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畏: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展现了中华民族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伟大民族气魄。
而“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同样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成功法宝。
青年人应当采取怎样的生命状态?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南粤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生活中,我们既需要自信自强,但有时也需要有所敬畏。
关于敬畏你有哪些经历和体会?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4.作文人常常因为不懂得敬畏而犯错。
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学会敬畏规则,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敬畏”的思考。
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说中国人民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展现了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伟大民族气魄;“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其中慎独慎微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自我约束的精神,是指在无人时、细微处,始终不放纵、不逾矩,真正将自我约束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同时心存敬畏,心中有戒,这是工作之基、必守之责,此句意在表明要从根本上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自律。
心存敬畏 方能行有所止 做 权威 父母 很有必要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做权威父母很有
必要
作为父母,我们时刻要牢记“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的原则。
只有我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权威地位,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成长。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这一观点。
一、心存敬畏,不断修正
我们作为父母,拥有很高的权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
随意做出决定或者对孩子发号施令。
相反,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领导作用。
二、行有所止,不过度干涉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过度干涉他们的
行为。
虽然我们拥有权威,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界限,让孩子
有空间去探索和学习。
适时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
三、尽量做权威,不断学习进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力做到权威。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
任我们,为我们的教导买单。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更好地
发挥自己的权威地位。
综上所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心存敬畏,方能行有
所止”的原则。
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一、何谓“敬畏”敬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建设国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
从字面上看,“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有“慎,谨慎,不懈怠”之意。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关于敬畏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一是我头顶上这方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
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三思后行,行有所循,行有所止。
这也和我们现在正在在提倡的“底线教育”相契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有儒家、道家和佛家。
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
过去多把“畏”解释为“怕”或“恐惧”,把“大人”解释为天子诸侯等“居于高位的人”。
如此一来,“君子三畏”便成了很多人攻击孔子的证据,说儒家要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官僚的畏惧,自然不值得认真对待。
其实,这是对儒家的重大误解之一。
对孔子所说的天命,《中庸》有一个解释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就是天命。
用现代的话说,其实就是自然规律。
那什么叫“大人”呢?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何谓“圣人之言”呢?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
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
曾国藩仰
任具体的职务。
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
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
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
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
”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
”
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
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
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
尽瘁。
蔡礼旭:孔子说到,君子有三件是很敬畏的事
我们接着看二百二十二句,我们念一下:【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到,君子有三件是很敬畏的事。
『畏』就是恐惧,不敢违背。
第一是敬畏『天命』。
这个「天命」也是自然的规律,就是因果报应的真相。
这个教诲在经典当中都有提到,比方《尚书》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而且人深刻去体会天命这个自然法则,他会细到任何一件事都有因果,任何一个念头都有因果,他就懂得敬畏了。
可以具体举一些例子,让人去体会。
像宋朝卫仲达先生,他起个念头为全国百姓着想,他这个善的力量超过了他一辈子的恶行。
那人知道了,怎么会不慎重自己的念头?另外古代有一个李生,他要去考进士,结果遇到客栈的老板。
客栈老板说:他作梦有人说到明天会有今年一个考上进士的官人,会来你这里住,你好好接待他。
结果他到的时候,这老板非常的殷勤,他也很纳闷,怎么对他这么好?就告诉他,他今年会考上。
他很高兴,终於这么多年的苦读有结果了。
但是当天晚上就想着,我考上进士,要当大官,我这个太太是还很贫穷、不发达前娶的,又嫌妻子不够美丽,看不上自己的妻子,就动了这个念头,想说考上以后要换太太。
结果后来他去考试,这个客栈的老板又梦到人家告诉他,这个考生还没考上就想着换太太,这一念把他的福报折掉了,他考不上了。
果然回来的时候没考上。
老板告诉这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羞愧到也不敢住了,就走了。
所以一念就把自己这么大的福给折掉,因为对不起自己的糟糠之妻,太太跟自己同甘共苦,一富贵了就想要换掉,这是薄福之人。
这是「畏天命」。
所以当老师跟当父母的,教导孩子敬畏因果报应是非常重要,他才不敢做恶。
我们要多读一点故事才好,随时可以藉一些机缘引导他,决定不可以起恶念,更不能做恶的行为。
『畏大人』是敬畏有德,或者是处在高位的人。
第三是『畏圣人之言』,敬畏圣人的教诲。
而有德之人,或者是处高位的人,以至於是圣人的教诲,一定都是跟天命、跟因果报应这些教诲是相应的。
君子有三畏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有三畏【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1),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3)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注释】(1)大人:居高位者。
(2)狎:惯见而轻视之。
(3)伍:戏玩。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评析】敬天敬神是自古以来的美德,而古圣先贤或明君所遗留下来的典范也藉由代代传承而得以延续,甚或造就中华五千文明的博大精深。
然而公元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却给神州大地带来空前的浩劫。
「文化大革命」的确是在革中国文化的命,「破四旧」的烈火烧遍中华大地。
寺院、道观、佛像和名胜古迹、字画、古玩等成为红卫兵们的主要破坏对象。
如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顶有一千尊琉璃浮雕佛像,经「破四旧」,竟然都五官不全,无一完好。
而中国的历史上,巩固人类道德水平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革中也难以幸免,中共打倒了知识分子,毁坏书籍和庙宇,向人们灌输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让人们放弃了对儒、释、道三家的信仰和遵从。
宗教与文化的庄严神圣感被破坏殆尽。
这直接导致了文革后中国人道德水平的迅速下滑。
看到现今惨遭蹂躏的神州大地,水患、矿灾、沙尘暴等等年年不断,不由得对孔子几千年前的先知卓见而感慨。
人类若学不会谦虚,若不知天高地厚,违逆天意而行,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延展】1、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请说明所持的理由为何。
2、有些古圣先贤的话对于个人言行举止具启发性,请举一句影响你最深刻的话和大家分享。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作者:福延中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21期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无不将“敬”作为持而守之的修身法则,修德与读书合一。
“敬而能畏”,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行有所止方能学有所成。
而今天的学生普遍缺失“敬畏”之心——不害怕、不感恩、不相信。
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教育更应该传承发扬古人修身之精华,激发学生内心“敬”的情感,让学生把敬畏感变成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
一、传承儒风是现实的需要近年来,中学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一些校园暴力视频不断在网络上曝光;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根本算不了什么”,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敬,对教师的管教极易反感;平常的管教也可能演化成激烈的冲突;学生当众顶撞、辱骂教师,甚至大打出手的行为也并不新鲜;有些学生在家里唯我独尊,父母在子女面前也丧失了传统的尊严,对子女的管教力不从心。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对师长、亲友的大不敬让学生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失去了行为的底线,变成了可怕的、没有教养的人。
“敬畏”是德育的一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智”与“德”平衡发展,学校应该为学生补上“敬畏”一课。
二、传承儒风是继承传统的需要在古代,读书、做学问是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在《论语》中,“敬”字出现了21次。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敬之一字,孔子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意思是“敬”这一个字,孔子以此教育后人,春秋时士大夫也常常提及,到了程颐、朱熹则千言万语不离这个宗旨。
内心纯净专一,外表整齐严肃,这就是“敬”的功夫。
胡居仁深感“笃敬是孔门第一等工夫”,并终生勤而行之。
他认为:“人庄敬,体即立,大本即在;不然,则昏乱无本。
”胡居仁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将“主诚敬以存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白鹿洞学规》的补充。
敬畏之心-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
敬畏之心: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避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容战战兢兢之态。
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敬畏之心,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理当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情愫。
敬畏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教师应该敬畏什么呢?一、敬畏崇高的事业教育事业是崇高的。
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兴衰荣辱。
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师承担着庄严而神圣的育人使命,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举足轻重,必须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才可能干好自己的事业,才可能不辜负光荣的使命与重托。
教师的职业,是事关学生的生命和心灵健康成长的职业,事关学生未来的成才、成功和成就的职业,事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职业,事关中华民族振兴与繁荣的职业,事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职业,事关家庭幸福、和谐和希望的职业。
教育是船,育人是舵,教书是桨。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高尚事业,必须心怀敬畏之心。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和成功的大门;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启明星,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教师是技艺高超的雕塑师,将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呵护着祖国的幼苗健康成长;教师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支撑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面对如此崇高的教育事业,教师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二、敬畏高尚的道德才智是人的力量,德行是人的灵魂。
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德行是航标灯,是护卫舰,没有好的德行,对自己对社会都将是一个重大损失。
教师要树立崇高的教育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准则。
知敬畏 守规矩 养习惯
知敬畏守规矩养习惯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但凡常怀敬畏心的人,必定是严谨正直,说话有分寸,办事有规矩的人。
即使偶尔有出格的事,也不会出现大的过失。
”告诫我们为人做事要心存敬畏、遵守规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
心怀敬畏,能让人懂得自警和自省,能让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指的是:“君子要有三种敬畏:敬畏天理、敬畏尊长、敬畏圣人的教导。
一个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可成为一个君子。
”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他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保持谦逊平和,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古人为何强调人要有敬畏之心
⼼存敬畏,⽅能⾏有所⽌,古⼈为何强调⼈要有敬畏之⼼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意思是说,君⼦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位的⼈,敬畏圣⼈的⾔语。
有敬畏⼼,我们在做事情的态度上才能有张有弛,敬畏天命,我们才不会做⼀些伤天害理之事,⼼会有⼀份信仰。
曾国潘说:“⼼存敬畏,⾏有所⽌。
”“敬”是尊重,“畏”即害怕。
在内,是不存邪念,在外,是持⾝端庄。
敬畏之⼼的意思是:⼈类在⾃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前所怀有的⼀种敬重与畏惧⼼理。
有这样⼀个实验:将⼀条鲨鱼和⼀群热带鱼放进同⼀个池⼦,⽤透明钢化玻璃将它们隔开。
鲨鱼每次想捕⾷时,都会在钢化玻璃上碰壁。
久⽽久之,即便将钢化玻璃取⾛,鲨鱼也不再会过去捕⾷。
这个实验表明,⾏为可能会形成惯性,⼼理可能会产⽣依赖。
不过,换个⾓度看,实验中的钢化玻璃,也可以理解为⾏为边界的标注。
有了“边界意识”,形成了“敬畏之⼼”,就能够⾃觉恪守底线、遵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们⽼是遭到⾃然的报复,发⽣莫名其妙的⾃然灾害,在灾害⾯前,本该能躲避的,却⽆法躲避。
⽐如天下⼀场⼤⾬,就会有城市被淹没。
就会有车辆被冲⾛,就会有⼈员伤亡。
⽐如看似⾼⼤上的商场,突然会飞来横祸,掉下个⼴告牌来,砸伤⽆辜者。
问题出在哪⾥,我们少了敬畏之⼼,⽼是⾃欺欺⼈。
敬畏之⼼,其实是⼀颗求真之⼼,是⼀颗科学之⼼。
敬畏不是怕,是敬,我们没有必要怕什么,但我们绝不能不敬什么。
⽐如在寺院,我们可以不信佛教,但绝对要对佛敬。
⽐如朋友之间,我们可以开些玩笑,但绝不能碰⼈家禁区,这也是敬。
每个⼈都有疼痛之处,避开他⼈的疼痛,既是⼀种尊重,更是⼀种敬。
当然,我们更需要敬畏⾃⼰。
不懂得敬畏⾃⼰的⼈,哪⾥能敬得了别⼈?敬畏天地,你才能尊重⾃然规律,才能适应⼤⾃然的各种规律。
敬畏⼀个⾏业,你才能⾃觉遵从⾏业规则,不随意破坏⼤家已经遵守惯了的规则。
敬畏⼀个⾏业,你才不敢弄虚作假,不敢以次充好,不敢故弄⽞虚也不敢胡说⼋道。
敬畏⾃⼰从事的职业,你才能做到兢兢业业,才能认真负责。
《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
《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第一篇: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存敬畏之心,让安全警钟长鸣安全是铁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
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安全对于铁路的重要性是毋庸臵疑的,在铁路运输不断深化改革,提效增质的今天,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和保障。
观看这次路局的劳动安全警示教育演出,我再次被深深的震憾。
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一声声悲痛欲绝的呐喊,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铁路职工,以生命的名义,让警钟长鸣。
生命的起始,受于上天的恩赐,承载着父母的爱与心血,承担着对家庭的责任和承诺。
生命原本就很肃穆与庄严,神圣而厚重,绝不是昙花一现,更不是流星坠落。
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身有伤,贻亲忧,对生命的珍爱,是对家庭的责任,对生命常存敬畏之心,才不会让悲剧发生,让家庭受到创伤,给家人带来无休止的悲痛。
80后的严士平,原南京大修库中华门轨料库的职工,风华正茂,但是,在一次起吊轨料的作业中,违反作业规章,被钢轨砸成高位截瘫,从此他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化为泡影,笼罩着他的仿佛是无休的黑夜和寒冬,病痛的折磨、对父母的愧疚、对违章作业的悔恨......镇江站连接员王家亮,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帅气,然而在一次作业完毕后没有按规定线路行走,盲目扒乘运行中的车列,由于脚下踏空,手未抓牢,不慎跌落造成左小腿裸骨以下截肢。
当时被送往医院救助的时候,王家亮坚强的对关心他的人说:“我没事,你们不要难过”,虽然他不想让家人难过,但是惨剧已经发生,他对自己的违章作业痛悔至极,对不起五十多岁已经满头白发的父母亲,对不起他的师傅,“都是我的错”王家亮再次来到现场对所有铁路职工讲述他的教训:遵章守纪,珍爱生命,不要因为一念之间的差错,给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痛。
观看时曾有几次,我哽咽流泪,不是因为他们表演的精彩,而是因为这些事故都是发生在身边真真切切的同行职工身上,他们那么年轻,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却再也无法一起去分享。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作者:积雪草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9年第02期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
“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
“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畏惧”这两个字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生活在人世间,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关心,对爱人的忠诚,对小孩子的爱护,对朋友的真诚,对陌生人的善念,甚至对小猫小狗小花小草都要有敬畏之心。
遵从规律,敬畏自然,才能活出一个人的本性真我,才能活出一个人的风范和姿态。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情都敢做,言行不拘,天地不怕,这样的人看似无拘无束,其实是心中没有敬畏,没有底线,言行没有所止。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跟对错没有关系,跟“三观”有关,跟品性有关,虽然不是敌人,但也不会有人真正当他们是朋友。
敬畏一朵花,不是因为一朵花有多么美丽和妖娆,敬畏就是敬畏,不是爱惜,敬畏是因为它和一棵草、一棵树甚至是一片庄稼都一样,都有活着的尊严。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粮食,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会不会变成荒漠?人类会不会变得荒凉和无趣?敬畏一只蚂蚁,不是这只蚂蚁有多么弱小和无力,敬畏就敬畏,不是同情,敬畏是因为它和一条鱼、一条虫子、一只小鸟和一只狮子一样,都有活着的权力。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動物的存在,人类会不会失去彼此温暖和依傍的伙伴?人类会不会变得孤单和寂寞?晚清名臣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天命”即是规律,“人言”即是别人的评论,“君父”即是国君。
知道害怕和恐惧的人,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这个“害怕”是超越了自身本能的害怕,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选择,是敬畏的一种。
“三心”之道:敬畏之心,知耻之心,自律之心
“三心”之道:敬畏之心,知耻之心,自律之心《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人的喜怒哀乐,皆是外缘在内心世界的映现,人的心时刻在变化,如果总是令心在各种境界中生杂念,则会感受到诸般苦楚。
若想不受无常之苦,就需修炼我们的心地,做到境随心转。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虽不可得,但我们可以拥有敬畏心、知耻心、自律心,如能将此“三心”之道了然于心,而后付诸应用,则人生将顺风顺水,无往不利!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明代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才会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方能遵循规矩、守住人生底线。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所谓“无知者无畏”,自以为勇敢,看不到危险就贸然行动,其实是最危险的行为。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最终招灾惹祸,只能自食苦果。
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谨慎,才能避免把自己陷于困境。
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一生常怀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内清外浊,内方外圆;谨言慎行,如履薄冰,终成一代名臣。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慎独慎微,一生平安。
心存敬畏,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知耻后勇《礼记·中庸》有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
何为“知耻”?知道羞愧与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基本的道德水准。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道德感体现着人性之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故孟子又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禽兽因为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附于本能而生活,故道德感也是人与兽的区别所在。
清朝李惺说:“贫莫大于不闻道,贱莫大于不知耻。
君子有三畏
君子有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的“畏”,应作敬畏、尊重讲,而非畏惧、害怕之意。
“天命”“大人”“圣人之言”为什么该敬畏?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敬畏天命,是因为“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天命是主宰,所以应该心存敬畏;敬畏大人,是由于其“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非我力所能左右”,这类人关系芸芸众生的福祉,所以应该心存敬畏;敬畏圣人之言,是因为“其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圣人之言泽被后世,所以也应该心存敬畏。
为何有人未存敬畏之心呢?钱穆先生同样作了解释:“天命不可知,而可知其有,小人不知有天命,乃若可惟我所欲矣。
”“初则逢迎长恶,终乃作乱犯上,更无严惮之心。
”“圣言深远,小人不知,又无忌惮。
”概而言之,“不知”是普通人“不畏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根本原因。
何谓敬畏天命?天命即现今所言之自然规律。
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我们不能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为所欲为。
万物原有的规律被破坏,人类生存便会岌岌可危。
目前,我们正承受着“惟我所欲”带来的恶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健康绿色的蔬菜水果等,都难以得到满足。
当然,敬畏天命并非对自然敬而远之,也不是将自然神秘化,而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无法支配自然,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和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加以合理的运用和改造。
常怀敬畏之心面对自然,始终保持与万物和谐共处,可以减轻或避免逆自然规律运行导致的危害和损失。
敬畏大人是对身居高位者的态度。
有些人对领导、官员阿谀奉承,这并非敬畏,而是迎合;同样,无视事实一味指摘,这种做法戾气过重,也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公正的眼光看待身居高位者的言行,并通过合理的渠道提出建议,既不过分亲近,也不盲目辱骂。
圣人之言也需敬畏。
圣人之言意义深远,读者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完全领会,所以要敬畏。
知耻、敬畏、自律
知耻之心知耻才能远辱。
古语云:“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
”有了这份羞耻之心,我们做了错事便会惭愧,辜负了别人的期望会内疚,行为不当就会难过。
知耻的人,行为有规范,不会出大格;不知耻的人,什么坏事都可能干。
知羞耻,明是非,然后才会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
最可怕的事,他们从不会为自己的丑恶行径感到脸红,做出了有损道德的事,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不停地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护,一点羞耻感都没有。
知耻方能守正,知耻才能自尊。
做人,就要知耻。
心中有了耻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恶在行间,做人才会守底线,做事才会知进退人生第二宝:敬畏敬畏之心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做人,只有有所害怕,才会有所止步。
心怀敬畏的人,才会在做事之前,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迷失自己的心智,不仅看得见诱惹的甜头,还能预见到它的苦头。
会权衡利弊,有所取舍。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人这一生,敬畏要放在心中,不该碰的红线坚决别碰,不该越的雷区坚决别越。
敬畏人生,才能珍惜生命,认真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
人生第三宝:自律自律之心自律可以改变人生。
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
一个人若是不自律,任谁都救不了。
拒绝现在的平庸惨淡,从自律开始,改变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修炼自律力的路上,你我,都是修行者。
而自律,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感动,它应该是对生活饱有的热爱和因着这份热爱,滋生出的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它让你,拥有更多的技能,可以享受不同领域的美妙。
它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美好。
君子有三畏: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畏天命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
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
“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
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
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这里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那会一无所成。
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
君子三畏,行有所止
作者: 王立志[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人力资源
页码: 98-10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
主题词: 处世态度;无神论者;敬畏之心;自我约束;君子;
摘要:关于鬼神之说,人类分成两派——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
当然,笔者无意讨论哪种论调是非对错,而想表达的是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人们要在内心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
对此,孔子有“君子三畏”之说。
《论语》一书里有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对于这三个东西是需要敬畏的,第一是天命,第二是大人,第三是圣人的话。
“三畏”是一种自律敬表现的既是一种处世态度、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恢宏气度;畏既是一种害怕、恐惧,也是对自己行为的内心认同、自我遵从与主动限制,是一种“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我约束。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刘好青
【期刊名称】《当代社科视野》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曾国藩,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
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
“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
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
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
【总页数】1页(P61-61)
【作者】刘好青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2
【相关文献】
1.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2.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3.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4.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5.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地人,一种是最笨地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生地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b5E2R。
畏天命
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地思想有一个中心.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地天命.p1Ean。
畏大人
这里所说地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地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地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地.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地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地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地从容和淡定.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地话,那会一无所成.DXDiT。
畏圣人之言
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文人读孔孟之书,培养兼济天下地抱负,他们“敬”先贤地人
生理想和道德形象,“敬”是一种引人向上地力量.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这些英杰都是遵从“敬”地感召.我们中国,时至今日,是有敬畏之心地人多呢,还是无敬畏之心地人多呢?我们对于自然、真理,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传统,对于文化又有多少敬畏?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地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地内心道德底线.RT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