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复习课教案密度的测量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及其公式2. 测量工具的使用3. 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物质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这些物质?2. 学生回答:颜色、味道、气味等。
3. 教师总结: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密度来区分物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也可以根据已知质量或体积求解未知密度。
3. 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天平、量筒等。
三、实验测量(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测量对象(如铜块、铝块等)。
2. 使用天平测量测量对象的质量和量筒测量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测量对象的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学生回答:鉴别物质、设计容器、浮力等。
3. 教师总结: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测量工具使用、实验测量和生活中的密度应用。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密度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如天平、量筒等)进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测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密度知识,让学生了解资源利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运用所学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理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密度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精确的密度测量;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
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密度知识体系,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难点:
-理解密度概念的本质,将其与质量、体积等概念区分开来;
(二)讲授新知
1.密度定义:详细讲解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密度公式: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即密度=质量/体积。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3.实验器材:讲解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强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对测量结果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强化密度概念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2.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注重实验方法的指导和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
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密度教案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 测量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2. 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3.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4. 密度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基本特性。
2. 掌握密度测量的原理及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密度测量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密度测量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重点: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烧杯、量筒、砝码、滴定管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测量密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3. 实验操作:讲解密度测量原理及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密度测量实验,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4. 实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密度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密度测量原理。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密度1. 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2. 特性: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测量密度1. 原理:ρ = m/V2. 方法:实验操作,观察密度计示数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答案: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特性: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2. 密度 = 质量/体积= 20g/10cm³ = 2g/cm³。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发挥,谈谈对密度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测量密度,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密度测量》教案
《密度测量》教案。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份关于密度测量的教案,旨在向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关于如何设计富创新性的密度测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
对于本实验来说,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了解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掌握如何用测量仪器进行密度测量实验3、能够合理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值二、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1、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在进行密度测量之前,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或者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2、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接下来,我们需要列举出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非常详尽,包括每件实验器材的名称、规格、用途等详细信息。
此外,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每种器材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措施等信息。
3、实验操作步骤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非常详细,并且应该向学生展示每个步骤应该如何执行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实验结果。
4、实验数据分析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之后,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如何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值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在进行密度测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实验操作等。
这些教学方法都很有效,但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在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方面,我们应该使用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方面,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以促进他们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包括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评分方法以及评分依据等信息。
此外,我们还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反馈,以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不断进步。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入】(部分,您可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新课导入】(部分,您可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实验操作】(部分,您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您可以讲解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
)【巩固练习】(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部分,您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引入密度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计算密度。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物质的密度》第一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测量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测量误差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密度计、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铝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细线、不同密度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密度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
(2)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教师进行实验验证。
2. 知识讲解(1)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密度的概念。
(2)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介绍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定物体的密度。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密度值。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教师点评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计算公式:ρ = m/V(3)实验测量方法: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2)简述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值。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2章《密度》的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具体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实验工具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操作技巧。
重点:密度的定义,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用天平、砝码、量筒、水、不同密度的物质(如石块、木块、金属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密度的物质,让学生观察其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密度的定义,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a. 指导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b.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密度计算的例题,讲解解题步骤。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密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质的密度。
a. 体积为2cm³的金属块,质量为20g。
b. 体积为500cm³的水,质量为1kg。
2. 答案:a. 密度ρ = 10g/cm³。
b. 密度ρ = 2g/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实验操作是否熟练,密度计算是否准确。
2. 拓展延伸:了解密度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体积等。
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仪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3.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及其公式。
2. 实验原理:ρ= m/V。
3.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
4. 实验步骤:(1) 检查天平和量筒是否准确。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待测物质。
(3) 用天平称量待测物质的质量m。
(4) 将待测物质放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V。
(5) 根据公式ρ= m/V,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实践性”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量筒、砝码、待测物质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3. 教室环境:保持安静,座位有序排列,方便学生操作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公式:讲解密度的定义,演示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3. 演示实验操作:教师示范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物质的称量和体积测量。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量待测物质的密度。
5. 数据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物质的密度,并填写实验报告。
2. 回答问题:什么是密度?密度是如何计算的?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的概念及其公式。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测量物质的密度》。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的真假,引入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密度公式:ρ = m/V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质量m。
2. 使用量筒测量体积V。
3. 计算密度ρ = m/V。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块铜的质量和体积,求铜的密度。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代入铜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计算得出。
2. 题目:比较水和酒精的密度大小。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分别计算水和酒精的密度,比较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密度的测量》
备课时间11月21授课时间11月28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板书设计
密度的测量
一.量筒的使用:
1.量筒最大测量值。
2.量筒的分度值
3.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4.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二.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后记: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新课教学
(一)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2.过程与方法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如天平、量筒等)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掌握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量筒、水、物体(如石块、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水、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体积。
提问: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什么?2. 例题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
示例: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5. 结果讨论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误差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 密度计算公式:ρ = m/V。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密度。
2. 附加题目: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密度有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实验方法,但实验操作中仍存在误差。
2. 拓展延伸:研究不同物质密度差异的原因,了解密度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实验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
3.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题目和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1. 难点解析:密度计算公式(ρ = m/V)的应用需要学生理解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数据中准确计算出密度值。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密度》,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围绕密度的概念、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密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演示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泡沫塑料块和一个体积较小但重量较重的铁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差异如此之大。
2. 知识讲解:(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测量密度的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3. 实践操作:(1)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2)实验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2)密度的计算公式(3)测量密度的方法(4)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质量的水的密度。
初中物理力学测量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测量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物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密度。
2. 探究密度概念(1)教师演示实验:将木块、铁块、铝块、铜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选取一种物质,测量其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
(3)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质量除以体积。
(5)教师讲解:将质量除以体积得到的比值称为密度,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kg/m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3. 密度单位及换算(1)教师讲解密度单位:kg/m³、g/cm³。
(2)学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g/m³ = 1000g/cm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密度单位及换算方法,为后续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探究式复习课教案---密度的测量
烧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用测量出的物理量表达密度。
方法,就请同学分别去分析造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设法进行改进。
方法一:如图①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②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③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④表达式ρ=(m2-m1)/V方法二:如图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2③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④表达式ρ=(m1- m2)/V方法三:如图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④表达式ρ=(m1- m2)/V烧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石块是不规则的固体,不能用量筒直接测量体积。
实验方法:有了上个实验的基础,学生知道石块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这次设置的障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蜡块漂在水面上, 烧 杯小蜡块障碍3:用上个实验的器材,如何测量冰糖的密度。
有了这两个实验的基础,无论漂浮还是下沉的物体,学生都能够设计实验去测量了,我继续为学生设障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冰糖直接放入水中会溶解二、如果这些器材不能测量还需要什么器材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可能想到如下几种方法:一、用白砂糖代替水二、用饱和糖溶液代替水三、用面粉或砂子代替水白砂糖白砂糖冰糖的饱和溶解细沙烧冰四、 用糖块不溶的豆油代替水学生设计出这几种方案后,老师给出肯定。
这几种方案都可行。
这时老师再设置一个问题,哪种方案更好呢?让学生去讨论,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把自己设计出的方案与其他组的方案做对比,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有何优点。
通过激烈的讨论,对比,交流,分析达成共识。
设计方案的好坏应考虑: 一、 使用的材料可回收而不是废弃 二、 可操作性强,而且简单易行 三、尽量使误差更小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前两种方案更好。
2019-2020最新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密度的测量》word版
2.过程与方法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设计:完成对应பைடு நூலகம்步练习
六.板书设计
密度的测量
一.量筒的使用:
1.量筒最大测量值。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2.量筒的分度值
初中测量物体密度的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体密度【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 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能够计算常见物体的密度。
【教学重难点】1. 量筒的使用方法;2.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介绍菊花石块,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2. 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我们应该怎么做?3. 总结: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1. 讲解密度概念: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讲解密度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1)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2)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4. 实验演示:1)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2) 使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
三、实践操作1. 分组实验:每组选取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如铁块、石块等),使用量筒测量其体积,计算密度。
2. 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体质量、体积和密度。
3.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误差的原因。
四、巩固知识1. 课堂提问:请学生解释密度概念,以及如何测量物体密度。
2. 练习题:请学生完成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强调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保持量筒的清洁和准确读数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的设置,有助于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和误差讨论方面,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时间】1课时【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
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所用教材《物理》第1册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1.学会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理解实验原理密度定义式ρ=m/V,并学会测量密度的实际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步骤,并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能够认识到实验中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并且分析对最后测得的密度值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实验原理,并且能够理解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设计实验步骤对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进行测量,学会判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3.能够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且确定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中过程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理解实验中的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的操作才能尽量避免实验误差。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石块、盐水、细绳教学方法1.ppt展示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及内容 1.引入大家首先看一下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和皇冠的故事。
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
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白银掺了进去。
”于是国王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办法鉴定皇冠里面有没有掺入白银。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基米德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有一天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人向装满水的浴盆里面沉的越深,浴盆里的水溢出来了越多。
于是他想到:如果把皇冠放入水中,排出的水,和同样重的金子排出的水量不相等,那么皇冠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装满了水的容器,如果向容器中加入一个物体,那么容器里的水就会溢出,并且溢出水的体积和加入的物体的体积相等。
所以我们测出排出的水的体积,就能够知道物体的体积。
这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
如果我们要判断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可以找一块和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
已知密度ρ=m/V,如果皇冠时纯金的,那么皇冠的密度就等于金的密度,并且皇冠和黄金的密度相等,因此他们排出水的体积就相等;反之,如果皇冠里面掺入了白银,那么皇冠的密度就介于黄金和白银之间,而皇冠和纯金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就一定不相等,因此排出水的体积就是不等的。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测量物体的密度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测量物体的密度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仪器,观察现象,探索规律,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如何进行测量物体的密度的实验教学。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学会使用天平和铜密度柱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进一步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使用天平和铜密度柱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2.了解和运用密度的概念;3.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测量物体的密度;4.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与材料1.实验器材:天平、铜密度柱、容器、实验卡片、尺子。
2.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确保实验台面干净、整洁;(2)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天平的电源是否连接正常;(3)将铜密度柱放置于实验台上,并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记录数据。
2.实验操作(1)将天平置于水平台面上,打开电源,待天平显示零点后,将容器放在天平的盘托上;(2)先称量空容器的质量,记录数据;(3)将一个待测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次称量,记录数据;(4)重复上述步骤,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测量。
3.数据处理(1)根据称量的质量数据,计算出各个物体的质量;(2)根据测量的铜密度柱的尺寸数据,计算出铜密度柱的体积;(3)通过公式密度=质量/体积,计算出各个物体的密度。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仪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对器材造成损坏;2.确保天平的盘托和容器的表面干净,并避免手指直接接触盘托和物体;3.每次测量前都要确保天平显示为零,并准确记录测量数据;4.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不可随意更改顺序或跳过某个步骤;5.在称量物体前后,尽量保持天平不移动,以免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六、实验讨论与分析1.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质量和体积数据,可以计算每个物体的密度,并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探究式复习课教案---《密度的测量》
黑河二中:韩丙山
一、设计思路:
由浅入深,层层设障,力求让学生在跨越障碍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种测量工具测量密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密度测量基本方法的理解,延伸到利用特殊工具来解决测量密度的特殊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
学习中能体验到物理学的奥妙。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难点:利用多种测量工具测量密度的特殊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鸡蛋和豆浆是我们同学都很喜爱的早餐食品,我们知道鸡蛋放入水中会沉
底,那鸡蛋放入盐水中会是什么状态呢?
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们只要知道它们的哪个物理量就可以了?
——密度。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密度测量的复习课。
2、授课:
第一环节:用常规方法测量物体密度来复习实验原理ρ=m/v,也就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问题:用天平、量筒、烧杯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
烧
杯
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用测量出的物理量表达密度。
如果学生有多种测量方法,就请同学分别去分析造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设法进行改进。
方法一:如图
①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③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
④表达式ρ=(m2-m1)/V
方法二:如图
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2
③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
④表达式ρ=(m1- m2)/V
方法三:如图
①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记录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④表达式ρ=(m1- m2)/V
实验分析:
方法一在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内壁会有少量的盐水残留,使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减少,实验误差较大。
方法二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时有可能超过量筒的量程。
方法三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第二环节:开始给学生设障
障碍1:用以下器材测小石块的密度
烧
杯
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石块是不规则的固体,不能用量筒直接测量体积。
实验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
②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记录水的体积V1
③再将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内水中,记录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④表达式ρ=m/(V1- V2)
实验分析:
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
如果先测体积,测量体积后再从量筒取出,石块上面会沾水,这时再测质量,质量就会偏大,再带入公式得到密度,误差也大.
障碍2:如何测量密度小于的物体的密度,例如:小蜡块。
有了上个实验的基础,学生知道石块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这次设置的障碍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蜡块漂在水面上,不能完全浸没,此时排开水的体积就不等于蜡块的体积。
实验方案方法一:针压法①用天平测蜡烛的质量
m
②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示数为V 1
③将针扎在蜡烛里,压入量筒中,示数为V 2
④表达式为P=m/V 2-V 1
此方法忽略针的体积
方法二:悬锤法①天平测蜡烛质量为m
②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蜡烛下拴密度大于水的重物。
③先让重物没入水中,示数为
V1
④再让重物和蜡烛一起没入水中,示数为
V2
表达式为P=m/V2-V1 方法三:埋沙法1.用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
m
2.用细线拴好蜡块投入量筒中
3.向量筒中注入细沙并摇平沙面体积V1
4.用细线把蜡块取出再摇平沙面体积V2
5.蜡块密度为P=m/V1-V2
障碍3:用上个实验的器材,如何测量冰糖的密度。
烧杯
小蜡块
有了这两个实验的基础,无论漂浮还是下沉的物体,学生都能够设计实验去测量了,我继续为学生设障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学生需要解决的问
题是:一、冰糖直接放入水中会溶解
二、
如果这些器材不能测量还需要什么器材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说明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可能想
到如下几种方法: 一、
用白砂糖代替水
二、用饱和糖溶液代替水
三、用面粉或砂子代替水
四、用糖块不溶的豆油代替水
白砂糖
白砂糖
冰糖的饱和溶解
细沙
烧
冰
食用油
学生设计出这几种方案后,老师给出肯定。
这几种方案都可行。
这时老师再设置一个问题,哪种方案更好呢?让学生去讨论,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把自己设计出的方案与其他组的方案做对比,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有何优点。
通过激烈的讨论,对比,交流,分析达成共识。
设计方案的好坏应考虑:
一、使用的材料可回收而不是废弃
二、可操作性强,而且简单易行
三、尽量使误差更小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前两种方案更好。
障碍4:接下来,我再为学生设置更具挑战性的障碍,测量仪器只有量筒或
只有天平或只有弹簧测力计又如何测量物体的密度呢?当学生解决了这几个问
题后,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的。
只有弹簧测力计:
从一道中考题引入比较好:有一个地质队员,在野外发现一种矿石,他想很快知道他的密度是多少?粗略判断它是什么物质,但手边只有弹簧测力计,具体怎么做呢?
老师引导学生应用浮力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矿石的重量为G1
第二步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矿石的示数为G2
利用差值法求浮力,进一步求出排开水的体积
本实验的关键是矿石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这样利用公式ρ=m/v就可以求出矿石的密度了。
测量仪器只有量筒
利用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量筒想办法测石块的质量,
第一步用小烧杯放入量筒中充当船,计下此时的示数为V1
第二步将石块放入小烧杯中计下此时的示数为V2
第三步将石块从小烧杯中拿出放入水中计下此时的示数为V3
本实验的关键点是漂浮体的质量等于排开水的质量。
测量仪器只有天平
在测量工具只有天平的情况下测石块的密度,还是要强调从浮力知识入手
第一步先用天平测烧杯和适量水的质量m1
第二步将石块放入水中测它们的总质量m2
第三步将石块用手拉起悬在水中测这时的质量为m3
这样设计实验很巧妙,本实验的关键还是矿石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