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49-1976年诗歌.

合集下载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激情中的战歌与颂歌:50-70年代的新诗

激情中的战歌与颂歌:50-70年代的新诗

性。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 《放声歌唱》成为颂歌代表作。
二、诗人的“自我”消失,被融入到阶 级和集体的“大我”之中,艺术共性 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三、片面追求民族化,诗歌形式单一。
第二节
• 一、生平创作简介 郭小川 (1919-1976), 原名郭恩大,河北 丰宁人,中学期间 参加学生运动,开 始写诗。1941年到 延安,先后在马列 学院、中
三、《复仇的火焰》 《复仇的火焰》是具有史诗品格 的长篇叙事诗》,长诗背景广阔,规 模宏大,人物众多,矛盾复杂,在当 代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被人们称为 “诗体小说”。
• 《赛马》—闻捷
乡亲们哄的笑了, 笑声羞红我的脸, 今天和我赛马的人, 正是我热爱的青年。 我和他并着马头走, 走向草地边缘, 在我们身背后, 盯着无数羡慕的眼。
郭小川的诗
央研究院、中央党校进修学习马列主 义文艺理论,列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随军南下,1953年调中央宣传 部工作,1955年调中国作协任党组副 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62年 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 郭小川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55年-1956年,他以 《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创作了一组 “楼梯体”政治鼓动诗,如《投入火 热的
第三节
一、生平创作简介 闻 捷 ( 1923-1971 ) , 原名赵文节,江 苏省丹徒县人。 1940年赴延安, 1945年开始发表 作品。
闻捷的诗
1949年随军进入新疆。1952年任新 华社新疆分社社长。新疆各族人民的 新生活,激发了他的诗情,他以此为 题材创作了诗集《天山牧歌》,而一 举成名。1959年起,到甘肃定居,出 版了诗集《河西走廊行》《东风吹动 黄河浪》等,50年代后期着手写长篇 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其中第一部 和第二部于文革前出版,第三部诗稿 于文革中散失。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第三章1950—1970年代的诗歌(可编辑)

第三章1950—1970年代的诗歌(可编辑)

第三章1950—1970年代的诗歌第三章1950―197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诗歌创作概况诗人构成“五四”以来的新诗诗人和诗派,在进入50年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上“隐失”。

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之外,如九叶诗人;另一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的冲突,导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的困境,如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这样“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有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梁宗岱、孙毓堂、吴兴华、林庚、徐迟、王亚平这些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由于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文坛,如七月诗人。

主要诗人:一类是以力扬、袁水拍、吕剑、方敬、李季、闻捷、阮章竞、张志民、柯仲平、严辰、公木、魏巍、沙鸥、方冰、蔡其矫、贺敬之、郭小川等继承新诗的革命传统的第三代诗人;―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像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高平、流沙河、孙静轩等,其中有的加人了军队,其创作显示了与前述诗人不同的特点。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起点,本期诗歌创作是以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的歌颂为发端的。

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和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是这一历史性的颂歌的开篇之作。

还有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冯至的《我的感谢》、柯仲平的《我们的快马》、田间的《天安门》、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王莘的《歌唱祖国》、石方禹的长篇抒情诗《和平的最强音》、阮章竞的《祖国的早晨》等。

这同时也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在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歌颂,也便成了本期诗歌一个普遍的艺术风气。

1、50年代中前期以后的诗歌创作 50年代中前期以后,诗歌创作开始日渐活跃起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1949.7)1、1917—1927:五四新文学运动产生和向革命文学发展的时期2、1927—1937: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3、1937—1949:抗战的民族的文学运动兴起和繁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7—至今)1、十七年文学(1949—1976)创作两个阶段一确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狂欢时代1序曲诗歌何其芳长篇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组诗《时间开始了》小说赵树理《登记》话剧老舍《龙须沟》2主旋律诗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邵燕《到远方去》《给同志们》梁上泉《喧腾的草原》散文靳以《到佛子岭去》《佛子岭的曙光》李若冰《柴达木手记.小说赵树理《三里湾》康濯《春种秋收》马烽《结婚》谷峪《新事新办》萧军《五月的矿山》周立波《铁水奔流》3变奏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解放战争孙犁《风云初记》---抗日战争峻青《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王愿坚《党费》《粮食的故事》话剧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二高涨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丰收时代1 成熟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胡正《汾水长流》陈残云《香飘四季》陈登科《风雷》浩然《艳阳天》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溢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欧阳山《三家巷》《苦斗》冯德英《苦菜花》短篇小说马烽《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李准《李双双小传》《耕耘记》刘澎德《桥》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禾场上》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罗宾基《山区收购站》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生活小赋吴伯箫曹靖华人生漫忆,碧野山水游记诗歌贺敬之郭小川《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季《杨高传》李瑛的军旅诗2新的开拓(反应古代生活作品)历史剧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小说李劼人《大波》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耕《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冯至《白发生黑丝》徐懋庸《鸡肋》3多样化文学局面A山西“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人民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语言大众化B河北“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普通人,充满人情味,散文随意洒脱,诗意浪漫气息C湖南“茶子花派”周立波,谢璞,孙建忠,周建明,叶慰林,古华---农民高尚情操和心灵美,方言土语,幽默第三节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十七年中三轮冲击一电影《武训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导演—孙瑜清末武训“行乞兴学”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海河边上》《锻炼》二 1954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文字狱,教条主义1956整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造.刘绍棠《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李威伦《爱情》陆文夫《小巷深处》阿章《深夜的别离》1957整风转变为反击右派三 1957—1959三年困难时期196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化1957左倾错误长篇小说《刘志丹》昆曲《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不夜城》第四节“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文革期间三种文学一“阴谋文学”长篇小说《鸿南作战史》—张春桥授意而作《牛田洋》----吹捧林彪短篇小说《初春的早晨》-----描绘“一月革命”风暴,歌颂“文化大革命”,夺权为最高主题。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概况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概况

二、文学环境:
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失去写作的权利。文 艺刊物停刊。 3.写作方式:集体创作(“样板戏”)。“写作组” (理论批评)。 4.文学影响和文学阅读:隔绝。封闭。文学的“无 经典”时期(毛诗词,鲁迅)。也有暗流涌动。
三、公开的文学:
1.“极左”的激进文学思潮: 对以往文学的全面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 “黑八论”。文化的断裂。 试图建构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 黑“八论” : 江青主持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 谈会纪要》中,例举所谓“文艺黑线”的有代表性 的论点,计有“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 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中间人物”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以及“离经叛道”论、反“火 药味”论,统诬之为“黑八论”。
2.“三突出”和“根本任务论” “根本任务论”就是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 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最早出自江青《谈京剧 革命》:“我们提倡革命样板戏,要反映建国十五 年来的现实生活,要在我们的戏曲舞台上塑造出当 代的革命英雄形象来,这是首要的任务。” 《纪 要》将“根本任务论” 进行强调,这就使其成为 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文艺批评的根本标准。)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 期。文艺环境相对宽松。周扬等 文艺领导人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 同志的支持下,也着手对文艺政 策实行调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纠正错误的偏向,给文艺创造 休养生息的条件,理论批评和文 学创作都呈现出再度活跃的局面 。 这一良好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随即被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所终 止。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 浪潮——文艺整风开始。
1972年后,文学创作有限度的恢复。但创作手法 严重扭曲,文学成就整体不高。 艺术水平不完全一致。浩然、谌容、古华、黎汝 清、张抗抗等

第三章 1949 1976年诗歌

第三章 1949 1976年诗歌

? 郭小川常被称为“战士诗人”。
? 他的“战士”与“诗人”两种自我身份间, 具有特别的复杂关系,呈现政治立场与艺 术追求的难以协调。
? 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 时代的印痕。但由于对自我的执着,他的 诗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激扬,一定程度上 与实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二、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 其二是闻捷为代表的表现新疆生活的诗。
闻捷(1923-1971,江苏 丹徒人)专注于抒写西 北边疆生活。1956年出 版诗集《天山牧歌》。 50年代末,有长篇叙事 诗《复仇的火焰》。
闻捷的诗是“牧歌”情调 的颂歌,清新流丽,活 泼亲切,长于细致的叙 事和描绘。
? 特点:
? 一、总是把赞美爱情和歌唱劳动追求荣誉 和理想结合起来,具有高尚的情操。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相信未来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萧三:《谈〈望星空〉》
● 60年代,郭小川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 念,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发出了《青纱 帐——甘蔗林》《林区三唱》等又一批符 合规范的政治抒情。
●在1975年9、10月间,郭小川又写下《团泊
洼的秋天》与《秋歌》,重现了他在50年 代中后期“矛盾重重”的心灵世界。在这 些诗里,坚持革命尊严、战士情操、战斗 精神的表现,使郭小川重新和第二阶段探 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的政治抒情诗接上 了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最新-建国六十年诗歌 精品

最新-建国六十年诗歌 精品

建国六十年诗歌祖国远方的树叶黄了,贴近大地果实等待你去摘取像摘取一个人梦中的秋天将所有的花朵卸下来装订成册寄给远方那里的鸟群刚刚启程那里的故事只在梦可以经历我的祖国,经历艰难涂抹的地方那里摆满了已经消失的地平线一只乌鸦在那里看管已经锈死的铁锁任凭雨点将铁侵蚀所有的歌谣颤抖地走过独木桥在生活之外的远方一直是美和陌生的化身落在那里风雨六十年海一望无际静静地躺着时间的催促声从那里传来金属的响声和雷的响声穿过今天在思维的平台上放置的远方,它是我的祖国一个诗人和手中的一部诗歌寄存的地方等待适合于成长的泥土是种子等待的家园拴在时间的主页上,这家园里的夏天希望的秋天在是从等待中获得的就像种子在粮仓里等待泥土的心态在等信使的日日夜夜让内心的湖泊激起细浪的重叠周而复始的等待在日子上晃动强烈的降雨等待夏天大地上落满的绿色维护着生命生命如歌在大地上漫延让相逢的离别读到血的颜色是一树树花开,正目送冬天的离去在冬天的反面,夏天的记忆中一个城市拥有的黎明时刻惦记着一个夜晚的幽灵那隐蔽的身躯坚守热爱和信念人海如潮而等待中的黑暗深深了解祖国的黎明远方的风景一定和想像的风景有着相似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分起立过祖国一样的成长让多双目光过滤,或者相聚远方的风景,守卫远方的看门人,看流动的云块他的心也像铅一样沉下来祖国在这里,他就跟着在这里命中注定的远方这六十年的风景让来人看到新意像泛黄的历史散叶被异乡人用向往装订成册远方的风景,在远方生活的群体用他富裕的理想编织未来多少年过去了,刻在他们内心的文明。

3第三讲

3第三讲











„„ 黄 河 的 浪 涛 塞 外 的 风 。
此 时 此 身 何 处 来 <
呵 〃 此 山 此 水 入 胸 怀 〄
都 在 青 山 绿 水 中
是 山 城 呵 〄 是 水 城 <
水 绕 山 环 桂 林 城
水 几 重 呵 〄 山 几 重 <
如 情 似 梦 漓 江 的 水 〃
情 一 样 深 呵 〄 梦 一 样 美 〄



侧 着 身 子 挺 立 着

为 了 避 开 迎 面 的 风 暴

像 一 个 人

在 一 个 荒 凉 的 山 丘 上

真 的 〄 我 看 见 过 半 棵 树


第一次遭雷劈可能纯属偶然,暗指雷电的盲目
性;而半棵树潜伏着还要遭雷劈的命运,全因
它不屈服:太傲慢,太从容,太坚挺!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后两章由“忽然之间,/壮丽的星空,/一下子变了模样。” 开始,极力歌颂人民大会堂和人民的力量:

“我们要把长安街上的灯光,/延伸到远方; /让万里无云的夜空,/出现千千万万个太 阳。/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 天安门广场;/让满天星斗,/全成为人类 的家乡。//而星空呵,/不要笑我荒唐!/ 我是诚实的,/从不痴心妄想。/全成为人 类的家乡。//而星空呵,/不要笑我荒唐! /我是诚实的,/从不痴心妄想。/
情境诗

被伐倒的枫树、不断地被斫伐的灌木、 囚笼里因为反抗甚至抓破了指爪的华南 虎、在地下的黑暗中默默生长的根块、 即使被斫去了一半身躯依然坚韧不拔的
半棵树,无不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
分子的人格形象。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 1944年,孙瑜受陶行知之托,决心把武训 的事迹搬上银幕。 • 1948年7月中国电影制片厂投拍此片。11月 初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停拍。 • 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够得此片 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孙瑜加入昆仑公 司接拍此片。 • 在1951年2月拍成前,剧本经过了三次修改。 • 《武训传》公映后,好评如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一、文艺队伍大会师 (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
• 1949年7月2日-19日, 中华全国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 • 周恩来《政治报告》 •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关于解放区文 艺运动的报告》 •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 文艺》
• 1957年冬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中,出现了 一些带有民歌色彩并被认为对生产劳动具 有直接的鼓动作用的豪言壮语。 • 1958年2月的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很多代 表也以这种方式进行发言——“最好的诗”。 •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酝酿 “大跃进”运动的成都会议上,正式号召 搜集和创作新民歌 • 。
•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 在北京召开 • 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 术争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 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 上的反映 • 武训(山东堂邑人,1838-1896),是中国近代 史上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以乞丐之身行兴学之 事,艰苦备尝,终生不渝。 • 清政府赐其“义学正”之名号,“乐善好施”的 匾额和象征最高荣誉的黄马褂 • 建国前,各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对他都推崇备致 • 1945年,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过称赞他 的文章

第二章1949-1976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章1949-1976诗歌创作概述..

3、把叙事、抒情、绘景融为一体,创造一 种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艺术境界。
曾卓 是“七月派”的诗人。他是湖北人, 于1922年出生,40年代起同在胡风的 影响和提携下开始诗歌创作,1955年 又都因胡风案牵连而被逮捕入狱,在牢 狱里都没有放弃诗歌写作,经历了二十 多年的监禁和劳改生涯后,获得平反, 恢复自由后又都创作了一些颇有影响的 诗作。
《吐鲁番情歌》: 《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 《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 《金色的麦田》、《告诉我》、 《种瓜姑娘》 把赞美忠贞的爱情心理和劳动的幸福情 绪都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美来讴歌, 这是闻捷爱情诗的总体特征。
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1、含蓄而委婉的艺术美歌声、酸葡萄、馕、 琴声和鼓声; 2、略有情节,但又重于心理描写。 笔触细腻,近于白描;情调轻松,饶有风趣
《天山牧歌》 是闻捷的短诗代表作诗集。它以歌唱新疆 少数民族的新生活而在当代诗坛独树一 帜,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新生活颂歌。特别 是其中的爱情诗,把年轻一代热爱劳动、 建设家乡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结合起来, 拓展了当代诗史上爱情诗的天地。诗人通 过对爱情生活的咏赞,揭示了人们美好纯 洁的心灵,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为建设美 好的生活而献身。
1957-1962
繁荣的诗坛受到重创 反右派斗争 “新民歌运动” 1962-1965 出现新转折 政治抒情诗占主导地位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1966-1976 诗歌创作陷于绝境
构成此时中国诗坛的诗人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二类是已成名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 三类是青年诗人:李瑛、公刘、白桦
(2)军旅生涯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公刘《西盟的早晨》《边地短歌》 张永权《骑马挂抢走天下》 李瑛《野战诗集》 胡昭《光荣的星》 (3)农村、林区生活 阮章竟《山野新歌》流沙河《农村夜曲》 陈残云《农村散曲》傅仇 “森林诗人” 《伐木者》 《森林之歌》 《雪山瑶》《告别林场》

第三章诗歌 第二节郭小川的诗

第三章诗歌 第二节郭小川的诗
第三章 诗歌 第二节 郭小川的诗
一、政治抒情诗的诗学观念和美学观念
第一,强调诗歌的工具职责与为政治服务的直接性、 第一,强调诗歌的工具职责与为政治服务的直接性、 主动性 第二, 第二,选材上直接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 第三,诗中的“ 常以“阶级”“人民” ”“人民 第三,诗中的“我” 常以“阶级”“人民”的代言 人的面目出现,充分本质化、 人的面目出现,充分本质化、社会化 第四,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 第四,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 第五,诗情表达上,常采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 第五,诗情表达上,常采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 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 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排比手 法和华辞丽句的形式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 天。
1962年的组诗《秋歌》 年的组诗《秋歌》 年的组诗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晴空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大地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为了迎接秋天, 为了迎接秋天, 谁的鞋底没有磨穿? 谁的鞋底没有磨穿? 为了装点秋天, 为了装点秋天, 谁的手上没有生茧? 谁的手上没有生茧?
自然的秋天 政治生活的金秋 祝酒歌》 西出阳关》 《祝酒歌》、《西出阳关》、《大海浩 夜进塔里木》 歌》、《夜进塔里木》
第二, 第二,继续革命的战歌 1、抒写公民建设祖国的激情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主,追求典型性。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2、当代话剧的变革
3、当代歌剧的发展: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
话剧,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 结合,如《白毛女》;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 歌剧。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
1、老舍和《茶馆》(1957年创作)
《茶馆》构思独特。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
和国第一代杰出的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 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 作期。
《深深的山谷》
建国后:《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
60年代:《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
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 “文革”期间:《团泊洼的秋天》、《祝寿》、 《秋歌》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诗体的几个特点
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回延安》
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自己的“楼梯体” :
《放声歌唱》 “凹凸体” :《雷锋之歌》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抒情诗代表诗人
1、郭沫若:《新华颂》、
《毛主席的旗帜迎风飘扬》、《百花集》、
《百花齐放》、《骆驼集》等诗集。这些诗 歌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具有标语口号的倾向。 《新华颂》是献给新生政权的第一声歌唱。
郭沫若解放后诗歌欣赏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 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 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 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 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 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穆旦《智慧之歌》
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


在文革期间,除公开发表的诗歌外,还存在着相 当一批“地下”诗歌,疏离于当时的文学主流, 成为后来“崛起”的朦胧诗新诗潮的先导。 “地下”诗歌作者构成: 一是文革前乃至“现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创作、 但后来陆续被剥夺写作权利的“老诗人”。如 穆旦、唐湜等,受“胡风事件”牵连的牛汉、 绿原、曾卓等,以及蔡其矫、公刘、流沙河等。

● 1955年的《致青年公民》组诗,确定了郭 小川的诗坛重要地位。 这组“楼梯式”的鼓动诗灌注着饱满激 昂的时代精神与情绪,在社会主义改造 和建设的高潮中,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 的新生活,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
●郭小川很快不满意于《致青年公民》那样 “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式的诗 创作,他渴望能写出“新颖而独特”的 “作者的创见” 。 1956-1959年,他有叙事诗《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 个》《将军三部曲》,抒情诗《山中》 《致大海》《望星空》等。


整体上看,政治抒情诗这种以政治鼓动为 目的、“时代的喉舌”式的诗歌形态,主 要以演绎政治观念的方式来创作,整体上 失落了艺术探索的个性,有的虽然名噪一 时,但大都缺乏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战士诗人”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 生于河北丰宁。曾任中国 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 《诗刊》编委、《人民日 报》特约记者等。既是政 治抒情诗潮流中一位代表 性的主流诗人,又具有特 别的历史复杂性。


闻捷(1923-1971,江苏 丹徒人)专注于抒写西 北边疆生活。1956年出 版诗集《天山牧歌》。 50年代末,有长篇叙事 诗《复仇的火焰》。 闻捷的诗是“牧歌”情调 的颂歌,清新流丽,活 泼亲切,长于细致的叙 事和描绘。

特点: 一、总是把赞美爱情和歌唱劳动追求荣誉 和理想结合起来,具有高尚的情操。 《苹果树下》、《种瓜姑娘》、《夜莺飞 去了》等 二、构思独特,善于摄取生活中有喜剧性 的小场景来表现生活的诗意,清新、活泼 又风趣。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 结束以后》

郭路生之后,由芒克、多多、林莽、根子、 宋海泉、方含等构成的“白洋淀诗群” , 也写出了集合着青春虚无与叛逆、并具有 特定“历史感”的现代诗,抒写了荒谬境 遇所逼发的生命痛楚、绝望、挣扎与诅咒。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三、善于探索青年人细致微妙的爱情心 理。 《爱情》、《赛马》
四、诗风健康、朴实、优美,韵律规范、 和谐悦耳,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比喻和比兴的大量运用;格律比较 规范

“(闻捷)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 情;是和劳动紧密地结合着的爱情;是服 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 准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Hale Waihona Puke ● 60年代,郭小川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 念,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发出了《青纱 帐——甘蔗林》《林区三唱》等又一批符 合规范的政治抒情。
●在1975年9、10月间,郭小川又写下《团泊
洼的秋天》与《秋歌》,重现了他在50年 代中后期“矛盾重重”的心灵世界。在这 些诗里,坚持革命尊严、战士情操、战斗 精神的表现,使郭小川重新和第二阶段探 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的政治抒情诗接上 了轨。

“整篇作品的重心显然是在一、二段,等到 三、四段,诗人企图转换情绪、改变气氛 已属不可能了。然而又是不能不‘转换’ 的,——我想,诗人自己也觉得,前两段 太不象话了。可是这样的转换,很明显, 是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三、四两段成了僵 硬的、干喊的部分。从一个悲观失望的调 子,从一个低音陡然变成乐观高昂的音调, 在一首诗里怎么可能呢?” 萧三:《谈〈望星空〉》
三、诗的“边缘”与“地下”探 索

由于艺术上与当代主流的不协调,以及其 他种种复杂现实原因,很多诗人本时期都 处于诗坛的边缘。在50年代中期,他们一度 有所活跃,试图接续自己的艺术传统,写 出了一些具有异样色彩的诗作。
艾青《礁石》 穆旦的《葬歌》《问》《我的叔父死了》
《“也许”和“一定”》 杜运燮的《解冻》《雪》 流沙河《草木篇》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相信未来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 时宜地流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 爱这个时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 爱敞开全部心扉、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 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写于建国十年国庆背景下。 采用短句长排的形式,大量运用铺饰、排 比、重叠手法,气势宏阔,激情澎湃,富 有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 前两章铺垫个人性的怅惘和困惑,后两 章急转为高昂的时代颂歌。 《望星空》在思想和艺术之间是一个分 裂的文本,尽管诗人的本意是通过先抑后 扬方式去抒发“正确的”思想情感。 《望星空》当年曾遭致严厉的批判。


本一时期另一种主流诗歌形态是歌咏新生 活的叙事诗。 叙事诗的写作,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往往 也不从诗人自我主体情思出发去探索生活, 而是相当程度地沦为生活“本质”的图解。 “工地之歌”、“建设者之歌”、“劳动 之歌”,成为集中和广泛的叙事诗形态。 于是诗人们被光荣地授予“石油诗人”、 “森林诗人”、“煤矿诗人”、“军旅诗 人”等等新的“桂冠” 。

郭小川常被称为“战士诗人”。

他的“战士”与“诗人”两种自我身份间, 具有特别的复杂关系,呈现政治立场与艺 术追求的难以协调。 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 时代的印痕。但由于对自我的执着,他的 诗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激扬,一定程度上 与实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二、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一 、政治抒情诗的浪潮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
漫卷,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高唱 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 诗歌的旗帜与方向。

老一代诗人:郭沫若《新华颂》、胡风 《时间开始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艾青《国旗》、冯至《我的感谢》 新一代诗人:李季《向昆仑》,贺敬之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张志民《祖国颂》《擂台》,石方禹《和 平的最强音》等。

二是在农村插队的一批“秘密”写诗的城 市知识青年。其中形成了著名的“白洋淀 诗群” 。
郭路生与白洋淀诗群

郭路生(笔名食指)是文革地下诗坛较早
产生影响的诗人。 其《相信未来》、《这 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以蕴藉的诗意传达 特定历史境遇中 的生命感伤和精神痛楚, 紧紧抓住了一代青年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 心灵。
第三章 1949-1976年诗歌
●50-70年代中国诗坛上,政治抒情诗和歌
咏新生活的叙事诗成为诗的主流形态,因 此被称为是一个颂歌的时代。情感的理念 化,是这时诗歌创作显著而普遍的特点。 ●不过,集体性、一律化的诗歌运动总难以 彻底地规约个人方式的诗创造。在貌似一 体化的当代诗歌领域,心灵世界的整一与 矛盾同时发生着。

邵燕祥《到远方去》、《我们的钻探船轰 隆轰隆响》、顾工《开山的炮声》、《我 们的家乡要修公路了》、张志民《老拐叔》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郭小川《祝酒 歌》、《西出阳关》、《刻在北大荒的土 地上》。

叙事诗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青年诗人深 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写出的边地生活题材的 诗歌。 其一是以公刘、白桦、顾工、周良沛、梁 上泉、高平、杨星火、高缨等人构成的西 南边疆“诗群”的创作 其二是闻捷为代表的表现新疆生活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