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完整版)武大地籍测量学第三版
地籍测量测量学一、名词解释1现代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2土地权属: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是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3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4界址点坐标: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
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
5地籍图: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称地籍图。
6宗地图: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
它是在地籍测绘工作的后阶段,当对界址点坐标进行检核后,确认准确无误,并且在其他的地籍资料也正确收集完毕的情况下,依照一定的比例尺制作成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
7数字地籍测量: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
二、填空1.地籍测量的定义:(1) 地籍控制测量(2) 界线测量(3) 地籍图测绘(4) 面积测算(5) 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6) 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2.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1) 文件确认。
(2) 惯用确认。
(3) 协商确认。
(4) 仲裁确认。
3.常见的基础测绘图件有以下几种类型:(1) 航片(2) 地形图(3) 影像平面图(4) 其他图件4.与房屋有关的名词:(1) 假层。
(2) 气屋。
(3) 夹层和暗楼。
(4) 过街楼和吊楼。
(5) 阳台和挑外廊。
(6) 天井和天棚。
5.地籍测量平面坐标系的选择:(1)北京坐标系(2)城市坐标系(3)任意投影带独立坐标系测(4)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6.土地面积测算方法:几何要素法、膜片法、沙维奇法、求积仪法、坐标法、消除图纸变形对面积测算的影响、求地块在某一投影面的面积、求地球表面倾斜面的面积三、简答1.地籍的功能:(1) 地理性功能。
地籍测量规范1994
地籍测量规范1994篇一:城市地籍测量GPSRTK技术实例分析漫谈城市地籍测量GPSRTK技术实例分析漫谈【摘要】本文通过探究GPS RTK技术的优势、工作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对该技术在市地籍测量当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得出有益结论,给地籍测量规范的修订提供部分参考,并促使该技术在地籍测量当中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应用。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 RTK;实例分析由于常规测量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的地籍测量高精度要求,而新兴的GPS技术却在不断进步,不断地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当中。
地籍测量也开始采用GPS技术中的RTK技术,依靠其技术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增加了效益。
当下,GPS测量的常规做法是采取静态或者快速静态的方法来达到二级以上的平面控制网的建立目的,而GPS RTK这一技术也主要应用在地籍测量当中的碎部点采集工作和施工放样工作等等。
本文通过探究GPS RTK技术的定义及优势、工作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对该技术在市地籍测量当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得出有益结论,给地籍测量规范的修订提供部分参考,并促使该技术在地籍测量当中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应用。
一、GPS RTK技术的定义及优势GP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1994年它在美国全面建成,是能够实现实时的全方位的三维导航和定位功能的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及定位系统。
在我国测绘之类的部门中GPS系统的使用已经近10年,系统以其自动化、全天候、效益高及精度高等优势特征,有效地应用在了大地、工程、航空摄影等测量学科和运载工具导航学科、资源勘查学科、地球动力学以及地壳运动、工程变形等监测学科,引导了测绘领域的新技术革命,获得了广大的测绘工作人员的信任。
GPS RTK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中的实时动态技术。
它的产生与发展基于GPS技术。
它是一种可以实时地提供指定的坐标系中流动站三维定位的结果,并且于一定范畴可达厘米级精度这样的GPS定位新型测量方式,对GPS应用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完整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测绘技术设计书
完整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测绘技术设计书一、项目概述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维护农民财产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测绘工作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确权登记发证的质量和效率。
本技术设计书旨在为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测绘工作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确保测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果的质量可靠。
二、作业依据1、《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2、《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3、《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4、《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6、项目所在地相关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三、测区概况测区位于_____,地理位置为_____,面积约为_____平方千米。
测区内地形以_____为主,地势_____,交通_____。
测区内农村居民点分布_____,房屋建筑结构以_____为主。
四、已有资料分析利用1、控制点成果:收集测区内及周边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包括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作为本次测绘的起算依据。
2、地籍图、地形图: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地籍图、地形图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比对,为本次测绘提供参考。
3、其他相关资料:收集测区内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等相关资料,了解测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和规划要求。
五、主要技术指标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_____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_____。
2、高程系统:采用_____高程基准。
3、比例尺:地籍图比例尺为 1:500,房产图比例尺为 1:500 或1:1000。
4、精度要求界址点精度: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相邻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超过±5cm。
房屋测绘精度:房屋边长测量中误差不超过±005m,房屋面积测量中误差不超过±008m²。
六、测绘仪器设备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用于控制点测量和界址点测量。
南宁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之城镇地籍调查项目权属调查技术设计书
市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项目权属调查技术设计书1总则1.1目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的要求,2007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开始启动,我市的第二次土地调查要求在2008年底前完成全面工作,根据我市二调办的工作布置,今年年底开展60平方公里的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为统一调查工作的技术和方法,编制本技术设计书,供在调查工作中参考执行。
1.2任务六城区城镇地籍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权属调查成果,查清调查区围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界线和地类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2 调查区概况2.1地理概况本次权属调查围为市及其辖区,经纬度围:东经107º45’~108º51’、北纬22º13’~23º32’,主要是市六城区的各乡镇社区和市区近年来变化较大的几个区域,具体分成32个调查点,调查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具体调查区位置和面积见下表:续上表2 技术依据2.1土地调查执行的文件2.2检查验收执行的文件全国二次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3城镇调查技术流程确定调查围:依市现行的街坊划分逐宗预编宗地号→分区、分片发放指界通知书→现场调查核实(宗地权属状况、土地用途及土地座落) →界址调查核实→指界、签界、标定界址点→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资料整理归档。
4 技术要求4.1调查容4.1.1权属调查,是对调查区的单位和居民使用的国有建设土地、城镇集体使用的集体建设土地按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调查。
权属调查的容包括权属界址点(线)的位置、界标类型、埋设界桩、土地权属性质、权属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四至、门牌号、土地利用类别、使用期限等地籍要素及地理名称的调查。
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
(1)宗地,又称地籍调查单元。
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权属调查的基本单位。
一个宗地原则上由一个土地使用单位所使用,称独立宗。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能够解释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了解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界址点测量等;•掌握地籍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如全站仪、GPS等;•理解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籍测量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地籍测量工作;•能够操作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能够处理地籍测量数据,绘制地籍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体安排如下:1.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界址点测量等;3.地籍测量的主要仪器和工具,如全站仪、GPS等;4.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5.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籍测量的意义和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具体操作;4.实验法:实地操作测量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籍测量学》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地籍测量相关的论文、著作;3.多媒体资料:地籍测量的视频教程、图片等;4.实验设备: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籍测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地籍测量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
1
一、目标、任务、地理位置、调查区概况 1、目标和任务。 2、整个调查工作时间计划、经费安排、人
员队伍等。 3、调查区自然地理位置、范围、测区平均
高程、用地特点等。
2
二、技术设计有关依据 技术设计依据的有关规范、规程、细则、
规范性文件等。 三、调查范围 1、调查范围确定的依据及方法。 2、与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接边、数据衔
宗地图的成图方法、宗地编号方法、宗地图所用 比例尺的原则及所表达内容。
7
九、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方法和要求 权属调查单元、调查内容、调查程序和
方法、调查要求,权源资料的认定标准, 权属调查的保障措施等。 十、内业数据处理流程、数据库建设所 采用的软件、具体技术要求、方法 根据国一、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方法和要求, 计量单位
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中有关规定。
2、城镇地籍控制网布设原则上要遵循由 高级到低级,也可以越级布设,但必须 有足够的精度分析。
城镇地籍控制网设计包括:基本控制、 加密控制、图根控制的等级选择、布设 方案、网形设计、所采用的仪型号、施 测方法、从人员组织、施测后的精度估 算及所执行的《规程》要求。
6
8
十二、成果质量控制措施 1、组织管理措施、资源保证措施、数据安全
措施。 2、质量控制措施,检查的内容、项目和检查
比例等。
9
十三、检查验收应提交的成果。 1、权属调查成果 2、控制测量成果 3、细部测量成果 4、数据库成果 5、图件成果 6、面积量算及汇总统计资料 7、文字成果
1、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的分工与衔接。 2、原有资料的再利用、整合补充调查、数据处
理路线。 3、权属调查程序、地籍测量方法、数据库建设
技术路线。 4、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依据、技术要求。 5、采用不同的调查程序和方法进行多方案对比,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为了满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需要,XXX在2011年8月份为我们系的学生安排了对XX校区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的实。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6人左右,对校区进行了地籍测量和校区以外的大乙坡进行了地形测绘。
测区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本校区占地大约60多亩,地理位置为北纬25°30′31·07″、东经102°25′04·73″、海拔1751米,交通便利,沟渠纵横。
测区地形困难类别定为一般地区类,作业时间为一个月,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和测区内草木茂盛,测绘工作有一定难度。
本次测绘工作的技术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GB/T7929-199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方案包括平面控制点资料、高程控制点资料和地图资料。
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标志完好,成果可供利用;在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成果可作为本次测量起算成果;测区有武定县土地利用详查图,可以参考进行测区技术设计、控制网布设和踏勘选点工作。
本次测绘采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分别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85国家高程基准。
本测区成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为0.5米,野外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6.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件,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 nal操作系统和Autocad软件2005版本。
平面控制测量以校区的已知点为起算点,使用全站仪直接布设图根点,以测区内D002(E级)进行测区校正。
图根点相对于D002,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厘米,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厘米。
图根点编号为S01、S02等。
在选择控制点时,应考虑符合观测条件、通视良好、易于长期保存和扩展的地方。
在硬性路面上,宜埋石并打入铁钉(桩顶直径1.5㎝以上)作为标志。
XXX信息化项目城镇地籍调查及建库技术设计书
1
5.2.4 现场调查核实.................................................................................... 13 5.2.5 界址确定............................................................................................ 13 5.2.6 界址边勘丈........................................................................................ 17 5.2.7 填写地籍调查表................................................................................. 17 5.2.8 绘制宗地草图.................................................................................... 20 5.2.9 绘制“宗地关系略图”.................................................................... 21 5.2.10 地籍调查表属性数据的输入.......................................................... 21 5.2.11 资料整理.......................................................................................... 21 6 地籍测量.................................................................................................................. 21 6.1 基本要求....................................................................................................... 21 6.2 地物要素测量.............................................................................................. 22 6.2.1 居民地及垣栅.................................................................................... 22 6.2.2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24 6.2.3 交通及附属设施................................................................................ 24 6.2.4 管线及附属设施................................................................................ 24 6.2.5 水系及附属设施................................................................................ 25 6.2.6 地貌.................................................................................................... 25 6.2.7 植被.................................................................................................... 25 7 地籍图编辑.............................................................................................................. 26 7.1 地籍图编辑................................................................................................... 26 7.2 地籍图基本要求........................................................................................... 26 7.3 图外整饰注记............................................................................................... 27 7.4 宗地图编辑.................................................................................................. 28 7.5 面积量算...................................................................................................... 28 7.6 地籍数据处理要求...................................................................................... 29 8 地籍数据建库.......................................................................................................... 29 8.1 建库基础资料............................................................................................... 29 8.2 建库资料的要求.......................................................................................... 29 8.3 建库资料预处理.......................................................................................... 30
1比500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1比500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一、概况1.1 工作目的、容1.1.1目的和意义集体土地地籍调查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查清全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城镇地籍调查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形成权属清楚、地类明确、图数实地一致、数据准确、真实的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数据库;进一步依法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制和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查清土地的数量、权属、利用状况,建立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体制,对于严格土地管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依法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1.2工作容1.1.2.1与头沟、下关、江北行政区域界线调查转绘。
1.1.2.2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界、城镇地籍调查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调查。
1.1.2.3地籍控制测量。
1.1.2.4地籍要素测量。
1.1.2.5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1.1.2.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查。
1.1.2.7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
1.1.2.8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报告编写。
1.1.2.9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编写。
1.2 调查区概况蟠龙区位于市西部,东经126°21′22″-127°16′13″,北纬54°45′54″-54°49′06″。
区东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建筑物密集;西北部为山地,散列式居民地较多。
区主要企业单位有:钢铁总公司、龙山公墓、玄武湖公园、重型机械厂、高井发电厂、永定化工厂等,主要交通有:一0一线铁路、京门铁路、京九铁路、西五环路、蟠龙路、阜石路、黑路、潭峪路、莲石路等,主要水系有:永定河、永定河引水渠、人民渠等。
测区地形为西高东低,北高南地,气候适宜,季节变化明显。
蟠龙区分为五里坨、古城、八角、鲁谷、广宁、金顶街、苹果园、老山、八宝山共九个街道,下设五里坨、黑石头、八角、衙门口、景阳、八宝山、向阳、古城、北辛安、八大处、麻峪、娘府等12个农工商公司(村农民集体)。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1、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为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铜山县的实际情况,承揽铜山县城镇地籍系统调查测量项目。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测量进度,提高调查质量,保证地籍调查的现势性和时态性,为房地产登记、地政管理、征地拆迁、土地税费的征收、测绘、土地监察、建筑设计管理、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和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加快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自然地理概况铜山县下辖铜山镇、丰乐镇、永乐镇等,乡镇规划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
3、资料情况(l)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性文件,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测量的技术性规程、规、细则和图式等;(2)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包括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3)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及航摄成果资料;(4)土地申报材料,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资料;(5)土地出让、划拨、处置等用地文件资料;(6)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4、地籍调查的依据(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2)《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修改版(4)《城市测量规》,1987年,建设部标准(5)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6)《全国土地分类》(国土资发[2001]255号)(7)国家和省有关地籍调查测量的其他规定5、地籍编号(1)地籍编号以地(市)级为单位,一般可按区号--街道--街坊--宗四级编号。
编列街道号时,应根据镇(乡)、行政街道的大小及宗地数量情况。
(2)“区号”是以乡、镇编号。
(3)“街道”是以行政区行政界线、主干道路、河沟等线状地物所封闭的块。
(4)“街坊”是“街道”互通的小巷、沟渠等封闭起来的地块。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E级GP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1、作业技术流程E级GPS控制测量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中一般是测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是后续其它工序的基础。
E级GPS控制测量工作时一般按下列流程进行工作:准备工作→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平差计算→质量检查与自检报告→技术报告→成果整理与提交。
2、技术要点2.1准备工作E级GPS控制测量的准备工作主要有:熟悉工程的合同或协议,了解委托单位对工程的特殊要求。
收集与测区有关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需用的地形图资料、技术标准,按规范或委托单位的要求制作标石,对参加施工的仪器设备按要求进行检验或校验。
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现状和已知高等级控制点的保存情况,为技术设计做好准备。
准备施工的其它后勤保障工作。
2.2 选点埋石2.2.1 选点1.选点人员应由熟悉GPS测量技术及地质技术的人员承担。
选点前必须充分研究专业设计书;充分认知测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验潮等环境信息;熟悉可利用的各种设施、位置环境、交通、水电等信息。
2. 选点人员应收集测区地质资料,实地勘察选定点位。
同时考察卫星通视环境与电磁干扰环境,确定可用标石类型、记录点之记有关内容,实地树立标志牌、拍摄照片等。
选点(埋石)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3.点位应选择在稳定坚实的基岩、岩石、土层、建筑物顶部等能长期保存、满足观测条件的地点,并做好选点标记。
点位尽可能位于地面,城区内应尽量选在楼顶上,以便于保存和通视。
点位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方便观测的位置。
4.选点时应避开环境变化大,测量标志难以永久保存的地点,如易受水淹的河床、低地、靠近铁路、公路、已规划的易受施工影响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点位离开铁路的距离应不小于100m,离公路不小于50m。
5. 选点时应避开地质环境不稳定的地区,如断裂破碎带边缘、易发生洪水、滑坡、岩崩区、局部沉降区,有大量物质搬移的矿区、采石场、大量取土、地下水剧烈变化的地点。
惠安县城区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惠安县城区城镇1:500地形测量工程技术设计书为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的工作需要,惠安县国土资源局通过招投标(招标编号:YXCG2009004)确定福建省八闽测绘院为惠安县城区城镇地籍调查项目的作业队伍,为了保证项目技术的协调一致,有效开展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工期和最终成果质量满足要求,根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技术文件,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编制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 测区概况1.1地理位置、自然经济状况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洛江区,北邻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
本次调查区位于惠安县城区,东至城南工业区三期、漳泉肖铁路;西至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科山公园西端;南至漳泉肖铁路与324国道立交桥,北至玉辋路,作业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地籍测量及权属调查面积约7.82平方公里。
城镇建成区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有着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1.2测区基本状况及特点惠安县城区相对高差不大,城镇区平均海拔约20米,测区范围约21平方公里,呈不规则状,以居民地为主。
其中城区房屋较密集,老城区巷道狭窄,人口密集,是县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作业难度大。
2.作业依据2.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2.2《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简称《规范》);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简称图式)2.5《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2.6《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2.7《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GB/T 17941.1-2000);2.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2.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简称《水准测量规范》;2.10《福建省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规定》(FCB001-2005);(简称规定)2.1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1);2.12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图式等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13经批准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1_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一、测区概况**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市南端,东毗**,南邻**,西连**,北接**,地处东经115° 30’ -116° 41' ,北纬23° 36' -24° 13' ,县中心位于北纬23度78分,东经116度18分,是**市和**、**地区通往**的必经之地。
**县地处*************。
北部铜鼓峰海拔1559.5米,为全县最高点,也是粤东第一高峰。
主要山脉有:莲花山脉、释迦岽山脉、凤凰山脉、韩山山脉。
县内河流由**、**两大水系组成。
两水系支流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11条。
***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 ,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
县城平均降雨量为1776.1毫米。
**县辖**个镇(********)和,**个村民委员会和**个居民委员会,县城设在***镇。
本测区位于于***,作业范围约为***平方公里。
测区内车流量较大,路上行人较多,修补测工作较大,工作难度很大。
二、工作内容1. *******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
三、作业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以下简称《规范》);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3、《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CH/T 2009-2010)》(以下简称《(RTK)测量技术规范》)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9);7、《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8、《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9、《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10、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铁路分局地籍测量
技
术
设
计
书
编写单位: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勘察测绘队
编写者:许应望
审核者:金卫东
日期: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一、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京广铁路武汉市江夏区段,沿线共16宗地。
全长近40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
沿线5个街道办事处老建筑零乱、复杂,商业区行人、车辆众多;铁路沿线植被丰富、通视困难,测量难度较大。
二、主要作业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2)、《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
(3)、《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
(4)、《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6)、《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 (7)、《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
三、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及其它作业参数
(1)平面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测图比例尺: 1:2000。
(4)成图规格:统一采用正方形分幅图廓标准(50CM×50CM)。
(5)基本等高距:1:2000地形图采用1米。
四、技术路线和方法
本次工程拟采用全野外测量方法进行。
利用WHCORS网VRS RTK 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利用全站仪进行外业碎部采集,利用计算机进行
内业编辑成全数字地形图的作业方法。
4.1图根控制测量
(1)图根控制点在街道和水泥地面上,可打入钢钉,在周围刻20cm×20cm,深0.5mm的方框、点号,并涂上红油漆。
(2)VRS RTK图根控制点编号前冠T。
(3)RTK图根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RTK一测回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对仪器进行初始化;
B 观测值应得到RTK固定解,且收敛后开始测量;
C 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10个观测值,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
D 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到0.001m。
②应采用三角架方式架设天线进行作业,测量过程中仪器的圆气泡应严格稳定居中。
③测回间应重新进行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不应小于60s。
④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结果。
(4)应对每个控制点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检查。
4.2 野外数据采集的原则
采用南方测绘公司《CASS7.1成图软件》,全野外采集数据,全要素1:500数字化地形图分层及编码,按《CASS7.1成图软件》规定图层及编码表执行。
4.3 野外数据采集数据的技术要求
(1)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大于5mm。
(2)每个测站安置好仪器后,首先必须进行定向检查,然后才能进行碎部测量。
为确保定向的准确,防止因输入的控制点坐标或点号有误或其他原因造成整站成果作废,定向检查可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方式。
(3)用测距仪施测地形地物点时,测距一次读数,当仪器的2C 小于40秒时,水平角可测半测回;能直接测出平距时,可不测改平用的垂直角,否则垂直角测半测回。
每一测站测完后,应归零检查,归零差应不大于40秒。
测站至地物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20米,测站至地形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50米,最长不超过200米,地形点之间的间隔一般不大于15米。
施测碎部点高程时,垂直角可测半测回,当垂直角指标差大于1′时,应加以改正。
仪器高、觇标高量取至厘米。
4.4 野外数据采集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的附属设施均应测绘,临时性地物(临时工棚、移动房、零乱废弃电线杆等)可舍去。
房屋应注记层次、建筑材料、栋号(当实地有注时)、门牌号、楼栋名称(当实地有注时)等。
房屋以墙基角为准,逐间测量表示;房屋根据结构和层次分开表示(一层的可不注层数);混成一体的建筑物,层次比较清楚的,分层测绘,分层表示困难时,以主体建筑层数注记;层数相近而又较难分割的,也可以按占地面积较大的层数注记。
对综合性的大楼和裙楼,建筑物与地面交线用实线表示,最外飘出部分在地面的投影线以及主
体与裙楼交线用虚线表示;裙楼以上的主体建筑其凹凸位小于50厘米时,可综合表示;裙楼层数以面积大的注记,主体楼层以最高层数注记。
连壁式楼房和门店应分户或分卡测量(按梁柱中线施测);旧城区和农村中的老屋应逐个表示。
房屋飘出部分应分飘楼或飘阳台,若第二层为飘楼,第三层以上为飘阳台时,飘楼和飘阳台按其投影位置分别表示。
房屋结构按图式规定表示:即注砼、混、砖等。
以钢筋混凝土为框架结构的房屋,以砼房表示;以砖为承重墙体,以钢筋混凝土为楼板,以钢筋混凝土或瓦为顶盖的房屋,以混房表示;以砖为承重墙体,以木板为楼板,瓦为顶盖的房屋,以砖房表示;以砖为承重墙体,以铁皮(或石棉瓦)为顶盖,住人或作车间的房屋,以砖房表示;依附其他房屋或围墙搭建,以铁皮(或石棉瓦)为顶盖,堆放杂物的房屋,以简单房屋表示;用简单材料搭建在江边、海边、鱼塘边水面上的茶楼、房屋,以简单房屋表示;以钢柱或钢筋混凝土柱为支承,四周以铁皮为墙体,铁皮或石棉瓦为顶盖的工厂(车间),以简单房屋表示,面积较大时加注其用途,如车间。
落地阳台综合以房屋表示,悬空阳台和飘楼用虚线表示,飘楼加注飘出层数。
柱廊以柱外围为准,四角或转角处的支柱位置应实测。
门廊以柱或围护物外围为准,独立柱的门廊以顶盖投影为准,柱的位置实测。
独立地物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中间配置相应符号表
示;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位线,用相应符号表示。
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表示主要的种类;同一支架(杆)上有多种线路时,表示其中的主要线路;建筑区内的电力线、通讯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连线方向。
城市公共部分的底下管线检修井必须测绘,单位或居民区内部的检修井一般应测绘,当密度过大时可适当取舍。
水系及附属设施应按实际形状测绘,双线水沟(水渠)应测注沟(渠)底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
所有道路均应实测表示,并注记道路(街道)名、路面材料;路面材料分为水泥、沥青、碎石、砾石和土等。
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应中断。
街道边和街道中央的栅栏不表示,高速公路围建的栅栏应表示。
道路应表示路中线,街道只需表示边线。
地貌一般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的特征地貌应以符号表示。
应重视山顶、鞍部、凹地、山脊、山谷及其他地形变换点的测绘。
当陡坎高于0.3m(平地)时应表示。
地类界应详细测绘,以正确反映各类植被的分布范围。
施工地、乱挖地、填土区可不绘等高线。
菜地、果园、旱地等农用地中,以木、油毡纸、草等为材料建造的简单房屋,住人的应表示;对轮廓小的拐角可适当综合表示。
地理名称的表示按照《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
4.5 测量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和机助制图
利用南方测绘公司《CASS6.1成图软件》,对原始野外采集的碎部测量数据进行分类、排错、解码、碎部测点坐标计算等处理,形成碎部点文件,根据点文件信息,将属于同一地物的各个测点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和处理,形成图形文件,借助图形编辑功能在计算机屏幕上对显示图形进行图形编辑、修改、注记等,最后形成正式的碎部点文件和图形文件。
在图形文件中,数据应按南方测绘公司《CASS6.1成图软件》要求分层存放。
当控制点注记(或其他注记)压住道路线、等高线、房屋线等时,电脑资料内不能切断道路线、房屋线等。
五、主要精度指标
六、质量检查与验收
质量检查程序采用两级检查、一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即小组自检,队专职检查员检查,院检查员检查审核。
针对工程进行相应工序的检查,队专职检查员检查,院检查员到现场进行检查,填写检查意见。
队级检查员对产品进行100%全面检查,对提交的各种观测记录、计算资料、成果表及图件进行检查。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计算机内
的数据文件、图形文件、格式、图层以及点、线、面状要素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所提交的数据文件和图形文件达到南方测绘公司CASS7.1标准的图形交换文件和数据交换文件格式并满足甲方要求。
院级检查员在队级检查的基础上按比例有目的抽取一定比例的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内、外业处理改正。
最后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验收。
七、成果提交
1、技术设计书
2、地籍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图纸质版
3、地籍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图电子版
武汉市江夏区土地勘察测绘队
二O一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