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故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山万代传,只是黄梁梦——和氏璧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做卞和的人在荆山中捡到一块璞玉。他欣喜若狂地捧着这块璞石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来查看,玉工认为这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卞和被处以欺君之罪砍去左脚。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厉王的玉工仍然认为这只是块普通的石头,卞和被砍去了右脚。到了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眼泪后,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便命工匠将玉石上面的岩石去掉,果然得到了一块玲珑剔透的玉,雕琢成璧后,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据《战国策》,和氏璧在最开始,一直是楚国的国宝。到了楚威王时期,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再宴席中拿出和氏璧供众人观赏,众人争先观赏这块美玉。突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和氏璧被人趁乱盗走。有人指认张仪为盗玉之人,张仪被严刑拷打后却找不到任何线索。就这样,和氏璧在宴席上不翼而飞。张仪成为秦国相国后,也因此事对楚国展开报复。

接着,盗玉之人将和氏璧多次转手后,被赵国太监缪贤以500金购得。《史记》上记载,公元前3世纪,和氏璧的主人为赵惠文王所有。秦昭襄王得知珍贵的和氏璧在赵国手中,想用15坐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当时的秦国国力远胜于赵国,赵王恐献璧后,不得其城。赵王派遣蔺相如携壁使秦,秦王得和氏璧后,果然食言。蔺相如当廷力争,以掷璧相挟,最后秦王妥协。他令副手乔装后,抄小道,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他也凭借出色的胆识,平安回到赵国。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十多年后,赵国为秦所灭,和氏璧秦始皇嬴政手中。

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他命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命玉工刻上李斯所写的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在此后,一个王朝是否正统,拥有传国玉玺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历代帝王无不将其作为权力的象征。得到传国玉玺的人通常会被人当成“受命于天”,而一个王朝失去了传国玉玺,则会被视为气数已尽。

和氏璧从出世的那一天开始就多次易主,颠沛流离。这一切似乎也再预示着,将他加工成的传国玉玺也会是如此的命运多舛。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在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向刘邦投降,献上传皇玺,刘邦也希望这传国玉玺能再刘家代代传授。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由于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玉玺由王莽的姑姑汉孝元太后掌管。王莽篡位,自然要用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他派自己的弟弟王进宫索要玉玺,太后怒斥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

话刚落音,便将传国玉玺投掷于地。王莽的弟弟见状后,连忙捡了起来。一看,已经摔缺了

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来进行镶补,但终究是不完整的。这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王莽新政失败后,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再次成为汉朝的玉玺,并在东汉帝王的手中流传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来不及将传国玉玺带走。等到血腥镇压平定回到宫中后,发现传国玉玺不见了。

中平六年(189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董卓战败逃去,放火焚烧洛阳宫廷。孙坚最先攻入洛阳,他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这宫女脖子上挂的锦襄里竟然发现了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认为这是吉兆,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有趣的是自以为“受命于天”的孙坚不久便阵亡,玉玺落入了袁术手中。袁术死后,玉玺又经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之手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建立曹魏。曹丕命人在玉玺的肩部刻上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玉玺落入匈奴部的刘聪的手中。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见于《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后赵石勒灭前赵,杀刘曜,得国玺。石勒命人在上面刻:天命石氏四字。玉玺在后赵手中传到石鉴时,发生刻内乱,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夺玺建冉魏。

鲜卑族听说冉魏拥有玉玺,于公元352年南下攻魏,冉闵被杀。冉魏的大将军蒋干一方面向鲜卑族乍降,一方面又求救于东晋。以正统王朝自居的东晋,一直苦于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相较于北方的故土,东晋更想得到的是传国玉玺。为了能得到东晋的援助,蒋干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东晋濮阳太守戴施。戴施立即派三百精骑,马不停蹄,将玉玺送回东晋首都建康,交给晋穆帝。从晋元帝东渡以后,传国玉玺历42年,重新回到晋朝手中。在此之前,东晋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东晋也因此结束了“白板皇帝”的尴尬局面。

两个月后,鲜卑族大军攻破冉魏邺城。冉魏灭亡,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慕容俊克,慌称自己得到玉玺。为了想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还自欺欺人地将改年号改为“元玺”,并建大燕国。这个大燕国便是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慕容复一直想要复辟的燕国。其实私刻玉玺的还不仅仅慕容家,想一统天下的枭雄也纷纷私刻玉玺。

东晋大将刘裕数次北伐,消灭了恒楚、西蜀、南燕等国。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大宋,玺入宋。接着传国玉玺又经历齐、梁、陈的更迭。隋文帝杨坚灭陈,从陈后主那里得到了传国玺,杨坚将传国玉玺改成为“受命玺”。

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萧后携齐王遗腹子,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带着传国玺逃到漠北的突厥。东突厥处罗可汉将萧后及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把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后隋”。

唐初,没有传国玉玺的太宗李世民闷闷不乐。在此前,各个割据政权都私刻玉玺,宣称受命于天,宣传自己才是正统。那些私刻的玉玺,是隋统一后,才被隋文帝一一没收的。于是,他效仿前人,刻了数方玉玺。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唐令李靖征讨突厥,东突厥灭亡后。萧后与杨政道带着传国玉玺返回中原,传国玺归李唐。李世民大悦,将杨政道封为员外散骑侍郎。

据《辽史》记载,武则天将“受命玺”名称改为“受命宝”,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13年后,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攻打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携传国玉玺自焚,至此,传承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华至宝自此不知所终。

到了宋朝,有一农民在李从珂自焚的废墟中找到传国玉玺。经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后,认定为“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但后人通常认为这只是蔡京欺骗皇帝的把戏而已。

明初朱元璋听闻元朝得到过传国玺,便不惜一切,想夺回此宝,却始终无果。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到了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据说,这也是后金太宗改“金”为“清”国号的原因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禁城内有玉玺39方,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直被认为是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

中华民国成立后,溥仪退位,仍居紫禁城内。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紫禁城。冯玉祥等人在故宫内多次寻找那方传国玉玺,却始终没找到。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押回国,皇太极所得的这那方玉玺,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他这将这方玉玺交给共C dang,可惜这块玉玺并不是用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玺。

和氏璧自他面世的那天起,便开始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在更换主人的同时往往都伴随着杀*戮。所谓的受命于天,既受永昌,是统治者梦寐以求的,但又有哪个王朝能够屹立万世?江山代代传也只是统治者的黄粱美梦罢了。

(本文为本人2014.7.30 于微博文章首发的《江山万代传,只是黄梁梦》的修改版。版权@煮酒君谈史所有,首发微博文章,如需转载其它网站请联系本人)

煮酒君作品

2014.08.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