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蒸汽灭菌特点
优点: 无毒
过程容易控制和监 测
不贵 快速
受有机物、无机物 的影响小
缺点 不适于不耐热不耐湿物品 为高压容器
快速灭菌快在何处?
保持预热状态,没 有了预热时间
取消或缩短了预排 气时间
不考虑蒸汽穿透时 间,灭菌时间缩短
取消了干燥时间
保持随时可使用的 状态
不适合与复杂器械 和长管腔器械
四、清洗
1、清洗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
低风险性物品只需清洁; 是消毒灭菌必须的预处理; 是物品正常使用的保证。
2、清洗方法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手工清洗 半机械化清洗:清洗台、清洗槽 全自动清洗机:内镜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口腔科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医疗器械 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自动化的优点受重视:节省人力、场地、 清洗效果稳定可靠
5、干热灭菌
温度、时间是关键 温度需要均匀、充分考虑热传导方式 目前没有市场化的化学指示物
6、关于低温灭菌
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 对温度敏感性快速增加 何谓低温 除辐照灭菌外,低温都有化学灭菌的成
分 化学灭菌通常需要考虑消毒剂的残留毒
性问题
环氧乙烷灭菌器
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密度为1.52 ; 具有芳香醚味,嗅阈值为760 mg/m3; 沸点为10.8℃; 易燃易爆,最低燃烧浓度为3%; 中等毒性; 气体的穿透力强; 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杀菌谱广 。
灭菌可采用纯环氧乙烷或其与二氧化碳 的混合气体;
灭菌程序包括预热、预湿、抽真空、通 入气化环氧乙烷达到预定浓度、维持灭 菌时间、清除灭菌柜内环氧乙烷气体、 解析以去除灭菌物品内环氧乙烷的残留 等过程。
解析可以在灭菌柜内进行,也可以在专 门的通风柜内,不应采用自然通风法。 反复输入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可滤 除≥0.3um粒子99.6%以上。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0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院感染 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医疗机 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也日益提 高。
目的和意义
规范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提高消毒技术 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患 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提高医疗机构的科学管理和专业化水平, 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02
新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4
CONTENTS
• 引言 • 消毒技术规范总则 • 医疗机构不同区域的消毒技术
规范 • 医疗机构常用设备及表面消毒
技术规范 •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与旧版差异
比较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消毒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管理的 重要环节,旨在防止和减少医院 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 和安全。
保在有效控制病菌的同时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害。
06
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消毒剂使用不当引起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问题
消毒剂浓度过毒剂说明书配置消毒 溶液,确保浓度适宜。
问题
消毒剂与其他化学物质混合使用 ,产生有害物质。
解决方案
针对不同材质的表面,选择适宜 的消毒剂,避免对表面造成腐蚀
05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与旧版差异比较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上的差异
消毒剂种类
新版规范更加注重消毒剂的环保 性,推荐使用环保型的消毒剂,
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
使用量
新版规范对消毒剂的使用量和使 用浓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以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避免对环
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使用频率
新版规范对于不同环境和物品的 消毒频率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以确保在有效控制病菌的同时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技术是确保医疗工作安全和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消毒操作不仅可以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还能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十分重要。

消毒原则•彻底性:消毒应当全面彻底,确保消灭所有致病微生物。

•安全性: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保性: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和材料,减少污染。

•持久性:消毒效果应持久,有效防止再次被污染。

消毒对象医疗机构中需要进行消毒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手术刀、钳子、镊子等需经消毒后再使用。

•医疗设施:手术室、诊疗室、病房等需要定期消毒。

•医疗废物:废弃药品、废弃器械等需要在严格消毒后处理。

•环境表面:地面、墙壁、家具等需要定期消毒,以保持清洁卫生。

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方法•高温消毒:利用高温蒸汽灭菌器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

•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能有效杀灭微生物。

•辐射消毒:通过辐射杀菌灯等设备进行消毒,适用于不易受高温和化学药剂的物品。

化学消毒方法•醇类消毒剂:如酒精、碘酒等,适用于皮肤、玻璃器皿等的消毒。

•氯化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次氯酸等,对细菌、病毒有较强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能迅速分解为水和氧气,无毒性,对环境无害,适用于多种场所和表面消毒。

消毒操作规范操作流程1.准备阶段:收集消毒所需材料,确认消毒对象。

2.清洁:对待消毒对象进行清洁,去除污垢。

3.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操作。

4.通风:消毒后对环境进行通风,排出残留气味。

5.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方法和消毒剂的使用量。

注意事项•**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不可擅自更改消毒方法或剂量。

•**定期检查消毒设备和消毒剂的有效期,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消毒剂引起过敏或中毒反应。

结语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于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医护人员、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对于消毒剂和器械的使用,应 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确保 其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对于不规范或违规使用消毒剂 和器械的行为,应进行严肃处 理和惩罚,以保障医疗安全和 公共卫生。
03
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消 毒
紫外线消毒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无人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消毒。
消毒原理
利用紫外线照射,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核酸结构, 导致其失去生物活性。
04
医疗机构室内物体表 面消毒
化学消毒法
01
02
03
含氯消毒剂
使用浓度为500mg/L的含 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洒 。
过氧化氢
使用浓度为3%的双氧水 进行擦拭或喷洒。
酒精
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 行擦拭或喷洒。
物理消毒法
高温消毒
使用高温蒸汽或红外线进行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紫外线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
消毒剂应选择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等特性的产品,以确保有效杀灭病原 体,同时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并按 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对于剧毒或高毒性的消毒剂,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
将化学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要求配置成消毒液,用 喷雾器或气溶胶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室内空气中。
消毒原理
利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
注意事项
消毒时应关闭门窗,人员必须离开;消毒后应开 窗通风,以免对人员造成不良影响;消毒剂应储 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 高温。
使用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管理要求包括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管理要求包括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管理要求包括
在医疗机构中,消毒技术规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效的消毒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传染病的传播,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管理的要求,包括消毒环境、消毒设备、消毒流程等方面。

消毒环境
首先,医疗机构的消毒环境应该保持清洁整洁。

地面、墙面、天花板等应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无尘无污染。

消毒室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确保消毒气体及时散发,不对医护人员造成危害。

消毒设备
医疗机构应配备各类消毒设备,包括消毒柜、灭菌器、喷雾器等。

这些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消毒设备应具备杀菌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以保证消毒效果和医护人员安全。

消毒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流程,明确消毒原则、消毒对象、消毒方法等。

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物品,采取相应的消毒方式,确保消毒效果。

对于病房、手术室等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消毒频次,确保无菌环境。

消毒记录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消毒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每一次消毒的时间、对象、方法、人员等信息。

定期进行消毒效果评估,对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地方及时整改,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人员培训
医疗机构应加强消毒技术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消毒知识和技能。

定期进行消毒技术考核,对于技术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保证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管理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的消毒管理制度,确保每一项消毒工作都能做到位、到人,为医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我们知道,医疗机构的⼯具设施都是要经过消毒处理的,才能给患者使⽤,⼀⽅⾯是为了防⽌细菌感染,另⼀⽅⾯也是为了医护⼈员的健康考虑,那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紫外线消毒与臭氧消毒使⽤规范:C.6紫外线消毒C.6.1适⽤范围适⽤于室内空⽓和物体表⾯的消毒。

C.6.2紫外线消毒灯要求C.6.20紫外线灯监测⽅式(时间检测1000h,强度检测低于70%)。

C.6.2.1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µW/cm2。

C.6.2.2应定期监测消毒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当辐照强度低到要求值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C.6.2.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µW/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紫外线灯⽣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寿命。

C.6.3使⽤⽅法C.6.3.1在室内⽆⼈状态下,采⽤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

灯管吊装⾼度距离地⾯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

C.6.3.2采⽤紫外线消毒器对空⽓及物体表⾯进⾏消毒。

其消毒⽅法及注意事项应遵循⽣产⼚家的使⽤说明。

C.6.3.3消毒时对环境的要求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燥。

消毒空⽓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C.6.4注意事项C.6.4.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清洁,每周⽤酒精布⼱擦拭⼀次,发现灯管表⾯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

C.6.4.2⽤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燥。

当温度低于20℃或⾼于40℃,相对湿度⼤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在医疗机构中,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一、消毒的重要性医疗机构是各种病原体容易聚集和传播的场所。

患者的身体状况往往较为虚弱,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而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也会频繁接触患者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果不做好消毒工作,病原体就有可能在医疗机构内传播,导致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消毒工作是医疗机构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执行,确保万无一失。

二、消毒的基本原则1、清洁为先在进行消毒之前,必须先做好清洁工作,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有机物。

因为污垢和有机物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效果,降低消毒的效率。

2、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例如,对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可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对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以选择环氧乙烷灭菌或者低温等离子灭菌等。

3、确保消毒效果消毒工作必须达到规定的消毒效果,确保杀灭或去除病原体。

同时,要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4、防止再污染消毒后的物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再污染,如妥善包装、存放于清洁干燥的环境等。

三、消毒的方法1、物理消毒法(1)热力消毒包括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

煮沸消毒适用于餐饮具、毛巾等小件物品的消毒,将物品完全浸没在水中,加热至沸腾,保持 15-30 分钟。

压力蒸汽灭菌则是一种高效、可靠的消毒方法,适用于医疗器械、敷料等物品的灭菌,需要在特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进行。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穿透力较弱,只能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时,要保证灯管的强度和照射时间符合要求,同时要注意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6/97
八、惯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7/97
(一)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 之一“手术器械、器具和物品灭菌”
灭菌前准备—清洗、包装、装载遵照WS310.2 要求。(严格清洗、规范包装)
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应采取低温灭菌方
▪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 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 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 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 管等。
▪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器 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 头柜、被褥疮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法。 3.不耐热,耐湿手术器械:应首选低温灭菌方法,
无条件医疗机构可采取灭菌剂浸泡灭菌。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8/97
▪ 灭菌方法
▪ 4.耐热、不耐湿手术器械 可采取干热灭菌方法。 ▪ 5.外来医疗器械 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企业提供清
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照其灭 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要求进行灭菌。 ▪ 6.植入物 医疗机构应要求器械企业提供植入物材 质、清洗、包装、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并遵 照其灭菌方法和灭菌循环参数要求进行灭菌,植入 物灭菌应在生物监测结果合格后放行;紧急情况下 植入物灭菌,应遵照WS310.3要求。 ▪ 7.动力工具 分气动式和电动式,普通由钻头、锯 片、主机、输气连接线、电池等组成。应按照使用 说明要求对各种部件进行清洗、包装、灭菌。
1、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应用一、范围1、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清洁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

2、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三、管理要求1、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序,并具体落实。

2、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培训。

3、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4、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相关要求。

5、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6、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7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四、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高度危险性物品的灭菌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离子体灭菌不耐湿热的器械: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灭菌。

浸泡灭菌时影响因素很多(已不提倡)浸泡时间较长;灭菌时影响因素较多:浓度、有机物等的影响;残留难去除,需大量无菌水冲洗;无菌操作较难,容易污染(包括无菌水);无法储存,随时取用。

医疗器械的分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皮肤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通过定期考核、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消 毒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推动医 疗机构消毒工作的持续发展。
03
不同区域和物品的消毒技 术
诊疗区域的消毒
空气消毒
诊疗区域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于空气传播性疾病的高风险区域 ,应采用空气消毒设备,如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进行定期消毒。
表面消毒
诊疗区域的桌面、椅子、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应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定 期擦拭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病原体的特性和表面的材质进行选择,以确 保消毒效果。
目的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患者、医 护人员和公众免受医疗相关感染 的威胁,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 卫生。
消毒的方法和原理
物理消毒法
• 高温消毒:利用高温破坏病原体的生物结构,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如高压蒸 汽灭菌法。
• 紫外线消毒:通过紫外线照射,破坏病原体的核酸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消毒的方法和原理
监督检查机制与频次
监督检查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消毒部门或消毒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可以采用自查 、互查、专家检查等方式进行。
监督检查频次
监督检查的频次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消毒工作量、风险等级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至少应每季度进行一次 常规检查,高风险部门或环节可适当增加检查频次。
THANKS
感谢观看
医疗机构消毒技 术规范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消毒技术概述 • 医疗机构消毒管理要求 • 不同区域和物品的消毒技术 • 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执行与
监督
01
消毒技术概述
消毒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 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的传 播和扩散。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引言医疗机构消毒是保障患者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医疗相关感染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2. 医疗机构消毒分类根据对象的不同,医疗机构的消毒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表面消毒表面消毒主要指医疗设备、器械、工作台面等物体表面的消毒。

在进行表面消毒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消毒。

2.2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主要指医疗机构的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如病房、手术室等。

环境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选择。

2.3 液体消毒液体消毒主要指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如各种注射器、针头等。

液体消毒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消毒液,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

3.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为了保证医疗机构消毒的质量和效果,制定一套科学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些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3.1 消毒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消毒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培训,确保消毒操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原理、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消毒器械的操作步骤等。

3.2 消毒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对消毒设备进行管理,包括定期检验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的达到标准。

3.3 消毒剂选择与配制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所要消毒的对象和场所,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选择。

消毒剂的配制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和方法操作,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杀菌效果达到要求。

3.4 消毒操作程序医疗机构应制定消毒操作程序,并进行严格执行。

消毒操作程序应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消毒时间和消毒后处理等内容。

3.5 消毒效果评价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消毒剂的浓度和杀菌效果进行检测和验证。

如果发现消毒效果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4. 总结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预防医疗相关感染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本演示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分类和等级、流 程和步骤、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及监督与评估,最后总结结论。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1 病菌防控
有效消除病原微生物,降 低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 风险。
2 患者安全
减少医疗机构内患者感染 的可能性,保障患者的安 全与健康。
分为环境消毒、设备消毒、器材消毒和人员消毒。
等级
按照消毒的目的和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级:一级是基础消毒,二级是常规消毒,三级是特殊消 毒。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要的消毒工具和材料,准备消毒区域。
2
清洁准备
清洁和预处理目标区域,确保消毒效果。
3
消毒操作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药剂进行操作。
3 信任与声誉
确保医疗机构符合消毒标 准,建立信任与良好的声 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
包括对环境、设备、器材和人员等方面的消毒要求。
2 可行性
要符合实际操作,能够在医疗机构中有效实施。
3 科学性
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消毒技术的有效性。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分类和等级
分类
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
1 正确操作
按照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 范的要求,使用正确的消 毒方法和药剂。
2 有效监测
3 质量管理
监测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 确保灭菌率符合标准。
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消毒 管理制度,保证消毒质量。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监督与评估
1
监督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与评估。
2
培训和考核
开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引言:医院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为了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内容。

一、消毒设备的选择与使用1.1 选择合适的消毒设备:医院消毒设备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和消毒需求来确定。

例如,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区域需要选择高效的消毒设备,如紫外线消毒器或者气雾剂消毒器。

普通病房则可选择常规消毒设备,如喷雾消毒器或者湿布消毒器。

1.2 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医院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使用消毒设备的方法。

使用消毒设备时,应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消毒剂的浓度、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的准确控制。

1.3 定期维护和检修:医院消毒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

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损坏的零部件、校准温度和浓度传感器等。

检修则是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消毒剂的选择与配比2.1 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医院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物体表面和消毒对象来确定。

例如,对于金属表面,可以选择酒精类消毒剂;对于有机物表面,可以选择氯类消毒剂。

同时,还应考虑消毒剂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2.2 正确配比消毒剂:医院工作人员应根据消毒剂的浓度要求,准确配比消毒剂。

配比时应使用专用的配比容器,并按照消毒剂的配比表进行操作。

配比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2.3 储存和标识消毒剂:医院应设立专门的储存区域,将消毒剂分类存放,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淆。

同时,应在储存区域内设置明显的标识,标明消毒剂的名称、浓度、有效期等信息,方便工作人员正确使用和管理。

三、消毒操作的规范与标准3.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医院工作人员在进行消毒操作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包括清洁工作区域、摆放好所需的消毒设备和消毒剂、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等。

3.2 消毒操作的步骤:消毒操作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确保操作的完整性和效果。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 消毒剂的选择: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场所和物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酒精等。

2. 消毒操作要求:消毒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消毒知识与技能,正确使用消毒剂和器械,掌握消毒剂的浓度、接触时间等参数,确保消毒效果。

3. 消毒频率: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区域和物品的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消毒频率,保持病区、手术室、医疗设备等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4. 消毒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消毒区域等信息,用于监督和追溯。

5. 消毒设备的维护与验证:医疗机构应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验证,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6. 废弃物处理:医疗机构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其中包括医疗废弃物、感染性废弃物等的消毒和处置。

7. 个人防护:进行消毒工作的人员应佩戴相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确保自身安全。

8. 应急措施:医疗机构应拟定消毒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传播。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也是医疗机构良好卫生环境的重要保证。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引言医疗机构是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消毒技术的规范应用对于保障医疗机构的安全和卫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机构消毒技术的规范要求,涵盖了清洁消毒、物品消毒和空气消毒等方面。

2. 清洁消毒清洁消毒是医疗机构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去除可见污物、减少可繁殖细菌的数量,提供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

下面是清洁消毒的规范要求:2.1 清洁工具清洁工具应该经过定期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其无菌。

使用过的清洁工具应先清洗,然后放入消毒设备中进行消毒。

消毒设备应具备可靠的消毒效果,并且要经过定期维护和检验。

2.2 清洁剂清洁剂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且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配比和使用方法。

清洁剂的使用量应符合规范,既能有效清洁,又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2.3 清洁区域医疗机构的清洁区域应划分明确,并设置相应的标识。

清洁区域的清洁工作应定期进行并记录,特别是易被忽视的角落和狭小区域。

清洁区域的空气流通应良好,以促进干燥和消毒效果的提高。

3. 物品消毒医疗机构内的物品消毒是对用于医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及污染源的各类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物品消毒的规范要求:3.1 消毒剂选择消毒剂应根据不同物品的材质和用途来选择,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不损坏物品。

合适的消毒剂应具备广谱杀菌的特性,并且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3.2 消毒方法物品消毒可以采用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等;化学消毒包括氯化物消毒、醛类消毒剂等。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应根据物品的特点和卫生要求来决定。

3.3 消毒周期消毒周期应根据不同物品的使用频率和卫生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常见的物品消毒周期为每日或每周进行一次。

经常性接触患者体液或有机污物的物品,应增加消毒频率。

4. 空气消毒空气中的微生物是医疗机构交叉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空气消毒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空气消毒的规范要求:4.1 空气消毒设备医疗机构应配备专业的空气消毒设备,例如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空气过滤器。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引言医院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确保医院消毒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消毒分类1. 高级消毒:适合于医疗器械、手术器械等高风险物品的消毒。

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者二者的结合进行消毒。

2. 中级消毒:适合于医院环境表面、地面、墙壁等的消毒。

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者二者的结合进行消毒。

3. 低级消毒:适合于医院日常清洁工作中的消毒。

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者二者的结合进行消毒。

三、消毒操作要求1. 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消毒培训,熟悉消毒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复习和考核。

2. 消毒操作应按照消毒程序进行,包括准备工作、消毒方法选择、消毒剂配制、消毒时间和消毒后处理等。

3. 操作人员应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自身安全。

4. 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消毒效果来确定,同时应注意消毒剂的储存和使用期限。

四、消毒设备要求1. 消毒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保证其性能稳定、可靠。

2. 消毒设备的日常维护应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定期进行保养和检修,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 消毒设备的操作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并能正确处理设备故障。

五、消毒质量控制1. 消毒效果的评价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包括菌落总数、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等。

2. 消毒效果不合格的,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进行复查,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3. 消毒记录应详细、准确地记录消毒操作的相关信息,包括消毒剂名称、浓度、消毒时间等。

六、消毒知识宣传1. 医院应定期组织消毒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2. 医院应制定消毒知识宣传材料,包括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向患者和访客宣传消毒知识,提高公众对医院消毒工作的认知。

七、消毒管理1.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消毒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消毒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随着疾病的传播,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消毒技术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减少疾病的传播。

为此,医疗机构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消毒技术,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一、消毒技术的基本知识1.1 消毒概念消毒,即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和杀灭病原微生物,以达到防止疾病传播的目的。

1.2 消毒的目的(1)杀灭病菌,使环境符合健康卫生的要求;(2)减少病菌数量,降低医院感染率;(3)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和公众健康和安全。

1.3 消毒的分类消毒可分为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生物学监测等多种方式。

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1 选择切实可行的消毒技术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技术,建立自己的消毒方案。

2.2 设备消毒(1)房间消毒:采用物理消毒或者化学消毒方式,对门、窗、墙壁等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2)设备消毒:医疗器械应采取高压蒸汽灭菌,或采用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消毒方法,各类医疗器械应分类消毒,按照不同器械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消毒规程。

(3)地面消毒:对于地面,可使用紫外线消毒、电解水消毒等方法,并对地面、角落、墙角、门口等需要注意清洁卫生的地方进行除尘和擦拭。

2.3 消毒杀菌剂的正确使用在消毒过程中,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污染程度、消毒对象和消毒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杀菌剂。

消毒杀菌剂应注意质量不良的产品,按要求使用,并按规定配制、储存和使用,使其达到预期效果。

2.4 消毒人员的培训消毒人员是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关键,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掌握科学合理的消毒技术,提高技能和工作效率。

2.5 消毒设备的维护保养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完好有效,消毒效果稳定可靠。

三、消毒技术中的注意事项3.1 消毒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自身安全防护,防止皮肤接触、呼吸吸入等。

3.2 消毒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守防暴防爆措施,避免火源。

3.3 消毒杀菌剂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药品混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X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X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X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中的医疗设备、器械、环境以及医疗人员手部等在消毒过程中能够达到无菌状态,防止病原体传播,保障患者和医疗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制定的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一、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1. 消毒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根据不同病原体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和消毒设备。

2. 灭菌应遵循彻底、可靠、经济、环保的原则,确保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使用前达到无菌状态。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明确消毒工作的责任人、管理职责、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4.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消毒知识和技能。

5. 医疗机构应加强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确保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二、清洗与清洁1. 清洗是指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污物、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过程。

2. 清洁是指去除物体表面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 医疗机构应根据物品的污染程度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清洗与清洁方法、清洗剂和清洁设备。

4. 清洗与清洁应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确保物品的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5. 清洗与清洁后的物品应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确保其达到无菌状态。

三、消毒与灭菌方法1. 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病原体和污染程度选择,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等。

2. 化学消毒剂应选择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稳定、易于储存和运输的消毒剂。

3. 物理消毒方法应选择能够彻底杀灭病原体、不影响物品性能和安全的消毒方法,如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

4. 生物消毒方法应选择能够杀灭病原体、改善环境、不影响物品性能和安全的消毒方法,如高温堆肥、发酵等。

5. 医疗机构应根据物品的性质、污染程度和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四、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1. 医疗机构应建立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制度,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一、消毒概述医疗机构消毒是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以减少或杀死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病原菌或病毒。

消毒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进行,制定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二、消毒环境1. 医疗机构应设置专门的消毒室,室内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良好。

2. 消毒室内应设置消毒设备和工具,如高温消毒柜、紫外线消毒灯、气体消毒机等。

3. 消毒室内的地面和墙面应使用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三、消毒器具1. 医疗机构应根据具体需要配备各类消毒器具,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

2. 消毒器具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3. 使用消毒器具前,应先进行清洗和除菌处理,确保器具表面无明显污物。

四、消毒操作1. 掌握正确的手消毒方法:用流动水洗手,涂抹适量的洗手液,揉搓双手并擦拭干净,使用酒精洗手液时需注意揉搓至酒精蒸发。

2. 消毒液的配制应按照比例准确混合,确保浓度达到消毒要求。

3. 对于不同物品和设备的消毒,应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

4. 消毒设备应安装正确,使用时应遵循操作流程,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效果和安全。

五、消毒监测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包括对空气、物品和设备的微生物检测。

2. 消毒监测应有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和设备。

3. 消毒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六、员工培训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员工消毒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消毒工作的认识和技能。

2.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原理、消毒操作规范、消毒器具和消毒液的正确使用等。

3. 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操作,通过示范和练习,提高员工的操作能力。

七、消毒记录和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消毒记录管理制度,对所有的消毒操作进行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010年三个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11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2012年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2012年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
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 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 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术语和定义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
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 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 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 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 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 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 。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
下要求(新增内容):

应结合本单位消毒灭菌工作需要,提供相应的防护
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术语和定义
低水平消毒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 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 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 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 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管理要求
4.1 医疗机构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 况,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 序,并具体落实。

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
与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和职业防护
技能。
从事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 训。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基本要求(新增内容)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等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被朊病毒等污染的诊疗器械等,应遵循本规范11的要求。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
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
消毒方法; 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
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 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 法:
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6个技术标准
一、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一)WS 310.1-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二)WS 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 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三)WS 310.3-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 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二、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 (一)WS/T 31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二)WS/T 312-2009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三)WS/T 313-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 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 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 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 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法律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法规
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2年《消毒管理办法》 2003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004年《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 2005年《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行)·doc 2005年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doc 2005年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doc 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的通知·doc 2009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2009年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doc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4-5发布

2012-8-1实施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原则; 清洗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 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读规范时应注意的用词释义:
应—必须 宜—推荐、建议(个别条款) 可—允许、可以(个别条款)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 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 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耐高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 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 少利器伤的发生
职业防护
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
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 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b)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 护镜和穿防护服进行保护。 c)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 体的危害,使用环境应通风良好。对环氧乙烷灭菌应严 防发生燃烧和爆炸。环氧乙烷、甲醛气体灭菌和臭氧消 毒的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测空气中的浓度,并达到国家 规定的要求。 d)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
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 消毒。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并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 法和注意事项。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或灭菌方 法。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 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 灭菌方法:
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规范及标准
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doc 2003年医疗废物分类目录·doc 2003年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范·doc 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doc 2004年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doc 2004年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
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过氧
化氢低温等离子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
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 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职业防护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 施。
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 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
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 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 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术语和定义
清洗与清洁
清洗适用于所有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洁适 用于各类物体表面。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由消毒供应中心 (CSSD)及时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干燥和检查保 养。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床头柜、新生儿 暖箱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擦拭不 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 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术语和定义
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
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
化的处理。 消毒剂 :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
制剂。
术语和定义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院感工作有哪些?
1.医院感染病例的关注 (预防、诊断、控制、治疗)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耐药菌的监测与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关注 4.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5.环境卫生学监测及目标性监测 6.职业暴露与防护 7.医疗废物管理 8、---
c)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 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本“规范”11要求 执行。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 符合以下要求(新增内容):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 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