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文章摘要】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中国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B56【文章后源】医学美容教育网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医诊断学的病因辨证主要有哪些呢?一、六淫六淫属于外感病因,六淫指异常的引起人类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之气。

二、火证火与热同类,都为阳盛之象,故火热常常混称。

进一步比较,火与热仍有所区别。

一般说来,热轻而火重。

温为热之渐,火是热之极。

由于温邪也是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温热又常并称。

火、热、温邪致病,常有易伤阴津,动风、动血等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眠,神昏谵语,甚则躁扰发狂。

或生疮疡疗毒,或吐血,衄血,发斑疹。

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病机分析火、热、温邪入气分则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火热入营血,则烦躁不眠,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疹;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甚至躁扰发狂;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则生疮疡疗毒;舌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候。

三、燥证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为娇脏,最易伤肺。

燥邪致病常有凉燥、温燥之分。

主要临床表现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烦,舌干苦黄,脉浮数。

凉燥: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脉弦涩。

病机分析温燥多因初秋气候炎热、干燥,燥与热相合迫于肺卫,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证。

燥伤津液,则见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心烦;燥伤肺系,可见干咳少痰;舌干苦黄,脉浮数,都为燥热之象。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通过对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病因辨证等内容。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一、望、闻、问、切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方法。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赤、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因病机;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等症状来进行初步诊断;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病史,进一步掌握病因病机;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

这四种诊法相互结合,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分析提供必要的资料。

二、病机分析病机分析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环节。

病机分析是指通过病因的影响,导致人体失调,从而产生疾病的机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具体的病机,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三、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脏腑组织相互联系,协调人体生理功能。

病变导致经络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最终发展为疾病。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中的关键环节。

病因辨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包括外感、饮食不当等,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等。

通过对病因的辨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因,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病机分析、六经辨证和病因辨证等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病因辩证

病因辩证

第四章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

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所谓“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

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

“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

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

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

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

因此,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

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

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第一节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侧重于从病因入手,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机理,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调节整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病因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病因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对于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病因的多样性使得中医着重于辨证,即通过观察症状、问诊和望诊等方法,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

二、辨证的精髓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信息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

中医辨证着重于总结和归纳疾病的共性表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病机、病位和病情。

通过辨证,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的方向。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搏等来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况;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病机、病位。

三、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治疗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刺激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等。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来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药熏蒸则是通过将药物熏蒸在患者周围的空气中,让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通过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复杂而又精细的学问。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惠牧畜牧兽医中兽医及中药篇2009-02-14 11:45:4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外感病因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

(1)风自然界正常的六气之风,称为“和风”,反常之风称“邪气” 、“贼风”。

1)风邪的性质风性轻扬动速,升发开泄,善行数变,主动摇,为六淫之首。

2)致病特点起病急,消退快,病程短,急剧多变,肢体动摇,病位游走不定,常挟寒、热、燥、湿之邪共同致病。

3)常见风证有外风、内风区别。

外风多邪贼风所致;内风则由脏腑内生。

①伤风:风邪侵害体表阳虚的病证,证欠发热、恶风、脉浮缓等表证,或见鼻流清涕,咳嗽等症,治宜疏风解表,方用桂枝汤。

②风寒:风寒两邪合并侵袭体表的病证,证见恶寒、发热、耳鼻发凉,鼻流清涕,咳嗽,肢痛难行,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

③风热:风热两邪合并侵袭体表肺卫,证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肿痛,鼻脓黄稠,咳嗽气粗,口干舌红,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解毒散。

④风痹:以风邪为主侵害经络的风湿症,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四肢轮流瘸拐。

治宜祛风和血,除湿通络,方用防风汤(防风、独活、羌活、当归、乌药、甘草等)。

⑤风疹:风邪侵袭肌肤的病证,证见皮肤瘙痒,漫无定处,全身体表起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疹块。

治宜祛风清热,常用荆芥、防风、地肤子、甘草等药。

⑥内风证主要与肝病有关,或因血虚阴液亏损所致。

证见肢体动摇动作如肌肉震颤、痉挛、抽搐等症。

治宜清肝、滋阴补虚,方用四物汤,阿胶鸡子黄汤等。

(2)寒分外寒、内寒。

外寒指外界寒冷之气;内寒又称里寒,指机体自身阳气虚衰。

1)寒邪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主痛。

2)致病特点形寒畏冷,耳鼻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口色淡白或清白,头身肢节疼痛,筋肉关节拘急痉缩,脉紧无汗。

3)常见寒证①外寒证:寒邪伤及肌表,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伤及经络、筋骨,以关节疼痛为特征,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畜体,表现风寒表证。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

中兽医的病因辩证及方剂选择——惠牧畜牧兽医中兽医及中药篇 2009-02-14 11:45:42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外感病因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

(1)风自然界正常的六气之风,称为“和风”,反常之风称“邪气” 、“贼风”。

1)风邪的性质风性轻扬动速,升发开泄,善行数变,主动摇,为六淫之首。

2)致病特点起病急,消退快,病程短,急剧多变,肢体动摇,病位游走不定,常挟寒、热、燥、湿之邪共同致病。

3)常见风证有外风、内风区别。

外风多邪贼风所致;内风则由脏腑内生。

①伤风:风邪侵害体表阳虚的病证,证欠发热、恶风、脉浮缓等表证,或见鼻流清涕,咳嗽等症,治宜疏风解表,方用桂枝汤。

②风寒:风寒两邪合并侵袭体表的病证,证见恶寒、发热、耳鼻发凉,鼻流清涕,咳嗽,肢痛难行,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

③风热:风热两邪合并侵袭体表肺卫,证见发热重,微恶风,咽喉肿痛,鼻脓黄稠,咳嗽气粗,口干舌红,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方用银翘解毒散。

④风痹:以风邪为主侵害经络的风湿症,证见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四肢轮流瘸拐。

治宜祛风和血,除湿通络,方用防风汤(防风、独活、羌活、当归、乌药、甘草等)。

⑤风疹:风邪侵袭肌肤的病证,证见皮肤瘙痒,漫无定处,全身体表起大小不等的丘疹或疹块。

治宜祛风清热,常用荆芥、防风、地肤子、甘草等药。

⑥内风证主要与肝病有关,或因血虚阴液亏损所致。

证见肢体动摇动作如肌肉震颤、痉挛、抽搐等症。

治宜清肝、滋阴补虚,方用四物汤,阿胶鸡子黄汤等。

(2)寒分外寒、内寒。

外寒指外界寒冷之气;内寒又称里寒,指机体自身阳气虚衰。

1)寒邪性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主痛。

2)致病特点形寒畏冷,耳鼻四肢发凉,大便不干,小便清长,口润不渴,口色淡白或清白,头身肢节疼痛,筋肉关节拘急痉缩,脉紧无汗。

3)常见寒证①外寒证:寒邪伤及肌表,以恶寒、发热为特征;伤及经络、筋骨,以关节疼痛为特征,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畜体,表现风寒表证。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

中医辩证内容有什么中医除了八纲辨证之外,还有一些别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行医、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对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些辨证方法之间还有很紧密的联系,其中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属于外感病辨证;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属于杂病辨证。

(1)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把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三阳六部分,三阴分别为太阴病症、少阴病症和厥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三阳分别为太阳病症、阳明病症和少阳病症,以六的病变为基础。

其中,太阳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阳明病症包括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少阳病症包括手少阳三焦证和足少阳胆证;太阴病症包括手太阴肺证和足太阴脾证,少阴病症包括手少阴心证和足少阴肾证,厥阴病症包括手厥阴心包证和足厥阴肝证。

(2)病因辨证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它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特点和症状,来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

它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七情、六淫、外伤和饮食劳逸。

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主要是通过引起阴阳气血的变化来导致疾病;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包括金刃、虫兽、跌扑所伤;饮食劳逸指的是饮食、劳逸和房事所伤。

(3)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疾病分为四种证候,每种证候都表示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还表示不同的病变部位。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卫分病症,病在皮毛和肺;气分病症,病在胃肠、胆、胸;营分病症,病在包络或心;血分病症,病在肝肾。

(4)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也是关于温热疾病辨证的方法,它包括温病的三个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症。

上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颠倒、邪入心包等,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黄黑等,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神倦、口干、舌燥、耳聋、手足蠕动等。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因辨证概述(一)病因:病因是中医病证的起因和发生之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在病因中,“外感”、“内伤”、“情志”和“饮食”是中医辨证的四大基本病因范畴。

其中,“外感”是指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内伤”是指内伤情志所致的疾病,“情志”是指情感所致的疾病,“饮食”是指饮食不节所致的疾病。

(二)病机:病因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失常、组织结构损伤、内环境紊乱,从而形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病机。

病机包括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津液精微的生成运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病因辩证:病因辩证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因与病机的关系,辨别出疾病的病因,从而对疾病进行分类和确定病因特点的诊断方法。

病因辩证主要包括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饮食病因。

二、外感病因辩证(一)概述:外感病因是指因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外邪包括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外感病因主要表现为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寒邪:多因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停留、穿着不合适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重、发热轻、疼痛缓解等。

2. 暑邪:多因在炎热环境中暴晒或剧烈运动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恶寒轻、发热重、疼痛明显等。

3. 湿邪:多因潮湿环境居住或淋雨受湿引起。

辨证要点为身重困倦、头晕目眩、胸闷痰多等。

4. 燥邪:多因气候干燥、居室干燥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喘咳干燥、嗓子疼痛、便秘尿短等。

5. 风邪:多因气候风大、吹风受凉等引起。

辨证要点为头痛脖子疼、四肢酸痛、恶风怕冷等。

(三)治疗原则:外感病因辩证的治疗原则为解表祛邪,根据病情寻找治疗方法。

三、内伤病因辩证(一)概述:内伤病因是指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表现为里证,如消瘦、气短、倦怠、食欲不振、口干等。

(二)病因分析及辩证要点:1. 情志失调:多因郁怒伤肝、喜乐伤心、思虑伤脾、恐惧伤肾等引起。

病因辨证学习课件

病因辨证学习课件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的指导下,对 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 具体病因的思维过程和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它可看作是八 纲辨证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因。从病因的来源和发病的病位看,病因 可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三大类。
18年
8
【辨证要点】

确定本证的基本依据是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 暖、苔白滑。实寒证寒从外入,起病突然,恶寒 而得温不解,疼痛较剧,脉紧有力;虚寒证阳气 衰弱,寒从内生,起病徐缓,畏寒而得温可解, 疼痛较轻,脉弱无力。
9
18年
(三)暑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暑 淫证候,简称暑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多头昏,烦渴喜 冷饮,神疲气短,肢倦乏力,胸闷懒言,食少呕 恶,小便短黄灼热,舌红苔黄少津,脉虚数;或 壮热昏仆,神昏谵语,面红气粗,头痛项强,四 肢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滑数。暑邪挟湿者,兼 见湿邪停滞之象。
(一)风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风淫证候, 亦称为外风证。 【临床表现】 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 喷嚏,咽喉干痒或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或皮肤瘙 痒、瘾疹、局部麻木;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或口 眼喎斜、颈项强直、口噤、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 动等。此外,风邪还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突然面 睑浮肿等症状。
18年
5
【辨证要点】

外风证的辨证要点为恶风、汗出、喉痒、脉浮, 或瘙痒瘾疹,或肢体异常运动,以及症状出没无 常、变化迅速等临床特点。
6
18年
(二)寒淫证候

【基本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寒 淫证候,亦称为外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或肢 体拘急,无汗,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而润,脉浮 紧等;或恶寒肢冷,胸、腹、腰、背冷痛而喜温, 神静蜷卧,咳喘痰白量多而易咯出,呕吐清涎, 泄泻清稀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面色苍白或青 灰,舌淡紫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世界所瞩目的宝贵财富。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准确辨别病因和病机,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聚焦于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方面的要点。

一、湿热病因辨证与治疗湿热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由于湿邪和热邪侵袭人体而引发。

湿热一般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热邪上升,导致症状如热痛、疮疡不溃等。

治疗湿热主要从清热、利湿、化痰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等功效。

二、寒邪病因辨证与治疗寒邪是指外界寒冷的气候因素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

寒邪入侵后会使人体阳气不足,导致症状如寒痛、寒凝、经络不通等。

治疗寒邪要从温阳、祛寒、活血通络的角度出发。

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熟地黄等,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三、血瘀病因辨证与治疗血瘀是指机体血液循环障碍,血流缓慢或瘀滞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血瘀的治疗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祛瘀通络来改善血流状况。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湿热寒邪血瘀等病因辨证与治疗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

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机体康复。

因此,加强对中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本文中的用药仅为示例,具体用药需根据医生的诊断与判断来决定。

中医药治疗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这些理论的探究与应用,让中医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学科之一。

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机制,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根本不同,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环境、情绪、遗传等均可引起疾病,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障碍等身体失调状态。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的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通过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达到治疗效果。

举个例子:经期不调,中医认为是气血失调、经络淤滞所致,因此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从调节体内的气血流动入手,治疗经期不调。

在辨证论治中,中医强调的是因病施治、因人制宜。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体内表现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望、闻、问、切。

望就是观察,从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闻则是听,从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方面了解其情况。

问是询问,通过与患者交谈深入了解其病情。

切则是诊脉,观察患者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能够精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征,采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式进行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认为药食同源,一些常见食物中具有调节身体的作用,例如红枣、姜、蒜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身体的保护和调理。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不断完善和修正的,中医界的传承者们不断挖掘中药的性能和用法,并将现代科学的成果,如病理、生理、生化学等,应用到中医理论中,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的需求。

总之,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不同于现代医学只注重对症治疗,中医则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环境来治疗疾病,赢得了许多患者的信任和拥护。

虽然中医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不同,但它的治疗效果已经被广泛验证,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病因辩证知识点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总结

病因辩证知识点总结一、病因的概念所谓病因,就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 病因的分类(1)外因——指那些在人体外界引起并直接影响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因素。

例如,风、寒、暑、湿、燥、火、湿热等;(2)内因——指人体内在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3)其他外因——还有异常的生活习惯,如生活饮食不规律、过量劳累、情志不遂、毒物、放射线等。

2. 病因与发病的关系病因和发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病因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个体处于有病倾向的状态,当条件成熟时,疾病就发生了。

3. 发病的必要条件(1)人体处于一定的病变易感状态;(2)必要的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

二、病因的辨析病因辨析主要是辨明病因的性质、特点和轻重缓急,以确定治疗的重点。

1. 病因的性质(1)外感因素——指外感六淫邪气。

如感受风寒、风热、风湿、湿热、燥热;(2)内因素——指体内因素以及饮食、情志造成的病因;(3)其他因素——指放射线、化学药物等特殊因素。

2. 病因的特点(1)发病原因的一定性质;(2)发病原因对人体的不同影响;(3)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3. 病因的轻重缓急(1)导致急病的病因;(2)致病较重的病因;(3)多因共病的病因;三、病因辨证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因密切相关,病因辨证是初步判断疾病的本质在何处,疾病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在何处。

1.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1)病因和病机具有连续性;(2)病因决定病机;(3)即使相同的病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理。

2. 病因与证候的关系(1)病因的辨明对指导证候辨析起着重要的作用;(2)病因决定证候的性质与变化;(3)病因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影响和转化。

四、疾病的病因辩证治疗1. 病因辩证与治疗原则(1)辨明病因为防,辨明病机为治;(2)疾病的治疗要从病因着手,改变病因,以消除病机;(3)不同病因的疾病应有不同的治疗措施。

2. 风寒病因辩证治疗(1)辨证要点:强调风寒的致病特点;(2)治疗原则:以祛风散寒为主;(3)常用方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三) 气滞类证
二 气逆证 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或咳嗽喘息等,为肺气 或咳嗽喘息等, 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 或咳嗽喘息等 上逆;或呃逆嗳气呕吐恶心,为胃气上逆; 上逆;或呃逆嗳气呕吐恶心,为胃气上逆;或头痛 眩晕,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晕厥吐血, 眩晕,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或晕厥吐血,为肝气上 升发太过。 逆,升发太过。 辨证依据:以咳喘、呕吐、呃逆等为主要表现。 辨证依据:以咳喘、呕吐、呃逆等为主要表现。 三 气闭证 气机闭塞——神昏,晕厥,肢厥,或绞痛,二便闭, 神昏, 气机闭塞 神昏 晕厥,肢厥,或绞痛,二便闭, 脉实等。 脉实等。 辨证依据:以突发神昏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 辨证依据:以突发神昏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 实为主要表现。 实为主要表现。
气血津液辨证
(二) 血虚类证
一 血虚证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濡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濡——面、唇、睑、舌、爪 面 甲等淡白无华,或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多梦, 甲等淡白无华,或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多梦,健 忘;手足麻木,皮肤干涩,妇女经少色淡,月经衍期, 手足麻木,皮肤干涩,妇女经少色淡,月经衍期, 闭经,脉细无力。 闭经,脉细无力。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肌肤粘膜淡白无华,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肌肤粘膜淡白无华,脉细为主 要表现。 要表现。
气血津液辨证
(一) 气虚类证
一 气虚证
元气亏虚,功能活动(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减 退——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等为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
二 气陷证
阴阳虚损
阴虚证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治疗方法,是通过辨别病因、辨别病机、辨别病位、辨别病势、辨别病变等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确定治疗策略和方案。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辨证主要从"辨证求因、辨证求证、辨证求治"三个方面进行。

其中,辨证求因即是要根据具体的病因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出病因类型,再结合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分型,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首先,根据病因分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

病因分型是指将疾病的病因按照标准进行归纳和分类。

在中医学里,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指感邪,比如风、寒、暑、湿等,而内因则是指体质、情志、饮食等内部因素。

在治疗时,根据病因分型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寒邪传入肺部,可以通过辛散发散的疗法来驱逐寒邪,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

其次,根据病因分型制定治疗策略,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一环。

治疗策略是指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学中,治疗策略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攻、温、利、补。

攻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辛热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直接攻击病灶,消除病因,达到治疗的效果。

温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温热的药物或温灸等手段,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利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通利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促进排泄代谢产物,消除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补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滋补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可以综合运用这四类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效果。

最后,根据病因分型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实施一环。

治疗方案是指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的分析结果,制定用药、针灸、推拿等具体治疗手段的方案。

在中医学中,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变等多个因素,并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便达到治疗的效果。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13
伤寒证、中寒证
伤寒证 ——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 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 。 又称外 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
太阳表实 证、太阳伤寒证等。 中寒证 ——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
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 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 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

11
临床表现
寒袭肤表 阻遏卫阳 内侵脏腑 遏伤阳气 ↓ ↓ 寒邪客肺 寒滞胃肠
→ 恶寒、身疼、无汗,脉 浮紧
→ 畏寒、肢冷、便溏尿清 、冷痛、拘急面白、苔 白,脉沉
→伤寒证 →中寒证
→ 咳喘、咯痰稀白 → 腹痛、腹泻、呕吐
12
辨证要点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 症状为主要表现
治则
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28
概念
火淫证候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谵妄、 狂越、脉洪数。
床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表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现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29
火、热、温邪
火、热、温邪的性质同类,仅有轻重、缓急等程度之别。
21
湿淫证
外湿侵袭 ——外湿 脾失健运——内湿
内外合邪而为病
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粘滞 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22
湿邪还可与风、暑、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而为风湿 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 证、湿痰犯头证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辩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 等为证候特点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兼燥热或湿热见症。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2、致病特点:
(1)以气机紊乱为特征。 (2)不同情志过激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不同。 (3)引起精神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 (4)病证的发作、轻重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3、临床表现:不同情志的过激所引起的病机和证候不同。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
肝风。 4、辨证要点: 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 两伤并重。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四)湿淫证候
1、含义:
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 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 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者为内湿证。
外燥证: 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精选ppt课件最新
7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精积与虫积辨证
—、食积辨证:
1、含义: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的病因与病机。 2、致病特点:
①导致胃的通降失和 ②食积不化产生异常气味 ③饮食久停,可进而损伤脾等
3、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证和食滞肠道证的症状表现。
4、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纳呆厌食,排便臭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平熄内风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有何关系?
• 疲劳是身体发给你的求救 信号,“过劳死” 是在疲 劳综合征的基础上发展、 恶化的结果。
• “过劳死”主要“青睐” 三种人:有事业心的人— —特别是“工作狂”;有 钱人——特别是只知消费 不知保养的人;有遗传早 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 人——特别是男性。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刺痛或发痒、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触痛、头 部重压感等; • 3)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丧失、说话困难、注意 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及睡眠障碍等。 • 前提是排除其他疾病,具备这样3条基本特征。
那么这就是——
• “最好的运筹学家偏 偏没筹划好自己的 人生”
• 浙大36岁博导因过 度疲劳病逝
哪些人易患疲劳综合征?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胖行动不便,肌肉松软,肢软乏力,动则气喘
2.5 饮食所伤辨证
基本概念
由饮食不节或脾胃运化腐熟失常,以致饮食停滞于胃 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食滞胃脘--胃脘胀满或作痛,嗳腐(fetid eructation)吞酸, 纳呆厌食,舌苔厚腻浊垢,脉滑有力
食滞肠道--脐腹胀满作痛,肠鸣矢气,大便不爽,或臭如
触遇即发,发即里证; 不同情志过激所伤害的脏腑及所引起的气血失调的倾向不 同; 常导致精神性症状及身心失调性疾病;
病证的发作、消失及轻重变化常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密切相
关。
临床表现: 2.3.1喜伤—喜笑不休,神情恍惚,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2.3.2怒伤--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气逆呕血,甚昏厥
全身表现
2.7 外伤辨证
基本概念:
主要指金刃、跌仆及虫毒等所伤。
致病特点: 起病突然、急速; 以局部组织、器官的不同程度的损伤为首要表现,如 局部疼痛、肿胀、青紫,或流血、筋断、骨折等;
病变严重程度差别很大,其轻重取决于外力或外物的
种类、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受伤部位及伤者体质等 因素。
温燥
口燥咽干唇裂,少涕,
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 口渴欲饮,便干尿黄,
发热有汗,咽喉疼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凉燥
舌苔干燥
寒发热,头微痛,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1.6 火(热)淫证候 Fire Syndrome
概念:外感火(热)邪所致的病证。
表现: • 风热犯表: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苔薄黄,脉浮数; • 邪热内燔:面红目赤,口渴,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脉洪数或 细数; • 热邪扰心、伤津、动血、动风、腐肉 --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越,痈脓
(1)导致本病的病邪是外火还是内火?为什么?
(2)用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解释各症状发生机制。
2.2 疫疠辨证 Pestilence Syndrome
基本概念:疫疠是中医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总称。 • 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临床表现:
燥热疫:以热毒充斥表里、脏腑,津血大亏为病机特点 症状:发热 头身疼痛 狂躁谵妄 或吐衄发斑
思考讨论题: 根据病因辨证,分析本病例的临床表现。
病案3
颜某,男,28岁。1958年8月上旬初诊。 主诉:发热、头身痛10天。 病史:病发热、头身痛,西医治疗10天无效,转来我处诊治。 诊时发热不退,头昏胀痛,身重沉困,四肢烦痛,心烦口渴。 腹痛脘痞胸闷,恶心呕逆,小溲短赤,大便不畅,午后发热加
重,身微汗出。
败卵,或便秘,苔微黄而根厚腻,脉沉滑 Syndromes Due to Retention of Food
2.6 虫积辨证
基本概念 虫积证:指某些寄生虫侵入人体耗损营血、阻碍气机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 胃脘嘈杂,大便失调,或吐虫便虫,或嗜食异物 睡中齘齿,面目虫斑,或发“蛔厥”
检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数。
思考讨论题:
患者感受了哪种病邪?分析本病的临床症状。
病案6
郑某,男,36岁。L975年7月25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15天,胸痛、咳吐脓血1周。 病史:15天前受凉后发热、咳嗽,未及时治疗。l周来高热不退,体温 40℃,咳嗽,胸痛,痰多黄稠。昨天清晨起咳吐大量脓血,腐臭 异常,面部热,汗多,日苦而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检查:胸部透视诊断为“肺脓肿”。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思考讨论题:
Hale Waihona Puke • 房劳过度 Syndromes due to indulgence in sexual activity 伤阴--骨蒸潮热,心悸盗汗,五心烦热 伤阳--阳痿早泄,遗精滑精,手足不温 伤精--眩晕耳鸣,神疲气弱,腰膝酸软疼痛 • 过逸少动
Syndromes due to lack of physical exercise
病案2
刘某,男,60岁,退休职工。1960年6月就诊。
主诉:腰腿关节疼痛10年。
病史:患腰腿关节疼痛已10年,痛有定处,遇寒病增。开 始有膝关节较重,左腿及腰痛稍轻。 1956 年以后,更 加冷痛沉重,麻木拘挛,下肢屈伸不利,以致不能下 地活动,须靠拐杖或搀扶移步。
检查:面黄滞晦黑。舌质暗红偏淡,苔薄灰白。脉沉细。
临床表现:
软组织挫伤:局部疼痛、肿胀、青紫、活动受限、压痛
体表创伤:伤口、流血、疼痛,可伴红肿热痛、脓溃 脱臼(dislocation)和骨折(bone fracture):局部肿痛、 拒按,功能障碍或关节固定 脏腑及其血管损伤:较轻者局部疼痛,压痛,少量出血, 脏腑功能轻度障碍 重者可致大出血、呼吸困难、神昏、
气脱直至死亡
思考题
1.何谓病因辨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试述六淫证候的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
病案1
陈某,女,16岁,学生。1975年2月1日初诊。 主诉:反复高热寒战、关节游走疼痛、一过性皮疹1年。 病史:去年元月下旬以来高热不时而作,可达40.5℃,每伴明显寒 战,历时数小时,汗出而热退,上下肢大小关节游走性疼痛。 伴肿胀而皮色白,面色苍白,咽痛不红,皮肤红斑时现时隐。 检查:血沉20毫米/小时,粘蛋白10.6毫克,白细胞计数34.3×109/升。 舌红,苔薄白腻而润。脉弦数较大。 思考讨论题: (1)患者感受了哪几种病邪?以哪种病邪为主? (2)病例中哪些症状与体征可以反映病邪的致病特点
猝然仆地不省人事,舌绛苔焦或生芒刺 湿热疫:以湿遏热伏,邪阻膜原,三焦气滞,传变多端为特点
症状:憎寒发热,嗣后但热不寒,午后热甚,头身
痛,或猝发黄疸,或神昏谵语,或痰喘肿胀, 舌质红绛,苔浊腻或白厚如积粉,脉濡数等。 以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为辨证要点。
2.3 情志内伤辨证
• • 基本概念:情志内伤: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过分突然、 强烈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失调而导致的疾病。 致病特点:
• 湿阻中焦----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欲呕,腹胀便溏
• 湿伤关节---关节痠痛重着,屈伸不利
2.1.5 燥淫证候 Dryness Syndrome
Symptoms and signs due to excessive dryness. 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表现: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有明显季节性)
表现:Sunstroke • 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 虚数。 • 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
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2.1.4 湿淫证候 Damp Syndrome
概念:外感湿邪引起的病证。
表现: • 伤湿---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 发热体 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 冒湿---首重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濡弱
思考讨论题:
患者感受了哪种病邪?该病邪人侵的诱因有哪些?
病案5
范某某,男,57岁。 主诉:发热、干咳4天。
病史:秋初久晴无雨,4天前始患头痛发热、无汗、干咳
少痰等症,经用桑菊饮等未能控制病情,继而气逆 而喘,体温高达39.2℃,咽喉干痛,咯痰带血而 粘,鼻干唇燥,口干微渴,皮肤干噪,神倦纳呆, 胸闷胁痛,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检查:面赤有油垢。舌质绛,苔黄。脉洪缓。 讨论题:
患者何种邪气为患?判断依据是什么?
病案4
丁某,男,45岁,干部,1999年4月20日初诊。
主诉:低热、头昏重、食少10天。
病史:本月8日下乡检查工作淋雨,次日发热不退(39℃), 住院治疗,各项检查无异常,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西药治疗后热势已减,但傍晚低热,入夜更甚(38℃ 左右),转中医治疗。诊时:低热不退,微恶寒,头昏 头重,胸闷不展,周身困重,四肢怠倦,不思饮食,稍 食则恶心欲吐,大便溏薄,小便混浊。 检查: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数。
2.1.1 风淫证候 Wind Syndrome
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外风证)。 表现: • 风袭肺卫--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鼻塞流涕,苔薄白, 脉浮缓;鼻塞,咳嗽等。 • 风袭水泛—突发眼睑、头面、四肢水肿,伴微恶风寒,小便短
少,脉浮。
• 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时发时止。 • 风中经络—颜面肌肤麻木,口眼喎斜、颈项强直、口噤、抽搐; • 风窜关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2.3.2忧思伤--食少倦怠,消瘦,健忘,心悸,失眠,反应迟 钝,表情淡漠;精神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少食 2.3.4悲伤—善悲欲哭,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2.3.5惊恐伤—怵惕不安,如恐人捕之,遗精滑精,二便失禁;
惊悸怔忡,胆怯,短气自汗,坐卧不安,多梦
2.4 劳伤辨证
基本概念:劳逸失度而伤人致病的简略语。 致病特点:


起病徐缓,逐渐加重,病程较长;
以伤及脏腑气血为主,其次可伤及筋肉、经络及关 节; 多表现为虚证和慢性病。
临床表现:
• 劳力过度:
Syndromes due to overstrain 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脉缓或细弱等. • 劳神过度:
Syndromes due to excessive thinking and anxiety 头晕眼花,心悸健忘,神思恍惚,心烦失眠,食少纳呆, 脘痞嗳气,腹胀矢气,便溏等症状。
第二节 病因辨证
•审证求因 •病因分类 外感:六淫、疫疠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遗传 其它:中毒、外伤
2.1 六淫辨证 Syndromes of the 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六淫致病共性: • 起病急,病程较短 • 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 • 与季节气候和环境有关 • 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