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教学提纲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2. 学会使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运用逻辑推理和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难点: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推导过程。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三角形模型、线段、尺子等教具。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2. 课前预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2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吗?2.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的线段,并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三角形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实践操作:3.1 教师出示一些线段,让学生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
3.2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3 学生汇报判断结果,教师点评。
4. 课堂小结:4.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2. 探究题: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观察并分析它们的三边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仍有欠缺,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针对此情况,教师可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讲解,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三角形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2. 准备练习题若干,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三角形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能总结出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 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小棒代表三角形的三边,摆出不同的三角形。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
3. 归纳总结:邀请学生上黑板,用几何语言归纳总结三角形三边关系。
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应用拓展: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如:在直线上任意取三个点,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程度。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物理学等。
2. 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的重要性,如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或判断三个点是否共线等。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实用6篇)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实用6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情境图。
政府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老师家直接到学校;从老师家经过政府再到学校,或者从老师家经过新华书店再到学校。
)师: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线路最快,但原因说不清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眼研究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2、大胆猜测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可以发现几个三角形?(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两个三角形)师: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师:根据大家的判断,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肯定吗?现在,我们就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用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第2篇教学理念: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稿教学提纲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边的关系》。
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事项,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今天是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页的内容,该内容是关于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教学。
本节《三角形边的关系》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初步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也为初中实验几何“基本图形”知识的获得做以铺垫。
这节课的学习,使三角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学情分析: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
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1)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测量出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方。
(2)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提出猜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证明勾股定理方法一:利用赵爽弦图证明展示赵爽弦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将大正方形的面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从而证明勾股定理。
方法二:利用面积法证明通过将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分别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各个部分的面积,从而证明勾股定理。
3、例题讲解出示一些简单的应用勾股定理求边长的例题,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3 和 4,求斜边的长度。
让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课堂练习安排一些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5、小组讨论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要登上一个 8 米高的建筑物,梯子的底部距离建筑物 6 米,梯子需要多长?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1)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2)强调勾股定理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点;2.能够简单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3.能够利用三边关系判断是否为三角形;4.能够初步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点;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简单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特点。
2.老师通过图形,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普通三角形。
2. 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1.老师通过图形,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记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点。
3.老师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练习应用1.老师出示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三角形,然后解释判断的依据。
2.老师出示求解三角形三边的例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思路。
3.老师让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讲解。
4.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题目,并且写出答案和解题过程。
然后相互交换作业,进行检查和讲解。
4. 归纳总结1.老师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和思路。
2.老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并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逐一解答。
五、温故知新1.回顾上节课内容,并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与上节课的联系和区别。
2.回答学生的提问和疑问,确保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有清楚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分类及其特点,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能够应用三边关系判断是否为三角形。
同时,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七、作业布置1.完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页中的练习。
2.设计一道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题目,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下节课交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如三角形的建筑、三角形的标志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2、新课讲授(1)提出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2)实验探究让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尝试围成三角形。
学生分组操作,记录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
(3)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
(4)得出结论经过讨论和分析,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巩固练习(1)给出一些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例如:3cm、4cm、5cm;2cm、2cm、5cm 等。
(2)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
比如: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 3cm 和 4cm,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4、课堂小结(1)回顾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容。
(2)强调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时的方法。
5、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用吸管或纸条制作不同长度的线段,再次验证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较复杂的取值范围问题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优秀5篇初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教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学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放幻灯片2-3放幻灯片4 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
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合作交流(8分钟)放幻灯片7 合作交流的要求。
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高效展示(8分钟)放幻灯片8 高效展示要求。
五、点评(约15分钟)展示完成后,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
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
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
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 变形练习。
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
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我们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包括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是能够运用这个关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三角形的模型和一些图示,同学们需要准备好纸和笔,用来做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来引入今天的课题。
2. 讲解:我会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我会用三根小棒来演示这个关系,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运用刚学的知识来解决。
我会逐一讲解答案,并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
4. 应用:我会给同学们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解决。
我会逐一讲解答案,并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图示和文字,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清晰地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回家后巩固今天学的内容。
题目包括:1. 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分别是多少长?2. 给定三根小棒的长度,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如果同学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尝试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比如给定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求第三边的长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阶段,我使用了实际的例子,即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的存在,并激发他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好奇心。
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边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三边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并证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的事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征。
2. 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讲解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讲解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观察、分析三角形的三条边,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4. 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运用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5.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 讲解不能构成三角形的情况:三条线段中,如果有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则无法构成三角形。
3.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用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并判断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_教案:《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_教案:《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原创教案:《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掌握勾股定理并会用它解决身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2.思想与方法:在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情况,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教学分析三、重点难点1.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过程.2.通过面积计算探索勾股定理.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计算面积为学生设计一个数学实验的平台,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演示勾股树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成功导入本节课题.(二)合作互动1.小组讨论活动一:动脑想一想观察下图正方形大小,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你能发现图中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1)正方形P的面积为,正方形Q 的面积为,正方形R的面积为.(2)你能发现图中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活动二: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共同讨论方法后再确立研究方向)(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正方形P的面积为,正方形Q的面积为,正方形R的面积为.(2)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试一试:① 在方格图中,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的直角三角形.② 再用刻度尺量出斜边长.③ 验证刚才的结论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让学生自己总结,并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达勾股定理的内容.1.展示评价2.质疑解难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注:(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已知其中的两边,就可以计算出第三边的长.C B A 例1 如图,在Rt△ABC中,已知∠B=90°,AB=6,BC=8,求AC. (三)拓展训练A c 1.如图,在Rt△ABC中,AB=c,BC=a ,AC=b,∠C=90°. b (1)已知a=6,c=10,求b; a C B (2)已知a=24,c=25,求b.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厘米和4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精确到0.1厘米)3.小刚准备测量一条河的深度,他把一根竹竿插到离岸边2米远的水底,竹竿高出水面1米,把竹竿的顶端拉向岸边,竿顶刚好和水面相齐,这河水的深度为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教师最后再作补充.(1数学家大会所用标志.2勾股定理是宇宙语言.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五)作业布置:导学个性化增删部分:在情景引入中融入数学文化,展示国际数学大会的会标,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深厚;知识结束后动态演示勾股树的形成,激发学生兴趣。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教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3)能够灵活运用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探究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兴趣;(2)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明确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概念和性质;(3)练习法:通过练习解决一些与三边关系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以下问题:(1)你能说出这个图形的名称吗?(2)这个图形有哪些特点?2. 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0分钟)(1)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
”(2)对称性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相对称的。
(3)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判断并解释三角形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30分钟)(1)教师板书三角形的边的关系:①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与三边关系相关的问题。
4. 进一步练习与巩固(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应用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5. 小结和延伸(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提醒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学生自己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三边关系解决,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并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知识训练。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生对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边关系的》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边关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够准确运用三边关系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掌握运用三边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三边关系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独立运用三边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1.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2.教学板书和彩笔。
3.教学PPT或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三边关系介绍1.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讲解三边关系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三边关系的运用。
第二节:三边关系应用1.讲解三边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让他们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第三节:课堂讨论和总结1.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的困难和方法。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三边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三边关系相关的题目。
2.思考三边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七、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三边关系的理解还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加强他们的掌握程度。
下节课我将加入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上就是本节课关于三边关系的教学计划,希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2. 能够运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并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2. 运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成。
难点:1.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理解与运用。
2. 证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PPT。
2. 三角形模型、尺子、剪刀等教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笔。
2. 提前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吗?环节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 引导学生观察教具中的三角形模型,提问:你们能发现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环节三: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 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定理和公理,尝试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证明方法。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证明方法。
环节四:运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成1. 出示三角形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成。
2.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3. 集中讲解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1.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巩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运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给定三角形的形成。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三角形形成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1《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材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图形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难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活动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三角形模型、尺子、剪刀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三角形模型和工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验证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程度。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性。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熟悉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构造法、割补法等。
-能够识别和判断勾股数。
-掌握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例题和图形,反复强调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和应用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并熟练运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问题的关键,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和证明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证明过程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构造直角三角形模型,演示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尝试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设立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讨论热情。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观察不够仔细,或者是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够强烈。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关系。这是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基本条件,也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基础。
-重点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几何意义,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设计实际情境题,如测量小河宽度、规划园林路径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在解决综合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强调三角形边的关系,确保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忽略这一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概念。三角形边的关系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是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关键,也是三角形稳定性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不可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展示三角》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并能运用逻辑推理证明该关系。
2.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画图和实际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感悟几何图形的特征。
3.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的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利用绳子和小木棍模拟三角形,演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角形边的关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提纲1、三角形按角分类有哪几种?2、按边分类有哪几种?3、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二.展示交流(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你们看,他正在做什么?(课件演示,课件内容为教材第82页小明上学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呢?这三条路线中哪条路线离学校最近?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这些路线我们不可能去用尺子一米一米的量出它的长短,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用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看,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的路线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走中间的这条路线,走过的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走过的路程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
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走第三条边长。
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实验1: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出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实验2:深入探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动手操作从纸条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看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把能组成三角形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在实验表格中。
出示表格:(单位:厘米)能组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你发现不能组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你发现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教案名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能够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材、教具、示意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直角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勾股定理。
2.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系?”请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Step 2 教学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1.展示示意图,说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即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直角边为a,另外两条边分别为b和c。
2.介绍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成立,即a^2+b^2=c^23.示意图中配合注释,说明为什么勾股定理成立。
4.进一步说明斜边c是直角边a和b的和,即c=a+b。
5.通过课堂演示,用绳子模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加深学生对三边关系的理解。
Step 3 典型例题讲解1.出示典型例题,解决三边关系的应用问题。
例题: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5 cm,另一直角边为3 cm,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解:根据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c^2=a^2+b^2,代入已知数据得5^2=3^2+b^2,化简得b^2=16,再开平方可得b=4因此,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另一直角边长为4 cm。
2.引导学生总结解决三边关系的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
Step 4 练习和巩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运用。
2.针对练习题答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指导和批改。
Step 5 展示应用1.出示三个编制木板的示意图,每个木板有四条不同长度的木材,请学生将三个木板组合成直角三角形。
2.让学生使用勾股定理和三边关系,判断哪个组合的木板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3.引导学生解释木板组合成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Step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已知两条边的长度,能否确定第三边的长度?为什么?2.请学生举例说明:如果已知两条边的长度,能否确定第三边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
瓦房店中心小学
四年级
吴艳双
【教学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
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
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
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
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谁来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
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你会围三角形吗?(会)我们在围三角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看来你一定
是个细心的好孩子)
4、如果老师任意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大胆地猜一猜(能---不
能)
5、想不想动手来围一围,验证自己的猜测。
(想)
6、现在拿出你的学具,来围一个三角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谁围的最快
最标准。
7、时间到,放下你手中的学具,无论你围成还是没围成都请坐好。
8、我们来汇报一下,请围成的同学举手(噢,很多)
9、请没有围成的同学举手,你们怎么没有围成呢?是不是老师给你们的时间太短
了?(不是)那是为什么呢?
10、老师来采访一位同学?
11、看来用任意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想知道
其中的奥秘吗?(想)
12、好,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三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拿出手中的尺子来量一量小棒的长
度,取整厘米(量好之后坐好)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三根小棒分别多长?(学生汇报)
3、到前面来给同学们展示,谁和他的数据一样,请举手,围成了吗?
4、还有谁也围成了,但是数据不相同,有和他一样的吗?请举手。
5、还有围成的吗?(5、10、15)
6、到前面展示给同学们看。
(能围成,动手围,不能围成说理由)
7、刚才我们看学具不明显,现在我们清电脑博士来帮忙,请看大屏幕。
(围成了
吗?你发现了什么?相加等于第三边)
8、继续汇报还有没围成的吗?
9、现在你知道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了吗?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10、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你们小组总结的特别到位)
11、同学们知道了两条段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
形,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讨论)
12、哪个小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13、在这小组同学的汇报中,我们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任意)
14、什么叫做任意啊?(随便)
15、谁能用具体的实例来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任意)
16、现在你们理解了吗?请打开书页,读一读记在心里
17、读一遍,这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
18、老师这里还有三条线段,a、b、c,我也不知道谁长,也不知道谁短,但肯定
不是0,它们具有什么关系,它们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总结的特别好,老师听说大头儿子也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想和同学们比一比,你们有信心吗?
2、说一说,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真聪明,掌声鼓励)
3、大头儿子拿着小木棍去商店。
你帮他选择一条合适的路。
4、选一选,大头儿子该选多长的合适呢?
5、大头儿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爸爸也奖励给他两根小木棍。
这是我国的国家大剧院,它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建造的,同学们好好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将来一定能设计出比它更宏伟的建筑。
四、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我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五、总结,我们是怎样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做了实验,得到了很多数据,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三角形边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试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老师也希望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也有更大的帮助。
六、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 b c
10 10 10 5 10 15 a+b>c
10 10 15 4 6 15 a+c>b
7 10 15 5 8 15 b+c>a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提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愿望
“关于三角形同学们已有初步认识,都知道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是关于三角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学生感到亲切、好奇,但问题没有明确指向,“先知”的学生不能随口说出。
接着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当
作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不加思考认为“能”,在仔细一想“不一定”。
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的愿望。
于是我设计了实验一:为每个人准备个三根小棒,而且每一个人的小棒不是一样的。
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
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必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
因此激起学生疑问后,教师适时组织数学实验来“解释”,这时学生抱着积极的心态来参加数学活动.学生进行实验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小组动手实验,用六组小棒围三角形,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表中。
(单位:厘米) ①10.10.10②10.10.15③7.10.15④5.10.15 ⑤ 4.6.16<6>5.8.15。
这一环节的教学,因为小棒较粗出现了误差,尤其是第四组5.10.15三根小棒在围三角形时,有的认为可以围成,有的认为围不成。
于是我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5.10.15这组小棒的动态围图过程,同时用5+10=15,15和15 两条边重合了,进一步说明这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这些操作、交流、探索、发现虽然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因此是十分有效的。
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通过亲自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这种动手实验、操作性强的课,学具的制作非常关键,对于小棒或纸条的粗细、长短、宽窄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加训练,注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