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论述教师应当如何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论述教师应当如何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
教师的职业良心的主要内涵和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是一致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分别体现了教师与国家,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情感等等。我们的职业良心与教育工作的成败有着必然的联系。
结合工作实际,修养自己的职业良心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等等。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
教师的职业良心的自我修养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就是前面提及的教师职业良心的“教育性”。职业良心与理想或信仰的联系也决定了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只有一个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对自己的这一理想负责的教师,才会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或良心的境界,教育职业良心的作用才会更彻底。换言之,教师的良心修养的重要内容应当是社会理想、教育理想和教育信仰等方面的综合修养。
你在教学中有没有做过学情分析,你是用什么方法了解学生学情的?能否举个实例与大家分享与交流。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究竟什么是学情分析?怎样才能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听了顾志跃老师的《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收获不小。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学情分析看似简单——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想要做得到位很难,但是不做的话,备课又会显得盲目,走进课堂也会感觉无所适从。
我进行学情分析主要采取办法是:每次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下课时及时把每个学生的特点、上课的表现等用简单明了的句子记录下来,这样下次备课、上课前可以作为学情分析参考;课余时间多余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学生谈心,对学生基本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是有一定了解,时间久了也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另外,自从当上了老师,我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试图把小时候的记忆梳理出来加以记录,我总能从中发现一些曾经来源于我的学生的一些想法、做法的影子。多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想问题,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跟孩子们走得越来越近了。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来到一所乡村小学——黄泥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一次上作文课,题目是“我的发现”,
我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了解、对学生的生活环境不熟悉,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他们。我找了一些范文读给学生听,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讲得口干舌燥,可是,几十个学生茫然的看着我,好像没什么收获。我让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对作文题的理解,几分钟后,有一个学生举手了,他说:“老师,您来到我们这儿,您的发现是什么?”我一愣,想了想说:“我发现这儿有一群纯朴可爱的孩子,还有很美的山菊花!……”话还没说完,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了……第二天早上,我跑步回来,发现房间里插满了各色美丽的山菊花,这回我被这群可爱的孩子感动了!二十多年过去了,一想起这事,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其实,和孩子们打交道,重在用心。做到了有心,那么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多进行具体的学情分析,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列举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学困生情况,并详细说明你是如何应对的?
如何理解阅读课的“涵咏”?结合各自教学体会加以说明。
阅读课的“涵咏”“涵泳二字对多数读书人来说,也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涵咏大概就是玩味,揣摩的意思。意思是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急急忙忙的读,只求读的快,走马观花,只有慢慢的品味才能领略到个中深意,才能读出书中蕴涵的意味。
意思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这不是短时间的功夫,通过潜心专注的研究,不断掂量玩索,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读中内容,同时也能培养自己审美情趣。
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从事并且觉得颇有乐趣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把它视为己任。要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我认为应发挥好诵读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充分涵咏文本。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主要的渠道。朱熹对诵读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诵读,使学生在直接触摸语言中自悟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反复品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诸如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体会表达的精妙,激发内心的感受,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诵读,很好地为学习者开启文本意义之门,引领学习者跨进文本,徜徉其中,涵咏体悟。学生在诵读感知中,“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
涵咏赏玩意蕴隽永
吟咏诵读无疑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自觉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里提到:“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只有在反复吟咏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味诗词蕴含的无限情味。
诵读的方式多样丰富,不拘一格。如《雨霖铃》这首词的品读中我设计了录音范读、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个人朗读、比较朗读(比较“念去去”和“念去后”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教师领诵等方式。希望通过诵读,拉近学生与词人间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展开对话创设条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觉地步入到审美鉴赏的殿堂,在主动感受美的过程中,心灵不断与文本、作者碰撞,获得多重审美体验。
二、体味情感,触摸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新课标强调: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是“感受·鉴赏”这一方面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以传达感情为宗旨,诗歌教学应该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净化灵魂为目的,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丰富、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