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病原真菌
曲霉菌属
• 曲霉菌中对畜禽危害严重的有黄曲霉、烟 曲霉、寄生曲霉、棕曲霉、杂色曲霉、构 巢曲霉、白曲霉以黑曲霉等。 • 曲霉菌病临床不多见。正常机体对本菌有 一定抵抗力,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 感染。
• 本菌较明显地因其所作用的机体体质类型 机体反应性以及作用环境状况的不同而引 起不同类型的疾病。 • 如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与霉菌毒 素中毒性疾病。 • 黄曲霉菌可产生毒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 食后可引起中毒并有明显的致癌作用。
青霉菌属
• 是一群种类多、分布广的真菌。 • 其中黄绿青霉、桔青霉、岛青霉、圆弧青 霉、扩展青霉,是本属中主要常见的产毒 素真菌,对人和动物机体的毒性作用各有 不同。
• 本属的基本特征是,营养菌丝从无色到有 鲜明颜色、菌丝有隔; • 气生菌丝呈密毯状,棉絮状或部分集结成 菌索; • 分生孢子梗有隔,光滑或粗糙,顶端有呈 扫帚状的轮生分支,称帚状支; • 分生孢子呈球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大部 分呈黄绿、绿或灰绿色。
• 致病性
• 在表皮角化层、毛囊、毛根、毛根鞘及其 细胞内繁殖 • 使皮肤发生丘疹、水泡和皮屑,有的毛发 区发生脱毛、毛囊炎或毛囊周围炎,有黏 性分泌物或上皮细胞形成痂壳等。
猫 癣
• 生物学特性
• 菌丝均有分隔并分枝,不产生有性孢子 • 形态多样
须癣毛癣菌(棒状大分生孢子和葡萄状小分生孢子)
黄曲霉菌
• 黄曲霉通常寄生于各类粮食、花生、棉子 鱼粉及肉制品上,当收获、加工和贮藏过 程中处理不当,便会大量繁殖。 • 大多数菌株腐生于谷物后,对畜禽和人无 害;但少数的菌株在繁殖时能产生毒素, 可引起多种畜禽发生真菌毒素中毒症,并 能导致癌症,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 分生孢子梗壁厚而粗糙,无色 。分生孢子 呈圆珙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 • 在培养基上菌落初为灰白色、扁平,以后 出现放射状皱纹,菌落颜色转为黄至暗绿 色,菌落背面无色至淡红色。
动物微生物全套课件
03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疾病,以神 经系统紊乱、攻击行为和高度 致死率为特征。
0 流感 4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具有高度传染性,可感染多 种动物。
真菌性疾病
总结词
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通常具有慢性病程和较低
的传染性。
皮肤真菌病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病 ,以皮肤瘙痒、脱毛和炎
症为特征。
曲霉菌病
动物微生物全套课件
汇报人:
202X-01-05
CONTENTS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动物微生物概述 • 常见动物微生物疾病 • 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防治 • 动物微生物研究进展
01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微小生物的统称,通常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 物等。它们是地球上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的生物群体。
生物安全措施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环境卫生整治
定期对养殖场、屠宰场等进行环境卫生整 治,消除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环境。
公共卫生安全与防护
人员防护
加强人员防护意识,采取 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 防护服、手套、口罩等。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 告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 疫情。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可以分 为细菌门、病毒门、真菌门、原 生动物门等。其中,细菌和真菌 是最大的两类微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体积小、数量多
微生物个体微小,但数量庞大,是地球上 最丰富的生物资源。
代谢能力强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在各种 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与其他生物共生
动物微生物完整课件
(如痘病毒类),最小约为20nm(如口蹄疫病 毒),中等大小的病毒,其大小约为80∽100nm (如流感病毒)。 (二)病毒的形态:多为球形或近似球形,也有呈 砖形、丝状或子弹形。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一)核酸 (二)衣壳 (三)囊膜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感染:
(一)溶解性相互作用
(二)转化性相互作用
动物微生物
绪言
• 一、微生物:是一类繁殖快、分布广、体形微 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 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 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
• 1、微生物可分: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 体、支原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和病毒八大类。
• 2、原核细胞型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真菌细胞的胞浆中有多种细胞器,细胞核有核 膜与核仁,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细菌、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第四节 主要病原细菌
主要病原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杀 性巴氏杆菌、炭疽杆菌、厌氧芽胞杆菌、猪丹毒杆 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八种。
第二章
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的 微生物。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微生物类别
细菌 霉形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病毒
在无生命的培 养基上生长
3、有囊膜的RNA病毒,成熟后以芽生方式通过细胞 膜时,就带有这种胞膜成分,并产生刺突。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
一、动物接种 可用作分离和增殖病毒、制造病毒 抗原和病毒疫苗以及病毒实验研究。
优点:操作方便易行、经济。 缺点: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病毒不能很好地生长。 二、鸡胚培养 可用鸡胚制备某些病毒抗原、疫苗。 优点:病毒易于增殖,容易采集和处理;且来源充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感染:
(一)溶解性相互作用
(二)转化性相互作用
动物微生物
绪言
• 一、微生物:是一类繁殖快、分布广、体形微 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 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 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
• 1、微生物可分: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 体、支原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和病毒八大类。
• 2、原核细胞型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真菌细胞的胞浆中有多种细胞器,细胞核有核 膜与核仁,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细菌、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第四节 主要病原细菌
主要病原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杀 性巴氏杆菌、炭疽杆菌、厌氧芽胞杆菌、猪丹毒杆 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八种。
第二章
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的 微生物。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微生物类别
细菌 霉形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病毒
在无生命的培 养基上生长
3、有囊膜的RNA病毒,成熟后以芽生方式通过细胞 膜时,就带有这种胞膜成分,并产生刺突。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
一、动物接种 可用作分离和增殖病毒、制造病毒 抗原和病毒疫苗以及病毒实验研究。
优点:操作方便易行、经济。 缺点:受机体免疫力的影响,病毒不能很好地生长。 二、鸡胚培养 可用鸡胚制备某些病毒抗原、疫苗。 优点:病毒易于增殖,容易采集和处理;且来源充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变态反应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免疫应答的组成
01
02
03
免疫系统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是机体识别 和清除抗原物质、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生理功能。
抗原
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 质,包括外源性抗原和内 源性抗原。
抗体
指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 疫球蛋白,能够与抗原特 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变态反应的发生率。
动物变态反应的防治策略
避免接触过敏原
通过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 风险。
药物治疗
针对已经发生的变态反应,采取药物治疗,如使 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免疫调节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 率,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益生菌等。
05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案例分析
深入了解变态反应的机制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和影响因素。
寻找特异性治疗措施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寻找特异性治疗措施,提高治疗 效果。
加强预防和保健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加强预防和保健意识,减少变态反应的发 生。
THANKS
感谢观看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 疫学课件-变态反应
目录
• 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 变态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 动物中的变态反应研究 • 变态反应的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特点
也称为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 原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 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 反应。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免疫应答的组成
01
02
03
免疫系统
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是机体识别 和清除抗原物质、维持内 环境稳态的生理功能。
抗原
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 质,包括外源性抗原和内 源性抗原。
抗体
指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 疫球蛋白,能够与抗原特 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变态反应的发生率。
动物变态反应的防治策略
避免接触过敏原
通过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 风险。
药物治疗
针对已经发生的变态反应,采取药物治疗,如使 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免疫调节
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 率,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益生菌等。
05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案例分析
深入了解变态反应的机制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和影响因素。
寻找特异性治疗措施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寻找特异性治疗措施,提高治疗 效果。
加强预防和保健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加强预防和保健意识,减少变态反应的发 生。
THANKS
感谢观看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 疫学课件-变态反应
目录
• 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 • 变态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 动物中的变态反应研究 • 变态反应的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变态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的特点
也称为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同一抗 原再次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 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 反应。
动物微生物学全套课件
梭状杆菌(破伤风)
(弧菌)螺旋菌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功能: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屏障保护细菌;物质交换;抗原性。 主要成分:G+;G- 2、细胞膜(胞浆膜): 概念:细胞膜;间体(中介体) 成分: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 功能:选择性的吸收和运送物质;是细菌细胞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传递 信息;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3、细胞浆(细胞质) 概念: 成分:许多酶系统、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等 功能:细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及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 4、核质 成分:DNA、蛋白质、磷脂等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遗传性状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 • • • • • 1、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⑴水:约占细菌湿重的80% ⑵氮源:氨基酸、蛋白胨等。 ⑶碳源:糖类 ⑷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铁 ⑸生长因子:B族元素、嘌呤、嘧啶
2、营养类型
• ⑴自养菌(无机营养菌):能以二氧化 碳、碳酸盐等简单的无机碳化合物作为 碳源,以无机的氮、氨或硝酸盐作为氮 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 ⑵异养菌(有机营养菌):必须利用有 机物作为碳源,利用蛋白质、蛋白胨、 氨基酸作为氮源,仅有少数异养菌能利 用无机氮化合物。 • 自养菌与异养菌的区别:
检查与防治
• 一、检查: • 1、采病料:血液、渗出物、乳汁、脓 汁。 • 2、直接镜检 • 3、分离培养与鉴定 • 二、防治:用敏感药物治疗。
链球菌
• 形态与培养
• 革兰氏阳性菌, 球形或卵圆形, 呈链状排列,幼 龄培养物中形成 荚膜,无芽孢与 鞭毛。
抗原构造及分类
• 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病毒颗粒病毒的形态病毒结构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一病毒的感染一病毒的感染??11溶解性相互作用溶解性相互作用??22转化性相互作用转化性相互作用??二病毒的增殖二病毒的增殖??11吸附吸附??22穿入穿入??33脱壳脱壳??44生物合成生物合成??55成熟与释放成熟与释放病毒组装释放时将动物的细菌膜作为自己的囊膜病毒的复制图示病毒侵染病毒的培养2细胞培养病毒颗粒第四节病毒的其他特性干扰现象
细菌—细菌的结构(动物微生物课件)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 胞质、拟核(核质)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胞壁
1.概念:
细胞壁是位于菌体的外层,内侧紧贴细 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 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胞壁
2.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
G+菌细胞壁结构
肽聚糖
(共有组分)
G-菌细胞壁结构
肽聚糖
(共有组分)
磷壁酸
G+菌细胞壁--肽聚糖
N-乙酰葡萄糖胺(G)
N-乙酰胞壁酸(M)
G+菌肽聚糖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溶菌酶、青霉素等能破坏G+ 菌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 均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 形或裂解,具有杀菌作用。
溶菌酶杀菌机制:溶菌酶能 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 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引起细菌裂解。
G+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以 肽聚糖为主,另外还结合 有磷壁酸。
一、G+菌细胞壁
肽聚糖
(共有组分)
磷壁酸
(特有组分)
1.G+菌细胞壁--肽聚糖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部分构成。
聚糖骨架
肽聚糖
(共有组分)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 聚糖骨架: 由N-乙酰葡萄糖胺(G) 和N-乙酰胞壁酸(M)两 种氨基糖交替间隔排 列,经β-1,4糖苷键联 结而成。各种细菌细胞 壁中的聚糖骨架均相 同。
①结晶紫初染
②碘液媒染
G―
G+
③95%乙醇脱色 ④复染液(番红)复染
三、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步骤 和结果判定:
菌体呈蓝紫色者 菌体呈红色者
革蓝氏阴性菌(G+) 革蓝氏阴性菌(G-)
革兰氏阳性菌(G+)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胞壁
1.概念:
细胞壁是位于菌体的外层,内侧紧贴细 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 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胞壁
2.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
G+菌细胞壁结构
肽聚糖
(共有组分)
G-菌细胞壁结构
肽聚糖
(共有组分)
磷壁酸
G+菌细胞壁--肽聚糖
N-乙酰葡萄糖胺(G)
N-乙酰胞壁酸(M)
G+菌肽聚糖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溶菌酶、青霉素等能破坏G+ 菌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 均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 形或裂解,具有杀菌作用。
溶菌酶杀菌机制:溶菌酶能 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 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引起细菌裂解。
G+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以 肽聚糖为主,另外还结合 有磷壁酸。
一、G+菌细胞壁
肽聚糖
(共有组分)
磷壁酸
(特有组分)
1.G+菌细胞壁--肽聚糖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部分构成。
聚糖骨架
肽聚糖
(共有组分)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 聚糖骨架: 由N-乙酰葡萄糖胺(G) 和N-乙酰胞壁酸(M)两 种氨基糖交替间隔排 列,经β-1,4糖苷键联 结而成。各种细菌细胞 壁中的聚糖骨架均相 同。
①结晶紫初染
②碘液媒染
G―
G+
③95%乙醇脱色 ④复染液(番红)复染
三、细胞壁结构与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步骤 和结果判定:
菌体呈蓝紫色者 菌体呈红色者
革蓝氏阴性菌(G+) 革蓝氏阴性菌(G-)
革兰氏阳性菌(G+)
动物微生物学(PPT36).pptx
第三阶段―――近代及现代微生物学
动物微生物学
绪言
三.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与贡献
1. 理论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应用价值
(1)微生物遗传理论的研究大大发展。 (2)组织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 (3)化学治疗药剂和抗生素的研究 。 (4)对抗体中的各类球蛋白的类型、形成以及细胞免
疫产生了认识的飞跃。
动物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类型
霉形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霉形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霉形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立克次氏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霉菌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病毒
物 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朊病毒(SAF)
动物微生物学
绪言
二.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形态学时期 第二阶段―――生理学及免疫学的奠基时期
绪言
三.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与贡献
2. 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及其应用价值
(1)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2) 标记抗原或标记抗体的应用 (3) 细胞培养、空斑技术、蛋白质及核酸的提纯 (4) 核磁共振仪的应用 (5) 分子克隆、PCR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
动物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动物 微生物教案
细菌外形与排列方式
动物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概念:细胞壁是细菌细胞外围的一层坚韧而 有弹性的膜。 2.结构: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约15~ 80nm。由肽聚糖、磷壁酸、多糖、蛋白质等组 成。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约10~15nm, 由外膜和周质间隙组成。外膜由脂多糖、磷脂、 蛋白质和脂蛋白等复合构成,周质间隙是一层 薄的肽聚糖。
动物微生物学
绪言
三.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与贡献
1. 理论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应用价值
(1)微生物遗传理论的研究大大发展。 (2)组织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 (3)化学治疗药剂和抗生素的研究 。 (4)对抗体中的各类球蛋白的类型、形成以及细胞免
疫产生了认识的飞跃。
动物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类型
霉形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霉形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霉形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立克次氏体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霉菌
动物 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病毒
物 生物教案
微生物的类型
朊病毒(SAF)
动物微生物学
绪言
二.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形态学时期 第二阶段―――生理学及免疫学的奠基时期
绪言
三.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与贡献
2. 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及其应用价值
(1)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2) 标记抗原或标记抗体的应用 (3) 细胞培养、空斑技术、蛋白质及核酸的提纯 (4) 核磁共振仪的应用 (5) 分子克隆、PCR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
动物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动物 微生物教案
细菌外形与排列方式
动物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壁
1.概念:细胞壁是细菌细胞外围的一层坚韧而 有弹性的膜。 2.结构: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约15~ 80nm。由肽聚糖、磷壁酸、多糖、蛋白质等组 成。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约10~15nm, 由外膜和周质间隙组成。外膜由脂多糖、磷脂、 蛋白质和脂蛋白等复合构成,周质间隙是一层 薄的肽聚糖。
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分类
动物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动物相关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以及它们对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微生物对动物的重要性
促进动物消化
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动物消化食物,释放更多的营 养物质供动物吸收。
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
一些微生物能够合成动物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增强免疫系统
一些微生物可以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 抵抗力。
供有力支持。
代谢组学
通过检测动物微生物组的代谢产 物,揭示其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 的作用,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提供新思路。
蛋白质组学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动物 微生物组中蛋白质的表达和调控, 深入了解微生物与动物的相互作
用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微生物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动物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需 要深入研究耐药机制及解决方案。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 对宿主细胞的识别、粘附、侵入、复制、扩散和免 疫应答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接触 ,如交配、舔舐、咬伤等途径 传播病原微生物。
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污染的环境、饲料、 水源等媒介物传播病原微生物 。
空气传播
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动物微生物学简介 • 常见动物微生物种类 • 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 动物微生物的致病性 •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 • 展望动物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01
动物微生物学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其与动物之间相互关 系的科学。
动物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动物相关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以及它们对动物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微生物对动物的重要性
促进动物消化
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动物消化食物,释放更多的营 养物质供动物吸收。
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
一些微生物能够合成动物所需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增强免疫系统
一些微生物可以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 抵抗力。
供有力支持。
代谢组学
通过检测动物微生物组的代谢产 物,揭示其在动物健康和疾病中 的作用,为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
疗提供新思路。
蛋白质组学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动物 微生物组中蛋白质的表达和调控, 深入了解微生物与动物的相互作
用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微生物耐药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动物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需 要深入研究耐药机制及解决方案。
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 对宿主细胞的识别、粘附、侵入、复制、扩散和免 疫应答等过程。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接触 ,如交配、舔舐、咬伤等途径 传播病原微生物。
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污染的环境、饲料、 水源等媒介物传播病原微生物 。
空气传播
动物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动物微生物学简介 • 常见动物微生物种类 • 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 动物微生物的致病性 •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 • 展望动物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01
动物微生物学简介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动物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其与动物之间相互关 系的科学。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广、种类多
– 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土壤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圈、大 气圈直至岩石圈,到处都有微生物家族的踪迹。
– (1)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在人体肠道中,经常聚 居着100~400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估计它们的个体 总数大于 100万亿,重量约等于粪便干重的 1/3。 – (2)万米深海底部的耐热硫细菌,它们以地壳中逸出 的硫化氢气体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在厌氧条 件下营自养生活; – (3)几万米高空中的微生物, 70年代末,人们用地 球物理火箭从85km的高空采集到处在同温层和大气中 层的微生物。
三、微生物学发展史
1、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时期) 2、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时期) 3、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时期)
4、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时期)
1、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期)
细菌冶金 沤粪肥田 提倡轮作 防重与治 刮骨疗毒 种痘防花
麦曲治泻
制曲酿酒
2、形态学发展阶段 初创期
1664年,英国人虎克用于观察霉菌的单筒复式显微镜
青霉素生产菌的产量变异,据记载, 1943年时,每毫升青 霉素发酵液中该菌只分泌约 20单位的青霉素,40余年来.通 过世界各国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 异逐渐累积,其发酵水平每毫升已接近10万单位. 上述例子 可认为是微主物对人类的一种有益变异,但实践中常遇到有害 变异,如医疗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对抗生素所产生的抗药性变异 。
禽流感病毒
二、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生长旺、繁殖快
体积小,面积大
• 任何体积的物体。如对其进行三维切割,则切割的 次数越多.所产生的颗粒数目也越多,颗粒的体积 就越小.这时,如把所有颗粒的总面积相加,则其 数目将极其可观、若称单位体积所占有的面积(即 “面积/体积”)为比面值,则随着物体的体积缩 小,其比面值就随之增大。例如。1个典型的球菌 ,其体积仅1um3左右,可是。其比面值却极大。这 样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的系统,就是微生物与一切大 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也是赋于微生物具有五 大共性的本质所在。
列 文 虎 克
1676年首先发现细菌
列 文 虎 克 自 制 的 显 微 镜
3、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期
)
本期特点、促进本期发展代表人物和重要事件
1.建立技术 2.寻病原菌 3.描述生理 4.客观对待 5.独立学科
1.人类瘟疫 2.马铃薯疫病
法 国 巴 斯 德
巴斯德的功绩
适应强,易变异
• 适应强 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所 具有的惊人适应力,堪称生物界之最。
例如: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甚至在300 ℃的高 温条件下正常生长;大多数细菌能耐0~ - 196 ℃ (液 氮)的任何低温,甚至在-253 ℃ (液态氢)下仍能保持 生命;一些嗜盐菌甚至能在32%的饱和盐水中正常生活; 许多微生物尤其是产芽胞的细菌可在干燥条件下保藏几十 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氧化硫的硫杆菌是耐酸菌的典型 ,它的一些菌株能生长在pH0.5的 H2SO4中;有些耐碱的微 生物如脱氮硫杆菌的生长最高出pH值为10.7,有些青霉和 曲霉也能在pH9~11的碱性条件下生长。
绪
言
• 微生物的定义
• 微生物的特点
• 微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微生物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 动物微生物的任务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 1.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于光学
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 包括八个种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 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和病毒。 • 2.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称为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
易变异 微生物的个体一般都是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非细 胞的,它们通常都是单倍体,加之它们具有繁殖快、数量多和 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即使其变异的频率十分低,也可 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微生物易变异,对人类有利 方面,可从不良菌种诱变为优良菌种,大大提高质量、数量; 不利方面,使优良菌种退化成劣质菌株,或者突变一个人类不 能对付的菌株而遭灾 。
大肠杆菌2 — 0.5um -----芝麻长1500个杆菌; 头发宽60 — 80个杆菌;苋菜子重50亿个杆菌.
吸收多,转化快
• 3克重的地鼠吃一倍体重的食物/天 • 2克重的风鸟吃两倍体重的食物/天
• 1个大肠杆菌吃2000倍体重的糖/小时
• 食谱:无机物、有机物、毒物、氰化物 、农药、塑料、岩石、玻璃„ „
种类多
–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植 物约有50万种,微生物约有10万种 – 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2)代谢产物种类多
(3)微生物的种数多
生长旺 繁殖快
• 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和繁殖速度。
• 大肠杆菌,其细胞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每分裂1 次的时问是18~20分钟、如按每20分钟分裂1次计 ,则每小时可分裂3次,每昼夜可分裂72次,后代 数为; 4 722 366 500万亿个(重约 4 722吨) ,48小时为22×1046个(约等于4 000个地球重) 。 • 分裂时间:乳酸菌28分钟、根瘤菌110分钟、光合 细菌144分钟、硅藻17小时、草履虫10.4小时。
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命名;微生物环境条 件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控制微生物生命活动 的方法.
大 肠 杆 菌
支原体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常见动物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痘病毒、犬温热病
毒、禽流感病毒、马立克氏病毒、鸭瘟病毒
• 口蹄疫病毒
•
狂犬病病毒
其它特点
• 易培养 很多微生物极易生长,在许多天然物质 上都可以生长,也可以大量人工培养。不利方面 ,使优良菌种退化成劣质菌株,或者突变一个人 类不能对付的菌株而遭灾。
• 易污染 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 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入或沾染的现象。故夏天 的食物很容易变质、变酸、变味。在发酵工业、 酿造工业(如味精生产中)最可怕的是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