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目录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三节区域开发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第一节自然条件第二节技术条件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第四节结语—评价产业布局条件的依据第四章第一产业布局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布局第二节农业土地利用第三节农业生产布局第四节农业区划第五章第二产业布局第一节工业布局特点与制约因素第二节工业部门结构与布局第三节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第四节国外工业布局理论介评第六章第三产业布局第一节第三产业概述第二节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布局第三节商业布局第七章城市布局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职能与分类第三节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第四节城市体系第八章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第一节经济区划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第三节区域规划第九章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技术方法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代技术方法第十章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一节古代的经济地理第二节近代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现代国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五节结语——启示与展望主要参考资料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从经济地理学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地理学体系中逐步成熟的一个独立分支,并且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有着科学史上的血缘关系,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要制约甚至规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既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与地理学相比,它的特点不过是“同中之异”罢了。
为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探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前者由后者衍生而来,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2.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外表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3.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4.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
聚落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5.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及城镇的体系、结构、布局的学科。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
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
2.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区域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3.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2〕区域组织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
3〕区域调控政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4.如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①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国经济布局。
②主要采取轴线开发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将三大地带联系起来。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Economic Geography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培养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该课程能够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或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的规划或参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和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
(三)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知识点: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2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知识点: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点: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本章小结重点: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分支学科难点: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参考文献、期刊及网址
经济地理学参考文献、期刊及网站第一章[1] 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现代经济地理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地理学报,2004(S) 阅读文章[4] 李小建.英美经济地理学教材特点及我国同类教材改革思路.地理科学,1998,18(3) 阅读文章[5] 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地理科学,2007(5) 阅读文章[6] 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4) 阅读文章[7] 苗长虹,魏也华,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地理研究,2007(6) 阅读文章[8] 李小建.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及研究特点,人文地理,1998,(12) 阅读文章[9] 李小建.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经济经纬,2004(5) 阅读文章[10]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11] 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2004(2) 阅读文章[12] 李小建,罗庆.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07,(12) 阅读文章[13]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 2005(7) 阅读文章[14] 李小建.论工业变化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报,1991,46(3) 阅读文章[15]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9) 阅读文章[16] 李小建.关于公司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91(10) 阅读文章[17] 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阅读文章[18] 杨吾扬,张国吾等编.交通运输地理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阅读文章[19]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地理学报,2002(7) 阅读文章[20]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 阅读文章[21] 陆大道,薛风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22] 曹延藩,张同铸,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3]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html/Dir/2005/03/18/6117.htm.2004年4月.[24] 魏后凯,刘楷,周民良,杨大利,胡武贤.中国地区发展.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5] 胡鞍钢,胡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26] 吴传钧.经济地理学.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7] 谷人旭,李广斌.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哲学反思,经济地理,2006年,S1期阅读文章[28] 胡兆量等著.经济地理学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29] 乔家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人文地理,2004(6) 阅读文章[30] 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人文地理,2005(2) 阅读文章[31]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3) 阅读文章[32] 李小建,乔家君.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2(10) 阅读文章[33]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地理学报,2006(4) 阅读文章[34] 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人文地理,2006(12) 阅读文章[35] 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经济地理,2003(9) 阅读文章[36] 苗长虹.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经济地理,2005(9) 阅读文章[37] 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人文地理,2003(6) 阅读文章[38] 苗长虹.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人文地理,2005(10) 阅读文章[39] 苗长虹,王兵.1980年代以来英美城市社会极化问题及其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3(12) 阅读文章[40]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1999(12) 阅读文章[41]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经济地理,2002(12) 阅读文章[42] 覃成林.地理科学研究结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8) 阅读文章[43] 李小建,陈太政,覃成林.论面向2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的创新--兼论面向2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特点,经济地理,2000(10) 阅读文章第二章[1] 富田和晓. 经济区位的理论与实践. 东京:大明堂,1991. 1-8,73-76[2] Schmidt-Renner G.经济地理研究会译. 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 东京:古今书院, 1970[3] 西冈久雄.经济地理分析(增补版). 东京:大明堂,1986. 21-52[4] Beckman M J. Location Theory. New Y ork: Random House,1968[5] Thisse J-F. Location theory, region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7,27(4)[6] 西冈久雄. 立地论(增补版). 东京:大明堂,1993. 43-55[7] Miller E W. Manufacturing - A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 Philadelphi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7[8] 韦伯.李刚剑等译. 工业区位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9] Hartshorne R. Location as a factor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27,10: 92~99[10] Greenhut M L.西冈久雄监译.工厂立地—理论与实践.东京:大明堂,1972[11] 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 Market Areas, Land Use, Trade, Urban Structure. New Y ork: John Wiley & Sons, 1956[12] 廖什.王守礼译.经济空间秩序.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3] 林上.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东京:大明堂,1990:99-124[14] Bale J.北村嘉行等监译.工业地理学入门.东京大明堂, 1990.15-40、135-152[15] 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 上野和彦.现代中国的乡镇企业.东京:大明堂, 1993:16~46[17] Dicken P. 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4th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3.85[18] Dicken P,Lloyd P. Location in Space: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Geography.3rded.New Y ork:Harper Collins,1990[19] 王铮,毛可晶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5,60(7):567-576 阅读文章[20] Malmberg A.Industrial geography:location and learning.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4):573-82[21]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4486, 1962,10[22] 段艳梅.创新活动区位实践研究.兰州学刊,2005,(2):102-103 阅读文章[23] 徐向东.问题、思考——中国民用机场管理探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章[1] 约翰.冯.杜能,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2] 阿尔弗雷德.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3] 刘继生,张文奎,张文忠.区位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4] 华熙成.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经济地理,1982,(3) 阅读文章[5]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 阅读文章[6] 涂妍,陈文福.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一个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阅读文章[7]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阅读文章[8] 罗应霞.浅析杜能及其《孤立国》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2) 阅读文章[9] 廖什.王守礼译. 经济空间秩序.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0]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4(2 阅读文章)[11] 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1(2) 阅读文章[12]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阅读文章[13] 李炯光.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求索,2004(1) 阅读文章[14] 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15]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4(2) 阅读文章[16] 覃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分析.人文地理,2003(5) 阅读文章[17] 曾刚,林兰.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7(4) 阅读文章[18] 张文忠,张军.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1999(1) 阅读文章[19] 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1(2) 阅读文章[20] 李小建,李二玲,西方农区地理学理论研究评述, 经济地理,2007(1) 阅读文章[21] 李小建,高更和,乔家君,农户收入的农区发展环境影响分析--基于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地理研究,2008(9) 阅读文章[22]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地理学报,2008(2) 阅读文章[23] 李小建,时慧娜,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区发展研究,人文地理,2008(2) 阅读文章[24]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地理科学,2006(2) 阅读文章[25] 李小建,乔家君,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演变及农户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1000农户的调查分析,中州学刊,2003(9) 阅读文章[26] 乔家君,李小建,村域人地系统状态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以河南省三个不同类型村为例,经济地理,2006(3) 阅读文章[27] 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3) 阅读文章[28] 李二玲,李小建,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人文地理,2006(2) 阅读文章[29]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地理科学,2004(4) 阅读文章[30] 樊新生,李小建,中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2) 阅读文章[31] 樊新生,李小建,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 阅读文章[32] 乔家君,李小建,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地理研究,2006(3) 阅读文章[33] 乔家君,李小建,基于微观视角的河南省农区经济类型划分,经济地理,2008(9) 阅读文章[34]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人文地理,2007(10) 阅读文章[35] 乔家君,祝英丽,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住房投资区位及变化分析,资源科学,2008(2) 阅读文章[36] 乔家君,赵德华,河南省百强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环境,经济地理,2008(3) 阅读文章[37] 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地理,1996(12) 阅读文章[38] 苗长虹,我国城乡工业联系及协调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7(6) 阅读文章[39]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地理研究,2002(2) 阅读文章[40] 苗长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与区域型式--以河南省为例,地理研究,1994(9) 阅读文章[41] 苗长虹,区域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战略--以河南为例,经济地理,1994(6) 阅读文章[42] 苗长虹,论90年代河南省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3) 阅读文章[43] 苗长虹,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工业化推进的战略构想,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9) 阅读文章[44] 苗长虹,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地理科学,1998(10) 阅读文章[45] 苗长虹,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地理学报,1998(5) 阅读文章[46] 苗长虹,河南省农村工业增长因素研究,经济地理,1993(4) 阅读文章[47] 覃成林,唐永.河南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地理研究,2007(5) 阅读文章第四章[1] Christaller W.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 富田和晓.经济区位的理论与实践.东京:大明堂,1990[3]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 森川洋.中心地.东京:大明堂,1980[5] Jones K G and Simmons J. The Retail Environment. London: Routlegde, 1990[6] Berry B J L, Parr J B, Epstein B J, Gosh A and Smith R H T. Market Centers and Retail Lo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8[7] Garner B J.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Retail Nucleat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tudies in Geography, No.12. Evanston,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66[8] 林上.中心地理论研究. 东京:大明堂,1986[9] Hanink D M.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y Policy Environment. New Y ork: John Wiley & Sons ,1997[10] Alexander I C. Office Lo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79第五章[1]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工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兼议中西部地区吸引港资策略,中州学刊,1997,(7) 阅读文章[2]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9) 阅读文章[3]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阅读文章[4] 李小建.国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为例,经济地理,1998,(9) 阅读文章[5] 李小建.关于公司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91(10) 阅读文章[6] 李小建.公司地理的发展与主要理论浅析,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12) 阅读文章[7] 李小建.国外工业地理学研究的新特点及启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2(12) 阅读文章[8] 李小建.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化的企业分析,经济地理,1993(7) 阅读文章[9] 李小建.INDUSTRIAL LINKAGES AND RURAL INDUSTRIALIZA TION: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3(10) 阅读文章[10] 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费洪平.多厂企业空间演化模式研究.地理科学,1993,13(4):322-330 阅读文章[12] 张水清,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2001(3) 阅读文章[13]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地理学报,1996,51(3) 阅读文章[14] 郑京淑,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0(9) 阅读文章[15] 邬晓霞,乔家君,李小建,中国高速成长200家中小企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开发研究,2006(2) 阅读文章[16] 苗长虹,企业组织与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0(4) 阅读文章[17] 齐晓迪,曾菊新.武汉市食品连锁企业区位选择研究--以武汉双汇连锁公司的发展为例,经济地理,2006(1) 阅读文章[18] 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中国工业经济,2001(9) 阅读文章[19] 常跟应.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兰州中小企业的调查.人文地理,2007(5) 阅读文章[20] 张水清,杜德斌.上海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综合经济,2001(4) 阅读文章第六章[1] Dicken P. Global Shif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2d ed. New Y ork: Guilford Press, 1992[2] V 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80: 190~207[3] Helleiner G K. Intra-firm Trade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Mrcmillan, 1981[4] 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Ohlon, B., Hesselborn, P. and Wiskman, P. eds.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London: Macmillan, 1977[5] Dunning J H. The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som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1996,5(3): 1~29[6] 杨吾扬、梁进社. 高等经济地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7]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locational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Dunning, J. H. e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1[8] McConnell,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0,70: 259~270[9] 李小建. 公司地理学(修订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0] Caves R 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a,1971,38: 1~27[11] Bagchi-sen S and Wheeler J O. A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el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phy,1989, 65(2): 113~129[12] Mair A, Florida R and Kenney M. The new geography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Japanese transplants in North America. Economic Geography,1988,64(4): 352~373[13] Hamilton F E I.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E. E. C. Tijdschrift V 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76,67: 258~278[14] O’Malley E. 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 orations in the Republicof Ireland. In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s. 1994[15] Ferrao J. TNC operation and host regional economies: a typology for Portuguese case. In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uropean Regional Restru cturing. Utrecht: N. G. S. 1994[16] Mella Marquez J M. Spatial and sectoral strategi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pain. In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s. 1994 [17] Healey M J. and Ilbery B W. Location and Change: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OUP. 1990[18] Murphy A B. Western investment in East-Central Europe: emerging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for state stability.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2, 44(3): 249~259[19] Buckwalter D W. Spatial inequalit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in Bulgaria.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3): 288~298[20] Bradshow M J. The geography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Russia, 1993-1995.Tijdschrift V 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97,88: 77~84[21] Singh M S and Choo C S. Spatial dynamics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Malaysia. In Hamilton, F. E. I. et al eds. Spatial Analysis,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V ol. II: 481~507.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1981[22] Nestor C.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atial pattern of growth in Vietnam. In Dixon, C. and Drakakis-Smith, D. eds. Uneven development in South East Asia, Aldershot: Ashgate. 1997[23] Abumere S I. Multinational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The case of Nigeria. In Taylor, M. and Thrift, N. eds. The Geography of Multinationals, London: Croom Helm. 1981[24] Leung C K. L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investment in China, 1979-1985.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0, 42(4): 403~421[25]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uropean regional restructuring.Utrecht: N. G. S. 1994[26] Li X J and Y eung Y M.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bal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8, 20(4): 351-374.[27] O’hUallachain B and Reid N. Source 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2,44(3): 272~285[28] South R B. Transnational "Maquiladora".A.A.A.G. 1990,80(4): 549~570[29] Heller H R and Heller E E. Japanese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 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4.[30] Y eung H W. Business networks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 study of Hong Kong firms in the ASEAN region.Economic Geography,1997, 73(1): 1~24[31] Pred A R.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city-system interdependencies. In Hamilton, F. E. I. ed. Spatial Perspective 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Dicision Making, London: Wiley, 1974[32] Taylor M J and Thrift N. Large corpora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of capital in Australia: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Economic Geography,1980,56(4): 261~280[33] Dicken P and Lloyd P. Location in Spa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Geography. 3d ed. New Y ork: Harper Collins. 1990[34] Stephens J D and Holly B P.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industrial control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In Brunn S D and Wheeler J O eds. The American Metropolitan System, New Y ork: Halstead, 1980[35] Holloway S R and Wheeler J O. 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and 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orporate dominance, 1980-1987. Economic Geography,1991, 67(1): 54~74[36] Laulajainen R and Stafford H. Corporate Geograph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37] Buckley P J and Casson M.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1976[38] Behrman J N and Fischer W A. Overseas R&D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mpanies.Cambridge, Mas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1980 [39] Malecki E J. Locational trends in R&D by large U. S. corporations, 1965-1977.Economic Geography,1979,55: 309~323[40] Florida R and Kenney M. The globalization of Japanese R&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Japanese R&D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phy,1994,70(4): 344~369[41] Healey M J and Watts H D. The multiplant enterprise, In Lever, W. F. ed. Industrial Chan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rlow: Longman, 1987[42] Massey D.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2d ed. New Y ork: Routledge, 1995[43] Scott A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 division of labor, the firms, and spatial process. Economic Geography,1986,62(3): 215~231[44] Taylor M.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 Brotchie, J. F. et al eds. The Spatial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London: Croom Helm, 1987[45] Badaracco J L.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s. In Etzioni, A. et al eds. Social-economics: Towards a New Synthesis. Armonk: M. E. Sharpe, 1991[46] Cowling K and Sugden R. Market exchange and the concept of a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British Review of Economic Issues,1987,9: 57~68[47] Hymer S H. The efficiency (contradictio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Paquet, G. ed.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ation-State, Don Mill: Collier-Macmillan, 1972[48] Morgan K and Sayer A.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 t in Britain.University of Sussex,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34, 1983[49] Li X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 research appraisal.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7,7(1): 33~45[50] Kueh Y 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China Quarterly,1992, 131: 637~690[51] Li X J and Y eung Y M. Inter-firm linkagers and regional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mpany case studies from Shanghai, China. Geografiska Annaler, B. 1999, 81(2): 61-72.[52] McDermott P J and Tayor M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53] Stopford J M and Stranger S. Rival States, Rival Firms: Competition for World Market Shar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54] Schoenberger E.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New problems of time, distance and control in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A.G. In Miami, 1991. April[55] Gordon D M. The global economy: New edifice or crumbling foundations? New Left Review,1988, 168: 24~64[56] Y eung Y M and Li X J. Bargaining wit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ase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9,23(3): 513-533[57] World Bank, 1995: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5. Oxford: OUP, 1995[58] Reich R. The Work of Nation: Preparing Ourselves for 21st Century Capitalism. New Y ork: Vintage Books, 1991[59] Dicken P. Global-local tensions: firm and states in the global space-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1994,70(2): 101~128[60] Kobrin S J. Testing the bargaining hypothesis in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 41: 609~638[61] O'huallachain B. Linkag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phy,1984, 60(3): 238~253[62] Gabriel P. The investment in the LDC: Asset with a fixed maturity.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66,1: 113~120经济地理学前沿文章:1.经济地理学基本问题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等.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地理学报,2004(11) 阅读文章樊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全方位审视--新趋势与新问题.地理教育,2006(3) 阅读文章樊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地理教育,2004(1) 阅读文章冯仁国.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途径.地理科学,2001(4) 阅读文章高云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产业集群.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 阅读文章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地理科学,2002(2) 阅读文章焦连成,陈才.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地理科学,2007(10) 阅读文章李国平,日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研究动态及其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6(9) 阅读文章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地理学报,2004(10)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中的企业网络研究.经济地理,2002,22(5):516—520 阅读文章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2004(1)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2005(7)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公司访谈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实例.经济地理,1999(6) 阅读文章梁进社.经济地理学的九大原理.地理研究,2008(1) 阅读文章刘春生.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国际分工格局.软件工程师,2007(1) 阅读文章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 阅读文章刘志高.尹贻梅.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经济地理,2006(5) 阅读文章陆大道.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发展基本议题演变的评述.地理科学进展,2005(3) 阅读文章马润朝.人文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地理学报,1999(4) 阅读文章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理学和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J].人文地理,2003(3) 阅读文章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经济地理,2002(6) 阅读文章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经济地理,2003(9) 阅读文章苗长虹,魏也华.技术学习与创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人文地理,2007(5) 阅读文章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人文地理,2006(6) 阅读文章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4) 阅读文章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地理科学,2007(10) 阅读文章庞效民.90年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文化研究趋向评述.经济地理,2000(3) 阅读文章杨国安,甘国辉.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述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 阅读文章姚士谋,管驰明,范宇.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地理科学进展,2001(8) 阅读文章张彤玉,丁国杰.经济全球化的各种理论争论及其评价.当代经济研究,2005(1) 阅读文章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山东经济,2005(1) 阅读文章2. 新产业区与技术创新研究常跟应.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兰州中小企业的调查.人文地理,2007(5) 阅读文章高云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产业集群.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阅读文章贺灿飞,刘扬.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6(2) 阅读文章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中国工业经济,2001(9) 阅读文章孔翔,曾刚.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人文地理,2003(5) 阅读文章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经济地理,2006(6) 阅读文章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讨.经济地理,2007(2) 阅读文章童昕,王缉慈.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中国软科学,2000(9) 阅读文章汪涛,Ingo Liefner,曾刚.西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人文地理,2006(5) 阅读文章王缉慈.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反朴归真、认识进化和前沿发现.中国软科学,2002(12) 阅读文章王缉慈.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地理科学进展,1998(3) 阅读文章王辑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经济经纬,2004(2) 阅读文章王旺兴,李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科技与管理,2003(3) 阅读文章王子龙,谭清美.区域创新网络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5) 阅读文章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2(3) 阅读文章曾刚.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 阅读文章曾刚,孔翔.我国知识经济发展对策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 阅读文章曾刚,李英戈,樊杰.京沪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研究.城市规划,2006(3) 阅读文章曾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机制初探.现代城市研究,1998(4) 阅读文章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7(2) 阅读文章张水清,杜德斌.上海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综合经济,2001(4) 阅读文章3. 经济地理与区位选择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4(2) 阅读文章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1(2) 阅读文章韩增林,李晓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区位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 阅读文章李炯光.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求索,2004(1) 阅读文章林兰,曾刚.技术扩散空间尺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科技管理研究,2006(7) 阅读文章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城市规划,2000(8) 阅读文章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阅读文章宋秀坤,王铮.上海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发,2001(4) 阅读文章涂妍,陈文福.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一个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阅读文章徐梅.当代西方区位选择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阅读文章杨吾扬.区位论中的宏观和一般均衡分析.经济地理,1989(3) 阅读文章曾刚,林兰.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阅读文章曾刚,林兰.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7(4) 阅读文章张水清,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2001(3) 阅读文章张文忠,刘继生.关于区位论发展的探讨.人文地理,1992(3) 阅读文章张文忠,张军.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1999(1) 阅读文章参考书目:1.Eric Sheppard and Trevor Barnes(EDS.),2000,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2.Gordon Clark,Meric S.gertler and Maryann P.Felddman(eds.),2000,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Roger Lee ang jane Wikks(eds.),1997,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Arnold , New Y ork4.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5.Richard Baldwin, Rikard Forslid, Philippe Martin, Gianmarco Ottaviano.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6.krugman.the spatial economy7.Henderson .New Economic Geography8.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与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英)克拉克等主编,刘卫东等译.牛津经济地理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明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不同学者和学派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重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主。
时间安排:3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地理研究,2001,21(1):9-14.6.Nigel Thrift.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33: 291–298.7.“新经济地理学”在哪里?--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5-6月出版.8.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showarticle.php?id=500&class=69.顾朝林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showarticle.php?id=51&class=610.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2005,25(4):437-442.11.Caterina Marchionni.Geographical economics versus economic geography: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put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4, 36: 1737 -1753.12.《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3.Economic Geography.14.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 17世纪以前。
经济地理学导论
第一产业( Primary industry)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Extract both renewable and nonrenewable sources)
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those that can be used without being permanently depleted, such as forests, water, fishing grounds, and agricultural land
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 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共分十大类。在大 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性;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 构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第1产 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 第二产业在本质上乃是对自然物质资料 (农产品和挖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 加工而取得的;第三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 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 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商 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等。
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我国经济地理学长期以来,研究内容局限在狭义的生产 活动方面,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只重生产, 不重消费,只重视第一、二产业,而忽视第三产业。
经济地理学必须要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四者统一 的经济过程中,去研究经济地域系统,过去把经济地 理学局限在纯研究生产分布显然是不全面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4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4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400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0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毕保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复试:专业综合一:资源环境经济学,杨昌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专业综合二(08方向):土地管理,教材不限020205 产业经济学400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复试:专业综合:产业经济学,苏东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现代产业经济学,杨松朴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311综合知识(含行政法、民法总则、经济法基础理论,各占50分):行政法学:行政法学,杨解君,方正出版社,2002民法总则:民法原论,马骏驹等,法律出版社,1998经济法基础理论: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02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学,黄霞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环境资源法学,吕忠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复试:专业综合:法理学(面向21世纪教材),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3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邱伟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0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复试:专业综合:政治学: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040106 高等教育学314教育学: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二版406心理学:心理学,叶奕乾、祝蓓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一版407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二版复试:专业综合: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一版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040203 应用心理学315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408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李伯季、燕国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版409心理学健康:健康心理学,石林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心理咨询,江光荣,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版复试:专业综合:健康心理学,石林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心理咨询,江光荣,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版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11法语:公共法语(上、下),吴贤良、王美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修订版212德语:大学德语(1-2),张书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修订版316英语综合考试:新编英语教程(5—7),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第一版336综合俄语:东方5—6,北京外国语大学、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98,第一版410翻译与写作: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438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刘本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88俄语写译:俄译汉教程,蔡毅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8,第二版俄语写作,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第一版复试:专业综合一(01~04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修订版英美文学选读,张伯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第二版专业综合二(05方向):俄语阅读:东方7—8,北京外国语大学、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98科技俄语阅读:大学俄语科技阅读基础,董宗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050404 设计艺术学317工艺美术史:教材不限333艺术史论: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一(01方向):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综合二(02~03方向)绘画、环境艺术设计070104 应用数学318数学分析:数学分析讲义,刘玉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三版412解析几何与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吕林根,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第三版高等代数,北京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概率论,复旦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常微分方程教程(前六章),丁同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070302 分析化学319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5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413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傅献彩,高等教育出版社414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复试:专业综合:仪器分析,赵藻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070501 自然地理学320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32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415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16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材不限417地学遥感概论:教材不限418土地利用规划: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一(01~06方向):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专业综合二(07~10方向)(二选一):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土地生态学:教材不限070702 海洋化学322大学化学:教材不限413物理化学:傅献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489海洋地球化学:赵其渊,地质出版社复试:专业综合:地球化学,赵伦山等,地质出版社,1996海洋地质学:李学伦等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070704 海洋地质32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419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李学伦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420应用沉积学:教材不限421地球物理学基础: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一(01~05方向):沉积学:教材不限专业综合二(06方向):应用地球物理:教材不限专业综合三(07~08方向):海洋地质与环境:教材不限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421地球物理学基础:教材不限422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424连续介质力学: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岩石物理学:教材不限地震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地震勘探,何樵登、熊维纲,地质出版社,1990 重磁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重磁勘探,罗孝宽、郭绍雍,地质出版社,1990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32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425结晶学:结晶学,赵珊茸,地质出版社,2002426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晶体光学,曾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427地球化学:地球化学,赵伦山等,地质出版社,1996428岩石学:岩石学,路凤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2429矿床学: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4复试:专业综合一(01~02方向):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5,第三版专业综合二(03~06方向):岩浆岩:教材不限变质岩:教材不限沉积岩:教材不限专业综合三(07~10方向)(二选一):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教材不限矿田构造学:教材不限070902 地球化学32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325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二版427地球化学:地球化学,赵伦山等,地质出版社,1996428岩石学:岩石学,路凤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2430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1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徐寿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复试:专业综合一(01~06方向):地球化学与勘探:地球化学,赵伦山等,地质出版社,1996地球化学找矿,阮天健等,地质出版社,1986专业综合二(07~10方向):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戎秋涛等,地质出版社,1989仪器分析:仪器分析,赵藻藩,高等教育出版社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32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420应用沉积学:教材不限433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434地层学原理:教材不限435分子生物学: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一(01~10方向):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孙永传等,地质出版社,1996专业综合二(11~12方向)(二选一):盆地分析:教材不限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孙永传等,地质出版社,1996070904 构造地质学32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328计算机基础:教材不限436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朱志澄,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第一版;1999,第二版437板块构造学:教材不限439石油构造分析: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王燮培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复试:专业综合一(01~09方向):区域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杨森楠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7专业综合二(10方向)(二选一):油气综合勘探:石油资源地质评价导论,武守诚等,石油工业出版,1994盆地分析:教材不限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32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325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415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38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2复试:专业综合: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地学遥感概论:教材不限070920 *宝石学425结晶学:结晶学,赵珊茸,地质出版社,2002复试:专业综合一(01方向):宝石学及宝石鉴定:宝石学基础教程,李亚莉等,地质出版社,2002专业综合二(02方向)(二选一):贵金属合金学:贵金属材料学,黎鼎鑫,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电镀学:电镀工艺学,张葆澄,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070921 *岩石矿物材料学329应用矿物学:应用矿物学,潘兆橹,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440材料学概论:材料学导论,胡珊,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教材),2002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结晶学,赵珊茸,地质出版社,2002071200 科学技术史330社会统计学: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31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各版均可441现代科技基础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键,科学出版社,各版均可442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概论,叶俊林,地质出版社复试:专业综合一(01~05方向):科学社会学导论,刘爱玲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专业综合二(06~07方向):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43机械制造工艺学:重型机械制造工艺学,王生力,冶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复试:专业综合:机械设计,彭文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版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444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杨代华,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复试:专业综合:机械制图,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445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彭文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版复试:专业综合:机械原理,孙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413物理化学:物理化学(1.2),金继红等,地质出版社,1993物理化学,傅献彩,南京大学出版社440材料学概论:材料学导论,胡珊,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教材),2002446晶体学:现代晶体化学,陈敬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表面化学:材料表界面,胡福增,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无机材料化学:无机材料化学基础,陆佩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化工出版社,第二版080502 材料学414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化学教研室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40材料学概论:材料学导论,胡珊,中国地质大学(校内教材),2002447粉末冶金学:粉末冶金原理,黄培云,冶金工业出版社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现代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金刚石工具:新型金刚石工具研究,杨凯华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王小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448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基础,李翰逊,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信号与线性系统,管致中,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复试:专业综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李元,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422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449电子技术基础(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最新版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接口与通讯: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原理及应用,刘乐善,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最新版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其应用,单成祥,国防工业出版社,最新版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450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版),朱站立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程序版复试:专业综合:离散数学,墙芳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45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复试:专业综合:操作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庞丽萍,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081401 岩土工程452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453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复试:专业综合:工程地质学基础,李智毅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陈建平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454工程力学:教材不限455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张景林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456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概论,李智毅、杨裕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基础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李粮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土力学:土力学,陈仲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务实,毛海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457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地质出版社,1995,第一版复试:专业综合:水力学基础:教材不限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徐恒力等,地质出版社,2001,第一版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458测量平差:最小二乘法与测量平差,郭清禄,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复试:专业综合:工程测量学,李青岳等,测绘出版社,1994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458测量平差:最小二乘法与测量平差,郭清禄,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复试:专业综合:摄影测量学,朱肇光等,测绘出版社,1994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417地学遥感概论:教材不限45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459地理信息系统A: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吴信才,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第一版460地图学:地图学概论,尹贡白等,测绘出版社,1991复试:专业综合一(01~06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吴信才,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第一版专业综合二(07~09方向):数据库:教材不限地学遥感概论:教材不限081704 应用化学414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1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徐寿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有机化学,高鸿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物理化学(电化学、热力学部分):物理化学(1.2),金继红等,地质出版社,1993物理化学,傅献彩,高等教育出版社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420应用沉积学:教材不限429矿床学: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4461矿产勘查与评价: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462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教材不限470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487煤田地质学: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一(01~05方向):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教材不限专业综合二(06~09方向)(三选一):油气综合勘探:石油资源地质评价导论,武守诚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盆地分析:教材不限砂岩型铀矿床地质学:教材不限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422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423 C语言:C语言,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463地球物理学概论:地球物理学简明教程,刘远生、毛春常等,地质出版社,1996 复试:专业综合一(01~07方向)(四选一):重磁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重磁勘探,罗孝宽、郭绍雍,地质出版社,1990电法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电法勘探,傅良魁,地质出版社,1990地震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地震勘探,何樵登、熊维纲,地质出版社,1990 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专业综合二(08~12方向)(三选一):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不限数据库原理:教材不限土地资源遥感:教材不限081803 地质工程453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454工程力学:教材不限464地基与基础:教材不限465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基础,李智毅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复试:专业综合一(01~05方向)(二选一):岩土工程钻进原理,姚爱国,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基础工程施工,李粮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专业综合二(06~10方向):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陈建平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081820 *地学信息工程490地理信息系统B:教材不限466数据库原理: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资源信息系统:资源信息系统教程,吴冲龙,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08182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57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地质出版社,1995,第一版复试:专业综合:地下水动力学,陈崇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徐恒力等,地质出版社,2001,第一版081822 *地下建筑工程452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454工程力学: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陈建平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工程爆破:教材不限081823 *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467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矿床学:矿床学,袁见齐等,地质出版社,198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081824 *资源产业经济400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上、下),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68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苏东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现代产业经济学,杨松朴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复试:专业综合:资源环境经济学,杨昌明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081825 *地球物理工程422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463地球物理学概论:地球物理学简明教程,刘远生、毛春常等,地质出版社,1996 469普通物理学:教材不限复试:专业综合(四选一):重磁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重磁勘探,罗孝宽、郭绍雍,地质出版社,1990电法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电法勘探,傅良魁,地质出版社,1990地震勘探: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地震勘探,何樵登、熊维纲,地质出版社,1990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81826 *能源地质工程420应用沉积学:教材不限470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油气综合勘探:石油资源地质评价导论,武守诚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盆地分析:教材不限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455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张景林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复试:专业综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务实,毛海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082001 油气井工程454工程力学:教材不限471油气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油层物理:油(气)层物理学,张博全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钻井工程:教材不限钻井工艺:钻井工艺原理(上、下),刘希圣,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472油气(层)物理学:油(气)层物理学,张博全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复试:专业综合: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教材不限083001 环境科学473环境学原理: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复试:专业综合: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程胜高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083002 环境工程474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75环境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二版复试:专业综合: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周爱国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476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案例学案例,余敬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477运筹学: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邓成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运筹学,运筹学编写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0201 会计学478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阎德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一版479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夏成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一版480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三版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朱海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一版审计学:审计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0202 企业管理481管理学: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三版复试:专业综合(二选一):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20203 旅游管理482旅游学概论: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四版(修订版)483旅游区规划与管理:旅游区规划与管理,辛建荣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复试:专业综合一(01~04方向):旅游学概论,李天元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四版(修订版)专业综合二(05方向):旅游区规划与管理,辛建荣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120401 行政管理332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朱崇实、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4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复试:专业综合:政治学: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334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林培,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版485土地管理学:土地管理学,陆红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复试:专业综合(三选一):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土地信息系统:教材不限。
新版太原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太原师范学院⼈⽂地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群之中,跟⼤多数的⼈⼀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已,虽然考上了⼀个不错的⼤学,但,我的⼈⽣⽬标⼀直以来都⽐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步了解之后,我忽⽽发现,⾃⼰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粟,⽽我⾃⾝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来把握。
认识到个体的渺⼩之后,忽然有了争夺⾃⼰命运主导权的想法。
所以⾛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条。
不过我认为这是⼀条⽐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得到了⾃⼰⼼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
⾃此之后也算是有了⾃⼰的⽅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这⼀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个懒惰、闲散的⼈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期间我甚⾄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怎样呢,还不是⼀样活着。
可是最终,我内⼼对于⾃⾝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
我庆幸⾃⼰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年来的⼼酸泪⽔供⼤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法,复习资料,⾯试经验等等。
所以篇幅会⽐较长,还望⼤家耐⼼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学初试科⽬:(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673)区域地理或(674)中国历史地理学(874)中国古代史或(875)⼈⽂地理学参考书⽬:经济地理学,⾼等教育出版社(第⼆版),李⼩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学出版社(修订第四版),杨万钟主编跟⼤家先说⼀下英语的复习吧。
学英语免不了背单词这个难关,词汇量上不去,影响的不仅是考试成绩,更是整体英语能⼒的提升;背单词也是学习者最感到头痛的过程,不是背完了转⾝就忘,就是背的单词不会⽤,重点单词主要是在做阅读的时候总结的,我把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全都挑出来写到旁边,记下来反复背直⾄考前,总之单词这⼀块贵在坚持,背单词的⽇程⼀定要坚持到考研前⼀天。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所创立。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
所谓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并对居民点体系研究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作出贡献。
四、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是探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层次的分布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
它是分析城市体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统计模式就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最基本模式,通常用的统计模式包括以下三种:1.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帕雷托分布模式;3.顺序,规模分布模式五.大城市经济圈(一)大城市经济圈的特征(二)大城市经济圈的扩散规律1.蔓延扩散规律2.轴向扩散规律3.点状融合规律第八章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第一节经济区划所谓经济区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经济区别是指对经济区的划分;广义的经济区划既包括对经济区的划分,也包括经济区划方法论问题。
一、经济区的性质及其形成与发展(一)经济类型区:我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二)部门经济区:分为综合部门经济区和单项部门经济区两大类(三)综合经济区:对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有经济协作区、经济行政区、城市经济区三种类型。
三、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4.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5.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一、发展战略的由来与发展二、发展战略类型和主要特征①联合国从60年代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国际发展战略”,着重于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讲义
《经济地理学》讲义(2013级地理科学)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属于通论经济地理学范畴,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其分析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域尺度、不同类型的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组织、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价值和生产实践应用价值。
2、课程目的和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能领会和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研究方法,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经济地理学实际问题,为将来从事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以及运用所学知识为经济建设实践服务和从事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奠定基础。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面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最主要的人文地理课程之一,本课程属于通论经济地理学范畴,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括,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学习了解经济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如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等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农业生产的涵义及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经营。
工业布局的地域类型。
运输的产生条件及运网系统的构成。
企业增长的动因及战略。
企业空间扩张的特点及规律。
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及不同组织结构类型企业的空间特征。
区域经济及其发展的含义。
经济区划的含义、类型及划分方法。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历史。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2、理解:产业结构的含义及产业分类的方法。
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生产要素的含义。
劳动力结构、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农业布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
工业布局的含义及特点。
商业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商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因素。
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因。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模式。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绪论
5、现代区域经济学 魏后凯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 绪论
§1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3
§1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范围 五、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的 六、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动力
11
中国学者的观点: 中国学者的观点: 胡兆量等 《经济地理学导论》1987 经济地理学导论》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 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12
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 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1997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 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理系 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 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 和优化调控
16
钱学森提出的十大科学体系包括自然、社会、 数学、系统、思维、人体、军事、文艺、行为 和地理科学。 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或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 科学
17
自然地理学: 普通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地质 学、气候学、水文学 、 动物地 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环境地理学等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人口、聚落、 文化、政治、军事、历史 和行为地理学等 区域/专论地理学 世界、各洲、各国、各省、 市、县、流域等地理学 遥感、GIS、计量、地图等
4
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
欧美学者的观点: ECONOMIC GEOGRAHY 1986 By J.O. Wheeler & P.O. Muller
经济地理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学科特征 (1)地域性:经济活动地域分异 (2)系统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空间综合、时间
综合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学科体系 (1)通论经济地理学
经济活动作为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 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 (2)区域经济地理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中国观点 (1)主流观点 ①吴传钧: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核心生产的地
域布局体系 ②曹廷藩: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 ③胡兆量、李振泉:生产力布局与地域生产综合体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本书观点: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①经济活动的内容:产业观、企业观。 ②经济活动区位:区位选择、经济组合。 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区域结构、区域发展。 ④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间中观分析——区间发展分析——经济全球化分析; ②按研究企业组织:单体企业——区内多企业——间
跨国公司; ③按研究思维方法:规范分析——实证分析——行为
主义——结构主义。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1、学科属性 科学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
1、欧美观点: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或方面 (1)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环节 (2)空间问题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分布、空间组
织与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等 (3)空间尺度分为微观、中观、宏观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前苏联观点:生产配置及规律 (1)地理学派: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2)经济学派:生产配置及其规律 (3)综合学派:经济区与生产配置
中国地质大学测绘考研专业介绍
101地球科学学院070500地理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地学遥感概论:地学遥感概论,薛重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曾克峰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4.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070702海洋化学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0704☆海洋地质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晶体光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曾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2.结晶学及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8,第三版070902☆地球化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3.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沈同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0904☆构造地质学1.板块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20022.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叶俊林等,地质出版社,1996070905☆第四纪地质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70922☆★生态地质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4.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71200科学技术史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思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汤国安等,科学出版社,20042.地图学:地图概论,王琪,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02资源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070704☆海洋地质1.海洋沉积学:海洋沉积学,王琪、朱而琴主编,科学出版社2.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物资源,熊传治、邹伟生主编,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矿石学:矿相学教程,徐国风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62.矿田构造学:矿田构造学概论,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01-05方向:1.综合勘查技术:金属物探简明教程,丁续荣等,地质出版社,1980地球化学找矿,阮天健等,地质出版社,1985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卢作祥、范永香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2.矿产勘查学:矿产勘查学,李守义等,地质出版社,200306-13方向: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1.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陈洛资,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081820☆★地学信息工程1.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陈洛资,北方交大出版社,20022.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季、姚婷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081823☆★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1.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2.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081826☆★能源地质工程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081827☆★资源管理工程1.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2.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上、下),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气井工程1.油气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1.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20405☆土地资源管理1.土地法学:土地法学,沈守愚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3工程学院081400土木工程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原理,东南大学等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081401☆岩土工程1.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辉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2.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张正禄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1803☆地质工程01-05方向:1.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钻掘工程学,鄢泰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2.基础工程原理与方法: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黄生根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06-10方向:三选二:1.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3.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081822☆★地下建筑工程1.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2.岩土加固技术:岩土加固实用技术,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081830☆★资源与环境遥感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1831☆★钻井工程1.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乌效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陈涛平、胡清帮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1.电气安全:电气安全,杨育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起重与机械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袁化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104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070800☆地球物理学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刘少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2.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1.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电子测量: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张永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1.场论:场论,位场理论、电磁场理论及弹性波理论的版本均可2.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程佩青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105环境学院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1.大气探测学:现代气象观测,张霭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第三版070922☆★生态地质学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2.二选一: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地质出版社,1993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陈阅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2.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077501环境科学1.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罗泽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1500水利工程1.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地质出版社,19932.水文学原理:工程水文学,吴明远,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081821☆★地下水科学与工程1.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地质出版社,19932.水力学:水力学,吕文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1.环境学: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106珠宝学院050404设计艺术学1.图案:装饰图案构成,温练昌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美术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070920☆★宝石学1.宝石颜色成因理论:结晶学与矿物学(上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4宝石的矿物物理,谢先德著,广东省出版社,20032.珠宝首饰评估:珠宝首饰评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国地质出版社,2003107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70300化学1.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三版070921☆★岩石矿物材料学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张志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081704应用化学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三版2.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1信息工程学院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编,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五版2.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姚天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1.地图学概论:地图概论,王琪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202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050404设计艺术学1.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丁玉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设计图学:设计图学,李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80200机械工程1.机械制图:机械制图,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测试技术:测试技术,贾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1.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陈后金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2版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杨代华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电路分析: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四版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杨代华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03计算机学院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C语言: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C程序设计实践指导书,何兴恒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301管理学院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1.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张玉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张卓编,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120200工商管理01、02、04方向: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03方向:1.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郭道杨、朱小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朱海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05方向:1.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刘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旅游市场学:旅游市场学,林南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120201会计学1.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第一版二选一:初级会计学:初级会计学,郭道杨、朱小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三版120202企业管理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20203旅游管理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302经济学院020100理论经济学、020200应用经济学、081824☆★资源产业经济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303政法学院010108科学技术哲学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人民出版社,2000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1.国际法:国际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梁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吴汉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刑法学:刑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张明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2.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1.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丁俊萍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孙居涛、俞思念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071200科学技术史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华东师范大学,2001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20400公共管理1.行政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宋斌、鲍静、谢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04艺术与传媒学院050302传播学01-03方向:1.新闻史:新闻历史与理论,龚承波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第一版2.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04方向:1.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沈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05方向: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教程,张前,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50404设计艺术学01-07方向:1.素描:毕加索线描,杨津人编,漓江出版社,19872.色彩:色彩写生的画理与画法,金纬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08方向:1.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影视动画数字后期编辑与合成,李晓斌,海洋出版社,20052.多媒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9方向:1.MIDI制作:MIDI制作,魏家宪,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02.录音合成:录音合成,朱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401外国语学院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基础英语:新编英语教程(1-4),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版2.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修订版402数学与物理学院070102计算数学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2.函数逼近:函数逼近论方法,莫国瑞、刘开第,科学出版社,2003070104应用数学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2.实变函数:实变函数论,周民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70207光学1.电磁学:电磁学,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圣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第一版403体育部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1.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01高等教育研究所040106高等教育学、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1.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2应用心理学研究所040203应用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科学性质:自然科学边缘性科学特性:地域性、综合性: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地理学, 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历史地理学,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3.生产结构分类法二、产业结构演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经济地理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经济地理学
研究对象
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 经济活动微观分析 区位分析 经济活动中观分析 区域分析 经济活动宏观分析 全球化分析
单企业分析
多企业分析
区域分析
区际分析
理论分析
产业分析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中心地理论
多部门企 业分析 跨国公 司分析
区域结构 与组织 区域发展 分析
区际分工 与合作 区域差异 分析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世 界 人
口
增
长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 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 环境的关系问题。 (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 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 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1]《经济地理学导论》四版 杨万钟 华东师大出版社
[2]《人文地理学》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区域经济学》 吴殿廷 科学出版社
[4]《现代区域经济学》 魏后凯 经济管理出版社
[5]《地理科学导论》 白光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6]《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崔功豪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与经济学关系 ①经济学:研究经济效率、资源配置。 ②区域经济学:接近经济地理学。
③政治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
规律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3)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
(4)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 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2006-10-26 18:1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大中小】【我要纠错】081803☆地质工程二选一: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李粮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101地球科学学院070500地理学01-06方向:二选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07方向: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保继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070702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与地质,吕炳权、孙志国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070704☆海洋地质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李凤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70900☆地质学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二选一:结晶学及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8,第三版岩石学:岩石学(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路凤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0902☆地球化学二选一: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6070904☆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中国大地构造学,万天丰等,地质出版社,2002070905☆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070922☆★生态地质学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71200科学技术史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遥感概论:遥感概论,彭望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资源学院070501自然地理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70704☆海洋地质01—04方向: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李思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勘查设计采集处理,刘天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06—09方向: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环境与地质,吕炳全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二选一:区域成矿学:区域成矿学,翟裕生等,地质出版社,1999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定量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地质出版社,2004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01—05方向:二选一: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范永香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定量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赵鹏大等,地质出版社,200406—13方向:二选一:含油气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王成善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李思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选一: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遥感导论:遥感导论,梅新安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81820☆★地学信息工程二选一: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资源信息系统:资源信息系统教程,吴冲龙,地质出版社,2004081823☆★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81826☆★能源地质工程二选一:含油气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王成善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油气综合勘探:石油资源地质评价导论,武守诚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081827☆★资源管理工程二选一:国土资源学:国土资源学,吕贻峰等编写,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矿产经济与管理:矿产经济与管理,李万亨,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82001油气井工程二选一:保护储集层技术:储集层保护,罗平亚,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保护储集层技术,张绍槐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科学概论,许并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石油开发地质学:石油开发地质学,谢丛娇,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20405☆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管理学: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3工程学院081400土木工程二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原理,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081401☆岩土工程二选一: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辉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陈建平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控制测量学:控制测量学,孔祥元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金为铣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081822☆★地下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陈建平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081830☆★资源与环境遥感二选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吴信才,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贾永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081831☆★钻井工程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陈庭根,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现代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务,毛海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04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070800☆地球物理学、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25☆★地球物理工程考生可从各教材中选择出对应的勘探方法:1.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张胜业、潘玉玲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2.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刘天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3.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姚姚、陈超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4.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解释,李大心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综合三选二:接口与通讯: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原理与应用,刘乐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最新版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应用,单成祥,国防工业出版社,最新版081829☆★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浅层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解释,李大心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05环境学院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综合: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070922☆★生态地质学生态地质学:环境生态学,金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一版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郜金荣、叶林柏,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077501环境科学专业综合:环境管理学,叶文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1500水利工程专业综合:地下水动力学,陈崇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水力学,吕文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081821☆★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地下水动力学,陈崇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水力学,吕文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环境学导论,何强、井文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环境工程导论,王建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06珠宝学院050404设计艺术学二选一:电脑首饰设计:犀牛Rhino 3D魔典,周豪杰编著,中国地质出版社,2002 首饰制作工艺: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邹宁馨等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070920☆★宝石学二选一:宝石鉴定:宝石学证书课程,英国宝石协会,陈钟惠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107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70300化学化学综合: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五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070921☆★岩石矿物材料学现代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武高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二选一:现代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武高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材料表面与界面(表面化学部分):界面化学,颜肖慈、罗明道,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81704应用化学二选一: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傅献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二版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三版201信息工程学院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庞丽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李元,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庞丽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02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050404设计艺术学产品艺术设计:电脑工业设计,李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80200机械工程二选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杨代华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机械原理:机械原理,孙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版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余锡存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路及电子技术: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部分),康华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四版203计算机学院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庞丽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庞丽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第三版301管理学院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二选一: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徐莉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0200工商管理01、02、04方向: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概论,黄渝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3方向二选一: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学,郭道杨、朱小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朱海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05方向二选一: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刘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旅游市场学:旅游市场学,林南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20201会计学二选一: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朱海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审计学:审计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0202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概论,黄渝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0203旅游管理二选一: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刘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旅游市场学:旅游市场学,林南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302经济学院020100理论经济学01方向:现代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02方向: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余瑞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03方向:世界经济十论:世界经济十论,程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4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邓宏兵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020200应用经济学01方向:现代产业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2方向:区域经济学教程: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叶裕民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3方向: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古扎拉蒂著,林少宫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三版04方向:金融学原理:金融学原理,彭兴韵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081824☆★资源产业经济现代产业经济学: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03政法学院010108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法理学:法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文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071200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0400公共管理政治学:政治学基础,王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4艺术与传媒学院050302传播学传播实务:媒介管理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现代广告学,何修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六版050404设计艺术学01方向:环境艺术新视野,系列丛书,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02方向:动漫艺术教程,张弓、汪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3方向:图形创意,林家阳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04-05方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06方向:新编大学书法,洪丕漠、晏海林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07方向: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刘惠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08方向:图像音乐运动:实用媒体美术,(美)泽特尔著,赵森森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第三版401外国语学院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1方向:英美文学:英国文学选读,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美国文学选读,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02方向:英语语言学: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修订版03方向:英语文化与翻译基础: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张保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修订版04方向:二选一:科技俄语:大学俄语科技阅读基础,董宗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大学俄语:大学俄语(东方7-8),北京外国语大学、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第一版402数理学院070102计算数学二选一:数值分析:数值分析,李庆扬、王能超、易大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数学物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讲义,姜礼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0104应用数学二选一:概率论:概率论,齐民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教程(前六章),丁同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0207光学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五版403体育部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1方向:户外运动理论与技术:户外运动,闻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2方向:各专项理论与技术:田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游泳,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篮球,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03方向:体育管理学:实用体育管理学,孙汉超等,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501高等教育研究所040106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二版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选择与入学考试初试专业基础科目不同科目复试)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靳希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陈孝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二版502应用心理学研究所040203应用心理学01- 03方向:专业综合:心理咨询与治疗,江光荣,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修订版04方向: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一版05方向:现代心理技术学,杨鑫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经济地理学导论》名词解释重要资料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2.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3.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4.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
聚落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5.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及城镇的体系、结构、布局的学科。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
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
2.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区域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3.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2)区域组织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
3)区域调控政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4.如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①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国经济布局。
②主要采取轴线开发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将三大地带联系起来。
③重视沿边地区的的开发和开放,既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并通过横贯东西的两条经济走廊把全国各地连结起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并避免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④轴线开发与重点地区开发相结合,推进区域一体化及参与国际竞争。
⑤继续发展较发达地区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扶持欠发达和贫困地区,重点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结合。
5.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①主导产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占较高比重;与区域内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关联效应;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②选择原则:高比较优势系数、高需求收入弹性、搞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高产业关联度。
③方法:根据主导产业的特性,参照国际通用指标,并结合实践经验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选择以下指标:1)净产值率:即净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反映经济部门经济效益高低。
2)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在总产值增长中贡献大小或比重。
3)前后向连锁度:即该行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带动起来的增量。
4)出口依存度:该行业对外出口额占总产出的比重。
6.区域结构合理化问题:总:全国--地区间的平衡问题;地区--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在地区国土开发的具体利用。
分:1)经济较落后区域:实行重点开发。
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一两个城市中,以发挥增长极的作用;经过一个阶段节点开发后会形成中等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选取好重点开发轴,一方面沿轴线布置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对原有增长极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
2)发达地区:网络型开发。
一方面进行老区改造,另一方面规划建设新区。
第三章:产业布局条件1.产业布局:社会生产部门在一定空间存在的基本形式,既包括产业部门在地区的分布,也指产业部门在地域上的安排、部署和组合。
2.自然资源与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①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前提条件:1)一般表现:提供矿物资源与原料、空间和场所、水源等。
2)对不同产业有不同影响。
3)产业布局的前提非充分条件。
②为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地区专业化生产)提供自然基础。
③制约区域产业结构。
④影响产业布局的空间界限。
3.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①影响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1)增加可利用的资源种类。
2)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味界限。
3)拓展资源利用深度。
②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材料地的地区指向:1)产业布局要综合考虑生产、运输、销售费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些费用及其在成本中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变化。
2)产业布局必须克服生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些矛盾较易解决,削弱原、燃料产地对产业布局的束缚(交通运输条件改善,运输成本比重下降)。
③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1)支柱产业变化。
2)各经济部门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越来越多。
3)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地域分工的深化。
4.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①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②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
③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变化:1)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电子和信息产业地位上升。
2)改变传统的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界限,出现了新的地域分工格局。
3)生产向小型化和分散化发展,经营向大型化、国际化、综合化迈进。
5.地理位置、交通和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①是重要的经济资源②直接影响第二、三产业分布③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布局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类型6.距离衰减原理①概述: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即各地理客体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②原因:运费随距离增大而递增,运距越大:1)付出的代价越高,接受到的作用力越小。
2)相对便利程度降低,其他费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力越小。
3)时间效益损失。
③距离:直线距离、运输距离、时间距离、经济(费用)距离④模型: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距离衰减函数、断裂点模型⑤距离衰减原理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1)推导出很多的产业布局规律,如农业、工业区位理论。
2)在实践中产业布局尽可能靠近原料地、市场地或交通枢纽及城市,目的就是尽量克服距离造成的效益下降,节约生产和社会费用。
3)用于区域、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如分析原理供应范围、市场服务范围及交通线的新建引起的空间距离变化。
7.人口对产业布局的影响:①人口数量②素质和结构: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城乡构成;人口文化构③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之间是否合理;消费者人口分布;人口和劳动力移动是社会的普遍现象8.政府对产业布局的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环境和土地政策。
9.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10.产业布局条件评价原则:①全面考察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②辩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1)既要看到诸条件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不利方面。
2)既要注重资源的数量也要注重质量.3)既要看资源的绝对量也要看社会需求的相对量。
4)既要研究本区域的情况,也要考察相关区域的情况,特别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
5)既然把握资源的现实情况,也要了解动态的变化。
6)既要研究资源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也要分析产业布局对资源条件的利益。
③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四章第一产业布局1.农业生产的涵义与特点①农业: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
②农业生产的特点: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2.农业布局概念及原则:①概念:农业配置,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各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②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2)区域化布局(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满足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内涵挖潜为主),3)城镇、工矿区附近建立“菜篮子”工程,4)合理开发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农业资源,5)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3.农业布局的影响条件:①自然条件:1)气候(热量、光能、水分、空气),2)地形(海拔、地势、坡度),3)生物土壤②技术条件:1)农业技术装备拥有量和需要量。
2)当地农业装备的适宜性。
3)农业技术装备的利用效果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4)农业技术经验和技术过程的作用。
③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条件。
2)工业和城市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及结构的郊区型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
4)经济地理位置。
5)原有农业基础。
6)农业生产方针政策的作用。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经济、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5.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各种类型与结构及利用方式和水平,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提出改善和提高土地利用的途径,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潜力提供依据。
6.辛克莱模式:书P897.农业地域结构:实质是一定地域内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
8.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产品的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
9.农业生产专业化: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其农业生产发展条件与优势,为适应市场需要,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商品意义的农产品,是农业分工的一种形式。
10.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型经营方式,使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1.农业区域开发:①概念:在农业区划和农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地域单元为范围,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以一定时段内的劳力、资金、技术和物质投入为主要开发条件,以提高农业新增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商品经济,富裕农村为目的的区域经济活动。
②特点:外延性、长期性、风险性、商品性③原则:1)统筹兼顾,协调矛盾2)因地制宜,分类开发3)适度开发,持续利用4)量力而行,逐步开发5)有偿开发,节约资源6)全面讲求综合效益7)既要开发,也要保护第五章第二产业布局1.工业布局制约因素①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②技术条件:1)技术条件使工业布局向新的广度和深度的领域发展2)技术进步使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加复杂,工业布局模式更加多样3)技术进步使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物耗不断调整,使工业布局更趋优化4)技术进步使原料制约对工业布局日趋弱化,为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提供机遇5)高科技诞生,高技术工业雨后春笋般,高科技工业园区大量涌现③经济条件:现有经济基础④社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城镇居民点、政府职能2.工业的部门(行业)结构:是指社会分工体现在按产品用途、加工原材料、工艺过程等多方面的同异,纵向划分许多工业部门和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