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资源与建议】本节课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的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具备了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基础。

由于学生对控制变量探究实验有了基本了解,并初步作了尝试,《探究燃烧之谜》在教材呈现上对探究环节作了简化。

首先创设情境,介绍两起真实的火灾事件,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燃烧的秘密,在猜想的前提下(两起真实的火灾,为什么烧毁了成片的树木、花草和野生动物,却留下了山石?燃烧的起因可能是什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怎样利用纸片、煤、石头等设计对比实验?怎样灭火?)。

本节课的二级目标的训练是“蜡烛会熄灭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起到进一步巩固技能训练的目的。

【目标与评价】说出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准备】纸杯、火柴、蜡烛、石块、棉布、纸片、铁钉、粉笔等;实验表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人类发现火及火灾视频。

(在观看中板书:火)师:正是因为发现了火,使我们的祖先能坐下来静静的思考,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

火造福我们人类的同时,也能给我们带来灾难,大家看这两起火灾,为什么烧毁大片的花草树木却留下了山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以下燃烧之谜。

2. 师:同学们玩过火吗?怎样才能使物质燃烧呢?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板书燃烧,展示学习目标(出示课件)二、探究新知(一)可燃物展示实物,问: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呢?指出可燃物的概念,(板书可燃物)指出这是燃烧的先决条件。

(二)温度1.师问:同学们用过火柴吗?火柴是怎么被引燃的呢?生答,接着问:为什么摩擦能引燃火柴头呢?2.引导学生做双手摩擦活动猜。

3.师问:有什么感觉。

介绍摩擦生热。

温度升高,进一步介绍火柴头的引燃的原理,引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

4.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温度相同吗?5.演示一根火柴点燃一张纸、一根木棍。

指出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温度不同。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概念,能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

学习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归纳法、实验与探究法、讨论法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实际引领 学生学习。

新课引入:创设情境(几张与火相关的图片),它既能造福人类又 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 种现象。

我们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今天咱们一起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物 质的燃烧。

同学帮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学生回忆旧知识其他学生做补充,老师展示 答案,学生尝试自己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老师展示答案,写板书。

板书:燃烧:通常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响。

过渡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物质燃烧。

现在老师有很多疑 问,谁能帮我解决呢?那你们有没有思考过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教师提供思考角度生活及相关知识,完成课本93页交流与谈论,小 组讨论代表发言(副板书写猜测假设:),学生猜测并说出猜测依据, 教师对学生猜测进行整理归纳及补充。

)活动与探究:教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桌子上的器材设计实验,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物质来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一:玻璃棒、木条、酒精灯、火柴、 实验二:滤纸、铜片、兵乓球碎片、三脚架、酒精灯、火柴实验三:两根蜡烛、烧杯 学生逐一设计实验方案、组间组内交流、确定方案、分组展开实验、学段学科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教材版本 第四章第一节 年级 沪教版 九年级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燃烧概念引入: 你还记得吗?回忆学习过的物质的燃烧现象, 哪位交流结果、得出结论。

2024秋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2024秋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课题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教学难点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具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小木块、小煤块、蜡烛。

课前预习1.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空气(或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进行新课实验1 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燃烧实验过程: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方案一: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直至罩住蜡烛。

[现象]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方案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里。

[现象]没有被罩住的蜡烛持续燃烧,被罩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助燃物)、达到着火点。

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判断某个物质燃烧或不燃烧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条件。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教学难点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森林火灾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燃烧的现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2、讲授新课讲解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展示实验:分别将木条和石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可以看到木条燃烧,而石头不燃烧,从而理解可燃物的概念。

提问:“只有可燃物就能燃烧吗?”接着进行实验:将一支蜡烛用玻璃罩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学生发现蜡烛逐渐熄灭,从而得出氧气(或助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解释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助燃物还有氯气等。

引入着火点的概念:“即使有可燃物和氧气,物质也不一定会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进行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棉花和煤块,观察现象。

学生看到棉花很快燃烧,而煤块需要较长时间才燃烧,从而理解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3、实验探究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实验器材包括: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蜡烛、玻璃杯、热水等。

实验步骤:用酒精灯分别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并记录现象。

将蜡烛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并解释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学会节能减排。
5.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2.掌握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够分析燃烧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灭火器的使用。
然后,我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烧的条件”。通过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如何影响燃烧过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将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教案)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调控【基础主干落实】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举例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森林失火,设隔离带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扑灭火灾2.火灾自救(1)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将火扑灭;(2)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生活链接】“纸火锅”是用纸张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纸锅不会燃烧。

【情境思考】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并用鼓风机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漫画助学】火场逃生技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重点 项目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任务一:完成实验现象及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①②①燃烧②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①③ ①燃烧 ③不燃烧 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③中的白磷未与 氧气 接触,不能燃烧③④③不燃烧 ④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 着火点,④燃烧可以实现燃烧结论:燃烧三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拓展:(1)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通入氧气。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BC(填字母)。

A.作反应物B.隔绝氧气C.升高温度任务二:创新实验装置类型一:密封装置型——将P2O5封闭在有限空间内,不污染环境类型二:吸收燃烧产物型——P2O5可以被碱液或水吸收类型三:燃烧条件控制型——通过装置特点控制燃烧条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堂达标反馈】1.[灭火的原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A)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着火点D.产生二氧化碳2.[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 ℃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燃烧的条件微格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微格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微格教学设计燃烧的条件微格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燃烧是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通常在生活中都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燃烧现象,但对于燃烧的条件以及燃烧机理却往往了解不够。

因此,通过微格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燃烧的条件,并且通过实验和观察,增加对燃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燃烧的定义和燃烧的条件。

2. 了解燃烧的机理和燃烧反应的基本过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的条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一种放热反应的过程,需要有适当的温度、氧气和易燃物质三个条件。

2. 燃烧的机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和光能。

3. 燃烧的条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对燃烧是否发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引出燃烧的条件。

2. 知识讲解:介绍燃烧的定义和条件,讲解燃烧的机理,引导学生了解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反应物的变化。

3. 实验设计: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

4.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 思考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氧气和适当的温度才能发生燃烧。

五、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点燃小木棍、点燃烟花、点燃酒精棉球等。

2.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种燃烧现象和实验过程,直观呈现给学生。

3. 实验指导书:提前准备好实验指导书,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回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实验过程,巩固燃烧的条件和机理。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等。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燃烧的条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初步认识燃烧景象,了解燃烧的概念.(2) 知道物资燃烧的必须条件。

(3)能利用物资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对燃烧条件的探求,进一步学习科学探求的方法与步骤,领会科学探求的考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领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只需深化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认识。

(2)经过探求“燃烧的条件”,初步构成富于考虑、勇于探求的科学精神。

【先生知识基础】1.先生对生活中的燃烧景象比较熟习,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曾经了解了部分物资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必然的感性认识。

2.探求能力:(1)针对所给成绩,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求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本人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消费与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运用(2)探求方案的设计与实行【教学方法】探求式教学法演示实验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器具】本课题中探求活动和演示实验器具,课件【教学过程】【小结】【倾听】燃烧的条件【练习与理论】【教学札记】学案:物资的燃烧一、你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必然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或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景象填写在学案上。

事例观察到的景象镁条的燃烧发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物资生成物资燃烧的特点可归纳为:二、燃烧条件的探求:1.你猜想物资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针对你的猜想,你预备做甚么实验?3.把你的实验记录下去步骤现象结论4.你得出的物资燃烧的条件是甚么?5.把你的结论说出来与同组同学一同交流。

三、要想让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一些,你有哪些方法?为甚么可以用这些方法?四、练习与理论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缘由是……………………()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2.以下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燃烧不必然都产生火焰B.燃烧不必然都要先点火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D.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反应物必然的碳和氧气3.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梗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缘由是()A.氧气不足B.火柴下部木条没有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降低D.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下沉的缘由4.在古代人类很早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方的三句话来解释。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2)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学生能够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了解防火、灭火和逃生的常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2、教学难点(1)着火点的概念。

(2)对燃烧条件的综合应用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火柴、蜡烛、小木条、小煤块、石棉网、烧杯、水、酒精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如篝火、蜡烛燃烧、烟花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燃烧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强调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让学生理解燃烧与其他发光发热现象的区别。

2、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测。

(2)实验探究实验一:分别点燃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现象。

实验二:将蜡烛固定在石棉网上,点燃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三: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酒精和水,观察现象。

(3)分析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4)着火点的概念通过对比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燃烧的难易程度,引入着火点的概念,强调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序号
项目
内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4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出燃烧的定义和课题。2. 初探燃烧条件:提供实验用品和仪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3. 再探燃烧条件:展示教材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并讨论实验的优点和不足。4. 体会控制燃烧的喜悦: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控制燃烧条件的神奇,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 课堂小结: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
1.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3.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缺一即可。
3
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2.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5Fra bibliotek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讨论交流的积极性。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作业或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7.1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3.知识拓展:介绍燃烧相关的安全知识、环保理念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燃烧条件、化学反应及灭火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科普短文,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2.设计一道与燃烧相关的实验题目,要求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同学或老师,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设想五:通过分析森林火灾、燃气泄漏等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害,并讨论预防措施。
-设想六: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减少烟花爆竹使用等,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七:使用动画或模拟软件,直观展示燃烧过程中分子、原子的变化,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知识。
1.燃烧的条件:详细讲解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并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化学反应:介绍燃烧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作用,讲解化合价变化规律,使学生对燃烧的化学反应有更深入的了解。
3.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原理,如消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介绍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燃烧的条件、化学反应、灭火原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燃烧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教学设计

《燃烧条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思路】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本节课我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燃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

2、了解缓慢氧化、燃烧和自燃的异同。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小木条,石头,火柴,坩埚钳,蜡烛,酒精灯,大烧杯,纸条,木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的条件。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设疑]: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燃烧的条件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堂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是一种什么现象?燃烧的条件有哪些?(2)教师简要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2)结合实例,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燃烧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不同温度下,观察燃烧现象。

4. 数据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在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结合实例,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评价本案例以“燃烧的条件”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物质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物质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说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为氧气)、达到着火点。

(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能判断某种情况下物质是否能够燃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对生命和财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达到着火点。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燃烧条件。

2、教学难点(1)对燃烧条件的综合应用和分析。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坩埚钳、小木条、小煤块、蜡烛、玻璃杯、热水、白磷、红磷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的图片或视频,如篝火、蜡烛燃烧、森林火灾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现象,并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可燃物讲解可燃物的概念,列举常见的可燃物,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2)助燃物介绍助燃物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助燃物为氧气。

通过实验,如将蜡烛在空气中和在充满氮气的容器中燃烧,对比观察现象,让学生理解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3)达到着火点解释着火点的概念,即物质能够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通过实验,如分别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观察它们开始燃烧的温度差异,让学生明白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3、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可燃物准备小木条和玻璃棒,分别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学习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
难点: 燃烧的条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对火已有一定的了解。

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火柴、煤炭或煤气的燃烧。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做了木炭、蜡烛等的燃烧实验。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1、【探究活动】探究实验认识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表中观察、分析和推断,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②、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2.燃烧
(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讲述】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会自然的联想到如果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了。

五、课堂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