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统计学》(第7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第7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社会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等开课学期:第3、4、5、6 学期学分:3~4 学分主讲教师:⋯⋯等指定教材: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编著,《统计学》(第7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教学目的:《统计学》是为非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总课时约54 学时。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使学生能使用SPSS或Excel 等软件分析数据。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 1 章导论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及其应用领域一、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的概念。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二、统计的应用领域统计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统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一、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

数值型数据。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

实验数据。

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

第三节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样本总体。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

样本量。

二、参数和统计量参数。

统计量。

三、变量变量。

变量的类型。

第 2 章数据的收集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来源一、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

二、数据的直接来源调查数据。

实验数据。

第二节调查方法一、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方法。

非概率抽样方法。

二、搜集数据的基本方法自填式。

面访式。

电话式。

数据搜集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实验方法一、实验组和对照组二、实验中的若干问题三、实验中的统计第三节数据的误差一、抽样误差二、非抽样误差三、误差的控制第 3 章数据的图表展示课时:1 周,共3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一、数据审核原始数据的审核。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之一。

(二)编写依据:根据XXXXX学院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7月修订)修订培养目标而制定的。

(三)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统计学对认识社会的作用;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关情况,学会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36学时,实践/实验18学时,共54学时,3学分。

(五)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2018-2021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号:KY1811B06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统计的起源、统计学的发展历史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知识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点: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统计工作的过程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流量与存量第五节统计指标的形成及表现形式知识点:统计指标的形式、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第二章数据的搜集第一节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知识点:统计调查的意义、要求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二节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知识点:搜集资料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知识点:数据审核、筛选、排序第二节品质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频数及其分布表、条形图、饼图、顺序数据的整理与图示、累积频数及其分布表第三节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知识点:分组数据、组中值、组距、直方图、雷达图、线图第四节合理使用图表知识点:SPSS基本操作实践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第一节集中趋势的度量知识点:集中趋势、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第二节离散程度的度量知识点:异众比、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第三节偏态与峰态的度量知识点:偏态及其测度、峰态及其测度第四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描述性统计上机实践第五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第一节概率与概率分布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统计定义、离散型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第二节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知识点:统计量的概念、常用的统计量、抽样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第三节样本均值的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知识点:样本均值的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第六章参数估计第一节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估计量与估计值、点估计与区间估计、评价估计量的标准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一个总体均值、比例、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知识点:两个总体均值之差、比例之差、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第四节样本量的确定知识点:估计总体均值的样本量的确定、估计总体比利时样本量的确定第五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七章假设检验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知识点:假设问题的提出、假设的表达式、两类错误、假设检验的流程、利用P值进行决策、单侧检验第二节一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总体均值的检验、总体比例的检验、总体方差的检验第三节两个总体参数的检验知识点:检验统计量的确定、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检验、两个总体方差比的检验、检验中的匹配样本第四节检验问题的进一步说明知识点:关于检验结果的解释、单侧检验中假设的建立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八章分类数据分析第一节分类数据与卡方统计量知识点:分类数据、卡方统计量第二节拟合优度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三节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知识点:案例分析第四节列联表中的相关测量知识点: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及应用第五节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九章方差分析第一节方差分析引论知识点:方差分析及其有关术语、基本思想和原理、基本假定第二节单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数据结构、分析步骤、关系强度的测量、多重比较第三节双因素方差分析知识点:双因素方差分析机器类型、无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第四节 SPSS实践操作知识点:推断统计的上机实践第十章指数第一节基本问题知识点:指数的概念、分类、编制问题第二节简单指数与加权指数的应用知识点:简单指数案例分析、拉氏与帕氏指数的案例分析第三节典型指数介绍知识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计算及其作用四、实践/实验教学(一)项目名称:学生团队统计报告(二)目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规定由学生团队(原则上要求3-6人)自行选择统计对象,合力完成统计报告并于学期第十八周上交电子版。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基础二、课程英文名称:三、教材选择:统计学基础第二版,苏爱艳、李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五、学时:本课程周课时。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

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授课与讨论,运用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课堂考勤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教学进程安排表: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认识统计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统计研究对象及特点;了解统计活动与统计学的产生何发展过程;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在统计分析中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一)对“统计”一词的理解(二)统计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三)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四)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五)统计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与方法(一)统计工作过程(二)统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节统计学常用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二)标志、标志表现和变量(三)指标和指标体系第四节初始的统计功能(一)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二)统计函数(三)图表向导功能三、思考与练习、统计的三个涵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统计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职能和具体作用?、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统计总体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标志、指标?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统计调查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熟知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了解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种类和防止措施。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4003课程名称:统计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二、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一般认为其理论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起初,统计学主要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阶段。

从广义上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或信息的学科,而从专业角度来看,它主要分为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和生物统计等方向。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更侧重于经济统计的学习。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统计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思维能力。

学生将能够基于真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和大数据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此外,课程还将提升学生在科学决策和量化决策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概念和统计分析的步骤2.认识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什么是统计学(2)学习统计学的必要性(3)如何学习统计学(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第二章数据来源(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调查方法及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数据的采集方式(2)数据采集机构(3)抽样调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总体和样本(2)随机抽样(3)整群抽样(4)放回抽样(5)不放回抽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数据的来源及采集方法(2)掌握抽样方法(三)思考与实践能够正确运用抽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三章统计分析软件R操作(一)目的与要求1.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数学计算2.能够运用R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3.能够正确将各种文件格式数据导入R软件,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并保存为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教学内容R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思考与实践能够熟练使用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早绪论课程内容: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统计学的基本概念4、常用统计软件简介基本要求:1认识统计学,掌握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统计学的特点以及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和变量等基本概念3、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I本章重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本章难点: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方案课程内容:1数据的分类与计量2、统计数据的调查3、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i -----------------------------------------------------------------------基本要求:1了解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类和计量2、掌握并区分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I3、掌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本章重点: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以及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本章难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问卷调查的设计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课程内容:1统计整理概述2、统计分组3、分配数列4、统计整理的显示基本要求:1明白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程序2、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要领和程序3、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4、运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显示出统计整理的资料本章重点: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整理的显示本章难点: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统计整理的显示第四章综合指标课程内容: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基本要求:1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并区分相对指标中的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i ----------------------------------------------------------------------------------------------------------------------------- -- ---------------------------------------------------------------------------------------------------------------------------- 13、理解并掌握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4、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i-------------------------------------------------------------------------------------------------------------------- 1本章重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分类及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本章难点: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强度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第五章抽样推断与假设检验课程内容:1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2、抽样误差3、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4、参数估计5、假设检验基本要求:1 了解抽样推断及其相关概念2、理解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3、理解四种抽样方式以及各自的误差计算I-4、掌握参数估计的要点以及区间估计的计算I-5、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及其应用I-本章重点:抽样平均误差的理解;四种抽样方式抽样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计算;假设检验的步骤本章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应用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课程内容:1时间数列概述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3、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4、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i-5、时间序列季节变动分析i-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2、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i--------------------------------------------------------------------------------------- ---------- ---------------------------------------------------------------------------------- 13、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I------------------------------------------------------------------------------------------- -----------------------------------------------------------------------------------------4、了解时间数列长期变动趋势的含义和测定方法I--------------------------------------------------------------------------- ----------------------------------------------------------------------------5、了解时间数列季节变动趋势的含义和测定方法本章重点: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本章难点:时间数列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推算第七章统计指数课程内容:1统计指数概述2、综合指数3、平均指数4、平均指标对比指数5、指数体系6、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I------------------------ ----------- ----------------------------------基本要求:1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I-3、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I-4、掌握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I-5、掌握指数体系概念、计算和应用I-6、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本章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综合、平均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指数体系概念、计算和应用本章难点:指数编制中的同度量因素的选择;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分解和编制;指数体系的计算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实践环节」1 :要求学生拟定出一份合规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实践环节」2:要求学生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整理并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显示出来实践环节3:根据统计指数中的消费者指数的情况,简单地计算一下当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师生互动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成绩占10%,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报告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金融财会系教学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二○一三年十月《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项目1 统计总论(4学时)课程内容:1.1 统计与统计学导论1.2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1.3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1.4 我国的统计任务、整理功能和组织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统计的涵义、特点、性质和职能;掌握统计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学中几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明确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分析。

项目2 统计设计(4学时)课程内容:2.1 统计设计概述2.2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2.3 统计表及设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设计的意义和内容;明确统计指标体系的前提下,掌握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注意区分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调查期限;掌握统计表的种类和构成。

重点:熟悉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熟悉统计表的种类和构成;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能力。

难点:能够独立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表。

项目3 统计调查(2学时)课程内容:3.1 统计调查概述3.2 统计调查方案3.3 调查问卷的设计3.4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熟练掌握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明确各种调查方式的各种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调查方法搜集资料的能力,并且初步形成调查误差分析能力。

重点:掌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熟悉掌握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几种调查方式的区别。

难点:掌握进行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场合下能够选择合理的调查方法搜集资料。

项目4 统计整理(4学时)课程内容:4.1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4.2 统计分组4.3 分配数列4.4 统计汇总的组织、技术与现代化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意义和内容;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方法和作用,了解分组的类型,明晰统计分组方法和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熟悉次数分布的概念、种类;熟悉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注意组距数列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能熟练地编制变量数列、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未来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素质:
1.熟悉并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联系现实,能正确认识和解读我国的重要统计数据;
3.将统计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非专业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1.树立好做统计工作的信心;
3.提高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2.提高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应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调查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4.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5.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6.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7.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8.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技能目标1.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2.具有假设检验能力,能够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3.具有统计指数的计算能力,能进行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4.具有统计指标的计算能力,会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计算,会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5.具备抽样与抽样估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涉及经济、医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因此,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份统计学的教学大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第一部分:统计学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调查问卷、采样方法和数据收集的技巧。

此外,还将介绍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对数据的整理、总结和表达。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例如,直方图、饼图和散点图等。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计算和解释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如均值、方差和标准差等。

第三部分:概率论概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基本的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和独立性等。

此外,还将介绍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例如,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等。

第四部分: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是一种用于判断统计推断是否成立的方法,而置信区间估计则是一种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和解释结果。

第五部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预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他们将掌握如何拟合回归模型、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回归系数等。

此外,还将介绍多元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统计学基础二、课程英文名称: STATISTICS三、课程编码:14131082四、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本课程36学时。

2学分。

第六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

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授课与讨论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1. 贾俊平主编。

统计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2.孙文生、吕杰主编。

统计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3.黎东升主编。

统计学原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4.段耀主编。

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2002年参考书:1.高庆丰。

欧美统计学史。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52.贾俊平、何晓群等主编。

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3.袁卫、庞皓等主编。

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贾俊平主编。

统计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th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6.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总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掌握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和作用(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四)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总体单位(二)标志和指标(三)变异和变量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统计的涵义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几个基本概念。

(二)教学难点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本章的难点。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授课与与讨论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统计的三个涵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统计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职能和具体作用?4、试述统计学的性质。

5、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6、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统计总体有哪些特点?7、什么是标志、指标?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8、什么是变量、变异?变量有哪些种类第二章统计设计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种类,重点掌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概念、种类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内容。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统计设计(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及意义(二)统计设计的种类(三)统计设计原则(四)统计设计的内容第二节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一)统计指标的概念、构成和特点(二)统计指标的作用(三)统计指标的种类(四)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种类(五)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六)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统计指标的概念、种类;指标体系的概念、作用;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教学难点统计指标的概念及与标志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授课与、讨论相课后作业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1、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情况调查,设计一个指标体系。

2、就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设计指标体系。

3、就某市或县居民消费状况调查研究,设计指标体系。

第三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种类,重点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和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掌握汇制统计表的技术要求。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要求及意义(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四)常用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五)调查表第二节统计整理(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程序(二)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三)统计分组的方法(四)分配数列编制的方法第三节统计图表(一)统计表的概念与种类(二)汇制统计表的技术要求(三)统计图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统计调查的种类与调查方案的内容;统计分组与分配数列的编制。

(二)教学难点统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统计表的技术要求。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统计调查?有哪些种类?2、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3、试述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调查形式之间的区别。

4、什么是统计误差?有哪些种类?如何防止出现统计误差?5、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6、什么是统计整理?7、什么是统计分组?有哪些种类?8、简述统计分组的作用。

9、什么是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有哪些种类?10、如何编制变量数列?11、什么是统计表?其组成部分有哪些?12、简述统计表的作用。

13、统计表有哪些种类(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第四章综合指标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及其计算方法,重点掌握每种指标的特点与计算方法;能够熟练掌握与应用每种指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总量指标的种类第二节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二)相对指标的种类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概念、特点、计算、作用等。

第三节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二)算术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及计算(三)调和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及计算(四)几何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及计算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二)全距的概念、种类及计算(三)平均差的概念、种类及计算(四)标准差的概念、种类及计算(五)标志变异系数的计算及应用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各种指标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二)教学难点本章统计指标种类繁多,计算公式较复杂,每种指标的计算成为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总量指标?有哪些种类?2、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

3、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4、简述各类相对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5、试述相对指标的应用原则。

6、什么是平均指标?有哪些种类?7、简述平均指标的作用。

8、什么是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它们之间有何关系?9、如何计算各种平均指标?10、什么是标志变异指标?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种类?11、什么是极差、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如何计算?12、如何计算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第五章时间数列分析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重点掌握动态分析指标的种类、计算方法和相互关系;达到熟练掌握与应用每种指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分析、季节变动分析等方法。

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时间数列概述(一)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和种类(二)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第二节动态分析的水平指标(一)发展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三)增长量(四)平均增长量第三节动态分析的速度指标(一)发展速度(二)增长速度(三)平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一)长期趋势分析与测定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概念、计算有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以及用最小平方法测定长期趋势。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时间数列?有哪些构成要素?2、时间数列有什么作用?3、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区别?4、什么是平均发展水平?如何计算?5、什么是发展速度?有什么作用?6、如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7、什么是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它们之间的联系形式有几种?8、如何测定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第六章指数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指数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方法,重点掌握编制总指数的两种方法和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方法;利用指数体系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分析。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指数概述(一)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二)编制指数的原则第二节综合指数(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一)(一)综合指数的基本思路(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第三节平均指数(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二)(一)平均指数的基本思路(二)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编制(三)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编制第四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二)因素分析法(三)平均指标指数及其因素分析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因素分析法。

(二)教学难点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联系及复杂现象的两因素分析。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指数?指数的作用有哪些?2、什么是个体指数和总指数?3、编制指数的基本问题有哪些?4、什么是指数化?5、什么是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如何编制?6、什么是同度量因素?有什么作用?7、什么是指数体系?指数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作用有哪些?8、什么是平均指标指数?如何对其进行因素分析?(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