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3.理解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3.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师介绍土地制度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发展过程;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3.视频观看:辅以相关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地制度。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农村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土地是如何组织和分配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二:讲解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15分钟)1.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介绍土地制度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如土地所有权、土地流转和种植方式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发展(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秦朝、汉朝、唐朝等),通过资料查询和讨论,总结该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步骤四:观看视频(10分钟)观看合适的历史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进一步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步骤五:总结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发展、社会阶级分化等。
步骤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堂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根据小组汇报和讨论表现评价小组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学生作业:布置学生针对本课内容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文章;3.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质疑程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
初中历史土地制度总结教案
初中历史土地制度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3. 分析土地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难点:理解土地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介绍农业社会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2. 秦朝的均田制和井田制;
3. 汉朝的封建制度和灭亡后的井田制;
4. 北魏、隋唐、宋代的土地制度特点。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特点,并分析相应的社会影响。
四、展示交流(15分钟)
各小组成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老师总结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古代土地制度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以“土地与中国历史发展”为题,撰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七、课堂反馈(5分钟)
学生就本课内容进行反思,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扩展活动:
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古代土地制度;
2. 制作PPT展示,展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过程;
3. 参观博物馆和古建筑,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2. 了解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土地制度的观察和批判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2. 探讨土地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制度与现代社会的不同之处。
2. 认识土地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护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教学资源:教科书资料、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通过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历史土地制度的发展(1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包括封建封地制度、均田制度等。
2. 结合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如何运作的。
三、讨论土地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5分钟)1. 谈论土地制度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探讨土地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护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四、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探讨土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准备展示。
2.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2.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历史土地制度的更深入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土地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批判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和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土地制度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明清两朝的土地制度教案
中国明清两朝的土地制度教案一、简介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教案将围绕中国明清两朝的土地制度展开论述,分析其演变、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明代土地制度1. 分田制度明代实行了以分田为主的土地制度,通过对土地进行均田制,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分配。
这一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丁调制度明代实行了丁调制度,即根据人口数量进行土地的分配和收取农业税赋。
通过丁调制度,明代政府能够有效掌控土地资源,并提供税收来源。
3. 农业发展明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分田制度的落实以及丁调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和减轻了税收负担,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三、清代土地制度1. 国家所有制清代建立了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
皇帝及其家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并通过官僚体系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使得土地成为王朝的特权,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控制权。
2. 属地管理清代实行了属地管理制度,即土地被划分为层级结构的行政单位进行管理。
皇帝掌握着最高层级的土地资源,通过官员和地方士绅来管理下级土地。
这种制度造成了土地权力的不平等和农民剥削的现象。
3. 土地私有化清代的土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私有化的现象。
地方官员和地主对土地进行侵占,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四、明清两朝土地制度的影响1. 社会结构变化明代的土地制度通过分田制度和丁调制度,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而清代的土地制度则限制了农民的权益,导致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加强。
2. 农业生产变革明清两朝的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分田制度和丁调制度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作物的多样化种植。
而清代的土地制度则限制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和不景气。
3. 社会矛盾加剧明清两朝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明代的土地分配制度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私有化现象引发了冲突。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课标解读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材重点: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过程难点: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导学结构;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形成2、特点3、瓦解4、土地私有制确立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君主土地私有制2、自耕农土地私有3、地主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经济2、租佃关系的演变:①产生②特点③发展重点、难点解析:1、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人产的劳动。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例题: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B.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C.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D.直接耕种土地者要交纳租税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要认识井田制的性质,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租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的产物。
2、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课标解读】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考试大纲】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WBR.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2.发展①战国:产生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②汉代:比较普遍:“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井田制的瓦解(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2)加速瓦解: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战国时期,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主要形式(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统治阶级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①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分配土地,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②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4.进一步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2)到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期,租佃方式就已产生。
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2)发展: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3.影响(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2)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全体教师【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史实2、识记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及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商周:井田制1、发展情况: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2、实质:3、内容(特点):4、瓦解:(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出现(2②税制改革加速瓦解③战国:变法运动(三)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时间:2、原因(过程):(1)土地逐渐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3)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二:多种土地私有制形式并存:1、类型:①②地主土地私有制③2、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1)扩大地产的途径——土地兼并: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②表现:A、宋代:B、明清:③危害:(2)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①措施:②结果: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根除③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三、租佃关系的演变地租形态: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组成及土地兼并的根源、危害?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结果及原因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2、各小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需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第4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辉煌
用途
春秋
燃料
春战 木炭
汉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煤 煤普遍 焦炭(最早) 焦炭流行
二、衣被天下:纺织技术
行业
时期
解说词
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图案精美
上古 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学会养蚕缫丝
丝织业 西周
汉代 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 唐代 出现缂丝技术 宋末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初
三、China由来:陶瓷技艺闻名于世 时期 解说词
陶器
新石器
彩陶、黑陶、白陶
瓷器
东汉晚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隋唐 工艺成熟、独立生产部门、日常用品 “瓷都”景德镇、地方瓷窑 宋代 元代 彩瓷时代、青花瓷、釉里红 明 斗彩、三彩、五彩 珐琅彩、粉彩 清
白瓷
元青花瓷
明斗彩
明五彩瓷
清珐琅彩
清粉彩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哥窑五足洗
青白釉刻花梅瓶(宋)
三彩釉陶印花游鱼海棠式 长盘(辽)
褐釉剔花瓷扁壶(西夏)
四、谁主沉浮: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产品由政府制 定、调拨、不 计成本、不入 市场 从事商品生产 、生产范围日 益扩大
发展概况
西周由官府统 一管理, 至明 代前期,一直 居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出现 ,明代中叶占 据主导地位
第4课
农 耕 时 代 的 手 工 业
一、金戈铁马:金属冶炼技术
二、衣被天下:纺织技术
三、China由来:陶瓷技艺 四、谁主沉浮: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一、金戈铁马: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项目 时代
解说词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商周时期 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生 产工具 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设计
历史土地制度初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特点。
3. 分析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历程。
2. 掌握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掌握土地制度演变的关键节点。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历史与社会》。
2. 幻灯片。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家乡的土地制度是什么样的,讨论一下土地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发展(25分钟)
1. 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变历程,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特点。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10分钟)
1. 老师总结土地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强调土地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土地制度与古代社会的异同之处。
四、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土地制度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土地制度的看法。
五、课堂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教学反思,看是否有待改进之处。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地管理机构,了解现代土地制度运作情况。
2. 开展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讨论与研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预习思考】1.井田制是何时的土地制度?实质是什么?其中公田与私田有何区别?2.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哪几种主要形式?4..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5.什么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这种变化有何积极意义?【自主学习】一)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制度[阅读课本完成]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是.其性质是:,实质上是贵族所有;井田中有私田,但劳动者(奴隶)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权;春秋时期-----从土地向土地制转变。
井田制的瓦解1)原因:①根本原因:的使用私田得到开垦②各诸侯国为增加而实行赋税改革[如:齐国管仲“”;鲁国“”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2)表现:“公田不治”“私田增多”、贵族争田3)结果: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战国秦国变法,废除,确立。
战国时期-----用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1、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土地,用于经营或封赏和授田。
包括等(山林川泽,草地池塘,垦田荒田。
)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三种。
战国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原来皇室、地主、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到以土地所有制为主。
2、土地兼并1)、根源: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是 ( 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表现:东汉豪强地主、魏晋南朝士族地主及唐朝的田庄经济到宋明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3)、影响:导致大量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威胁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发。
历史必修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 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 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井
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 6—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土地实行公有制,你如何 理解这种土地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 5—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特点:
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
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关系: 井田制——经济制度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
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21 —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新授课1课时2013.2.27 周三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了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培养整合教材主线及深入挖掘历史名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宏观整合与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相结合,师生合作探究,从他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与土地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培养对本民族农业文明的温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及表现难点:土地兼并的原因、危害,尤其是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统治者的措施、目的。
三、教学方法史论结合、创设情境、讲授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的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什么地域,其中南北各具特色,分别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有无交流?3、商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铁器出现的时间?牛耕出现及普及的时间?耦犁出现的时间?曲辕犁出现的时间、地点、意义?4、古代主要的灌溉工具及水利设施?5、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含义、最主要的特点、评价?导入:第一课主要从生产力(工具、技术)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第二课则主要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制度)的角度出发,现在请大家阅读导言部分,找出里面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线。
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兼并租佃关系(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2、商周时期井田制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通过以上二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名称、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2.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3.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4.隋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5.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6.土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设计由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组织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实际情况;4.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课堂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田分配图或古代土地制度的简介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和公田制度;3.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讲述秦始皇的“井田制”和汉武帝的“屯田制”;4.隋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介绍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制度的实施;5.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分析三世两田制度和草莽田制度的特点。
第三步: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土地制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比如土地兼并对农民的影响、土地税收对国家财政的作用等。
第四步: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村或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代土地制度在实际中的运作情况,并撰写考察报告。
第五步:总结由学生汇总考察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
评价方式:1.参与度: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活动的积极程度;2.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独立研究成果、报告展示和总结能力;3.知识掌握:通过笔试、口头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优教教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变,再由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
随着租佃制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学情分析有关古代土地制度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正面涉及,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同时有些概念和提法又有所变化,需要学生在学习本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以便老师讲授时能够接受与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的理论性很强,距今时间久远,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复原历史情境,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等学习方法,将难点化解,层层铺垫,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利用一系列古今文字资料,展示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原有的和详细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内容。
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较深奥的理论知识较多,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原始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4)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及特点。
(6)租佃制。
2.理解和运用(1)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
(3)理解、掌握租佃关系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井田制的产生和瓦解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租佃关系的产生及其实质和作用。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C.租种地主的土地D.田庄里自给自足
7.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学案使学生从“听众”角色转变为“演员”角色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知识梳理】
1.井田制的实质、内容、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四、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1.概念: 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 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 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 2.原因: 原因
土地兼并
材料一: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就是一个 以“佣耕”为业的农民。 材料二: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的现象已经普遍。 材料三:唐代田庄经济发展。破产的农民 ——“庄客”或“庄户”不得不向庄主“贷 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 材料四:北宋的租佃制有两种形式:即“合 种”和“承佃”。 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概括租佃制发展历程。 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概括租佃制发展历程。
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 土地制度的性质、 土地制度的性质、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 封制的关系。 封制的关系。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1、性质: 性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耕种,收获物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 私田 使用权,但收获归己 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 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契约纳租方式确定,农民生产 积极性提高,雇佣关系的出现, 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
小结: 小结: 土地公有 (原始社 会) 商周贵 族土地 所有制 生 各
产 力 的 发 展 革 改 制 国 税
土地兼并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
仲尼曰: 丘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尼。仲尼曰:“丘不识也。”——《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 个什么问题?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 个什么问题?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 (4)这组材料实质反映了一个重要历史进程,这 这组材料实质反映了一个重要历史进程, 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方晓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3.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阻碍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状。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明白得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进展的全然咨询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差不多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要紧缘故,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采纳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操纵课堂气氛。
咨询题情形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摸索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形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纳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有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有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特点:公田、私田3)崩溃的缘故4)崩溃的过程:税制改革、商鞅变法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二、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主导)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进展-----土地兼并1)缘故2)过程3)危害---农民生活恶化,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4)政府抑制土地兼并差不多精神----限制土地兼并,稳固自耕农经济三.地主土地的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田庄制2.租佃制1)缘故---土地兼并2)普遍化的过程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4)主动的阻碍[教学过程](图片乱世佳人-警告)导入新课:Land is the life!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一种专门的商品,在中国古代,拥有土地也被认为拥有莫大的财宝,人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也与拥有土地的多少有着紧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以及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认为今天最主要的财富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那么,古代最主要的财富是什么?土地。
作为不动产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中国古代,拥有土地也被认为拥有莫大的财富,人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也与拥有土地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地关系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朝代的更替,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围绕着土地这一经济命脉所形成的一些重要制度,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师首先指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制度,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教师简单介绍,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形
成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
2.商周的井田制:
什么是井田?通过示意图对井田的名称做一简单介绍。
始于商,盛行于西周,我们主要探讨西周的井田制。
通过三段原始资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分析井田制的性质、实质。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田里不鬻。
——《礼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教师: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然后进行总结。
1)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即贵族们不准转让和买卖,可见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贵族私人所有。
2)实质:国王私有。
教师讲解井田制的特点: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教师: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
教师: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
3)瓦解:春秋时期
教师引导分析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私有化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其次是周王室的衰微,直接原因是各国改革的推动。
介绍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的“初税亩”,公私一体收税,打破公私界限,它意味着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根据井田制的特点,考虑井田制的瓦解应该指的是什么?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均归私人,私人可以买卖转让。
所以说,井田制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土地私有化的过程。
瓦解的表现:
不事公田,私田私有。
——《诗经·齐风·甫田》
说明描公田的荒废
5)废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展示商鞅图片)
废井田,民得买卖——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依军功行宅田——培植军功地主
意义:推动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最终得以形成。
3、战国以后:
1)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地主的三个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商人地主。
想一想:作为一个有进取精神的地主,关于土地你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土地越多越好。
依照著名的“挑柿子拣软的捏原理”谁将是你触角主要摄取的目标?自耕农的耕地。
怎样才能把广大自耕农的小块土地集中到你的手里?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即土地兼并。
发展途径:土地兼并
教师出示原始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讲清土地兼并这个概念。
原因: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
直接原因——封建剥削的沉重
影响:
①国家收入减少◊社会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汉、宋、明清,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宋:“田制不立”“不亦兼并”。
土地私人所有,政府对兼并土地这种私人的行为不加干涉。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在农本商末观念、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下,商业资本大量投入地产。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封建政府针对土地兼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引出均田制。
即政府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制造出大量的自耕农并禁止买卖以图稳定国家。
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对均田制评价——
积极: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消极: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教师总结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设问过渡: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导入下一个标题)
二、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1、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宋代以后发展——明清普及全国
学生课本 P10 阅读与思考: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普及?(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雇佣劳动关系)结束:土地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今天学习这部分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