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精品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精品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愚公移山》章节。

教学内容详细讲述了愚公为改变家乡出行不便的状况,决心移山,虽遭遇周围人的嘲笑,却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得到天神帮助,成功移走两座大山的寓言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如“愚公”、“移山”、“顽固”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体会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和复述故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出“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能正确朗读、理解词句。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内容,分析寓言意义,解读愚公移山的精神。

4.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的难点句式进行讲解,如“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一座叫做王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造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愚公移山》2. 内容:生字词:愚公、移山、顽固、决心、坚持、天神句式: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一座叫做王屋。

寓意: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团队合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愚公移山的过程。

2. 答案示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

他坚持不懈,带领家人一起努力,最终得到了天神的帮助,成功移走了两座大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
强调集体力量
愚公不是单独行动,而是带领全村一起行动,这体现了集 体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都需要人们团结合作 才能够完成。
传递正能量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它告诉人们在困难 面前要勇敢面对、积极应对。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面 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THANKS
感谢观看
《愚公移山》优 秀课件
2023-11-12
目录
• 课文导入 • 文字解读 • 人物形象分析 • 艺术手法赏析 • 课文内涵解读 • 拓展思考与讨论
01
课文导入
介绍神话故事背景
中国的神话传说文化
介绍中国神话传说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文化背景。
愚公移山故事的由来
阐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让学生
本部分将引导学生概括各段落的大意,如 “第一段:交代移山的原因和任务”、“ 第二段:移山的规划和准备”等,帮助学 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同时,通过对各段 落大意的概括,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 和逻辑关系。
03
人物形象分析
愚公形象特点
01
02
03
意志坚定
愚公坚信山可以移走,尽 管面对重重困难,他仍然 坚定不移。
06
拓展思考与讨论
如何理解愚公的行为?
愚公的行为体现了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01
愚公认为移山是正确的,尽管别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
但他仍然坚定不移地进行了下去。
愚公的行为是一种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02
他相信只要自己和子孙们不停地挖山,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目标

愚公的行为是对付出的肯定
03
他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天帝的帮助,这表明只要我们付出努力,

愚公移山 课件(共21张PPT)

愚公移山 课件(共21张PPT)

2.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 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 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 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在智叟的 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2.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 象的塑造起着怎样的作用?
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 心和恒心。
写法探究
1.衬托:以两山高大衬托移山艰难;以操蛇之神惧其不 已衬托愚公精神和行为的可贵。
2.对比:(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形成对 比,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2)智叟和愚公的对比,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概述故事情节。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领 悟其思想意义。 3.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 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 子》一书,早佚。今本《列子》可能 是东晋人搜集编写而成。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公 移
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合作探究
1.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呢?
(1)与智叟形成对比; (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 (3)为下文“曾不若孀妻弱子” 埋下伏笔。

第24课 《愚公移山 》 课件 (45张PPT)

第24课 《愚公移山 》 课件 (45张PPT)

(1)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过程: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二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之北。 (4)结果: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请同学们看看以下三个答案,说说内容完整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二、细读课文,把握故事
1.概括全文内容。 请同学们跟着录 音朗读全文,试 着用一句话概括 这篇文章的大意。
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复杂字形: 1.箕畚[ jī běn ] ,箕、畚都是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2.始龀(chèn),龀(chèn):换牙齿。 3.厝(cuò):放置。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PPT

愚公移山优秀课件PPT
行动
为了将这些启示付诸实践,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例如,我们可以设定目标并制 定实现它们的计划,同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态度,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展望
愚公移山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的展望,即通过努力和毅力,我们可以克服任何挑战并实现我们 的目标。
启示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无论未来面临何种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坚定和勇敢的态度。我们应该相 信自己的能力,并相信通过团队合作和努力工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03
故事在现代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有面对
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以及持之以恒追求目标的毅力。
对个人启示的反思与行动
启示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个人启示,包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定,以及通过团队 合作和努力工作实现目标。
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启示。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遇到挑战时,我们是否能够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
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
01
02
03

面对困难的勇气
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鼓励 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要有 勇气和决心,不轻易放弃。
坚持目标
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 个人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 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为 之努力。
自我激励
这个故事也可以作为自我 激励的工具,提醒自己在 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努力、 追求进步。
05
详细描述
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克服。他的决心和毅力 使他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目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决 心,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任何困难。
03
愚公移山的启示

《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情节紧凑
故事情节紧凑,从移山的原因到移山的经过再到 移山的结果,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枝节。
寓言色彩
文章以寓言形式呈现,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04
《愚公移山》的德育价 值
坚定的信念与毅力
愚公的信念
课件中可以展示愚公在面对艰巨 任务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 ,以及他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 力的精神。
毅力的重要性
通过愚公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具备 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持之以 恒地追求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
团结协作的精神
家族齐心协力
课件中可以展示愚公家族齐心协力、 共同奋斗的场景,强调团结协作在完 成任务中的重要性。
集体力量的力量
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 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团结协 作,发挥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更大 的目标。
谢谢观看
教学反思
1 2 3
教学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 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 。
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 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 略。
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 手段、增加互动环节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和学习效果。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不 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03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语言特点
简洁明了
文章语言简练,句式紧凑,表达 清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余。
生动形象
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等。
寓言色彩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文章中的哪些细节可以 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
04
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要 像愚公一样的人吗?为 什么?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愚 公移山》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讨论主题
教师指导
教师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适 当的指导和启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和方向性。
课文概述
01
课文《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 事,讲述了愚公带领家人挖山搬 土,最终感动天神,将山移走的 故事。
02
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寓意 深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人物分析
愚公
故事的主人公,具有坚韧不拔、不畏 艰险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天神
故事中的神灵角色,被愚公的精神所 感动,帮助他将山移走。
教师答疑解惑
答疑解惑
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课文过程 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和解
释,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
准备充分
教师需在课前充分准备,了解可能 出现的疑难问题,以提高答疑解惑 的效率和准确性。
引导思考
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 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06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 读
课后作业
作业一
背诵《愚公移山》全文。
作业二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为题,写一篇300 字的小作文。
延伸阅读材料
《列子·汤问》
收录了《愚公移山》的原文及 注释,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背景和意义。
《中国古代寓言选》
此书收录了大量中国古代寓言 故事,有助于学生了解寓言文 学的特色和价值。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2. 学习生字词,如“愚、公、移、山、恒、志”等;3.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熟练朗读课文;2. 培养学生树立恒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结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文章结构的分析;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进行朗读练习;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讲解愚公移山的精神;5.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愚公移山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结构;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课题:《愚公移山》2. 生字词:愚、公、移、山、恒、志等;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4. 愚公移山精神:恒心、毅力、勇往直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本课生字词造句;2. 答案:(1)课文已熟练背诵;(2)例句:愚公虽然年纪大,但他依然坚定地移山;(3)文章主旨: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恒心、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还需加强;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学会从中汲取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文章结构的分析;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理解;3.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提炼和课文结构的梳理;5. 作业设计: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生字词的运用。

《愚公移山》教学课件(共66张PPT)

《愚公移山》教学课件(共66张PPT)

,
,
,
,
,
,
脊 背 压
,
讲 起 来
,
更 难 所
,
天 走 走
,
儿 孙 了
,
天 走 走
,
奇 闻 谈
,
太 行 凭
弯是以脚却脚起着
,
脊 背 压
,
讲 起 来
弯是
后下了下后下了下来是 任笑后下了下来是 任笑
来一心一来一心一不一 凭谈来一心一不一 凭谈
,
,
人马中马人马中马是身 那 人马中马是身 那
为平祈平为平祈平笑肝 脚 为平祈平笑肝 脚
寓言 愚 公 移
歌曲
山《列子》
1
2018-5-19
课前导入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
课前导入
毛主席在中共 七大上的讲话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作‘愚 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 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 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 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 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 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 民大众。全国人民一起来和我们挖 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今 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看看什么是 “愚公精神”。
歌曲欣赏
,
无望面望无望面望讲面屐任听无望面望讲面屐任听
路望对望路望对望起对磨凭起路望对望起对磨凭起
难头着头难头着头来着穿那来难头着头来着穿那来
.
.
呀上满上呀上满上不王 扁是呀上满上不王 扁是
开天堂天开天堂天是屋 担奇开天堂天是屋 担奇
路外儿外路外儿外那与 把闻路外儿外那与 把闻
,
,
,
,
更天儿天更天儿天奇太 难走孙走难走孙走闻行 所走了走所走了走谈凭 以脚却脚以脚却脚起着

《愚公移山》课件 (共27张PPT)最好课件

《愚公移山》课件 (共27张PPT)最好课件
学习目标:
1.重点字词巩固归纳。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 1.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 • 2.指通豫南 (一直)
• 3. 阳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阴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4.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削减)
2、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 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 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 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 无能了。
分析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5.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样)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装)
7.寒暑易节
(交换)
8.汝心之固
(固执,顽固)
9.虽我之死
(即使)
10.何苦而不平
(愁)
复习回顾,总结归纳。
(一)“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结构助词,“的”:
2. 出入之迂也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如土石何?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通假字:
反惠 亡厝
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 b.“方七百里,高万仞”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其妻献疑” e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ppt课件完美版

《愚公移山》ppt课件完美版
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在中国传播广泛,而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 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06
《愚公移山》的实践应用与 启示
在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毅力
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学生培养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 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
生动形象
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 言更加生动有趣。
寓意深刻
通过寓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人生 哲理和道德教诲。
结构特点
完整的故事情节
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故事脉 络清晰完整。
高潮迭起
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天神出 现等情节,使故事高潮迭起。
结尾寓意深远
故事以移山成功结束,寓意人类 精神的伟大和不可战胜,同时强 调了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的重要
《列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 包含了大量寓言故事,旨在阐述道家 思想。
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是战国 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 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和人生信
仰。
列御寇在创作《愚公移山》时, 将人类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 神融入其中,旨在激励人们积极
社会影响
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表示,《愚公移山》的故事具有很强 的社会影响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作品地位
寓言故事的代表作品
《愚公移山》作为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后世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
《愚公移山》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广泛用于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对培养孩 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面对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并 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克服它们。
坚持与努力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和努力。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从失败中 汲取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 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 课文内容解析与赏析 • 重点词汇与句型讲解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挖掘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 作业布置与延伸学习建议
01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CHAPTER
02 课文内容解析与赏析
CHAPTER
课文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 背景,包括古代中国社会 、自然环境等。
故事情节
详细解析故事情节,包括 愚公的决策、移山的过程 、天帝的干预等。
人物形象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包括 愚公、智叟、天帝等,探 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 动机等。
课文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赏析
课堂互动: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总结词:分享交流
详细描述: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思 路,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 信心。
06 作业布置与延伸学习建议
CHAPTER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01
总结词:巩固所学
02
详细描述: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 ,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课文内 容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愚公移山》PPT课件

《愚公移山》PPT课件

河曲智叟亡以应 (6)亡
国恒亡
动词,无、没有 动词,灭亡、消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且焉置土石 (7)焉 有子存焉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
以残年余力 (8)以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介词,凭借 连词,来
(9)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指愚公
二、知识讲解,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
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 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 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 事。《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 说。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两小儿辩日》《杞人 忧天》等文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结合文本,探究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式、人数、路 程以及移山决心。
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痛感迂塞之苦) 移山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工具简陋)
移山人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单力薄)
移山路程:“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冬夏换季,始一反焉” (移山路途遥远)
智叟
愚公
1.“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 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 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 “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3.“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 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 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 命名,反映了自身的感情倾向。

《愚公移山》优秀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愚公移山》优秀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 之南,河阳 之北。 方: 指面积。 仞: 古代以七尺或 八尺为一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 丈,原来在冀州旳南面,河阳旳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
了。
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返 (来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垄 (土丘)
4
“之”旳使用方法
1.构造助词,“旳”: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7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旳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8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 第二段:
写故事背景。
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
持, 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 写愚公驳斥智臾旳错误观点。
第四段: 写愚公愿望旳实现。
听故事,体会愚公精神
1.愚公家周围旳环境怎样?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高万仞。
•2.愚公为何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优质课课件

《愚公移山》优质课课件

《愚公移山》优质课课件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愚公移山》这个故事。

说起这个故事,我可是从小就听着长大的,每次听到都感觉愚公那股子韧劲特别让人感动。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山上玩,看到一块巨石挡在路中间,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想着把它搬开。

结果呢,我们使出吃奶的劲,还是纹丝不动。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心想:咱们可不能跟愚公比,人家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咱们还是算了吧。

愚公呢,他是个老头子,住在山脚下。

有一天,他看到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就下定决心要移掉这两座山。

你说这得多大的决心啊!咱们想想,这两座山得有多高多大,要移掉它们得多辛苦啊!愚公带着他的家人,每天挖土运石,风雨无阻。

周围的邻居看到这一幕,都嘲笑他说:“愚公啊,你这是白费力气,这两座山怎么可能移得掉呢?”但愚公并不在意,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有一天,天上的神仙被愚公的坚持感动了,就下来帮忙。

神仙用手指一点,两座山就分开了。

愚公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他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几个小伙伴看到那块巨石,虽然搬不动,但如果我们坚持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就能搬开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难克服。

但只要我们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们再来聊聊愚公的外貌。

据书上描述,愚公是个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的老头子。

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看起来很朴素。

但他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有毅力的人。

还有,咱们得说说愚公移山的过程。

那可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每天,愚公和他的家人都要起早贪黑地挖土运石,有时候还要忍受风吹雨打。

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愚公能坚持那么久呢?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优质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优质课件

小学语文《愚公移山》公开课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四年级《愚公移山》一文,该文节选自《列子·汤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掌握生字词,如“愚、公、移、山”等;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文章,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学会坚持和勇敢面对困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体会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坚持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PPT,介绍《愚公移山》的作者和出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

3. 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带领学生一起学习。

4. 课文分析: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愚公的形象,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章理解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 板书生字词:愚、公、移、山等。

3. 板书文章结构:背景、故事、道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的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出一篇富有创意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方法、过程和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列子·汤问》其他寓言故事,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愚公移山》PPT课件

《愚公移山》PPT课件
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这体现了坚持不 懈的精神。
详细描述
愚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坚持。他相信只要 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 习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毅力与恒心
总结词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轻易放弃或抱怨。同时,要学会从困难中汲取经验和教 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此外,积极的心态和乐观 的态度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词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 的责任和使命,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 凝聚力。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设定 在古代中国,一个交通不便、 山峦叠嶂的地区。
作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强 调了勤劳、毅力和不畏艰难的 精神。
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 的敬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理念。
02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故事开端
总结词
叙述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详细描述
故事以一位年迈的愚公为中心展开,他居住在两座大山之间,交通不便,生活 艰苦。为了改变现状,愚公决定移开阻挡他们通路的两座大山。
04
《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01
02
03
愚公
坚韧不拔、毅力非凡的老 人,代表了人类不屈不挠 、持之以恒的精神。
智叟
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代 表了那些目光短浅、嘲笑 努力的人。
天神
作为超自然力量,对故事 情节起到推动作用,增强 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语言特色
简洁明快
故事语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朴自然,无华 丽辞藻,却能深入人心。

《愚公移山》教学课件(48张ppt)

《愚公移山》教学课件(48张ppt)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 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 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 望实现。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 神的惊天地、泣鬼神。
3、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 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 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 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 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毁 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长叹) 曰:“汝心之固(顽 固),固不可彻(通, 这里指思想改变),曾 不若孀妻弱子。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 说:“你的心真顽固, 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 地步,连孤儿寡妇都 比不上。
【杞人忧天】
《列子· 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 亡所寄废寝食者。”后比喻毫无必要或毫无 根据的的担忧。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 琴艺高超。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 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听岸上有一位樵 夫站在那里大声叫绝。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 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 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 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 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 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后用来比喻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 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 石的意思)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 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 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同返)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 rè ) 荷担( hè ) n n ) 孀妻( shuāng ) 始龀( chè 智叟( sǒu ) 穷匮( kuì ) 一厝( cuò ) 陇断( lǒng )箕畚( jī běn) 汝( rǔ ) 曾不若( zēng ) 诸( zhū )亡以应( wú)
朗究
什么是愚公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谈 谈你自己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用顽 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 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哪里 会有我国近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 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之灯,照亮前行的路, 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吧!
• (4)词类活用 • 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 (5)文言句式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判断句,“……者,……”表判断) • 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焉”作宾语,
• 3.愚公认为山是可移的,理由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态 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愚公之妻
智叟
“献疑 ”
讲真话、提问题
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 是为了设法克服苦难
“笑而止之”
自作聪明,很严厉的责 备、十足的轻视、有意 挖苦、嘲笑愚公的无能。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字词全解
• 1. 高万仞(rèn): 形容极高。 • 2. 且: 将近。 • 3. 迂(yū): 曲折,绕远。 • 4. 毕: 尽,全。
•5. 丘:
土堆。
•6. 荷(hè): 肩负、扛。 •7. 易: 更替。 •8. 叟(sǒu): 老人。
前置,即“且土石置焉”)
•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谓语前置,即“汝之不惠甚矣 • 告之于帝 • 帝感其诚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动句,“感”是“被……所感动”的意思)
思考以下问题(原文回答):
•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 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 点为: •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 富有表现力; •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 (3)故事具有虚构性; •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22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 了解有关列子的知识及《列子》一书,掌 握重点文言词语。 • 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 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 表达效果。 • 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树立不畏困难、坚 持不懈的愚公精神。
背景信息
• 1.题目解说 • “愚公”是本文的主要人物,“移山”是本文的主要事 件。题目点明了寓言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也表现了人物的 信念和精神。如今,“愚公移山”已成为成语而被广泛应 用。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 9.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 10. 毛: 草木。 • 11. 长息: 长叹。 • 12. 彻: 通达。
•13. 弱子:
幼儿,小孩。
•14. 虽: 即使。 •15. 穷匮(kuì ): 穷尽。
•16. 亡(wáng): 没有。
• 1.字词句式 • (1)通假释义 • 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 • 方七百里 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今义:四个角都是90o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 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 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什么: 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 2.作品简介 •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 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 《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 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 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3)一词多义 其妻献疑日 (代词,愚公的) (副词,表示诘问) 其如土石何 汝心之固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操蛇之神 (结构助词,的) 告之于帝
代词,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以君之力 (介词,凭借)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语气词,呢) 有子存焉 (语气词,不译) 始一反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介词,到) 于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关切
忧虑
嘲笑 讥讽
合作探究
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中两个
人物 “愚公”“智叟”的
形象?
愚公“不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 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物形
象:有长远的眼光,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不智” ,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 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人
物形象: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