来不及将传国玉玺带走。
等到血腥镇压平定回到宫中后,发现传国玉玺不见了。
中平六年(189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董卓战败逃去,放火焚烧洛阳宫廷。
孙坚最先攻入洛阳,他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
在这宫女脖子上挂的锦襄里竟然发现了玉玺。
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孙坚认为这是吉兆,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有趣的是自以为“受命于天”的孙坚不久便阵亡,玉玺落入了袁术手中。
袁术死后,玉玺又经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之手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建立曹魏。
曹丕命人在玉玺的肩部刻上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玉玺落入匈奴部的刘聪的手中。
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见于《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
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后赵石勒灭前赵,杀刘曜,得国玺。
石勒命人在上面刻:天命石氏四字。
玉玺在后赵手中传到石鉴时,发生刻内乱,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夺玺建冉魏。
鲜卑族听说冉魏拥有玉玺,于公元352年南下攻魏,冉闵被杀。
冉魏的大将军蒋干一方面向鲜卑族乍降,一方面又求救于东晋。
以正统王朝自居的东晋,一直苦于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相较于北方的故土,东晋更想得到的是传国玉玺。
为了能得到东晋的援助,蒋干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东晋濮阳太守戴施。
戴施立即派三百精骑,马不停蹄,将玉玺送回东晋首都建康,交给晋穆帝。
从晋元帝东渡以后,传国玉玺历42年,重新回到晋朝手中。
在此之前,东晋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东晋也因此结束了“白板皇帝”的尴尬局面。
两个月后,鲜卑族大军攻破冉魏邺城。
冉魏灭亡,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慕容俊克,慌称自己得到玉玺。
为了想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还自欺欺人地将改年号改为“元玺”,并建大燕国。
这个大燕国便是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慕容复一直想要复辟的燕国。
其实私刻玉玺的还不仅仅慕容家,想一统天下的枭雄也纷纷私刻玉玺。
东晋大将刘裕数次北伐,消灭了恒楚、西蜀、南燕等国。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大宋,玺入宋。
接着传国玉玺又经历齐、梁、陈的更迭。
隋文帝杨坚灭陈,从陈后主那里得到了传国玺,杨坚将传国玉玺改成为“受命玺”。
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
萧后携齐王遗腹子,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带着传国玺逃到漠北的突厥。
东突厥处罗可汉将萧后及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
把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后隋”。
唐初,没有传国玉玺的太宗李世民闷闷不乐。
在此前,各个割据政权都私刻玉玺,宣称受命于天,宣传自己才是正统。
那些私刻的玉玺,是隋统一后,才被隋文帝一一没收的。
于是,他效仿前人,刻了数方玉玺。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唐令李靖征讨突厥,东突厥灭亡后。
萧后与杨政道带着传国玉玺返回中原,传国玺归李唐。
李世民大悦,将杨政道封为员外散骑侍郎。
据《辽史》记载,武则天将“受命玺”名称改为“受命宝”,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
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13年后,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攻打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携传国玉玺自焚,至此,传承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华至宝自此不知所终。
到了宋朝,有一农民在李从珂自焚的废墟中找到传国玉玺。
经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后,认定为“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但后人通常认为这只是蔡京欺骗皇帝的把戏而已。
明初朱元璋听闻元朝得到过传国玺,便不惜一切,想夺回此宝,却始终无果。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到了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
据说,这也是后金太宗改“金”为“清”国号的原因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禁城内有玉玺39方,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直被认为是传国玺。
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
中华民国成立后,溥仪退位,仍居紫禁城内。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紫禁城。
冯玉祥等人在故宫内多次寻找那方传国玉玺,却始终没找到。
1945年,日本投降。
溥仪被押回国,皇太极所得的这那方玉玺,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
他这将这方玉玺交给共C dang,可惜这块玉玺并不是用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玺。
和氏璧自他面世的那天起,便开始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
在更换主人的同时往往都伴随着杀*戮。
所谓的受命于天,既受永昌,是统治者梦寐以求的,但又有哪个王朝能够屹立万世?江山代代传也只是统治者的黄粱美梦罢了。
(本文为本人2014.7.30 于微博文章首发的《江山万代传,只是黄梁梦》的修改版。
版权@煮酒君谈史所有,首发微博文章,如需转载其它网站请联系本人)
煮酒君作品
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