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为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只占总白细胞数的1-3%,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这种比例会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身体抵御寄生虫感染以及过敏反应。
因此,当身体出现过敏反应或者寄生虫感染的时候,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增多。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会出现病理状态。
症状和表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能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会在检查血液时被发现。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超过30%,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皮肤瘙痒•皮疹•呼吸系统症状,如哮喘、咳嗽和呼吸急促•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症状的出现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原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
当身体对某种物质过敏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导致过敏症状。
一些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灰尘、宠物皮屑等。
感染某些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寄生生物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感染可能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因为不同的感染类型而变化。
肿瘤某些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可能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药物和毒物某些药物,如氨苄西林、磺胺、丙戊酸、氯霉素等,以及某些毒物,如有机磷等,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其他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还可能和一些其他疾病有关,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检查和诊断与其他病理状态一样,血液检查是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用方法。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对患者的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进行计数。
如果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超过正常水平,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进一步的检查可能包括:•食物和药物敏感性测试•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病毒检测•骨髓穿刺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的颗粒。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6%。
然而,某些疾病和状况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IgE的抗体,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炎症引起了气道收缩和高度敏感性,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量增加。
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3.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毒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
当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以尝试清除寄生虫。
4. 特定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反应。
这类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这种情况下,停止使用药物通常可以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其他症状,例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提示某种疾病或炎症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病学、过敏测试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白细胞,通常占据血液中的一小部分。
它们的名称源于其细胞内酸性颗粒的存在。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在抵抗寄生虫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机体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到受感染部位,并通过释放颗粒内的抗寄生虫物质,如嗜酸性蛋白、主要嗜酸性蛋白以及嗜碱粒体蛋白等物质来杀灭寄生虫。
这些物质能够破坏寄生虫的外壳或细胞膜,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抵抗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也参与过敏反应。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物质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组胺。
组胺能够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和瘙痒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够释放其他炎性介质,如白三烯等,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与某些肿瘤有关。
研究发现,在某些癌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可能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有关。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来调节肿瘤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它们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
袭。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含有抗寄生虫物质的颗粒来杀灭寄生虫,参与过敏反应,并可能与某些肿瘤有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方案取决于其病因和病情。治疗原发性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放疗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和化疗药物等。放疗主要用于治疗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的肿瘤。
合并症和预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合并其他病症,例如心 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器官受损。 合并症的预后取决于病情及治疗方法。尽早治疗和规范管理可改善预后。
结论和展望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复杂且多样的疾病。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病因和机制, 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我们将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 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以及异常的骨髓造血。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 分类和诊断标准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慢性型常伴有血液 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增多,而急性型症状严重且进展较快。
诊断依据包括血液检查,骨髓穿刺以及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 定义和表现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嗜酸性粒 细胞无明确原因而持续增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典型表现包括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持续增 高,可能伴随贫血、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和机 制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与过敏反应、感染、免疫性疾病、 肿瘤以及某些药物等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 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 征是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明确的原因而持续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性
嗜酸性粒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是一类白细胞,也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通常占总白细胞的1-3%。
嗜酸性粒细胞的名称来源于其细胞质含有嗜酸性染色剂(如嗜酸性碱性带的染色剂——伊苏琥珀和象牙黑),这也是它们和其他粒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主要区别之一。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中,而在周围血液中的数量较少。
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相对较短,仅为数小时至数天,并且主要通过骨髓的产生和释放来维持其相对稳定的数量。
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其胞质包围一个或几个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碱性蛋白和碱性多肽,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的核呈连击形、双叶形或分叶形,核周围有明显的环状母细胞骨显示。
虽然嗜酸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具体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在许多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嗜酸性粒细胞是原虫和寄生虫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
它们可以通过释放嗜酸性颗粒中含有的抗菌蛋白(如肥大细胞酸性蛋白、嗜酸素和生长因子)来直接杀伤病原体,或者通过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来参与免疫应答。
其次,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炎症的发生。
当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时,它们会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等过敏症状。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免疫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进行直接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和加剧过敏炎症反应。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调节免疫耐受和免疫平衡等过程。
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和IL-10(白细胞介素-10),来抑制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阻止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CFU-EO)。
2、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3、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1%左右。
二、参考值1、成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2)×109/L。
2、成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4%~8%。
三、临床意义(一)、生理变化1、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
白天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食物或药物过敏、血清病等。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致敏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2、寄生虫病肠道、肠外组织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增多;与相应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3、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样皮炎、湿疹、银屑病、多形性红斑等。
变应性因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4、感染性疾病猩红热的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5、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周期及血中时间延长。
6、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淋巴因子及肿瘤因子所介导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嗜酸性粒细胞(eos)是外周血液和组织中最多见的白细胞类型。
1、正确;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皮肤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肺部感染等。
2、错误;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大便查虫卵阳性或找到寄生虫即可确诊。
3、错误;eos是在病毒感染中发现的,是机体正常的一种防御反应,能杀灭病毒、肿瘤细胞及某些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等,从而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不必因eos升高而恐惧。
4、错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多伴有咳嗽、咽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
5、错误;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常伴有发热、腹泻、关节痛等症状,但也有仅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无其他症状者,需与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鉴别。
6、错误;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小于0.05%,当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超过百分之二十则提示有过敏存在。
7、错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0.5%)、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10%)、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偏高均为病理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并出现单核细胞浸润是过敏性疾病特征性的表现。
8、错误:一般认为,儿童期的嗜酸性粒细胞随年龄成比例地逐渐下降至青春期达最低点,以后又缓慢上升,直到20岁左右才稳定。
9、错误:脾切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恢复甚至略微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机体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参与抗原呈递,使抗体产生,参与吞噬功能,参与调解血管壁通透性,参与清除异物,参与免疫监视,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还能抑制某些肿瘤细胞增殖。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动态变化,如果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就会造成治疗效果欠佳,易诱导严重的感染、出血和过敏反应,故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剂量,适时进行药物更换。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细胞质含有颜色鲜明的大颗粒,这些颗粒富含阳性染色物质,使得它们在染色后显得呈酸性(eosinophilic)。
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所占的白细胞比例很小,通常不超过5%。
当外周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超过相应的正常范围时,就被认为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在成年人中,一般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定义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和释放主要受到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例如白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感染寄生虫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感染部位,并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碱性蛋白(MBP),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来消灭寄生虫。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它可能与其他病理状态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没有明显的病因可发现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一般来说,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良性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一般血液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
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其他疾病的结果,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原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继发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需要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病理状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是继发性的。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我们经常会关注到嗜酸性粒细胞这一指标。
当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担忧,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那么,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它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其数量可能会增加。
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某些食物等,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对抗过敏原。
这种情况下,除了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患者往往还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
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见的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等,在人体寄生时,会刺激免疫系统,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以帮助清除寄生虫。
如果怀疑是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通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粪便检查等相关检测来明确诊断。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这些疾病中,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也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改变。
当皮肤出现炎症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参与其中,导致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
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高。
这类疾病往往还会伴有其他血液指标的异常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另外,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等,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的情况。
药物反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上述疾病因素外,一些生理情况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暂时偏高。
比如,在剧烈运动后、怀孕后期等,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且不会伴随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讲课PPT课件
传递正面信息:向患者传递积 极、乐观的信息,增强其信心
引导患者积极面对:鼓励患者 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疾病
家庭支持: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社会支持:建立患者互助组织,提供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 心理辅导: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自我认知 关注心理健康: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
PART FIVE
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体能训练、日常生 活能力训练等,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身体功能。
康复治疗:采用物理疗法、按摩、针灸等手段,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 紧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康复: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 虑和抑郁情绪。
营养康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营养饮食计划,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促进身体康复。
疾病控制情况:评估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治疗是否有效。 生存期预测:预测患者的生存期,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复发风险评估:评估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以及复发后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并发症预测: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并发症对治疗和康复的影响。
PART FOUR
焦虑和抑郁:由于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性 恐惧和不安:对治疗过程和预后的担忧 孤独感和无助感:与社会的隔离以及缺乏理解和支持 情绪波动和易怒:疾病和治疗副作用导致的情绪不稳定
提供情感支持:关注患者的 情绪变化,给予安慰和鼓励
建立信任关系:与患者建立 互信,使其愿意敞开心扉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通常在人体的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可以找到。
它们
的主要功能是在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标准值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应该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这个范围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来表示。
在成人的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通常在每升血液中为0.05-0.5×
10^9/L。
这个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和测试方法而有所不同,但大致在这个范
围内。
而在儿童和婴儿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在0.0-
0.7×10^9/L之间。
当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提示一些疾病的存在。
例如,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白血病和其他炎症性疾病有关。
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可能与应激、感染、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药物有关。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还可以受到一些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剧
烈运动、饮食、季节变化等都可能会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嗜酸性粒细胞检查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结果。
总之,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标准值对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血
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异常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生活中可能影响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在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嗜酸性粒细胞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有时候,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到底是什么。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它在我们身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应激状态。
比如,当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创伤、手术或者突然的精神压力时,身体会进入一种应激模式,为了应对这些紧急情况,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暂时降低。
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特别是在感染的急性期,身体会调动各种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这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减少。
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比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布。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能忽视。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还有,患有大手术后的恢复期、烧伤等情况时,身体的代谢和免疫状态发生改变,也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
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其他检查结果以及病史来综合判断。
如果您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先不要过于紧张。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同时还伴有发热、乏力、感染等症状,或者其他血常规指标也有异常,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但最终的诊断和治疗,还是需要依靠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和建议。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自己的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血常规五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与过敏反应
血常规五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与过敏反应血常规五分类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用于评估人体血液的健康情况。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血常规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过敏反应的程度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本文将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意义以及与过敏反应的关联。
一、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和特点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抗异物和抗菌。
相比于其他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在于其胞浆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内含有多种炎症介质和组织损伤物质,如组胺、抗菌蛋白等。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会释放这些物质,以发挥其抗菌和抗炎作用。
二、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的关系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称为过敏原)产生异常反应的过程。
在过敏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称为IgE抗体的物质。
这些IgE抗体会结合到嗜酸性粒细胞的表面,使得嗜酸性粒细胞对过敏原产生高度敏感。
当再次接触到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已经结合了IgE抗体的嗜酸性粒细胞发生反应,激活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其颗粒内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引起组织炎症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可以作为过敏反应的一个指标。
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血常规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的发生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2. 炎症反应的评估: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升高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
通过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判断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炎症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通过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治疗有效,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往往会下降;反之,百分比的升高则提示治疗无效或疾病恶化。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是直径约10~15μm的圆形细胞,因其富含嗜酸性颗粒而得名。
细胞的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血纤维蛋白溶酶等;还含有较多的碱性组蛋白,因此使颗粒呈嗜酸性。
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爱GM-CSF、IL-2和IL-3的诱导发育成熟。
该细胞的寿命很短,在骨髓有2~6天的成熟期,在循环中的半寿期约6~12h,在结缔组织中可存活数日。
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这个数字只占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
估计在骨髓和其他结缔组织中的成熟嗜酸性粒细胞约200倍和500倍于循环中的同类细胞。
IgE型超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并且可受趋化因子的作用向局部组织中集聚。
嗜酸性粒细胞表达低亲和性IgE受体FcεRⅡ,在正常血清IgE水平时有与IgE结合;约10%~30%的细胞表达FcγRⅢ或FcγRⅡ(表8-2);约40%50%的细胞表达补体受体。
这些受体与带相应配体的抗原结合可使细胞活化,GM-CSF、IL-1、IL-2、IL-5和TNFα等细胞因子也可使细胞直接活化。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表现下列生物活性:表8-2炎症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受体受体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IgGIgG1 ++-? ++IgG2 ++--? +IgG3 ++--? +IgG4 ++--? +IgM ------IgA ++--? -IgD ----+-IgE -+++++FcR--++--ⅠFcR-+? ? ++Ⅱ1.趋化与吞噬作用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包括过敏反应中产生的ECF-A、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ECF-C和T细胞来源的ECF-L等;受趋化因子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外对细菌、真菌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的吞噬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但在体内的吞噬作用尚需更确实的证据。
2.过敏反应调节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参与IgE型超敏反应的调节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其中含有嗜酸性颗粒,并且能够吸附酸性染料。
它们通常占人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2-3%左右。
嗜酸性粒细胞在抵御寄生虫感染和调节过敏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嗜酸性粒细胞的结构、功能、调节机制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嗜酸性粒细胞的结构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组成。
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小颗粒,这些颗粒在染色过程中可被酸性染料吸附,因此被称为“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内含有多种酶和抗菌蛋白,包括嗜酸性粒细胞碱性蛋白(MBP)、嗜酸蛋白(EPO)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等。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主要有抵御寄生虫感染、调节过敏反应和参与炎症反应等。
这些功能是通过释放颗粒内的活性物质实现的。
当机体遭受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会释放颗粒内的抗菌蛋白,如MBP和EPO,以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释放PAF等物质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参与过敏反应的调节。
在炎症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抗菌蛋白的释放起到抗炎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动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控制。
在寄生虫感染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3、IL-5和IL-33等,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能够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也能够通过自主分泌的IL-5等细胞因子来促进自身的增殖和活化。
研究表明,在过敏性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会显著增加,这与IL-5等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
在过敏性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颗粒的释放可导致组织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在某些疾病中的异常增加也可能成为疾病的标志或预后因素。
例如,在哮喘等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增加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指标,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白细胞,在人类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一种与炎症或过敏反应相关的病理状态。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很少,但在某些疾病条件下,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会显著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白细胞,其胞质内含有大量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含有酸性染料,例如嗜酸性染料。
在炎症或过敏反应中,嗜酸性颗粒会释放出一些活性物质,例如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这些物质对炎症或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进展起着重要作用。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rimary Eosinophilia)是一种少见的骨髓疾病,其特征是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这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的结果,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
其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器官的受累程度,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发热、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主要是基于血液和骨髓检查。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通常超过绝对值的1.5×10^9/L,而骨髓活检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加。
此外,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在治疗上,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通常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
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和抗过敏治疗。
同时,还应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粒细胞增多,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对于症状明显或合并危及生命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治疗。
与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暂时性的,如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哮喘、慢性鼻窦炎等。
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因此,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进一步评估是必要的。
在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知识。
嗜酸性粒细胞,也称为嗜酸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液和骨髓中。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寄生虫感染和调节过敏反应。
当遇到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刺激时,嗜酸性粒细胞会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比如组胺和白介素,以帮助机体应对这些刺激。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在血液中很低,百分比通常只占总白细胞的1-3%。
然而,如果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通常会是一种异常的生理状态,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过敏反应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我们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食物或药物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会大量释放组胺等物质,引发炎症反应。
这时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就会上升。
其次,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一些寄生虫感染,如蠕虫感染,会刺激免疫系统释放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这是机体抵抗寄生虫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此外,其他疾病和炎症病变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例如,哮喘、支气管炎和湿疹等疾病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
一些肿瘤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最后,请注意,上述原因仅供参考。
如果您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范围,应及时就诊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医生会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和检查结果,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总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炎症病变等情况有关。
了解百分比异常的原因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或您的亲友有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寻求合适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导读有时在血常规报告单,会发现其中一项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时医生会说不用管,有时会仔细问孩子情况。
如果孩子有些湿疹、哮喘,家长觉得有事,医生会说没事;但有时家长觉得没啥事时,或者孩子伴随其他症状时,医生会进一步做其他检查,让过段时间复查血常规、甚至还会进行CT、胸穿等检查。
那到底什么时候不用处理,什么时候要担心呢?今天咱们说说。
目录1.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2.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 什么原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查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怎么办?5. 有哪些症状提示有问题,需要哪些检查?6. 没症状,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治疗吗?一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一种,在骨髓制造,运输到血液和组织中,组织中的数量要远大于血液,主要位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脾脏、淋巴结等。
嗜酸性粒细胞明确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目前认为其在机体免疫中起到不少作用,免疫包括抗感染和过敏,所以该细胞在这两方面起作用。
•在抗感染中,其主要能限制寄生虫的感染,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但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感染和该细胞无关);能释放炎性介质,可促进炎症,也有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过敏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减轻过敏反应,也可能有直接参与、导致过敏反应更强的作用;还可能是因为过敏反应而增高、在组织部位导致炎症反应增加。
•哦,还得加一条,因为免疫系统还有消除机体自身隐患的作用,比如消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检测上也可以发挥作用,至于是啥,还没搞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皮肤、呼吸(肺)、消化系统(食管、胃肠道),心脏和神经系统也会受累[1],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导致症状时,多会累及这些部位。
二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情况下,在血液里面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为0 ~ 0.5 ×10^9/L(500/uL),如果大于这个数目,就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valence (%)
Trends in Prevalence of Asthma By Age, U.S., 1985-1996
80 70 60 Rate/1,000 Persons Age (years) <18 18-44 45-64 65+ Total (All Ages) 40
Risk Factors that Lead to Asthma Development
Host Factors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topy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Gender Race/Ethnicity
Environmental Factors
50
30 20
85 86 87 88 89 90 91 Year 92 93 94 95 96
Hospitalization Rates for Asthma
by Age, U.S., 1974 - 1997
Rate/100,000 Persons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74 76 78 80 82 84 86 Year 88 90 92 94 96 <15 15-44 45-64 65+
A major cause of school/work absence An overall increase in severity of asthma increases the pool of patients at risk for death
Burden of Asthma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very high
Factors that Exacerbate Asthma
Allergens Air Pollutants
Respiratory infections
Exercise and hyperventilation
Weather changes
Sulfur dioxide Food, additives, drugs
轻度稳定的哮喘
极早期变化:存在网状基底膜的增厚,肥大 细胞、Th细胞和激活的嗜酸性 粒细胞的粘膜炎症。 调节性细胞因子IL-4和IL-5的产 生和释放是变应性哮喘的特征。
潜在的慢性炎症,反复出现的急性症状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 31(3): 177-185
Epidemiology
Burden of Asthma
Asth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s worldwide
Prevalence increasing i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ldren
2000
Risk Factors for Asthma
Host factors: predispose individuals to, or protect them from, developing asthma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susceptibility to development of asthma in predisposed individuals, precipitate asthma exacerbations, and/or cause symptoms to persist
MODERN VIEW OF ASTHMA
Allergen
Macrophage/ Dendritic cell Th2 cell Mast cell
Multiple Mediators Mucus (>100) plug
Neutrophil
Eosinophil Nerve activation Epithelial shedding
Death Rates for Asthma
By Race, Sex, U.S., 1980-1998
Rate/100,000 Persons 5 Black Female 4 3 White Female Black Male
2
1 White Male
0 1980
1985
1990 Year
1995
T 淋巴细胞
机制 结果 分泌IL-2、干扰素
TH1
TH2
和TNF-
介导迟发型变态反应
T淋巴细胞
分泌IL-4、IL-5、IL-13 介导过敏性炎症反应
IL-4、IL-13诱导、促进IgE的合成
IL-13粘液的高分泌、上皮下的纤维化和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物、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的增高
IL-5、GM-CSF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分化和激活, 并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存活。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ren (ISAAC)
Lancet 1998;351:1225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Asthma in Children/Adolescents
Finland
(Haahtela et al)
Indoor allergens Outdoor allergens Occupational sensitizers Tobacco smoke Air Pollution Respiratory Infections Parasitic infections Socioeconomic factors Family size Diet and drugs Obesity
Sweden
(Aberg et al)
Japan
(Nakagomi et al)
Scotland
(Rona et al)
UK
(Omran et al)
USA
(NHIS)
New Zealand
(Shaw et al)
Australia
(Peat et al)
{ 1966 1989 { 1979 1991 { 1982 1992 { 1982 1992 { 1989 1994 { 1982 1992 { 1975 1989 { 1982 1992
Plasma leak Oedema
Subepithelia fibrosis Sensory nerve activation Cholinergic reflex Bronchoconstriction Hypertrophy/hyperplasia
Mucus Vasodilatation hypersecretion New vessels hyperplasia
气道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
嗜酸性粒细胞
机制 释放毒性介质(碱性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 白、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 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衍生 的神经毒素) 结果
嗜酸性粒 细胞
气道反应性增高、气 道上皮破坏
活性氧 白三烯 前炎症性细胞因子(GMCSF、IL-3、IL-4、IL-5)
IT Eos
Lungs
Shen HH, J I 2003
Poorly controlled asthma is expensive; investment in prevention medication likely to yield cost savings in emergency care
Worldwide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sthma Symptoms
重建:是在生长时或对损伤和(或)炎症的反应 中组织结构发生的大小、质量或数量的改 变。
肥大细胞
机制 结果 增加气道平滑肌张 力,气流阻塞
抗原
结合 IgE释放组胺引 起 CysLTs 合成 释放蛋白酶(胰酶、 stromolysin、糜蛋白酶)
肥大细胞
前炎症细胞因子(TNF-、 GM-CSF、IL-3、 IL-4、 IL-5、IL-13) 趋化因子
一、哮喘的炎症反应
气道上皮脱落,基底膜下纤维化,气道平滑
肌肥大,粘液过度分泌和包括激活的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参与的多细胞性炎症。 炎症细胞对气道炎症和症:有血管的组织对损伤的一种反应。急性 炎症通过短暂重建的修复过程来保护 机体,使组织恢复正常,此期有一过性 重建反应。
Taking your breath away. Left: A normal lung is clear . Right: the molecule IL-13 may trigger mucus production and airway tightening, as shown in a patient who died of an asthma attack. CREDITS: (LEFT) WARNOCK ET AL., PRACTICAL PATHOLOGY OF CHEST DISEASE, 1996; (RIGHT) MARTHA WARNOCK
Developed economies might expect to spend 1-2 percent of total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on asthma. Developing economies likely to face increased demand
上皮细胞
1. 作为物理屏障,参与粘液纤毛的清除和有害 物质的去除;
上皮细胞
2. 释放类花生四烯酸类物质、肽酶、基质蛋白、 前炎症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氧化氮;