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先秦文化总结
先秦文化总结先秦时期,即公元前约221年以前,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化涵盖了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先秦文化进行总结,探讨其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一、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时期之一,经历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变革。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孕育了先秦文化的繁荣。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哲学流派:1. 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君主立身、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强调仁爱、忠诚、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无为而治、道德自觉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3. 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家思想倡导节俭、兼爱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浪费,并提出了“非攻”和“兼爱”的观念。
4.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重视言辞、辩论和名声,注重说服力和辩证思维。
名家思想对后世的法家和儒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脉络,对后世的思想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制度在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革。
这一时期,各国之间形成了封建制度,以封建宗教和封建礼制为基础,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体制。
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封建体制包括有君主、贵族和士人。
君主通过封官让民,以维持政权稳定和统治秩序。
2. 诸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兴起,通过分封制度,各个国家中的贵族统治着一方土地,形成了分封政权体系,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3. 考试选拔制度在战国时期,各国开始注重才能的选拔。
例如,齐国的国君引入选拔制度,聘请名士担任官职。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从公元前约10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主要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主要包括秦朝和汉朝两个王朝。
以下是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时期:1.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期,以鲁国的春秋时期编年史《春秋》为依据命名。
这一时期,列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诸侯国的权力逐渐增强,各国势力发生变化。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到秦灭六国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战争更加频繁,列国之间的力量角逐达到高潮。
同时,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儒家学说的兴起: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和治国理政。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和道德修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道家学说的兴起: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提出了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真实的自我。
5.墨家学说的兴起: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主张兼爱无攻,提倡爱与和平,反对战争和优越观念,对中国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韩非子学说的兴起:韩非子提出了法治思想,主张法律的严格实施和权力的集中,为秦国的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的最大成就是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合。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2.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是中国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兵马俑规模庞大,形象逼真,展示了古代中国兵器和军事制度的高度发展。
3.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该朝代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措施,如实行分封制、推行县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和军队建设等,为中国历史上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先秦时期包括哪些朝代
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先秦文化文档
先秦文化一、背景介绍先秦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先秦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流派为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规范。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法家注重法治,强调权威和秩序的建立。
•名家则注重言辞的运用,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考。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
1. 文学作品•《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其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脍炙人口。
•《国语》:记录了诸侯国的历史和各国之间的关系,为后世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楚辞》:汇集了楚国文人的诗歌创作,表现了楚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囊括了各个时期的民间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先秦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主要以琴、瑟、筝等乐器演奏。
•绘画:先秦时期的绘画以壁画和丝织品上的绘画为主,主题多样,包括人物、山水、动物等。
•雕塑:先秦时期的雕塑多以石雕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宗教信仰。
四、对后世的影响先秦文化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后世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其三,先秦文学和艺术作品在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正是先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才使得中国文化得以繁荣和传承,并为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素材。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XX
小无名 DOCS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课件
0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分
期
先秦时期的定义与历史范围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起始于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 结束于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 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市场交易活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市场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特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如犁耕、灌溉技术等
• 铁器制造、冶炼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手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铸造技术、陶瓷技术、丝
等伦理道德
• 学术思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及其影响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
先秦时期的文化艺术影响
• 有青铜器、陶器、丝织品等艺术品
• 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有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 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陶器等考古发现
• 考古发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意义
• 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对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时期的历史遗迹与旅游开发
先秦 历史 概述
先秦历史概述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为止。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多个朝代和国家的兴衰。
先秦时期最早的朝代是夏、商、西周,这些朝代的历史主要通过传说和史书记载。
夏朝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而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历史记载的朝代。
公元前770年左右,周朝的政权开始衰落,出现了分封制的地方诸侯国。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为多个小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争霸。
这些国家中最有名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晋、秦、楚、燕、韩和赵等。
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前身。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即齐、晋、秦、楚、燕、韩和赵。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霸。
秦国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标志着先秦时期的结束。
先秦时期的历史概述可以总结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再到中央集权的过程。
这个时期的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和战争不断,但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
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先秦时代
3:商朝特征:刑法加强
三、周朝(西周) 周文王时期的强盛给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陕西西安)称镐京。
2、周是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在东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井田制与分封制
1、井田制(1)田地形式:更低沟洫纵横,如井字。
(2)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B必须缴纳贡赋给国王;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山集体耕种,奴隶主全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3)实质:奴隶制的经济制度,是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
井田制开始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为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为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政治特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大国兼并;
经济特点:公有制变成私有制,农耕工具改善、手工业日趋成熟,商业迅速发展
民族关系:各民族逐渐融合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生产技术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1)铁制农具的使用,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4)铁农具的使用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的提高。
4、手工业专著:战国时《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各个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独一无二。手工业发展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人参与手工劳动;B统治者提倡耕织,促进家庭手工业发展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先秦是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代的统称,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人教版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一、社会制度1. 封建社会的形成先秦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贵族地主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封地,形成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2. 封建国家的兴起在这一时期,贵族地主建立了一系列的小国家,形成了封建国家的雏形。
这种封建国家的兴起,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3. 社会阶级的出现在先秦时期,社会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等不同的阶级。
这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4. 儒家思想的形成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仁德治国,强调人伦之道,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道德标准。
5. 法家思想的兴起同时期,法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法治”,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6.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得到了发展,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追求自然,超越世俗。
二、思想文化1. 春秋时期的分裂与统一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春秋时期的分裂与统一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这一时期,各国相互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贵族文化的兴盛在先秦时期,贵族文化得到了兴盛。
封建社会的出现,各国君主和地主纷纷举行盛大的宴会、游戏和祭祀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贵族文化。
3. 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家和学派纷纷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等思想家和学派各自表达自己的主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4. 《诗经》的传世《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珍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春秋》的编纂与传世《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史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事件,为后来中国史书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6. 《楚辞》的创作与传世《楚辞》是中国古代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楚国的山川人物和民族风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史概述1. 先秦时期的历史时代包括夏、商、西周、东周四个王朝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2. 夏、商、周是先秦时期的三个朝代,其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王族建立的王朝。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得到稳固。
4. 先秦时期是战国时期的前半段,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标志着封建制的全面确立与王权削弱。
二、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致可以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有夏启、太康、仲康、相等、杼等五代君主。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最有名的商朝君主是商汤和商纣。
3.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由王族建立的王朝,大致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周朝最有名的君主是周武王、周文王、周公,西周以崇尚礼乐而闻名。
4. 东周:周公是周文王的大臣,他致力于改善周王室与周国近臣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周王族及帝室的实际政治权力移交给群臣,以解决这一问题。
周公追郑、继续太、伯煊伯、叔敖、叔度、叔帒、叔虞、叔匄、叔犮、叔心、叔全、公瑶、公旦、公宇、公仪、公洛、公嵩、公庚、公叔。
公叔出身太公僚姓,是虞姬之子。
三、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国家政权的基本单位是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2. 诸侯攘地称王: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这种情况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削弱和国家的分裂。
3. 封建王朝的衰落:先秦时期的最后阶段,封建制度的依附性逐渐减弱,地方势力日益强大,导致中央政权的衰落。
四、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派1. 诸子百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开端,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周朝灭亡和秦国统一中原为标志,标志着中国历史从封建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关于先秦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对抗政权的形成和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国家之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和政权变动。
2.孔子与儒家学说: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为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礼、义等传统美德,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儒家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墨子与墨家学说: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墨家学说,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墨子反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爱国主义等观点,对后世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4.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强调宇宙的无为而治、人的自然和谐,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5.兵家学说:兵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等。
兵家学说强调战争的艺术和策略,提出了许多关于作战、兵法的观点,对后世的战争理论和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6.法家学说:法家学说兴起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法家强调法制和政治手段的重要性,主张强权政治和法治统一,对中国古代法制和政治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7.秦朝统一中原: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统一中原的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制度的王朝,秦朝。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制度和政权结构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形式是分封制。
以西周为例,它采用了封爵制度,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国,以维持统一的政权。
不过,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太度发展,渐渐地演变为分封体制。
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权贵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腐败和剥削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和贸易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相对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冶铸业、农耕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兴盛,同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商业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贵族阶级往往把精力放在享乐上,社会财富比较集中,农民阶级的生活相对较为困难。
三、哲学思想与学问的兴起先秦时期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思想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比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天道、追求自然。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传统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楚辞》则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激昂、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陶器、青铜器等艺术品也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创作与应用。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但是孕育了诸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讨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流派。
一、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1.强调礼仪先秦时期的人重视礼仪,他们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这种文化特点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崇尚文化先秦时期的人十分崇尚文化,他们认为学问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的手段。
他们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鼓励年轻人学习优秀的文化。
3.宗教思想先秦时期的人还有较强的宗教思想,他们相信天命,认为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命运都由天定。
此外,他们也相信神明,认为神祇可以为社会带来好运气。
4.崇尚自然先秦时期的人对自然环境十分崇尚,他们认为自然是一种良好的根源,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他们尊重大自然,关注天文地理,研究农业。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由孔子所创建。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人伦、道德、君臣之道等方面,提倡学问和教育,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所创,它强调天道、自然、虚无、无为等方面,提倡放弃世俗欲望和价值观,追求自然和自由。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由墨子所创建,强调兼爱、非攻、宽泛和节俭等方面,提倡和平和共存。
4.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商鞅所创建,它强调法制、权威、奖惩等方面,提倡集权和行政。
5.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由韩非所创建,它强调计谋、战略、游说等方面,提倡成功和权力。
6.名家思想名家思想由公输般所创,它强调辩论、语言、文字等方面,提倡言辩和口才。
7.杂家思想杂家思想是一个特殊的思想流派,它包括了各种思想和理论,强调实用主义和多元化,提倡创新和变革。
总体来说,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兴盛、文化繁荣的时代。
各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如礼仪、文化、宗教和自然,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是指自人类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至公元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段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中国的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约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争霸的时代,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争夺中央政权,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
孔子和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西汉开国盛世”,推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度。
汉朝也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对外交流广泛。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蜀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地域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散乱状态,北方被胡族入侵,南方则政权更替频繁。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再次统一时期,隋朝的统一使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恢复统一,唐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唐玄宗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再次扩大,国力繁荣。
5.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五代十国之间的鼎立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与西方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南方则是宋朝的统一。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封闭时期,明朝最初由朱元璋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成祖时期,中国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事业,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印度的国家。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
先秦知识点总结历史一、先秦历史概述先秦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
先秦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诸侯争霸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都出现了,如大禹治水、商汤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孔子等。
二、先秦政治和社会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为主。
商朝时期,王权逐渐强大,形成了类似封建制的统治体系。
西周时期,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并奠定了周天子封建诸侯的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中央政权开始衰弱,导致诸侯相互争霸、战争不断。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分裂、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促进了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民、工匠、商人、奴隶等阶层为主。
在文化风貌方面,先秦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繁荣,如楚辞、诸子百家等。
三、先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仁政。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他们提出了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教育理念等许多观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他们提出了相对主义、自然无为等观点,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墨家、法家、农家等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先秦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思想体系,如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法治、农家的务实等。
这些思想体系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先秦文化1. 文学艺术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楚辞、诸子百家等。
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2. 科技发展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农业生产技术、冶炼技术、工艺制作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
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1简介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发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等几个时期。
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为中国原始社会阶段。
此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级阶段,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生产力水平很低,生活环境艰险,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族悠久的历史。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经夏、商、西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阶段。
夏朝创建了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创了水利灌溉技术,有了天文历法知识。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商汤推翻。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创造了高度的奴隶制文明,青铜冶铸技术和甲骨文是商代文明的突出特色,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约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西周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成为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剧烈变革。
春秋时期,私田增多使得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使得分封制被破坏,促使奴隶制度走向崩溃。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始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商鞅变法使秦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攻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此时期,新制度的确立使得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极度繁荣。
1.2 重要历史人物1.2.1 大禹大禹是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
姓姒,名文命,涂山氏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其为大禹。
传说远古时期,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
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东蓬莱)的处罚。
舜继帝位后,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先秦时期的思想社会背景
先秦时期的思想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被认为是思想和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诸多思想学派形成并发展,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
这些思想学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
一、社会背景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开端,大约从公元前771年周朝被西周所灭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中国国内结束。
这段时期涵盖了周朝东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这也是中国开篇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段时期,一些关键的社会背景和事件刻画了这个时期的特征和形象。
例如,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各个小国家之间不断的战斗,公元前476年,战国七雄形成,人们生活在这种动荡和分裂的大环境下。
二、思想背景在先秦时期,思想和知识的发展和积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也日益成熟和深刻。
先秦时期几个著名的思想派别和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思想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政治不稳定的背景下,儒家的出现。
儒家思想的形成背后反映了当时秩序的丧失、伦理观的倒退,人们是否按照和谐、公正、适度的秩序行事是儒家所重视的问题。
儒家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上级,愿意为人民服务。
2.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下,道家学派的兴起。
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的民心和需求,人们希望摆脱战乱,过上平和幸福的生活。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
3. 墨家的创立则反映了当时强权政治、出现的“兼爱”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
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抛弃等级与财富的差距,相互关心,使社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和工匠。
4. 兵家的出现则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的环境和军事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兵家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策略和思想,例如孙子兵法、吴起、三十六计等。
人们也开始思考战争的公正性和能否避免。
我所知道的先秦历史
诸子百家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 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huán公》、 《五蠹dù 》、《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 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 《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 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 后的朝代。共传30代37王,共计867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武王姬(jī)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公元 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夺取全国政 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 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赧(nǎn)王(?-前256),是东周最后一位国王。 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 东周王室的影响力已经很弱,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 周天子的地位。公元前256年,秦灭周,东周亡。
诸子百家
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 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 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 shāng》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 江》、《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 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 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 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一、什么是先秦时期 二、先秦时期的帝王 三、先秦时期的文化 四、先秦时期的服饰 五、先秦时期的货币
《诗经》略读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六个分期:⼀.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明的兴起】⼆.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统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衰】⼝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此完。
第⼀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政治宗法制礼乐制农业:⽣产⼯具、耕作⽅式、⼟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业:⾦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发展、城市⽂化:甲⾻⽂、⽇⾷记录齐国改⾰政治鲁国改⾰秦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农业:⽣产⼯具、耕作⽅式、⽔利设施、⼟地制度经济⼿⼯业:⾦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化:思想、科技、⽂学⼀.原始社会【政治】:禅让制【经济】:原始农业1.农作物:粟和⽔稻2.耕作⽅法:⼑耕⽕种、⽯器锄耕3.⼟地制度:⽒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夏商国家制度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2.商王朝:神权⾊彩与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1.分封制:(1)⽬的:拱卫王室,建⽴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地和⼈⼝①受封对象:功⾂、宗族姻亲、先代贵族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再分封(3)特点:①周天⼦是最⾼统治者。
②⼟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的势⼒范围不断扩⼤,拓展了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
政治 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 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
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汉字 的起源和发展 •考纲解读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 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
文化 展的基础。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一)多角度认识西周政治制度: 1、核心内容: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国家结构: (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 际是很强大独立的政治实体 4、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分封制实际效能: (2)西周作为统一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的 (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影响深远 分散性、松散性乃是最本质的特点。 (2)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3、显著特点: ( 3 )分封制在后世朝代的变异。 (1)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2)贵族政的治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 先秦时期
总体特征:
先秦(远古时期~前 221 秦的统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①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②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③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 文化体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群雄逐鹿的纷争;变法图强的运动;集权政体的雏形;国家统一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转型: 1、转型原因: 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诸侯国开始做政治改革 含义 纳入政府户籍的百姓 2、转型表现: 形成 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 ①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传统在春秋时 国财产和人力控制有效方法 期面临破产,战国时期这一趋势覆灭 ②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只关注血缘大家庭“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 积极 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郡县制 作用 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1、转型原因: ①君权日益扩张;②各国变法图强;③战争需要集权 2、转型表现: ①新型社会组织: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 ②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
3、转型影响: 从政治体制角度看,春秋战国是一个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转变为独裁 专制的君主集权体制过程,分权的“封建”制度被集权的专制制度取代。
三、春秋战国时期经济: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 分封制和宗法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传,特别是宗法 稳定性 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1、概念分析: ①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着王朝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宗族成为仅次于 官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并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 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②宗族的作用,从上往下看,宗族制度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族权与 政权联合统治,血缘与地缘牢牢扭结,又从根本上强化了宗族的存在与发展。 ③从下往上看,自秦以来就有“王权不下县政”的传统。宗族组织的建立 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它不仅维持着乡村社会稳定,还在物质上提供公 共福利和安全保障,组织与协调生产和生活。 2、深远影响:宗法制度文化以观念和习惯的形式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生活, 主要表现为: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治体系;②以尊卑等级为标准确立权利义务; ③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族群力量;④以伦理纲常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公田”不治、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私商
铁器时代到来:
1、生产力发展 2、生产关系变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废井田,开阡陌”
春秋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国内市场的分布已具有一定规则;
2. 各国对商业发展都很重视 ,相继制定了有利于本国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3. 跨国经商的大商人不断出现 ,诸侯会盟时屡次强调要保护商业交流; 4. “工商食官”制度继续存在 ,私人商业逐渐得到发展; 5. 借贷在春秋时期已经盛行 ,但以救济性借贷为主; 6. 春秋时期商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不少商人与各国的统治阶级联 系密切。
全国Ⅱ卷 商汤灭夏建商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 响 汉字的演变过程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全国Ⅲ卷 战国以前冶铁业发 展 古代手工业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 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 治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表现:
(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转型: 1、转型原因: ①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②诸侯国开始做政治改革 2、转型表现: ①传统兵役制破产: ②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3、转型的影响: 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二)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向权利集中的中央集权转型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 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 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 更是不吝笔墨。
2014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重社会人文问题的讨论,对技术总结与探求自然没有给予充分的 重视;《诗经》和楚辞奠定中国文学的基础;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的源头。
年份 2018
全国Ⅰ卷 有关墨子的思想主 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 认同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 态度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 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 世的影响
私学兴起
1、原因: ①王室衰微导致学术下移; ②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提供师资条件; ③昔日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多元的文化格局,从而创造了 成熟的文化环境 2、特点: ①自由讲学,各具特色; ②为诸家学派基地; ③是参议时政论坛; ④以教士、养士为职能; ⑤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3、影响: ①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 ②打破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活动; ③带来春秋战国文化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奠基;“学在民间”的教育下移;开时代先河的现实主义文学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 特征 经济 特征 伦理 特征 教育 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治国上主张德 治;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强制的法 治;和贵中庸;重人事、虚于天命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关系。同时提 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强调仁和礼,仁是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 制度规范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除了重视礼、义、信等 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统一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特点 史实阐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 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 色彩,王权和神权密 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 切结合 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 相结合 里,共同维护贵族统治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力,可以说明这一点
考纲要求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考内容 解读:
(1)先秦时期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演进; (2)先秦时期土地制度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3)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由官府主导逐渐到官营、民营和个体共同发展; (4)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交换频换。
二、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1.华夷观在民族意识中的印记,最早可追溯至文献所载传说中的尧舜禹、夏、商 时期的族群记忆,当时的华夷观似乎并不含有文化歧视与种族歧视的成分,主要代表 政治控制程度的差异。从五帝时代至夏商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域与周边 临近地域上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从未停止,中原族群的势力在向外加速扩张。 2.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制度礼仪渐备,中原社会与周边夷狄族群社会的差 距日趋扩大,始有文明优劣之比较,华夏族群的文明优越感开始渐渐养成。 3.西周末年,周边的夷狄族群多次侵扰中原地区,特别是犬戎攻破镐京之后,周人 的政治中心被迫东迁洛邑,彼此的仇恨愈多隔阂亦日深,华夷之辨的观念逐步形成。 春秋前期的“尊王攘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抵御外侮,用实力重新划定夷夏疆界。 4.到战国时期,经过征伐与融合,旧日中原的夷狄或已远遁四裔,或已成为“七雄” 的臣民,逐渐融于诸夏,华夷悬隔内外的政治地理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