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兴起于的山东地区
义和团运动
此后中国完全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的影响
• 9月,德国元帅瓦德西接替西摩出任联军总司令。在其主使下,联军入侵直隶、山
西一带,试图扩大战争
• 12月,清政府与列强开始议和。战争基本宣告结束。
附:八国联军的暴行-屠杀
附:八国联军的暴行-强奸
附:八国联军的暴行-抢劫和偷窃
3.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
庚子议和
3.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
3.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
03
1899年12月底肥城教案第一次杀死外 国传教士引起对外交涉
1. 义和团的兴起
思考:义和团是怎样的组织?
1. 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少年团员与红灯照
2.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
• 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 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即列强第二次调兵入京)。
• 6月19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公使发出最后通牒,形成事实上 的“宣战”。战争正式爆发。
• 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
2.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
• 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和亲信王公大臣出京西逃。联军主力部
队对北京分区占领,另派小股部队追击清军。至此,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义和团运动
知识结构
01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8-190000.8)
03
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1900.8-1901.9)
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教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也更加猖狂。
在侵略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自40年代美法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后,各国的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
他们建教堂,网罗教徒,刺探各种情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
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人民群众。
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重要形式。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北方农村中的民间秘密组织。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义和团迅速发展为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运动,席卷中国北方大地。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义和团的兴起;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的发展;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阴谋;义和团进入京津后的斗争。
2.思想政治教育: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3.能力培养:①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也是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在京津的斗争。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义和团运动
(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 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 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这使清朝官吏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
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 盾的空前激化;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 矛盾的尖锐。 不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朝的封建统治, 在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了农民政权,是几千年 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 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始终处于分散状态,在运动中 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 失败原因: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小生产者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提不出 科学的革命纲领。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认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取得胜利。
中国传统势力的代表
西方势力的代表
所以就把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反帝斗争
•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 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1900年势力发展到 京津地区,慈禧太后见义和团运动难以一 时“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 企图利用义和团运动惩治外国侵略者,承 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 • 这样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
评价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是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没有统一的组织、集中的领导和协同一致 的行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义和团群众从 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外国侵略者是中国 人民最主要的敌人。从这一感性认识出发, 他们奋不顾身,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 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表现出中华民族的 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中国近代史形考1
(2).清政府也“仿效西法”,大搞洋务运动,并于1888年建成当时雄踞亚洲实力第一的北洋舰队,后面又争取军费购买了几艘新舰。
A.正确B.错误根据《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A.正确B.错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而成,被誉为“万园之园”。
1864年,这座人类艺术的宝库在英法联军的抢劫和焚烧中仅剩一片废墟。
A.正确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A.正确B.错误上一题日、俄战争虽然是两个强盗之间的鏖战,但主战场却在中国东北,争夺的也是中国东北的利益。
A.正确B.错误面对清政府财政拮据的窘况,左宗棠建议对西征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把省下来的饷银,均作海防之用。
A.正确B.错误洋务派所办的民用工业其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工业的需要。
A.正确B.错误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式的与西方式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矛盾与冲突。
礼仪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利益之争。
B.错误林则徐在查禁鸦片和处理“林维喜事件”时都曾援引国际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公法外交的先河。
A.正确B.错误义和团最早兴起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区。
A.正确B.错误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A.正确B.错误秋瑾是一位倡导妇女解放的先驱和具有民主思想的反清革命志士。
A.正确B.错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东征和天京破围三次战役,政权得到巩固,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A.正确B.错误《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作者是章炳麟。
A.正确B.错误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实施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史称“百日维新”。
A.正确B.错误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香港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19、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
招抚
铲除
资料 • 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了一份 (由端郡王载漪伪造的)外国“照会”, 其中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皇帝,慈 禧太后阅读之后,恼羞成怒,声称:
• “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
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
之!”
资料 北京陷落前, 慈禧携带光绪帝和 亲信大臣出逃途中颁手谕:
19、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兴起:1898年秋,山东( 谁)率众攻打当地教堂, 竖起(“ ”)大旗 发展:1899年山东巡抚( 谁)血醒镇压义和团
1900年义和团势力发展到(
府对义和团采取(“
)地区,清政
”)的办法。
1900年6月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高潮:抗击八国联军 结果:(胜利还是失败)
“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 祸之由, 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 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除。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铲除
义和团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血腥屠杀
二、八国联军侵华
1、时间、参加国:( 美、日、意、奥八国 )年夏,英、俄、德、 法、
2、暴行: 公开抢劫,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3、特点:这次战争是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 为主要目标,显示了帝国主义的贪婪、侵略和掠夺的 本性。
)
1900年8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洋教士在中国乡间传教
神拳助 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 地焦旱 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易 都学全 要平鬼 拔线杆 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 心胆寒 英美德俄尽消然
义和团,起 山东,不到三 月遍地红; 孩童个个拿 起刀,保国逞 英雄。
八国联军枪杀中国人
八国联军的暴行:焚烧城楼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点题库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并迅速发展到直隶,在进入京津地区以后,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
在长城内外、黄河中下游、长江两岸、两广、西北和西南的边远地区,都有反帝活动与义和团相呼应。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B.中西方之间矛盾十分尖锐C.反帝反封建顺应时代潮流D.中国社会矛盾已趋于汇流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强烈反响,说明当时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尖锐,义和团得到民众的支持,B项正确;义和团宣扬的不是民主革命思想,所以支持义和团并不能说明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反帝,没有体现反封建,排除C项;“矛盾趋于汇流”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2、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
林则徐编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A.了解西方列强国情B.改革传统政治体制C.维护中国司法主权D.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四洲志》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等情况,这是为了让当时的人们了解西方的情况,A项正确;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主持编译该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题干中《四洲志》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并非只是为了维护司法主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过多的强调西方怎么强大或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以达到自强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项。
小提示:3、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据此分析最恰当的是A.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B.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C.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答案:B解析:材料“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体现了谭继洵认为维新变法在当时招致一片骂声,在后世能否沉冤得雪也未可知,由此可见作为总督巡抚的谭继洵并不认可儿子谭嗣同的变法行为,说明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和思想启蒙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高官的态度,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得不出“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排除D项。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一方面,民俗信仰对社会上层的各有界定的儒释 道三家观念加以溶化和淡化,形成为实用性、包 容性、弥漫性的多神崇拜,即普通老百姓的三教 合一的信仰意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信仰状态 和心态,自发地对民间教门和其他乡里信仰集团 的形成起了传承作用。当某个人或某种社会势力, 按照特定的需要将多神主义程式化,迷信习俗制 度化,并且把受到这种信仰和习惯支配的无组织 群体集结在一起时,民间的各种信仰集团(如民 间教门、香火集团等等)就随之而形成了。
在义和团运动的前夕,中国已经有了资产阶级,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但力量很弱。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已经 从改良派堕落到保皇主义泥坑。掌握中国政权的是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拒绝人民 最起码的自由要求、最表面的改良要求以及最形式的立宪 要求。帝国主义的侵略越来越疯狂,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越 来越严重,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刻,而清王朝的统治越来越 腐败、保守、反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义和团运 动。
义和团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腐败的清朝政府已经在一 连串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不断地拱手让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仅在1898 仅在1898 年3 月到4 月期间,中国就丧失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威海卫、九龙、 月到4 广州湾。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日“马关条约”规 定的赔款数目为2 定的赔款数目为2 亿两白银,经济危机的沉重负担,最终都加到了农民身上。这 些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外债,加上清政府征收的更为繁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主和 高利贷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 各地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也都变成了流民。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打碎了中国的手 工织机和纺车,使城市手工业工人也陷于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修筑铁路 和扩张沿海航运,使得原来从事于水陆运输的工人,特别是运河沿岸的京汉北段 的运输工人几乎全部陷于失业的困境。铁路的发展,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掠夺 中国的标志。 中国的标志。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人教部编版8.1.4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口 号 扶清灭洋
评价 灭洋 进步性:鲜 的明斗地争表意达志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局限性: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 统统排 斥,又具有盲目 排外的落后性。
扶清 扶清 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
有幻想。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列强利益受到威胁,决定联合镇压,于 是组成了2000多人的联军,从天津出发, 但被义和团成功击退。清政府也对八国 联军宣战。
归纳总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
中国_开__始___沦__为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
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 。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义
神拳助 义和团 只因鬼子闹中反原帝 和
团
天无雨迷地焦信旱 全是教堂止住天 揭
帖
兵法易 都学全 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 拔线杆 盲紧急目毁排坏火外轮船
大法国 心胆寒 英美德俄尽消然
发展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以招抚代替剿灭。
变化原因 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义和团运动初期, 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 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都 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 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 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 对义和团采取剿杀的政 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
中国_完___全__沦___为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想一想,义和团、清政府和列 强三方的“变”与“不变”
爱国 腐朽 侵略
八年级历史一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一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为A。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 打开中国市场B. 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C. 保护鸦片贸易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解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为A。
3.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A. 割香港岛给英国B.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C. 赔款2100万银元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 英军B. 英法联军C. 日军D. 八国联军解析: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答案为B。
6.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是()A. 洪秀全B. 李秀成C. 杨秀清D. 石达开解析: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他于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答案为A。
7.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 战略上的失误D. 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解析: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为B。
8. 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是()A. 林则徐B. 左宗棠C. 邓世昌D. 丁汝昌解析: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答案为B。
9.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 平壤战役B. 黄海海战C. 辽东半岛战役D. 威海卫战役解析:威海卫战役中,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9-1900
一、兴起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1900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3、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义和团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辛丑条约》 签订 5、《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
内容:
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本息合计9.8亿两;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⑥修订商约。
影响:
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性质:
课
堂
练
习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B、清政府腐朽,黄河泛滥 C、帝国主义宗教侵略加剧 D、清政府实行“袒教抑民”政策 3、最能说明义和团运动性质的是 A、反封运动 C、反殖运动 B、反资运动 D、反帝运动
4、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马关条约》签订 C、《天津条约》签订 D、《南京条约》签订
义 和 拳
1900 1898 招抚 冠县 义 起义 直 1899 隶 和 团 山东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北京 山 直 隶 运 西 廊坊 天津 大沽
朱红灯 起义地区
渤
海
1896-1899年秋 义和拳主要 活动地区
1899.10 河 平原 黄
东 胶州湾
海
东
河 南
河
济南 山 江 苏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
5、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 治
义和团运动
第三阶段 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
由于各国传教士公开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起来,包 揽词讼,干涉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中国日益严重 的民族危机。各地群众反教会斗争继续发展,先后掀 起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第四阶段 从甲午战后到义和团运动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政府瓜分中国的活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 学的理论指导。
《辛丑条约》的订立
1990年12月24日,除了参加武装侵略中 国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 个国家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 向清政府共同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 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 1901年9月7日, 这11个帝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 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 共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白银;
• 拆毁北京至大沽口间的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 • 在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使馆界,由各国驻兵防守,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惩办曾支持宣战的王公大臣,永远禁止中国人 民的反帝活动;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六、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1.显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3.有力打击了清王朝,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5.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教训 • 1)不能制订正确的政治路线,提不出
科学的纲领和策略。
义和团的口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练习题附答案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1898年和山东。
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年6月。
5、发动八国联军战争的国家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6、1900年6月八国联军的的统帅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7、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与侵略军交战的地点是廊坊。
8、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间是1900年8月中旬。
9、1900年9月就任八国联军统帅的是德国将领瓦德西。
10、《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
1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辛丑条约》。
12、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证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14、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15、在《辛丑条约》中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的铁路沿线是从北京到山海关。
16、在《辛丑条约》中划定使馆界的地方是北京东交民巷。
1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历史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18、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9、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0、义和团奋勇抵抗,迫使八国联军狼狈逃回天津,取得大捷的地点是廊坊。
2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同慈禧太后一起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
2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奥国是指奥匈帝国。
23、侵华的八国联军中,欧洲国家有五个。
24、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5、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26、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27、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年代是1840年—1949年。
28、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皇帝是道光帝。
29、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依靠的主要物品是鸦片。
义和团的历史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随着列强的侵略,宗教侵略也日益猖獗。 随着列强的侵略,宗教侵略也日益猖獗。到十 也日益猖獗 九世纪末,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共有3200多人, 3200多人 九世纪末,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共有3200多人,教 60多个 多个, 80多万中国人入教 多万中国人入教。 会60多个,有80多万中国人入教。这些西方传教士 在列强争夺中国势力范围的斗争中,出谋划策,鼓 在列强争夺中国势力范围的斗争中,出谋划策, 动列强对中国侵略。传教士还挟持清政府, 动列强对中国侵略。传教士还挟持清政府,干涉中 国内政。有不少传教士在中国经营企业, 国内政。有不少传教士在中国经营企业,从事各种 各样的职业。传教士干涉清政府对案件的审理, 各样的职业。传教士干涉清政府对案件的审理,甚 至私设法庭。清政府地方官员在处理民教事件中, 至私设法庭。清政府地方官员在处理民教事件中, 往往是偏袒传教士,压制老百姓,造成民怨沸腾。 往往是偏袒传教士,压制老百姓,造成民怨沸腾。 传教士的这些活动, 传教士的这些活动,是义和团运动大规模爆发的重 要原因。 要原因。
学神拳先叫先生在一张红纸上写下自己的名 什么庄的人,共多少人。 字,什么庄的人,共多少人。俺六个人再跪 下烧香,不烧白纸。求老师,我求的孙膑 孙膑, 下烧香,不烧白纸。求老师,我求的孙膑, 他们有的求刘备、张飞等。求神附体,附了 他们有的求刘备、张飞等 求神附体, 刘备 体就成了神拳,就会刀枪不入,胆量大, 体就成了神拳,就会刀枪不入,胆量大,打 仗不怕死,敢往上冲。 仗不怕死,敢往上冲。俺六个人就这样当了 神拳。 神拳。 原义和团员,山东省茌 谢家贵 原义和团员,山东省茌平县
1900年5月20日,列强召开公使团会议,讨 年 月 日 列强召开公使团会议, 论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问题。 论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问题。 1900年5月21日,各列强照会总理衙门,要 年 月 日 各列强照会总理衙门, 求下令将继续活动的义和团及其首领全部正 法,凡给义和团提供住所和集会场所的人一 起关进监狱,纵容、 起关进监狱,纵容、帮助和指点义和团的人 全部杀掉, 全部杀掉,玩忽职守镇压义和团不利的官员 一律惩处, 一律惩处,并将镇压义和团的这些措施布告 北京、直隶和其它北方各省。 北京、直隶和其它北方各省。
义和团最早兴起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区
义和团最早兴起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区.
答:义和团最早兴起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区是正确的。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最早兴起于山东和直隶(今河北)交界地区。
它是在义和拳等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群众组织。
其成员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还有不少无业游民。
义和团的名称最早见于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
次年秋起,清政府在公文中也开始使用这一名称。
此后,“义和团”一词逐渐取代了“义和拳”,或与“义和拳”并用。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 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说 一说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 下,从大沽登陆,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侵略者所到之 处,烧杀劫掠,中国人民遭受到空前的蹂躏。
被 联 军 轰 毁 的 北 京 民 房 和 正 阳 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1901年) 11国列强 清政府——————————
D
)
D、①②③④
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7、以下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的是( )
A、建立总理衙门 B、任命赫德管理海关
课堂小结
在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帝国主义与中 华民族的矛盾空前尖锐。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 东、“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八国联军发动 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等,都 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反映。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 联合绞杀,也由于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义和团 运动最后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 C 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D、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领导
内
容
影
响
1 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
2 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并 由各国驻兵保护 3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 派兵驻守京山线沿线要地;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腐朽统治
(B )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贫苦农民具有斗争精神
D、洋教的传入
2、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是
A、反清复明 B、无处不均匀
(D )
C、以人为本 D、扶清灭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 《辛丑条约》 (A ) B、 《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北京 山 直 隶 运 西 廊坊 天津 大沽
朱红灯 起义地区
渤
海
1896-1899年秋 义和拳主要 活动地区
1899.10 河 平原
黄
东 胶州湾
海
东
河 南
河
济南 山 江 苏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发展: 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9月 双方: 中国(李鸿章)与俄日英.5亿两 划定使馆界, 不准中国人居住 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影响
经济受制 内政外交 被控制
清政府成为洋 人统治的工具
经济 外交
政治 军事
拆毁炮台,不得设 防,允许各国驻兵
军事失去 自主权
中 国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国 家
1. 动员和吸收广大群众参加 反帝斗争
2.具有盲目排斥一切西方文 明的局限性
总之,这个口号的提出,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 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爱国性 和进步意义;但同时又表明义和团当时认识的局限性。 (p64精讲精练)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首先在山东兴起 2、口号: “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发展情况: 山东 京津地区
2、清政府的政策: 镇压
“招抚”
镇压
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1900年6月
2、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的暴行和义和团的失败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辛丑条约》:1901年 2、严重危害
义和团为什么会在山东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后,山东先后遭受日、德、 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
1895年1月,日军在 荣成湾登陆
1897年,德国在山东设 总督府
1898年,英国强租 威海卫
冠县
资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 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 英吉、俄罗势萧然。
1 使中国人民更加贫困。 2 是“国中国”,列强 的大本营 。 3 便于外国控制清政府和 镇压人民反帝斗争。 4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 国主义的帮凶。 5 便于执行列强外交政策。 6 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李鸿章
慈 禧 太 后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1901年) 清政府——————————11国列强
内
容
影
响
1 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 2 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3 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 派兵驻守京山线沿线要地; 4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 远禁止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5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上 6 修订商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8年的山东地区。
2.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
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3.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4.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交战的地点:廊坊。
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剿杀。
7.八国联军是哪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8.下列哪场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句侵华战争
9.1896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轰鸣。
这种情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 C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9.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轻松入门—练基础
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 C )
A.征服朝鲜B.侵略中国
C.称霸世界D.炫耀武力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 A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3.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战役是( C )
A.平壤战役 B.辽东半岛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B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战役 C.丰岛战役 D.旅顺战役
5.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A )
A.日军力量强大 B.北洋舰队丧失主力
C.北洋舰队装备落后 D.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的妥协政策
6.“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具体指的是日本( B )
A.丰岛海战不宣而战
B.在旅顺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
C.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
D.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7.继《南京条约》以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A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9.甲午战争后,俄国纠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表明( C )
A.俄、德、法三国敢于坚持正义
B.日本的大肆掠夺使俄、德、法三国为中国不平
C.日本的做法妨碍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
D.外国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10.《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一项是( C )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1.你判断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 )
A.中国当时的国力衰弱,远远落后于日本
B.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
C.清朝的军人消极避战,战斗力低下
D.清朝的军事装备落后
1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 C )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大
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二.列举题:
13.列举甲午中日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
1.黄海战役
2.平壤战役
3.威海卫战役
14.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15.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工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州的联系;隋朝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并每年从那里征收盐税;1661年至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以上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拓展提升--练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七子之歌·台湾》
(1)诗歌中的“郑氏”“酷炎的夏日”“母亲”各指什么?
(1)郑成功(2)日本侵略者(3)中国
(2)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祖国,急切回到祖国,对侵略者的憎恨
17.阅读下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订条款节略……中堂(指李鸿章)见我此次节
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难道不准分辨?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所为。
伊藤:日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请回答:
(1)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对话的时间和地点。
(2)伊藤博文谈话时咄咄逼人的原因是什么?
(3)结果签订了什么条约?它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1)《马关条约》
(2)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8.材料分析: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
——郑观应
材料二: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请回答:
(1)郑观应的诗描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请你为诗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你能根据这首诗的表述
画出当时的场面吗?
(1)黄海战役
(2)材料2中的“他”是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他”是否有活下来的可能?
(1)有
(3)请你替材料2中的“他”回答做出上述举动的想法是什么。
(1)决心与战舰共存亡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钦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样的牺牲应该避免。
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1)表达了的爱国情怀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近两万人。
材料二:“日军为掩盖自己的罪行,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并用木牌写上‘清
国阵亡将士之墓’,借以欺骗世界舆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征?
(1)残暴,无情
(2)材料二揭示了日军什么样的特征?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罪行?
(1)厚颜无耻
(3)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你对侵略者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1)残暴无情冷血贪婪
四、列表题
20.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
五、问答题
21.《马关条约》中规
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
厂。
而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大
力支持、鼓励各地招商引
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办
厂,两者有何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