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49-1976年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在农村插队的一批“秘密”写诗的城 市知识青年。其中形成了著名的“白洋淀 诗群” 。
郭路生与白洋淀诗群

郭路生(笔名食指)是文革地下诗坛较早
产生影响的诗人。 其《相信未来》、《这 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以蕴藉的诗意传达 特定历史境遇中 的生命感伤和精神痛楚, 紧紧抓住了一代青年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 心灵。



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 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 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 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 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 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穆旦《智慧之歌》
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


在文革期间,除公开发表的诗歌外,还存在着相 当一批“地下”诗歌,疏离于当时的文学主流, 成为后来“崛起”的朦胧诗新诗潮的先导。 “地下”诗歌作者构成: 一是文革前乃至“现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创作、 但后来陆续被剥夺写作权利的“老诗人”。如 穆旦、唐湜等,受“胡风事件”牵连的牛汉、 绿原、曾卓等,以及蔡其矫、公刘、流沙河等。
一 、政治抒情诗的浪潮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
漫卷,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 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高唱 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 诗歌的旗帜与方向。

老一代诗人:郭沫若《新华颂》、胡风 《时间开始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 节日》、艾青《国旗》、冯至《我的感谢》 新一代诗人:李季《向昆仑》,贺敬之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张志民《祖国颂》《擂台》,石方禹《和 平的最强音》等。
三、诗的“边缘”与“地下”探 索

由于艺术上与当代主流的不协调,以及其 他种种复杂现实原因,很多诗人本时期都 处于诗坛的边缘。在50年代中期,他们一度 有所活跃,试图接续自己的艺术传统,写 出了一些具有异样色彩的诗作。
艾青《礁石》 穆旦的《葬歌》《问》《我的叔父死了》
《“也许”和“一定”》 杜运燮的《解冻》《雪》 流沙河《草木篇》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 时宜地流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 爱这个时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 爱敞开全部心扉、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 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写于建国十年国庆背景下。 采用短句长排的形式,大量运用铺饰、排 比、重叠手法,气势宏阔,激情澎湃,富 有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 前两章铺垫个人性的怅惘和困惑,后两 章急转为高昂的时代颂歌。 《望星空》在思想和艺术之间是一个分 裂的文本,尽管诗人的本意是通过先抑后 扬方式去抒发“正确的”思想情感。 《望星空》当年曾遭致严厉的批判。

郭路生之后,由芒克、多多、林莽、根子、 宋海泉、方含等构成的“白洋淀诗群” , 也写出了集合着青春虚无与叛逆、并具有 特定“历史感”的现代诗,抒写了荒谬境 遇所逼发的生命痛楚、绝望、挣扎与诅咒。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第三章 1949-1976年诗歌
●50-70年代中国诗坛上,政治抒情诗和歌
咏新生活的叙事诗成为诗的主流形态,因 此被称为是一个颂歌的时代。情感的理念 化,是这时诗歌创作显著而普遍的特点。 ●不过,集体性、一律化的诗歌运动总难以 彻底地规约个人方式的诗创造。在貌似一 体化的当代诗歌领域,心灵世界的整一与 矛盾同时发生着。

郭小川常被称为“战士诗人”。
百度文库

他的“战士”与“诗人”两种自我身份间, 具有特别的复杂关系,呈现政治立场与艺 术追求的难以协调。 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 时代的印痕。但由于对自我的执着,他的 诗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激扬,一定程度上 与实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二、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邵燕祥《到远方去》、《我们的钻探船轰 隆轰隆响》、顾工《开山的炮声》、《我 们的家乡要修公路了》、张志民《老拐叔》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郭小川《祝酒 歌》、《西出阳关》、《刻在北大荒的土 地上》。

叙事诗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青年诗人深 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写出的边地生活题材的 诗歌。 其一是以公刘、白桦、顾工、周良沛、梁 上泉、高平、杨星火、高缨等人构成的西 南边疆“诗群”的创作 其二是闻捷为代表的表现新疆生活的诗。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相信未来
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顽固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仍然固执地望着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整体上看,政治抒情诗这种以政治鼓动为 目的、“时代的喉舌”式的诗歌形态,主 要以演绎政治观念的方式来创作,整体上 失落了艺术探索的个性,有的虽然名噪一 时,但大都缺乏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战士诗人”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 生于河北丰宁。曾任中国 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 《诗刊》编委、《人民日 报》特约记者等。既是政 治抒情诗潮流中一位代表 性的主流诗人,又具有特 别的历史复杂性。

● 1955年的《致青年公民》组诗,确定了郭 小川的诗坛重要地位。 这组“楼梯式”的鼓动诗灌注着饱满激 昂的时代精神与情绪,在社会主义改造 和建设的高潮中,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 的新生活,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
●郭小川很快不满意于《致青年公民》那样 “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式的诗 创作,他渴望能写出“新颖而独特”的 “作者的创见” 。 1956-1959年,他有叙事诗《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 个》《将军三部曲》,抒情诗《山中》 《致大海》《望星空》等。
● 60年代,郭小川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 念,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发出了《青纱 帐——甘蔗林》《林区三唱》等又一批符 合规范的政治抒情。
●在1975年9、10月间,郭小川又写下《团泊
洼的秋天》与《秋歌》,重现了他在50年 代中后期“矛盾重重”的心灵世界。在这 些诗里,坚持革命尊严、战士情操、战斗 精神的表现,使郭小川重新和第二阶段探 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的政治抒情诗接上 了轨。


闻捷(1923-1971,江苏 丹徒人)专注于抒写西 北边疆生活。1956年出 版诗集《天山牧歌》。 50年代末,有长篇叙事 诗《复仇的火焰》。 闻捷的诗是“牧歌”情调 的颂歌,清新流丽,活 泼亲切,长于细致的叙 事和描绘。

特点: 一、总是把赞美爱情和歌唱劳动追求荣誉 和理想结合起来,具有高尚的情操。 《苹果树下》、《种瓜姑娘》、《夜莺飞 去了》等 二、构思独特,善于摄取生活中有喜剧性 的小场景来表现生活的诗意,清新、活泼 又风趣。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舞会 结束以后》


本一时期另一种主流诗歌形态是歌咏新生 活的叙事诗。 叙事诗的写作,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往往 也不从诗人自我主体情思出发去探索生活, 而是相当程度地沦为生活“本质”的图解。 “工地之歌”、“建设者之歌”、“劳动 之歌”,成为集中和广泛的叙事诗形态。 于是诗人们被光荣地授予“石油诗人”、 “森林诗人”、“煤矿诗人”、“军旅诗 人”等等新的“桂冠” 。



三、善于探索青年人细致微妙的爱情心 理。 《爱情》、《赛马》
四、诗风健康、朴实、优美,韵律规范、 和谐悦耳,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 比喻和比兴的大量运用;格律比较 规范

“(闻捷)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 情;是和劳动紧密地结合着的爱情;是服 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 准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整篇作品的重心显然是在一、二段,等到 三、四段,诗人企图转换情绪、改变气氛 已属不可能了。然而又是不能不‘转换’ 的,——我想,诗人自己也觉得,前两段 太不象话了。可是这样的转换,很明显, 是上气不接下气,因为三、四两段成了僵 硬的、干喊的部分。从一个悲观失望的调 子,从一个低音陡然变成乐观高昂的音调, 在一首诗里怎么可能呢?” 萧三:《谈〈望星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