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以郡县制为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形式。

2.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于完善,郡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地方行政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

3.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尤其是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官僚化,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逐渐形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渐完善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迁,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演变的重要方面,各个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均有相应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集权不断加强阶段、封建体制逐渐瓦解阶段等。

在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中国的政治组织主要围绕诸侯国展开,政权分散,权力分散,政权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封建君主体制为主,政治机构庞杂,权力分散,相关部门主要利用分封制度来维护集权。

随着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走向集中化,政治组织也逐渐开始向相关部门集中。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统一政权,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政治机构得以集中,国家实现真正的统一。

秦始皇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两统一,建立起了严密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政治机构更加完善,权力更加集中。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达到鼎盛的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革,主要表现为集权得以巩固,相关部门实力增强。

宋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规范化,政治机构更加完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

宋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第一章历史背景1.1 古代行政管理制度古代行政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君主集权为中心,行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或国王手中。

在古代社会,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以行政命令和法令为主要手段,而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和程序也较为简单和粗糙。

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一言九鼎”,即君主的命令就是法律,而君主的权威高于法律。

1.2 封建时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封建社会是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重要阶段,在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以皇权与封建制度相结合。

在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为了维护统治和管理国家事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制度除了继承古代的行政管理制度,还加强了官僚制度、封建税收和土地制度等。

在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制度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封建行政管理模式。

1.3 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主要是指自16世纪中叶以来,在欧洲等发达国家逐渐建立并完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

在近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中,行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现代官僚机构;二是加强了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机制;三是加强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第二章现代行政管理制度2.1 行政管理制度的现代意义现代行政管理制度是指以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治理要求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绩效,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2.2 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现代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注重科学性和专业性,推行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二是注重民主化和法治化,加强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三是注重创新和改革,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四是注重效率和公平,确保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平性。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变化不止涉及国家政治制度,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时期,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地方官员和皇帝统治,省、县、乡、村等级制度是基础。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弊端。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干部选拔制度和任用标准,提高了官员素质,但依然无法根治腐败和官员权力滥用。

清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较为显著。

清朝分设六部和十三衙门,设立内廷和外廷两个行政管理机构,使得行政管理机构和监察机构分离,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同时,清朝重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公正公开,为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在近代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了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清朝末年以来,先后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极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行政管理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充分借鉴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大锅饭”等集体化措施,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国家资源。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里,以“权力下放”为核心的管理改革大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时代进步。

国家相对于社会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府职能逐步转移,公正效率大幅提高。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量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

从宋代“三省制”到明初“历制”,再到清朝时期的“六部衙门制”和“内廷外廷制”,历经千年的封建社会,在近代时期逐步顺应社会变革推陈出新。

它们共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公正和民主。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

在秦朝,地方行政权力主要由郡县官员负责管理。

1.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约300个县。

每个郡县都设有官员负责管理,包括太守、丞相等职位。

太守是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统筹管理本郡的军事、财政和民生事务。

丞相则是太守的副手,协助太守处理各项事务。

2. 六部制秦朝还实行了六部制,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这些部门分别负责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礼仪法规、军事组织、刑法司法以及工程建设等事务。

这种分工明确的六部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参考。

二、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其地方行政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1. 郡县制度的巩固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调整。

首先,汉朝增加了郡县的数量,将全国划分为13个郡和约1000个县。

其次,汉朝设立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县令,负责管理本县的各项事务。

这种设置既减轻了太守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 三公九卿制汉朝还引入了三公九卿制,即设立三公和九卿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其中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和司空,分别负责军事、民生和工程等事务;九卿则分别负责人事、户籍、礼仪、兵器、刑法、工程、农业、水利和医药等事务。

这种设置使得地方行政机构更加严密和专业化。

三、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 都督府和州县制唐代设立了都督府和州县制度。

都督府是地方行政长官机构,负责统筹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军事、财政和民生事务。

而州县则是具体的行政单位,设有官员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这种设置既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

2. 宰相制唐代还设立了宰相制度,由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统筹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P16)“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2](P16),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P16)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其次是“三公”,为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协调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4](P273)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大夫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

“九卿”作为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则位于第三层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等,分别掌管皇室、警卫、礼仪、农业、司法、民族和外交事务等。

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的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执行。

可见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早期国家机构设置的一种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话题。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详细解答:1. 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的中国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被分为诸侯国,各个诸侯国由诸侯统治,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诸侯国内设有各级官员,如司马、司徒等,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诸侯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演变。

诸侯国内设有官吏,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如司马、司徒、司空等。

同时,各国内设有县、乡等地方行政单位,由县令、乡官等负责管理。

3.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度。

国家被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

郡和县的行政机构由官员负责,如郡守、县令等。

这一制度对地方行政进行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县制度(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国家被划分为若干个州,每个州下设若干个县。

州和县的行政机构由官员负责,如州牧、州刺史、县令等。

这一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规范性。

5.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州县制度(公元618年至1912年):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县制度。

国家被划分为若干个州,每个州下设若干个县。

州和县的行政机构由官员负责,如州官、县官等。

然而,在不同朝代,官员的名称和职责可能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封建制度、诸侯国制度、郡县制度、州县制度等不同的阶段。

这些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发展,也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些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改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和高效化。

行政管理制度变迁

行政管理制度变迁

行政管理制度变迁一、传统行政管理制度在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统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王朝、封建地主和封建官僚等组成部分。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行使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权力。

地方政府主要由封建地主和官僚贵族组成,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管理相对封闭、效率较低、腐败现象普遍等。

二、现代行政管理制度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行政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现代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变化而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现代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是权力分立、法治化、依法治国、公开透明、效率高等。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具有全面、复杂和多样的特点。

三、行政管理制度的多元化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行政管理制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行政体制的多样性、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管理技术的多样性等方面。

在这种制度下,政府的管理方式包括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四、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行政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适应和完善。

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包括制度建设的变迁、管理理念的变迁、管理方法的变迁、管理技术的变迁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行政管理制度朝着更加现代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五、未来行政管理制度的展望未来,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满足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新兴领域和新型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建设。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封建时代、夏商周时代、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宋元明清时代。

封建时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地方的行政管理主要依靠部落首领和领主进行。

他们在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拥有广泛的权力,被封建政权任命为地方官员,行使行政职能。

夏商周时代,中国进入了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夏朝时期,中国开始建立郡县制度,各地设立郡县,设立太守、县令、县宰等地方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而到了商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立了君、公、侯等不同职位的地方官员。

秦汉时代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随后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将郡县制和封建制相结合,设立了郡国制,并建立了该制度下的地方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各地的政权更加分裂,地方行政管理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

南北朝时期,北方各地采取郡县制,南方各地则采取州县制。

地方行政管理分散,权力更加分散到地方诸侯的手中。

隋唐时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隋朝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的集权化。

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相对稳定,设立了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并设立了相应的地方官员,实行选拔和考核机制。

宋元明清时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宋朝时期,推行分官制,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力从宰相手中转移到地方官员手中。

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力集中到行省之中。

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设立了道、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并设立相应的地方官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封建时代的部落首领和领主管理,到夏商周时代的郡县制,再到秦汉时代的郡国制,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分裂局面,再到隋唐时代的集权化,最后到宋元明清时代的相对稳定。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演变和发展,古代行政管理机制也呈现出了不断变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的角度,对古代行政管理机制的历程进行探讨。

一、古代行政管理机制的起源古代行政管理机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那时,人们还处于采集、狩猎、渔猎的阶段,社会组织还十分简单,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进化和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进入了农业时代,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并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农业社会中,社会组织开始呈现出等级制度,贵族开始兴起,社会阶层分化也愈发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制定一定的行政管理机制。

在古代的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行政管理机制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二、古代行政管理机制的演变1.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机制,起源于商朝和西周时期。

在那个时期,王政制度开始逐渐形成,行政管理机制也同步发展。

在周朝时期,国家将领导分为禅据制和分封制,禅据制是由天子直接领导的地方,分封制是由诸侯领导的地方。

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奠定了古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走向破灭,实行郡县制和特定的中央官员制。

汉朝时期,国家统治机构逐渐完善,官吏制度逐渐规范化,行政管理机制也逐渐走向完整。

到了唐代时期,行政管理机制逐渐发展成为了宰相制度和科举制度。

宰相在朝中权力较大,承担着国家最高行政管理的任务,而科举制度则是保证官僚的选官和考试制度。

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历史上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典范。

2.古代埃及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机制,古代埃及的行政管理制度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在早期,埃及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以部族制为主,社会结构组成也相对简单。

随着埃及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国家的管理机制开始逐渐完整。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行政管理制度的总称,涵盖了从古代封建社会到帝制社会的行政管理制度。

由于历代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和演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集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主导和控制。

最早的行政管理制度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在这些封建王朝中,统治者实行的主要行政制度是封建封爵制度。

封爵制度是封建统治者授予功臣或官员一定的土地和权益作为封爵,以达到控制和分配社会资源的目的。

同时,统治者还设置了各级官员来管理封土和处理政务事宜。

随着秦朝的建立,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实行的是郡县制度。

秦始皇将中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县,由郡县官员负责行政管理,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

同时,秦朝还设立了丞相、宰相等中央官职,负责全国的行政管理和政务处理。

汉朝时期,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武帝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并进一步分等级,设置了三公九卿等官职,以加强中央集权。

此外,汉朝还创设了太尉、御史等职位,以监察和审查官吏的行为,保证了行政管理的廉洁和公正。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繁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

唐朝采用了州县制度,将境内划分为州、县两个层级,设立了州官和县官负责管理行政事务。

同时,唐朝还开设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朝实行了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国家中央设有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行政管理,下设地方官和州县官。

此外,宋朝还成立了审官院,负责监察官吏的行为和处理行政争议。

明清时期,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

明朝实行州县制度,设置了知府和县官,增设了按察使和巡抚等官职,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监察。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地主为核心的世袭制。

封建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以县为基本单位,由县令或县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官员以封建地主的家族成员为主。

2. 中央集权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于一元化。

唐代开始实行县、州、府等多级行政区划制度,地方行政单位逐渐增多,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机构的任命与监督也更加严格。

3. 宋明时期:宋明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改革。

例如宋代开始试行州县制,对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明代进一步强化了州县制,并设立巡抚、提督等地方行政官员,提高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4.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在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些西方行政制度的元素。

清朝实行省、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区划制度,设立巡抚、总督等地方行政官员,但地方行政权力依然受到中央政府严格的限制和监督。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封建制向中央集权制发展,再到一定程度上引入了一些西方行政制度的元素。

随着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沿革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沿革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沿革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沿革可以从先秦时期开始追溯,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时期的演变。

先秦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君封候,下设诸侯国。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始建省县制,设缺吏,形成统一的官吏选拔体制和官员考核评价制度。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和统治机构的瓦解,分封制逐渐崩溃,官员职位逐渐由中央政府任命,告别了封建分封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南朝采用王侯制和地方建官制,北朝则建立行省制,并开展九品中正制,官员晋升靠考试。

隋唐时期,继承了前代的政治制度,开创出了科举制,形成了集中的封建中央政权。

宋元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备,政治机构也更加完整。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与前代基本相同,并逐步走向官僚主义。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演变不仅是随着时间延伸而变化的历史进程,也是因应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治理方式。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针对地方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古代社会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制度的起源、演变和主要特点等方面对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制度起源和演变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立县和乡等行政机构,保障行政管理事务的顺利进行。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不断发展和改革。

到了秦朝和汉朝的统一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更趋完善。

各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逐渐形成,根据中央政权的直接管理和监督,实现了对地方行政工作的有效管理。

地方官员按照权责清晰的原则进行任职,具有相应的行政职权和责任。

同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开始出现了分工细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

到了唐朝和宋朝时期,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更加细致和完善,行政区划得到了更科学的划分。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体现出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主要特点和功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和功能:1.权责分明: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注重权责的明确和分工的细化。

通过明确每个官员的职权和责任,确保地方行政工作的有序进行。

2.等级分明: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采取了多层次的等级制度。

官员按照级别划分,形成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实现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3.法律规范: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依法进行,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通过法律的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实行人事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注重人员选拔和任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化分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阶段:在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初形式是部落制度,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负责管理本族事务。

这种制度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家族、部落为单位进行自治管理。

2. 封建阶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制度。

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和行政权力不再属于一家私人,而是被分配给大门第家族拥有并行使。

大门第家族成为地方的决策者,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事务。

同时,地方行政区划日益清晰,各级官员层级分明,层层相嵌。

3. 官僚统治阶段:经过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趋向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向县域化发展。

每个县都设立一个知县,负责全县行政、军事、法律等事务。

知县下面设有一些乡村,每个乡村都设有一名乡长负责管理。

官僚机构的运作,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趋向完备和规范。

4. 管辖分离阶段:清朝的官僚统治制度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

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将全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县、区四个级别。

但由于官僚体制严密,导致部分地方官员腐败或乱作为,难以有效管理,从而在一些地方上异化为“地方割据”。

民国结束后,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更多地强调地方自治和分权管理。

高中历史行政管理制度

高中历史行政管理制度

高中历史行政管理制度一、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是指管理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并且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商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基本上是贵族划分封土,以宗族为基础的制度。

商代时期,商王以宗族为单位对封建领地进行管理,这种封疆制度是中国最早的行政管理制度。

2. 秦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秦朝建立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太守、郡守和县官等官职,将全国分成36个郡和县,进行详细的行政划分和管理。

3. 唐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唐朝实行道州制,设立道、州和县三级政府,形成了中国政权的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

4. 宋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宋朝实行藩镇制,将大量的兵权分配给地方的藩镇,使得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宋朝也设立了中央官府,对整个国家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

二、近代行政管理制度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发展,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也逐渐走向成熟,开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行政制度。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重大的行政管理制度变革。

1. 清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长的朝代,这个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清朝实行封建王朝的制度,对全国进行详细的封建领地划分和管理,这种行政管理制度是继承自古代的。

2. 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变革。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的行政管理制度,试图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并实施了全新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县制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本文从古代的郡国制、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县制为主线,探究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的郡国制在中国古代,郡国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点。

周朝时期,国家采取郡、邑、县三级管理体制,郡是最高行政区划,其下辖县和乡镇。

而到了春秋时期,郡制逐渐被封建制度所替代,导致郡国制逐渐衰落。

在秦汉时期,国家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实行郡县制,实行一切事务的行政管理由郡、县两级负责。

各郡县派遣官吏巡视各地,征收税赋,实行行政管辖和司法审判。

此时,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开始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规范。

二、封建制度的出现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到来,封建制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主导方式。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的封建诸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土地和军队,实行一定的自治。

在政治上,封建诸侯们由皇帝任命吏员,管理封地内部事务。

他们自己也有官吏,管理府衙,派遣巡逻官全方位管理。

宋朝时期的封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了政区划分,以州、县为基本行政管理单位,州派遣官员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县,县派遣官员负责管理乡镇和村庄。

此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工更加明确,管理更加规范。

三、官僚制度的出现元朝时期,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在行政管理上强调区域管理,设立依旧、路、州、府、县等级,规定人民忠诚于朝廷官员,而不是诸侯统治。

达到了“中央领导地方”的效果。

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中国最为严格的官僚制度。

明朝时期非常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通过设立徭役、押税等制度,建立完整的地方行政和税务管理系统。

形成了四种类型的行政管理单位,即道、府、州、县。

四、以县制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清朝时期,中国地方行政体制进一步发展。

清朝实行以县制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根据不同的地方特点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2、秦汉:
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

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

3、宋元:
北宋—知州与通判(副知州)互相牵制。

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

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
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

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

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
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清初设立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略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略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提纲各个朝代的建立不可能完全摆脱上一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而重新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朝代,必定要在前朝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来建立一套适合本朝统治者管理的政权体系,以便于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管理。

一·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

三·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变。

以前传统的国家统一调配的人才管理体制也逐渐向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

略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摘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外的因素介入行政运作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权利互相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防止私权公权化的重要手段;机构设置应适应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参谋职权的界定应明确规范。

【关键词】:中央权力机构;辅政制;皇权;相权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着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P16)“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2](P16),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P16)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其次是“三公”,为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协调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4](P273)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大夫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

“九卿”作为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则位于第三层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等,分别掌管皇室、警卫、礼仪、农业、司法、民族和外交事务等。

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的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执行。

可见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早期国家机构设置的一种特色。

西汉中央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承袭秦制而略有变化,仍以“三公”、“九卿”各府为主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较秦代而言,西汉机构组织更为健全,职能更加完善,分工亦更细致。

东汉时期的国家机构,仍大体承制西汉原则,但也作了一些调整。

如东汉初“三公”各府机构名称已演变为:司徒府、太尉府和司空府(即西汉时的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其中,太尉府作为东汉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位于“三公”之首,不仅掌管武事,同时也分管诸多行政管理事务,是东汉“三公”机构职权发生变化的标志之一。

东汉时期国家机构设置变化的另一标志是尚书台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架空了“三公”府。

光武帝刘秀信任并重用身边的侍臣———尚书,使原归于少府寺的尚书台机构职权日益隆重。

而尚书台“六曹”机构的设置,行政分曹办公,使行政机构的职能趋向完备,为以后“六部”制机构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三公九卿制的行政体制,对于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还不十分适应。

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国家政务与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而且行政执行机构中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所占比例大;一些重要的职能还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执行;此外,九卿的官署还未固定,职无常守现象也较普遍。

表明在君主专制政治生态形成之始,行政体制及其运作,还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

(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权机构建设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隋朝建国之初,统治者杂采南北朝时期其他各朝机构设置的体例,正式置设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格局。

即中书省:拟制章奏,出纳诏令;门下省:主掌审核、驳诏及谏议,大凡中书省所拟之诏令章策,均要经门下省,发现失误处即行驳回,以减小过失;尚书省:中央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主掌“六部”。

尚书省所辖“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民部。

唐朝建立后,唐初的国家机构大体上沿袭了隋代国家行政体制,中央机构以“三省”、“六部”为核心。

到了唐代前中期,为强化君权,”三省”分权,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互相制衡,彼此牵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互相牵制变成了互相掣肘,造成了办事拖拉,互相扯皮,政令难行的恶果。

鉴此,唐高宗便在太宗时合中书、门下于“政事堂”议事的基础上,又另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的权力。

“三省”长官官职不再轻易授人,中书、门下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小。

唐玄宗时,为了解决因中书省事杂、文书冗滞所带来的冗弊和进一步加强皇权的需要,正式设立了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院置建后,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并逐渐侵夺了“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

翰林学士与“三省”的长官们不同,他们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士们大都是皇帝的心腹,对皇帝是言听计从,所以,皇帝对他们比较放心,也容易控制和驾驭。

从唐宪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专权的鼎盛期,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

宦官专权,皇权逐渐被架空,唐朝的统治急速滑向衰败。

总之,“唐代统治者将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与宫廷事务机构截然分开,职能分工更趋细致、明确,逐渐形成了系统”,[5](P33)反映出唐代统治阶级在治国经验方面的积累和政治上的成熟。

但本质上仍是集权,皇权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三)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宋朝统治者把加强中央集权制视为立国之本,“在政治与行政上采取了周密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在中枢机构建制方面,以二府三司制取代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6]“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同为宰相之任。

政事堂,袭唐制,全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中书。

枢密院简称枢府,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其首长为枢密使,多为文官充任,其职能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7](P487)“三司”为五代和宋代的最高财政机关。

唐末,为筹财用,以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主国家财用出纳,三司之名始出。

宋立,因其制,以三司总国计,号计省,设三司使一人,有“计相”之称,其职能是“掌邦国财用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

[8](P493)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措施,籍以分割相权,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形同虚设,位尊而权无”。

[9]为了强化皇权,宋代统治者还通过“分化事权”、“官与职殊”的方法来削弱官员权力,官职分离,名不符实。

官职只是用来标明其品秩、俸禄、章服的依据,而不掌实权,实权掌握在“差遣手中”,这种方法固然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冗员过多,行政开支始终高居不下的局面。

(四)金、元和明初时期的一省六部制一省六部制是存在于金、元和明初的中央行政体制。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不利于统治。

若实行一省制,将事权集中,则能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达到避免行政失败的目的。

元世祖忽必烈深受启发,决定袭金旧制,实行一省制。

即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挂名担任,是皇权延伸的象征。

“一省”代替“三省”标志着唐宋以来的分权制的终结,由多轨辅政制转变到单轨辅政制;也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机构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权力。

由于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而以六部为其下属机构有利于朝廷分管各种政务,而形成一省六部制。

“六部”为掌管天下官吏选授政令的吏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政令的户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政令的礼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政令的兵部;掌天下刑名法律政令的刑部和掌天下营造百工政令的工部。

总之,这些变化是适应元朝长期统治的不稳固的局面的,也对地方布施政令和高度集权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五)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制内阁六部制是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明朝统治者鉴于“权臣乱政”和中书省丞相权力过大而危机皇权的教训,改革旧制,废除丞相制度,以内阁制代替沿用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帅六部。

通过提高六部的地位,皇帝可以更有效地指挥各部的工作,同时,又便于把全部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进一步加强皇权。

总之,内阁只是明朝中央最高的辅政机构,其职能是顾问、参谋、决策等,而六部才是明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分任朝政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其职能是执行、管理、协调各项政务。

清朝前期中央政权的行政机构在形式上承袭了明朝的机构体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仍是主要的行政管理机构。

清王朝于雍正年间新设置了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处,逐步取代满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使之成为一个徒有虚衔,却又不得干预机务的经办例行公事的机关。

随着许多机密大事、军国要务都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宰辅已是名存实亡。

军机处则成为清朝皇帝维护君主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行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10](P793)的职能,这些改变有利于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皇权强化的需要。

同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诸权均集中于皇帝一身,国政治理是优是劣也完全视皇帝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了”,[11]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通过对中国历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大致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条规律。

(一)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皇权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皇帝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掌管天下事务。

但是,一个人的能力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不可能事事躬亲,权力与能力之间的不对称性必然使得皇帝要分出一部分权力与事务给其臣子,以协助皇帝来处理国家事务。

于是,有了最初的三公辅政,到后来的内朝与外朝双轨辅政以及权臣辅政制。

皇帝为了保证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至于使辅政权力过大而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地位,所以也愿意采用三公辅政或双轨辅政制来帮助其治理国家。

另一方面,统治集团对辅政体制调整的基点在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和日益复杂的政治局势。

统治集团对辅政制度的调整,目的在于试图建立一种既对君权没有威胁损害,使辅政保持忠诚驯服,但又能保持高度保密而又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辅政体制。

总之,双轨辅政制是围绕皇权的行使形成的,也是皇权与相权相互博弈的结果。

(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自秦朝建立了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决策与行政管理机构以来,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第一套比较完备、比较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为以后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备、成熟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